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报告 >

南京古建筑遗产及其雕饰之艺术特点与生存状况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22-03-10 09:52:27 |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大量例证,论述了南京古建筑文化遗产及其雕饰艺术的艺术特色和生存状况,分析了南京古建筑的生成背景,提出了保护南京古建筑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南京;古建筑;雕饰;艺术特点;状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J502;TU-87文献标识码:A

一般而言,建筑雕饰指的是建筑构件上的雕刻和彩绘。雕饰分割了建筑块面,抵消了建筑给人的重压感,使建筑的色、形、体、点、线、面变化并且充满情趣。同时,雕饰的部位如照壁、仪门、廊、檐、窗、轩等,又往往处于人们的视觉焦点,雕饰意味着强调,意味着吸引人们注目;雕饰更是一种符号,以方便人们识别各有个性的宅第。通过雕饰,直线的六面体为或松或紧、张驰有度的曲线打破,刚性的建筑具有了柔性美,单调刻板化作了动感和生气,主人的价值观念、时代的审美趣味、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等,也就在雕饰中传递了出来,古建筑及其雕饰,让我们读出了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时代,读出了前人的生活智慧。

南京作为十朝故都,文化积淀深厚,山川形势又极为大气,“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晋]张勃《吴录》记诸葛亮语),“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齐]谢脁《入朝曲》),历代文人对南京多有咏叹。截至2007年底,南京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83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109点,市级文物保护单258处273点,区、县级文物资源点273处,加上未定级的文物资源点,共计2029处之多。其中,古建筑298处。[注:资料来源: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普查,2007年底。]

一、南京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归纳南京古建筑的艺术特色,当以南京明清民用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明清街巷和尚存民居是南京原住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智慧的历史见证,是南京作为古城活着的历史。会馆、祠堂、书院、府衙等民用建筑,则是古代民居的精致化扩大化。如果说南京明清民用建筑虽有商贾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渗入,总体仍然是江南平民本色;南京园林则集中代表了江南士大夫文化;而南京殿式建筑代表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皇家建筑样式;寺庙又是宫殿、园林和民居艺术的混合。

(一)南京明清民用建筑的艺术特色

老南京城南,明清街坊已经破碎无序,少见扬州古城那样狭长幽深的高墙窄巷,也并非苏州古城那样三步一桥、五步一水,不像常熟小巷舒适明净,也不像徽州深巷马头墙密集。门东、门西的古巷,顺应城墙和河道分布,长长短短,曲曲折折,往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巷内民居高高低低,进进退退,看似无序,于无序中又有某种节律。秦淮河、信府河和上、下浮桥河街的空间布局,集中了苏州、常熟、徽州街巷空间布局的长处:高墙窄巷有之,小桥流水有之,封火墙高大。民居多二至三进,门厅沿街,单层住房沿河或花楼沿河。临河的排窗扩大了视野,沟通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夏日的河风更给沿河居民带来无尽的惬意。每当月轮初上、映照绿波之时,推窗四望,令人有“天地入吾庐”之感。李泽厚说:“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注:参见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80页。],河房的美,不仅在于黑、白、灰调子与自然的谐调,黑、白、灰、点、线、面间蕴藏的形式规律,更在于它给原住居民带来的自然感、亲和感和家园感。可惜秦淮河畔和信府河畔,老河房已是凤毛麟角,新河房取而代之,上、下浮桥一带河街,局部区段还暂时保留着原生态。而在高淳老街,南京明清街坊的原生态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

人们惯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扇窗”形容江南古民居的共性,其实,共性之中,各地古民居各有个性。对江南明清民居整体梳理,不难发现徽派建筑工艺流传江南的两条线索。南线东抵苏州、杭州,北线经南京而达镇江、扬州。南京成为徽派建筑流传扬州、镇江的中转站,由此形成宁、扬、镇三地古民居大致相同的风格:都以北方官式风格与江南民间风格杂糅,都清雅健劲,而以南京古民居徽派痕迹最重。其外观朴素,青砖原色,扁砌到顶,青灰丝缝,蝴蝶瓦覆顶,马头墙或作独立屏风造型,或呈三山屏风、五山屏风样式,给人古朴整饬的美感,不似苏州民居粉墙黛瓦,黑白相间。大宅墙高则从下到上略有收分,嵌铁扒锔以加固墙体。大宅大门之对街,多设磨砖一字或八字须弥座照壁。大门多南向凹入,与两边磨砖鱼鳃墙组合为凹字形或八字形,上设磨砖匾墙,与街坊内青砖高墙混然一色。小型民居有三间两厢的三合院、四合头的四合院、两进对合的对照房,或两面连庑、平面为曲尺形的曲尺房等,大宅则按门厅、轿厅、大厅、花厅、正房为前后次序,布置为多进穿堂式厅房加六间两厢、六间四厢两进对合,甚至左、中、右三路五进按中轴布局,形成数组方正整饬、等级分明、分合自如、内外有别的合院。房屋作三、五、七架梁不等,或前三后五,或前五后七,或七七连进,总取奇数即“天数”。祠堂、书院各进往往地坪步步升高,称之为“步步高”,梁架或多至九架。总体看来,南京明清大宅比徽派民居宽敞朴素大气,终不及扬州盐商高墙大宅肃穆高远,轩敞雄浑。

入大门,门厅、头道天井是中介空间。仪门是迎接宾客之门,过仪门,才进入内部空间。大厅抬梁式结构与穿斗式结构并用,往往任大梁结构暴露,称“彻上露明造”。卷棚亦即“轩”,有在格扇之内,有在格扇之外副阶之上,有双轩连设,有前后设轩,轩下弯椽数以百计,极为耗料,往往不用杉木而用柏木,以谐音“百福”。轩与弯椽增加了厅堂雅致含蓄的韵味。水磨方砖合缝,铺作厅堂和堂屋地坪,地坪下用瓦钵支平架空,以防潮湿并使行走无声。拼成地坪之后,砖面用生桐油反复搓擦,使砖吃油透彻,不沾灰尘。各进住房六面钉以木板,保暖、隔音性能良好。两房门朝向堂屋作对子房门,门北板壁下角开猫洞,不似徽州民居房门开在厢房朝向天井。住房以二房一堂屋面阔三间为基本单元,有的次间旁又藏梢间,作“明三暗四”或“明三暗五”样式,称“套房”,用作书房、闺房或密室,其前小天井栽花点石,清幽恬静。堂屋后壁开腰门兼作通道。各进腰门打开,一眼望去,令人有“侯门深深深似海”之感。各路房屋间设火巷,以防火并串风。火巷内有如苏州加设封闭的上盖,有如扬州不加上盖仅于两对门上方加设上盖——旧称“瓦卷”,使火巷开敞,火巷墙根花砖镂雕风洞,使地坪之下串风,以防地板潮湿腐烂。主人从各进堂屋腰门进出,佣仆从火巷、耳门和后门出入。后进住房多作两层,有的前后两进绕天井呈串楼相通,称“跑马楼”。楼梯有在厢房,有在楼厅屏门之后。花园自成私密性极好的小院,书房或居于花园一角,厨房、柴房在宅之东北。佣仆居住的下房在仪门之外,使与主人生活区隔离。这样的居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夏日清风徐来,各室阴凉;冬季朔风不入,阳光满院:宜深居,宜颐养,宜静读。先人的生活智慧,着实令今人艳羡!

(二)南京明清园林的艺术特色

晚明至清,江南文人园林艺术登峰造极,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等地,成为我国私家园林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地区。

明清江南园林处处表现出南方士子细致的生活追求、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欣赏江南园林,不是看一座孤立的建筑,也不是看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看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看天人相融的意境。它往往采取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大小不一、景色各异的庭院有时串联,有时并列,有时相套,空间时收时放,旷奥交替,使人如游万花筒中。屋角一壁粉墙、几杆新篁,或一块湖石、一株老树便顿成小景,粉墙成为小景的背景,小景则成为白底的画面。烟岚秀润、绿荫映波、花草遍地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江南园林建筑色彩的单纯。明清江南园林给皇家园林和北方园林以巨大影响,成为我国园林史上的光辉典范。

推荐访问: 雕饰 南京 遗产 古建筑 调查
本文标题:南京古建筑遗产及其雕饰之艺术特点与生存状况调查分析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diaochabaogao/2022/0310/29784.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南京古建筑遗产及其雕饰之艺术特点与生存状况调查分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