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汇报 >

科尔伯格与班杜拉德育思想异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11 18:45:04 | 浏览次数:

[摘要]科尔伯格与班杜拉作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奠定了现代美国乃至世界德育理论的重要基础。科尔伯格与班杜拉的德育思想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途径,但与此同时,两者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科尔伯格与班杜拉的德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两者异同,对德育工作进行反思与重新认识,以期在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革新进步。

[关键词]科尔伯格;班杜拉;德育思想;异同

一、总论

作为现代美国三大德育理论学派,价值澄清理论德育思想、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在现代德育思想的发展、创新过程中,均对美国乃至世界德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和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在其具体的理论产生和实践中,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科尔伯格、班杜拉德育思想简述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道德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他于1969年和1973年相继出版了《阶段与继续:对社会化的认知发展》和《儿童对道德准则的定向的发展》,这两本著作奠定了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基础。

“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的关键词。在科尔伯尔看来,人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是人道德发展中的核心因素。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在于人的道德行为如何,而是取决于人的道德和逻辑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不论是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态度还是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认知为前提的。道德认知在作为其三者前提存在的同时,也支配着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对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伴随着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发展,人的道德也渐次成熟。

同时,在科尔伯格的理论中,更突出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垂直和水平两个序列。道德的垂直序列可以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中包含服从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习俗水平中包括人际关系协调取向阶段和维护社会秩序、规则或法律权威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中包含社会契约的取向阶段、普遍性道德原则取向阶段。此“三水平”中的六个阶段即是“六阶段”。道德的水平序列即科尔伯格所称的“角色承担机会”,是指从逻辑认知发展在社会性刺激条件下向道德认知发展的推移。科尔伯格认为,逻辑认知发展只是道德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道德认知发展还需要有社会性刺激,即个体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道德决策和个体之间的直接道德争论,意识到他人的思想、情感,能够设身处地考虑问题。①

(二)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社会心理学》,这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班杜拉也因此成为了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事实上,社会学习理论作为西方新行为主义的代表理论之一,在80年代末,还只是被看做一种社会学习理论,到90年代初,被称为“认知的社会学习理论”,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其地位才被固定下来。②

通过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等一系列观察研究,班杜拉提出“榜样学习”或“观察学习”,并在其《社会心理学》中开宗明义地表示:“大部分的人类行动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即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就知道了新的行动应该怎样做。”③也就是说,班杜拉认为,人的认知活动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人有什么样的认知过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外部行为。

因而,班杜拉将“榜样学习”或“观察学习”又称之为“社会学习”,并认为这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間的行为学习,通过这种学习过程,将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因此可以说,人类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这就与科尔伯格认为的人们通过道德认知而产生道德行为的观点迥然。

同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将儿童个体在社会环境以及榜样学习的过程中道德行为的形成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认为,儿童观察学习的对象即是“榜样”,榜样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教师、同伴、家长、大众传媒等多种途径,而榜样同时包含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因而,对于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都不容忽视。不论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其所起到的是怎样的“榜样”作用,是好的还是坏的,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需要社会各界格外留意和重视。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对榜样的强化也间接地强化了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学习。

三、科尔伯格、班杜拉德育思想相同点、不同点比较

(一)相同点

1、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虽然没有在美国本土,但战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破坏,也使美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战争破坏及重建的阴影下,人们积极地寻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呈现出以实用主义为特征的教育倾向,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此后,随着经济的恢复,新的全球性经济系统的重建,人们在不断丰富的物质供应和享受之下,强调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强调“去中心”的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纷纷在现实生活和文化艺术中涌现,也因而从五十年代初期直至七十年代,“垮掉的一代”成为了美国青少年的标志。青少年对生活失去了信念,渴望无序、狂欢的浪漫主义状态,性解放和犯罪率的不断攀升,社会问题加剧,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开始探索更为有效的、与时俱进的德育思想及实践途径。可见,科尔伯格的理论形成为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班杜拉的主要著作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均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诞生的。

2、理论渊源

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思想领域,不断强调人的主体性,这成为了20世纪西方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和显著特征。而随着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和觉醒,主体主义也就成为了教育领域的思想潮流。不过,更为追根溯源来看,主体主义脱胎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也就是说,自文艺复兴以来,整个西方的社会价值取向从神学“上帝的视角”重新回到对人自身的关注之上,强调了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和强调对人性的维护,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这些基本的思想都是现代西方各种思潮的鼻祖。

因而,不论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还是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追根溯源来说,都是在这种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影响下应运而生的,因此两者都带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理论传统。正如作为西方现代哲学传统起源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论断,在确定个人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将世间周遭事物物化成了“客体”,成为了“我”的对象,其存在是要为“我”而服务的。

而回归到道德教育领域也是如此。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就曾表示教育的理想的目的是创造自我控制的力量,这也就表明道德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本身,也就是人文主义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也如科尔伯格所认为的,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判断、推理和抉择,拥有承担各种角色的机会,最终获得道德上的进步。

科尔伯格肯定了学生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关键性,认为道德教育的其中一种目的,是要促进儿童个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从将学生看作是道德认知的客体的传统道德教育中解放了出来,把学生的主体性看作了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反对学校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表现了人文主义观点中“自由、快乐、不受约束”的目标。

而班杜拉的理论在揭示榜样示范在儿童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强调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主观能动作用,强调了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其自身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能动的作用,这也就表明,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可见,不论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还是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都有了相同的人文主义理论渊源,人文主义的思想根植于西方道德教育的始终,也确立了道德教育的立论之本和发展方向,因而科尔伯格和班杜拉的德育思想,均是要帮助儿童从来自社会外部的强制力量和控制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由的发展,也正如杜威所推崇的“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的“儿童中心”理念。

3、实践途径

首先,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和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产生于相同的时代背景,也拥有相同的理论渊源,因而在实践中均是十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科尔伯格关注儿童道德的发展,将儿童置于道德认知发展的核心位置,其所提出的课堂讨论法时强调教师要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的认知突出,进而进行反思,提出个人见解,而公正团体法则是在团体活动中,要求学生和教师都参与民主管理活动,而通过团体的良好氛围和民主气氛,也能够使得受教育者获得道德上的成长,从而使得德育活动能够围绕受教育者进行,最终又回归到受教育者本身,从而凸显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在班杜拉的理论中,特别强调了在德育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学习和模仿是非常重要的,是儿童社会学习的过程,因此,班杜拉在这其中强调了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也将关注点放在了受教育者身上。

其次,不论是科尔伯格还是班杜拉,都十分注重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科尔伯尔因此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概念,关注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征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个体如何通过在榜样示范的影响下学习特定道德行为,并提出了观察学习说、社会认知说、交互决定论,将儿童的观察学习分为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也体现了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再次,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均有可操作性。科尔伯格提出了“新苏格拉底模式”的課堂讨论法和“新柏拉图”的公正团体法,前者要求学生和教师通过讨论和争辩,促使学生道德认知的提高,后者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团体的民主管理活动中,通过良好的团体气氛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的道德成长。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主张建立较高的自信心,因而主张奖励较高的自信心,注重树立良好的榜样,此法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得以推而广之。

(二)不同点

“知”,即知识、知觉、认识,“行”,即行为、行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行的关系主要涉及到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问题,也即是德育教育中对于道德形成的关注焦点的问题。

科尔伯格的教育思想十分强调道德学习是要通过发展相应的思维形式和结构而获得的,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与人的逻辑认知发展及其阶段性水平密切相关④,也就是说,在科尔伯格看来,发展相应的思维模式和结构,才是德育的正确途径。因此,从科尔伯格的核心思想来说,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更为强调的是“知”,就是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对于道德认知水平的决定性作用,因而,对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而言,首要应当要做的,是对儿童进行所谓的“知识”培养,即进行认知水平的培养,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能够实现的质变。

然而,班杜拉对此却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对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而言,“行”和具体的实践才是儿童道德养成的关键环节。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中的动物,人的道德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道德教育的榜样示范学习而习得并得以强化的,也就是说,班杜拉认为“行”才是儿童道德形成的关键因素,单纯地认知水平的培养或者是仅仅发展思维模式和结构,并不足以让儿童在实践中形成和强化最终的道德行为。

总体而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和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从“知情意行”的角度来看,两者关注的焦点明显的差异,科尔伯格更重视“知”,而班杜拉更看重“行”,因此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属于“主知”学派,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属于“主行”学派。

四、科尔伯格、班杜拉德育思想的啟示

中国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所提出来的“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实践思想的一个总结。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知行合一,是要客体顺应主体,知是知识,行是实践,而知行合一,简单地来说就是在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上,要做到知识和实践统一起来,才能够称得上是“善”,是好的,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要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观察到的规律、总结来的经验,从而指导实践,以促使实践的有效性。

而不论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还是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两者一“主知”,一“主行”,从哲学角度来看,则是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强调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所带来的儿童道德水平的提升,却忽视了任何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巩固方可得到强化而固定下来。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强调对榜样的模仿,却忽视了需要有一定正确的知识观念的指导,才能让儿童分辨出所谓好坏对错,才能够通过一定的经验总结和知识积累方能达到最好效果。

事实上,德育教育应当是“知”、“行”合一的,在强调道德认知提升的同时,还要强调“社会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优效果。

五、总结

任何德育思想的形成,都有其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基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德育思想,也可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有其固有的缺陷。因此,在研究德育思想的时候,不能只看到这家的言论,而不管另外一家的观点。也就是说,不论如何,德育思想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某一单一的流派或学派,教育是开放的,教育的思想也应当是开放的,因而封闭的、排他的德育思想,自然是无法真正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发挥其作用的。

因而,通过对科尔伯格和班杜拉德育思想的比较,不仅是要加深对两者的理解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对德育工作进行反省和重新认识,从而扬长避短,促进德育工作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革新进步。

[注释]

①石远鹏,李创斌.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评析[J].理论界,2006(8).

②成晓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6).

③阿伯特·班杜拉著.郭占基译.社会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22.

④王少萍.现代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学派德育思想述评[J].闽江学院学报,2010(4).

[参考文献]

[1]阿伯特·班杜拉著.郭占基译.社会心理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王少萍.现代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学派德育思想述评[J].闽江学院学报,2010(4).

[3]石远鹏,李创斌.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评析[J].理论界,2006(8).

[4]成晓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6).

推荐访问: 异同 德育 科尔 伯格 思想
本文标题:科尔伯格与班杜拉德育思想异同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sixianghuibao/2022/0511/55303.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科尔伯格与班杜拉德育思想异同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