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实例】 地质灾害监测的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1-10-29 11:27:24 | 浏览次数:

三峡库区巫山县青石(神女溪)滑坡 专业监测预警 实 施 方 案 单位:
三峡库区巫山县青石(神女溪)滑坡 专业监测预警 实 施 方 案 项目负责:
编 写:
审 查:
审 定:
总工程师:
院 长:
单位名称 目 录 一、前 言 - 1 - (一)任务由来 - 1 - (二)现阶段监测工作情况介绍 - 1 - (三)专业预警监测目的与任务 - 1 - (四)自然地理及气象水文 - 1 - (五)滑坡体基本特征 - 2 - 1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 2 - 2 滑体特征 - 2 - 3 滑床特征 - 2 - 4 滑面特征 - 3 - 5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3 - 二、监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 - 4 - 三、监测工作方案 - 5 - (一)监测工作布置原则 - 5 - (二)监测系统的功能 - 5 - (三)监测内容 - 6 - (四)监测方法及及技术指标 - 6 - (五)监测期限 - 8 - (六)监测频率 - 8 - (七)监测的等级 - 10 - 四、监测工作实施技术设计 - 11 - (一)监测系统基准网及监测网的建立 、实施 - 11 - 1 监测系统基准网及监测网的建立 - 11 - 2 基准网、监测网的实施 - 12 - (二) 监测基准网施测 - 16 - 1 平面控制测量 - 16 - 2 高程控制测量 - 17 - 3 坐标系统 - 18 - 4 控制网内业计算处理 - 18 - (三)变形观测点施测 - 18 - 1 观测点平面位移测量 - 18 - 2 观测点三角高程沉降测量 - 18 - (四)远程红外摄影监控 - 19 - (五)地表变形拉裂缝观测点的建立及实施 - 19 - (六)巡查监测 - 21 - 五、监测数据的整理及分析 - 23 - (一)监测数据的整理 - 23 - (二)变形值的统计规律及成因分析 - 24 - (三)险情预警标准 - 25 - (四)监测信息报送 - 26 - (五)应急预案的制定 - 28 - (六)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 28 - (七)安全保证措施 - 29 - 1 制度措施 - 29 - 2 物资保障措施 - 30 - 3 技术保障措施 - 30 - 六、人员与设备组织 - 31 - (一)项目组主要人员组成 - 31 - (二)主要监测仪器设备投入 - 31 - 七、提交成果资料 - 32 - 八、工作量统计 - 33 - (一)监测网建立工作量 - 33 - 1、监测点类型及布设工作量 - 33 - 2、应急监测工作量 - 33 - (三)专业监测工作量 - 34 - 附图:1、滑坡监测平面布置图 2、滑坡监测典型剖面图 一、前 言 (一)任务由来 (二)现阶段监测工作情况介绍 (三)专业预警监测目的与任务 1、监测目的:
(1)通过采用多方法多手段对青石村滑坡体进行应急抢险和预警监测,从而获得滑坡体整体发展变化趋势,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通过监测滑坡实际变形及变形趋势,超前进行临滑预报,杜绝因本次青石村滑坡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减少财产损失。

(2)巫山县青石(神女溪)滑坡是今年三峡库区175m米试验性蓄水工程直接诱发导致变形加剧的典型案例,通过监测滑坡体在175m蓄水和退水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和变形趋势分析,可以作为研究本次试验性蓄水对整个三峡库区稳定性影响的标准课题。

2、监测任务:
(1)对滑坡体进行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地表拉裂监测和宏观巡查监测。

(2)对滑坡整个变形过程进行远程摄影监控,记录下滑坡体整个变形过程,以供日后科研之用。

(四)自然地理及气象水文 1、自然地理 巫山县青石村(神女溪)滑坡位于巫山县抱龙镇青石村8、9社,神女溪右岸,距长江口约2公里,距巫山县城20公里。有公路和水路直达,但路面较差,班船每天有2班,交通较为方便。(见图1-1) 2、气象:巫山县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049.3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356毫米,月最大降雨量445.9毫米(1979年9月),日最大降雨141.4毫米(1964年5月24日)。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8.8%。

3、水文:青石村滑坡处于三峡库区长江一级支流神女溪,距长江口约2公里。目前水位174.68米,其水位随长江三峡库区蓄水位变化。

图1-1  交通位置示意图 (五)滑坡体基本特征 照片1-1  青石滑坡全貌(摄于2010年11月23日15时) 1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滑坡平面呈蚌壳状,后缘受地形特征和变形裂缝控制,呈圆弧放射状展开,前缘边界以神女溪河为界,由于蓄水至169.4m(吴淞高程)时岸边出现滑塌,前缘边界应在169.4m(吴淞高程)以下。侧缘边界以裂缝为界。滑坡平均宽度约325m,平均纵长约225m,后缘高程312~322m。滑坡主滑方向26°,平均厚度32m,分布面积7.31万㎡,体积234万m3,属大型深层牵引式土质滑坡。

2 滑体特征 滑体主要为第四系崩滑堆积层(Q4del),以块石为主,约占65%,其余为红褐色粉质粘土。块石粒径一般0.5~4.0m,最大达7.5m,风化中等,多显成层性,密实,为老崩滑堆积体,厚度19~38m,平均32m。

3 滑床特征 滑坡区内的岩层为三迭系下统大冶组(T1d)薄至中厚层泥质灰岩,滑坡东西外侧基岩出露。新鲜或微风化灰岩岩块具较高强度,性脆,易成块状。

4 滑面特征 滑坡属大型深层牵引式土质滑坡,从前缘滑塌体和滑坡产生的不同级次的裂缝分析,滑动面应为叠瓦状圆弧形滑动面。由于蓄水至169.4m时岸边出现滑塌,故前缘边界应在169.4m以下。从前缘滑塌体进行反算,用反算得到的综合φ值类比整个滑坡,计算搜索出滑坡滑面形态呈曲率较小的圆弧状,平均倾角36°,其剪出口在135m左右。

5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滑坡宏观变形形迹主要有前缘的坍塌和后缘、侧缘的拉张、剪切裂缝以及坡体上出现的解体裂缝。滑坡于2009年三峡水库175m试验性蓄水期间前缘就发生过滑塌,滑塌方量约1500m³。此后,掉块不断。2010年10月11日库水位达到169.4m(吴淞高程)以来至10月25日,短短15天,前缘水位线一带滑塌区加速扩大。目前前缘滑塌区已连成一片,已滑塌总方量约7.5万m³ 。至2010年11月23日后缘裂缝最宽处已达3.5m,下沉最大处4.2m。裂缝具西侧宽变形速率快、东侧窄变形速率慢的特点。

在2010年10月11日出现滑塌区的基础上,随着库水位的升高,2010年10月18日上午,滑坡后缘新出现一条延伸长487m的拉裂缝,拉裂缝宽1~20cm,下错15cm(见照片6),主要延伸方向107度。10月26日,东侧出现断续分布的纵张裂缝,延伸方向约25度,裂缝宽1~4cm,延伸长度2~5m;
前缘神女溪岸坡新近出现两个滑塌体,并逐渐扩大。至2010年11月23日,后缘裂缝最宽已达3.5m,上下错距达4.2m。

西侧变形速率从10月27日的18.95mm/d,增加到现在的(11月19日12时00分)190mm/d(人工裂缝监测点),后缘裂缝累计宽度从10月27日的0.2m增大至现在的3.5m左右,下沉量从0.3m增大至现在的4.2m。东侧变形速率从27日的3.79mm/d,增加到现在的(11月19日)4mm/d,变化很小。11月 10日夜间前部岩土体滑入水中,前缘形成陡壁,一次性滑入方量约3万m³。滑坡变形非常显著。

二、监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作为变形监测主要技术标准。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l2897--91),适用于替代(JGJ/T8-97)中相应精度的直接水准,建立竖向基准网。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l2898--91),适用于系统联测和沉降监测。

4、《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要求》。

5、《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工程崩塌库岸监测系统和预警指挥系统专项设计》。

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 7、《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0223-2004) 8、《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 5229-96) 三、监测工作方案 (一)监测工作布置原则 青石滑坡应急及预警专业监测工作不仅仅是为监测预警服务,同时需要为后期的调查评价、勘查和施工设计提供技术依据,因此其系统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滑坡体的监测网点布设应重点监控主变形区的变形方式和变形趋势,同时兼顾整个潜在变形区的稳定性情况。

2)鉴于滑坡体变形机制的复杂性和其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应建立集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地表绝对位移监测、巡查监测和降雨监测于一体的多手段综合立体监测系统。

3)为了保障监测系统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监测仪器设备的选型应满足适用性、稳定性、精确性、耐久性的技术要求。

4)鉴于滑坡体的稳定性现状、应急监测阶段、滑坡体可能失稳后的突发性和危害性,除采用定期观测方式外,还应对滑坡裂缝变化、影像现状实现实时自动化运行(数据自动采集、无线远程自动传输和实时发布)。

5)除仪器监测外,必须定期做相应的人工目视检查,复核监测数据。

6)重视地质宏观现象巡查监测工作,加强综合数据分析。

(二)监测系统的功能 1 为滑坡体的应急阶段监测预警服务,保障航道安全。

2 监控滑坡体主变形区的空间变形特征。

3 监控整个滑坡变形区的变形范围。

4 为调查、勘查、施工设计提供依据。

5 为研究库区蓄水引发滑坡地质灾害的科研课题提供实践依据 (三)监测内容 1、地表位移监测 在变形体上布设大地位移监测点,及时洞察滑体上变形监测点水平位移和沉降量、变形方向及预测变形趋势,从而反映出整个变形体的稳定性情况。

2、远程红外摄影监控 对滑坡体采用24小时制远程红外摄影监控,准确掌握前缘崩滑次数及崩滑速度,同时对滑坡体整体变形演变过程进行实时摄像,提供重要的现场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研究175m蓄水工程对滑坡稳定性影响情况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

3、拉裂缝变形监测 重点在滑坡后缘及两侧剪出口布设拉裂缝监测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裂缝监测点工作量。

4、降雨量监测 在滑坡附近建立降雨量监测点,观测监测区一个水文年中的降雨量情况。

(四)监测方法及及技术指标 1、采用全站仪监测的大地位移变形点的水平位移使用进口拓普康IS—IMAGING STATION影像型三维扫描全站仪机器人(测角精度0.5″/1″,测距1mm±(2mm+2ppm×D-6),采用极坐标法进行观测,沉降量采用三角高程法进行观测,观测过程都由技术人员远程控制IS全站仪自动完成。观测原始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及时传输到监测人员电脑上,并采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本次观测变化量。

(拓普康IS—IMAGING STATION影像型三维扫描全站仪机器人) 2、远程红外线摄影观测采用无线AP网络监控进行,通过现场布设高清摄像机对滑坡前缘强变形区域进行全天候摄像观测,并将影像数据通过无线AP网络发送至远程控制计算机终端,及时掌握崩滑区域情况。

(无线AP网络监控拓扑图) (红外摄像头) 3、拉裂缝监测点采用自动裂缝计和人工小钢尺、钢卷尺进行测量。

(YH1600A系列高智能型裂缝计) 型号 量程 分辩率 温度范围 外型尺寸(MM) 直径 长 YH1605A 100cm 0.01mm -20℃~80℃ 21 270 YH1610A 200cm 0.01mm 21 340 YH1620A 400cm 0.01mm 21 420 数据采集 序号 采集方式 所需设备 1 自动化数据采集 YH1600A系列直接挂接系统进行自动化数据采集 4、降雨量监测 降水量采用翻斗式自动雨量计法,监测精度0.1mm,。实时监测周期10min。

型号 分辨率 温度范围 外型尺寸 YH4700A 0.1mm 0℃~60℃ φ230×680 数据采集 序号 采集方式 所需设备 1 人工数据采集 通用读数仪(YH6406) 2 自动化数据采集 可直接挂接系统进行数据自动采集 (翻斗式自动雨量计) (五)监测期限 滑坡目前处于橙色预警阶段,根据现阶段变形情况,本次三峡库区巫山县青石(神女溪)滑坡应急抢险期专业监测按3个月计,滑坡运行期预警专业监测期限为一个水文年。

(六)监测频率 青石滑坡目前已经确定地质灾害险情级别为Ⅲ级(中型地质灾害险情),监测预警级别为警示级(橙色预警)。监测频率按以下频率执行。

1、全站仪水平位移、沉降观测 (1)应急抢险期专业监测 橙色预警应急抢险期间采用1次/2小时观测一次,按3个月计。

(2)预警专业监测 坝前175m退水过程中2次/天,一个水文年中约有4个月时间。

坝前175m蓄水过程中2次/天,一个水文年中约有4个月时间。

其余监测周期内采用1次/天。

2、拉裂缝监测 (1)应急抢险期专业监测 橙色预警应急抢险期间采用1次/2小时观测一次,按3个月计。

(2)预警专业监测 坝前175m退水过程中2次/天,一个水文年中约有4个月时间。

坝前175m蓄水过程中2次/天,一个水文年中约有4个月时间。

其余监测周期内采用1次/天。

3、远程红外摄影监测 全天候24小时监测,工作人员分三组进行值班监控。

4、巡查监测 (1)应急抢险专业监测 应急抢险期间巡查监测4次/天。

(2)预警专业监测 坝前175m退水过程中1次/天,一个水文年中约有4个月时间。

坝前175m蓄水过程中1次/天,一个水文年中约有4个月时间。

其余监测周期内采用1次/周。

遇特殊情况应增加巡查次数,如大雨期间应进行值班巡查,若各监测点出现异常变形情况,也应加密巡查密度。

5、基准网复测 (1)、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在每次监测前对定向基准边进行边长检核,确保基准网的稳定性。

(2)、在专业预警监测实施过程中,对基准网应进行每半年一次复测,检验基准网稳定性。

(3)、监测人员需进行冬夏两季大气折光试验,得出冬夏季节不同的大气折光率K值,保证监测精度。

(七)监测的等级 1、位移监测中的水平位移监测按《规程》变形测量等级划分的三级精度执行,即平面位移观测时观测点坐标中误差≤10mm。

三角高程沉降观测点,按照四等水准执行相关规范。

2、用于监测变形观测点所需的基准点的平面精度按二级精度执行,即平面观测坐标中误差≤3mm。基准点高程控制由于受场地的限制,亦采用三角高程执行四等水准进行观测。

四、监测工作实施技术设计 (一)监测系统基准网及监测网的建立 、实施 1 监测系统基准网及监测网的建立 监测基准网 在滑坡体影响范围外稳固区域,布设监测基准点4个。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神女溪左岸布设两个基准点,作为监测工作基点,同时在神女溪右岸滑坡影响范围外左右两侧布设另外两个基准点,构成大地四边形网作为滑坡监测基准网。基准点前冠以JD1、JD2 、JD3、JD4标示。

监测观测网 (1)、位移监测剖面布设(水平位移、沉降) 在滑坡主变形区及潜在崩滑体布设三条监测剖面,控制主变形区及潜在变形区水平、沉降变化情况。

1—1’剖面:
该监测剖面位于滑坡主变形区B区西侧,自南向北跨过变形B区西侧及潜在变形区,剖面NE方向26°,与等高线近似垂直。在剖面在布设监测点JCD13、JCD15、 JCD16 、JCD17,控制滑坡潜在变形区及强变形区变形情况。

2—2’剖面:该监测剖面位于滑坡主变形区B区东侧,自南向北跨过变形B区东侧,剖面NE方向15°,与等高线近似垂直。在大裂缝内侧布设监测点JCD8、JCD9,监控强变形B区东侧变形情况,在大裂缝外侧布设监测点JCD10、JCD11,监控强变形区后缘变形情况。

3—3’剖面:该监测剖面位于滑坡主变形区C区中部,自西南向东北方向跨过主变形区C区,剖面方向NE44°,与等高线近似垂直。在主变形区内布设监测点JCD1、JCD2、 JCD3。主变形区外布设监测点JCD7。

另外,保留应急抢险期间布设在B、C区交界处大裂缝两边的监测点JCD4、 JCD5、JCD6、JCD12监控主变形区稳定性情况,同时在B区中部增设监测点JCD14。

注:后续观测应根据滑坡的变形情况调整监测工作量。

(2)、远程红外摄像监控 应急抢险期已在滑坡体对岸(神女溪左岸)正面及斜对面山脊上布设了两个远程红外摄像监控器,用以24小时实时监控滑坡整体及局部变形情况,为研究滑坡体在175m蓄水的影响下的变形演变过程,提供最直观的科学依据。

红外摄像监控点冠以JK_标示。

(3)、裂缝监测 应急抢险期在滑坡后缘布设简易裂缝监测点12个,预警专业监测增设 自动裂缝计监测点8个,监测滑坡体变形发展情况和趋势。自动裂缝监测点冠以LL标示,简易裂缝监测点仍冠以LF_标示。

2 基准网、监测网的实施 (1)基准点选点埋设 选点 1)点位基础应坚实稳定,地质条件较好,易于长期保存;

2)距变形体远近适中,倾角不宜太大;

3) 通视条件良好,便于现场操作;

4)便于扩展工作基点。

埋设 1)基准点和观测点埋设规格按下图进行。

2)观测墩四面应分别用红色油漆喷涂点号、保护警语。在观测墩站台上,用字模刻印平面及高程点点号,并用红油漆填写清除;

3)观测墩埋设后,应达到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并稳定后才能进行观测。

图4-1 基准点观测点侧立面图 图4-2  基准点正投影示意图 (2)监测点的选点埋设 选点 1)根据变形体的几何特征、变形特征等确定监测点;

2)若测区观测条件困难,应尽量将观测点布设在能反映变形体稳定性状态变形敏感区域;

3)点位牢固、易于保存,安装方便;

4)沉降监测点应设于沉降最明显的地方。

埋设 监测点一般布设变形区域上能代表变形体位移变化的部位,监测标志采用硂强制对中观测墩标,用于全站仪观测之用。标型参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的相关规定进行预制或现浇,标型大小及高度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以满足现场实际监测需要为目的。

监测点分类埋设示意图同基准点。

(3)点之记绘制 监测基准点,变形观测点在埋设好之后,填写点之记。点之记格式和所填内容见表:
点 之 记(表4-1) 点名 点号 类别 相邻点(点名、点号、距离、通视否) 标石说明 所属变形区域 名称 编号 所在地 交通情况 交通路线图 概略位置 L= B= H= X= Y= 点 位 略 图 备注 实施单位 (4)监测标志的保护措施 1)通过油漆柱身写出警示标语,在监测标志附近制作警示牌;

2)有偿委托柱位所在地户主或产权单位进行日常保管;

3)监测点可在变形体上设立隔离带或采取其它加固措施;

4)发现控制网点不稳定或异常时,应对监测网进行复测;

5)将监测标志的保护列入群测防日常巡视的工作内容,并向周围群众宣传国家测绘法,提高居民自觉保护监测标志的意识;

(6)控制点位被破坏时,应及时进行增补,并联测原有控制网,确保基准点的可靠性;
监测点位被破坏时,除立即进行补充外,还应在增设监测点埋设初期加密进行观测,以确保掌握变形体的变形特点,保证变形体的安全运行。

(二) 监测基准网施测 观测使用拓普康IS全自动扫秒机器人全站仪(测角精度1″(DJ1)),测距精度1mm+1ppm.D)。测前对仪器必须经专业场地检验,要求有关数据资料齐全,符合要求方可提交使用。观测需待所有埋设点稳定后方可施测,否则将直接影响以后的变形点观测质量。平面观测按规范中二级精度要求进行施测。监测基准网布设成大地四边形网,采用边角同测进行观测。

1 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精度按二级精度执行,基准网布设成大地四边形网,采用边角网进行观测。

基准网平面控制测量技术要求(表4-2) 级别 平均边长(m) 角度中误差(″) 边长中误差(mm) 最弱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二级 300 ±1.5 ±3.0 1:100000 方向观测法限差(表4-3)单位:秒 仪器类型 两次照准目标读书差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2C 互差 同一方向值 各测回互差 DJ1 4 5 9 5 本次基准网水平角观测限差严格按照(表4-3)中DJ1型仪器相应技术指标执行。

电磁波测距技术要求(表4-4) 级别 仪器精度等级(mm) 每边 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间较差限值(mm) 单程测回间较差限值(mm) 气象数据测定的最小读数 往返或时段间 较差限值 往 返 温度(°C) 气压(mmHg) 二级 ≤3 4 4 3 5.0 0.2 0.5 本次基准网距离测量采用上表中集体技术指标执行,并严格按照以下相关要求实施。

往返测或不同时间段观测值较差,应将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方可进行比较;
测距时应使用经检定合格的温度计和气压计;
气象数据应在每边观测始末时两端进行测定,取其平均值;
测距边归算到水平距离时,应在观测的斜距中加入气象改正和加常数、乘常数、周期误差改正后,化算至测距仪与反光镜的平均高程面上。

2 高程控制测量 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进行观测。控制网布设成闭合高程导线,执行国家四等三角高程水准精度。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只要技术要求(表4-5)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 边长(km) 观测方式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 附合或环形闭合差(mm) 四等 10 ≤1 对向观测 40 20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表4-6) 等级 垂直角观测 边长测量 仪器精度等级 测回数 指标差较差(″) 测回较差(″) 仪器精度等级 观测次数 四等 1″级仪器 2 ≤5″ ≤5″ 2mm+2ppm.D 往返各 一次 3 坐标系统 平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 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坐标引测: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或RTK将坐标系统引入基准网。

4 控制网内业计算处理 经检验各项观测值限差均符合要求后,采用南方平差易2002对控制网进行严密的平差计算,分析平差报告结论,检验测量精度是否达到控制网相对应等级精度,即平面基准网达到监测二级精度,平面点位中误差≤3mm。

(三)变形观测点施测 1 观测点平面位移测量 使用经检测后的全站仪,采用光电极坐标法进行作业。在基准点上或工作基点上设置仪器对各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观测过程中按变形监测三级精度执行相关技术规范。

平面位移观测测量技术要求(表4-7) 级别 平均边长(m) 角度中误差(″) 边长中误差(mm) 最弱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三级 500 ±2.5 ±10.0 1:50000 2 观测点三角高程沉降测量 采用三角光电高程进行四等水准观测,按规范相应规定执行,与平面位移观测同步进行。

作业过程中应定时对高程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检测,检测限差≤4.5mm(n为测站数)。

观测成果经检查各项限差符合要求后(高差应加入尺长、正高改正)进行计算。

以上基准点、观测点及各项计算数据取值0.1mm,最后成果取1mm;
角度取值0.1″。

垂直角及高差测量技术要求(表4-8) 测回数 指标差较差(〞) 垂直角较差(〞)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 符合或环形闭合差(mm) 3 7 7 D为测距边长度(Km)。

(四)远程红外摄影监控 远程红外线摄影观测采用无线AP网络监控进行,通过现场布设高清摄像机对滑坡前缘强变形区域进行全天候摄像观测,并将影像数据通过无线AP网络发送至远程控制计算机终端,及时掌握崩滑区域情况。

(五)地表变形拉裂缝观测点的建立及实施 1、地表变形拉裂缝的量测 自动裂缝监测点采用高智能型测缝计进行自动观测,传感器内置1600条数据存储器,自动存储每次所测量的数据,循环记录。在其他载体的数据资料丢失时,可随时从传感器中下载相关纪录,确保原始数据资料的安全。传感器内置国际先进的计算芯片,自动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换算,直接输出监测物理量,无须人工转换。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传感器可自动进行实时温度补偿,提高传感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简易裂缝监测点采用小钢尺或钢卷尺直接量测,精度0.2mm。每次量测时宽度要求记录,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并注明日期。

2、技术要求 观测过程中应用固定钢尺或卷尺对简易裂缝监测点进行量测,以减小量测工具系统误差带来的影响,提高监测的精度。每次采集数据时应采用多次量测的方法,最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本次测量的最后结果进行记录计算。

裂缝监测记录表 建点时间:    年  月  日 灾害体名称 巫山县青石滑坡 灾害体编号 地理位置 巫山县青石村8、9社(神女溪右岸距巫峡入口2公里处) 监测单位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 项目负责人 电 话:
监测时间 20 年 月 日 气候温度 降雨 情况 点名 所属变形体 监测周期 监测仪器 小钢尺和游标卡尺 点位 照片 观测 成果 记录 首次观测量(mm) 上次观测量(mm) 本次观测量(mm) 成果整理 本次变化量 (mm) 累计变化量(mm) 结论 是否有明显变形 有( ) 无( ) 项目负责人: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监测单位: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 (六)巡查监测 在做好仪器监测的同时,建立日常的巡查制度,系统地收集滑坡的宏观变形资料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监测过程中,除利用仪器监测外,还必须由有经验的监测人员对滑坡巡查监测。

1、检查项目:
a、重点检查滑坡后缘是否有明显加宽延伸,冒气等迹象;

b、地面鼓胀及沉降位置、形态、面积、幅度、发生时间;

c、塌方位置、范围、体积、发生时间;

d、建筑物破坏及树木歪斜情况,水质物化突变等。

2、检查的分类和次数:
a、日常巡视检查:巡视人员应按巡视检查项目对滑坡体及影响范围进行例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现象。

b、特殊情况下巡视检查:在发生有感地震、洪水、暴雨等特殊情况下,应立即进行巡视检查。每次检查均应作好详细的现场记录,必要时应照相或素描。若发现异常迹象,经复查后,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

巡查监测记录表 巡查时间:    年  月  日 灾害体名称 巫山县青石滑坡 灾害体编号 地理位置 巫山县青石村8、9社(神女溪右岸距巫峡入口2公里处) 监测单位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 监测负责人 电话:
监测时间 20 年 月 日 天气温度 监测频率 上、下午各巡查两次 变形加剧情况下观测周期 两小时巡视一次 巡查内容 a、滑坡体后缘裂缝是否有明显加宽延伸迹象 b、地面鼓胀及沉降位置、形态、面积、幅度、发生时间;

c、塌方位置、范围、体积、发生时间;

d、树木歪斜情况,水质物化突变等。

巡查线路 简图 巡 查 记 录 新增拉裂缝 有( ) 地面鼓胀 有( ) 无( ) 无( ) 有无塌方 有( ) 建筑物变形 有( ) 无( ) 无( ) 井、泉有无水质突变 有( ) 井、泉水水位有无明显变化 有( ) 无( ) 无( ) 树木变形 有( ) 动物有无明显异常反应 有( ) 无( ) 无( ) 结论 是否有明显变形 有( ) 无( ) 项目负责人: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监测单位: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 五、监测数据的整理及分析 (一)监测数据的整理 在变形监测中,观测中的错误是不允许存在的,系统误差可以通过一定的观测程序得到消除或减弱。

在变形监测中,由于变形量本身比较小,临近于测量误差的边缘,为了区分变形与误差,提取变形特征,必须设法消除较大误差(超限误差),提高测量精度,从而尽可能地较少观测误差对变形分析的影响,因此对监测资料的检核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

1 、监测资料检核的方法 (1)野外检核:任一观测元素(如高差、距离、方向值、PDOP值等)在野外观测中均具有本身的观测检核方法,如限岔所规定的往返较差、闭合差、两次读数等,此部分内容以各种规程、规范中要求的技术为依据。

(2)室内检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校核各项原始记录,检查各次变形值的计算是否有误;

2)原始资料的统计分析:包括监测资料奇异值的检验与插补、岁数据的筛选等内容,它涉及到用数学方法来计算与检验;

3)原始资料的逻辑分析:根据监测点的内在物理意义来分析原始实测值的可靠性,主要用于工程建筑变形的原始实测值,一般应进行以下两种分析:
一致性分析:从时间的关联性来分析连续积累的资料,从变化趋势上推测它是否具有一致性。其主要手段是绘制时间—效应量的过程线图和原因—效应量的相关图;

相关性的分析:从空间的关联性出发来检查一些内在物理关系的效应量之间的相关性。

2、观测结果的平差计算 本工程采用固定基准进行经典平差,可采用条件平差法或间接平差法,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满足各项精度指标要求。

3、平差成果的整编 为便于对变形监测成果的分析,需要将变形值绘制成各种图表,本工程设计主要采用变形监测位移增量成果表和变形过程线来分析。变形监测所要求的是相对变形,因此在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时,以各观测点的零周期值为初始值,计算出以后的每次观测值对初始值之差,求得观测点从开始监测周期内的累计变形量和观测点每相邻周期间的变形量,形成位移增量成果表,并依此绘制出变形过程线图。变形过程线图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累积变形值为纵坐标绘制,它可以明显地反映出变形的趋势、规律和幅度,对于判定变形体稳定性是非常有用的。

(二)变形值的统计规律及成因分析 根据实测变形值整编的表格和图形,可以显示变形的趋势、规律和幅度,在经过长期的观测,掌握了变形规律后,可以绘制观测点的变形范围图。变形范围图,绘制时可先绘变形过程曲线,然后用两倍的变形值中的误差绘制变形值的变化范围,变形范围图可以用来初步检查观测是否有粗差,同时也可以初步判断各变形体是否有异常变形。但对异常情况,如违规加载、坡底违规临空开挖等引起的变形值超过变化范围时,再用变化范围图来判断各变形体是否正常就缺乏理论根据,这时,就需要进行变形分析。

(1)变形的几何分析 变形的几何分析是对变形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变化作几何描述,其任务在于描述变形体变形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其主要内容包括参考点的稳定性分析、观测值的平差处理和质量评定,以及变形模型参数估计等内容。

(2)变形的物理解释 变形的几何分析仅对变形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变化作几何描述,还不能对变形的原因作出解释。确定变形体和变形原因之间的关系,是变形物理解释的任务。

变形的物理解释应确定变形体与变形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对引起变形的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以预报变形发展趋势。变形物理解释的基本方法有统计分析法、确定函数法和混合模型法三种。本工程采用统计分析法中的回归分析法进行物理解释。

由于变形的物理解释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已远不是测量人员所能够独立完成的,因此,但在监测过程中出现异常变形时,需配备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变形加剧变形原因。

(三)险情预警标准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以阶段和累计变形值作为监测报警的依据。将阶段监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后,与前一周期平差后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平差之差(阶段变形量)。然后将平差之差与最大测量误差(中误差的两倍,本工程为10mm)相比较,如平差之差小于最大测量误差,则认为监测点在这一周期内没有变化或变化不显著;
如平差值之差大于最大测量误差,则认为监测点在这一周期内由明显变动,需要及时向业主提出监测预警报告并进行加密监测;
当变动大于预警信息系统设置的预警值时,须立即向业主发出紧急预警,并应启动应急预案。

累积变形:每期观测结束后,除对相邻周期间变形值进行比较分析外,还必须对累积变形值进行分析。尽管相邻周期平差值之差很小,但变形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时,也应该认为有变形。当累计变形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变形体的稳定性,累计变形的报警值以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中设置的为准。

变形体变形预警级别划分 编号 预警级别 颜色表示 变形特征 危害性 变形量 采取措施 Ⅰ 一级 蓝色 局部少量变形 无 局部监测点累计变形量小于30mm 按监测方案实施监测 Ⅱ 二级(较危险) 黄色 匀速变形 较危险 1/3点相邻周期变形量≥2√2*10mm,变形加速度变化不大 通知业主方,加强巡查监测 Ⅲ 三级(危险) 橙色 加速变形 危险 有1/3的监测点位移总量超过50mm 向业主方提出监测预警预报,增加仪器观测频率,出现险情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Ⅳ 四级(非常危险) 红色 急剧变形 极危险 而当在一段时间中(可定于5天范围内),斜坡的变形突然加剧,斜坡上所观测的监测点均发生位移,同时有1/3的监测点位移总量超过200mm 立即向业主方提出监测预警预报,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四)监测信息报送 青石滑坡目前已经确定地质灾害险情级别为Ⅲ级(中型地质灾害险情),监测预警级别为警示级(橙色预警)。监测信息的报送应严格按照(渝办[2009]8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重庆库区地质灾害灾险情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执行。

1、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期间监测信息报送程序 监测单位将监测数据、评价结论及预研判的险情预警级采取手机信息和电话传真形式即时报送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国土部门、 地质环境监测站,市和区县(自治县)航道、海事部门,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市国土房管局(市三峡地防办)。

橙色预警期间的监测信息,由市国土房管局(市三峡地防办)每日向市政府应急办报送。红色预警期间的监测信息,由市国土房管局(市三峡地防办)即时向市政府应急办报送,市政府应急办即时向市政府应急委报告。

2、应急抢险期监测信息报送内容 (1)日报 监测单位将一天24小时内的监测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得出一天之中监测点的变化量及变化速度,并结合累积变化速度,对滑坡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工程地质,预判滑坡变形趋势,并形成监测日志,于每天2点之前报送巫山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和三峡地防办,每天3点之前以短信形式报送相关专家和领导。

(2)专报:对于紧急情况应及时报送,不受时间限制。主要以电话和函件的形式及时通知业主方。

(3)阶段总结:根据滑坡变形情况,以半月或一月为监测周期,对滑坡在本阶段的变形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对现阶段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4)应急抢险工作总结:对滑坡在应急抢险期间的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并预判滑坡变形趋势,并结合现阶段变形情况,对滑坡监测预警级别及有关部门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

3、预警专业监测信息报送内容 (1)月报:预警专业监测月报以一个月为期,监测单位将当月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和地质人员一起,根据变形量及变形加速情况,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对滑坡整体稳定性进行预判,并对现阶段工作措施进行总结和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2)专报:预警专业监测期间对于滑坡紧急突发变形情况应及时报送,不受时间限制。主要以电话和函件的形式及时通知业主方。

(3)总结报告:一个水文年预警专业监测周期结束后,提交所有观测数据的分析报告,同时结合175米蓄水工程对滑坡变形的影响,研究库水涨落同滑坡变形的关系。

(五)应急预案的制定 为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关部门应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整体应急预案》等政策性文件制定变形体灾害防灾及应急预案。

(六)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我院是重庆通过GB/T19001-2000-IS0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的单位之一,根据GB/T19001-2000-IS09001:2000标准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SJY(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简称)质量手册、SJY作业文件和SJY程序文件。SJY质量方针:质量为本、精心设计、竭诚服务、顾客满意。SJY质量目标:为顾客提供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合同规定的产品和服务,确保顾客满意。在监测工程中,我们坚持按SJY质量体系的要求进行监测作业,结合斜边坡专业监测的具体实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监测质量:
1、编制监测方案前做好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工作,熟悉变形体基本情况,掌握已治理变形体的现状,为监测网的布设和监测点的选择打下基础;

2、严格按照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监测方案设计,使监测方案切实符合变形体的现状;

3、根据审查通过的监测方案,按预定的监测方法、作业程序和操作手段进行监测作业;

4、坚持监测工作的“四固定”原则: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或观测线路)和观测条件、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间并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5、对控制网的稳定性进行复核与检测,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复测,确保监测基准点的稳定性;

6、加强对监测基准点、观测点的保护,防止移动和破坏,保证监测成果的连续性;

7、按时进行测量仪器设备的检定,使用中加强维护保养使其保持完好状态;

8、坚持成果验证和审批程序:各种原始资料在作业人员和小组互检后方可进行内业计算监测成果资料须经三级验证(校审、审核、审定)后才能出版。

(七)安全保证措施 监测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环境和工作环境差,危险性大,为了确保本项目应急监测期间、系统建设期间和运行期间的人员、设备安全,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制定以下保障措施:
1 制度措施 在严格执行国家、单位相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项目组野外安全守则,建立安全培训教育、安全检查制度。项目负责人为项目组安全第一责任人,逐级负责,并设立安全员负责现场检查监督。

(三峡库区专业监测项目管理手册结构图) 2 物资保障措施 为野外工作人员和雇佣人员配备适宜的劳动保护用品,并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3 技术保障措施 (1)野外工作期间严密监控滑坡体变形情况,及时对滑坡体的变形动态进行技术分析,防止因滑坡体变形造成人员伤亡。

(2)降雨天气下野外作业期间,严格要求监测人员配备专业的雨具和防滑安全鞋,同时必须保证至少两人一组进行巡查和裂缝监测等。

(3)监测站修建仪器房,保证监测用仪器设备的安全运行。

六、人员与设备组织 (一)项目组主要人员组成 (二)主要监测仪器设备投入 编号 仪 器 名 称 数量 备注 1 拓普康IS—IMAGING STATION影像型三维扫描全站仪机器人 1台 新购置 2 远程红外摄影监控设备 1套 新购置 3 自动裂缝测量计 8套 预购置 4 翻斗式雨量计 1台 预购置 5 高清单反相机 1台 新购置 七、提交成果资料 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1、控制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3、仪器检查资料;

4、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

5、变形过程变形分布图表;

6、变形分析成果资料;

7、分布位置图、观测成果表;

8、观测成果分析说明资料;

八、工作量统计 (一)监测网建立工作量 1、监测点类型及布设工作量 类 型 数 量 布设工作量 备注 基准点 4 见下表2 埋设规格见图4-1,图4-2(埋设规格相同,共计21个) 位移监测点 17 见下表2 裂缝监测点 20 估 价80元/个 远程摄像监控 1 3组日 降雨量监测点 1 1组日 2、应急监测工作量 监测类型 监测点数量 累计观测轮次 累计工作量 备注 (观测频率) 基准点水平 4个 1 4点·次 基准网首测一次 基准点垂直 4个 1 3.6km·次 基准网首测一次 水平位移 17个 1080次 18360点·次 3个月,1次/2小时 沉降位移 17个 1080次 18360点·次 3个月,1次/2小时 裂缝监测 12条 540次 6480条·次 3个月,6次/天 摄影监控 / / 45组日 3个月, 0.5组日/天 巡查监测 / / 90组日 3个月, 1组日/天 (三)专业监测工作量 监测类型 监测点数量 累计观测轮次 累计工作量 备注 (观测频率) 基准点水平 4个 4 8点·次 每半年复测一次 基准点垂直 4个 4 7.2km·次 每半年复测一次,3.6 km/次 水平位移 17个 605次 10285点·次 175蓄退水2次/天,其余时间1次/天 沉降位移 17个 605次 10285点·次 175蓄退水2次/天,其余时间1次/天 裂缝监测 20条 605次 12100条·次 175蓄退水2次/天,其余时间1次/天 摄影监控 / 365天 182.5 组日 0.5组日/天 巡查监测 / / 259组日 175蓄退水1次/天, 其余时间1次/周 ,1组日/天 降雨量监测 1 / 1点·年 /

推荐访问: 监测 地质灾害 实例 方案
本文标题:【地质灾害监测方案实例】 地质灾害监测的方法有哪些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xindetihui/2021/1029/15710.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地质灾害监测方案实例】 地质灾害监测的方法有哪些》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