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_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

发布时间:2021-10-29 12:25:39 | 浏览次数: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 篇一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 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C 教师板书: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150px,高为450px。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 )×1.2×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
(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⑴立方米 ②3a立方米 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1)6立方米 (2)3立方米 (3)2立方米 2、 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板书: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例1: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例2:(1)麦堆的体积:
3.14×( ) =12.56(平方米)12.56× ×1.2=5.024(平方米) (2)小麦的重量:5.024×735=3692.64(平方米)≈3693(平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二、《混合运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列综合算式:53+38-24,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参考 教学内容:P33-3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 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 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 , 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5. 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 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把它送给这节课最爱动脑筋,最爱发言的同学,老师觉得这件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老师出出主意?(学生说到给礼物盒子包上包装纸,教师说你的想法和我一样。) 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通过今天的学习, 大家就会明白。

二、自主探索 分组操作, 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 现在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 ,看看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

各小组学生交流汇报结果。

(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汇报探索思维过程 )汇报一:
把长方体纸盒 6 个面剪开 , 并把相对的面摆放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

要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只要把这三部分面积相加 , 第一部分面积为 “长 ×宽×2”, 第二部分面积分为 “宽×高×2”, 第三部分面积为 “长×高×2”, 得出 :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 宽×高×2+ 长×高×2 。

学生汇报后 ,演示这一种推导思维的全过程 。

板书 : 长x 宽×2+ 宽× 高×2+ 长×高×2 。汇报二 : 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

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的面积相加 , 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 第一大部分面积为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而第二大部分面积与第一大部分面积相等 , 只要把第一大部分面积乘 2, 得出长方体的表 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 2 。师 : 同学们的这种方法真不错 , 请大家看屏幕演示。

(演示这一种方法推导思维的全过程 )板书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 2 。汇报三 : 把长方体纸盒的六个面剪成上下面和四周两大部分。

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 第一大部分面积为 ( 长 ×2 + 宽×2) ×高 + 长×宽×2, 并说明 “长 × 2 +宽× 2” 可以表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周长。

师 : 这种方法也很好 , 请同学看演示。

( 演示这一推导思维的全过程 ) 板书:
(长×2+宽×2) 底面周长×高+长×宽×2 师 :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实践运用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说明 “ 至少 “ 的意思。

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给出课前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包装这个盒子至少用多少包装纸。

3、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分米,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4. 一种长方体硬纸盒 , 底面是边长 2分米的正方形 , 高 4 分米 , 现在要在外面全部涂上油漆 , 油漆面积有多大 ? ① (2 × 4+2 × 4+2 × 2) × 2 ② 2 × 2 × 4+2 × 4 × 2③ 2 × 2 × 2+2 × 4 × 4 五、拓展创新 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两个火柴盒 ,现在要将这两个火柴盒包装起来 , 请大家给它设计一个包装方案,并在小组说一说, 你为什么这样包装?学生通过操作、合作、讨论设计出许多包装方案, 并说出自己设计包装方案的想 法。有的小组同学把面积最大的两个面重叠起来, 有的认为这样包装纸装用得最少, 而有的则认为有时不单要考虑包装纸的大小 , 也要考虑包装是否美观、大方, 也有的--------六、评价体验 今天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 学习上有什么收获 ? 你感受最深是什么 ?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七、作业 1、看书 2、实际测量长方体是一种很常见的物体, 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都可以看到长方体, 同学们在教室内找一个长方体并求出它的表面积。学生交流测量和计算的情况。

四、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课本第88、89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第1、2题。教学目标: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会读、写小数,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准备: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区别整数与小数 1、同学们,老师到文具店了解了一些文具的价格,出示文具标价牌:
书包 45元   文具盒 18元  圆珠笔  3.50元 铅笔 0.8元    橡皮  1.52元  日记本  5元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标价,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来分类,其他同学跟同桌交流,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3、反馈交流,引出小数 A左边的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 B像右边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其中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

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设疑: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师讲解小数的组成 别看小数点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它的右边是小数部分。

2、试读小数 (1)根据已有经验试读,同桌说说读数方法 (2)总结读书方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通常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3)抽卡片读小数 23.25 70.66 0.23 400.01 0.06 1000.22 (4)完成书第91页第2题。

3、试写小数。

观察:小数点写在什么位置? (1)请写2个你最喜欢的小数,说给同桌听。

(2)请学生上台写小数 (3)你认为小数该怎么写?总结写小数的方法。

(4)练习写小数(听写) 4、找找生活中的小数 (1)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生自由说) (2)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平时真是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指名读,齐读。

5、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引入: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读、写小数!那,这些商品又表示几元几角呢? (2)独立完成课本88页的表格。

(3)课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4)反馈、提问:11.11元表示几元几角几分?都是1为什么表示的意义不一样呢?理解意义:你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5)我们已经知道了1元=10角=100分,1角用分数表示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学生思考。

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所以1元=1/10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几角,也就是说1角=0.1元。

(5)练习:数第89页做一做。

6、自主探究例1 (1)出示米尺:
观察两个等式:1元=10角=100分 1米=10分米=100厘米 你发现了什么?(单位不同,进率是相同) 照样子,你能不能像这样把1分米、1厘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2)自学例1要求:
A、自由阅读,读懂例题1的一、二部分。

B、独立思考:130厘米=( )米。

C、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3)师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有多长?3分米是10份中的几份,也就是几分之几米,可以怎么写?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1分米=1/10米=0.3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有多长? 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那么3厘米、18厘米分别是几分之几米,可以怎么写?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测量自己的身高,现在你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它换为用米作单位吗? 三、实践应用、拓展练习 1、做一做中的练习。

2、6厘米=( )分米 7元2分=( )元 0.6元=( )角 7.6米=( )米( )分米 四、总结延伸 1、时间过得可真快,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2、如果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满分是10分,你能用小数为自己组的表现评分吗? 五、《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2~93页“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
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显示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丰富对“几分之一”内涵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冲突 1.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

谈话:孩子们,吃过雪饼吗?老师就给大家带了一些来。

(1)提问:如果把4个饼分给2个人,怎么分才公平合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叫什么?(板书:平均分) 梳理:把4个饼平均分给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一起说(2个.同时课件出示:每人分2个。) (2)2个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课件出示:每人分1个。) (3)如果只有1个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一半)一半该怎样表示?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或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呢?谁知道? 揭示课题:其实,象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若生说出1/2,则直接揭示课题;
若生不能说,师则介绍说:一半可以用这样“1/2”的数表示,象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一半正好是两份中的一份,这一份我们就说它是整个饼的二分之一。(师边说边指图) 提问:左边一份是这个饼的 1/2,右边一份呢? 小结:也就是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饼的1/2。

(2)一起读一读。师:如果把这句话藏起来,你还能像刚才这样说说吗?先让生默看一遍,然后课件隐去这句话。谁能说?指名说。(同时教师板书: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饼的1/2。) (3)1/2怎么写呢?请孩子们认真观察。

示范:先写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然后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短横线下面,最后把表示其中的份数写在短横线的上面(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一起读,再读一次:二分之一。

伸出食指跟老师写一遍: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平均分的份数,最后写表示其中的份数。再来一遍:1/2。

二、活动——建构 (一)操作感悟。

1.折长方形的1/2。

(1)认识了饼的1/2,(师出示长方形纸片)那这个长方形的1/2又该怎样表示呢?请看要求: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2用斜线涂上颜色,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

(学生操作、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也可以跟后面的老师说说。) (2)汇报: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谁来介绍。

学生汇报:(同时贴在黑板上) (3)提问:同样的长方形,折法不同,得到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能用1/2表示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2.判断1/2。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这些图形中的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吗? 提问:2号和4号同样分的2份,涂色的也是2份中的1份,为什么涂色部分不是它的1/2? 小结: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首先要看它是不是被平均分的。

总结过渡:从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一个饼、一个图形,还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二)做分数。

1.提问:除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板书:1/3、1/4、1/6、1/8……) 2.折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几分之一。

师:想不想用刚才的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来表示你喜欢的几分之一?请看要求:用这些纸先折一折,然后也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并在上面标出几分之一。

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你把什么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也可以跟后面的老师说说。

3.汇报梳理:
(1)展示一个表示1/4的作品。请生汇报。

师:刚才这个同学涂出了…形的1/4,有谁表示出了其它图形的1/4,请举起来。(将每种图形各收一张,师问:涂色部分是它的1/4吗?然后依次贴出) (2)提问:为什么图形不一样,图中的涂色部分却都能用1/4来表示呢?(生说:因为都是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 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3)用圆表示分数的请举起来。师收取部分作品展示。同时,师依次问:这是几分之一? 提问:同样的图形,同样是图中的1份,为什么是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小结: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这个它的几分之一。

(4)提问:还有表示别的分数的吗? (若有介绍几分之几的,师:你真厉害,还能表示几分之几,这些分数将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过渡:大家学得真不错,还想继续挑战吗?请看: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呢? (三)练习:93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初步感知比较大小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请看:(课件出示) ①这是一个长方形,如果把它全部涂上色,那么长方形中的涂色部分用几表示?(用以前学过的自然数1表示) ②同样的长方形,现在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表示?(1/2) ③继续观察:现在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表示?(1/3)课件验证。

④提高难度了,现在呢?(1/6) 怎么估的1/6?课件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6份。

评价: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

师:看来,今天学的分数与以前认识的1之间有联系。如果还是这个长方形,继续平均分下去,可能会出现几分之一?(生自由说) 小结:也就是说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每一份就会越来越(小)。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咱们初步认识了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多,想不想再到生活中去找找分数。

四、应用——拓展 1.展示各国国旗。

提问:老师收集了一些国旗图片,这些国旗图案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过渡:在我们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相信吗?请看。

2.出示各个时期的人体图片。

①介绍:当胎儿在妈妈肚子里长到8个星期时,胎儿的头长大约是身长的1/2;
当婴儿一岁时,婴儿的头长大约是身长的1/4。

②估计:儿童的头长大约是身长的几分之一?(先让学生估,再出示格子,再师生一起数格子,最后得出1/6) ③估计:成人的头长大约是身长的几分之一?(课件演示得出1/7) 3.出示从网上查到许多和分数有关的信息,让学生读一读。(渗透思想教育) 3/10、2/5、7/10、9/10这几个分数没学过都会读,你们真棒!咱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这些分数。

结束语:同学们,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篇二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C 教师板书: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150px,高为450px。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 )×1.2×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
(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⑴立方米 ②3a立方米 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1)6立方米 (2)3立方米 (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板书: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例1: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例2:(1)麦堆的体积:   3.14×( ) =12.56(平方米)12.56× ×1.2=5.024(平方米)   (2)小麦的重量:5.024×735=3692.64(平方米)≈3693(平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篇三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知识与技能: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及量角器,学会利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的良好品质。   重点: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步骤。   难点:量角器测量角时内外圈的选择。   1、导入新课   根据游戏“愤怒的小鸟”,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是调整什么才能打到小猪呢?让学生初步对于角度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在黑板上画出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会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向学生提问:对于两个角来说如何确切的知道它们之间差多少呢?继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   2、新课教学   1)学生根据之前学习过的经验,会用三角板先测量角的大小,但是会发现这种方法还是不能具体知道两角之间究竟相差多少。   2)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角被平均分为360份,每一份就叫做1度,写作1。从而引出角的度量单位。   3)指导阅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学书本上第18页下半部分的内容。   提出要求: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   班级反馈对量角器的认识。(多媒体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片供学生交流使用)   提问:量角器上有角吗?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并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   读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数。   多媒体课件显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读内、外圈数的角都有)   4)请学生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书上∠1的度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 班级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量角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多媒体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部位闪烁提示)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A.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   B.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和角的任意一边重合   C.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是角的度数   D.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一条是内圈的,一条是外圈的;0刻度线在内圈,度数就读内圈;零刻度线在外圈,度数就读外圈  总结“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3、巩固新知   1、测量课后第三题角的大小,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内外圈度数有误、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一边完全重合)   2、游戏:观察量角器角度的大小,老师随便报出一个度数,学生利用胳膊来表现出这个角的大小。(双臂张开代表180度)   4、小结作业   同桌交流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说出测量角的步骤是什么?   课后作业:回去讲量角器的组成部分介绍给家长,并测量生活中见到的角的大小。   一、角的度量单位:1度或1。   二、量角器的组成   三、测量角的步骤

推荐访问: 试讲 范例 资格证 小学数学 教案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_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xindetihui/2021/1029/16374.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_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