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苏教版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11-04 12:01:27 | 浏览次数: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学期备课                     一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测试情况,学生总体上说比较爱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但也有部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将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编排了9个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可分解如:一、有余数的除法,结合表内乘除法有利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也为学习笔算除法打好基础。二、时、分、秒。三、认识方向,通过对物体方位和简单路线的判断和表述,发展空间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四、认识万以内的数。五、分米和毫米,测量方面:认识分米和毫米。这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初步形成了长度的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感受长度量的实际意义并加强测量的实践性。六、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实际问题等等。七、角的认识,图形的认识方面:认识角和直角。这是在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认识角和直角是进一步学习图形特征的基础。八、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简单的统计表、不同分类进行统计在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学习用简单的统计表表达数据。让学生体会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分类统计数据。九、期末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理解三位数的意义,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应用数概念和口算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3)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会对加、减计算进行验算。

(4)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已经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继续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线路图。

(5)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辨认锐角与钝角。

(6)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测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7)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学会对比较熟悉的事情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收集整理表格,获得有意义的信息。

(8)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表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预测。

2.数学思考方面。

(1)运用千以内的数、已经掌握的运算或简单的图表描述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认识一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在这些活动中继续发展数感、符号感和抽象思维。

(2)通过观察物体和观察生活环境丰富对图形和现实空间的认识,继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

(3)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参与收集有意义的信息并适当归类整理等活动,体验活动的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继续发展统计观念。

(4)为解决问题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清楚地讲述自己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1)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和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评价。(3)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提高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2)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堂、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4)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和万,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掌握加法的笔算法则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万以内的加法笔算和百以内的加法口算。掌握用调换加数位置验算加法的方法,初步具有验算的习惯。

4、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和质量单位克,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转化。直观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
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4、要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要 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加强培优补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9、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进度安排 共计60课时,各单元课时安排如下:
1有余数的除法-------------4课时 2、时、分、秒------------------- 4课时 3、认识方向--------------- 4课时 4、认识万以内的数----------------15课时 5、分米和毫米------------- 3课时 6、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11课时 7、认识角----------------- 3课时 8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3课时 9、期末复习---------------13时 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1、例2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4 5 6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表(2)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5 3 3 1 5 2 4 2 2 6 1 4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 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第一单元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3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桃子贴图,圆片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2、谈话: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考考老师?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妈妈买了12个苹果,如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列算式:( )÷( )=( ) … … … ( )数 ( )数 ( ) 你能尝试列出这道除法算式的竖式吗? 仔细观察老师写的除法竖式,找一找被除数、除数和商。

看了这道除法竖式,你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吗? (2)出示例题:如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先圈一圈,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2÷5=)等于多少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分一分、算一算……) (2)鼓励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

①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提问:分的结果怎样?(放了2盘,还剩2个。) 剩下的2个桃,还能继续分吗?(剩下的2个桃,不能再分) 讲述:12个桃,每盘放5个,分的结果是“放了2盘,还剩2个”。

如果是22个桃、32个桃、42个桃,甚至更多的桃每盘放5个呢?难道我们也用圆片代替桃来这么分吗?有别的方法吗? ②列竖式算一算。

谈话:笔算12÷5竖式该怎样列,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指名学生说老师写。

提问:12÷5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在交流汇报。

想法一:12个桃,每盘放5个,放了2盘,所以商是2。

想法二:商2,二五一十,10比12小,商2;
三五十五,15比12大,所以商2。

想法三:二五一十,2和5相乘的积最接近12,又小于12,所以商2。

想法四:12里面最多有2个5,所以商2。

提问:12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10”表示什么? 12个减去分掉的10个,还剩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2”表示什么?(表示剩下的2个,这个2就是余数)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板书。

(4)小结:今后我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5,重点引导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小棒操作,联系操作过程和结果计算相应的式题,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理解。

2、第2题: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对比练习。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练习和区别,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过程和书写规范。

3、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专项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4、第4题:让学生应用有余数除法,尝试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5、第5题:25个气球,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 ,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练习一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是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的?(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0÷5 =2 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 (2)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提问: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2? (3)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2、完成第1题。

出示图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后让学生叙述,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左边的一组填空。

(2)提醒学生利用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计算右边4题。

2、练习一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一第4题 (1)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2)反馈。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4、练习一第5题 读题后请学生独立解题,说说算式的意义,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5、练习一第6题 (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2)独立解题。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练习一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4×3 9 ×8 45÷9 6×9 32÷8 24÷4 56÷7 5×6 8×5 36÷6 35÷7 4×9 2、口答:
25里面最多有()个6。48里面最多有()个7。

36里面最多有()个8。28里面最多有()个6。

3、用竖式计算:
43÷6 32÷7 20÷4 36÷7 (1)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的商是否正确。

指出:看被除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7题 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2、练习一第8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提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 (3)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4、练习一第10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6、练习一第12题 (1)学生独立填表。

(2)说说余数是怎样变化的? (3)如果除数是5,余数怎样变化? 7、练习一思考题(提示:除数控制在一位数的范围)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交流解答时的想法:先想除数可能是几,再根据商和除数的情况,想出被除数是多少。提醒学生思考时做到有序。

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

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规定?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反思总结:
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 时间是一类常见的量。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安排时间、遵守时间,应该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小学生需要知道一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具有初步的时间观念,形成合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

常用的时间单位主要有:年、月、日、时、分、秒。其中年、月、日是比较大的时间单位,1个单位时间都比较长,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复杂多变。时、分、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1个单位时间比较短,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60。所以,常用的时间单位分两次教学,第一次是本单元,先教学“时”“分”和“秒”,第二次在三年级,教学“年”“月”“日”。

本单元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教学内容:① 计量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的知识,包括单位名称,单位间的进率,钟面上的1时、1分、1秒等。② 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包括整时时间和非整时时间。③ 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1时、1分、1秒时间实际是多长,能做哪些事情,在现实情境里使用时间单位。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认、读、写钟面上的整时时间例2时、分的概念与进率,1时、1分实际有多长例3例4认、读、写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例5秒的概念,秒与分的进率,1秒实际有多长练习二 巩固教学的时间知识,体验时间顺序与日常生活主要活动的关联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它需要相关的时间知识为基础,这是教材编排例1和例2的主要目的。

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为此,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体验1时、1分、1秒实际有多长,大约能做哪些事情;
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第二单元:
课题:认识时、分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例1、例2、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钟面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认识钟面 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挂图出示:钟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
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引导学生从1开始依次数出12个大格。学生数好后板书:12个) 4.认识小格。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板书:小格)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板书:5个)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5.认识时。

讲述:时针从12走到1是多少时间?(1小时)从1走到2呢?(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几小时?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1大格,也就是1小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提问: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时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2时和5时) 小结: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我们只要看时针,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6、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1小格的。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

提问:走这样的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7小格呢?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少分?再走3小格呢,一共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分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10分,25分)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几小格就是几分。

7、认识时、分的进率。

在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格?(60个小格。)因此,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时=60分 8、感受1分钟。

过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1分钟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1分钟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做“想想做做”第5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在1分钟内完成。

指名背古诗,看1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1分钟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每1分钟,珍惜时间,在1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7、感受1小时。

过渡:1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1小时又有多长呢? 做“想想做做”第7题。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

第2单元 课题:认识几时几分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例3、4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孙悟空又来了?上节课,我们和孙悟空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时、分) 现在,我们复习一下。

填一填: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

(3)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 )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 )分。1时=(  )分 (4)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看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用两种表示方法)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像这样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孙悟空说,他已经认识了时、分和整时,今天,他想和你们一起认识几时几分,真 正学会看时间,这样,他就不会再迟到了。你们欢迎不欢迎他?(出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

1.认识7时15分。

课件出示情境图第二幅。

学生观察,先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教师告诉学生:7时15分可以写作7时15分,还可以写作7::15。

2.继续让学生认识7时30分、7时45分。

师:时针都在7和8之间,都是7时多。

分针从12起走过30小格,是7时30分。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2.教学7时55分。

(1)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指出: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那我们说快到几时了?是8时少几分? (3)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这个时刻是几时多?多几分?(分针指着11,表示走了55分。)是几时几分?怎样简写?怎么读?齐读一下。

(4)你能学着钟面上的样子动手拨一拨7时55分吗?拨拨看。

(5)7时 55分接下来马上就是几时了,怎样拨到8时呢? 学生动手拨一拨并进行反馈。(分针再走5分钟才到8时。) (6)还想拨吗?和老师一起继续拨,分针走呀走,走到数字10,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9时对吗?为什么?(分针还没到12。)怎样才到9时呢?(结合回答,老师再一遍演示。) 3.认识8时零5分。

(1)(出示8时零5分的钟面)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8时的钟面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12,时针超过8。) (2)说说看,这时大约几时? (3)指出:看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时针,因为时针刚过8时,所以是8时;
是8时过几分呢?我们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从12起走到1,走了几分,因为没有满10分,中间要用0表示。(在“8时”的后面出示“零5分”) 简写怎么写?一起来读一读。

4.练习。

(1)(出示5时零5分、12时30分的钟面)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集体交流。

(3)说说你是怎么看钟面上的时刻?(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检测完善。

1.刚才,孙悟空和大家学得真认真!有没有把本领都学会了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钟面)谁愿意做聪明的孙悟空,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认读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走到4?说明这时是几时多?是几时几分? 认读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到8时?是几时多?多几分? 写6:05时应注意什么?(强调不要忘了中间的零。)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请小朋友看第2题,读读题目的要求。

先把时间读一读,再去连连线,生独立完成。

(2)出示题目,进行反馈。

(3)一起把这四个时间读一读,在这四个不同的时间里,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事情呢?你能选一个时间来说一说吗? 同时进行拓展:如分别说说是什么时候的12:05,分别在做什么。如中午的12:05在做作业;
夜里的12:05在睡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补充习题》 第2单元 课题:认识秒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例5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发现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1分=60秒 教具准备:
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发现秒针走一小格发出滴答)你知道滴答一下是多长时间?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思索探究:
1(1)认识秒针 每一个嘀嗒,你发现秒针走了多少路?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会1秒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3)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2认识几秒。

(1)秒针走一大格时间是多少呢?为什么呢?(秒针走一大格是5秒) 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师:时间很珍贵,在 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

(2)同桌合作:
①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②跳绳20下用( )秒 ③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 )秒 3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走一圈是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呢?(12个大格,60小格)是多少秒?(60秒) 为什么是60秒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60个小格有60个1秒,也就是60秒) (2)现在看大屏幕,点课件仔细观察种面,秒针走60个小格,分针走几个小格,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60个小格,也就是一圈,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表示呢? 板书:1分=60秒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学生交流:1分=( )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5.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6.认识计量“秒”的工具 师生共同介绍生活中测量秒的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子表的跳动规律。电子表显示8:15:59。猜猜看,接下来电子表上会显示什么?为什么?电子表再显示8:59:59,接下来电子表会显示什么呢?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爸爸妈妈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请同学们跟着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从1数到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

(3)用30秒背乘法口诀,看能背多少句。(教师计时,学生背。) 2. “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完成填空。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50米赛跑成绩。

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跑步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跑得快,用的时间就是最少的。

4.在( )里添上时、分或秒 (1)夏天午睡大约1( )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 ) (3)脉搏跳10次用了8( )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5.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1分=( 60 )秒 第2单元 课题:练习二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事情,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也能根据时间画出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教学重点:
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
用时、分、秒描述具体事情,准确填上时、分、秒。

教学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秒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时=( )分,1分=( )秒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同学们已经能看钟面认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板书:练习二)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学生读懂题意,根据生活经验,你能正确填上时、分、秒吗?教师适当引导。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你知道它们的大小吗?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谈话:大家拿出学具钟面,一起和老师把分针从12拨到4,注意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想一想走了多长时间?如果分针从12走到7呢?自己操作试试。如果是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几大格?要走多长时间?走到8呢? 4.完成“练习二”第4题 学生根据钟面,以及时针、分针的位置写出时间。

交流讨论。

小结:先看时针指的是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从12数是几小格,就是几分。

5.完成“练习二”第5题 根据时间画上分针, 先让学生在模型钟面拨出对应的时间,再画分针。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说一说每个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并填在表格上。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师出示本班上午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某个时间自己在干什么。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从教材所示三幅图,你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准备去干什么吗? 你能根据每幅图对应的时间,找到电子钟,并把它连起来吗? 4.完成“练习二”思考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间,能看到什么规律吗?学生讨论交流。

你知道第四幅钟面应该表示什么时刻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时、分、秒,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
1、小红早上8时开始上课,一节课40分钟, 课间休息10分钟,再过( )分钟,正好过了1小时,这时是( )时。

2、老师也出几道考考大家。

填空:
(1)钟面上有( )个大格,( )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   )时。

(3)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圈。

(5)1时=(   )分 (6)1时=( )分,60分=( )时。

(7)时针从12起走到2,要走( )小时;

从12起走到9,要走( )小时;

从12起走到5,要走( )小时。

(8)分针从12起走到3,要走( )分;

从12起走到7,要走( )分;

从12起走到11,要走( )分。

3、老师这里还有两道思考题,你会做吗? (1)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①3时 ②6时 ③9时 ④12时 (2)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①3时 ②6时 ③9时 ④12时 第三单元 有关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常被用来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以及确定行走的方向与路线。这种方法比用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进行描述更加客观,也更便于交流。过去,小学数学里很少有关于方向知识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把方向知识作为“图形与几何”领域里“方向与位置”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包括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其中,东、南、西、北是四个主要方向,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可随着上述四个主要方向而确定。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在这四个方向中任意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联系现实生活空间认识东、南、西、北例2认识地图和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例3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安排三次“想想做做”没有单元练习从上表能够看到,四个主要方向是教学重点,而四个辅助方向的教学要求,要比四个主要方向的教学要求低一些。

第3单元 课题:认识方向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共享 认识东、南、西、北。

1.教学例题。

出示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图: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学生面向北面战立,一边指方向,一边回答。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小红面向西,她的前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提问:你是怎样很快确定其他三个面的,说给同学听听。

2.“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两名同学到讲台前,面对面站立,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再指出各自的东、西、南、北。其他同学注意听,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插图,指名读题。

找出图中窗户的位置,这个位置在房间的哪一面?你能说说房间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什么吗? 指名回答。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住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小组交流,指定几人说给全班同学听。) 4、“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都去观察了吗?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3单元 课题:认识平面图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0-22页例2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交流。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高才行。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

二、探究交流。

1、认识平面图。

谈话: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平面图,(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学生活动: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体育馆、教学楼、篮球场、看台。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

反馈: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先请这几个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还有同学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吗?请在小组内讨论。(定的北面不同,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后,组织讨论,形成共识: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

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的。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向。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完成后,再把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学生活动: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并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全班交流: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小结: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不但认识了平面图,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提问:小红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红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去新华书店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

问: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从水上世界出发到望梅阁应该怎样走?(学生讨论,交流)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4、“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公交线路图。

学生自己看图填空,集体订正。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提问: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1)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2)紧急疏散时,为什么不能走 电梯?) 提问: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方位概念表达图中房间、会议室、电梯、安全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讨论: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先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第3单元 课题:辨认方位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5页例3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能在现实情境和平面图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在确定方向的过程中,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3.能清楚地说明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用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上课前: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成语?谁来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一、先学探究:
老师知道一个成语:四面八方。

你知道四面是哪四面吗?(东、南、西、北) 出示例题的部分图(人民桥、超市、公园、体育场先不出现) 谁来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绘制平面图时,我们通常按照什么规定来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生答,师指。

“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认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自主探索,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出现超市)提问: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东北面)为什么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谁还会说一说的? 也就是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出现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为什么?(西南面,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面 (出现体育场和人民桥)提问:它们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答。(学生汇报时,先问一问为什么,再出现“东南”、“西北”和“西南”字,如果学生说出如“北东”、“南西”这样的方向,也要先问一问为什么,然后教师纠正: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南东,但按习惯应该说东南,不说南东。) 在学校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建筑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同桌相互说说它的位置。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在生活中,在陌生的地方,怎样来辨认方向?(看太阳,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
看北斗七星,有北斗七星的那一面是北面;
看指南针)考一考大家有关指南针的知识: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指向哪?(北面)白色一端指着哪?(南面) 这就是一个指南针的图,你能将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完整吗?打开书P2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校对。说说是怎么填的。

介绍一些有关指南针的小知识。

小结: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和辉煌,祖国的未来要靠谁?所以,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开始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2、“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小动物们刚刚参加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现在要回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在书上连一连。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到美丽的青山乡去看看,告诉你们吧,青山乡不仅美丽,还是一个水果之乡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现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排列在一边。)有哪些水果?指名答。

这些水果都是种在水库的四周的,你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帮它们找到各自种植 的地方吗? 师: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
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
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
西南面是苹果园;
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
桃园在水库的北面;
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

梨园就种在水库的这个方向,你知道梨园在水库的哪一面吗? 指名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你能很快画出棋子跳到什么地方吗?自己画一画。集体交流。

5、动手做 认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熟悉地认识了8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这8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 请小朋友们面朝教室的北面站好,并让方向板上的北对着教室的北面。根据老师说的方向, 指一指。

师:教室的东北面、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中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实际生活中怎么辨认这八个方向?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第3单元 测定方向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

2、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小组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感悟集体的力量。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个方向吗?师问,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分别请坐在他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揭示课题:测定方向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辨认教材呈现的场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们能辨认出各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平面图中的方向吗? 出示场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

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按什么规定绘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看这幅图中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这幅图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观察后,指名答。(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图的左上方,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 你能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三、反馈完善:
在校园里定方向 平面图中的校园已经会测定方向了,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 师说要求:
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每一组带一本书、一枝笔。每五人一小组,商量一下,那么这组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然后分工测定,把表填好。看哪一组测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回班,整理表格。

汇报测定结果,大家给予评价。

四、全课总结:
请学生说一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第四单元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教学十分重要的一段,也是学生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本单元之前,学生接触的都是比较小的数,这就限制了他们对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认识。在本单元,学生将学习新的计数知识,用较大的数描述、交流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里的事件与现象,他们的数感会有明显的发展。

我国的计数,习惯把数位分成个级、万级、亿级,每一级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上的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读、写多位数一般都分解成两个或三个万以内数在不同数级上进行读、写。从这点来说,本单元对以后教学多位数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学生在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万以内的数,是一次较大的跨越:他们需要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千”和“万”以及相应的数位,需要学会读数和写数的基本方法以及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读写规则,需要依据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需要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得出求近似数的方法。

万以内的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内容。虽然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教学难点。本单元教材遵循人类认识较大数的一般规律,尊重儿童的认数特点,编排九道例题,循序渐进地教学万以内数的知识,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直观认识几百和几百几十几例2三位数的意义(组成) 直观认识一千例3三位数的读与写例4认识算盘,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练习三 练习三位数的知识,重点是数的意义和读写(续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5认、读、写整千数,四个数位上都不是0的四位数,末尾有0的四位数例6直观认识一万 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例7认、读、写中间有0的四位数例8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例9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练习四 练习四位数的知识,重点是数的意义、读写与求近似数单元复习整理并应用全单元教学的主要知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因此缺乏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是他们认识大数的主要障碍。从上表里可以看到,全单元的新授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编排,例1~例4集中教学三位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千”的观念。例5~例7集中教学四位数,让学生初步认识“万”。例8和例9则把三位数和四位数结合起来,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与求近似数。这种知识结构与过去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把三位数和四位数的认、读、写分开安排,降低了学生认知的坡度,有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比较数的大小和求近似数,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原理与方法是一致的,都是依据数的组成作出判断,合起来教学,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算盘曾经是十分常用的计算工具。发明和使用算盘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文明。由于计算器的普及,珠算已越来越少,离开小学数学教学也有较长时间了。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要求,本单元编排例题帮助学生认识算盘,并在算盘上表示万以内的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学教学有机融合,既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解决了认数教学缺少计数器的困难。算盘的1个上珠表示“5”,用它表示数,比计数器稍抽象些,但更方便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课题:千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例1、例2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2、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瞧,天使姐姐来了,她还带来了一些小方块(出示一个小方块、一条小方块),让学生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小方块的个数。

(再出示“一板”小方块),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一板”有多少个小方块呢? (1)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

(2)同桌交流。

(3)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小结:可以先一个一个数,数出一条也就是10个一是1个十;
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出一板有10条,也就是10个十是1个百。

追问:一板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也就是几个百。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教学计数单位“百”和“千”,直观认识整百数和一千。

(1)分别出示“3板”小方块和“8板”小方块。

(2)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一板”小方块是一百,那“3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8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 A、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看法。

B、汇报结果。

2、认数。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座智慧城堡,只要你肯动脑筋,就能得到“智慧星”,想要吗? (2)出示方块图(3堆2条),问:一共有几个小方块?(320个)你是怎么知道的?320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呢? (3)又增加了4个小方块,让学生猜一猜这时一共有几个小方块呢?(324个)同桌交流,你是怎么知道的? (4)谈话:我们用计数器来拨一拨好吗?同桌合作,拨计数器,并读一读这个数。

(5)提问:324中的“3”表示什么?“2”呢?“4”呢?324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7)即时训练:同桌合作,在计数器上拨324和432,读一读,说一说。

2、数数。

(1):调皮的皮卡丘搬来了小方块,让小朋友一起跟着数一数每一次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一个一个地数,从453数到459) (2)讨论:再搬来一个小方块,一共有几个了呢?你能用计数器来拨一拨、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3)提问:459添上1是460,那么469添上1,479添上1……499添上1分别会是多少呢? 3、完成例2:同桌合作一边拨一边数 (1)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五十数到四百六十。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三百九十后面的数是多少? (2)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九数到九百九十九。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3)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 (4)小组活动:一个一个地数,从988数到1000. 4、(1)出示计数器后提问:看着计数器谁能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各是什么位?(学生边回答边对照计数器出示个位、十位、百位) (2)教师再问:那你们想知道从右边起的第4位是什么位吗?(学生回答后出现:从右边起第4位是千位) (3)请小朋友看着自己读一读。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个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百,那么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多少呢?(让学生掌握扩展后的数位顺序,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从而推想出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个千) 5、出示“10板”小方块。

A、引言:小朋友们看,天使姐姐这里还有许多小方块,请你们一百一百地数一数,看一共有多少? B、让学生伸出手指对着方块一百一百地数,当学生数到九百时教师问:九百再加一百是多少个一百呢?如果学生回答是10个一百,教师追问:10个一百是多少? C、将“10板”小方块合在一起,这时教师指着屏幕上的“大正方体”问:这个大正方体是多少个小方块组成的?(同桌相互说一说)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表示一千的“大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由此明确:千也是一个计数单位,这个计数单位可用一个大正方体表示。

追问:10个百就是多少?一千里面有几个百? (4)提问:你能不看屏幕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吗? (5)引言:小朋友,天使姐姐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非常高兴,她不停地伸出大拇指夸奖你们呢!不过,天使姐姐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敢应战吗? A、出示“几板”小方块让学生说出是几百。

B、说几百,让小朋友想像出是“几板”小方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用计数器进行边拨珠边数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利用计算器你们会数数,没有计算器你们会数数吗? 学生交流、得出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小棒图后问:这个图中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集体交流,总结答案。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提问: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小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课件出示图后问:图中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你会统计它们各有多少张吗?这些人民币一共有多少元? 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问:老师拨出一些数,你们能不能说出它的组成?这个数是多少? 课件出示图后问:你能看出这两幅图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它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小朋友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们一定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你们愿意吗? 五、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课题: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3页例3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地读写三位数。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三位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一个一个地数,从489数到502. 2.数位顺序表: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数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3.读写两位数。

(1)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46,提问:这个数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怎样写呢?师在学生回答讨论后总结:这个数的十位上面是4,读作:四十,在十位上面写4;
个位上面是6,我们读作:六,在个位上面写6. (2)师在计数器上面演示:拨去刚才个位上面的6个算珠问:这个数读作什么?怎样写? 引导小结渗透:末尾的0不读,但是要写。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00问:这个数百位上面是几个算珠?表示什么?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有几个算珠?怎样写?要不要读?个位上呢?引导学生得出:5个百是500,读作五百。

(2)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34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百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怎样写?怎样读?个位呢? (3)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1000.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读作什么? 预设A:有学生会读,就让他说出怎样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B:没有学生会读,师问:这个数是由( )个千组成的,怎样写?怎样读?哪几个数位没有?怎样写呢?怎么读? 出示例3的3幅图,请学生思考:我们读写千以内的数的时候都是从哪个方向开始的? 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怎样写?要不要读? 总结:读千以内的数都是从左边开始读写的,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读写的,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不读,但是要写,并板书。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后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请你们在小组里面讨论。

小组汇报后总结:
左图的末尾没有算珠,只写不读。

右图的中间没有算珠,既写又读。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从图上面你能看出来是怎样数数的吗?你会一百一百地数数吗? 学生回答后填数轴。

师问:200和700,哪个数比较接近1000?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中间的0又读又写,末尾的0只写不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后指名作答,集体评价。

师问:如果让你们给这四个数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师相机导出:400后面的0跟250后面的0都属于末尾的0,只写不读。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后师问:573的3表示几个几?跟哪个方块图相连?306的3呢?230的3呢? 学生交流、合作完成练习。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讨论解题规律。

6.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我们读写数时要从哪儿开始?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五、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课题:算盘认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例4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认识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下珠和上珠在档位上面表示的意义。

2.能正确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教学难点:1~9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

教具准备: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拿出算盘说: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看你们认识他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算盘认识千以内的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认识算盘。

提问算盘上面有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课件上面动态介绍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在介绍档位的同时从右往左分别介绍各位档、十位档、百位档、千位档。

你们认识它了吗?请你们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里面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刚学习到的算盘部件的名称。

教师边指边问,学生独立回答。

(2)学习在算盘上面表示1~9. 师:计数时,我们要拨珠靠着中间的梁,只有靠着梁的算珠才能参加计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师边拨珠边板书。

出示教材上“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各是多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充分讨论后集体评价后教师引出:
第1幅图: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4,表示有4个一。

第2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3,表示有3个十;
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7,表示有7个一。

第3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6,表示有6个十;
个位档上面没有。

第4幅图:百位档上面的算珠是8,表示有8个百。十位档上面没有,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2,表示有2个一。

第5幅图:百位档上面是9,表示有9个百。

你会写出这些数吗?请你们在教材第34页上面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集体评价。

2.学拨珠。

我们看刚才的图,你能在上面的几幅图中找出1~9的数吗?你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的数吗?出示例4的两幅图和下面的五福图。

学生尝试拨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收集反馈信息。

下面我们跟着教师后面拨一拨,教师示范正确的手势拨珠。

学生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掌握正确的拨珠手势。

3.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会拨吗?请你们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数一数。

汇报拨珠,师指名学生到前面当小老师,其他同学跟在后面拨。边拨边数。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你能看出各个数位档上面是几吗?师指名依次回答。

你能读一读算盘上面表示的数吗?会写吗?请你们边读边在教材上面写一写。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末尾有0的是哪几幅图?上面读作什么?中间有0的呢?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读数,再拨数,请同桌的互相读一读、拨一拨。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做游戏,让学生小组一人说数,另外几个组员拨数,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归纳: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

2.上珠下珠各表示几。

3.学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 五、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课题:练习三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2.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3.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1)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课题:万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41页例5、例6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借助于算盘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增强万以内的数的数感,并能正确读写没有0和末尾有0的四位数。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体会万以内的数的数位意义,知道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读出下面的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375 309 420 200 2.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3.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图,师问:从图中你知道发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这座体育馆内大约能坐七千人”这个信息时,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较大的数——万以内的数,板书。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提问:七千人到底有多少呢?你能用自己的话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以后指名汇报,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说,只要有道理都应鼓励。

七千是7个一千,7个一千是多少?你想知道7个一千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吗?请看屏幕,师出示课件。

引导得出:千位上是7,在千位上写7,百位、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读作:七千。

你能照样子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吗?课件出示拨好的算盘图。

学生拨好以后问:谁能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这个怎样写呢?指名板演。一起读一读。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集体评价,提醒第2幅图中十位、个位上面没有珠子应写0占位,但不要读出来。

3.教学例6.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集中,按要求在算盘上面拨数。

出示例6的课件。

学生充分拨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边拨边数,充分体会十进制的关系。

接着第(3)小题,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呢?请你们用算盘研究一下。

学生自主探索以后师示范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万。

一万究竟有多少呢?先来看一看这个图。

课件出示:看图,这一堆小方块是由多少板方块合成的?引导学生看出一堆小方块是一千个,那我们看一看一万里面有多少块这样的小方块,课件动态演示一千一千地数后引导得出:10个一千是一万。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种数位?引导学生看算盘得出,学习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你能把教材第39页上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吗?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根据本堂课的反馈决定是引导之下集体拨,还是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以内拨一拨。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什么要注意的吗?尝试填写后集体讲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几个千你,我们要数什么样的方格图,几个百呢?引导学生数一数后填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后集体评价。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醒学生依据数位从高位往低想,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于算盘进行写数。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今天我们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从右边起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第四单元 课题:万以内数的读写 第6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2页例7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掌握四位数中间和末尾同时有0、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2.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敢于探索,在小组活动时能主动合作、积极思考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中间有0、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教具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老师说,你们拨。

(1)8个千、2个百、1个十、6个一组成的数是( )。

(2)3个千、4个百、2个十组成的数是( )。

(3)5个千组成的数是( )。

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面。

比较第(2)、(3)两题的数,你发现什么特点?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读出下面各数。

309、101、304、905 上面的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中间有0的时候怎么读。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

二、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例7. 请同学们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并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千和( )个十组成的。4个千怎样写?(写0占位)怎样读;
6个十怎样写?怎样读?个位上没有怎样读写呢?(板书) 我们合起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老师说,你们拨:3个千、6个十 8个千、2个十 这两个数怎样读。

指导学习右图:7个千怎样写?怎样读?百位和十位上面没有怎样写?(写两个0),怎样读呢?引导有两个0只读一个0并板书;
3个一怎样写?怎样读? 这个数合起来读作:七千零三。

老师说,你们拨。

5个千、8个一 2个千、3个一 小结: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是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是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什么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如果让你把这三道题目进行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第1幅图、第3幅图都是中间只有一个0的,我们读一个0. 第2幅图中间有两个0,我们也读一个0.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后师指名回答。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在做这一道题时先来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

(1)我们读数时都是从最高位开始还是从最低位开始读的? 我们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开始写。四千在千位上写4,那有几个百?没有应该写几?2个十在十位上写2,8个一在个位上写8. (2)谁来说一说第二幅图中的数应该怎样写? 六千在千位上写6,几个百?怎么写?(0)几个十怎么写?(0)几个一?(在个位上写9) (3)一万怎么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写数的时候一定要从最高位起,一个数位一个数位去写。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独立完成后,师指名问问是怎样想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后师说: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面说一说。指名汇报你发现的规律后完成这一题。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哦0,末尾的0不读。

2.写数时,要从最高位想起,千位上是几就写几,百位上是几就写几,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五、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第7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3-44页例8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比较大小:
19○38 19○12 9○12 你是怎样比较的?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二、交流共享 1.创设情境。

张阿姨家刚装修完房子,从商场里面购进四种家电,分别是电视机宝宝、洗衣机宝宝、电冰箱宝宝、空调宝宝,四个宝贝可开心了,都吵着自己花的钱最少,最省主人的心。出示: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谁用的钱最多,谁用的钱最少呢? 2.位数相同,首位不同的数的比较。

听,电视机和空调吵起了,都认为自己的价格最低,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判断:
学生1:
2530不到3000,3180超过3000,所以2530比3180小。

学生2:
2530千位上2表示2个千,3180千位上3表示3个千,2千多的比3千多的小。

总结: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大。

3.位数相同,首位相同的数的比较。

师:电视机没有比过空调,心里老不服气了,他去找电冰箱比一比。

电视机和电冰箱都是2千多,怎么比较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引导出示,首位相同的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4.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

洗衣机看到他们三个吵架,也不甘寂寞,跳着说,我应该比你们都大吧?哪知道电视机、空调、电冰箱三个宝贝哈哈大笑,你们想知道他们笑什么吗? 指名回答,引导:几百肯定没有几千多,所以位数多的那个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5、现在你们知道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又是谁是最后一个吗? 总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就比较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如果首位相同的,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左图,师接着上面的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那么这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充分交流以后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相同的看第三位。

出示右图,这两个数怎样比较。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后师问:请你们把这6题分为两类。

在讨论后总结分成的两类:位数不同的、位数相同的。

师:位数不同的怎样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判断1089○999. 位数相同的怎样比较?(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那么这6道题,哪几个看首位就能比较出大小了呢?(989○898、7890○8790.) 首位也相同的怎么办?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哪几题可以通过第二位比较出大小了呢?(887○878、5680○5860.) 1001○1010怎样比较呢?(比较第三位、第三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集体评价。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梳理信息后问:小红的书可能有多少页?如果选300页,小红应该怎样说?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万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就这样依次比较,直至比较出大小。(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五、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课题:近似数 第8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例9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初步知道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3.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4.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合理地取近似数。

教具准备:课件、铅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铅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几支? 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书。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后出示准确的数据。(18支) 现在让你们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你会怎样说?(学生回答:大约20支) 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二、交流共享 1. 汇报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

师:老师要求你们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你们做到了吗?来看大屏幕:二年级(1)班有学生50人,那么二年级三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呢?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猜,老师板书后出示准确数,留下接近的数。

师:如果让你们用两句话来说这两个数字,你会怎样说呢?师引导说:二年级有学生154人,大约150人。

师:二年级有154人,那么全校有6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呢? 学生猜,老师板书,出示正确的数后留下最接近的数字。

提问: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前面一排的数字和后面一排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前面一排是准确的数,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数)。

像这样大概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近似数,板书。

2.教学例9 创设情境:小明是龙岗小学的学生,小华是东山小学的学生,一天他们俩相遇了,都说自己学校的人最多,看大屏幕。

显示:小明:“我是龙岗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有700人”。

小华:“我是东山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也有700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学校到底哪个学校的人数多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教师出示龙岗小学695人,东山小学703人,并引导得出:695人比700人少一些,接近700人,所以说大约有700人;
703人比700人多一些,也接近700,所以也可以说大约有700人。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
板书:695≈700 703≈700 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695约等于700,703约等于700. 师问:“≈”这个符号怎么读的?(约等于。)这个符号就叫约等号。

3.教学“试一试”。

出示:实验小学有学生2016人,大约是几千人? 让学生充分地猜以后,优化得出2016大约是2千人,所以写成:2016≈2000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数轴上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师问:我们一共填了哪些数,这些数中哪些接近500,哪些接近600?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强调题目要求:大约是几百或几千元,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在说近似数的时候通常都是约等于几百或几千。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引导依次讨论三个子问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怎样摆接近2000的数?先摆一摆,再读一读。你知道怎么摆接近9000、5000、1000的四位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似数,近似数是一个大概的数。

五、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课题:练习四 第9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及其组成,会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
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会根据要求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有0的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前面一段时间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会比较万以内的数,能根据要求写出近似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四。

复习数位顺序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个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四”第1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相邻数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

我们在读写数的时候要从最高位想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读几千;
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读几百;
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几十;
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几。遇到哪一个数位没有就写0,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考一考你们。

独立完成后提问: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出示后问:下面四个数都有一个“6”,这几个“6”有什么不同吗?表示的意义是? 4.完成“练习四”第4、5题。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独立完成后师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师问:杉树可能栽了多少棵?说出你的理由。

3.完成“练习四”第9题。

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集体评价。

4.完成“练习四”第10题。

问:参观科学宫的人数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为什么?可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 四、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第五单元 课题:认识毫米和分米 第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 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难点: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具: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二、新授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6、应用。

你能用手指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 你知道量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问:黑板上的三张纸条分别有多长?为什么少了1毫米的纸条? 四、巩固 1、手指游戏。

根据老师的口令用手比划长短。指名说口令。

五、作业 课后量一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1毫米 第五单元 练习—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 在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后加以巩固。让学生清楚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 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清楚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具: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1.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请从小到大说出来。

2.用手分别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说从家里找到了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或1毫米。

二、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说怎样量更简便。(从0开始量最方便)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4.想想做做第4题。

让小朋友先估计,再测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三、综合练习。

利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的长度,随时都可以记录在脑子里。下面有一篇小朋友写的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补充完整吗?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2013年3月6日星期一天气晴 早上,我从2-----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用2 -----长的牙刷飞快地刷了牙,然后洗脸、吃早饭,再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9------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进教室,看见老师跟同学们已经开始练字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长的铅笔和4 ------厚的方格本,认真写起字来。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微米。

出示“你知道吗” 第五单元 简单的单位换算— 第3课时 教学目标: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教具: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
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 。

说说谁的跳绳长?说明理由。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2 。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3。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4 看谁都能算对。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5、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5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各有多长,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6、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6.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出示“你知道吗” 说明在绘制图纸和标注商品尺寸时,常常有毫米作单位。

出示图,说说从这些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第五单元 练习五 第4课时 教学目标:1.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会进行单位换算。

难点: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提高估测能力。

教具: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有手指和胳膊比划出这些单位的长度吗?今天我们要继续运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巩固练习。

1.第2题。

出示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里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说说这些物品和哪些长度单位有关系?这四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2.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都能算对。

3.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都能算对。再集体交流,选几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单位不同的两个长度比较大小,先换算成相同单位的数,再比较大小。

4.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先统一单位:
红:2分米=20厘米;
黄:18厘米;
蓝:2分米1厘米=21厘米 21>20>18,所以蓝丝带最长,黄丝带最短。

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第6题。

出示5枚1元硬币,学生观察,猜猜5枚硬币叠在一起大约多少毫米? 学生自己动手叠一叠,再量一量。

同桌合作把10个硬币叠起来,猜一猜、量一量有多少毫米。

2.第7题。

出示题目,同桌讨论,说说自己的理由,再集体交流。

先比划4分米、4厘米、4毫米分别有多长,再确定哪种钉子最合适。

3.第10题。

先测量10张纸的厚度,再推断出100张、1000张、10000张纸的厚度。

4.第9题。

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5.第8题。

出示题目,师介绍什么叫降水量、增加和减少的含义。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6.思考题。

根据题意,指导学生演示蚂蚁的行走路线,画出路线图,并通过路线图让学生看出小蚂蚁停在起点的东面还是西面?离起点几分米。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第五单元 补充练习 第5 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具体含义,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能正确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能正确进行有关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能正确进行有关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口答) 1、换算。

1分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0毫米=( )厘米 10分米=( )米 7米=( )分米 ☆600厘米=( )分米 ☆题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大约8(   );

 写字台宽6( );

铅笔盒长17( );

数学书约厚6( );

老师身高1( )60( );
老师身高160( )。

二、比较大小。

1、填合适的符号。

3米 ○ 3厘米 40厘米 ○ 4分米 10厘米○1毫米 5分米 ○ 1米 29毫米 ○ 3厘米 15分米○1米 说说比较的方法。

2、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300毫米 10厘米 8分米 2米 交流排列顺序的方法。

三、画一画。

1、画一条比1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80毫米短1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1分米短2厘米的线段。

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东东有一枝铅笔长16厘米,用去1分米后,还剩多少厘米? 指导学生书写过程:1分米=10厘米 16-10=6(厘米) 2、一条长4分米的彩带,要剪成每6厘米长的一小段,能剪成这样的几段? 独立完成后指导校对书写格式:
4分米=40厘米 40÷6=6(段)……4(厘米) 答:能剪成这样的6段。

3、一枝红铅笔长14厘米,一枝绿铅笔比它长6厘米.这枝绿铅笔长多少厘米?合多少分米? 先独立思考,请个别学生交流过程,老师指导书写格式后学生自己再做一遍。

14+6=20( 厘米) 20厘米=2分米 4、一块红橡皮长3厘米,比黄橡皮短2厘米。黄橡皮长多少厘米?合多少毫米? 独立完成后校对。

五、全课小结。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整合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得数。

2.使学生在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并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感受探索口算方法的不同策略,发展初步的分析、比较和抽象、概况等思维能力;
体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感受转化思想,积累联系已有认识学习新知识的初步经验。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交流等活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感受探索口算方法的成功感,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15+4 8+9 20+3 7+16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 二、交流共享 明确问题:“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在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交流中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三、反馈检测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四、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页-62页例2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整合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差。

2.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初步能力;
感受探索口算方法的不同策略,发展初步的分析、比较和抽象、概况等思维能力;
体验新旧间的联系。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交流等活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感受探索口算方法的成功感,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先学探究 1.口算。

24+45 12+75 36+18 20—7 24+49 15+75 55+18 50—20 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3+52 35+14 69+13 54+17 说说估算方法。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2。

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退位的)56—24 (退位的)56—27 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 不同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2题让学生体会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64页例3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解决比较简单的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认识加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能说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正确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会实际问题的检验,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检验解题结果。

2.使学生能主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感受解决加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步骤;
能大致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的思考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里的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通过成功探索问题解决,获得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分析和解决加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 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第四课时 练习六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练习六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正确口算得数;
能根据算式特点估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得数的大体范围;
能联系生活经验正确列式解决比较简单的加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口算适当提高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培养估算意识,促进数感发展。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口算方法的合理性,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初步体会数学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揭示课题。

板书:练习六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2.完成“练习六”第3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教材上用“Ο”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3.完成“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2.完成“练习六”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五课时 练习六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练习六第7-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会和大于100(1000)的整百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说明算法,数量的口算得数,提高口算能力;
能应用知识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相关问题的数量关系,提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积累旧知识学习新内容的经验;
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和大于100(1000)的整百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口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题:练习六 完成“练习六”第7题。

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

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8题。

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怎样变化的。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2.完成“练习六”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

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学生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1题。

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自填表。

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

3.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

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 练习六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练习六第14-19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说明口算方法,能说明解决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感受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作用;
发展认真计算和严谨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按规则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自己举例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这些知识。

板书:练习六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口算,校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同一组三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学生根据加法、减法的关系填表,做完后交流。

3.完成“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教师评价时,表扬做得对、做得快的同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18题。

看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3.完成“练习六”第19题。

根据条件,你能提出问题解答吗? 学生解答。

4.动脑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页的“思考题”。

四、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七课时 三位数加法的笔算(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例4“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进位加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三位数的加法;
学会用交换加数再算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体会交换加数相加得数相等的事实和规律。

2.使学生通过探索和笔算,提高笔算能力;
通过联系已有的笔算知识学习三位数加法的笔算,体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在归纳、概况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综合、概况等初步的思考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思考、独立计算,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感受,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认真计算和检验结果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十位向百位进位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4+6 50+90 60+90 8+3 70+80 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算。

37+25 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2+86=?(幅) 提问: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继续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谈话: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学生验算。) 2.教学“试一试”。

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交流计算方法,讨论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

再让学生交换加数位置,用竖式验算。

3.总结计算方法。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能不能总结一下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分别做每组上下两题,观察两个加数,发现上下两题交换位置,两人相互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四、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练习巩固了知识。用竖式计算加法应注意数位对齐。

第八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1页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整百数的口算,初步学会用于加数接近的整百数估计三位数加法的得数;
通过应用加法笔算法则进行计算,探索三位数加法连续进位的方法,加深认识加法笔算法则,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通过估计和笔算,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积累数学学习的初步经验。

3.使学生感受探索数学知识、方法的成功,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认真计算、验算和及时改正错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竖式计算。

2.54+942= 87+261=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千位上是1?第二小题百位上应该是几?为什么? 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还将接着学习进位加法,与上节课不同的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学生读题,思考:怎样求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一年级捐的本数加上二年级捐的本数) 提问:你能列式吗?教师板书:298+405=? 你能先估算一下一共几百本吗?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只要合理就可以,把它们看成整百数估计。) 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计算吗?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

和的十位应该是几?百位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你做对了吗?你能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一下吗?(学生验算) 小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向千位进1. 集体订正,并验算。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创设情境,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桌听,然后改正过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竖式计算并验算,小组内检查,互评完成情况。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结果。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答。

四、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第九课时 三位数加法的笔算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练习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加法笔算方法和加法验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法,并能验算计算结果;
能探索、发现和是1000的两个加数间的关系;
能应用加法计算计算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加法运算的能力,发展相应的数感;
在探索简单规律中发展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进一步体会简单加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2.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认真计算、及时改正错的态度和习惯,初步培养按法则、规律办事的意识。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今天我们一起回忆前面学习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算法。大家还记得是怎样计算的? 2.大家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计算时一定要细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帮助检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今天就一起来完成“练习七”。板书:练习七 二、笔算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1题。

让学生比一比每组两道题哪儿相同、哪儿不同。

学生笔算每组各题的得数,指名学生板演。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428+172= 777+223= 243+757= 学生笔算,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计算过程、得数和验算方法。

3.做练习七第3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一找、连一连。

三、笔算应用 1.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有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

交流:算式表示的什么意思?能说说哪两个数量相加是一共要载的棵数吗? 2.完成练习七第5题。

学生读题。

提问:有哪些条件,求的什么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

交流:你怎样解决的?这是先根据什么求黄鸡的只数,再根据什么求黑鸡的只数? 1.回顾小结。

提问:回顾一下,我们练习了哪些内容?你对笔算加法有哪些体会?还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2题。

第十课时 加法口算和笔算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3页练习七第6-11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法口算和三位数加法笔算的方法,能正确计算;
巩固按整百数估计加法得数的方法;
能应用加法计算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口算、笔算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加法运算能力,在估算中继续发展数感;
进一步体会简单加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通过动手做发现加法的简单现象,体会观察、比较和发现规律的过程。

第十课时 三 位 数 减 两、三 位 数(退 位)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 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用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用竖式计算:43-21 68-7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一个书柜)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还剩多少本?) 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三、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215-93=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 (2)汇报: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百 十 个 21 5 - 93 ————— 1 22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2、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对) 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会检查吗?(学生探索几种检查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列出你的检查方法。

(2)汇报 (3)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法的验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减法验算的结果不是算式中的得数,而是原式中的被减数或减数)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这样才能保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3.教学“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

4.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讨论小结出: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四、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 39745926 —54—4 3 8—846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上面一题中的被减数是下面一题中的和,上面一题的减数和差分别是下面一题中的两个加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想想做做第4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4、想想做做第5、6、7题。

(1)第5题让学生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发现每小题下面一组题是连续退位减。

(3)第7题练习连续退位减法,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注意验算,同桌互评共同订正。

5、想想做做第8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6、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看表格,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第十一课时 隔位退位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过程。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7中的画面,让学生阅读人物对话。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二、交流共享 1、谈话:求“一年级同学画了多少幅儿童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04—108=?(幅) 列出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思考:按我们已经学过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现在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学生回答) 2、谈话:“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拨算珠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拨算珠计算。

可以自己算,也可以与同学交流。

在班内交流拨珠计算方法。交流过程中提问:
①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又是0,你是怎么办的? ②百位上拨去一颗算珠,接下去应该怎么办?十位上现在有十颗算珠了,再接下去该怎么办? (2)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先在小组内研究计算方法,自己在教材上算出得数,再在班内交流。交流时指名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3、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一起验算。

小结。提问:这节课的减法计算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时板书课题。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指定两人板演,每人做一组题。

全班订正交流,比较每组两题的不同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帮助啄木鸟指出题中的错误在哪里。

交流:在减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计算。

验算时,对已发现的错误要查找原因。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观察题中插图,你了解哪些信息?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列式计算。

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这节课学习了两步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

(2)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某个数位退去了1,要记得减去1,再减减数。

第十二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2、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

提醒学生连续退位减要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2题。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

分组讨论,比较每组练习的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逐一分析每组练习。

注意被减数、减数的变化情况。

2、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巩固退位减的方法,并进行验算。

指名板演,逐一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4题。

提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怎样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获得解题思路。

四年级订多少份?六年级呢? 该怎样列式?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四、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的体会? 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五、课堂作业 六、反思总结 第十三 练习八 教学目标:
3、正确计算三位数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4、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知识再现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练习八) 2、口算。

出示“练习八”第6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口答,齐说得数。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7题。

组织学生讨论,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计算完成填表。

2、完成“练习八”第8题。

提问:三个数连减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小结并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信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根据题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集体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先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列式计算。

解题交流,揭示规律。

教师讲解,提示重点。

四、今天我们完成了“练习八”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课堂作业 第十四课时 复习 教学目标:
5、巩固减法的笔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计算;
会用差加上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自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6、能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自觉地进行估算。

7、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2、完成“复习”第2、7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小结法则。进一步比较各组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比较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3、完成“复习”第3、4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4、完成“复习”第8、9题。

组织学生填表填空。注意加法算式中,加数与和的关系,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

5、完成“复习”第10题。

让学生完成两组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自己写一个三位数,试试自己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

6、完成“复习”第5、6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板演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订正。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1题。

指名学生读题。

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意思。

先求二等座位个数,再求二等座还剩多少空座。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复习”第12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注意区分“这时博物馆里有多少人?”和“进馆参观有多少人?”问题的不同。

3、完成“复习”第13题。

学生自读题目。通过估算哪三个年级人数靠近1000人,把它们分成两组。

4、完成“复习”思考题。

学生自己圈数计算,比较发现什么时候差最大,什么时候差最小。

教师帮助小结规律。

四、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第七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84-85页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放满各种图形的不透明布袋(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圆形、六边形)、小棒、两根硬纸条、 四、教学方法 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在本节课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入手,激活促思 1、“摸一摸,猜一猜” (1)介绍一下游戏规则。

谈话: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玩一个游戏,看谁最聪明,能不能不用眼睛用手摸,说出老师的布袋子里放了什么图形,比一比谁最厉害。

(2)每组派一位同学摸一次,说出摸得是什么图形。并运用已学的平面图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通过摸感知物体有几条边,几个尖尖的角就知道是手摸图形。) 2、揭示课题 之前我们已经认识了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教学设想:这一环节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找到旧知与新知的链结点,即图形中都藏着角。]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 从实物中感知角 (出示多媒体画面)调皮的“角”就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通过百度搜索各种带角的物体) 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引导学生在物体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

(2)抽象角(多媒体演示) 老师也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们画了下来。指出:象这样的图形都是角。(在角上画弧线) 提问:这些图形都是什么? 说明:这些图形都是角。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请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它的两条线,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的第68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3)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看老师来画一个角。

先点一个点,(板书画点)在从这点画两条直的线,(板书画两条射线)这个图形就是——(角) (4)你能指出这几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现在你脑子里有角的图形了吗?请闭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脑袋里画一个角吧! 3、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能来判断一下。(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 (1)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 (2)角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角? [教学设想: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过程中丰富对角的表象的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 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谈话: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想不想亲手做个角呢?赶快动手试一试吧! 从学具盒中拿出做角的材料自己做一个角。

(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将所做的角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3)感知角有大小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巧巧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老师有个问题了,小朋友们谁做的角最大呢?同桌互相比较下,看看都用什么方法比角大小的? (4)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要使角变大些,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些,只要怎样?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与两条边的张开度有关,张的越大角越大。

5.比较角的大小 问:现在你能比较角的大小了吗? (1) 直接比较,引导观察 这里有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2)看书上85页第4题,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问: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3)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三、 综合应用, 巩固深化 师:角娃娃真调皮,现在它都躲到小朋友的课本里去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1.“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引导思考,根据你看到的图形和填出的答案,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推想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3.出示五角星,你知道这颗星星上有几个角吗?是不是只有五个角?请同学找一找、指一指。

四、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角朋友非常高兴,要送给大家一把金剪子,请你回家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剪法多,好吗? [设计意图] 1.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开始,用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产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也充满了活力。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首先,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合作下初步认识角。其次,注重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二)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比较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真的是心灵手巧,一会的功夫就创造出了这么多的角。刚才同学们在专心创作自己作品的时候,他也没闲着(出示小红),他也想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

师:他的方法还真巧妙。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师:先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谁来汇报一下你的想法? 师: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第一个最小,第三个最大。

师:你说的很好,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1号角最小,3号角最大。因为1号角的两边叉开的最小,3号角的两边叉开的最大…… 师:你们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 师:看来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是经常可见的,比如:扇子。

师:对,这是一把扇子,如果我们把扇子的两边看作角的两边,当扇子打开的时候角会怎样呢?请看大屏幕。

播放时并旁白:当扇子慢慢打开的时候,角是在慢慢变大。当扇子合拢的时候角又会怎样呢?请接着看。播放并旁白:当扇子慢慢合拢的时候,角是在慢慢变小。

师:由此我们更加坚信:角是有大有小。而且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的大小的有关。

2.活动角,动手比较角大小 师:(取出活动角)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个造角的工具,它能张开,也能合拢,它是一个活动角。同学们,你能用它来造一个角吗? 师:造好的同学请举起你造的角,让同学们和老师欣赏一下。

师:老师刚才也造了一个角,我们来比一比谁造的角大好吗? 先选一个比较明显的角进行比较,通过眼睛观察进行区分大小。

师:这两个角的大小比较明显,用眼睛观察就可以分辨出大小。(再找一个)但是这两个角,谁的大谁的小呢? 师:看来用眼睛是不好直接观察出结果了,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先别着急,小组内讨论一下,交流并动手试试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的呢?请到前面来给大家演示一下,边演示边说。其他同学请仔细看。

生:我们是把这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

师:同学们看明白了吗?他的方法好不好? 生:明白了。好。

师:其实在很久以前,数学家就发现了这个方法,并给它命名,叫重叠法。你们太了不起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发现比较角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还可以用重叠法来进行比较大小。

3.游戏小结,疏理知识 师:临来时,我班的同学听说我们今天要学习角,他们特地编了一首儿歌让我带来送给同学们,你们想听听吗? 师:播放儿歌。你们会玩吗?两个同学一起玩一玩吧。

(学生活动做游戏。) 三、欣赏总结,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角的世界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生活中奇妙的角吧。

1.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游泳馆―――水立方。

这上面就有许多角,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

2.今年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行,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又一件国际大事,这是中国展览馆,这里也有许多角,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

3.这是中央电视台新建大楼,设计之初,没有人相信建筑还可以这么做。这里也有角。

4.就连堪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这上面也有角。

第八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第1课时教学目标:8、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9、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二、情境导入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
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交流共享1、出示情境图。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2、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指名说:(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3)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
可以用“Ο”表示;
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展开活动。3、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情况写清楚。)。提问:现在,你能清楚地知道各有多少人吗?学生根据出示的结果逐一回答。(2)出示其他的分类结果,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3)将几种分类的结果放在一起,小组交流:你还知道些什么?生1:老师和学生一共有15人;
生2:老师比学生少9人;
生3:做游戏的人最多,下棋的人最少;
生4:看书、下棋和做游戏的一共有15人。……(4)师:这些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能掌握吗?提问:你认为分类整理时最关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最关键的是确定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4、回顾刚才的整理过程,你有哪些体会?学生交流:(1)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
(2)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小结:通过分类整理,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将结果表示出来,这就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三、反馈检测1、谈话:我们学校准备成立兴趣小组,有航模、唱歌、美术、舞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参加哪一个?下面分小组活动,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人数记下来。实物展示:说说你是怎么进行统计的?从你整理的结果看,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图,提问:可以怎样分类?生答:按颜色和形状分。出示图下的表格,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整理结果。3、谈话:老师在课前收到了大家带来的一些照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先逐一出示然后出示全部)。这些照片,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引导学生从照片上人数的多少分成两类:个人照和合照;
从照片的横拍和竖拍分成两类;
从照片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类。……4、谈话:最后,老师想把我们班的同学分一分。先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人数,你是怎么知道人数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数出来的,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提问:你能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其中一个小组的分法。

四、反思总结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归纳: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分类整理,才能回答有关的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第2课时教学目标:10、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11、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掌握画“正”字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问:同学们,你今年几岁?学生交流:有的8岁,有的9岁。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哪个年龄的人数比较多,怎么办呢?是不是可以把大家按照年龄分一分呢?是的,要知道大家的年龄情况,单凭眼睛是看不出来的,需要一个一个地问清楚,并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交流共享1、分组活动:调查一下你们小组中8岁和9岁的人数各有几个?交流结果,并说说你们是怎样记录的。在大家的调查和记录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数据,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出示各小组记录的结果)把这些数据合起来,就得到了老师想要的结果。2、师:老师还想了解我们同学有无蛀牙情况。(出示图片)蛀牙是什么样的呢?老师给大家看一些图片。下面请同桌之间互相看看,帮助你的同桌看一看、找一找,有没有蛀牙?有几颗?现在把你看到的情况告诉给同桌,各人要记住自己的蛀牙情况。老师想知道平时你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的?学生交流。指出:要想保护好我们的牙齿,首先应该做到坚持每天刷牙。3、分组活动:小组内调查并做好记录。4、提问: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和记录的。实物投影,出示记录的结果,指名说出是怎样记录的?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它好在哪里?5、整理填表。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要求准确地数出人数并填在表里。集体交流结果,提问:(1)小组同学中,是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指名说一说,小结一下班级学生的蛀牙情况,作出恰当的指导。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交流。6、提问:回顾统计活动过程,你有什么收获?集体交流,生1: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了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生2: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结果清楚;
画“正”字,方便、常用。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以后还会学习。

三、反馈检测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出示班级课程表(2)出示需要整理的科目,告诉学生:一个方块表示1节 。(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各有几节?(4)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一说。(5)小结指出:像这种用方块表示结果的图,叫做方块统计图,它能比较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石头、剪刀、布”。(先示范告诉学生游戏的玩法,然后告诉学生“平”是什么意思。)(2)提出要求:做20次,每完成一次在记录表上画“正”字表示。同桌开始做游戏。(3)独立整理记录的结果,填写下表。赢 输 平( )次 ( )次 ( )次(4)同桌交流,说说输赢情况。比较同桌的表格,说说还想知道些什么,指出:同桌两人的输赢的次数正好相反,否则说明记录结果有误。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出示水果图,师:欢迎进入丰收园,这个季度丰收园里的水果有香蕉、苹果、菠萝、西瓜,要把最新鲜的水果摘下来送给你们,可还不知道你们喜欢吃什么呢。(2)师:分组活动,了解并记录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人 ( )人 ( )人 ( )人(3)交流结果,根据大家统计的结果,就知道哪些水果可以多摘哪些可以少摘了,这样大家就都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了!四、反思总结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归纳:学到了画“正”字的记录方法,它比较方便、常用;
经过统计,结果清楚;
还认识了方块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一目了然。第3课时 练习十教学目标:1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识。13、使学生在参与收集和整理的活动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教学重点:巩固分类整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记录数据。教学难点:实际调查并记录结果。教具准备:玻璃球、筷子。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十”第1题。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动物运动会,你看吗?出示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分类?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们的个数?可以打“√”。也可以画“□”,或者其他你想到的方法。现在独立整理数据,然后填表。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跳高 跑步( 5 )只 ( 8 )只狗 兔 猴( 5 )只 ( 2 )只 ( 6 )只提问:哪种小动物只数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根据第几个表格来回答的?提问:跳高的比跑步的少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追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板书: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不同)2、完成“练习十”第2题。师:(出示场景某停车场)现在看完动物比赛,我们要回学校了,停车场里的车真多呀!你知道有多少辆吗?老师已经帮大家作了一个记录,看看它们各有多少辆?出示教材的记录表。提问: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追问:一个正字表示几辆车?现在请大家独立思考,小汽车、面包车和大客车各有几辆?组织交流。指出: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统计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情况,画“正”字记录数据,很方便,也是常用的方法。(板书:画“正”字,方便、常用) 三、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十”第3题。谈话:我们每天都在进行体育锻炼,但老师对大家的爱好还不太清楚,想请大家帮老师来作一个调查。我们活动主要有拍皮球、踢足球、跳绳和打乒乓球。每个同学先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展开活动。请小组长汇报整理好的数据。提问:如果在小组里组织一次体育活动,你认为哪项活动最受大家欢迎?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表格,全体分析。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2、完成“练习十”“动手做”。拿出准备好的玻璃球和筷子。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夹玻璃球的游戏,你玩过吗?边示范边告诉学生怎样玩。提问:你估计自己3分钟能夹住几个玻璃球?现在我们分组进行,请小组长负责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出示表格,组长写出各个成员的姓名。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结果,提问:你们小组里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你的夹球成绩在小组里排第几?班上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能夹多少个球?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四、课堂作业 第4课时 了解你的好朋友教学目标: 14、使学生根据自己想了解的内容经历对好朋友的调查、整理的过程,能够知道调查的注意点,在调查时注意这些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调查活动。15、通过对好朋友的进一步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教学重点:实际调查好朋友的几项内容。教学难点:如何分类整理记录结果。教具准备:常规教具。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问:你有好朋友吗?有几个?同学间相互交流。指名说说:哪些同学是你的好朋友?提问: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情况,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互相交流。)生:我知道好朋友的生日;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年龄和身高;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会不会打乒乓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你的好朋友,了解你想知道的一些内容。(板书课题: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交流共享1、(出示教师上的表格)请把你好朋友的姓名写在这张表格中。学生完成此项内容的填写。选择一张所有好朋友都在本班的表格作为下面教学的材料。2、提问:你想了解哪几项内容?指名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调查内容补充为四项。集体对这几名同学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提问:在最喜欢的颜色这一项,你能看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可能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同,所以结果就不同。3、谈话:下面我们准备让大家开始调查你的好朋友,你有没有什么困难?(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的好朋友不在本班”,教师要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提问:开展调查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并补充:(1)向每个好朋友问的内容应该一样。(2)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调查结果。(3)如果好朋友不在自己班,可以用课外时间调查。(相机板书:调查内容要一样,记录要及时准确,特殊情况课外调查)展开活动,调查本班的好朋友。交流你已经了解到的好朋友的情况。

三、分类整理1、指出:你刚才调查的四项就是四种标准。提问:你能选择不同的标准,把你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吗?学生肯定: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2、(出示教材上的表格)选择一张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标准分类?指名说一说,教师填好分类标准。学生独立完成记录的分类整理。3、提问:通过分类整理,你知道些什么?全班交流。   提问:你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学生交流。通过调查,你对自己的好朋友有哪些新的了解?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他们的爱好广泛,我们都喜欢……,我也要学会……4、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刚才大家都对自己的好朋友有了一些新的了解,课后还可以去了解你们小组里的同学,选择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调查内容。那么,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回答。

推荐访问: 下册 二年级 教学设计 教案 苏教版
本文标题:苏教版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xindetihui/2021/1104/20991.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苏教版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