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乡土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关系5篇

发布时间:2023-04-28 19:50:04 | 浏览次数:

篇一:乡土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陈艺允,陈超慧:乡村文旅视角下乡土文化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以浙江丽水岩下村为例63乡村文旅视角下乡土文化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以浙江丽水岩下村为例陈艺允,陈超慧(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摘要】本文在乡村文旅视角下,以浙江丽水岩下村的乡土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为乡村的文化景观设计提供方向,让景观设计更具文化特色,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文化旅游;乡土文化景观;景观叙事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1073(2021)03-0063-65AStudyonNarrativeDesignofRuralCultureLandscapefromthePerspectiveofRuralCulturalTravel--TakingYanxiaVillageinLishui,ZhejiangProvinceasanExampleCHENYiyun,CHENChaohui(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Nanchang,Jiangxi330013)[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ruralculturaltourism,thispapertakesthelocalculturallandscapeofYanxiaVillage,Li?shui,ZhejiangProvinceastheresearchobject,borrowstherelatedtheoryoflandscapenarratology,providesthedirectionfortheculturallandscapedesignofthecountryside,andmakesthelandscapedesignmorecultural.Promotethefurtherdevelop?mentofruralculturaltourism.[Keywords]culturaltourism;localculturallandscape;landscapenarrative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于80年代,到21世纪已经全面的发展。近些年来,在国家推行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趋势,由传统乡村旅游转变为现代乡村旅游。目前,旅游型乡村建设普遍存在景观同质化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乡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忽略了“文化是旅游灵魂”这一关键点。叙事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角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把叙事学的理论运用到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中,通过景观叙事来解读乡村中所蕴含的乡土文化,研究其与景观空间、景观元素和景观结构的关系,通过情景故事的体验来实现乡村旅游中乡土文化内涵的表达[1]。1乡土文化景观叙事学相关概念1.1乡土文化景观的定义“乡土景观”,其定义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反映该区域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风俗特点的景观[2]。“文化景观”,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中涉及到了“文化景观”这个概念,大会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由人类有意识的设计和建造景观,如聚落公共空间、街道小巷、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等;第二种类型是有机进化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分为残遗物景观和持续性景观。第三种类型是联想性文化景观,如历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在众多的学术期刊中,提到的乡土景观是较多的,乡土景观与乡土文化景观之间的概念界定范围不明显,通过结合相关文献和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乡土文化景观”是在乡村土地表面上的自然环境经过人类的需要而改造和利用后形成的景观,它包含了乡村的乡土物质文化景观和乡土非物质文化景观,能记录和传承乡村的文化信息。乡土物质文化景观包括了传统的建筑、道路街巷、乡土小品以及乡土的装饰品等等。乡土非物质文化景观包括当地的方言、信仰、手工技艺、民俗文化以及历史传说等等。1.2景观叙事的定义“叙事”是对人们在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进行本能表达的一种方式,它是由叙事者、媒介、体验者三者构成,由叙事者通过一些媒介向体验者传递信息。叙事学最早应用于传统文学,运用文字讲述故事,使得历史能够传承与延收稿日期:2020-11-14基金项目:江西财经大学第十五届学生科研课题“乡村文旅视角下乡土文化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以浙江丽水岩下村为例”(项目编号:2020061018005695)作者简介:陈艺允,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陈超慧,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

  64现代农业研究ModernAgricultureResearch第27卷续。后来叙事学不仅应用于传统文学,也向绘画、电影、景观等等领域进行发展,运用语言、空间场景、图画讲述故事,使得故事更加的丰富多彩。“景观叙事”是景观设计师把历史故事通过景观空间、景观形态向体验者传递历史文脉、文化等等的信息,以增强体验者对叙事性景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景观作为空间传播的媒介,很少有人认为景观也在讲述故事,其实每个地方的景观都记载着当地的自然、文化、历史,我们去欣赏、去体验的景观就是在倾听景观为我们阐述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的故事。景观叙事有区别于文学叙事、绘画叙事和电影叙事,景观叙事无法把体验者的联想限定在一个框架之内,景观的空间就相当于是一个“容器”,形成的是更加开放的空间认知,体验者能身临其境的体验空间的多维变化,从中感受设计师的叙事思路。1.3岩下村景观的叙事性当我们走进浙江丽水岩下村,通过其中的三水交汇、古老的树木、特色的建筑与道路、景观布局以及手工技艺,能感受到这个村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家族奋斗的过程以及有关于这个村落各种事件的起源与发生的过程,是乡民生活的痕迹和历史发展的轨迹。岩下村是一个叙述故事的村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景观空间,但它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所,还承载着故事的起源与历程。从叙事故事的角度去描述丽水岩下村的景观空间,通过叙事手法重新构建岩下村叙事景观的叙事性思维模式,挖掘出其中的历史文脉和文化景观,给予岩下村独有的历史文化记忆,使景观空间富有诗情画意和精神内涵[3]。2乡村文化旅游景观的现状2.1我国乡村文化旅游景观的现状近年来,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成为了当下热门的旅游形式,并且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乡村旅游消费群体的扩大,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同时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增长。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景观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物质文化景观方面:大面积的农业农田被改造;土地利用格局规划不完善;乡村广场景观和城市广场景观区分不出来,有的广场改造照搬城市景观,体现不出乡村的特色;历史遗存下来的建筑被推翻建成现代的平房;生物和文化多样性减少等等。在非物质文化景观方面:传统的手工艺、民间艺术、历史神话与传说、宗教信仰等等逐渐消失,没有景观载体可以传承。乡村一味的适应城市是当下乡村文化缺失的危机根源,无论是当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还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大多都是套用城市的理论与方法去解决乡村文化景观的问题,直接导致历史文化的湮灭[4]。2.2岩下村文化旅游景观的现状岩下村位于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的东端,地处括苍山山腰的丘间平畈,平均海拔600多米,村落四面环山、依山傍水,是一座远离城市喧嚣的将近1000年的历史古老村落,在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特色旅游村”,在2014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岩下村依托着特色的传统石屋、石桥、石道以及山间林海发展旅游业,村中还有历史遗存的朱氏宗祠、古戏台、古寺庙保存较为完好。目前岩下村的文化旅游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村里准备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模式促进岩下村的发展,其中农家乐和精品民宿也正在慢慢的建设。但是岩下村的乡土文化景观并没有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甚至有些还遭到了一些破坏,比如岩下村最具特色的石头屋,村民在建造新的石头屋时只是在外墙用石块堆砌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石头屋,失去了原有的意味。(图1)有一些民宿直接在外墙贴上了木板,石头屋摇身一变成了木板屋。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的朱氏祠堂也是大门紧闭,内部空空荡荡,没有什么有关宗祠的物件(图2)。古戏台雕刻虽然精美,但因许久不打理台顶上的壁画已经模糊。(图3)虽然最近几年缙云的交通非常的便利,但是进入岩下村的道路却是非常的不方便,道路非常的狭窄。(图4)岩下村的毛竹资源非常丰富,村里的村民有出售竹制手工艺品来增加经济收入,但没有一个合适的场景或者空间能让这传统的手工艺传承下去。(图5)穿过岩下村的石道是从南宋开始的沿海至内陆的食言担运路线,但因为周围没有语言或者景观小品的提示,使得来往游客都认为只是普通的一条石路。图6)通过这些问题能发现岩下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乡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色彩,亟需正确的保护和传承。图1图2图3图4图5图63乡村文旅视角下的乡土文化景观叙事性设计策略和方法乡土文化景观叙事设计可以根据乡村的文化资源条件以及旅游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以乡村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为叙事主题引导整个项目的进行,将旅游与乡村资源相结合,打造乡村特色的旅游路线,同时加入乡土文化故事的背景,让游客们在旅游观赏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岩下村的乡土文化景观叙事性设计中,依托于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资源,将现有的文化元素融入整个景观设计中去,形成岩下村独特的旅游主题。整体的主题根据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的故事进行编排,通过景观空间的编排和设计对整个村落的乡土文化进行诠释。3.1乡村文旅视角下乡土文化景观主题的营造一个故事,如果没有了主题就像是没有了灵魂,那这个故事注定是平淡无味的。叙事性乡土文化景观也如同(陈艺允,陈超慧:乡村文旅视角下乡土文化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以浙江丽水岩下村为例65这个故事一样,没有丰富有趣且有意义的主题,景观空间的塑造必然是吸引不了观赏者。有主题的叙事性景观所塑造的空间能让观赏者参与进来、能体验到景观带来的故事,赋予了景观的一种特性。在乡土文化景观叙事性设计中,首先确定的是主题的营造,可以以乡村聚落格局、历史遗迹、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等等为主题。这类主题可以体现乡村的整体风貌以及风俗民情,通过乡村的历史文化设计具有传承性的村落景观以推动旅游的发展,也能更合理的保护乡村珍贵的历史文化,使得开发与保护均衡发展。在对岩下村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后可以发现,岩下村具有叙事特色的是历经千年沉淀的村落风貌和多元性乡土文化。笔者认为岩下村的主题营造可以以“石头的故事”为主题,通过历史遗存的石屋、石道、石桥、石井和乡民产生的联系为主线,并且通过不同的情节空间来展现和表达。将石头文化故事作为叙事的主线,通过串联各个景观空间将整个旅游路线打造成一个文化故事体验之旅。3.2乡村文旅视角乡土文化景观叙事的编排主题一旦确定就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一个合适的结构编排,通过时间的组织或者空间的组织进行编排所呈现的故事能给游览者产生共鸣和感悟。在乡土文化景观叙事中的编排就好似功能分区,通过合理的规划流线、分区域的活动项目以及丰富的景观要素充分的展现出主题所要表达的思想。结合岩下村的乡土文化资源分布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空间的组织进行编排,通过不同的叙事空间进行不同的编排给游览者体验到不同的叙事情节发展。根据文学叙事结构理论,将岩下村乡土文化景观叙事空间的编排分为顺叙、插叙、并叙三种编排方式。顺叙是以贯穿整个景观叙事的主线路,在各个空间中存在递进关系,体验者可以感受到故事的前因后果、情节发展。在岩下村中可以运用古村发展历史的叙事题材,岩下村的乡民从温州到缙云迁移形成的特色石头村落,然后通过石道运盐带来的村落发展,最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成为一个旅游型村落等等一系列的事件都可以运用顺叙的方式从头到尾的叙述出来。插叙是在主要叙事空间线路插入其他叙事空间,以丰富叙事的信息。例如在岩下村的朱氏祠堂中有许多关于血缘纽带的亲情故事可以作为插叙。并叙主要是通过将两个或者多个叙事内容在同一空间上同时进行叙事表达,可以强调两者之间的对比,例如将岩下村不同的手工艺品和手工技艺在同一空间内进行叙事,让游客在同一空间体验到不同的手工文化的魅力,增强叙事的对比性和趣味性。3.3乡村文旅视角乡土文化景观叙事的情节展开故事情节展开是在主题的编排过后进行分段落章节阐述,将主题所传达的思想由段落章节详细的描绘出来,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的生动。在景观叙事中的故事情节展开就是要刻画细小的景观,并且在开头、转折、结尾重点刻画。开始空间的情节生成:在乡土文化景观叙事中故事开始的空间就是入口处,入口设计的成功能吸引人们有兴趣去探索接下来的场景。入口景观的设计不光能从形式上吸引还能对主题进行适当的诠释,就像是文章中的开篇对故事的背景进行的介绍。岩下村景区的入口处运用了石头建筑作为入口景观,体现出了村落叙事景观的主题,但是停车场设计的还是比较简陋,可以在其中加入乡土文化元素的小品增强趣味性或者以朱氏先祖设计成雕像,丰富停车场的景观内涵。转折空间的情节生成:转折表示的是情节的跌宕起伏,在乡土文化景观中没有一层不变的叙事,可以通过多种元素(古桥、农田、牌坊、池塘、古木等等)为故事的情节推波助澜。再加上空间的连接利用“柳暗花明”“别有洞天”这类词语创造意境,加强景观空间的对比,使得空间丰富多彩、曲折多变。岩下村的转折空间可以以古树、石桥、石井等为叙事元素生成的景观节点表达空间与空间的连续。结尾空间的情节形成:结尾空间也是叙事景观的结束空间,在文章里好的故事总能让人留下或幸福、或悲怆、或神秘的结局。在乡土文化景观叙事中也是如此,可以是先前景观的积累情绪到最后结尾达到情绪最高点,站在最高点俯瞰来时的山路河水得到一种苦尽甘来的景观体验,或是利用开阔的场景让人得以无限的遐想和拥抱自然,或是首尾呼应在结尾能加深体验的印象。岩下村的乡土文化旅游景观的叙事设计中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整个村落的游览路线是环形游线,也就是开头即结尾,景区的入口处就是出口处。在游览结束的时候看到来时的路引发游客们对游览的回忆,回味体验的过程中总结出村落的景观结构,完成叙事景观的主题从认识到总结的转变过程。4结语基于上述,乡土文化景观的设计结合景观叙事让乡村的故事、文化得到更丰富、更深层的补充,也是实现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一个方法,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保留当代乡村文化的“根”,凸显出地域文化特色[5]。通过还原乡村文化的本土性,能够给乡民和游客带来亲切感、熟悉感,游客们可以在乡村中根据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景观元素去了解乡村的历史和文化,与乡土文化景观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乡村文化亦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通过叙事性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能够带动乡村的经济增长给乡民们带来物质基础,也能够推动乡村加快建设的步伐,建造适合现代人居住的乡村环境。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杨帆.景观叙事下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D].重庆:重庆大学,2016.[2]张珈彬.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乡土景观[J].现代园艺,2012,(15):59-60.[3]郑兆龙,丁铮.莆田港里古厝聚落景观叙事性表达探究[J].莆田学院学报,2018,25(02):61-65.[4]董小雨.乡关雍阳—天津市武清区乡村景观文化基因再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5]林婧颖,李霞,吴小刚.景观叙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林业,2020,18(02):25-29.(责任编辑:赫亮)

篇二:乡土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乡土景观现状的研究,探讨了在村庄建设整治规划过程中乡土景观的保护问题。乡土景观要对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分析调研,以提取出的乡土景观的特质作为重塑新农村面貌的景观元素,以再现乡土气息浓厚、充满乡村活力、和谐的乡土文化景观。

  【关键词】乡土景观;新农村建设;国土景观;文化景观

  乡土景观的保护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急需探讨的问题。中国广大农村保持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根脉,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否妥善保护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乡土景观,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传承与更新的关系,最终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前迫切要做的是如何能通过规划的途径,特别是对那些没有被确立为国家或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乡土景观进行价值甄别和保护,使之融合进新农村建设当中,对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于2010年10月19日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第十次峰会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世界农用林业中心、国际植物资源研究所等50多个国际环境机构和组织与日本环境部,共同发起了“全球传统生产性乡土景观保护合作倡议”。该倡议指出传统生产性乡土景观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这种可持续管理的和谐模式,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胁迫下正萎缩消失。各发起方希望通过努力,把“乡土景观保护项目”推广成为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农业历史遗产项目等相似的全球性项目。由此可见,关于乡土景观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对乡土景观的理解

  乡土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土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土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关于乡土景观的定义,笔者认为较全面的说法是俞孔坚所提到的:乡土景观是指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是当地人们为了生活所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乡土景观是“寻常的”、“经济的”、“传统的”、“本土的景观”,而非追求“高雅的”、“高技术的”、“高资源消耗的”、“异域的”景观。乡土景观唯其“真”,唯其“善”,唯其“美”。如此真善美的文化景观,却在农村建设的热潮下遭到破坏,这的确是很令人惋惜。

  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乡土文化景观的现状

  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小城镇的数量从2173个发展到19522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更加增多,集镇、村庄逐步减少。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既为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例如,乡土景观的保护意识不强,在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设性破坏的状况较为严重。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某些地区的做法就是一个字——拆!之前不进行调查研究,许多比较有文化特色的乡土景观沦为城市化的牺牲品。不尊重当地居民的文化信仰和生活习惯,各种矛盾不断升级。

  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脆弱的土地生态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有限的土地和水、林资源、由于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的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而乡村城市化对土地的侵占又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进一步紧张。

  首先,总体规划与景观设计分离。一些农村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许多项目并不是由景观设计师一开始就参与其中的,而是由其规划师和建筑师分别独立完成的。这样就造成了景观建设的不完善性和被动性,甚至具有应付性。因此,农村建设在景观设计方面还处在无序状态。

  其次,景观建设不够全面。在目前的农村建设中,往往忽略了一些残留的景观滞后,如集市、街道、公共绿地等公共空间的死角及宅前屋后的个人空间,景观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

  第三,乡土文化流失惨重。农村住宅作为一种传统的居住形式,经过千年的衍变,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景观及建筑的色彩、格局、样式一味的相互抄袭,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不但没有继承或发展当地民居的传统与特色,更不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反而会使之将其慢慢遗忘。

  三、保护乡土文化景观的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增强农村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工作的危机感和责任感,采取有效途径及措施方法,保护日益恶化的乡土文化景观。

  古老中国土地上,由于世代人的栖居、耕作,留存了丰富的乡土遗产景观,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最终这种信仰才能做出真正符合当地人们生活习惯的乡土景观,才算得上是好的规划设计。

  1、历史遗存的保护与恢复

  乡土景观中的历史遗存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且具有不可复制性。我们应当充分地发掘、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遗存,使他们能够更加完整有序地成为乡土文化的承载体。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化宣传,建立起当地居民自发保护的机制;另一方面要开展调查研究和评估工作,对具有保护价值的乡土景观遗存进行全面的调查,建立档案名录。乡土景观的再生要立足于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艺术的手法,科学的理念,还原或再现。对现有景观进行恢复与功能再造,使原本属于这片土地的有利信息得以保留,并通过再创作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获得再生展示并延续当地的历史与文明旧。

  2、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在不同的景观环境设计中,对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的尊重有以下三种途径:对地域传统文化的“活化”;对地域传统形式的借鉴;传统生活方式的参与和感受。

  乡土文化的“活化”。民间的乡土节日文化、家庭文化、习俗文化等,经过了岁月变迁,可能已经丧失了原有的鲜活颜色。对地域传统文化的活化,其关键点在于保持其原汁原味。首先,对于逐渐沉寂或遗失的地域传统文化通过民间查访、阅读历史资料等方式,对零星的文化片段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并根据其脉络进行适当的添加和创作,使之易于理解,便于更完整的保留和传承。其次,要善于挖掘乡土景观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注重对乡土人文生态的保护和利用。以便更好地发挥民间传统文化在乡士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最后,乡土景观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仅靠表层的感觉、感官的体验来打动人的景观是无法长久的。乡土文化的传承,既要全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吸取来自各方的文化精华,整合到本土的文化中来,使传统文化得到升华。

  乡土文化的借鉴与表达。乡土文化具有区域感和差异性,作用上的互补、空间上的重叠、时间上的动态变化。从景观设计层面来说,就是对空间周围环境信息、民族风情、城市历史、宗教思想、传统习俗等方面分析,提炼相关信息,形成抽象符号表达所提炼信息的主题内容,使人们视觉上接受浅层审美后,通过联想、想象引发更深含义的意境审美,从而加深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乡土文化的体验与感知。从人与生俱来的好奇的本性和亲近乡土的意愿出发,借助各种活动让游人自己去感知乡土的存在。包括让游人参与农业生产、手工艺、乡土饮食的制作、参与当地特色节庆和乡土社会活动等,在乡土文化的体验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与升华。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要实现乡村环境景观化、大地景观多样化的建设目标,必须保护好乡土文化和乡土景观,使之重新融入农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中,同时也必须确保在乡村开发建设中乡土文化景观特色价值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文明的引入和历史文化的传承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在人地关系的和谐图景中显现新农村魅力。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通过对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分析和思考,提取出适合塑造新农村面貌所需元素,把它融于新农村景观的建设当中,对于提升农村文化底蕴和激发农村生活活力,维持农村生态、文化特色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有特色的乡土景观,可以减少农村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环境的冲击,使得乡村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资源得到保留,乡村特有的文化、自然景观得以永久延续。

篇三:乡土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景观中的应用

  摘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国家对乡村的美好愿景;关于乡村发展,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文化振兴”确立了乡村要走文化兴盛之路。乡村景观作为乡村文化重要的载体,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通过研究和梳理乡土文化符号,分析其意义,结合案例的实际应用,从而提出乡村景观是基于乡村特色文化下的景观,探索乡村文化景观的设计应用策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符号;乡村景观;策略

  一、乡村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意义

  1.1乡村文化

  “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文化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文化,它来源于乡村,根植于乡村,是乡村的灵魂,也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它同时也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乡土、乡音、乡情以及朴素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精神内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乡村文化的兴衰关乎乡村的兴衰,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虽然城镇化使乡村大量消失,乡村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乡村文化仍然以强劲的生命力、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魅力存在着,乡村依然是很多人心灵的寓所、诗意的远方。

  1.2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兼具生产、生活、文化、生态等多重功能,与乡村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乡村的总体风貌。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解决好乡村文化的景观载体,把村落乡土文化符号及要素通过独特的景观形式展示出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乡村文化的符号及要素

  2.1农耕文化

  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农耕社会,农耕文化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发展的生产关系、耕作技术、社会行为规范、思想价值观等文化形态的集合。农耕文化不仅属于历史,还应面向现在和未来,在时间维度上延续并发展着自身的价值。通过农耕文化的地域差异来营造乡村景观的特色,是乡村景观建设差异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2.2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中最有代表的部分,它形式多样的反映着一个地区民间的风土人情。凝结着当地的文化习俗,为当地的民众所喜闻乐见,且生命力极强。景观营造过程中将民俗里面的剪纸、年画、地方戏、手工艺、节庆活动等特色代表性符号融入到乡村景观当中,有助于增加乡村景观的趣味性。

  2.3传统民居文化

  居住方式反应居民的文化倾向和生活状态,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居住方式,这些民居建筑无不是当地先民千百年来同自然相处的智慧结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精神气质。例如安徽宏村的徽派民居、陕北的窑洞民居、太行山地区的石屋、张家界的土家族吊脚楼等。同时民居建筑的形式、色彩、肌理也深刻影响着乡村景观的设计表现形式和材料选择,是乡村景观重要的构成部分。

  2.4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文化特征,乡村的宗教信仰更加乡土化,且信仰主体根植于当地,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神话色彩。长期以来作为约束村民行为的精神枷锁和心灵寄托。例如土地庙、山神爷、龙王爷等;可以将这部分文化符号中的有利要素融到乡村景观中,使这种朴素的意识形态展现出积极地一面。

  2.5其它文化符号

  除了以上主要文化符号还有许多其它符号,一切有利乡村文化建设的符号都应该去挖掘、整理和提炼,使之融入到乡村景观中,丰富景观的文化内涵。

  三、乡村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策略

  3.1当下存在的问题

  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一样有着很强的地域性,这也是它有别于城市景观的重要特征,同时乡村景观的实践性也很强;当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和建设多是简单机械的模仿城市景观,缺乏深入调研,没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缺少乡村文化内涵,最后呈现的结果就是文化缺失、功能不适用,严重的缺乏乡村气息。

  3.2乡村景观的设计应用策略

  3.2.1以乡村景观为载体,尊重并凸显乡村特色文化优势

  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突出乡土之美、文化之美,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塑造乡村文化的自信。以乡村文化符号为媒介,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林、田以及民居建筑群落之间和谐共生。乡村景观的构成符号在不同的民族、地域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先对其进行深度调查研究、提炼保留特色文化要素、总结归纳,才能较为合理的将乡土文化景观氛围通过这些有形的符号营造出来。以此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活跃空间气氛,进而构建内涵丰富的乡村文化环境,凸显乡村文化个性。

  3.2.2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

  乡村文化的创造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先民,它的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淀、多文化的冲击和融合才逐渐形成独有的文化特点,在乡村景观设计和建设中,乡村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脱离不了公众的参与,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和村民交流沟通互动是十分必要的。村民的积极参与有利于通提高村民文化自觉意识,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乡村景观的维护和创新。

  3.2.3以推进景观实践为目的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设计要基于当地特有的自然风貌、文化习俗,挖掘其成因、功能和构成元素,以新的共同记忆来承载当地的文化,更好的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首先针对乡村人文景观的设计,设计师要对乡村的物质及非物质的文化要素深入研究,通过对具有典型特征的文化符号进行整合、概括总结,提炼出适合现代人审美的文化景观文化要素,如传统的民居建筑结构、门窗、装饰等。其次乡村景观的传承与创新并行,合理利用能够体现乡村生活、生产气息的乡土材料,同时也要善于使用当下的新材料,新旧结合;如乡村的老木材、特殊质感的石材、农具等作为乡村景观构筑的元素,都可以把它们灵活运用在不同的场所当中。总而言之设计师在实践过程中要灵活运用,避免思想僵化,务必要让乡村景观接地气、聚人气,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符合时代潮流。

  四、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景观中的应用——以武安市楼上村为例

  4.1楼上村概况

  楼上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明末建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平调落子”地方戏曲闻名。同时也是邯郸市2019年乡村振兴建设重点打造村落。

  4.2楼上村充分挖掘地方戏曲、太行石屋民居、民俗、农耕等文化符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筛选提炼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打造出了平调落子博物馆、平调广场、戏韵广场、戏曲主题民宿庭院、民俗文化景墙等文化景观。多节点全方位的展现戏曲主题文化村落的魅力。

  4.3楼上村通过把村落乡土文化融入景观,加深了村民对文化的认同感,使传统村落换发了新的活力,展现出其独特的村落文化气质和文化魅力;使之在乡村旅游的时代大潮中崭露头角,赢得游客青睐,有利的支撑起村里的旅游业态,为村民带来了收益。充分印证了“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五、结术语

  通过对乡村乡土文化符号和要素的研究,分析现状景观存在的问题,从乡村文化振兴角度出发,提出了乡村景观地域特色的理念,即提倡尊重场地精神、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最后总结出乡村景观文化设计营造的核心策略:1、展现乡村人文精神;2、乡村景观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3、注重村民的参与性,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保护意识;4、以乡村文化景观带动乡村旅游,提高村民经济收益,形成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全面展开,乡村景观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创新,对于乡村景观设计的方法还需要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佳星,郭金秀.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现代价值探讨,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年11月

  第4卷第11期

  [2]杨同卫,苏永刚.论城镇化过程中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1期

  [3]吕游,郑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愁景观营造策略,居舍,2019年11月(上)

  [4]卢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营造方法探讨,江西科学,2019年10月第37卷第5期

篇四:乡土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乡土文化中的景观浅析

  摘要:重新定位乡土文化景观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向,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本土景观资源的优势,城镇特色是一种自然特色、环境特色、形态特色、建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特色等的总和,是城镇之间相互区别的城镇个性差异,尤其是城镇物质形态和“势位”的差异。

  关键词:乡土;阳山桃文化;日式景观;田园综合体

  所谓乡土景观:

  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无锡阳山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市区以西20公里处。阳山实为一座死火山,由于火山缘故,使得阳山周边农田和土壤特别肥沃,故无锡阳山盛产水蜜桃。

  “中国水蜜桃之乡”阳山镇,通过对桃的研究和开发,2010年,阳山镇镇政府决定以阳山特有的水蜜桃这一乡土产业为背景,在阳山脚下建立一座以桃文化

  为基础的阳山桃文化博览馆。规划设计面积约10公顷,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阳山桃文化博览园”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努力形成自身发展特色。

  阳山桃文化博览园

  无锡阳山桃博园总用地面积9.5公顷,其中博览馆主体建筑约3000平方米,整个桃博馆园区还包括占地1800平方米配套及办公建筑,及2.3公顷桃品种种植实验基地和6.6公顷休闲公共景观。

  桃博园以桃文化博览馆和桃品种种植试验基地两大项目为核心,结合农家乐、地质公园、国际养生社区等三产配套项目,建设桃乡农产品研发展示区、桃园农家体验区、多业态开发,旅游景点与餐饮娱乐结合,商业与文化结合,合理组合,充分开发。实现桃文化、泉文化、佛文化、地质文化、书院文化等多种元素的有机结合,产生发酵效应,增强阳山三产旅游的吸引力。

  刚开始接触到这个项目,现场的建筑群落已基本成型,基于桃博馆区的建筑单体采用江南风格,展厅、库房、内部办公、接待、休闲、餐饮等功能用房围合成几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通的院落。

  建筑空间开合有序,因此内庭院景观创作灵感借鉴了日本园林中的元素及语言表达形式,并运用古典和现代简洁相结合的手法,突现庭院内悠然自得的山水怡情,生动有趣。古色古香的云墙、牌坊等分隔空间,步移景异,收合开放,迂回曲折的景观增添了桃博馆的灵气与活力。

  对于材料的选用,则通过对材料的颜色,表面处理方式,本身的机理等各个方面达到相互协调。在庭院中,选择一种小尺寸的青砖为铺地材料,铺砌方式采

  用侧立席纹方式,使得整个庭院空间的调子能和建筑达到高度的统一。加之植物种植和品种选择等等一系列的因素,使得不大的庭院却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关系。

  随着阳山桃文化博览园的建立和落成,阳山的桃文化风景区逐步初具雏形,为了提高阳山风景区整体品质,大力发展阳山特有乡土文化,即阳山水蜜桃产业链,在按照原有规划,又开发了位于桃文化博览园西侧的阳山桃花岛。桃花岛规划用地面积达到21.9公顷,前期开发面积为16公顷。力图打造出以桃为主题的自然景观公园。还有位于阳山脚下的阳山温泉度假酒店等项目。充分将阳山特色经济融入到生态环境中。

  阳山桃花岛

  总体设计以自然生态理念为主导,利用原有地块中零星分布的鱼塘和水塘,对地块进行整合,结合阳山河的水道治理,把所有地块中的鱼塘和水域串联起来,在高度尊重基地的情况下,利用原有资源,进行生态性开发设计,打造出一块集景观休闲、度假、商务洽谈、餐饮和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景观风景。

  为了能和桃文化博览园有个相互照应的关系,桃花岛也选用日式园林的原型,并通过结合当地自身的文化特色加以创新和重新设计。

  原有基地中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鱼塘,为了能因地制宜,减少工程开挖对原始基地的破坏,随即便将鱼塘作为景观的一部分,开挖河道,把基地内所有鱼塘都连通起来,形成东西两大地块,中间以河道为连接,并在中心以画龙点睛的方式,巧妙的形成了两个天然小岛,并以此作为桃花岛的原型。所有驳岸的处理都是自然缓坡,充分考虑到自然性和生态性,使得当地生态系统能更好的经行循环。

  景观硬质部分大多以沥青道路为主,结合以京砖铺砌的小广场和菠萝格木料铺砌的亲水平台,逐渐形成自然、纯净、生态的主题公园,对于基地中的高差也做好精心的设计,用开挖河道的土方,在基地内适当堆砌地形,做到基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尽可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土方平衡,使得工程造价得到很好的控制。

  植物种植方面,以本地本土植物为主,乡土植物对当地的气候有高度的适应性,选用乡土植物有事半功倍之效,同时考虑到游园步道穿行在植物中,人与植物间的距离其实很近,故意营造一种亲切感,所以为将其布置得较为精致,选用了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新品种,以提高花园的档次。常绿植物为背景,期间点缀几颗挺拔的落叶乔木,让高的地方更高,低的地方更低,使用这种造景的手法,使得地形变化在并不明显的情况,被植物种植刻意的夸张了,反而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中国阳山桃文化博览园(无锡阳山桃博园桃花岛)荣获“2014年IFLA第十一届亚太区风景园林奖管理类优秀奖”,此外,该项目还荣获2012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绿化工程“金奖”、2011年全国十大优秀景观工程案例。

  桃花岛的建成,在提升本地区优质生态条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阳山以桃为主的文化、经济产业,利用原有资源进一步强化和提高阳山水蜜桃的品牌效应,形成特色田园综合体。

  结语

  进一步加强阳山对外推介力度,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宣传桃源农家休闲、温泉度假和生态养生等旅游概念,提升阳山旅游形象。继续办好阳山桃花节,以花促游,以桃招商,力争把桃花节办成苏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盛会。继续加强景

篇五:乡土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乡土文化对景观设计风格的影响

  摘要:乡土文化在现今人们关注生活环境的大背景下不断被提了出来,并且进一步在我们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中起到作用。祖辈们一代又一代传承的乡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如何才能更好的把这些文化内涵在设计中体现了出来,以进一步增加景观的美感和内涵。本文就乡土文化对景观设计中的必要性和影响做了简单地概述。

  关键词:乡土文化;景观设计;风格;影响

  一、前言

  如今的乡土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传统的“乡土”在我们面对它的时候,绝大部分已是被城市化了的,并且日益趋同。近些年在一些专家学者参与支持下,对传统乡土景观的保护、研究、利用及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村庄的新规划、古镇、古村的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乡土重视。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对景观追寻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崇尚环保,把乡土文化融入我们的景观设计中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对景观的设计风格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什么是乡土文化

  简单说中国的乡土文化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我们的生活传统习俗,还有就是民间信仰。首先就是生活习俗的一个含义,因为在一个地方生活了长久的时间就会积淀深厚的情感,是不会愿意轻易地离开的。乡土文化的产生就是因为不同地域的不同环境,包括温度,湿度,气候,植物,动物等等很多的方面影响下,当地的人们世代生活自然而然产生的一些生活风俗。这些不同的乡土风俗往往就表现在我们的生活用品,各种装饰品,各种景观建筑,景观设计中,这也就是乡土文化在生活习俗中的体现。经过一代一代的人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展,这些乡土风俗也会不停的变化,不断地去迎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但是总的来说这样的乡土文化的根基是不会改变的,只要地域不变,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乡土文化始终是一个地域的标志,不只是意识形态的一个表现,同样是物质形态上的一种体现。

  还有就是乡土文化中民间信仰的体现,就如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神”,不同的图腾,会有不同的崇拜之物,也就是不同的民间信仰,这些信仰同样是会在本土的建筑设计,本土的艺术品设计中一点点体现,到了今天,也就更多的会在当地景观中体现出来。

  三、乡土文化对于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1、现代生活对传统自然的需求

  科技进步了,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真正的乡土却生态

  退化、乡土风貌遗失、乡土文化也出现断层,变成了粗鄙的乡土。而城市营造的千篇一律的景观,会让人产生不知身在何处的迷茫。因此回归乡土,重塑乡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这都是对传统自然的一种返璞归真的追求。

  2、乡土文化在乡土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我国地大物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造就了多民族的智慧。乡土景观是营造在大地之上,必须与乡土文化相辅相成,它应尊重传统,尊重历史文化,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和谐的,不会被人们所接受,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与土壤。乡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便是世界的,我们的景观设计只有充分发扬和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才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景观。

  四、乡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影响

  乡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形态,必然就会给很多的艺术设计造成影响,很多时候就会影响到建筑设计风格,设计形态,同样也会影响到景观设计。景观设计中更多的体现这样一种乡土情结,就会更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就会受到更多的本地人的重视,也就能够更好地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增加文化气息。更好的保留乡土文化,以及体现乡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也是为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1、乡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乡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例子很多,有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运用的实例也有对近代乡土文化应用的实例。

  (一)四川的都江堰广场设计

  四川的都江堰广场设计时考虑了古都江堰的设计,把当地传统的事物作为设计点融入到整个广场的设计中。如借助当地的农业遗产为其作品中的水系、雕塑设计的灵感。参考“竹笼”在都江古堰中的使用,创造了新的设计语言。借鉴于不同层面的元素使其在整体作品中的有机使用,并成为独特的富于内涵的设计景观。这样的设计就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整个城市的文化,城市的风俗,城市的标志都在设计中体现了出来。都江堰广场的设计被地域场所的文化气息和乡土气息所强化,设计直接从五千年中国大地的人文景观中汲取营养,从大地与平民的淳朴和率真中寻找现代中国的景观性格和形式。

  (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民族植物园大门设计

  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大门设计也是一个体现了乡土文化的产物。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设计中也是体现了傣族所信奉的宗教文化,在门口西南部种植了一颗比较大的菩提树来体现这样宗教文化。然后在整个半圆形的广场体现了一种龙文化。栽种了一颗热带的高达12米的团花树,靠东边的两颗大型榕树,以及一个杜鹃叶榕树,都是体现了当地热带植物丰富的特点,当然在具体的设计中还有

  很多的特点,通过一种层次感进行设计,从小到大的布置所有的植物,使用的都是当地特有的植物,把整个大门设计出了一种园林的半隐半闭的绿树成荫的环境,与旁边的公路也很自然的协调。这也是在植物园大门这样的景观建筑中使用乡土文化设计的应用实例。就是想要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整个傣族生活的环境,还有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不仅受到当地居民的喜爱,也让游客到达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当地特色。

  (三)近代乡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之中山岐江公园

  广东省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其实也就是在原来的粤中造船厂的旧址上进行的改造,用一个公园把中国在那段坎坷的工业时代的艰辛发展运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设计呈现,保留了当时那段历史的点点滴滴。设计保留了当时大部分的设备,如龙门吊、水塔、铁轨等等元素,选择乡土的植物种植。是运用了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了乡土景观的成功案例。

  2、乡土风格在景观设计中的发展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

  在设计领域贯穿的一句话就是“设计必须围绕人展开的”。真正的乡土风格决不是复古,或是把传统符号照搬改造然后哗众取宠,而是尊重乡土文化,关注普通人,是一种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中国的风格。,五、结束语

  本文进行了乡土文化对景观设计风格的影响的讨论,不仅仅是为了我们的景观更加美丽,更加的有内涵,同时也是对祖辈的传统生活,传统文化的尊重。希望乡土文化的设计理念能够在更多的方面体现出来,通过充分挖掘传统,能将够更多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在设计中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王新.乡土景观元素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2]曾毅晶.城郊型森林公园中乡土意境营造[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3]李鹏.山东省邹城市幸福河滨水景观的乡土表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8]刘新燕.关中地区乡土景观元素的表达与营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推荐访问: 乡土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乡土 文化与 景观
本文标题:乡土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关系5篇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xindetihui/2023/0428/69269.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乡土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关系5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