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7篇

发布时间:2023-04-30 10:00:32 | 浏览次数:

篇一: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论?  在平平淡淡的?常中,?家都有写论?的经历,对论?很是熟悉吧,通过论?写作可以提?我们综合运?所学知识的能?。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篇优秀的论?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论?,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论?

  篇1  内容摘要:技术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本?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前,我国的?多数农产品市场竞争?弱,质量差、价格低,卖难的问题时常发?,农业市场风险较?。因此,?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条件下?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提?资源?产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决定因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1.粮?作物超?产、?品质育种。保障粮?安全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且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存根基。我国粮?总产量连续三年增加,但增幅并不?。畜牧业、加?业及新兴的?物能源产业对粮?的需求却逐年增加,国际粮?价格有可能因为能源农业的需求?提?,粮?的供求关系正在发?重?变化。在我国耕地不能增加且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保障粮?安全的唯?出路只有靠提?单产,因此粮?作物育种任重道远,必须下???抓好粮?作物超?产、?品质育种。

  2.农产品优质?效安全?产技术。?前,?品安全已成为?们最关?的问题。为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加快研究?物疫苗、?物农药、?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效安全农业?物制剂和?效健康种养模式,建?从“农?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品的质量安全?平。

  3.设施农业?程技术。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如各类塑料?棚、各类温室和???候室,畜禽、?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化集约养殖?区等。发展设施农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增加耕地?积,增加农业?产时间和空间,增强?产的可控性。科技创新应在进?步节约成本,减?劳动强度,提?光能、热能利?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产效益上下?夫。

  4.农产品精深加?技术。农产品精深加?是传统农业分化和演变的关键点。?是农业产业的分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三?部门演变;?是农业劳动?就业的分化,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就业向产前和产后演变,并逐步向现代?业化扩散;三是农业经营?式的分化,由传统的以?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贸?农?体化经营演变;四是农民收?来源的分化,由原来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向依靠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收?演变,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加?业产值已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5倍。因此,我国要?现代农业的路?,农产品精深加?技术研究必须不断有新的突破。农业部提出,到“??五”末,主要农产品精深加??例提?到40%,促进?品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5.节?农业技术。随着我国?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资源的状况变化,?资源缺乏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灌溉总??量4000亿??左右,占总??量的67%,加上其他农业??,占到总??量的80%,是全国?资源最?可能利?量的35%-40%。由于缺?,农业受旱?积越来越?,常年在3亿亩以上。同时农业??浪费?是?常巨?的,全国农业??利?率平均不?50%,年损失约2000亿??,相当于全国?业和城市??总和的2倍。因此,如何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粮?安全,加强节?农业技术研究创新既是紧迫的要求,?是重?的长远的战略任务。

  6.农业?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技术。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的要求越来越?。农业科技创新要更多地负起责任,加快发展?态农业技术、农业?源污染检测与防治技术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技术研究,特别是以污染治理和秸秆、肥料利?为重点,推进有机农业、?物质能源和??菌等产业的发展,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

  7.农业?新技术和基础研究。以?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战略?新技术已经全?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最具竞争?的新型产业领域。?物技术不断超越?物固有的?产潜能,信息技术使农业?产具有了智能性和精确性。我国近年来农业?新技术有了很?进展,但还远远不能满?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不能适应国际?益激烈的农业?新技术产业竞争。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切实加?对农业?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持?度,重点发展基因?程、遥感农业、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等?新技术及基础研究,加强?主创新,抢占农业?新技术领域的制?点,全?位提升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1.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设想,其基本思路是:围绕国家?标,整合资源、理顺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分?、提升能?、优化环境、稳定?持。依托已有的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以不同农业综合区划内优势单位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分中?,以各区内优势农产品?产布局建设?批农业科研试验站,构建?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国际?流?平和较强国际竞争?的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思路提出后,受到了全国上下农业科研单位的?持,各省市相继增加投?提升竞争?。但是客观地讲,全国整体上推进速度不快,必须进?步齐?协?,克服困难,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进?步完善体系建设的思路,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农产品加?增值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但这??恰恰是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型农业科技企业、?型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量,他们也应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应与农产品加??企业联合成?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各?优势,联合协作,共同提升农产品加?增值的科技创新?平。

  2.加快改造农业科技推?应?体系。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应?体系曾做出过重?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出现了?破、线断、?散的局?,?今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体制机制和?员素质等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前的农业科技推?体系???要加强,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改造。所谓加强,就是要对现有的农业科技推?体系,真正建?健全机构,充实真正的农业科技?才,并通过财政转移?付等多种?式保证?员和?作经费,改善条件设施,提??员素质。所谓改造,就是要针对科技成果的来源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泛参与,分?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体系,??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农业科研院所、?专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新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掌握者,?前的关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泛参与、如何分?、如何结合、如何协作、如何调动各??的积极性,需要组织?员深?调查研究,下决?在组织体制、运?机制、任务职责、经费分配等多??进?系统构建,?胆改?,迈出实质性步伐。

  3.加快建?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进?“??五”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持?度,经费投??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凝聚创新?量,提??主创新能?和效率,建?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个系统?程,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作?活条件的改善和奖?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设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化、激励?化,进?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科技?员认可的?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式。要??营造“?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息,提升创新活?,让成绩突出的?员真正有地位、有发?权。试想在?个单位如果??实实搞科研的同志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职称提得快,?个?级的研究?员在学术上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有发?权,这个单位的激励机制就是形式主义的、官僚主义的,是不会有良好实效的。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论?

  篇21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的发展?定程度上提?了农业?产?平和经济效益,对于改善当前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活?平有着?分重要的意义。今后需要进?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农业?产?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中包含着技术创新的内容,现代农业就是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善农业?产?式,促进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产中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是农作物品种的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发展的重要动?,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农业?产中开发的新品种?益增加,像新的杂交?稻,抗?棉等等农作物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仅仅提?了?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是农业?产?式的创新能?。农业现代化?产中逐渐采?机械化?产,传统的耕作?式既影响了?产效率,同时也造成??资源的浪费。通过技术创新和机械化?产,现代农业?产中?量的??资源得到解放,能够更好地投?到农业?产管理中,??提?了农业?产效益。三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随着?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定的契机,农村发展中需要进?步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络技术的运?,有助于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加强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样也有助于?产技术的推?,提?农民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产效率和?平。现代农业发展中还需要进?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作,提?农民的技术?平和农业?产知识,提?农业?产?平。

  3提?资源的有效利?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产重视农村环境的?态化建设,注重农业?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中需要提?资源的有效利?率,保护农村的?态环境。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不仅仅需要促进农村的?态?明建设,同时还需要重视资源的节约利?。现代农业?产中???需要合理利??地资源,?地资源在农业?产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地资源作为不可再?资源,?旦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农业?产的停滞,农业?产中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地管理规范,针对?些浪费?地资源或者是?地资源开发不当的?为进?严厉惩处。?地资源开发利?中需要提?其有效利?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对耕地资源进?合理规划,实?农作物的交叉种植,保护耕地资源的肥?。另???丰富农作物的品种。?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作物?较单?,这种单?的经济结构不仅仅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增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态环境的发展。通过丰富农作物品种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的?态环境。现代农业?产注重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注重农村?态环境的改善,现代农业?产中需要不断调整农产品结构和农业?产结构,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等经济形式,不断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农业?产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逐渐增加,现代农业逐渐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植物?命科学研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还存在?定的问题,今后需要进?步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持和技术?持,通过提?农民的素质,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二: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第一篇:申论写作: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

  延边华图教育

  申论写作: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近年来,江苏省镇江市面对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情况,立足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坚持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可以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与风险,提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镇江市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市农科所、江苏大学、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农业科技资源优势,围绕种业创新、农机装备、丘陵农业开发、高效生态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在省内外有地位、有影响的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特色产业板块,确保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省前茅。今年6月,举办首届镇江农业科技洽谈会,签订了10个农业科研平台合作建设协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价值的关键环节。镇江市注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发展种子种苗供应、农资供应、机械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营销等农业服务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100家植保统防统治标准化合作社和60家粮食高产专业服务合作社,重大病虫统防统治覆盖率达80%以上,粮食规模经营面积达50%以上;深化农业科技进村落户行动,完善农技人员包县联镇挂村入户考核办法,实施20项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工程,2010年开始设立市级农业技术推广奖。

  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镇江市大力加强农业科研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培养“创新团队”;加强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放大科技兴农典型示范带动效应,全面完成了乡镇农技人员“千人培训计划”;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持专业证书农民比例,全市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达12.19%,培养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需要政府投入来保障。镇江市制订严格的考核办法,切实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财政资金的比重,截至今年上半年,农业科技创新资金达755万元,用于立项资助42个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农业科技创新资金占财政科技创新资金比重达24.35%;加强对科技领军人才的奖励,对每位入围的科技领军人才给予60万元-300万元资助,对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认定的人才给予不少于100万元资金资助,对获得江苏省产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认定的人才给予50万元资金资助。

  延边华图教育

  第二篇:龙泉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龙泉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2012年11月

  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工作,坚持以“提高科技技术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为主要任务,以建设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方向,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业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科技支撑。

  一、市校合作深入开展,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深入实施“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战略,分别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32家科研院校(所)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先后引进98位专家教授来龙进行一线指导培训。同时聘请了汤

  一、汪炳良、陈再鸣、张金枝等教授为龙泉农业首席专家,通过借智发展、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能够满足农业发展基本需求的研发推广体系。

  一是创新了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了以“首席专家为引领、农技指导员为核心、责任农技员为骨干、产业农技员为基础”的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聘任农技推广专家(助理)12名,农技指导员53名,责任农技员120名,培育产业农技员89名,通过纵向的市、乡、村三级联动,“耳(菇)—稻轮作”、食用菌设施化栽培、高山蔬菜反季节生产、茶叶多茶类组合生产、畜禽规模化养殖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普及推广。完成了林权信息卡、营造林信息系统等13个林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已基本完善。

  二是创新了农业耕作制度。依托首席专家的技术优势,根据不同地域优势,规划发展不同的农业产业,总结提炼了龙泉现代农业十大创新模式。首创“黑木耳—水稻轮作”、“千斤粮,万元钱”高效模式,被全省乃至全国的食用菌生产地区广泛学习;推广高山夏菇种植、“绿茶+乌龙茶”多茶类并举发展、山地蔬菜技术集成等新型耕作摸式,大大增加了农民收益。

  二、产学研有效结合,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成绩斐然

  依托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影响力,以项目合作、项目申报为纽带,就食药用菌、茶叶、蔬菜、毛竹以及畜牧业等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合作。2010年以来,我市累计争取丽水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62个,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10个,省级科技项目42个,丽水市级科技项目10个,争取资金1182.5万元。通过产学研合作,全面加快了我市竹茶菌蔬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全面提升发展。龙泉市分别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市(县)、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单项强县和“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市(县)”。

  一是毛竹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竹产业提升工程,完成低产低效竹林改造和高效林建设31.7万亩,建成现代高效示范园区4个,新增14家规模以上竹加工企业。全市竹产业一产产值三年增长47.1%,地方财政收入三年增长171.1%,竹农人均增收1650元,新增就业1.5万余人,走出了一条以资源为依托、科技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的富民强县新路子。二是特色茶发展迅速。“乌龙茶及多种名优茶组合开发技术”等项目开发获得成功,“龙泉金观音”成为浙江省第一只乌龙茶科技新产品,并且在全市进行推广,发展金观音茶叶基地1万多亩,亩产值超万元,参与农户达2000多户,建成官埔洋金观音茶叶专业村,兰巨金观音之乡,“金观音茶叶”被誉为“龙泉第三宝”,龙泉成为浙江省金观音茶叶基地。三是高山蔬菜呈现规模化发展。依托龙泉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主攻高山蔬菜,从浙江大学引进四季豆、番茄等50多个蔬菜新品种,引进了护根育苗、微蓄微灌、畦面覆盖等新技术,建立了1.5万亩的高山商品蔬菜产业带,为高山地区农民的增收寻找到了新的增长点,龙泉成为长三角最具竞争力的高山蔬菜生产县(市)之

  一。四是食用菌产业全面提升。深入实施“食用菌提升工程”,食用菌标准化率达35.6%,有效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菇,建成900万袋的华东地区最大夏菇生产基地,日交易量达到15吨;“白灵菇中试试验合作项目”在我省首次获得成功,实现工厂化栽培,还成功开发了金针菇、杏鲍菇、秀珍菇的工厂化生产,进一步优化了食用菌产业结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畜牧业循环经济摸式研究”项目和菌糠废弃物转化为生物饲料试验成功,食用菌原材料利用率提高了5—6倍,全面促进了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示范点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我市与浙江大学共建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挥了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了龙泉市特色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2010年7月底,我市又被列入第二轮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开始实施“龙泉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二期)项目”,上垟镇源底村、道太乡供村列入了第二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项目实施一年多来,源底村、供村两个试点村积极围绕科技示范这一新农村建设中心,形成了示范村——龙头企业——示范户为一体科技示范体系,村民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农民收入逐年增长,2011年源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414元增加到7491元,增长16.8%;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920元增加到7885元,增长33.2%。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呈现出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发展健康的态势。

  四、科普宣传培训持续开展,农民科技素质逐步提升

  以实施科技特派员和科技下乡为重点,实施开展一批科技下乡科普宣传培训活动。一是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兰巨、屏南等7个乡镇选派7位丽水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2010年以来我市科技特派员共争取上级项目21个,争取资金82.5万元,共推广引进新品种35个,推广新技术37项,建设示范基地面积4830亩,培训2614人次,发放科普资料6395份,新增就业15833人,增加农民收入9353万元,有效推

  进了农村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二是建立科技示范户制度。配备了百名科技人员结对帮扶百户农村科技示范户活动,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向农村科技示范户传授和推广农业新技术50余项,指导开发农业科技项目68个,帮助解决技术难题870余项,提供市场信息咨询1500余次,带动示范农户3600余户,并专门召开了灵芝良种栽培示范推广颁奖大会暨栽培技术培训会,对18名新品种示范推广先进个人和2家先进单位及

  4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给予表彰,鼓励他们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科技示范带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三是广泛开展科技宣传培训。(1)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科技活动周”,针对群众生产生活中科技知识需求,牵头组织了农业、林业等14个职能部门的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举办了科技知识与成果展示、现场科技咨询和义诊、发放科技图书和资料、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农业主导产业栽培技术培训、农村卫生知识讲座、灵芝新品种栽培示范推广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普活动。三年来共组织开展了大型科技活动27场次,参与送科技下乡人员200余人次,参与群众2万余人,展出科普宣传展板215块,发放技术资料3.3万余份,接受现场咨询5000余人,解答技术难题1600多个。(2)积极进行科技培训服务。先后在16个乡镇举办了稻、菌、茶、蔬、果等实用技术讲座17场,参加培训的农民达3800余人。(3)通过知识产权宣传周,并举办了专利申请实务培训班7期,组织专利示范企

  业、科技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和相关技术人员1260人次参加培训。(4)通过龙泉电视台星火技术节目,宣传农业实用技术236期,收看的农民达23900多人。

  第三篇:申论: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申论范文: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第三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四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在农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第四篇:申论之科技创新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奢华有内涵申论范文之科技创新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为了让考生们在考前有效地抱一些“佛脚”,中公教育专家特将一些品质高、内涵深的申论范文给大家借阅,希望其中的言语可以帮助考生在考场上“点睛”。

  【范文示例】

  推进科技创新

  转变发展方式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我省要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我省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需重视企业的作用,使其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力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市场需求最敏感,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最迫切。我省科技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是企业没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科技型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少,缺乏知名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大力扶持和发展科技型企业,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需培育和引进人才,使其为转变发展方式发挥支撑作用。“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无论是转变发展方式,还是科技创新,都要坚持人才为本。要坚持人才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稳定现有人才与培养后继人才相结合,采取利益激励、项目带动、团队建设、培训交流等多种措施,同时,还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鼓励政策,促进科研人员走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投身生产实践,使科技创新带头人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需明确政府的责任,使其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护驾之责。在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征程上,雄关漫道,其路修远,掌握着广泛资源的政府对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进行支持并明确自身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政府对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大力支持,使芬兰在电信、生物以及环保技术等众多领域拥有许多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同样我国政府也应明确自身职责,提供法律、税收、财政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环境,为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护驾之责。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在此关键之际,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尤为紧迫,我们必须重视企业的作用,使其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力量,培育和引进人才,使其为转变发展方式发挥支撑作用,明确政府的责任,使其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护驾之责,从而实现我省的振兴发展。(936字)

  第五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

  台阶。好范文版权所有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好范文版权所有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篇三: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1中国农业发展的迅猛发展

  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迅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业稳定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很大提升,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关,近年来,中国正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取得了重大进展。

  2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

  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在近几年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帮助农民从产出、种植技术和营销上不断提高综合收益。

  3中国科技创新的成果

  中国的科技创新给农业带来了显著的改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农民收入。比如,通过“智慧农业”技术,形成智能农业监控管理体系,实现调整作物生长环境,减少农作物被害和疾病侵袭以及农药投入,提高种植效益,在农业等行业形成优势。例如使用无人机技术,实现作物测绘、识别与病害预警,从而提高了农业管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4今后科技的作用

  科技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今后还会有更多的科技发明和运用,改变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需要更多科技创新,如精准农业技术、软件、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以及朗斯技术等,助力中国农业发展。国家财政还应加大提供创新技术服务的投入,在各級都提供资金支持。

  5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中国政府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形成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

篇四: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纵观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政策、投入和科技三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三种力量发挥作用的大小不一,其中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持续增长的。目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的难度逐步增大,改革的成本不断提高,发展农业的政策潜力变得相对有

  限。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富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近期内政府财政和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很难有很大的提高。相比之下,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不仅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而且具有持续的增长潜力。笔者认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科技,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着眼于创新科技体制,推进农业科技化水平,从而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我国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局面已为供给相对过剩所取代,买方市场正在形成。农民面临着来自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压力,农民收入的增长也由过去依靠生产总量增加转向增产和市场双重依赖。我们要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快科技创新是解决农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人口增长与粮食供给矛

  盾、农产品结构性矛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耕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农业生态恶化等,给农村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些深层矛盾的化解,其根本出路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农业生产总经费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应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多渠道筹措资金,使我国农业科研再上新的台阶。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科技,应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事业,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投入的最低增长幅度,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实行规范有序运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国内外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出现的假冒伪劣农业技术和信息以及不规范交易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为农户采用科技成果创造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

  (二)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并给予政策保障。可选择农业

  科技、教育人才较为密集的区域创造适合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使知识和资本对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进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从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特别要重视对懂得农业高科技、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和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不懈地抓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逐步深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上。目前,当务之急是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加强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努力提高农民学、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培育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的农民群体,培养一大批各类农业技术带头人,形成以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和人才优势,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深化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能把生产咨询行为转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创业,把干部的“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发展,使广大科技干部的潜力和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要进一步明确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职责,建立服务承诺公示牌,加大对具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派驻力度,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科技与农

  村经济的紧密结合。

篇五: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

  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篇六: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纵横NONGYEZONGHENG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临颍县农业局夏伟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近年来,作为中原粮仓的农业大县,临颍县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村建设。但是,不论是临颍县还是河南省乃至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切实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只有科技不断创新,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推动临颍县乃至全国的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临颍县农业要在省市乃至全国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我们必须从全县农业的全局出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着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临颍县农业农村加快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能卖6000~7000元,加上制种,每667m2一年能挣8000元,翟祥国种了0.67hm2,一年的收入就有8万元。(三)使培训工作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各项培训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尤其是转型后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农民受训后增收效益十分显著。(四)为济源市“十连增”提供了技术支撑高产示范方培训期间授课教师详细传授了选种、整地、施肥、播种、水肥管理、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以及各个时期的管理目标,成效显著。轵城镇赵村于2012年11月4日、20日分别开展了2次济源市阳光工程小麦高产创建专业培训班,累计参加培训120人次。通过培训,该村学员懂得二、当前临颍县农业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当前,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就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一)抓源头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生产实践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源头,一切科技创新只有立足于生产实践,才有实际意义,才能助推发展。对于临颍县来讲,就是要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围绕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一是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创新。按照平原旱作农业、高效农业、精细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和助农增收“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为抓手,广泛采用良种良法、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大力发展现代精品农业,进一步扩大复种指数和间作套种规模,努力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和效益。二是围绕特色产业提质了选种、整地、施肥、播种、水肥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以及各个时期的管理目标。该村学员积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在2013年春季3次“倒春寒”和一场“干热风”的不利气候条件下,该村小麦平均单产达到619.3kg。梨林镇水运庄2012年11月17日、28日分别参加了济源市阳光工程玉米高产创建专业培训班,累计参加培训160人次。通过培训,该村学员懂得了选种、整地、施肥、播种、水肥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以及各个时期的管理目标。该村学员积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采取花粒期追肥和适时晚收技术,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2013年夏季两场大风和后期干旱的不利气候条件下,该村玉米平均单产达到621.8kg。一、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二)参训群众收入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培训,学员们都掌握了1~2项实用专业技能,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收入比往年明显增加。翟国祥于2012年11月14—17日参加了济源市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蔬菜园艺工”专业培训班,耕种土地0.67hm2,主要进行蔬菜制种、蔬菜栽培和烟草栽培。通过培训,他成了蔬菜制种和蔬菜种植方面的行家里手,在全村推行复种,如在白菜、甘蓝制种收获后种植烟草或西红柿。白菜制种是前一年冬天育苗,开春移栽,6月份收获,之后就可以种西红柿或烟草,西红柿或烟草基本上9月份开卖,11月中下旬结束,这样又开始白菜制种育苗……这样一来,人没歇,地没闲,收入也增加了,每667m2烟草能卖3000~4000元,每667m2西红柿河南农业2015年第2期(上)62HENANNONGYE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农业纵横NONGYEZONGHENG增效抓创新。紧紧围绕台陈、皇帝庙、陈庄优质大蒜产业基地,王岗、窝城、三家店镇的小辣椒基地,杜曲镇、繁城镇、固厢乡台陈镇的0.67万hm2小麦高产示范基地,固厢乡巨陵镇优质蔬菜基地和王孟乡、窝城镇烟叶基地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疫病防控、加工储运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创新。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围绕农村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积极推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节能技术、安全生产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二)壮大人才队伍,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力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开展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接产业发展,紧贴农民需求,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各类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力求做到一个产业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一个村组有一批种养技术能手,一家农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一是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临颍县委、县政府结合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依托农业项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

  在全县现有的农业种植大户、农业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遴选一批有创业业绩、创新成果、创造价值的高层次人才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促其成为领军人才。二是大力培养骨干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县农广校、职业高中等师资优势,依托“阳光工程”和“绿色证书”等培训工程,大规模开展村干部、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技能型服务人才、生产经营性人才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复合型科技人才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三是普及培训产业从业人员。把产业从业人员科技培训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工程来抓,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和“跨世纪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围绕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需求和具体问题,组织动员全县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坚持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通过传授实用技术,开展科技咨询,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掌握现代农业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聚力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是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从健全完善科技服务网络入手,进一步形成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科技人员服务体系。选派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和生产一线抓项目、抓示范点,普及科技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创建特色农业示范点、示范园,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推动农业科技项目实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引导农民通过提高生产技能增收致富。二是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一批科技服务型微小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开发和信息交流服务,为农民提供集科研、种养、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优质服务,使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充分融合,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投入与回馈机制。

  (四)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已经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这些年来,各级农业部门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发布,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与建设新农村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建设应用完善的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五)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承载力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集全县之力,借全民之智,建富民之业,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创新驱动上求实效。加强县农技推广部门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横向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促进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创新。积极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以项目为依托,促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紧密结合,提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农技推广能力。二是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围绕大蒜种植、小辣椒种植、蔬菜生产、烤烟种植等特色产业开发,以高效、生态为方向,以科技、设施为支撑,改进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升比较效益,逐步建成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全县农业生产向科技化、高端化发展。三是在投资拉动上求突破。加大县乡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及各类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金、信贷资金支持和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促使财政新增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更多地向农业科技创新倾斜,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河南农业2015年第2期(上)HENANNONGYE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63

篇七: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科技推动农业发展5则范文

  第一篇:科技推动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农业已经处于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发展的新阶段。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首次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任务,系统出台了许多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政策措施,必将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把握创新方向,引领农业科技健康发展。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引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理清为谁创新、创新什么的方向性问题。毋庸置疑,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必须认识到,农业科技发展存在创新方向不够明确,尤其是与产业需求、农民需要相互脱节的问题。为此,“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必须坚持“一条原则”、“提高三率”、“24字要求”。

  “一条原则”是坚持“着眼长远发展、面向产业需求”的基本原则。这条原则既顺应当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需求。“提高三率”是坚持“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目标。下大力气重点研究基于提高土地生产率的集约、持续、高产技术,基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能技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省工、精准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24字要求”是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技术路径。这是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路线,对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加快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突出创新重点,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农林水气等多行业、多学科、多领域,产业类型复杂,技术需求多样,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集中突破。

  按照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满足产业实际需求的原则,“一号

  文件”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四大重点任务”。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突破一批重大理论和方法。我国农业基础研究薄弱,依然处于跟踪模仿阶段,难以满足持续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长远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取得一批原创性理论成果。二是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我国农业前沿技术研究在杂交水稻、抗虫棉等领域处于国际前列,但整体上与农业高新技术领先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必须把加快推进农业前沿技术研究纳入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三是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四是着力抓好种业创新。

  完善政策措施,为农业科技提供有力保障。政策保障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一号文件”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投入、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易于实施操作的政策措施。

  为此,必须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要打破界限,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和农业科研评价机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努力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营造更加自主自由、更加宽松活跃的创新环境;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发挥其技术创新、示范带动的积极作用;要加强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等公共性创新平台建设,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第二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一、农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高邮市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基地建设,引进新技术,推行新模式,推广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高邮市委市政府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五大行动之一,并出台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基本现代

  化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支持、组织保障、资金支援等,全力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品种和技术创新

  市科技部门做好成果申报,争取资金扶持,促使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此外,通过调整品种结构,大面积推广良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苏邮Ⅰ”蛋鸭配套系已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并列入了今年全省农业主推品种;14家罗氏沼虾虾苗厂年产虾苗30亿尾,补齐了罗氏沼虾虾苗供应长期依赖外地虾苗厂的短板。

  2、以资源优势与科技优势融合助推农业项目。

  近年来,该市与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江南大学、里下河农科所等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合作项目,深入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目前,富裕达公司依托国内知名院校,成立了“高邮市罗氏沼虾研究所”,专门研究罗氏沼虾育苗、养殖、加工等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高邮鸭集团成立了全国鸭蛋加工行业唯一的“国家蛋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禽蛋分中心”;双兔食品公司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展米乳、糙米汁等产品精深加工;戚伍水产公司成立了“罗氏沼虾养殖与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罗氏沼虾精深加工已组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

  3、以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高邮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以专项科技经费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先行先试,聘任了科技特派员79名,培植科技示范户3500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0个。同时,认真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实现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村村全覆盖。

  4、以创新机制开发农业项目

  高邮市在创新农业开发项目上明确三点要求:一是通力协作,明确责任,合力推进项目建设。该市对项目区乡镇明确专人负责,对施工单位、监理部门要求各负其职保工程质量,要求市农开局、财政局加强监管和督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二是把握节点,争分夺秒,加速推进项目建设。该市对项目区乡镇和中标企业要求排进度,对项目

  建设内容序时推,要求施工单位做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击在一个月内完成土方工程任务。三是咬定目标,争创一流,精心打造优质工程。该市明确提出了“扬州争第一、全省争优秀”农业开发的目标,切实要求相关部门要按照设计把好数量关、质量关、效益关。市农开局做到落实专人监督,加强跟踪督查,并在项目区乡镇邀请当地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能力强素质高的村民代表组成“民间监理小组”,全程跟踪项目的实施。

  5、创新开发思路,构建农业产业化集中区

  ①集中区建设全面启动,稳步推进。为了从组织上保证集中区建设,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高邮产业化集中区建设领导小组”,配备了相关工作人员,从而实现了集中区建设有组织、有班子、有人员。②出台集中区建设规划。这规划规定了集中区的区域,主要指紧靠省级高邮经济开发区,从京沪高速入口至北关河约二公里地段,沿高兴东公路南北两侧建设集中区。到“十一五”期末,集中区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凡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企业及项目可优先落户集中区,其它项目原则上不得落户集中区。建设规划的出台,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在土地趋紧的大背景下,为集中区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③明确集中区发展目标。按照省和扬州市农开局要求和高邮市“三个倍增”计划,我局确立了集中区“十一五”发展目标,即到“十一五”期末,集中区农副产品加工及贸易企业达30家,比2006年增加20家以上;经济总量达40亿元,比2006年增加3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3万户,比2006年增加5万多户。④周到服务进区企业。我局把服务进区企业及项目作为推进集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是主动服务。设立服务热线,24小时不关机,谁叫谁到,上门服务。局负责同志还经常深入企业,了解发展情况,听取企业意见,及时帮助协调和化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全方位服务。特别是新进企业和项目,局负责同志帮助跑政府、跑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疏通审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在项目开工投产后继续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刚进区落户的高邮市龙宇食品厂,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办好了进区用地、规划、建设等各项手续,投资客商非常满意。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出台了优惠政策,在我局的争取下,凡落户集中区的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及项目,除在供地上得到保证外,还可享受工业生产加工型项目的一切优惠政策。二是包装、推介项目,年初我局包装了2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借助省和扬州市农开局农开网向外推介,同时还主动参加扬州市农开局和市政府在外举行的各类招商活动,积极宣传高邮农业开发,推介高邮农业项目。三是调动和发挥集中区所在地政府的作用,集中区的区域主要在龙虬镇,我们主动与龙虬镇党委、政府做好沟通,争取地方的理解和支持,合力打造集中区的局面已初步形成。⑥积极争取国开项目扶持。在国开办、省和扬州市农开局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以来,集中区争取了两个农业开发项目,一是国开投资参股经营项目,中央和省财政共同投资参股2800万元,支持我市双兔米业集团发展优质稻米深加工项目;二是国开重点产业化项目,投入国资900万元,支持我市富裕达公司发展无公害特种养殖饲料加工项目。随着这两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必将大大提升集中区的形象,支撑和拉动集中区的建设。

  二、崛起的农业产业集群

  1、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崛起特征

  江苏扬州高邮市的农业产业集群,是以粮食等传统产业和产品为基础,与现代生产经营手段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增产增收两大目标建设中非常典型。以政府的高效推动、经济体的利益驱动,和资金、技术、人才的专业化联动,正在形成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邮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力推动下,高邮已发展成为苏中最大的名优农产品生产区域之一。建成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邮产业化集中区、司徒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高邮鸭蛋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区、全国罗氏沼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一批省、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有10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8个农产品获得省无公害农产品证书,58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高邮麻鸭、高邮咸蛋、松花蛋、双兔大米、珠光大米、秦邮董糖、秦邮醉蟹等名牌产品闻名遐迩。高邮农业产业集群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优势特征:

  ①、政府主导性。以往各地形成的产业集群,或依托自然资源逐步发展,或靠经济资源拉动,逐步形成企业共同价值链。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一个鲜明的主线——农业综合开发,这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农业发展战略。“只要在产业集中区投资建厂,农业综合开发就优先立项扶持”,扬州农开局樊必余局长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政府主导性特征。由政府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制定规划和优惠政策,启动政府资金扶持,引导各方投入,并按市场规律组织好产业的衔接,并强有力地带起千百万弱势的农民致富。

  ②快速聚集性。世界性的产业集群现象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德国,其快速发展则是战后的60年代,历经近半个世纪的衍生过程。我国其他地方的产业集群也大多经历20多年才形成规模。而高邮农业产业集群中,最早立项的高邮鸭集团项目,距今不过5年的时间。短短5年,进区企业12家,年销售额13.7亿元,带动农民76180户。产能快速扩张:如双兔米业30万吨、高邮鸭蛋1.5亿枚、富裕达饲料7万吨、戚伍水产2800吨、日兴生物1650吨、绿科生物850吨,等等。

  ③、专业协作性。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依托农业综合开发9亿多元投资打造的50万亩里下河粮仓,60多万吨的粮食产量、近10万吨的优质水产品,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由双兔米业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优质米,副产品米糠作为富裕达集团生产虾饲料的原料,西湖水产品加工厂进行水产加工,绿科生物和日兴生物科技公司则利用虾等水产加工副产品进行生物制药等高端产品生产。这种紧密型的专业协作性产业集群,与以往那种企业围绕某一产品,分定原料或零部件加工、产品生产、销售等分散型的专业分工性产业集群截然不同。

  ④、科技创新性。科技创新是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而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创新功能似乎更加突出。稻米生产中引进筛选优质品种,通过精确施肥、品质调优、“小壮高”栽培、节水灌溉、稻鸭共作、稻田养殖、高茬麦套稻、机插秧等技术组装,打造出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加工环节实行科技产业化开发,直接立

  项高科技企业,把产业集中区的产品档次,由稻米、水产品等初级加工,经过饲料等接口产业,迅速提升到保健、化妆品、生物制药等高端产品。

  ⑤、利益驱动性。政府主导是否带来扭曲竞争机制、资源配置失衡、不计成本、重复建设等老问题?实际上,市场的驱动力贯穿着高邮农业产业集中区建设的始终,农业综合开发顺势应时加以科学引导,才出现了目前的繁荣。当苏南等发达地区农耕经济逐步萎缩,苏北、苏中地区现代农业快速增长,“长三角”的龙头上海等超级城市群的高端农产品消费需求渐成趋势时,巨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商业利润,造就出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就在情理之中了。

  2、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因

  在高邮市一个面积8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的龙虬小镇,何以在仅仅不到5年的时间,产生了一个产值12亿元的农业产业集群呢?而且据说核心区面积只有673亩,就集中了双兔米、高邮鸭、富裕达、绿科生物、戚伍水产、日欣生化和一个水产品交易市场等7家企业。实际上,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开放发展的程度有很大关系,是特定历史背景、经济制度、人文环境下的动态衍生,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推动、科学规划、综合开发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就至少有以下一些原因。

  1、有优越的人文地理条件。据扬州市农开局的同志介绍,高邮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中部,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和淮扬省道纵贯南北,堪称八府通衢。秦筑高台建邮亭,汉代成建制,历史悠久。高邮湖、大运河,湖滩密布,河流交错,典型的水乡平原造就了丰饶的物产,尤以农林水特产品居多。高邮人“亲商”,自古即商品集散地,近代贸易也有一百多年历史。

  2、有雄厚的农业开发基础。高邮市已经实施了18年农业综合开发,有36万亩中低产耕地得到了改造,占全部耕地的七成以上。基本农田中水利设施、防护林网、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建设到位,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合作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水平。特

  别是近些年高效农业的强力推进,使土地产出水平、生产经营水平和农产品数量及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3、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18年开发,高邮已经成为全国产粮大县和特色农林水产品生产大县,迫切需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龙头企业也看好了高邮的农业优势和“长三角”的市场需求机遇,积极要求发展高端农产品生产。循环经济的发展则需要稻米、禽业、水产等优势产业的联动互补,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也需要产业集聚,以形成人流、商流、物流优势,促进市场营销、行业互动、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形成。

  4、有与时俱进的开发理念。在江苏期间,感受最深的还是上上下下干部的开发理念。扬州农开局的同志讲,我们的准则是“做人、做事、做特色”。一是创新开发理念,咬定效益不放松,千方百计发展高效农业,一心一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扩大投资效应,以一个百人左右的开发队伍,几亿元的开发投入,集聚起20多亿元的项目建设规模;三是打造开发文化,在工作上、项目建设上努力争,向前抢。匆匆走过江苏的几个县,看到几则有趣的标语:“在工作中显本事,在发展中比能耐”;“不拼不抢是废人,错过机会是罪人”;“发现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是政绩”。我想高邮的崛起与这个“争”和“抢”很有关。他们“争”、“抢”什么?争效益,抢机遇!发展是硬道理,农民富了是硬道理,所以,坚持发展高效农业就不动摇。

  3、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思考

  农业产业集群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经济现象,对我国今后的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具有怎样的影响和作用,尽管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刚刚起步,尚处于崛起过程中,我们还是从中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①、发展区域农村经济的推手。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证明,借助产业集群,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纵向链结,继而形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既在基地、产品信誉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在资金、技术、生产经营等方面相互合作、相

  互学习、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基础和发展条件,进一步助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进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②、建设现代农业的载体。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等要素来组织生产和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也包括了农用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甚至也包括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实行产业化经营。高邮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经验说明,农业产业集群以其前瞻性理念、链结性功能和实践性作用,对于现阶段,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促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延伸生产经营领域,转变农户传统观念,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③、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步好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和小城镇兴起的。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打开了空间,为广大农民在更广泛概念的生产经营领域增收找到了出路,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既增加了农村的集体积累,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又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实现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实施步骤。江苏扬州高邮市以36万亩高标准农田、12家龙头企业,带起7.6万户农民集聚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制造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僵局,一着棋赢满盘皆活,实属难能可贵。

  ④、农业综合开发的新风向标。高邮,乃至扬州市、江苏省的经验,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立起了一个新的风向标,这就是向高效农业发展,向现代农业迈进。具体讲: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增产目标,在新形势下的内涵是:在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设施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合作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

  新的建设经验。在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大力推进高效农业建设,为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探索新途径。在坚持生产领域工程措施硬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技术市场开发、股份制开发等生产关系领域和优质农产品安全、集约性开发等新领域的软投入,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增收目标,需针对农村分散经营的不利状况,以集聚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以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实行土地上的适度规模经营,生产上的自主合作经营,产业上的集群协作经营,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形成众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开创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局面。

  三、江苏省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高邮市成立

  这将有效地促进我省乃至全国稻米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据了解,高邮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水稻项目的重要基地之一。高邮农业综合开发起步早,尤其是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农”,充分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目前,形成了鸭业、新兴的鹅业、特色水产业、规模化林业和传统的优质粮油业大农业的“绿色五业”。优质稻米是全市农业的主导产业,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先进的行列。其中,全国第一个两系杂交超级稻“两优培九”,就是从高邮开始制种、示范、推广开来的。

  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高邮作为江苏主要稻米产区和全省优质稻米重点示范县市,随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全市以稻米产业升级为目标、以优质稻米资源为基础、以深加工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大成果转化应用性研究,全力打造稻米精深加工新高地。至今,在界首、马棚、周巷、周山等乡镇采取集中连片开发,建成了一批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高邮水稻种植已成为当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绿色产业,其成功经验关键在于建设更高标准和更大规模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确保优质原粮产量,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专业化生

  产,确保优质原粮品质。同时,大力扶持与培育稻米精深加工企业,带动了本地区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据介绍,江苏省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稻米产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成,将以推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推动稻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稻米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创新驱动进百企

  大力开展“创新驱动进百企”活动,着力在项目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谋求突破,为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创新高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加强科技项目建设,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高邮“两新三主”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科技项目,推进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申报国家创新基金1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省工业、农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个,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2个,省科技支撑社会发展项目5项,扬州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8个。今年以来,高邮新认定国家高企9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57个,完成科技服务业增加值2.58亿元。依托省级孵化器高邮市创业中心及高邮市富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完成国家级火炬环境平台建设。

  同时,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省高新技术产品、重点项目,申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组织两家企业进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验收;组织11家企业申报省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江苏航天水力设备有限公司申报的“大型高效节能叶片泵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和江苏戚伍水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优质安全淡水鱼虾精深加工制品产业化开发”项目已进入公示阶段。

  2、强化产学研合作,着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积极巩固和发展现有政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和活动品牌,培育重大技术创新源。4月24日,我局组织开展了“高邮市产学研深度洽谈会”

  活动,结合高邮产业特点,邀请近百名有关博士、专家教授,与相关企业进行行业咨询、技术服务,重庆大学与市政府签署校地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16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今年以来,先后组织高邮近百家企业参加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题洽谈暨扬州市科技合作展示洽谈会等产学研活动。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嘉敏教授等12位科技嘉宾参加了上海推介会,现场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4个;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教授作为高邮市特邀嘉宾出席哈尔滨推介会并致辞,任南琪院士的第一个院士工作站就建立在高邮市的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目前该院士站运行状态良好。活动中高邮企业代表积极寻求合作、扩大交流,部分企业还在会上与相关高校达成合作意向。截止目前,高邮已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3项。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效明显。一是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宣传,“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发放宣传资料1500多份,接受近百位市民咨询;二是专利申请、授权量稳步增长,目前累计申请专利3075件(其中发明专利501件),占全年任务的89.1%,专利授权46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件);三是积极组织申报相关知识产权项目,上半年组织菱塘乡申报知识产权管理集群试点,组织10家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创建,组织扬州曙光电缆有限公司、扬州普林斯化工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绩效,江苏长城电缆有限公司和江苏科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获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先进单位。已组织12人次参加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

  3、因地制宜,着力推动载体和平台建设

  围绕高邮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增强载体孵化育成功能为重点,着力加大各类载体内涵建设。强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不断提高对高成长性企业的承载能力。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二期2.5万平方米孵化器、3.3万平方米加速器峻工,1.2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主体完工,已启动管道、绿化等配套施工,1.5万平方米科研大楼(11层)建至10层;2.5万平方米江苏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峻工进入内部装修;科技招商工作全面开展,己有多个高科技项目入驻

  创新载体;3.5万平方米城南新区智慧大厦(软件产业园)4月18日开工。同时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照明器具、电线电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创新资源整合和集聚,实现开放式服务,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今年以来,共申报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中心8家,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1家,产学研重大创新战略产品1家。

  截止目前,高邮现有55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全部建立研发机构,全市已建立2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7家市级院士工作站,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另外,2家企业建立了国家级研发中心,分别是扬州日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家虾蟹类综合利用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高邮市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的“国家级蛋品技术研发分中心”。

  4、围绕产业需求,着力集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一是申报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并协助市人才办组织申报、省“创新团队计划”1个、省“双创计划”23人、省“博士集聚计划”31人。二是申报国际合作项目4个,并帮助新港电机联系省对外交流中心与以色列合作。三是联系科技镇长团,与团员深入企业,筛查人才计划项目。省第六批“科技镇长团”选派人选全部对接成功。四是启动实施“秦邮人才集聚计划”,打造高邮引才品牌。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服务高邮创新型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同时与上级人才计划相配套、相衔接,打造地方人才特色品牌,高邮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实施“秦邮人才集聚计划”,制定下发了《“秦邮人才集聚计划”实施意见》。《意见》明确,对凡来高邮自主创业和企业引进的创新类高层次人才,符合高邮基本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集聚壮大,并能或已经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层次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资助

  第三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一、农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高邮市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基地建设,引进新技术,推行新模式,推广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高邮市委市政府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五大行动之一,并出台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支持、组织保障、资金支援等,全力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品种和技术创新

  市科技部门做好成果申报,争取资金扶持,促使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此外,通过调整品种结构,大面积推广良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苏邮Ⅰ”蛋鸭配套系已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并列入了今年全省农业主推品种;14家罗氏沼虾虾苗厂年产虾苗30亿尾,补齐了罗氏沼虾虾苗供应长期依赖外地虾苗厂的短板。

  2、以资源优势与科技优势融合助推农业项目。

  近年来,该市与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江南大学、里下河农科所等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合作项目,深入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目前,富裕达公司依托国内知名院校,成立了“高邮市罗氏沼虾研究所”,专门研究罗氏沼虾育苗、养殖、加工等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高邮鸭集团成立了全国鸭蛋加工行业唯一的“国家蛋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禽蛋分中心”;双兔食品公司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展米乳、糙米汁等产品精深加工;戚伍水产公司成立了“罗氏沼虾养殖与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罗氏沼虾精深加工已组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

  3、以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高邮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以专项科技经费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先行先试,聘任了科技特派员79名,培植科技示范户3500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0个。同时,认真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实现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村村全覆盖。

  4、以创新机制开发农业项目

  高邮市在创新农业开发项目上明确三点要求:一是通力协作,明确责任,合力推进项目建设。该市对项目区乡镇明确专人负责,对施工单位、监理部门要求各负其职保工程质量,要求市农开局、财政局加强监管和督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二是把握节点,争分夺秒,加速推进项目建设。该市对项目区乡镇和中标企业要求排进度,对项目建设内容序时推,要求施工单位做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击在一个月内完成土方工程任务。三是咬定目标,争创一流,精心打造优质工程。该市明确提出了“扬州争第一、全省争优秀”农业开发的目标,切实要求相关部门要按照设计把好数量关、质量关、效益关。市农开局做到落实专人监督,加强跟踪督查,并在项目区乡镇邀请当地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能力强素质高的村民代表组成“民间监理小组”,全程跟踪项目的实施。

  5、创新开发思路,构建农业产业化集中区

  ①集中区建设全面启动,稳步推进。为了从组织上保证集中区建设,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高邮产业化集中区建设领导小组”,配备了相关工作人员,从而实现了集中区建设有组织、有班子、有人员。②出台集中区建设规划。这规划规定了集中区的区域,主要指紧靠省级高邮经济开发区,从京沪高速入口至北关河约二公里地段,沿高兴东公路南北两侧建设集中区。到“十一五”期末,集中区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凡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企业及项目可优先落户集中区,其它项目原则上不得落户集中区。建设规划的出台,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在土地趋紧的大背景下,为集中区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③明确集中区发展目标。按照省和扬州市农开局要求和高邮市“三个倍增”计划,我局确立了集中区“十一五”发展目标,即到“十一五”期末,集中区农副产品加工及贸易企业达30家,比2006年增加20家以上;经济总量达40亿元,比2006年增加3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3万户,比2006年增加5万多户。④周到服务进区企业。我局把服务进区企业及项目作为推进集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是主动服务。设立服务热线,24小时不关机,谁叫谁到,上门服务。局负责同志还经常深入企业,了解发展情况,听取企业意见,及时帮助

  协调和化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全方位服务。特别是新进企业和项目,局负责同志帮助跑政府、跑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疏通审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在项目开工投产后继续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刚进区落户的高邮市龙宇食品厂,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办好了进区用地、规划、建设等各项手续,投资客商非常满意。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出台了优惠政策,在我局的争取下,凡落户集中区的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及项目,除在供地上得到保证外,还可享受工业生产加工型项目的一切优惠政策。二是包装、推介项目,年初我局包装了2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借助省和扬州市农开局农开网向外推介,同时还主动参加扬州市农开局和市政府在外举行的各类招商活动,积极宣传高邮农业开发,推介高邮农业项目。三是调动和发挥集中区所在地政府的作用,集中区的区域主要在龙虬镇,我们主动与龙虬镇党委、政府做好沟通,争取地方的理解和支持,合力打造集中区的局面已初步形成。⑥积极争取国开项目扶持。在国开办、省和扬州市农开局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以来,集中区争取了两个农业开发项目,一是国开投资参股经营项目,中央和省财政共同投资参股2800万元,支持我市双兔米业集团发展优质稻米深加工项目;二是国开重点产业化项目,投入国资900万元,支持我市富裕达公司发展无公害特种养殖饲料加工项目。随着这两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必将大大提升集中区的形象,支撑和拉动集中区的建设。

  二、崛起的农业产业集群

  1、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崛起特征

  江苏扬州高邮市的农业产业集群,是以粮食等传统产业和产品为基础,与现代生产经营手段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增产增收两大目标建设中非常典型。以政府的高效推动、经济体的利益驱动,和资金、技术、人才的专业化联动,正在形成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邮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力推动下,高邮已发展成为苏中最大的名优农产品生产区域之一。建成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邮产业化集中区、司徒农业

  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高邮鸭蛋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区、全国罗氏沼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一批省、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有10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8个农产品获得省无公害农产品证书,58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高邮麻鸭、高邮咸蛋、松花蛋、双兔大米、珠光大米、秦邮董糖、秦邮醉蟹等名牌产品闻名遐迩。高邮农业产业集群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优势特征:

  ①、政府主导性。以往各地形成的产业集群,或依托自然资源逐步发展,或靠经济资源拉动,逐步形成企业共同价值链。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一个鲜明的主线——农业综合开发,这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农业发展战略。“只要在产业集中区投资建厂,农业综合开发就优先立项扶持”,扬州农开局樊必余局长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政府主导性特征。由政府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制定规划和优惠政策,启动政府资金扶持,引导各方投入,并按市场规律组织好产业的衔接,并强有力地带起千百万弱势的农民致富。

  ②快速聚集性。世界性的产业集群现象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德国,其快速发展则是战后的60年代,历经近半个世纪的衍生过程。我国其他地方的产业集群也大多经历20多年才形成规模。而高邮农业产业集群中,最早立项的高邮鸭集团项目,距今不过5年的时间。短短5年,进区企业12家,年销售额13.7亿元,带动农民76180户。产能快速

  扩张:如双兔米业30万吨、高邮鸭蛋1.5亿枚、富裕达饲料7万吨、戚伍水产2800吨、日兴生物1650吨、绿科生物850吨,等等。

  ③、专业协作性。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依托农业综合开发9亿多元投资打造的50万亩里下河粮仓,60多万吨的粮食产量、近10万吨的优质水产品,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由双兔米业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优质米,副产品米糠作为富裕达集团生产虾饲料的原料,西湖水产品加工厂进行水产加工,绿科生物和日兴生物科技公司则利用虾等水产加工副产品进行生物制药等高端产品生产。这种紧密型的专业协作性产业集群,与以往那种企业围绕某一产品,分定原料或零部件加工、产品生产、销售等分散型的专业

  分工性产业集群截然不同。

  ④、科技创新性。科技创新是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而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创新功能似乎更加突出。稻米生产中引进筛选优质品种,通过精确施肥、品质调优、“小壮高”栽培、节水灌溉、稻鸭共作、稻田养殖、高茬麦套稻、机插秧等技术组装,打造出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加工环节实行科技产业化开发,直接立项高科技企业,把产业集中区的产品档次,由稻米、水产品等初级加工,经过饲料等接口产业,迅速提升到保健、化妆品、生物制药等高端产品。

  ⑤、利益驱动性。政府主导是否带来扭曲竞争机制、资源配置失衡、不计成本、重复建设等老问题?实际上,市场的驱动力贯穿着高邮农业产业集中区建设的始终,农业综合开发顺势应时加以科学引导,才出现了目前的繁荣。当苏南等发达地区农耕经济逐步萎缩,苏北、苏中地区现代农业快速增长,“长三角”的龙头上海等超级城市群的高端农产品消费需求渐成趋势时,巨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商业利润,造就出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就在情理之中了。

  2、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因

  在高邮市一个面积8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的龙虬小镇,何以在仅仅不到5年的时间,产生了一个产值12亿元的农业产业集群呢?而且据说核心区面积只有673亩,就集中了双兔米、高邮鸭、富裕达、绿科生物、戚伍水产、日欣生化和一个水产品交易市场等7家企业。实际上,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开放发展的程度有很大关系,是特定历史背景、经济制度、人文环境下的动态衍生,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推动、科学规划、综合开发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就至少有以下一些原因。

  1、有优越的人文地理条件。据扬州市农开局的同志介绍,高邮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中部,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和淮扬省道纵贯南北,堪称八府通衢。秦筑高台建邮亭,汉代成建制,历史悠久。高邮湖、大运河,湖滩密布,河流交错,典型的水乡平原造就了丰饶

  的物产,尤以农林水特产品居多。高邮人“亲商”,自古即商品集散地,近代贸易也有一百多年历史。

  2、有雄厚的农业开发基础。高邮市已经实施了18年农业综合开发,有36万亩中低产耕地得到了改造,占全部耕地的七成以上。基本农田中水利设施、防护林网、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建设到位,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合作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水平。特别是近些年高效农业的强力推进,使土地产出水平、生产经营水平和农产品数量及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3、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18年开发,高邮已经成为全国产粮大县和特色农林水产品生产大县,迫切需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龙头企业也看好了高邮的农业优势和“长三角”的市场需求机遇,积极要求发展高端农产品生产。循环经济的发展则需要稻米、禽业、水产等优势产业的联动互补,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也需要产业集聚,以形成人流、商流、物流优势,促进市场营销、行业互动、生

  态保护和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形成。

  4、有与时俱进的开发理念。在江苏期间,感受最深的还是上上下下干部的开发理念。扬州农开局的同志讲,我们的准则是“做人、做事、做特色”。一是创新开发理念,咬定效益不放松,千方百计发展高效农业,一心一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扩大投资效应,以一个百人左右的开发队伍,几亿元的开发投入,集聚起20多亿元的项目建设规模;三是打造开发文化,在工作上、项目建设上努力争,向前抢。匆匆走过江苏的几个县,看到几则有趣的标语:“在工作中显本事,在发展中比能耐”;“不拼不抢是废人,错过机会是罪人”;“发现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是政绩”。我想高邮的崛起与这个“争”和“抢”很有关。他们“争”、“抢”什么?争效益,抢机遇!发展是硬道理,农民富了是硬道理,所以,坚持发展高效农业就不动摇。

  3、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思考

  农业产业集群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经济现象,对我国今后的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具有怎样的影响和作用,尽管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刚刚起

  步,尚处于崛起过程中,我们还是从中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①、发展区域农村经济的推手。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证明,借助产业集群,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纵向链结,继而形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既在基地、产品信誉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在资金、技术、生产经营等方面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基础和发展条件,进一步助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进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②、建设现代农业的载体。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等要素来组织生产和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也包括了农用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甚至也包括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实行产业化经营。高邮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经验说明,农业产业集群以其前瞻性理念、链结性功能和实践性作用,对于现阶段,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促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延伸生产经营领域,转变农户传统观念,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③、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步好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和小城镇兴起的。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打开了空间,为广大农民在更广泛概念的生产经营领域增收找到了出路,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既增加了农村的集体积累,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又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实现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实施步骤。江苏扬州高邮市以36万亩高标准农田、12家龙头企业,带起7.6万户农民集聚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制造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僵局,一着棋赢满盘皆活,实属难能可贵。

  ④、农业综合开发的新风向标。高邮,乃至扬州市、江苏省的经验,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立起了一个新的风向标,这就是向高效农业发展,向现代农业迈进。具体讲: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增产目标,在新形势下的内涵是:在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设施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合作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建设经验。在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大力推进高效农业建设,为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探索新途径。在坚持生产领域工程措施硬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技术市场开发、股份制开发等生产关系领域和优质农产品安全、集约性开发等新领域的软投入,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增收目标,需针对农村分散经营的不利状况,以集聚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以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实行土地上的适度规模经营,生产上的自主合作经营,产业上的集群协作经营,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形成众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开创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局面。

  三、江苏省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高邮市成立

  这将有效地促进我省乃至全国稻米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据了解,高邮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水稻项目的重要基地之一。高邮农业综合开发起步早,尤其是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农”,充分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目前,形成了鸭业、新兴的鹅业、特色水产业、规模化林业和传统的优质粮油业大农业的“绿色五业”。优质稻米是全市农业的主导产业,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先进的行列。其中,全国第一个两系杂交超级稻“两优培九”,就是从高邮开始制种、示范、推广开来的。

  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高邮作为江苏主要稻米产区和全省优质稻米重点示范县市,随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技术创新步伐

  不断加快,全市以稻米产业升级为目标、以优质稻米资源为基础、以深加工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大成果转化应用性研究,全力打造稻米精深加工新高地。至今,在界首、马棚、周巷、周山等乡镇采取集中连片开发,建成了一批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高邮水稻种植已成为当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绿色产业,其成功经验关键在于建设更高标准和更大规模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确保优质原粮产量,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专业化生产,确保优质原粮品质。同时,大力扶持与培育稻米精深加工企业,带动了本地区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据介绍,江苏省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稻米产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成,将以推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推动稻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稻米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创新驱动进百企

  大力开展“创新驱动进百企”活动,着力在项目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谋求突破,为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创新高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加强科技项目建设,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高邮“两新三主”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科技项目,推进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申报国家创新基金1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省工业、农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个,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2个,省科技支撑社会发展项目5项,扬州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8个。今年以来,高邮新认定国家高企9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57个,完成科技服务业增加值2.58亿元。依托省级孵化器高邮市创业中心及高邮市富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完成国家级火炬环境平台建设。

  同时,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省高新技术产品、重点项目,申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组织两家企业进行重大成果转化项

  目验收;组织11家企业申报省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江苏航天水力设备有限公司申报的“大型高效节能叶片泵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和江苏戚伍水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优质安全淡水鱼虾精深加工制品产业化开发”项目已进入公示阶段。

  2、强化产学研合作,着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积极巩固和发展现有政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和活动品牌,培育重大技术创新源。4月24日,我局组织开展了“高邮市产学研深度洽谈会”活动,结合高邮产业特点,邀请近百名有关博士、专家教授,与相关企业进行行业咨询、技术服务,重庆大学与市政府签署校地产学

  研全面合作协议,16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今年以来,先后组织高邮近百家企业参加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题洽谈暨扬州市科技合作展示洽谈会等产学研活动。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嘉敏教授等12位科技嘉宾参加了上海推介会,现场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4个;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教授作为高邮市特邀嘉宾出席哈尔滨推介会并致辞,任南琪院士的第一个院士工作站就建立在高邮市的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目前该院士站运行状态良好。活动中高邮企业代表积极寻求合作、扩大交流,部分企业还在会上与相关高校达成合作意向。截止目前,高邮已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3项。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效明显。一是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宣传,“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发放宣传资料1500多份,接受近百位市民咨询;二是专利申请、授权量稳步增长,目前累计申请专利3075件(其中发明专利501件),占全年任务的89.1%,专利授权46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件);三是积极组织申报相关知识产权项目,上半年组织菱塘乡申报知识产权管理集群试点,组织10家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创建,组织扬州曙光电缆有限公司、扬州普林斯化工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绩效,江苏长城电缆有限公司和江苏科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获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先进单位。已组织12人次参加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

  3、因地制宜,着力推动载体和平台建设

  围绕高邮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增强载体孵化育成功能为重点,着力加大各类载体内涵建设。强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不断提高对高成长性企业的承载能力。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二期2.5万平方米孵化器、3.3万平方米加速器峻工,1.2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主体完工,已启动管道、绿化等配套施工,1.5万平方米科研大楼(11层)建至10层;2.5万平方米江苏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峻工进入内部装修;科技招商工作全面开展,己有多个高科技项目入驻创新载体;3.5万平方米城南新区智慧大厦(软件产业园)4月18日开工。同时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照明器具、电线电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创新资源整合和集聚,实现开放式服务,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今年以来,共申报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中心8家,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1家,产学研重大创新战略产品1家。

  截止目前,高邮现有55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全部建立研发机构,全市已建立2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7家市级院士工作站,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另外,2家企业建立了国家级研发中心,分别是扬州日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家虾蟹类综合利用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高邮市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的“国家级蛋品技术研发分中心”。

  4、围绕产业需求,着力集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一是申报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并协助市人才办组织申报、省“创新团队计划”1个、省“双创计划”23人、省“博士集聚计划”31人。二是申报国际合作项目4个,并帮助新港电机联系省对外交流中心与以色列合作。三是联系科技镇长团,与团员深入企业,筛查人才计划项目。省第六批“科技镇长团”选派人选全部对接成功。四是启动实施“秦邮人才集聚计划”,打造高邮引才品牌。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服务高邮创新型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同时与上级人才计划相配套、相衔接,打造地方人才特色品牌,高邮市

  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实施“秦邮人才集聚计划”,制定下发了《“秦邮人才集聚计划”实施意见》。《意见》明确,对凡来高邮自主创业和企业引进的创新类高层次人才,符合高邮基本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集聚壮大,并能或已经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层次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资助

  第四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

  台阶。好范文版权所有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

  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好范文版权所有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第五篇:农业发展要科技支撑

  农业发展要强化科技支撑

  2011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八连增”,成绩喜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但是,客观深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够、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规划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强化科技支撑,应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基础薄弱的农业,尤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从加强农业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加快完善研究成果推广体系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手,切实提高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开创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新局面。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应用科学技术研发是前提。深入调研,在摸清各地农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各种种植、养殖技术落后的实际问题,加大必要的投入,加强对农业高等院校的支持,大力研究农业基础应用技术,并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从而逐步扭转、改善这一被动局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加快完善研究成果推广体系是基础。要建立高等院校到农村技术合作社的无缝对接模式,完善研究成果的推广体系。在合作社,要建立健全农民免费培训机制,使农民尽快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并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让科研成果的效益最大化。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关键。科技元素还应该渗透到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中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性,同时也让农民从赚“辛苦钱”逐步过渡到赚“技术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不断巩固和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通过加强科技支撑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基础。

推荐访问: 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科技创新 农业发展 推进
本文标题: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7篇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xindetihui/2023/0430/69746.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7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