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文旅融合下的旅游发展8篇

发布时间:2023-05-01 09:10:04 | 浏览次数:

篇一:文旅融合下的旅游发展

  

  |  文化艺术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与创新□马艳萍/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以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旅游产业IP,推动家乡第三产业的建设,不仅可以拉动地域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更可以打造有文化和技术含金量的地域投资环境。现阶段实现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打造文旅融合项目,更是振兴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出路和新途径,并被各成功项目验证,是具有文化和旅游产业魅力的融合路径。而我国在文旅项目上的发展政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给予了文旅背景下民族文化的旅游发展更丰富的空间、更真实的机遇;想要做到民俗文化文旅项目的实质化发展,需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注重挖掘民俗文化的多层次内涵,实现以该文化项目为核心的可持续、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文旅融合背景之下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势头强劲,更是在后疫情时代促进旅游产业复苏的有效方法,探讨和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之下民俗文化发展的多举措,可以实现景区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的有效整合;借鉴国内外民俗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对我国国内的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更可以为欠发达地区摸索地域新兴产业提供实践解决方案,最终将在地域内相对集中、又区别于其他地区明显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资源、民俗资源开发成给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链。1国内成功的民俗文化文旅项目——千户苗寨千户苗寨是国内外知名的文旅融合民俗文化旅游IP,其具体位置位于贵州雷山县,坚持以少数民族——苗族的特色民俗文化为核心,依托其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生态、节庆相融合的民俗文化发展模式。1.1文化品牌打造千户苗寨的文化品牌是以苗族民俗文化为核心和支撑点,延伸出具体的文化载体,如民族歌舞、民族服装和民族娱乐活动,将静态的、根植于当地普通群众血液中的文化内容和动态的苗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结合在一起,使苗寨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和新契机,又以文化这一内涵滋养了旅游项目,打造了“千户苗寨”这一文化品牌。1.2旅游项目开发单纯的文化宣传和讲解容易使旅游项目走入狭窄通道,而注重文化背景之下,旅游项目的开发则可以实现动静结合文化和娱乐相结合。有了旅游项目的产业集群开发,更可以给苗寨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使每一户当地居民都成为维护苗寨文化和旅游项目的载体。如游览、观赏苗寨居民的生活场景,领略苗寨所处的眉山县自然、生态风光,再融入原生态的歌舞晚会,展示体现苗族文化的手工制品、当地特色美食。1.3文旅融合发展注重文旅融合不是简单地将文化和旅游捏在一起,而是要打造包含当地实在生命体及居民在内的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式项目,千户苗寨在此方面第一是做到将文旅项目的收益按比例分发给实实在在保护了苗寨文化、推动了旅游项目发展的单一个49

  文化艺术  |体,第二是充分听取村寨居民的旅游发展建议,解决旅游发展与普通人民生活之间的矛盾问题,构建和谐稳定的旅游环境,既增强了苗寨村民在旅游项目中的主体行为和意识,又使得文旅项目根植于良好的人文环境。2千户苗寨引发的思考——文旅项目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千户苗寨与许多已取得成功的文旅融合旅游项目一样,都可以对待开发或正在寻求发展突破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2.1发展历程2.1.1立项好的项目首先需要经历科学立项这一阶段,即要深挖地区不同于他人的特色资源、吸引他人的旅游因素,评估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物理条件、文化条件精神条件,再进行科学的立项[1]。同时,要基于现有条件发现需获得的资源支持,通过政府、社区、企业等合作力量补足短板问题,并充分借鉴其他成功项目的经验,避免走过多的弯路。2.1.2摸索项目的立意和其最终结果之间势必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景区规划位置对周边环境实际产生了污染或影响,所以就会存在摸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常态化的跟踪与反馈,了解景区与周边环境的发展关系,居民对于文旅项目的态度,预期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发展成果之间的差距、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等,不断进行调整。如谋划新的景区规划标准、规划位置,从游客意见和居民意见中整理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解决旅游跟踪服务不到位、文化展现不深刻、旅游景区商业色彩浓重等实际问题,最终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2.1.3总结和成长经历过摸索时期之后,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会在已确定的正确道路上不断深耕,这其中就涉及到两方面的发展问题,其一是要结合旅游景区的游客50量和随时发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景区的整体规划和升级,如扩展景区规模,提升服务品质,对标星级景区或星级酒店的餐饮、住宿标准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在升级改造中对于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基于民俗文化创新文旅项目的开发,能够以文旅民俗文化为支撑点,使得周边产业和周边项目得到借力发展。2.2影响因素2.2.1景区的非同质化资源挖掘民俗旅游项目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展现的服饰、信仰、建筑、手工等文化与有旅游需求人群生长环境的不同,其神秘色彩能够吸引人,所以景区是否能挖掘到非同质化的民俗文化资源则直接决定了该景区的生命力[2]。同时,该非同质化资源可以发展或扩展到什么程度,也决定了其在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如找寻到本地区满族文化与外省市满族文化的区别,基于该特质发展民俗旅游文化。2.2.2景区的多维度拓展景区项目只有实现多维度发展才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也可以体现文旅项目的内涵性和丰富性,也决定了文旅项目发展的空间和角度,而该多维度则有关于三方面,一是以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是否较为完善,是否涵盖了餐饮、住宿、游客休闲、购物等多项服务;二是该民俗文化是否体现了特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三是该民俗文化景区是否找寻到了与当地村民和谐共处的利益共享模式,是否能够形成原生态文化之上的文旅项目开发。2.2.3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在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发展过程中,许多当地村民的加入无形中增加了文旅项目的文化性和特色性,但具体从业人员对于旅游知识和服务行业知识的了解深度、操作熟悉度直接决定了旅客的体验感和观感,也会影响到该景区旅游软名片的打造。如从业人员的服务礼仪是否到位,专业性是否够强,该景区运营人员的市场敏锐度是否足够,在核心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上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3民俗文化文旅项目的发展机遇3.1利好的国家、地方发展政策从2006年开始,由国家旅游局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所牵头制定、颁发的,旨在推动我国乡村旅游项目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相继落实,并实现跟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布局和改革态势的及时调整、及时引导,为文旅项目结合下的民俗文化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条件和力度。同时,也有针对于具体文旅项目的地方优惠政策。在此背景之下发展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不仅有大好前景,更可以获得来自于政府的政策补助金、技术支持等帮扶条件。3.2人民对旅游休闲项目的需求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使得人民群众开始日益关注和需要精神文化的丰富,对于旅游活动有了更多的期待和需求,周边游、民俗游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更能吸引人民群众的目光;而以民俗村、自然村为地域核心的民俗文化开发也给有日常休闲和放松需求的普通居民更多的选择空间。3.3异同行业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在各地各类民俗文化文旅项目的成功发展背景之下,新项目的开发会减少初创和摸索时间,可以更加直接、快速、便捷地获取发展经验,相较于该行业的艰难创业时期,此时的文旅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大环境更好,可以将如国内通海县、槟榔谷等的发展经验,国外夏威夷群岛的民俗文化发展技术借鉴过来,融入到当地资源的开发、挖掘,项目的立意、建设之中,保证了新创项目的尽可能完整性。4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4.1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文旅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不是简单的“1+1=2”|  文化艺术的过程,而是强调综合性、整体性和持续性,涉及到环境、资源、交通、建筑、文化等多个部门的持续沟通和交流,所以,想要保证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可行性,首先应当坚持政府在该项目中的主导地位,再由政府适度的放权,实现政府引导下的社区引导、企业引导。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应当不断完善文旅产业、文旅项目的管理法律法规,基于现行政策,保持创新和开放的眼光,将开发、管理、治理和保护用法律体系融在一起;另一方面,项目开发方还应当仔细解读国家、地方的政策,关注宏观和微观的旅游、经济发展变化,做好预判。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当发挥主体监管责任,针对文旅项目、民俗文化项目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对项目从立项、到开发、到建设、到运营的各个阶段实现持续的跟踪[3],对各阶段各跟踪项目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向基层人民群众开放监督管理的通道,广泛听取来自于文旅项目当地居民、游客不同的建议和意见,形成全面客观的项目跟踪管理报告。4.2增加项目中的科技化和专业化含量文旅背景下的民俗文化项目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但也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陈旧的并不代表是最好的,所以在项目建设开发过程之中,还要注重科技化和专业化含量的融入,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民族的和世界的接轨。其一,增加资金投入,吸引具有专业旅游服务知识、经验、能力的人才,保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发挥专业人才对非专业人才的培养优势,用职业经理人、旅游项目管理者组建起景区、项目的人才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基层景区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活动,保证景区内部人员和当地居民都具有良好的旅游服务意识,共同构建起合理化、成长化的文旅项目人才队伍。其二,重视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民俗文化项目开发中的应用,一方面用大数据收集具有竞争性的同51

  文化艺术  |类项目信息,分析和判断自身项目的优势和不足,分析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打造依托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技术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空间,在线上展示文旅项目的特色、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也可将信息技术手段用于保护民俗文化项目,尤其是原生态建筑环境、自然环境方面,及时发现建筑保护中的用火用电等安全隐患,及时对游客量进行预警或报警,保证游客有良好的体验,保证民俗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不受到人为的干扰或破坏。4.3深挖民俗文化和内涵文旅项目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民俗文化的核心内涵,所以在项目立项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都应当不断深挖民俗文化的内容,提升文化的丰富性,使其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一要丰富民俗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如民俗美食、民俗服饰、民俗手工,将文化与物质展现融在一起,并适当向游客开放自己体验民俗的过程,如参与到民俗织物的制造、染色过程之中。二要注重整合民俗文化,将散落的、容易被忽视的民俗文化小细节融在一起,提升地区民俗文化的合力,使景区的每一个简单符号都有其背后的文化深层寓意,如景区Logo、服装设计。4.4丰富旅游产品的层次和形式旅游产品不仅可以集中展示民俗文化,更可以被游客带到全国世界各地,无形中给景区做了宣传,更能够通过产品展示的民俗文化特性吸引到更多的潜在游客,所以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要实现民俗性、原生态性、互动性、体验性、新奇性相结合[4]。如在民族歌舞演出时可以应用剧场效应,随机邀请游客参与到歌舞演出活动之中,提升其参与感和互动感。或可以分析景区的目标游客群体和现有游客群体,针对不同的游客年龄层次或文化结构设计具有针对性、指向性的文旅体验项目,诸如苗医体验、丛林猎奇活动,体验结束之后可以赠送游客回忆该项目的纪念品,或承诺将以拍照视频的52方式将该段特殊经历放在景区的官网之上,增加游客的粘性。4.5实现文旅IP下的可持续发展想要保持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要实现该文旅IP之下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实现文旅产业为核心的一条龙服务,既为游客提供文化、休闲服务活动,又能够实现基于民俗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如朝鲜族饮食在线上线下的售卖,带动食品制造、加工、销售产业的发展;原生态手工制品在文旅项目旗舰店上的销售,带动与之相关加工、制造产业的发展,使每一个文旅项目都可以向故宫博物院的产业链集群看齐。5结语文旅融合之下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是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发展背景之下探索地域文化挖掘和开放向经济效益产生的有效转变方式,在发展项目时要坚持政府职能部门的主管、引导和监督职能,实现政府牵头引领下各社会、企业资源的融合,借鉴其他优秀案例的发展经验,立足于良好的发展前景,深度研判影响景区发展的多角度因素,最终实现科技化、专业化、特色化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丰富旅游产品项目的设计,推动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链条式文旅产业发展。■引用[1]陈黎.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4):90-92.[2]马斌斌,陈兴鹏,马凯凯,等.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7):190-199.[3]刘丽山.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之思[J].人文天下,2020(9):15-18.[4]王启菲.文旅融合视角下少数民族村寨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20.作者简介:马艳萍(1990—),女,回族,青海大通人,本科,就职于门源县文化馆。

篇二:文旅融合下的旅游发展篇三:文旅融合下的旅游发展

  

  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发展不断推进,景区文旅融合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景区文旅融合发展及其强大的推动力,不仅使景区和文旅融合趋势不可逆转,并且各大景区和文旅项目之间已形成了高度一体化的、完整的及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

  一方面,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文旅融合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复苏与发展。另一方面,景区文旅融合开发也推动着旅游业发展,如文旅融合发展手段可助力景区宣传,活跃气氛以及弘扬地方文化,提升景区名片,快速推动景区全域旅游发展。

  此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融合景区文旅发展,比如把资源共享结合起来、将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将文化景观和旅游景观结合起来等等。以上这类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使得景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更加全面、系统。

  综上所述,景区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景区及文旅机构尤其应该采取的不同的方式,以更充分利用文化景观资源,打造更多元化的文旅产品,为景区及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篇四:文旅融合下的旅游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随着新型旅游业态的兴起,文化旅游成为新兴旅游文化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文旅融合发展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旅融合发展已逐步成为行业内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展着文旅融合的发展运动。

  首先,文旅融合已广泛应用到旅游活动开展中,地方各级政府和地方企业强力推动文化及活动的结合,如部分地方经常会开展以文化地理为主题的旅游活动,通过融合当地的文化、历史、自然等要素,从而改善地方旅游环境。

  其次,文旅融合发展还包括对主题旅游项目以及特色旅游项目的发展,因为文旅融合更好地结合旅游规划与管理,可以更丰富多样化地提供旅游内容和服务,以满足游客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探索需求。

  此外,文旅融合还可以融入科技支持,如VR技术、A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利用虚拟的形式带领游客深入历史文化底蕴或行风胜地,带给游客别样的体验,充分发挥文旅的功能。

  总的来说,文旅融合发展在当下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各地政府和企业相继采取政策和措施,通过地方旅游的文旅融合运动,有效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满足游客对于参观、体验、探索等各种需求,极大增强了旅游行业的经济价值。

篇五:文旅融合下的旅游发展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发展路径探索

  谢小芳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和旅游的双重作用,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达到“1+1>2”的效果,并以四川省南充市为个例,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文旅融合发展旅游业的策略。

  一、研究背景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在《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利于增加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元素,有利于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为文化走入大众市场,实现其价值最大化提供道路。此外,文旅融合还有助于促进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形成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共生共赢、融合发展的新发展格局。

  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相叠,而是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中对双方内涵的重新挖掘和重新组合利用,相互渗透,最终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形成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

  二、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关系

  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文化体验对游客出行选择的影响日益显著,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用文化元素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内涵,形成新的文化旅游发展业态,有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2.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得一个地区的文化艺术、价值观念等得到传承与传播,加强了民间文化的交流,有助于丰富文化形式。此外,文化与旅游和融合,为文化产品走入大众市场提供了路径,为文化消费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参与文化旅游活动的游客也因此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三、南充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南充市坐落于四川省东北部,成渝经济区北部,嘉陵江中游,地处川渝交通要冲,是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交通次枢纽。

  2.南充地域文化。南充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浓厚。南充是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淳朴,民俗优雅,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交融生辉,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川北皮影饮誉中外,素有“水果之乡”“丝绸之都”的美誉。

  3.南充旅游资源。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旅游景点60多处,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南充和蓬安,有以三国文化为主线的陈寿万卷楼、汉桓侯祠(张飞庙)等,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锦屏山、西山、白云寨、升钟湖等,还有张澜故居、罗瑞卿故居等,自然人文风光兼备。

  4.南充文旅融合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近年来,南充旅游经济增长虽较为稳定,但文化与旅游没有形成对接效应,文化对旅游的作用影响不明显,文化与旅游结合得好的景区景点数量较少;南充旅游市场潜力较大,开辟文旅融合新局面有利于南充市旅游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此外,大数据、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为文旅融合的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增强南充人民文化自信和南充市的文化软实力。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南充市旅游发展的对策

  1.文旅产业融合打造南充旅游品牌。品牌的核心在于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在于资源。联合南充特有的丝绸文化、嘉陵江文化和红色文化构建成多位一体的文化网。以丝绸为核心,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生态、丝绸小镇”为一体的丝绸文化产业园,从而带动丝绸文化相关的旅游、购物、度假、影视等相关的产业在南充发展,让丝绸文化将成为南充的综合型文化大品牌,并成为促进南充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对市区内承载三国文化的景区景点进行改造,有机地将三国文化与丝绸文化、嘉陵江文化、红色文化结合起来,扩充南充文化的内

  涵,不仅对南充三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起到了作用,也对整个南充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定位提升有非常大的幫助。

  2.开发特色文旅产品。一是历史文化教育基地。依托以三国文化为主线的陈寿万卷楼、张飞庙等打造历史文化体验基地,组织青少年开展旅游研学活动,激发文化活力,丰富旅游发展形式,提升南充市文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传承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南充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将传统民俗活动、文化传播和游客体验相结合,推出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开发具有南充地方特色的文旅演艺产品,如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川北皮影等,既拉动了地方旅游经济增长,又弘扬了传统文化,吸引了广大游客参与。三是嘉陵江文化旅游。南充市坐拥嘉陵江这一天然景观,利用区位优势,设计水上娱乐活动,积极承办环嘉陵江江边体育文化赛事,如环江自行车、马拉松比赛,传播嘉陵江文化,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提升南充文化旅游的档次。

  3.引进文旅人才。人才是创意的来源与核心。南充市政府应当认识到文旅综合人才的重要性基础上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政策鼓励和工作福利待遇等方面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联合南充及四川各高校,运用校企联合培养手段,为南充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4.创建生态文明城市。不管是旅游还是文化,都需要一个生态文明的发展环境。南充城市起源历史较为久远,中心城区布局较为混乱,道路规划不合理等问题突出,政府要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以“厕所革命”为龙头,加快市区厕所、停车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城区内污染严重的工厂进行整改,倡导市民绿色生活,引导旅游者绿色消费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个生态文明的大环境。

篇六:文旅融合下的旅游发展

  

  ?旅融合背景下,?化旅游发展迎来新机遇“?四五”时期我国将进?新发展阶段,全国?旅?业发展呈现“?旅融合、?品质?活、?质量发展”的“?融两?”新态势,?旅市场需求和供给两侧都发?重?变化,?旅产业进?了品质发展新时代。?旅成为旅游市场的焦点、成为世界瞩?、成为国家重点、成为各地重要产业,因此各具特?的?旅产品就不断浮现出来。从?然到?化、从孤?到综合、从分散到集中、从地?到中央、?旅融合发展进?了新时代、新常态。旅游市场推动?旅融合,以?促旅似乎已经成为当下旅游业的主体思想,旅游作为?化传承的?种载体发挥着局?作?,?旅融合如果能讲好故事,就能增加当地的?种神秘感、提升?化旅游的吸引?、对于整个?旅融合发展都有?定的促进作?。近年来,以?化和旅游部为主导,国家陆续出台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动?案(2018年—2020年)》《?化和旅游部关于提升假?及?峰期旅游供给品质的指导意见》《国家级?化?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推动?化和旅游?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促进?旅产业融合和提升?旅产业?质量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措施。相关部门多次组织召开了?化和旅游专题论坛和会议,?如2018?化和旅游扶贫论坛、全国发展乡村民宿推进全域旅游现场会、全国旅游厕所?命?作推进现场会、2019年全国?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产业发展?作会议、2020年全国?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等,不断深化布局?化旅游融合与?化旅游?质量发展?作。?临“?融两?”新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旅?业需从供给侧发?,坚持以?为本、?态优先、质量引领、项?带动、品牌驱动、科技赋能、扩?内需、创新营销?项举措,系统化梳理新需求,统筹考虑发展新供给,满??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推动?旅融合?质量发展。1、坚持以?为本,共建共享贯彻以?民为中?的发展理念,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提?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平,强化公共?化服务保障,扩??化旅游优质产品供给,满??民多元化的?化旅游消费需求,让?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质量的精神?化?活。2、坚持?态优先,绿?发展全?践?“绿?青?就是??银?”的发展理念,??推进?态?明建设,将绿?发展全?融??化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坚持以空间优化、资源节约、?态稳定为基本路径,合理有序开发,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低碳旅游、绿?消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3、坚持质量引领,科学统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为主线,推动?化旅游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以?化旅游产业?质量发展为先导,以质量变?、效率变?、动?变?为核?,增强?化旅游发展新动能,激发?化旅游市场新活?,协同推进?态、?化、旅游、体育等多元业态?质量发展。4、坚持项?带动,龙头引领坚持?项?带动和??笔推进,注重项?业态、商业模式、技术?段等创新引领,通过梯次储备、内涵式发展,增加有效供给,提?竞争?。通过跨越产业寻找吸引、围绕主题叠加要素、利?场域延展功能等?段,提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能?,提升龙头项?在区域?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联动能?。5、坚持品牌驱动,?化溢出挖掘地?传统?化精髓,依托?化资源打造鲜明地?特?的?化品牌,提升地??化?信和影响?,增强?化旅游的核?吸引?,??化?信引领?化旅游“?出去”。通过推进优质公共?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打造各类?旅品牌活动,扩?

  ?吸引?,??化?信引领?化旅游“?出去”。通过推进优质公共?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打造各类?旅品牌活动,扩?对外?化交流等措施,让?化产业化、项?化、具体化,全?引领乡村振兴和旅游产业发展。6、坚持科技赋能,提质增效“?四五”正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发展的关键期,虚拟实境、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突破与交叉应?,正在为?旅?业发展格局和趋势带来重?影响。我们应当抢抓“互联?+旅游”与“新基建”发展机遇,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对接?络强国、数字中国、5G技术?新,以?新技术赋能旅游产业探索智慧发展的新路径。在智慧旅游服务、在线旅游消费、新型旅游业态、旅游产品创意等??发?,促进?化旅游产业更加数字化、智能化、?效化。7、坚持扩?内需,积极应对后疫情时代的防和控是?场中长期的持久战,我们必须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作准备。这要求我们?旅?业把发展的重点更多放到国内来,牢牢把握扩?内需这?战略基点,加快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8、坚持创新营销,与时俱进?红营销?段在?旅?业被?众认可和接受,以重庆、西安?红城市为例,依托地?特??化旅游资源,打造系列?红项?,持续提升旅游品牌热度。对内增强?化认同感和?豪感、提升旅游品牌凝聚?、合理化配置旅游资源;对外采?系统?效的?式全?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全?提升地??化旅游品牌知名度,优化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化和旅游是需要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凸显?化旅游市场中的优势。如果?个旅游景点没有任何?化植?,那么这个旅游景点就不能长久的?存下去,因为这违背了?旅融合的原则,对游客体验也造成了?定伤害,在做?旅融合的时候需要不断挖掘当地???化、历史故事和科学知识,在当地?然景观和?造景观中得以彰显当地特??化产业。

篇七:文旅融合下的旅游发展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黎洪

  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7期

  【摘;要】文化与旅游已深度融合。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在有效利用既有的自然资源基础上,更应在文化资源上做足功夫并大力利用。本文主要从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资源的价值进行研究。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旅游;发展

  引言

  乡村旅游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覆盖面广,带动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丰富了城镇居民生活内容,提高了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便成为各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随着旅游的深度发展和旅游者的需求变化,乐于自然景观的观光旅游已逐步被文化体验旅游替代;从旅游产品供给与需求角度看,文化要素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市场已经对文化要素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并在生产中注入了大量的资本,同时,2018年机构改革中将文化和旅游部门进行合并便是从制度层面彰显了文化与旅游的重要关系。所以,在乡村旅游新一轮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和发掘文化旅游资源,是决定各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效果的关键。

  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进入了转型阵痛期。上世纪九十年代成都郊县先行开展乡村旅游,在逐渐摸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继而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示范效应,在一些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乡村旅游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既丰富了旅游发展新领域,也从社会层面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部分农村地区就业增收新路子,为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做出巨大的贡献。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上世纪后期到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人们也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这样的主观需求,所以根据旅游出行“由近及远”的规律,乡村旅游便应运而生,出行者在还未离开居住地距离较长的情形下,为了满足主观旅游出行需求,部分旅游者把出行距离较近、时间较短、费用较少的乡村旅游作为首选;其二,是旅游形式多样化的需要。观光游、度假游、购物游等旅游形式固然能够满足大量出行群体对“正式”旅游的需求,同样,能够满足部分出行者以体验乡村气息的乡村旅游形式得以登堂入室,这让旅游形式更加丰富化;其三,这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农村地区分布广且不均衡,要提高城镇化率、降低贫困人口比例,持续有序地发展农村地区便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让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农民、农户的增收渠道,于此,农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其视野便得以拓宽,进而促进自己思考更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这也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发展循环。所以,农村稳则国家稳,农村富则国家富。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体量。乡村旅游资源既有自然资源也有人文资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到今天,我们发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方从对资源的利用层面看主要表现这样一些现象和规律。

  首先,依托著名景区。景区本身的接待容量和业态分布可能会满足不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时期;这主要依托于景区资源,同时也有自身独有的资源,从大多数情况看,游客对景点的游览之后的吃、住等主要要素的满足还是要从景区之外获得,所以,距离景区较近的乡村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当然,乡村本身要有一点的资源储备与分布,比如小桥流水、田园风光、風味饮食等。这是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质资源的利用。

  其次,区位优势明显,通达性较好。所谓乡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单从周末乡村旅游产品来说,其主要市场基本集中于城市居民,在有限的时间内,出行者首先要评估时间成本,在这部分出游者看来,就是为了体验有别于城市生活的新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休闲;从普遍性看,位于城市周边的乡村更容易得到发展,同时,游客也更倾向于交通基础设施较好的目的地。居于城市周边的区位资源和基础设施资源本身就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再就是乡村区域内具有独特的、丰富的旅游资源。这种资源就是广义上的能够引起游客兴趣的对象。能够依托著名景点优势资源固然很好,如果自身没有任何的资源也不大可能发展旅游业。所以,要么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要么具有特殊的人文景观,或者两者兼有,这是旅游发展的核心所在,乡村旅游也不例外。比如我省贵阳市花溪区、开阳县等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得就具有一定的特色,也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它们无不是依靠的是自身具有一定禀赋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核心因素还是自身资源;同时,我们也发现,乡村旅游开发者或经营者均是不遗余力地在利用各种资源,甚至挖空心思地“造”资源,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既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也丰富了旅游业态,但随着旅游业的深度发展,乡村旅游也应顺应发展规律和要求做出一定的改变和调整。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资源禀赋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的方向及其持续性。随着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甚至更加突出“文化”的位置,结合当前各地乡村旅游的境况,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其一,过度依赖周边景区,缺少自身核心资源。“一个好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以本地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独特的乡村生活表现为目标”,很多地方在发展乡村过程中,对此鲜有清楚的认识。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才应是发展旅游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乡村自然风光、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文化艺术、乡村居民建筑和乡村传统劳作,这样的资源更多的是人文资源;而且自然风光自然要有别于名山大川,它就应该自带“乡村性”,比如世外桃源般的清澈溪流、季节性的花卉开放、金灿灿的农作物景观等都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过度依赖周边景区,其致命的不利便是“命运被人操纵”,景区游客爆棚,自是可以接待部分景区游客,但一旦受到不可控因素影响,景区本身游客锐减,此时,游客便无暇光顾乡村旅游地了。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淡旺分明的旅游季节,乡村旅游地自然鲜有游客,因为你没有独特的吸引因子,而淡旺季在旅游价格方面相差尤其突出,出游者在淡季就可以较少的支出在景区得到满意的体验。

  其二,盲目发展乡村旅游,认识准备明显不足。乡村旅游固然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必须依赖于具有一定消费力并有体验乡村旅游产品主观需求的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一个群体在逐步扩大;于此,很多投资者似乎发现了“商机”,以利用现有设施或新建简易设施、雇佣几个人手或亲自上阵,以提供所谓的“土”味餐饮便认为开展起了农家乐。虽然业内把农家乐视其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但如果本身缺失了核心资源,仅仅是提供了简单的餐饮,这是否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还是值得商榷的。这样的盲目发展乡村旅游,都是基于对乡村旅游的本质认识不足,也有对市场的运行规律认识不足,这种认识不足与投资者、经营者的专业知识缺乏有关。很多投资主体可能从暂时的经济向好就片面地认为具有市场,于是投入到乡村旅游中来,殊不知,乡村旅游并不是弄个农家乐、建个酒店美其名曰民宿那么简单,这终究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质要求,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具有“乡土”性旅游资源,否则,如此的乡村旅游自与“真正”的旅游没有任何关系,顾客只是慕名所谓的特色菜品,这只能暂时性满足较小区域范围内的消费者,这离旅游内涵中的“异地性”要求相去甚远,且其经营也不具可持续性。

  其三,刻意嫁接文化元素,脱离本土人文资源。随着乡村旅游的继续发展,大家也开始注意到旅游者需求已从观光旅游逐步转向体验旅游,尤其对乡村旅游感兴趣的城镇消费者;城镇消费者希望看到的是不同于城市完全碉堡式的乡村建筑、不同于城市固定餐桌饮食的地方风味、不同于城市机械式生活的乡村生活,部分从业者和投资者对此也有浅层的认识,但深度不够。于是,便会点子百出,完全摆出“学习”的姿态,自身没有的就模仿照搬,本是汉族区域也建个苗家侗家阁楼,从业人员穿上少数民族服装也敢说是少数民族风情,这在很多地方的“单体”农家乐上体现的尤其突出,这除了在短时间内吸引眼球博取?头外,于乡村旅游本无任何益处。发展乡村旅游得大力依靠本区域内已有的现成资源,可以其为基础做适度改造和提升,按照旅游和乡村旅游要素要求進行建设,做到既不破坏资源结构,又能够提质增色,这才是乡村得以发展的准确途径。同时,一些地方在经营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却将改造和提升做到了“极端”,因完全新建进行所谓的打造乡村,以现代化的图景呈现给市场,原本乡村里存在的生活痕迹要么模糊、要么被无情地消灭,然而离开这些元素,这与城市生活又有何区别呢,“如果传统和现代不能结合,就意味着和市场的需求不能结合,就需要把传统和现代紧密结合起

  来,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可亲,让自然可以接触,让旅游进入生活”。乡村旅游并不排斥现代化元素,但必须要以原生的基础资源为根本,从一定程度上讲,乡村旅游者是要体验一种现代化的乡村生活。

  3.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乡村旅游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复制之下进行迅速发展,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为我们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深入思考并采取措施的思路;只有从行业管理部门到经营者和从业者,上下联动,乡村旅游才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着力培育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意识。在具有发展乡村条件的地区或企业,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乡村旅游相关知识教育和培训,让其对乡村旅游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让其清晰经营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避免盲目上马。在业已经营的乡村旅游地,乡村旅游主管部门要进行适时的指导,培育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其提供更多的行业信息,为其提升乡村旅游经营理念和水平,比如农家乐的“农家”要素、旅游村寨的食住娱等“涉农”要素、民宿酒店的“民”要素的植入培育,在当前众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普遍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尤其重要,有了核心竞争力意识,经营者才会主动、自觉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关注自身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才会真正融入旅游大市场、大环境。

  然后,大力利用和挖掘文化资源。旅游发展离不开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照样离不开文化。乡村旅游更应该是典型的休闲性体验式旅游,要为游客提供满意的体验环境,这种环境需要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效融合,于乡村旅游者而言,自然环境固然重要,但其更感兴趣的乡村的文化。所以,大力利用并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尤显重要,要遵循市场规律,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和生产出具有一定特色又不失“本土味”产品;在利用和挖掘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少不了文化部门的参与和介入,现今文旅一家为此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广大农村地区,农即是文,长期沿袭积淀下来的农文化便是城镇消费者感兴趣的对象。文化管理部门和专业文化经营管理企业在这其中要起到主体作用,既要有效、有序利用文化资源,还要做到不能破坏原生态的文化,更不能滥用、抄袭莫须有的所谓文化。要对现代和传统如何结合进行指导,因为过度现代化,会离乡村旅游越来越远;同时,传统的东西又该以哪种形式呈现,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曙霞.《乡村旅游重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146.[2]魏小安,蒋曦宁.《中国旅游发展新常态、新战略》[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249.

  作者简介:黎洪(1972.2-),男,汉族,贵州思南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乡村旅游。

篇八:文旅融合下的旅游发展

  

  第60卷第6期第6期2021年3月湖北农业科学HubeiAgriculturalSciencesVol.60No.6Mar.,2021熊友平.文旅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湖州市南浔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6):189-192.文旅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湖州市南浔区为例熊友平(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要:通过文化与旅游资源、要素的跨界和跨区域配置与融合,推动旅游目的地实现功能效率与功能类型的全面优化提升,是当下全域旅游亟待破题的重点和难点。湖州市南浔区全域旅游创新平台逐步健全、全产业链渐趋完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与先发优势,要通过更新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优化全域旅游功能格局、开发全域旅游特色产品、优化全域旅游运营环境,实现文旅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文旅融合;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湖州市南浔区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0439-8114(2021)06-0189-04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6.041Researchon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pathofglobaltourismunderthebackgroundof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TakingNanxundistrictofHuzhoucityasanexampleXIONGYou-ping(HuzhouVocational&TechnologicalCollege,Huzhou313000,Zhejiang,China)Abstract:Throughthecross-borderandcross-regionalallocationand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resourcesandelements,pro?motingthecomprehensiveoptimizationandimprovementoftourismdestination"sfunctionalefficiencyandfunctionaltypeswasthekeyanddifficultpointofglobaltourism.NanxundistrictofHuzhoucityhadgraduallyimprovedtheglobaltourisminnovationplatform,thewholeindustrychain,andthebrandeffect.Ithadagoodpracticalfoundationandfirst-moveradvantages.Itwasnecessarytoupdatetheconceptofglobaltourismdevelopment,optimizethefunctionalpatternofglobaltourism,developthecharacteristicproductsofismunderthebackgroundof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globaltourism,andoptimizetheoperationenvironmentofglobaltourism,soastorealize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globaltour?Keywords: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globaltourism;highqualitydevelopment;NanxundistrictofHuzhoucity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模式的新兴业态,突破了传统旅游的相对封闭性,在空间、时间层面带来了从跑点式观光到旅居式、休闲式体验的转变,实现了从窄小旅游到宽大旅游的体验广度与深度的跨越[1]。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与旅游资源、要素的跨界和跨区域配置与融合,推动旅游目的地实现功能效率与功能类型的全面优化提升[2],无疑是当下全域旅游亟待破题的重点和难点。1文旅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的发展基础1.1景区与旅游企业截至2019年底,湖州市南浔区拥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10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收稿日期:2020-03-31基金项目:2019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19NDJC388YBM)作者简介:熊友平(1980-),男,江西丰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电话)************(电子信箱)*****************。

  190湖北农假区1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个、省级旅游强镇2个、省级特色旅游村5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5个、省级果蔬采摘基地4个、市级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2个、市级生态休闲农场15家、星级农家乐23家(其中国家金牌农家乐4家)、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产业融合示范基地10家、省星级购物点2家、星级饭店3家(其中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绿色饭店2家、旅行社5家(其中品质旅行社3家)、村庄65个。1.2历史与文化遗产湖州市南浔区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文化艺术之乡1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0处、市级64处),市级历史建筑162处,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66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1项、市级39项、区级113项)。2014年,京杭大运河南浔段作为中国大运河项目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3文化阵地与设施湖州市南浔区先后建成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双林镇费新我艺术馆、辑里湖丝馆、善琏湖笔文化馆、游子钢琴博物馆、文化馆等文体场馆。现有省级文化强镇3个、省特级文化站3个、省一级文化站5个;建成镇村文化阵地232个、农村文化礼堂122个、省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105个、市级及以上中心村体育休闲公园74个;在册文化市场经营单位326家(其中网吧38家、娱乐场所91家、影院9家、印刷企业110家、出版物经营单位78家)。2文旅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的实践成效2.12.1.1创新平台逐步健全古镇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制定规划,引领融合发展(2019制定并实施—2021)》,举办江《南浔南水乡名镇保护与发展论坛,召开古镇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南浔样本专题调研会,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商讨。制定出台《浙江湖州南浔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设立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打造传统桑基鱼塘系统升级版。2.1.2南浔古镇风貌为目标,培育景区,做大融合平台2019年投入约以恢复清末民初4亿元,加大对传统民居、名人故居、园林古桥等历史建筑的保护性修缮,古镇北部丝绸码头、东宜园、庞家祠堂等完成总工程量的80%,蒋氏密韵楼、北小圩张宅、小莲庄小姐楼、邱氏淳仁堂、刘氏悌号等历史建筑启动修复,宝善河和栲栳湾河等历史水系恢复工程有序开业科学2021年挖。重点打造荻港水乡乡村旅游集聚区,依托荻港古村、桑基鱼塘等优质资源,助推和孚镇争创省级旅游风情小镇。2.1.3化研究课题组、开展研究,“四象八牛”深化文化传承后裔联络会和南浔学研成立南浔历史文究会等平台,先后组织编写反映南浔特色的《南浔丛书》7辑27册、《浔根丛书》5辑,出版各类单本书籍如《南浔文物集萃》《南浔非遗大观》《湖笔制作技艺》等60授予余本“中国报告文学之乡”(册)。2017年,南浔区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2.22.2.1全产业链渐趋完善游基础设施提升、建设重点项目,水系环境整治项目、打造全域美景荻港古村旅游加快古镇旅功能提升等旅游项目建设,推动南浔古镇——荻港古村沿线1个国家5A级景区、1个国家4A级景区、3个国家3A级景区、20个省A级以上景区村庄形成文旅特色产业。2.2.2建设南浔非遗馆,开发非遗产品,使159打造非遗集市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南高标准规划浔最独特的标识和文化基因。结合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11个省级非遗项目,开发出绫绢风筝、高级礼品笔等文化创意产品14种。2.2.3迁和企业收储,加强业态管控,为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配套项目提提升业态层次加快居民征供优质可利用空间,逐步更新大运河沿线业态布局。截至2019年底,湖州市南浔区累计引进和提升酒吧、咖啡吧等精品业态200余家,完成钱币馆、唱片博物馆等6个文博馆招商引资,改进提升、新引进业态250余家。2.32.3.1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托丰富的水系资源,串点成线挖资源,全力谋划外河大游线,打造水上游线增长点打造总航依程近百里的“一环、三线、多点”的水上游线。完成水上游线线路规划、水上游线开发经济测算、水上游线及码头建设规划;积极开发内河小游线,5个景区开通水上游线,总里程达26km,提供文化展示、休闲度假的水上游体验。串联景点游线,围绕南浔古镇5A之旅、级景区和世遗运河重镇品牌,田园度假之旅、古村探幽之旅等特色旅游线重点推广古镇水乡路[3]。2.3.2分利用各镇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巧谋划,形成品牌活动新格局精心策划四季文充旅系列活动,形成和孚鱼文化节、含山蚕花节、湖羊文化节、善琏湖笔文化节等一批品牌民俗活动和桑果采摘节、龙虾节、秋收节等一批体验活动,以及“三月三”诗会、国际盆景艺术展等一批休闲活动,形成(含頔塘故道和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

  第6期熊友平:文旅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湖州市南浔区为例191了“每季一主题,月月有活动”的文旅品牌活动新格局,打响了“春意蚕桑美、夏韵花海景、秋满笔墨情、冬品鱼羊鲜”的南浔文旅特色品牌。2019年,南浔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79.18万人次。2.3.3年5月,参展为媒亮特色,组织善琏湖笔厂、亮出文旅融合金品牌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2019限公司2家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通过静态展示、现场演绎、视频推送、项目推介等多种形式,展示南浔全域旅游项目和文化创意产品。3文旅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3.1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融合党和国家深化机构改革之前,文化、旅游分属不同的系统。一方面,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侧重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发展文化产业,缺乏对文旅融合的整体规划;旅游管理部门则专注于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旅游产业反哺历史文化资源缺乏思考和实践。另一方面,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往往分属旅游、文化、文物、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等不同部门管理,职能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沟通协调的时效度。2019年1月19日,湖州市南浔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成立后,虽然调整了内设科室,但受限于长期以来条线式、模块化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界融合,还需要进一步磨合。3.2文旅商品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文旅融合背景下,湖州市南浔区的全域旅游虽然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与先发优势,但是在文旅商品的开发上依然存在短板,时尚设计和高科技元素运用不足,产业链纵向延伸不充分,尤其是工艺品、土特产、演艺作品等在旅游商品与文化产品之间的转化能力有限,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湖州市南浔区比较注重挖掘本地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造血”功能不足,核心技艺、核心价值的传承与题材处理、造型设计的创新并没有真正实现面向市场需求的辨证统一。3.3专门人才有待于进一步引培调研结果表明,湖州市南浔区全域旅游专门人才的数量、结构,尚不能完全满足文旅融合的需求,内生力不足,尤其是缺乏高端领军型的创意策划人才、跨界发展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具有实践经验的规划团队。湖州市南浔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核定行政(参公)编制缺编4人,乡镇(街道)从事全域旅游管理的往往又普遍存在人少事多、专业不对口、经费落实难等问题,以南浔旅游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文旅企业专门人才的缺口更大,类似文旅融合发展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新型智库缺位,“瞭望者”“谋划者”“建言者”的智力支持无法真正发挥。3.4投融资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南浔区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构建一个旅游度假区、)》在综合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两条水陆景观带、三大乡村游提出要板块、多个精品示范点的“1+2+3+N”全域旅游空间布局。还配套出台了《南浔区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奖励补助(6条)办法》,南浔区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此可见,湖州市南浔区发展全域旅游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参与较少。文旅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好、高项目的支撑,亟需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除了在税收、财政、产业等方面整合、出台全域旅游的扶持政策,还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4文旅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4.14.1.1更新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差异,加强全域旅游的理论创新找准“最大公约数”尊重文化和旅游“最佳连接点”[4],借力文化底蕴提升旅游品位,依托旅游产业促进文化传播,实现文化和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对外交流等层面的深度融合。组建全域旅游智库,为重点项目论证和重大问题解决提供专业咨询和业务指导。重构全域旅游发展指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创新统计方法,提高决策依据的科学性。4.1.2划、指导意见外,健全全域旅游的规划体系要将全域旅游纳入国土资源、除编制专项规生态环境等相关规划,提升空间治理能力[5]。明确全域旅游核心景区、重点村镇的定位,优化区域功能布局。4.1.3础上,对区域内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再评估,统筹全域旅游的资源整合在系统梳理的基分类、分级编制宜游资源开发目录。研发文化资源宜游化改造的地方标准,以规范化的服务标准提升游客接待、文化创意产品展售等品质[6]。建构文化和旅游行业融媒体矩阵,利用微动漫、小视频、H5等技术手段,打造彰显南浔区地域特色的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宣传专题,增强可视化表达效果,实现无缝式客源对接[7]。

  192湖北农4.24.2.1优化全域旅游功能格局河(南浔段)构筑全域旅游重点空间及其支流沿线古镇古村历史文化价值,深入挖掘京杭大运加快文化转化活化,丰富古镇古村产品业态,保护古镇古村原始风貌。按照“两核、一廊、四区”的空间结构和南浔古镇“南雅、北闲、中闹”的功能分区,环通古镇水系,盘活全域旅游资源,延长游客逗留时间。4.2.2古村落”推进特色风情村镇建设三级保护式旅游开发体系,探索重点打造荻港水“古城-古镇-乡、善琏笔都、花海湿地乡村旅游三大板块,对荻港、石淙、商墓、竹墩等12个精品美丽乡村进行节庆、民宿、美食、商品等全产业链提档升级,打造乡村旅游金名片。4.2.3古镇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全域旅游综合体建设(2019—深入实施2021)》,加快全《南浔域旅游综合体项目开发。实施全域旅游“引凤”工程,优化招商政策,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整合湖笔文化馆、辑里湖丝馆、双林绫绢展示馆、丝业会馆等资源,推进非遗活态展示馆扩容升级,完善非遗大集市建设,全方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系谱、技艺流程、艺术特征和保护成果。4.34.3.1开发全域旅游特色产品技、时尚设计的结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改进辑里湖丝、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善琏湖笔、双林绫绢、千金剪纸等传统旅游商品的制作工艺和包装设计。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引导文化(文物)单位依托馆藏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旅游商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8]。4.3.2化、民风民俗为题材的文化艺术创作,开发文化演艺产品大力支持以南浔历史文重点发掘船拳等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庄氏“文字狱”、张静江资助辛亥革命、刘锦藻参与保路运动、徐一冰舍家创办学校等历史故事,在注重原真形态展示的基础上,提升节目创意和市场效益。将文化演艺作为发展古镇灯光夜游的重要载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开发运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催生消费流。4.3.3打造以“浔味”打造“浔味”为核心吸引物的优质养胃旅游产品。美食品牌落实“百县千碗”要求,加大对传统老字号的支持力度,加强对桑葚酒、桑果干、桔红糕、定胜糕等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鼓励开发地方传统菜式,推动形成“浔味”美食一条街。4.44.4.1优化全域旅游运营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陆交通优化专项业科学2021年行动,按照“小舟荡漾、慢品水乡”的定位,整合京杭大运河(南浔段)及其支流的水系资源和脉络肌理,加强水路沿线亲水平台、文化岸景等配套设施建设,形成贯通城乡全域、串联重点村镇的水上旅游环线。统筹实施全域旅游惠民项目,在精准测算游客承载量的基础上,健全旅游标识体系,增建生态停车场,景区与沿线同步实施“旅游厕所革命”,提升功能品质[9]。4.4.2游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符合条件的城市书房、拓展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文化驿站、图书流通点、农家书屋等场所,增加体验项目,丰富1+2+3+N”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的文化元素。4.4.3以上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深化全域旅游放管服改革文旅融合示范镇、积极培育省级及旅游风情小镇等全域旅游主体,增强市场竞争力。健全全域旅游风险防范与安全治理体系,深化文旅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综合执法改革,将条线式执法转化为网格化监督监管。以保障游客利益为核心,按照“有诉必理、有诉快理、理必有果”的逻辑流程,建立健全全域旅游诚信基金机制和涉旅投诉先行赔付制度。4.4.4产业合作,加强全域旅游的交流推广继续办好中国(湖州南浔)推进文化和旅游盆景无国界世界大会等重要展会,承办传世今生·环太湖文化遗产南浔高峰论坛等相关主旨会议,开展重点合作项目征集及境内外推介活动,构建交流合作新模式。参考文献:1]王诗铃.全域旅游的新定位及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作为[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2):37-40.2]王丽霞,赵凤卿.全域旅游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困境与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2):122-125.3]邹统钎,王欣,王国权.古镇保护传承与旅游复兴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对策——第十六届“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南浔古镇论坛成功召开[J].旅游导刊,2019,3(6):83-85.4]李东和,蒋璐璇.论全域旅游的“四重四轻”——基于全域旅游发展实践的反思[J].旅游学刊,2020,35(2):6-8.5]柴海燕,任秋颖,王璐.高铁速度下中小城市旅游发展的困境与策略选择[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8):158-162.6]赵洋,雷磊,俞培果.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中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融合[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9):32-36.7]陈岩英,谢朝武.全域旅游发展的安全保障:制度困境与机制创新[J].旅游学刊,2020,35(2):10-12.8]戴学锋,陈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改革创建与实践探索[J].旅游学刊,2020,35(2):3-5.9]杨瀚驰.乡村旅游发展对推动农村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优化的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9):98-101.“[[[[[[[[[

推荐访问: 文旅融合下的旅游发展 融合 发展 旅游
本文标题:文旅融合下的旅游发展8篇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xindetihui/2023/0501/70098.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文旅融合下的旅游发展8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