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6篇

发布时间:2023-05-01 10:05:04 | 浏览次数:

篇一: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

  

  信息版2021.11现象研究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问题及对策探究田江(遵义师范学院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99)摘要:本文首先详细分析村庄分散特点、搬迁最终目标、搬迁户对城市生活需求及搬迁户生活需求等相关方面问题,指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风险,进一步总结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策略。关键词: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易地扶贫搬迁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前期工作环节上,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怎样帮助集中安置人群就业创业,成为了现阶段各个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共服务,而乡村则无法满足住户对于公共服务的基础要求。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严重阻碍了乡村经济发展,还会导致一系列经济及社会问题。除此之外,城市与乡村发展现状进一步增加了两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而产生就业、教育、医疗及养老等相关方面的不平衡问题。所以,为了进一步满足搬迁户的基础需求,需要对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探索,进而让搬迁户同样可以享受到城市的基础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不平衡结构问题,进而消除贫困。(四)搬迁户生活需求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政策实施过程中,极易产生搬迁户远离了种植区域,从而将自身种植区域承包权、经营权转移的情况。这虽然能够为搬迁户提供客观的经济补贴,但是会导致其失去了原本的生活模式。而针对生活转型,政府需要针对安置点就业创业问题进行详细讨论,进而引进全新搬迁户城市安置模式,利用专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相关模式,帮助乡村搬迁户转变生存模式,并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确保搬迁户进城后顺利创业与就业。一、易地扶贫搬迁概论(一)村庄分散特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后,全新社区与陌生拆迁户构成全新的社会联系。其一,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过程中,贫困家庭则要充分考虑生活问题,对集中安置具有一定抵触情绪,需要进行分散安排,以便家庭困难的搬迁户得到良好的照顾。其二,针对贫困家庭对集体安置具有抵触情绪,为了进一步保证贫困户的正常生活,同样需要选择分散安置。以某县为例,该县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要产业,大多数居民分散在种植区域四周。政府实际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搬迁户的实际意愿,将搬迁户就近分散安置。(二)搬迁最终目标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策略实施过程中,各个地区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积极引导农户提升自身搬迁意愿。劳动力等农户作为搬迁主要目标。城市发展需要务工人员,支持其勇于转变的生活和生产技术模式。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策略,要帮助搬迁户融入城市生活,以彻底转变农户贫穷最终目标。为此,城市需要严格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政策,将符合条件和要求的搬迁户引导至城市中,提高生活水平。(三)搬迁户对城市生活需求我国城市乡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致使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主要以现代化工业发展和生产为主要模式,而乡村地区则主要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要模式。同时,城市交通相对比较发达、便利,而乡村的基础设施则相对比较落后。除此之外,城市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完整的社会公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风险问题(一)内部生产力量不足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就业方面极易产生等待、依靠要求等意识乡村搬迁人员受到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初中文化水人平员占据了86%,而小学以下文化水平人员占49%,搬迁者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意愿不强。走访某县搬迁户后,适龄劳动力中仅仅572人参加就业创业等相关技术培训,只占适龄劳动力的12.5%,未就业的适龄劳动力中,仅有25.7%的人有接受培训的意愿。(二)创业意识不高由于搬迁人员创业意愿并不迫切,受传统观念、资金和技术水平的影响,致使多数搬迁者对于创业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充满担心,最终导致大多数搬迁者宁愿选择被动就业,也不愿选择主动创业。截至目前,该县易迁人员成功创业仅13有13人,带动就业52人,规模偏小。(三)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致使各个行业的就业门槛提高。许多搬迁户虽然远离属于自己的土地,但仍然需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等相关工作,但交通无法满足基础的出行要求。搬迁户搬迁之后,无法在新的安置地点从事相关工作。对现阶段基础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统计,乡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设立时,其搬迁人员适龄劳动,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仅占12%,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的占25%左右,而自身具备就业需求的占26%左右,自身具有创业和就业思维与意愿的占据4%左右,而参加过农业等部门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的人员还不到30%。(四)外界影响因素较多现阶段,影响就业创业的因素相对比较复杂。产业扶贫部门结合程度不高,该县集中安置点人员中,由于病痛因素导致创业问题的占总人员的24%,身体残缺占5.04%,自身缺少基础劳动技能的占4%,由于技术水平问题导致创业问题的占7.1%。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政策实施过程中,具有创业意愿、就业能力及发展基础条件的共有400多人,仅仅占据了集中安置人数的5%左右。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运转过程中,就业问题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政策实施的难度。在创业就业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外部影响因素和原因,政府部门将政策运转过程中碎片化、多变化的运转项目,作为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的核心内容,但是在实际运转过程中,产业扶贫中创造的就业岗位很少,就业扶贫带动的产业发展也不大。三、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策略(一)转变扶贫思想易地扶贫搬迁操作过程中,转变扶贫思想非常重要。只有不断创新就业思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足。在创业和就业策略实施过程中,只有自立自强,才能彻底为乡村脱贫提供基础的生产动力和机会。为此,党员需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进行就业宣传、产业优化。进而让搬迁户可以有效参与其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愿,进一步解决心中的疑惑。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积极组织搬迁人员积极学习就业和创业思想,详细学习成功创业经验,实现自主创业。(二)强化创业宣传强化创业就业宣传力度,需要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及电视等相关媒体平台,针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进行全面宣传和推广,进而打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现象研究信息版2021.11境。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全方位、多角度为搬迁者提供基础的创业服务,全面开展创业技术培训、项目推广、专家咨询等相关服务在财政协调等方面,税务、市场等相关部门为搬迁者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比如:简化行政审批、减免税费、提供小额贷款及政策咨询等。(三)有效实现就业援助在创业和就业方面上,安置点与发达地区构建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全面收集岗位就业和创业信息,实现劳动输出,就业转移。同时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技能培训、乡村垃圾运输以及社会性岗位等方面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就业扶贫、创业。除此之外,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及周边地区构建扶贫车间,开发农家乐等相关模式解决扶贫安置点就业和创业问题。(四)整合资源在资源整合方面上,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将就业创业、果树栽培、养殖高效益农作物种植等相关资料进行详细整合,从根本上防止专业技能培训的重复性。而在资金整合方面,想要保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能够顺利开展,政府需要将人力资源部门中就业基金、阳光工程等相互结合,进而创造出最大效益的。整合产业发展,把农业、人社、旅游、科技经信、残联等部门扶持的产业整合到一起,避免产业扶持政策碎片化,有效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结语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我国扶贫工作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政府基于帮助居住环境恶劣的无房、危房贫困户脱贫,这一政策目标而制定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参考文献:[1]秦玉平,刘可涵,刘勇.关于长阳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问题及对策[J].中国就业,2020(06):54-55.[2]阳年年.易地扶贫搬迁视角下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基于昭通市靖安新区安置点调研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9):299-301.[3]李光伟“卫星中频分配网”.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应用与维护[J].西部广播电视,2019(02):231-232.[4]熊建西.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就业状况调研[J].中国就业,2019(07):50-51.作者简介:田江(1978.05-),女,汉族,重庆人,经济学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39

篇二: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

  

  精

  政协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10月中旬,县政协抽调部分政协委员,由提案法制委员会牵头,组成三个调研小组,在主席、副主席的指导下,深入乡(镇)、村、组、农户及县直相关部门,通过走访调查、座谈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现场交流等方式,对全县农村部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估价

  自国家扶贫政策在我县实施以来,我县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以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为载体,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扶贫政策在全县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扶贫政策的落实促进了经济指标的增长。随着国家一系列扶贫项目的实施,特别是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截止2007年底,全县gdp达到3.676亿元,比2003年的1.879亿元增长95.64%;实现财政总收入2687万元,比2003年的1411万元增长90.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83元,比2003年的1468元增长48.71%;粮食总产量达2345.4万公斤,比2003年的2233.5万公斤增长5.01%。贫困人口的住房、衣着、食物结构等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精精

  精

  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扶贫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新修便民桥涵118座,全县公路总里程达576公里并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能公路;累计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02处,解决了66个行政村中的2.8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新修灌溉管渠道40公里,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2150亩;实施三建三改三化1100户,累计建沼气池1880多口;仅2007年实行贫困户迁移扶贫安置就达381户1596人,民众的基本生存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三)扶贫政策的落实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截止2007年底,全县863名五保户全部按国家政策标准享受供养补助金,其中两所区域性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户220人,农户分散供养643人;全县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3092户6616人,月发放农村低保补助金29.5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特困户、五保户实行医疗救助。救助体系的建立和落实,使特困、五保人群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助,确保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

  (四)扶贫政策的落实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形成。全县已建成生猪产业示范点479个,生猪饲养量达18万头,农民人均饲养量达3.7头,生猪养殖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比重分别达27%、25%。生猪产业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50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30%;同时

  精

  精,引导农民发展魔芋、绞股兰、中药材等特色经济,种植面积达5.1万亩,80%农户从产业中受益。一是安居工程存在部分乡镇摸排不细的问题。在摸底过程中,部分乡镇主要摸排了五保户、低保户及滑坡地段的危房,疏忽了摸排一般贫困户中的危房,致使部分贫困户无法享受到安居工程优惠政策。

  二是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落实不全面,学校操作不规范,透明度不高,有部分中小学生应享受而未能享受。

  三是雨露计划的落实普遍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两难问题。

  四是扶贫重点村建设存在规划缺乏前瞻性或规划执行不严的问题,建设内容单一,建设标准不高,村容村貌变化不大,整体效果不太明显。

  五是农村低保政策落实存在部分乡镇按户平均分配的户保一人和不讲政策讲人情的人情入保问题。

  六是信贷扶贫资金落实过程中,金融部门受以前扶持产业回收资金困难的影响而抬高贷款门槛,致使扶贫项目难以得到信贷扶贫资金的及时有效支持,使得产业发展步履艰难。

  七是扶贫产业支撑、增收路子不多,少数搬迁群众失去土地而又无致富项目,由高山富裕户变为低山

  精

  精

  贫困户,出现因搬返贫现象。

  八是就业培训未真正落实、受教育水平依然偏低,大多数在家务农人员,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有限,对拓宽增收门路、创办实业信心不足,滞留于传统农业,收入难以提高;外出谋生者大都身无技艺,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停留于非农打工仔行列。

  三、对扶贫工作的建议

  综合本次调研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差、财力底子薄、经济和社会发展动能不足以及全县贫困人口还有1.8万人(其中低收入人口9600人,绝对贫困人口8400人)的实际,我们建议在今后一段时间的扶贫扶贫政策落

  实过程中,继续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兴致富项目、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为目标,以整合扶贫资源、用好用活扶贫资金为抓手,着力实施1234工程。

  (一)突出一个中心。以实施扶贫战略为中心,将扶贫重点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科学制定和实施扶贫规划,实行项目规划到村、扶持对象到户,资金安排到村、项目覆盖到户,帮扶措施到村、领导联系到户,通过努力,实现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巩固一个村、提高一个村、致富一个村的目标。认真搞好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和安居工程,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自筹自建、适当扶持的原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确定亟待易地搬迁的对象,因地制宜精

  精

  制定科学合理的迁居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确保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让贫困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生存状况。

  (二)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狠抓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化扶贫。按照产业扶贫、整体推进、成片开发、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通过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大户支撑、农户参与的框架和科技扶贫、资金支持、业主实施、合同约束等措施,大力扶持发展产业基地环节和加工销售环节的两个市场主体。集中相当份额的财政扶贫资金,重点扶持生猪、中药材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户增收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二是狠抓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扶智式扶贫。着手实施智力、科技扶贫,真正做到扶贫又扶智,通过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教育、开展科技扶贫和劳动力技能培训,继续走培训技能—外出就业—增收脱困和培训技术—就地创业—增收脱贫两条路子,教给农民新形势下的谋生本领和发展经济的实用技术,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围绕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办好科技示范基地,发挥基地的聚合、辐射、示范作用;同时,加强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技术优势,对农业生产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三)完善三大机制。一是完善扶贫投入机制。发挥扶贫资金引子作用,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进入扶贫开发领域。充分发挥乡镇实施扶贫政策、用好扶贫政策精

  精

  的积极作用,给乡镇一定的灵活权、实施权;用好用活一事一议制度,全面落实农民义务工投入,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二是完善项

  目组织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行政手段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县级支持与镇乡投入相结合、农民自主与各方帮扶相结合的原则,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集中较大份额的扶贫资金,采取龙头连大户、大户带贫困户的模式,扶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大户发展、帮带贫困户。三是完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在项目计划上,严格审查把关,瞄准对象,突出重点。在资金安排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大力推行公告、公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在项目实施上,认真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按进度县级报帐制,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扶贫效益。

  (四)落实四项责任。一是认真落实领导责任。继续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实行县级领导联乡、部门联村、乡镇分块作战的工作氛围。二是认真落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坚持四不变原则,即帮扶对象不变、帮扶政策不变、帮扶部门不变、扶贫资金不变,做到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职责分明,责任落实。三是认真落实帮扶目标管理责任。按照定点到乡、帮扶到村、惠及到户的要求,将帮扶工作的重点转向贫困乡、贫困村。统一组建的帮扶集团,一定几年不变,做到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帮扶人员和脱贫时间四落实,不精

  精

  脱贫不脱钩。同时,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扶贫集团的衔接,争取更大支持。四是认真落实督促检查责任。建立健全推进扶贫开发督查制度。组织专门班子,经常深入乡、村督查指导,确保扶贫开发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精

篇三: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

  

  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掌握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及就业载体基本情况,厘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就业容量和发展思路,更好的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市就业局、市生态移民局组成联合调研组,通过调查基础数据、实地走访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全市68个贫困乡、615个贫困村共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8个,计划搬迁29150户11614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570户80540人,占搬迁总人数的69.35;

  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580户35602人,占搬迁总人数的30.65;

  自然村寨整体搬迁752个,共12677户52866人,占搬迁总人数的45.52。截至20__年3月底,全市已搬迁入住77010人,占“十三五”期间计划搬迁人口116142人的66.31。

  (一)县区安置点情况。六枝特区计划建设安置点12个,搬迁4194户165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40户11076人,占搬迁人数的66.73。盘州市计划建设安置点33个,搬迁7564户294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37户21906人,占搬迁人数的74.28。水城县计划建设安置点24个,搬迁15305户6084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54户41551人,占搬迁人数的68.29。钟山区计划建设7个,搬迁1679户72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31户5584人,占搬迁人数的77.35。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计划建设安置点2个,搬迁408户199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户423人,占搬迁人数的21.21。

  (二)安置点地域分布和规模。从地域分布看:县城安置点19个,搬迁72244人,占搬迁总人数的62.2;

  集镇安置点26个,搬迁26870人,占搬迁总人数的23.14;

  农村及其他安置点33个,搬迁17028人,占搬迁总人数的14.66。按规模看:20__户以下的安置点有42个,20__~500户的有20个,500~1000户的有8个,1000户以上的有8个。

  二、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情况

  就业载体主要包括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及周边已创办的各类扶贫车间、扶贫工厂、扶贫基地、就业创业基地,以及带动就业情况较好的各类生产加工服务主体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截至20__年4月,全市已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85个。其中,扶贫车间20个、企业及扶贫工厂43个、就业扶贫基地11个、其它实体11个,本地兴建企业实体52个、外地招商企业33个。

  (一)就业载体覆盖程度。85个就业载体覆盖2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覆盖率为35.90。分布在安置相对集中的城镇及其周边交通便利的区域。

  从县区覆盖情况看:六枝特区8个就业载体覆盖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覆盖率33.33;

  盘州市31个就业载体覆盖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覆盖率33.33;

  水城县32个就业载体覆盖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覆盖率41.18;

  钟山区11个就业载体覆盖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覆盖率33.33;

  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就业载体覆盖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覆盖率50。

  从覆盖安置点规模看:就业载体覆盖500户以下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2个,500户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现就业载体全覆盖。

  (二)就业载体的行业分布情况。85个就业载体涉及行业主要包括:电子产业14个、建材新能新材料6个、鞋服加工20个、食品餐饮12个、种植养殖14个、铝产业4个、采矿业3个、观光旅游3个、机械设备加工4个、零售1个、包装2个、劳务输出派遣1个、物管1个。其中,六枝特区以服装生产加工为主,盘州市以种植养殖和电子产业为主,水城县以鞋服加工、电子产业、铝产业、采矿业为主,钟山区以食品餐饮和服装生产为主,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鞋服加工为主。

  (三)就业载体带动就业情况。85个就业载体带动就业14618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112人,仅占7.6。部分就业载体虽然带动就业人数多,但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人数较少。例如:建设在盘州市两河安置点1公里处的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就业116人,其中仅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人;

  水城经开区贵州十九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就业149人,其中只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人;

  六枝岩脚的琳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就业800人,其中没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

  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劳动力结构及培训就业现状

  (一)劳动力结构。全市已搬迁的77010人中,16周岁以上劳动年龄人数为54224人,其中正常劳动力38278人、不具备劳动能力15946人(在校生10385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1147人、残疾人929人、其他原因不具备劳动能力3485人)。

  按劳动年龄分,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正常劳动力中,16~24周岁9216人,占正常劳动力的24.08;

  25~34周岁8743人,占22.84;

  35~45周岁10304人,占26.92;

  45周岁以上10015人,占26.16。由此可见,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16~45周岁的占73.84,以青壮年为主。

  从文化程度来看,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正常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8412人,占正常劳动力的48.10;

  初中文化程度17146人,占44.79;

  高中文化程度1710人,占4.47;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0人,占2.64。由此可见,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92.89,总体文化程度偏低。

  从性别结构来看,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正常劳动力中,男性20993人,占正常劳动力的54.84;

  女性17285人,占45.16。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的男女比例为1.21:1。

  (二)培训情况。近年来,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周边企业用工、群众培训意愿等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4219人次,主要开展物业管理、育婴师、家政服务、手绣、护林、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8337人,培训后就业率58.63。

  (三)就业情况。截至20__年3月底,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16407户30079人(其中创业48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按就业区域分,县内就业17091人,占56.82;

  县外省内就业3013人,占10.02;

  省外就业9975人,占33.16。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以县内就业为主。

  按就业渠道分,扶贫车间吸纳就业537人,占1.79;

  返乡创业带动就业583人,占1.94;

  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682人,占2.27;

  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793人,占2.64;

  单位就业3880人,占12.9;

  灵活就业12990人,占43.19;

  扶贫基地吸纳就业199人,占0.66;

  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吸纳就业293人,占0.97;

  其他方式就业22人,占33.65。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以灵活就业为主,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带动就业不够明显。

  按就业类别分,服务业就业6666人,占22.16;

  建筑业就业4787人,占15.91;

  制造业就业7444人,占24.75,其他11182人,占37.18。全市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就业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

  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未实现就业8199人。从年龄和文化程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年龄偏小和偏大的群体中,以16~24周岁及45周岁以上人员为主,分别为3289人和2116人,分别占40.11和25.81。文化程度以初中和小学及以下为主,分别为3296人和3934人,分别占40.20和47.98,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全市未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有就业愿望的人数为4158人,占50.71,整体就业愿望不强。

  四、存在的问题

  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边的就业载体建设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仍然没有较好发挥出就地、就近吸纳搬迁群众的作用,促进搬迁群众实现充分就业及高质量就业面临着很多困难。

  (一)缺乏整体规划且未实现全覆盖。各县(市、特区、区)没有根据搬迁点的实际情况制定整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就业载体大部分是安置点周边原有的产业,只有一部分鞋服加工和电子生产类等产业是搬迁安置后引进的。同时,就业载体的覆盖率较低,绝大多数只覆盖了城镇500户以上的安置点,乡村安置点缺乏就业载体支撑。

  (二)吸纳搬迁群众就业能力不足。本次调研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边就业载体虽然解决了1.4万余人的就业,但搬迁群众占比不到10。究其原因,一是缺乏适合搬迁群众的就业岗位,二是就业载体整体工资水平偏低,对搬迁群众缺乏吸引力。

  (三)指导扶持力度不够。就业载体的引进培育主要以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园区为主,还未形成引进、培育、扶持、指导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就业载体的扶持政策包括厂房使用或场租减免的招商引资政策、农业项目扶持政策、就业扶贫车间(基地)吸纳就业培训政策等等,涉及多个部门,政策合力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搬迁群众就业质量不高。从本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看,具备就业能力的搬迁群众就业率为78.58,搬迁家庭整体实现“一户一就业”,搬迁群众的就业总体保持稳定。但是,搬迁群众的整体文化技能素质偏低,就业形式以灵活就业和其他就业为主(指从事农业生产、或外出就业但因流动性较强无法掌握具体务工地点和收入的就业),这部分群众虽然从统计层面上实现就业,但收入不稳定,就业稳定性较差,介于就业和失业的边沿。

  (五)未就业搬迁群众就业帮扶难度较大。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具备就业能力而未就业的占21.42,这部分群体中有就业意愿的又只占一半,就业积极性不高,从年龄结构看,16~24周岁的未就业人员有3289人,占40.11,这部分群体恰恰是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就业帮扶。

  五、工作建议

  (一)统筹规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布局。为从根本上解决安置点的后续发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各县(市、特区、区)政府应立足当地安置点的劳动力结构、企业规模、产业布局等实际情况,制定安置点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地布局产业,形成配套产业链,在保证一定规模安置点产业布局的同时,兼顾人数较多的乡镇、村安置点。

  (二)充分开发适合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岗位。引导就业载体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充分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开发群众就业意愿较强、对文化技能要求较低的物业管理、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物流配送、建筑加工等行业的就业岗位,精准匹配就业人员和岗位,同等条件优先聘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

  (三)加强对就业载体的指导扶持力度。由市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召集相关部门梳理汇总扶持就业载体发展的政策,发挥招商引资、引进培育易地扶贫点产业的政策效应。各县(市、特区、区)政府应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对引进培育就业载体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支持就业载体发展壮大,增强它们吸纳搬迁群众就业的能力。

  (四)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水平。做好岗位储备,确保有充足的就业岗位能满足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动态掌握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状况,积极应对搬迁群众的失业风险。为搬迁群众“量身定做”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对搬迁到城镇、已经完全脱离农业的“新市民”要下大力气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切忌“大水漫灌”式的培训。结合安置点的实际情况,有序引导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分层次、分需求的培训。

  (五)切实做好未就业搬迁群众帮扶工作。提高安置点就业服务能力,全面掌握未就业人员的真实情况,对有就业意愿的,实行定期销号制度,确保就业帮扶到位。积极动员年龄偏低的辍学青年参加职业教育,增强就业能力。设置城镇低保人员过渡期,避免出现就业即“脱保”,造成实际收入减少,影响他们主动就业的积极性。针对年龄偏大的未就业搬迁群众开发公益专岗,促使其就地、就近、多渠道就业,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没有一处值得诟病。

篇四: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督导反馈情况及整改措施

  第一篇:关于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督导反馈情况及整改措施

  *县易地扶贫搬迁现场督导反馈情况及整改

  措施

  *年1*月*7日,省易地扶贫搬迁督导组*人进入我县,通过实地视察、资料检查、入村调查等环节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了详细认真的督导检查。县主要领导汇报了我县易地扶贫搬迁的整体情况和遇到的相关问题。

  经过三天调研,*月*日,省易地扶贫搬迁督导组将相关问题反馈如下:一是“慢”:工程进度慢,目前*个安置点只有*两栋楼盘主体封顶,后续产业就业保障起步慢;二是“低”:搬迁任务完成率低,双签率低;三是“超”:20*年搬迁户自筹资金超,面积超;四是“弱”:基础管理数据薄弱,一户一档管理弱。同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求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切实提高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认识;二是要求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彻底整改;三是要求“十三五”搬迁任务必须圆满完成。

  另外**书记向省督导组承诺县政府有能力、有信心去完成此项工作,县政府已高度重视并安排**县政府分管领导主抓此项工作,一定会倒排工期,全力保障任务完成。

  现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督导组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并且按照*书记的安排,经与*县长和*部门充分沟通后提出以下几点整改方案:

  一、明确我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建设和安置由*扶贫开发**有限公司牵头;

  二、由*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与*个安置点开发商及住建局签订*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建设和安置的三方协议,协议中须明确:一是明确三方的责任和义务;二是明确资金拨付;三是明确建筑交房时的房屋状况(毛坯或者简单装修)和时间;四是明确房屋价格(预定价上限为每平方米1***元,具体价格以审计或财政评审为准)。三、四个安置点以目前进度为起点,至明年*****竣工验收为终点,倒排工期,并严格按计划施工,确保工程进度。

  *年**1月***日

  第二篇:易地扶贫搬迁[范文模版]易地扶贫搬迁

  学习目标:

  学会读写与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的字词,了解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建设标准、补助标准。

  学习内容:

  读与写

  搬迁

  自然

  水土

  地方

  村庄

  整体

  同步

  安置

  旧房

  新家

  协议

  按期

  学与用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

  1居住地自然条件恶劣

  2需要整村搬迁的村庄

  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标准

  1城镇安置:

  城镇安置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2农村安置:

  农村安置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3平方米。

  三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0000元,整村寨同步搬迁的非贫困人均住房补助12000元。

  签订搬迁及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拆除旧房的,每日奖励15000元

  第三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报告

  根据你办《关于报送相关资料的紧急通知》文件有关要求,现将我区“住房保障促进脱贫”中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实和帮扶成效等总结报告如下。

  一、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确保“搬得出”。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

  愿确保“精准搬迁”。实行“三看三评三审”,确保应搬户一户不漏,非搬户一户不进。实地“三看”,即看区域环境是否“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看是否建档立卡贫困户、看群众搬迁意愿。严格“三评”,即对贫困户申请,实行社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两委”会议评定。落实“三审”,即对标搬迁条件和对象,开展村社初审、乡镇复审、区级审定,保证符合政策规定。全区共识别“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对象x户x人,并对所有搬迁户实行“一户一档”精准管理,做到可追溯、可查证。二是分类满足群众需求确保“合理搬迁”。根据搬迁安置任务和进村入户摸底情况,坚持以城区、食品工业园、乡镇集镇、中心村和聚居点等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多元化安置方式。按照搬迁户意愿和选择,对贫困群众中有就业技能的,安置到城区或园区;对条件稍差或要求留在集镇的,安置到乡镇场镇;对没有离乡意愿和自身条件差的,剩下的引导投亲靠友。全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中集中安置x户x人,插花分散建房安置x户x人,城区购房安置x户x人,场镇购房安置x户x人,投亲靠友安置x户x人。三是刚性落实上级政策确保“阳光搬迁”。通过走访群众、市场调查、成本核算,以及返贫风险论证,实行分类补助。对进入城区购房、集镇(园区)购房、聚居点建房、分散建房和投亲靠友5类易地搬迁贫困户,分别给予人均补助3.5万元、3万元、2.5万元、2.5万元、1.75万元。按照开工、完工、入住、拆旧四个阶段,打卡直拨20%、30%、30%、20%补助资金。严格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25平方米、户筹资金不超1万元的底线,对面积超标、自筹资金超额、旧房不拆除、质量不达标的实行“四个一律不补助”。

  二、精准制定发展规划,确保“稳得住”。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充分考虑群众居住安全、增收致富、生活配套等多种因素,科学确定搬迁安置点选址,做到“三靠”(靠园区、靠景区、靠产业基地)、“五进”(进城区、进集镇、进社区、进乡村旅游区、进中心村和聚居点)、“五不选”(有地灾隐患的不选、无发展后劲的不选、基础难改善的不选、上学就医难的不选、群众不满意的不选),从规划入手解决群众生活品质和发展能力提升的问题。在户型上,由区规划部

  门按符合面积标准、民居传统、地形地貌、功能要求等统一设计,为每户提供2—3套户型选择,既改善新居风貌,又留住乡愁记忆。在面积上,坚决防止住房面积超标、建设标准豪华、房屋空置等现象。对有后续建房需要的,采取宅基地预留续建空间等办法,由搬迁对象稳定脱贫后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决定是否扩建。在模式上,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要求,由6—20户组团小规模聚居,鼓励搬迁对象2—3户联建具有川东北传统合院式风格的三合院、四合院。二是突出群众主体。实行“政府主导、乡镇主责、群众主体”,加快新居建设。由搬迁户成立业主委员会,坚持统一政策标准、规划设计、土地协调、工程建设,自主进行选址定点、户型选择、队伍确定、质量监督的“四统一四自主”机制,实现“自己家园自己建”。政府重点抓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质量监管、政策兑现、拆旧复垦等。三是突出综合配套。坚持把易地搬迁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相结合,配套建设水、电、路、通信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完善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搬迁户的帮扶工作,从关心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入手,帮助实现“微心愿”;帮助搭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众关爱网络,营造邻里守望、互助和谐的人文氛围。以创建“四好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契机,利用农民夜校、文艺演出、“村村响”等载体,开展感恩奋进、文明健康、科技法治等主题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强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同步转变,引导农户自觉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三、精准施策促进增收,确保“逐步能致富”。一是“搬迁户+产业培育”,增加经营性收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发展优质粮油、品质果蔬、特色养殖。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三双”、“152”等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受益。二是“搬迁户+技能培训”,增加工资性收入。依托职业技能、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成人继续教育“五大培训工程”,摸清农户就业愿望、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劳务技能培训,提升劳

  动力素质和就业签约率。三是“搬迁户+产权制度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鼓励搬迁户将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和林地,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给业主或者集体经济组织,推动农地、农房、林木、人才、闲钱、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将“死资产”变为“活资本”。四是“搬迁户+惠农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出台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分类分档补助政策,激发贫困户增种增养“五小”经济,放大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基金效益,解决产业发展投入难

  题。

  第四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XX镇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重要决策部署和要求,牢牢把握“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根本要求,积聚全镇力量,以更加明确的责任,更加有效的举措,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目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共涉及5个村13个村民小组,完成搬迁任务227户9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8户649人,同步搬迁户69户259人。分规模为2016年111户471人,其中建档立卡77户335人;2017年116户437人,其中建档立卡81户314人。集中安置6个点共217户863人,其中赛云村赛云一组大鱼塘安置26户10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66人)为跨安置点,2016年实施16户6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27人),2017年实施10户4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39人);赛云村赛云二组那诺地安置27户6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34人)为跨安置点:2016年实施15户4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29人),2017年实施12户2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5人);太和村小寨组古蜡平掌安置40户19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60人)为跨安置点:2016年实施35户17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57人),2017年实施5户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3人);太和村新寨组恩乐地安置56户24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

  37户150人)为跨安置点,2016年实施45户19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121人),2017年实施11户4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29人);官厅村厄里组拉古普池安置20户7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53人)于2017年实施;官厅村玉能一二组瓦场安置48户18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140人)于2017年实施。分散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户46人,其中新华村3户16人,官厅村5户22人,路思村2户8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项目建设情况。截止2019年12月2日,全镇已全部完成搬迁任务。集中安置点开工6个,已竣工6个,竣工率100%;分散安置户开工10户46人,已竣工10户46人,竣工率100%;分散安置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已竣工。全镇搬迁入住227户908人,搬迁入住率达100%;完成旧房拆除227幢,拆除率达100%。

  (二)“双点长”落实情况。XX镇6个集中安置点已实行“双点长”制。集中安置点“点长”由一名县级领导及施工企业负责人担任,分散安置点“点长”由镇级领导及施工企业负责人担任,共同做好集中安置点建设、管理、后续脱贫发展的组织实施工作。

  (三)脱贫措施落实情况

  1.围绕《XX镇脱贫攻坚产业扶持实施方案》,由政府搭建平台,促成126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与墨江县XX火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产业扶持资金投入29.04万元。

  2.2018年,整合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产业扶持资金20万元,结合“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以XX镇烟叶生产技术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烟叶生产为合作纽带,扶持太和村新寨、小寨组搬迁烟农20户,发放产业扶持贷款20万元,实现户均收入51219余元。

  3.2018年-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享受扶贫小额信贷政策24户,发放贷款106万元,用于自身产业发展。

  4.加强转移就业培训与技术技能培训,有效拓宽搬迁群众的致富路子。充分发挥挂钩单位作用,开展种、养殖技能培训187人次,召

  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动员会6次,自觉增强发展动力,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换新貌,真正实现稳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关于调整建档立卡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发改扶贫〔2018〕422号)的要求以及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细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财农﹝2018﹞158号)文件要求兑付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定期不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和稽查监督,确保资金安全。目前,全镇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XX万元,其中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资金XX万元,农户建房补助XX万元,旧房拆除奖励资金XX万元,同步搬迁户产业扶持资金XX万元,同步搬迁户建房贷款XX万元。

  (五)复垦复绿情况。根据《XXX自然资源局及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试点项目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上级下达XX镇复垦面积为200.65亩,需修建25m3水池18个,16m3水窖8个,需改建896.1米生产路1条。目前已完成复垦面积84.30亩,水池水窖建设8个,生产路改建896.1米,其余正在有序推进。

  三、取得的成效

  全镇共建成集中安置点6个:赛云村赛云一组搬迁安置点、赛云二组搬迁安置点、太和村新寨搬迁安置点、太和村小寨搬迁安置点、官厅村厄里搬迁点和官厅村玉能一、二组搬迁点,完成搬迁任务227户90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8户649人的搬迁任务。

  (一)安全住房得到有效保障。从“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来看,从根本上解决了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帮助群众建设经济适用、功能齐全的房屋,让群众住上了安全稳固的房屋,共建成安全住房227间。

  (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易地扶贫搬组内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文化活动室、公厕、路灯建设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脏、乱、黑问题,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三)群众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项目建成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加强技术培训,并合理引导劳动力转向发达地区,贫困群众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思想意识、观念得到根本转变,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需进一步加快完善。《关于调整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发改扶贫〔2018〕422号)和《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公司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细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财农〔2018〕158号)文件,对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来源、标准及使用重新进行明确。根据文件精神我镇重新编制、上报实施方案,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集中安置点与分散安置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故目前尚未完全完善。

  (二)部分安置点存在私搭乱建情况。一是部分农户因人口较少,安置房建设面积受限,存在粮食无地方堆放的情形,农户私自改变厨房用途,在周围搭建简易小厨房;二是在房檐、庭院、楼顶加盖彩钢瓦、树脂瓦。

  (三)痕迹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由于政策、对象调整,项目资金投入、项建设内容等已重新变更皮肤过,一户一档、一点一档等资料需要重新完善。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扫尾工作。按照《关于调整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发改扶贫〔2018〕422号)、《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公司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细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财农〔2018〕158号)精神,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与分散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

  格按时间要求完成各项建设。

  (二)规范农户房间用途,坚决整改私搭乱建。严格执行“厨卫入户”政策,杜绝农户将厨房和卫生间的用途私自改变,按照房屋规划厨房必须规范入户,严禁改为客房或库房,减少农户再次私搭乱建厨房。上下联动,对已经发现的私搭乱建房屋进行集中力量组织整改,力求“零容忍、严打击、零增长”。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有针对性的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从源头上杜绝私搭乱建现象的发生。

  (三)进一步完善档案资料。镇级将专门组织人员协助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切实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严格对照“一点一档”21项、“一户一档”19项归档要求完善痕迹资料。

  第五篇:易地扶贫搬迁申请书

  易地扶贫搬迁申请书

  XXX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

  我叫,是

  村

  组农民,全家现有

  口人,承包耕地

  亩,由于我村地处偏远,生态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条件低下,在最近乡上、村上和组上的干部到户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时,我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大实事,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给我们提供很多好的政策和很高的补助,实现了我们几辈人都不能实现的梦想。因此,本人申请享受扶贫搬迁政策。

  特此申请,请批准。

  申请人:

  年月日

篇五: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

  

  精准扶贫家庭帮扶调研报告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下面是精准扶贫家庭帮扶调研报告,欢迎参考学习。

  精准扶贫家庭帮扶调研报告(一)

  实施精准扶贫,全面落实扶贫对象帮扶到户举措,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根本要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战略部署。结合x州的实际,就如何做好扶贫对象的识别、落实帮扶措施等问题,谈点肤浅看法。

  一、实施精准扶贫,应当完善精准识别到户机制

  开展扶贫对象识别到户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很详细实在的工作,更是实施精准扶贫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需建立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用定位仪和瞄准器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确

  定位和精确瞄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找准靶子,精精确

  定扶贫对象,实施有效的精准扶贫。精精确

  定扶贫对象,必需重点把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程序。

  一是把握对象分解。把省下达的贫困人口指导数逐级分解到县(市)、乡镇和行政村,村再落实到村民小组和贫困户。

  二是坚持户主申请。农村常住户依据本人家庭收入和生活状

  况,由户主本人向村委会提出申请,或由各村民小组依据本小组农户贫困状况向村委会推举扶贫对象候选名单。

  三是深化入户调查。各村调查评议小组依据村小组推举或农户向村委会申请的扶贫对象候选名单,逐组逐户进行入户调查,具体了解把握每户的家庭生产生活状况,并逐户登记造册,建立档案资料,并填写《扶贫对象现状调查摸底表》。同时各村应成立村级民主评议小组,小组人数按村人口规模确定,一般7-10人左右。

  四是仔细民主评议。依据调查评议小组入户调查资料和确定的本村贫困人口指导数,以村为单位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对入选扶贫对象排序进行票决确认。

  五是村级公告公示。行政村将票决初选的扶贫对象名单在村务公开栏内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若有异议,则按票决得票多少予以调整增补。

  六是乡(镇)审核上报。各乡镇将村级公示无异议后扶贫对象初选名单造册登记,以村为单位填写《扶贫对象调查汇总表》,并由村委会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各乡镇以村为单位逐户进行复查审核后,将审核结果在乡镇政务公开栏内张榜公示,乡镇公示无异后上报县(市)复审。

  七是县(市)复审。乡(镇)人民政府将审核后的扶贫对象名单汇总上报县(市),县(市)扶移办复审确认。

  二、实施精准扶贫,应当制定帮扶到户措施

  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简单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状况

  千差万别,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应从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动身,因村因户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村一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实行扶贫对象双向全掩盖,做到每位干部都参加帮扶贫困户,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服务。

  一是结对帮扶。坚持以送政策、送暖和、送服务(下简称三送)为抓手,乐观开展三送干部结对帮扶。驻点三送干部每名干部帮扶3-5户,乐观开展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扶贫对象活动。即在职的市级领导干部、各县(市、区)在职正副县级领导、市直、驻市单位一把手分别结对帮扶贫困户3户;市直、驻市单位副县(处)级领导干部、县(市、区)直和驻县(市、区)单位及各乡(镇)在职的正副科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户;市、县(市、区)直及各乡(镇)在职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户。

  二是产业帮扶。对有劳动力量和劳动乐观性的扶贫对象,实行以奖代补、供应种苗、供应小额贷款或贴息,供应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动员扶贫对象以土地、山场、水面及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入股的形式参加到扶贫经济实体中来,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进展1-2项种、养殖业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气脱贫致富,特殊注意同步进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挡市场风险力量。

  三是移民搬迁帮扶。根据自愿原则,乐观推动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难搬迁等项目,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难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结合

  进城进园、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项目,重点把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安置在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等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改善生活环境和就业条件,提升进展力量。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贫困人口向中心镇、工业园区转移,把进展特色产业与招工就业有机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进展问题。

  四是技能培训帮扶。以农夫学问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农夫应用果业生产先进技术水平、提高农夫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方案以及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为帮扶对象供应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把握1项就业技能或有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

  五是基础设施帮扶。对贫困村每村每年支配10万元以上整村推动扶贫资金,有效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重点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峻滞后的地方,关心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设,打造一批整村推动扶贫示范村,解决产业进展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

  六是合作社带动帮扶。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贫困户以土地、山林、草地、水域、劳动力等资源入股或流转的方式,引导贫困户参加进展产业。对带动贫困户进展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赐予肯定的贷款贴息或产业资金扶持。通过示范带动实现脱贫。

  七是保障帮扶。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

  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准时落实相关政策,赐予相应救助。对符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帮扶对象,优先支配土坯房改造,做好一对一、全掩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精准扶贫,应当落实帮扶到户责任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实施扶贫对象一对一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民生工程,更是重要的政治任务。为确保扶贫到户目标任务的实现,各地应成立实施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精准扶贫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实行分级负责制,把工作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做到分级负责,责任到人,不脱贫不脱钩。

  2、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平安运行。一是严格扶贫到户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运行和项目管理机制,英语笑话,规范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二是实行扶贫到户资金一卡通制度。扶贫到户资金实行实名制一卡通管理,确保资金准时足额平安到位;三是建立扶贫到户资金使用管理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做到公开透亮,程序规范、手续完备、发挥效益。四是确保扶贫到户资金用于扶贫对象进展生产和增加收入。

  3、建立考评机制,确保工作落实。为抓实抓好扶贫到户的实施,应建立健全扶贫到户考核评比激励机制。一是督促检查机制。建立市对县(市)、县(市)对乡(镇)督促检查机制,做到半年检查、年度考核。二是考核评比激励机制。制定考核评比嘉奖方法,将扶贫到户纳

  入到当地县(市)、乡(镇)党政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各地应把实施精准扶贫的资金落实、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等进行细化分解,逐项落实,综合评比,奖惩激励。对组织实施完成任务好的赐予嘉奖,对未完成任务的赐予通报批判。

  精准扶贫家庭帮扶调研报告(二)

  为切实做好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增加扶贫攻坚合力,扎实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加快我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看法》(广发〔20xx〕4号)的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村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六个到村到户,本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贫困优先、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特制定本帮扶方案。

  一、基本状况

  省级扶贫村xx山村位于吴村镇东北部,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国土面积8.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农户425户,总人口2310人,全村共有劳动力980人,外出务工560余人。人均纯收入3500元,其中贫困人口纯收入不足2500元。贫困户145户,贫困人口556人。其中扶贫开发对象88户,人口341人;扶贫低保对象户24户,人口113人;纯低保对象29户,人口96人;农村五保户对象4户,人口6人。

  二、致贫缘由分析

  我村四周环山,高山林立,沟壑纵横,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设施落后,村民只能以种植农作物为生,但由于地貌和气候缘由,广

  种薄收,又加上距离县城较远,村民的收入渠道狭窄,无稳定的经济来源。

  (一)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对农户而言,假如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丢失劳动力量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我村现有贫困户中,丢失劳动力量的人口比重为25%,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简单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二)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经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由于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念摆脱贫困。

  (三)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

  我村占三分之一的农户地处山区,其中有40%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场镇,交通不便,肯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进展,对生活在很差的自然环境中的贫困户实行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由于无法从根本上转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四)劳动力文化素养差

  由于种种缘由,很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养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缘由。我村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7.6%。由于劳动力文化素养低,进展家庭经济缺方案,缺技术、缺管理力量,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念和决心。

  (五)自然灾难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缘由

  有的农户原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超过贫困线就不远,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难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三、帮扶方案

  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路亭山村仔细贯彻执行扶贫开发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主动适应新常态,结合精准扶贫精神,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政策,创新精准扶贫模式,以十三五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实现十三五期间详细工作目标。

  五,即在五年内在本村进展果业种植面积达五千亩以上、年销售额达五千万元以上,主要以合作社形式鼓舞贫困户参加。

  三,即依靠果业的进展,为贫困户供应就业机会三百个以上。

  十,即合理使用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解决贫困户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的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瓶颈问题,确保带动贫困户每户种植果业十亩以上。

  xx山村争取在五年内使全村贫困户的生活发生质的变化,使

  其劳有其业,居有定所、老有所依,最终脱掉贫困的帽子,走向致富的路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详细负责日常工作,监督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对工作开展状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各村(居)也要成立工作协调小组,组建特地工作班子,加强领导、指导和督促,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二)加强宣扬。镇、村、组层层召开动员会,把上级有关政策宣扬到村、到组、到户,充分利用横幅、板报、微信等各种载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加权,做到政策公开、规章公正、结果公正、群众公认。

  (三)全面推行扶贫工作专职代办员工作制度。各村(居)要确保从两委干部或志愿者队伍中,选取一名政治合格、工作乐观、热心公益的人员担当以帮民意收集、帮思想政治、帮生产生活、帮纠纷化解为工作职能的专职代办员。

  (四)加强督查。一是镇党委、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对村进行考核,村(居)要明确精准扶贫工作的纪律要求,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公开、公正、公正。二是建立义务监督员制度,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每个行政村配备义务监督员。三是强化督促检查。根据月分析、季通报、年考核的机制,定期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觉的问题要准时整改。四是严格奖惩。通过嘉奖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乐观

  性,全面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篇六: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我是贵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负责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积极开展了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我们进一步做好了搬迁户的安置工作。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安置制度,包括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搬迁户进行生产生活的转型。此外,我们还加大了对搬迁户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关注,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其次,我们加强了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边的扶持工作,努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我们发挥资源优势,引导搬迁户发展种植、畜牧、养殖等产业,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此外,我们还积极拓展市场渠道,促进产销对接,努力提高当地经济效益。

  最后,我们加强了对搬迁户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工作,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管理培训等,帮助搬迁户提高在新岗位上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此外,我们还为搬迁户提供了技术支持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应用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产业实用性。

  总体来说,过去一年来,我们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搬迁户的关心、关注和服务,为他们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我们也将积极配

  合当地各级政府,深入推进综合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创新扶贫基础工作,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

  感谢领导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除了上述工作,我们还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注重了社会帮扶和民间合作,提高了扶贫工程的可持续性。我们积极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搬迁户的互动交流,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拉近上下游产业链的联系,实现互惠共赢。

  在搬迁户安置点设立了合作社,发展农业种植产业,扩大经济规模,提高附加值。同时,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探索发展文化旅游,建设民宿,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此外,在平衡贫困群众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方面,我们也采取了有力措施。我们建立了健全的医疗机制和教育扶贫体系,保障搬迁户及周边群众基本医疗和教育权益。在社会保险方面,我们积极推进保险购买,为搬迁户解决医疗费用等各种风险问题。

  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我们深入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的突出困难,让搬迁户尽快融入新家园。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包括政策扶持、资金补贴、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帮助搬迁户实现产业和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总而言之,我们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的中心任务,以补短板、激发发展力为主攻方向,以多项措施联动、多方力量合作为总体思路,目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未来,我们将继续保持务实、创新、协同、高效的工作态度,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顺利推进,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重要的脱贫手段,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具体工作流程以及在搬迁后如何继续为贫困地区发展做出贡献。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搬迁对象,规划搬迁地点,保障搬迁户的基本权益。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搬迁户的意识和融入新生活的能力。

  在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我们注重了社会帮扶和民间合作,提高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可持续性。我们积极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搬迁户的互动交流,拉近上下游产业链的联系,实现互惠共赢。同时,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方面,我们也采取了有力措施,保障搬迁户及周边群众基本权益。

  总而言之,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工具之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的综合扶持工作,是保障贫困地区人民权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扶持工作,切实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更大的胜利。

推荐访问: 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 易地 扶贫 搬迁
本文标题: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6篇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xindetihui/2023/0501/70129.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6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