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中医学论文范文3000字6篇

发布时间:2023-05-01 10:25:03 | 浏览次数:

篇一:中医学论文范文3000字

  

  中医学职称论文范文

  中医学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一些中医学职称论文范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中医学职称论文范文篇一

  中医穴位理论医学

  【摘要】目的:观察按揉腰眼组穴为主

  治疗

  腰部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9例腰部劳损患者采用按揉腰眼组穴为主结合在腰部膀胱经处运用法和按揉治疗。

  结果与讨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01%,而且对单纯性腰部劳损效果更好。

  【关键词】腰部劳损;按揉;腰眼组穴

  【Abstract】Objective:Theobservationaccordingtorubsthesidesofthesmallofthebackgroupholeprimarilytotreatthewaiststrain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Method:Usesto69exampleswaistsstrainpatientaccordingtorubsthesidesofthesmallofthebackgroupholeprimarilytounifyinthewaisturinarybladderafterplacebringtobearmeansandaccordingtorubsthetreatment.Resultanddiscussion:Treatmentgrouptotaleffectivenessis97.01%,moreoverisbettertothepurewaiststraineffect.【Keywords】Waiststrain;Accordingtorubs;Sidesofthesmallofthebackgrouphole腰部劳损是指腰部肌肉、筋膜与韧带软

  组织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骶部一侧或者两侧的弥漫性疼痛。是腰腿痛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采用腰眼组穴按揉治疗本病,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人,总共69例,男37例,女32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3岁,平均43.2±0.6岁;病程最短3星

  期,最长23年,平均27?1±3.0个月。32例出现了脊柱侧弯,其中12例合并骶髂关节错动、3例有坐骨神经刺激症状。

  1.2诊断标准:按照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中腰肌劳损的诊断标准。

  1.3排除标准。

  1.3.1腰椎有骨折、结核、肿瘤、骨质疏松之后的腰肌劳损患者。

  1.3.2合并有内脏器官急重症患者、孕妇、合并严重腰椎间盘突出和骶髂关节脱位及半脱位患者。

  1.3.3未按要求完成推拿疗程的患者或资料不全者不列入

  统计病例之内。

  2治疗方法

  运用法沿腰部两侧膀胱经推拿3~5遍5分钟,掌揉法、擦法于肓门、志室、秩边、命门、肾俞、阿是穴等穴,5~8分钟,以患者出现酸胀、透热为佳,按揉法、肘压法着重按揉腰眼组穴(胞肓、八髎、腰眼、居髎、环跳穴)3~5分钟,要求出现酸胀甚至轻度疼痛,以可耐受为度。用斜扳法结束手法治疗。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并统计疗效。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2.1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必要时用腰椎固定带支持。

  2.2禁止负重,避免背、提、拎重物,避免长时多次弯腰动作,避免久坐、久立、久行。

  2.3尽量卧硬板床,避免软床。

  2.4避免坐矮板凳和软沙发。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按照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中腰肌劳损的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腰痛消失,腰部活动自如。

  好转:腰痛基本消失,劳累后略有酸胀不适,腰部活动功能正常。

  未愈:腰痛无明显缓解,腰部活动仍有障碍。

  3.2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按1个疗程统计疗效(见附表)附表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有效例数治愈好转无效因故不能完成总有效率6738(56.72)27(40.30)2(2.99)265(97.01)治疗总有效率97.01%,病人中有2例因非治疗因素不能完成。无效的2例均为脊柱侧弯患者,并有骶髂关节错动及坐骨神经刺激症状;好转的27例中有15例有脊柱侧弯,8例有骶髂关节错动。

  4讨论

  祖国

  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者年老体衰,生活起居不慎,致风、寒、湿邪痹阻筋脉,日久致肾阳亏虚,血虚寒凝而为病。循经按摩可调解经气、通经活络,改善背、腰、下肢等受累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和经筋痉挛,消软阳性反应物,滑按复位,恢复受累肢体功能等优点,[2]从而达到祛瘀生新、通则不痛的作用,从而改善临床症状。而且,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合并有脊柱侧弯、骶髂关节错动、坐骨神经刺激症状的腰肌劳损治疗相对困难。

  腰眼组穴(胞肓、八髎、腰眼、居髎、环跳穴)是在临床

  实践中根据治疗

  经验归纳出来的一组穴位。局部层次解剖结构主要有:竖脊肌、胸腰筋膜深层及浅层、背阔肌腱膜、髂肋肌、腰方肌、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等;刺激的神经主要有:臀上皮神经第四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皮支、臀上皮神经、髂腹下神经外侧皮支、臀上神经、坐骨神经松解这些穴位可以有效缓解腰部及臀部的肌肉,明显缓解症状。

  总之,推拿在

  治疗

  腰肌劳损方面能有效消除水肿,促进炎症吸收,解除粘连,对于单纯性的腰肌劳损效果较好。如果治疗中能跳出腰部局部限制,放眼腰部周围

  组织,就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

  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2王艳梅.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刺按摩疗法针灸

  临床杂志,2007,23(5):24~25

篇二:中医学论文范文3000字

  

  中医学的论文优秀范文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医学的论文篇1浅析中医医学心理学

  【摘要】中医医学心理学源于《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医生运用于临床,并进行系统的整理、提高。本文就其理论基础、基本疗法结合案例进行简述。

  【关键词】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基本疗法;案例

  1中医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1形神合一论中医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论。在狭义来讲,形为身体,神为心理,形神合一。

  1.2心主神明论用藏象学说阐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说。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为“君主之官”。[1]1.3心神感知论《内经》阐明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联系,如心神能感知针灸的“针感”。[1]1.4五脏情志论

  1.4.1五志分脏论《内经》阐述五志分属特定脏腑。不同脏腑精气的盛衰导致不同心理活动的改变,五志的太过不及均可使脏腑受损。

  1.4.2七情致病论《内经》以气机紊乱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致病,有指导意义。[2][3]七情生于脏腑,出于心神,当其强度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时可致病。[4]1.5人格体质的分型《内经》把人格、体质结合:①按阴阳属性,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型阴阳五态人。②按五行属性,分25型阴阳二十五人。[5]1.6阴阳睡梦论《内经》从形神合一论出发,以脏腑功能的阴阳五行属性来释梦。[1]

  2中医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疗法及案例

  2.1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内经》始创此法,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贡献犹大。[6][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等,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等以情胜情的治疗模式。[8][9]2.1.1单独运用

  如怒伤肝,悲胜怒:张氏治疗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损毁皮肤而悲,而排解郁怒。如喜伤心,恐胜喜:范进过喜而呈癫状,岳父突然打耳光,他因恐而清醒。

  2.1.2综合运用以情胜情疗法要灵活运用。[10]一种情志刺激可调一种或数种情志致病;一种或数种情志可调一种情志致病。[11]某女思夫纳呆,丹溪综合“以怒胜思,以喜解思”让其父使女怒,又诈以其夫将归使女喜,女思得解。

  2.2言语疏导法用语言对患者劝说开导的精神治疗方法。在能保护患者隐私的环境,使其畅言,顺其意疏导,改善其负面情绪。

  2.3惊者平之法《内经》:“惊者平之”。张从正:“惟习可以治惊,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不惊”。[12]卫新妻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戴人用以木击几等方法发出声音,使之耳闻目睹,渐次为常,惊止病愈。

  2.4顺情从欲法欲愈其疾,当先治心。室女倾心于某男,初其父不许,由此郁闷而患瘰疬。其父遂许。婚后三月,其症大减,再稍加调治即愈。[13]2.5移精变气法《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讲述运用精神疗法转移精神,梳理气机。杨贲亨诊患内障的贵人,用诡言令其凝神于足以降火,愈目疾。

  2.6导引运气法让患者安神静志,摒弃不良情绪的干扰,梳理紊乱的气机,恢复平衡的心理疗法。卢不远治疗沈某的恐死症指导其禅宗参究法(导引运气法),百日病愈。

  2.7传统音乐疗法《内经》以五音对应五脏的模式,用相应的五音组合,调理忧愁、思虑、悲哀等异常情志及心身疾病。

  2.8祝由疗法“祝说病由”以“移精变气”,而“邪不伤正,精神

  复强而内守”;“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而“病由是可愈”。[14]祝由疗法蕴藏合理的科学内核,借助患者的信仰,掌握和改变患者的心理,达到治病的目的。[15]2.9针药疗法《内经》强调心神,重视针药疗法,如选用针灸肝经原穴太冲或服用逍遥丸治疗肝气郁结的患者等被广泛地运用。

  3问题与展望

  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存在发展连贯性,蕴含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然其内容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我等应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闵范忠,何清平.新编中医医学心理学[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3.97-104,105-110,117-124[2]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探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7):3-4[3]郭

  倩,杨

  洁,陈

  刚,黄海健.朱丹溪的中医医学心理学思想探析[J].中

  医

  药

  学

  刊,2005,3.23(3):462-463[4]闵范忠.论情志致病的条件及机能[J].广西中医药,1987,10(1):20[5]郜

  峦.《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内涵简析[J].中医药学刊,2003,9.21(9):1496-1498[6]曾智.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0.31(5):12-15[7]王金道,刘勇,郭念峰.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0,61,69.[8]胡永年.略论以情胜情疗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7):10[9]李益生.以情胜情疗法探赜[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2):533-534[10]燕山高,朱文锋,闵范忠,等主编.中医医学心理学荟萃.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303-312[11]李兆健.古代情志相胜医案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初探[J].上海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4,6.18(2):13-16[12]陈

  莉,刘静宇.张子和心理疗法初探[J].中医研究,2003,10.16(5):16-17[13]__庸,张景岳医学全书,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6、1305[14]祁宏.“祝由”探释[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6.20(3):7-8[15]林韶冰,李秀华,李秀云.移精祝由疗法浅识[J].江苏中医药,2002.23(3):37-38

篇三:中医学论文范文3000字

  

  中医毕业论?范?毕业论?按?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等教育?学考试本科及研究?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集中进?科学研究训练?要求学?在毕业前总结性独?作业、撰写的论?。从?体??,它也是对某?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定意义的论?。?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学年(学期)进?。中医毕业论?范?1  1、中药在美国的发展尚需?候  根据美国膳?补充健康和教育法案,中医药被限定在膳?补充剂的范畴。根据这项法案,?产商不能声明某种膳?补充剂能够治疗某种疾病,只是说通过科学研究,对?体的某些结构或器官有改善和保健作?。这种定性从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中医药作为药品在美国市场的发展。?相关专家认为中医药作为膳?补充剂更易进?美国市场。总之,中医要想以药品的?份进驻美国看来还要有很长的路要?。  2、针灸在美国的发展持续升温  针灸作为最早被美国?承认并接受的中医疗法,它的独特魅?和神奇的功效?直在美国得到关注,并持续升温。21针灸在美国的发展背景针灸是世界上最古?、最为?泛应?的医疗?法。它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1971年,当纽约时报记者JamesReston写了有关中国针刺?醉的报导后,针灸在美国变得?为?知。除了开始主要?于治疗疼痛症状,如头痛、?痛、关节痛、肌?痛、神经痛、?术后疼痛等,也?泛应?于其他领域,如癌症、?液病、哮喘等等。?前全美有20多个针灸医疗中?从事针灸治疗和研究,研究项?有200多项,所治疾病数?种。规模较?的中医、针灸学校现有20多所,有40多个中医针灸学会或基?会,创办近10种中医、针灸杂志,并在不同地区召开了?些国际性中医药或针灸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全美现有30多所中医针灸学院,其中加州就有??所,这些学院都是民间社团或私?举办。学院在校?最多达500多?,最少仅???,学?来源主要是华裔,也有相当数量是?华裔。22针灸在美国的?法情况针灸的?法在美国历经了探索期、?法规范前期,完善?法期3个阶段。  1)探索期:该期是以富兰克林贝奇(FranklinBache)1826年发表的第?篇针灸临床报道环球中医药为标志的。该?的作者亦是美国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的曾外孙。他在当时著名的《北美医学和外科杂志》(《NorthAmericanMedicalandSurgicalJournal》)上?次报道了针灸对腰背痛和其他关节痛的疗效观察。  2)?法规范前期:上个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时,随?记者詹姆斯雷斯顿(JamesReston,普利兹奖获得者)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篇新闻,阐述了他在中国体验针灸治疗的亲?经历,医??针灸缓解了他的急性阑尾炎术后疼痛和其他症状。从此,掀起了?股美国的针灸热。  3)完善?法期: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针灸的相关组织相继成?,包括中医公会(AAAOM)。另外具有代表的组织有:成?于1982年的针灸与东?医学?学理事会(CCAOM)和针灸与东?医学认证委员会(ACAOM)。这些组织保障了针灸在美国的?法、教育及针灸师的权利。?前,?论是从针灸医师的?数,开设针灸科的医院、诊所,还是就诊的?数来看,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可以说是持续加快。  3、中医药在美国?临的机遇和挑战  回顾中医药在美国的发展,展望美好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从近?年来的?献报道来看,可以得到很多启?。  第?,以教育为先导,开拓中医之路。当今美国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及其主要的4种教育形式,分别为中医学院教育、医学院内的中医教育、西医师的中医继续教育课程、NIH中医博?后教育。美国现有60余所中医药、针灸学校和学院,可以颁发中医证书。这就为中医培养?才,拓展中医之路打下了基础。但随之也有很多问题暴露出来:教育制度不够完善,教育?平参差不齐,教材质量问题等等。  第?,以研发为?撑,加?投??度。中药的疗效?庸置疑,但如何打?美国市场仍需狠下功夫。美国国家中?业已资助了??项中医中药的研究课题,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前?本、韩国等都在中药领域不断开拓进取,联合跨国企业、公司拓展中草药市场。作为拥有得天独厚条件的我们更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把握住机会,将纯天然绿?的中药材带?美国市场,甚?是世界市场。  第三,以沟通为桥梁,搭建合作平台。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理事长李永明博?说,中医学包含了许多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因此中医西进很容易引起东西??化的冲突。?如,语?就是?个很?的障碍。许多中医使?的语?,即使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多数中国?都觉得?深莫测。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愿意甚?主动了解中医中药,预?着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分乐观。我们可采取很多合作?式:构建国际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企业的?化品牌建设,开展中医药教育,传播中医药?化。  第四,以疗效为?标,建设?才队伍。?论是中药,还是针灸,要想??于世界市场,必须有?的品质,才能取得好的疗效。针灸的疗效是最为美国?所接受的,然?中药的疗效就不容乐观。由于缺少严格的对照、没有真正的随机分组等问题,不

  能证明其确实有效。涉外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海外中医药事业的关键,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平的中医英?不?;英?好的往往对中医?不精通,有的甚?不会看病,以致涉外中医药教学?才奇缺,这?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医毕业论?范?2  摘要:藏象学说是和?定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现状相关联的,在此过程中?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在各个发展时期医学家发展完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内容。??世纪尤其是建国后通过与西医融会贯通,对藏象学说的也更加深?,同时也将其?泛地应?于临床实践,形成了不少?之有效的治疗?法。  关键词:中医临床治疗

  藏象学说

  脏腑辫证  藏象学说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最为丰富宝贵的治疗?法就是将脏腑学说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脏腑辫证作为最常?、最实?的辫证?法,是祖国医学各种辫证?法中?较具体的辫证?法,辫治疾病,最终要落实到损及何脏腑,这样才可将病因病机阐述得更为透彻,更能明确地指导治疗;这样在?药时才能有鲜明的针对性。

  1肝胆学说  调畅?化以治肝病。由于张锡纯强调肝主?化,肝病多关系?化,因此治疗肝病必须调畅?化。调畅?化的关健是个“通”字,肝虚补之以通,肝实泻之以通,疥则活之以通,疾则化之以通。万变之中,??疏通?化,?化?通则诸病皆除,如肝虚助??发之?,黄茂振奋肝?,补益肝?;肝郁以柴胡升举。不任升举,代之以茵陈、?麦芽条畅;若肝郁、肝?,则或培中宫,或位?平?,皆以条畅?化为务。  敛肝救脱。脱证系指阴阳相离,其?脱越,?命垂危的病理反映。张?主张以?芡?浓煎顿服以敛肝救脱,并?有既济汤,来复汤等?,皆重??芙主将。?芙?“?能收敛元?,振作精神,固湿滑脱”故善救脱。可见,张?在救治脱证??独具?格,在肝胆学说上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境界。  肝胆同治。施?观察111例慢性肝炎患者,超声影像学检查提?胆囊增?者23例,胆囊壁增厚、?糙者37例,胆囊区回声增强、出现光团者8例,胆囊S型扭曲11例,胆囊姜缩17例。根据肝胆同治、疏肝利胆原则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改善的同时,超声波检查所见胆囊病变亦相应好转。严?等发现35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胆囊异常者占64.02%,治疗结果显?肝胆兼治组较单纯治肝组疗效为佳。

  2脾胃学说  蒲辅周认为凡病之发?、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提出:察病先察脾胃强弱,治病先顾脾胃盛衰,如果脾胃??受找,则损怯难复,所以治疗外感、杂病,处处要注意保护胃?。谆告:胃?的存亡是病者?死的关键,?在治疗中,能否保住胃?,是衡量?个医?优劣的标准。施今墨治内伤病,在崇尚东垣学说,重视脾胃?机升降的基础上,?拟治脾胃?法,即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等。以上?法,临证时,当结合有关具体情况,可“数法并合”。务求辫证准确,?药?误,才能奏效。董德愚对脾胃学说深有研究,且多有阐发,治病以调理脾胃为主,以量?先?为代表应?脾胃学说?成?家。董?执简驭繁,便于掌握,将脾胃病治疗分为益?、养阴、升举、温中、清热、理?、祛湿、攻下、消导、固涩?法。根据临床具体证候,每法?分为数法,或数法合?。?法以益?为?,针对脾胃?虚,?先当以益?为法,主以四君?汤。益?之为?,???端,及脾为?化之源,五脏之本,故益?亦可??,益?亦?精,益?亦可固脱。益?之法,化栽活?,层出不穷。?后升举法,养阴法针对脾胃阴虚、以养阴为法,针对脾阳不?、以温中为法等?法。?于肝脾不和、?脾两亏、脾肾两虚、脾病及肺、肝?犯胃等脏腑相关病机,或调他脏以治脾,或治脾以调他脏,或两者并调,皆贵在审证求因,治病求本,标本先后,轻重缓急,均应胸有成?,有条不紊,?可收到预期效果。

  3肾命学说  因“?本于肾”,故??管系统中的肺?病、??压、冠?病等常出现肾阳衰、肾?不?,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等病理现象,可?温肾命,或滋肾阴,以及阴阳双补等治法。北京西苑医院综述肺?病治疗中指出:肾命虚型是常见的类型,?温补肾命等法,是治疗肺?病?肿、哮喘的常??法。  运?肾命相?理论,在妇科许多疾病中,都可?益肾的?法治疗。有学者提出:?经不调、闭经、?宫功能性出?、带下、不孕、先天流产等疾病都与肾命有密切关系,??滋补肾命的治法取得疗效。上海有?报导?地黄丸为主,治疗?排卵性功?100例,全部病例均获控制周期,有72.8%出现排卵,有23.2%怀孕。绝经期综合症,有??温肾清上汤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4脏腑相关理论的使?  从50年代开始已?中医药治疗再?障碍性贫?(简称再障),当时以补?养?为主;60年代始从脾肾论治,?70年代摸索出以补肾为中?治疗疗效最佳。脾肾?者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精微,需借肾中阳?的温煦;肾藏精??有赖于??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脾与肾是后天与先天相互资助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补肾为主治疗再障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脾的作?。若脾失健运,即使投以补药,药效也很难发挥效?,因为药物必须由脾来转达,补脾药既可使脾?健运,以增加药物的利?率,?可侠患者的?欲增加,精??化有源。所以,补肾应兼顾健脾,投补脾药以多少为度,唐容川的“?家属虚劳门,未有不议补者也。当补脾者?分之三四,当补肾者?之五六”的论述仍有实?价值。

    此外,近年对?年性痴呆(SDAT)的治疗,根据其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的病因病机,?分别从?、从肾、从肝等论治,均取得了?定的疗效;以?为本,五脏相关治疗冠?病,邓铁涛教授认为,冠?病其病位在?,但与他脏相关密切,治?脏可以调四脏,调四脏可以治?脏,此即张景岳五脏之?互为相使之意;邓教授治疗?衰的两个中药制剂-暖?胶囊、养?胶囊,就是在“以?为本,五脏相关”的理论指导下研制的,?东省中医院内科六病区运?邓教授上述?药,以理脾法治疗?脏?术围?术期并发症初步取得良好疗效,并成为治疗常规。  参考?献

  [1]吴华强,藏象学说研究进展述评[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xx,05[2]盛岩松,《黄帝内经》藏象理论的形成及对临床诊病的影响[D],?龙江中医药?学,20xx中医毕业论?范?3  前?  临床药学是?向患者、以患者利益为中?的实践科学,其核?是合理?药,其更?层次的要求是为临床提供药学服务,并与医学服务、护理服务紧密结合,相互协作。在“以病?为中?”的药学服务模式下,“实现病?利益最?化”[1]将是最?服务准则,药师的临床药学?作必须更趋于?性化的服务特性。合理?药是现代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合理?药?作得到越来越?的重视。随着?们?活?平的不断提?,患者?我药疗、?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期望得到医院医师和药师周到、细致、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药咨询指导服务。近?年国家颁发的《医院分级管理评判标准》、《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规定》中都对合理?药作了技术规定[2]。本?针对临床药学服务中建?合理?药的咨询模式结构,从加强信息沟通?规范药学服务的理念进?若?讨论,以供??同?交流参考。

  1建?独??作的临床药学咨询机构,落实相关职责  近些年来,我国?些医院临床药学部针对医院?药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创建?药咨询服务模式??,做了多项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由此可见,开展好现代医院的临床合理?药?作,?先要组建必要的临床?药咨询服务组织,多数医院建?临床药学室(科),有的建?独?的临床药学室,下设咨询服务组、不良反应监控组等。其次,落实相关职责与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定期参与临床查房、会诊和门诊坐询;协助临床设计个体?药?案,解决合理?药问题;搞好?药知识介绍,信息沟通、反馈与传递?作;协助院?办好《医院简讯》或《药学》等;按国家相应的要求进?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填写、呈送,装订好药历及报表等技术资料。?

  2建?合理的临床药学团队,完善软硬件管理  医疗、护理、药学是医院治疗团队的三个重要组成部份,临床药学?员提供药学服务应当在满?临床医护?员的要求下才能提???专业价值。组建合理的临床药学团队:专业的临床药学?才及医药学、护理专业优秀的?才都可纳?团队,进?临床药师资格式培训,横纵向知识结构的梯度团队更容易使临床医护?员接受,现阶段有利于临床药学服务理念深?临床?逐步推进加强合理?药价值体现,“实现病?利益最?化”的最?准则;同时全?制定临床药学室(科)各项?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操作规程、规范,约束临床药师的操作。软件建设??使?国内版《临床药物咨询系统》、《药物咨询安全监测系统》和《临床药师助理》等软件;中医药特?临床药学??应该借鉴以上软件的功能开发适合中医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相关软件,从“因地制宜”的?度设计建?《合理?药数据库》、《病?查询数据库》和《药学服务数据库》,尽量?便临床医护和病?的?药咨询[3]。

  3关注?药及新特药信息,防?医与药脱节,避免错误、重复?药  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发展,药品的名?越来越繁多,很多药物的新?途逐渐被开发出来,必然导致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4]。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作为临床药师有义务让医师对各类新药特药信息及时全?了解,同时在药物的选择、药物的剂量、药物的?法和药物的监测上,注重及时性、全?性,避免医与药脱节的现象,药师应及时掌握《医院?药基本?录》的变化及新特药的信息,针对性向不同临床科室提供其常?药、新特药信息及规范化的药物名称,以保证治疗质量,减少不良反应。

  4详听患者主诉,避免咨询差错,提??药依从性  临床药师需要有效地跟踪患者治疗过程的状况变化,及时、全?的获取患者的反馈信息,药历应从药师?次接触病?时就开始建?。建?药历时,药师要注意询问并记录患者的疾病状况、以往病史、?药史和药物过敏史,尽可能了解病?长期的?体、家庭和经济状况,药历内容应?求详实、完备[5]。对病?进?嘱托、提供保健知识教育、接受病?咨询以及与病?交流其他信息时,态度?定要诚恳、真挚,语?表达要明确、简洁,内容要完整,前后观点?致,谨慎??。

  5与医师、护?常交流,把好?药关  临床药学?员在不断学习、巩固和提?药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多参加临床实践,多与临床医?、护?交流,跟踪药品疗效和不良反应。因此,临床药师与医师、护?共同把好?药关,建?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临床在开展药物治疗时,遇到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性反应和副作?强、具有?线性药物动?学的药物;病?的肝、肾功能不全或患有其他疾病,导致药物的体内代谢和排泄加快或减慢,分布发?变化,蛋?结合率升?或降低等情况;长期服?后导致蓄积的药物;以及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导致药物相互作?时,均需临床药师进??药浓度监

  测,加强与医护交流,为病?设计合理给药?案,实现药物的最佳治疗,把好?药关。

  6进?及时、回顾性评价?优化治疗?案  按照国家颁布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回顾性分析评价两种以上药物治疗?案的优劣情况,计算和?较其药物治疗费?与效果?率或每单位效果所需费?,平衡成本与效果,在?者之间寻找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是费?最低、最合理、疗效最好、最安全的治疗?案。  总之,在全社会以及医院管理部门重视和???持临床药学发展新的药学服务环境下,合理?药的呼声?益?涨,临床药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药学?作者也要抓住机遇,全?提?医院药学?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临床药学?作者必须不断提升其应有的学术地位,不断完善“以病?为中?”合理?药咨询模式,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实现病?利益最?化。

篇四:中医学论文范文3000字

  

  关于中医学的优秀论文范文欣赏(共4篇)

  最近这几年来,中医界里面常有人士提出要进行充分发挥中医自身的一些优势,并且也能让广大的患者都用用中医来进行防病治病,所以中医学也就愈发的重视了,本文就整理了关于中医学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儒家思想与中医学临证思维模式

  张丽霞1,2,高健生2,张兆康2,田侃1(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3;2.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100040)

  摘要:中医学既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医学科学,又是蕴含着丰富人文思想的一种中国文化,是医学与人文交融的学科。故探讨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核心内涵,重点阐述中和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精”“仁”学说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并论述了其对中医临证思维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大医精诚思想对医学模式及医患关系影响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回归和弘扬传统中医文化、重视中医哲学思想是传承中医思维模式和重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哲医大家的根本。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医学;中医临证思维;医患关系

  中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医学与人文交融的学科。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国医大师孙光荣[1]所言,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源于长期实践文化,植根东方哲学文化,将引领未来医学文化。本文探讨了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临证思维、医学模式与医患关系的影响,有助于中医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健康观,从而确立基于哲学思想的临证思维观,为培养和造就哲医大家奠定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核心

  儒家学派产生于先秦,是诸子百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经历代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直至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其统治地位。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周易》是儒家的第一部经典,是“象数文化”的代表,儒家六经中所蕴含的中和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精”“仁”学说等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哲学思想基础。正如任继愈[2]所言:“中医学是儒家哲学为父和医家经验为母的产儿。”

  2中和思想与中医学

  中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源于《周易》,发展充实于汉儒,经历代儒家学者的研究而更加深刻。“中和”两字最早见于《礼记?中庸》[3],是中正和谐之意,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和状态,是事物与生命存在发展的最高境界。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而此时儒家思想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秦汉时代的中医学者将儒家中和思想渗透于中医学中。首先,中和思想体现在中医学对生命观的认识中,中医学认为天地阴阳的中和之气是万物化生的基础,阴阳的交感合和是万物化生的根源。中医学认为,只要能够顺应天地中和之气就可以达到保养生命的目的。其次,中和思想体现在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中。《素问?生气通天论》[4]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由此可见,阴阳平衡是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关键,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本,是中医学病机的总纲。第三,中和思想体现在中医学辨证论治中,辨证论治强调机体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中和平衡,即动态平衡,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髓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因此,在诊治疾病中,常常会出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其本质就是抓住动态中的“证”调和阴阳,使机体恢复到平和状态。因此,临证之时要审证求因,细别阴阳,遣方用药,以平为期,这一平衡阴阳的思维模式一直贯穿和引领着中医学的发展,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医学

  天人合一主要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互为相通、相类与和谐统一。汉代儒家董仲舒继承孔子天人相应的思想,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人合一主要对中医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中医学的整体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思想上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具有统一性和互动性,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取类比象、同类相同、同气相求、五运六气等理念一直贯穿始终。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将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是动态的,富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作为一名中医学者,应当有辨证的思维理念,临证时不应该忽略人体外界因素的影响,孤立地见病治病,应动态考虑人体因素、社会因素、天地因素等综合影响,只有用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临证思维,才能成为一代哲医大家。

  4儒学“精”“仁”与医术医德

  4.1精益求精,大医精诚

  医学的本质在于治病救人,医德和医术缺一不可。唐\5孙思邈[4]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是中医学论述医术医德的经典之作,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中医学博大精深,医者必须认真研读,细心领悟,只有具备了精湛的医术,方可成为“拯黎民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大医。

  4.2医乃仁术,以人为本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阐述的不仅是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更承载着“医乃仁术”“德为身本,医无德不成”的医道,逐步形成了一种“朴素的生物、心理、自然、社会医学”的传统医学模式[5]。在传统医德理念中,要求医者对生命有敬畏之心和悲悯之心。如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所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遇于此”,“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孔子亦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受儒家学派“仁者爱人”“以义制利”等思想的影响,“仁爱救人”成为古代医者的行为准则,“医乃仁术”成为中医医患关系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名医者,应当铭记中医传统医德理念之“仁心仁术”,以人为本,上怀敬畏之德,下存悲悯之心,中修谦和之态,用真诚和智慧来传承大医精诚之思想,以中医学普救世人的道德理想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5改善医患关系需要传统文化回归

  5.1医患关系的变迁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医疗卫生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大幅度减少,公立医院为维持生存和发展,只能利用以药补医、以械养医的政策来运营医院,而医院却依然承担着政府的公益职能,医患双方经济利益的冲突,必然导致医患双方关系的紧张。由此可见,医疗制度改革的不完善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中国医患关系调查研究》[6]指出,社会制度变迁作为与医患关系相关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在结构上影响了医方的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了医方进入诊疗情景的状态并与诊疗情景互动,形成与患方发生直接关系的医方行为;以此同时,社会制度的变迁也直接影响患方,形成与医方发生直接关系的就医行为。其次,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魏晓贤等[7]提出,医患纠纷大部分是由于医学的人文精神缺失而引起,医学的人文精神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良方。许玲[8]、韩锋[9]等认为,医学教育缺少人文知识的熏陶,近年医疗纠纷中,40%与医务人员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的缺失有关。

  为更好地了解医疗机构医患关系的现状,笔者在查阅文献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在2017年6月做过一次医患关系调查,593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37.1%的人认为诊疗模式与医患关系紧张相关,32.04%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对医患关系有影响,64.76%的人认为中医诊疗模式对改进医患关系有积极的影响。而在993名患者中,36.46%的人认为诊疗模式与医患关系紧张相关,26.38%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对医患关系有影响,65.44%的人认为中医诊疗模式对医患关系改进有积极的影响,相关结果有待进一步分析后发表。

  医患双方本就是抗击疾病、维护健康这一战壕中的共同体,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双方共同的愿望,而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以人为本的传统医学模式,无疑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对人类及医学的贡献。

  6结语

  综上所述,回归和弘扬传统中医文化、重视中医哲学思想是传承中医思维模式和重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哲医大家的根本。

  第2篇:高概念特征与中医学

  张华敏、王永炎

  【摘要】本文从高概念时代的特征入手,将高概念时代的特征概括为科学与人文融合,重视关联性的研究,注重原创思维兼收并蓄三个方面。而中医学皆具备了这三方面的特征,从哲学思维、理论基础、实践应用论述了中医学符合高概念时代的需求,从而在理论、技术上都具备了整合医学形成的条件,从学理到实践未来的发展都具有了创建统一的新医药学的现实的可能性。

  【关键词】中医学;原创思维;高概念

  医学是人学,是一门科学定律与人文准则整合的学问。进入后现代,无分中医与西医,也无分传统与现代,医学的本质是研究人的生命,医疗的功能是帮助患病的人解除痛苦和

  延缓死亡。医学不仅要服从科学定律,还必须遵循人文准则。发达国家正在从信息时代迈向概念时代,这将带来思维模式的全新改变,高概念思维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会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与中医药学交叉渗透,从而有助于中医药研究的突破[1]。

  1科学与人文是医学的两大支柱,科学与人文融合是高概念时代的核心特征

  科技的快速进步,医学领域中产生了大量医疗、科研、管理等数据,大数据技术的更新使得数理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数据得以整合。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IT专家们期许通过人工智能把全球所有医生的智慧集中成为超级医生,就像AlphaGo一样超脑正在形成。同时可以看到,科学家们顶礼膜拜的科技进步却滋生了傲慢、无情与冷漠,医生们淡忘了聆听患者的苦痛而导致的焦虑、烦畏是难以量化的。凭借生化影像指标诊病、治疗,从而缺失的是心理抚慰和人文关怀。就科学技术本身而言,求真、储善、立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忘却的科学精神。人类需要思想思想的反思的思想,前者思想思想讲方法学,即想什么?如何想?主客二元的还原论、试错的方法留下了充分宝贵的证伪时空。后现代的到来,中医学要回归原创之思。气与神均为中国哲学的智慧,就中医而言,气、神有后天物质性谷气和先天真元之气。血气者人之神,形立而神,亦有精神性。气立、气势、气魄、合力风骨是生命的力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是人一切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气与神是先秦早熟早慧的哲学,可用于政治、军事、文艺、工学、农学等学科。论证某一事物需要运用逻辑概念思维,它与中国哲学的象思维的具象思维是可以相向互动通用。但原象思维的创新、创生则不是主客二元还原论所能及的。就中医学的《素问》《灵枢》之学理,如没有儒、道互补,象思维的诠解,自然谈不上原创优势了。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同时也要看到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损耗。给人类的警示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应敬畏、保护自然而绝不能破坏摧毁自然。人类需要自然,让现实消融在自然中,而自然的自主协调并非一定需要人类,人类应该从自然的人化向人的自然化改变。自然化的人顺自然合规律性,利民生合目的性,才能真正构建和谐宽容的自然环境。至于社会环境,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人们价值观的异化、学风文风作风追逐利益而低俗、青年人家庭观念的淡化等等,总之“仁德孝悌”的缺失已成为伦理道德的社会问题。当今的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其意图转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80%以上的公立医院推向市场的弊端,重新回归公益性质,从根本上克服买方、卖方的利益冲突所带来的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医患关系理应是道德的共同体,病患将生命相托,医生以仁德为怀,应尽力减轻患者的痛苦。显然过去二十年政策取向的失误有责任,而软实力的匮乏也必须通过教育亟待提高。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抓住科学与人文两大支柱,发挥中医学的特色优势,为国民健康服务。

  2高概念时代注重实体本体论与关系本体论的整合,重视关联性的研究

  医学离不开经验,而经验来源实践。经验是可贵的,但不一定都切合公理,也难以用数学表达。医学在自然哲学引领下,一切以人为对象的研究成果都可以支撑医学的发展。近百年数理化学生物学的成果,尤其是多基因网络、基因剪断、大数据技术融入医学中推

  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然而这些学科成果相加并不等于医学。西医学的分科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依靠生化指标、影像报告等诊断治疗,淡化、简化了医学的本质是研究生命,人体是可以分解的,但生命是不可还原的,疾病是可以定义的,但痛苦是不能量化的。因此,注重整体观、实体本体与关系本体的整合,重视关联性的研究是高概念的第二个特征。

  中医学的精髓在临床实践医学,以疗效体现学科的生命力及影响力。其理论一则是临床治验的收集、梳理与总结擢升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诊疗体系,诸如八纲、六经、脏腑、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另一则是缘起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家邹衍主张力求对自然事物只用自然力作出积极的实事求是的解释。《易传》提出“阴阳之道”,喻指阴阳相互作用产生宇宙的一切现象。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相互关联的,人是天的一部分,从人与天之间的联系出发是阴阳家形而上学的根据。阴阳者天地之道,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卦辞、爻辞所记之象和于天地术数。《尚书·洪范》述五行为五种动态互相作用之力。其属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汉代董仲舒将五行顺序定为“木—火—土—金—水”,而“比相生间相胜”。中医学运用阴阳盛衰消长、互生互动、对立统一与五行生克制侮等抽象概念阐释人体脏腑、经络、感官等功能及相关

  联的完整系统,同时解释人处天地之间,与自然、社会相关联的生理、心理、病理状态以及养生、方药、诊疗的理论依据。譬如木郁克土导致肝胃不和;金水相生是肾阴滋养肺燥;肝属木喜条达疏泄,人处世事郁闷易怒情绪不稳定的心理失衡当以疏理肝气,又金克木大直若曲,曲则全,枉则直,若听委婉悲情的音乐,以悲为善音,可有利于疏解肝气,愤郁得到抚慰。从中可以体会到中医理论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应以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相结合去体会、去认识、去运用,而不是唯唯物的。因此,中医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的本质是整体的、关联的、辩证的,也是变化的、更新的、发展的,具有一种宏观的独特的体系,展示给人们的是体现医学的人学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两大特征。生命是一个复杂系统,天人同构原理,需要运用复杂巨系统观点与创新的方法论,用现代语境诠释人体系统的伦理支柱,以实践求真,以真储善,以美立命,回归到医学是科学与人文整合的学科。

  3高概念时代注重原创思维,兼收并蓄

  高概念的另一特征是坚守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兼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养分而善于消化吸收。针对“原创之思”被遮蔽而缺失的现实,当前国家倡导创新创业,原创需要求知、求理而关键是求悟,对于培训和提高悟性则呼唤人们对原创性象思维的重视。象思维是一种能显示整体鲜活生命力和激发力的原象以及精神之象,因为人类本性所表现的就是活生生的有机整体性和由此生发的层出不穷的创造性,也体现在真善美自我意识的创生性。象思维的兴起也与外部世界的变异相关联。十九世纪中叶,从叔本华、尼采到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对西方形上学的概念思维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异化,把科学标准当做衡量一切的标准,而传统科学观念,在理论上能否达到概念化、公式化,其绝对化就等于把凡是不能概念化、公式化的事物就排除在真善美之外了。概念公式化是一种还原分析不可缺少的抽象力量,遵循公理、数学、实验破解与把握科学问题是所必须的,但其抽象化本身就包括着简化和僵化,所以单纯靠这种思维方式,不可能把握事物活生生的有机变化的整体。就中医学而论,天人合德、一元正气、形神一体的原创思维,即“道通为一”,又“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无极而太极”之道象就是动态流变整体之象。

  上个世纪,西学传入西医占主流位置,不少中医执业者未能坚守自身规律。尤其在医疗行为中,不论病情需要与否一概中药加西药,凡遇感染一律清热解毒药加抗生素。对于整体动态流转的证候,识证立法遣方用药淡化了。回归原创的象思维对国医国药理论的促进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象思维有原象、意象、具象、表象不同的层次。具象与表象可与理性概念思维相通互动,诠释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系[2],它包括医者视、听、嗅、味感官接受的患者疾苦之象,也包括情绪心理失衡的表象。关于意象通于易,是医者思辨识证求理的重要环节。原象的体认,则是通过“体”“观”“悟”认知原象的运数取象。

  医疗是以科学为中心,还是以病为中心的问题。本世纪美国内科医生丽塔·卡沦提出的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首先是聆听病人的痛苦,在场关注,以同理心体验患者的痛苦并与病患归属为一体,重视心理抚慰,书写平行病历,通过交流提高团队的医学人文素质。叙事医学开始对中国医务界发生着影响,亟待学习与推广,落脚到诊疗活动中去。叙事医学回答了医学从哪里来,是如何走到今天,医学的对象是人,不能忘却救死扶伤的目标。医学是人学亦是仁学,上塑孔孟荀子,降至王守仁新儒家的明明德,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永远是医德的规范。人的生命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稳态、自康复的功能,是向内向上向前的目标动力系统,重视扶正祛邪、调节自我免疫力,论治病虽有祛邪、补益之法,最重视的是调节。所谓“礼归于仁”,“礼”不仅是礼节而藴寓对事物的调节。对于健康和疾病,一切医疗活动都要维护人体的稳态,有损于稳态的过度的诊疗都要反对。朝向真实世界的循证医学在大数据技术的到来时刻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学者提出循证医学叙事化,叙事医学循证化,其理念很好,但要解决如何“化”的方法技术。人体是复杂巨系统,健康与疾病在本质上是个体化的,个人是否健康,辨识整体自稳态的状况,若阴阳盛衰失衡则治当承制调平,若稳态能自我调节,长期维系则无需干预。当今医疗行为利益驱动导致过度干预现象亟待彻底矫正。医疗服务不具有这种假设,是崇高的伦理道德,求医者以性命相托,前提假设是医生能如自己一样看待他的生命,这是以人为本颠扑不破的准则。

  4高概念时代为创建统一的新医药学提供了理论与技术的支撑

  中医学又称国学,为何理论体系与临床诊疗罹三千年完整延续而葆其青春,是当今唯一保留下来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古代传统医学。原因何在?!其一,国医国药的学理是以国学为指导的,是国学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晚周儒道互补的哲学,又吸纳异族佛学的养分经历七百多年的中国化,构成了儒释道为主体的一源三流的国学。论本源,重视学术的始源是早于文字的河图洛书与太极图。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具有特质的早熟早慧的、未曾断裂的文化。中医药学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必当完整的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其二,中医药学衷于“中”,“一元和合”“尚一”“尚同”的哲学是中国人的智慧,回归象思维、太虚原象、天人合德、取象运数、形神共俱,“天、道、自然”一体的时空动态流的整体观、治未病、辨证论治的原创思维和原创优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的贡献至哉伟哉。查遍史书,华夏大地两千年来屡遭疫病灾害、战争等磨难,人口总量在五千万以上,都是中医学做出的巨大贡献。其三,中医学人兼收国学本质的同时,善于学习、容纳异族他国的文化养分与医学成果为我所用。近百余年西学东渐,西医进入中国,早期张锡纯、恽铁樵等前辈主张衷中参西,我主人随的学习西医的解剖学。当前,中国面对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并进入信息科学第二次量子革新的后现代,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科技界从信息时代的追随者擢升为领跑者之一。目前合成生物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将为整合医学开辟新的途径。回首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创建统一的新医药学的论断,从学理到实践未来的发展都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国学儒家讲“致中和”,道家曰“守中”,儒家经典有《中论》,“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为中,中即保持自然本性。中国哲学“尚一”“尚同”的整体观与动态关联阴阳消长、相生相克的平衡。正如太极图与河图所系的中医理论基础体系,在象思维的背景下重视形而上学“道”的体悟、心悟、开悟。又从形而下是“艺”“器”即治未病、辨证论治临床诊疗系统的技能与技术。“道”可统“艺”而“艺”可臻“道”,体现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并且能使感性与理性,原象与巨象融合互动。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做客中国中医药报社“北沙滩讲坛”的演讲谈到“一个民族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必须根植于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文化;”楼先生认为“中医的根本精神跟中国的文化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最充分、最全面地实践了中国文化的理念,中医能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认同,重塑国人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复兴有赖于中医的复兴。”

  第3篇: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并非中医学独有

  白福瑞,郑勇强(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广东清远511800)

  【摘要】整体观、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色,文章通过对比中西医诊疗模式,提出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并非中医学独有,西医学在诊疗疾病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文章指出中西医体系实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中西医学进一步结合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整体观;辨证论治

  一般认为,中国医学源自哲学[1],现代医学则发端于自然科学,中西医能不能有机结合,中西医怎样才能结合一直是医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尽管如此,现代中医学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成果越来越广泛,已不再只靠“望、闻、问、切”“中药、针灸、火罐”等诊治手段去认识和治疗疾病,中西医如何结合,中医如何依靠、吸收现代科技的成果为我所用,是中医学能否再焕发青春和永葆活力的关键。

  整体观、辨证论治被视为中医的两大特色[2-3],不少观点认为这是中医学区别于其他传统医学的特征[4-6]。但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5],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并非中医学特有,现代医学同样处处渗透着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医诊疗模式并非泾渭分明,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同时又互相联系与渗透,从宏观上去阐明中西医诊疗模式的内在联系对于探索中西医结合方式有重要帮助。

  1整体观并非中医学专利

  1.1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体现整体观

  现代医学抗菌药物的应用除了考虑抗菌谱、抗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以外,还需要注意宿主的身体健康、免疫状况。换言之,就算抗菌谱能覆盖,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效学规范应用,但往往因为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治疗效果[6]。患者身体情况良好时,抗菌效果往往较好,若患者身体状况欠佳,预后往往不理想。因为抗菌药物也需要依赖宿主的免疫状况起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药物治疗的整体观。

  1.2降糖药物的使用离不开整体观

  患者血糖升高,可以选择不同的降糖药物,但是患者各个脏器的功能情况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或者心功能不全,选择口服降血糖药物时就要注意,因为降糖药物大多数通过肝肾代谢,不注意患者整体情况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肝功能不全应选用格列喹酮,肾功能不全不宜选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目标也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有所差别,如《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的专家共识(2013版)》里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为:预期生存期>10年、较轻并发症及伴发疾病,有一定低血糖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类降糖药物或以胰岛素治疗为主的2型和1型糖尿病患者,HbA1c<7.5%;预期生存期>5年、中等程度并发症及伴发疾病,有低血糖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类降糖药物或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为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HbA1c<8.0%;而预期生存期<5年、并发症较多较重,低血糖风险较大,血糖控制目标则为HbA1c<8.5%[7]。

  1.3医学操作与手术也需要整体观

  一些医学操作与绝大部分手术,除了需要考虑适应证与禁忌证,还需要考虑各个脏器功能的情况,综合评价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如出现心、肝、肾、肺等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则需要谨慎评估风险与获益,这就体现了现代医学的整体性。如胃肠道内窥镜检查;如患者有严重贫血,需经输注红细胞等治疗后,待血红蛋白上升才能进行胃肠镜检查;再如很多有开放性切口的择期手术(急诊手术除外),如果患者血压、血糖、心率等指标明

  显升高,则必须等相关生命体征稳定后方可进行手术治疗。现代医学的诊疗绝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现代医学也要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亦需要讲究辨“证”论治。当然,“证”的判定与中医学“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得出的疾病信息不同,现代医学的辨“证”论治主要依据解剖、病理生理、组织病理、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情况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与分类,然后根据分类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2.1根据症状、体征而辨“证”论治

  如同为高血压病,中医固然可以辨证分期论治[8],但现代医学亦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压高低、症状、体征等来判断病情轻重缓急,如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超过180/120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损害应诊断为高血压急症,包括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脑梗死、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子痫。高血压急症的治疗有别于一般高血压,初始阶段(数分钟到1h内)血压控制的目标为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幅度不超过治疗前水平的25%。在随后的2~6h内将血压降至较安全水平,一般为160/100mmHg左右,如果可耐受这样的血压水平,临床情况稳定,在以后的24~48h血压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9]。一般高血压的治疗重点应该是使血压平稳、持续达标,从而预防并发症。

  2.2根据辅助检查而辨“证”论治

  糖尿病的分型也体现了“辨证论治”原则。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依赖型,需要应用外源性胰岛素进行降血糖治疗;2型糖尿病为非胰岛素依赖型,可根据患者的血糖特点选用不同的降血糖药物控制血糖[10]。所以,患者诊断糖尿病后,要根据患者的C肽、胰岛素释放曲线来判断患者的胰腺功能,如果胰腺功能未明显下降,则可以应用口服药控制血糖,如胰腺功能下降明显,需依赖胰岛素控制血糖,这时,胰岛素将是治疗糖尿病的正确选择。

  同样,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在时间窗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要进行溶栓治疗,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不需要进行溶栓治疗。如治疗前没有分清“证”而盲目选择药物治疗,则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

  2.3根据组织病理而辨“证”论治

  组织病理检查是现代医学对疾病分型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不明原因蛋白尿,等等,需通过肾脏病理组织分型来确定治疗方案,有些类型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有些则需用免疫抑制剂,还有些需要应用生物制剂去治疗。再如肿瘤的诊治,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预后有天壤之别,如果是良性肿瘤,治疗上相对较简单,预后良好;如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那么治疗难度大,预后往往较差。所以,根据组织病理来分型,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3愿景

  综上所述,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并非中医学专利[11],现代医学同样需要注重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只有注意人体整体的情况,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充分运用病理生理学知识,分清疾病的类型,针对不同的疾病分类,从整体着眼,辨“证”论治,方能提高疗效,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中西医理并非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命名为补充与替代医学也好、中西医共同发展也罢,中西医作为相对独立、思维方式各异的两种医学,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促进医学的进步。

  第4篇:中医学精理论源流初探*

  曹姗1,赵紫薇1,周萱1,徐芳2,李德杏2,王泓午2(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300193)

  摘要:中医学诸多理论的形成都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精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故从哲学及中医学典籍的相关论述着手整理归纳精的含义,旨在探究精理论与两者的联系及其发展。通过理论梳理得出,中医学精理论既是对哲学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与其存在质的转折,突出表现在对人体“精”、“气”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中医;哲学;精;本原物质;人体之精

  在哲学与医学范畴下精均被赋予重要的作用,意指构成万物的本原,尤其是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被养生学家誉为“人身三宝”之一。然中医精理论是如何从哲学过渡发展的,至今尚无明确表述。为进一步探讨精理论对人体健康的作用,需要溯本求源。

  1中国古代哲学对精的论述

  1.1精是本原物质

  中国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乃万物本原,而道无形可触,精为道中之有形实质。如《老子?第二十一章》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1]”历代学者将此处之精解释为构成宇宙的物质,其有形、真实存在,与道之无形相对。如《老子白话今译》中解释为:“精,指极细微的物质性实体,是中国古代学说中特有的概念,指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极其微小的原质。[2]”

  延续老子对精的认识,后学者也认为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如《庄子?外篇?知北游》所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3]”《管子?内业》所述:“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4]”《论衡?龙虚》所述:“天有苍龙、白虎、朱鸟、玄武之象也,地亦有龙虎鸟龟之物。四星之精,降生四兽。[5]”特别是《吕氏春秋?下贤》提到:“与万物变化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6]”明确指出精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

  1.2精与气实为同质

  随着古代哲学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逐渐提出“气为一元”的物质理论,即认为无形之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但此时的“气”与“精”并无实质差异,甚至在此时的哲学范畴中精即为气,只是程度略有差异。如《管子》中提出的“精气学说”,《管子?内业》中提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4]”

  1.3人体之精

  古代哲学亦提到人体之精,如对生殖之精、精神心理活动的论述等。

  1.3.1生殖之精在《老子?第五十五章》中提到:“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1]”《老子校诂》作出的解释为“精,精气。此言赤子未知男女之合而阳物挺举,乃

  由精气极充满所致也。[7]”可见,此处之“精”为生殖之精。此外,《管子?水地》中所言“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4]”也体现了生殖之精的思想。

  1.3.2精神心理活动在古代哲学中也将精代指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如《庄子?外篇?达生》在讲述如何养神时提到:“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3]”这里指出养神要摒除各种外欲,心神宁寂事事释然,此处之“精”疑与神同指,即“精”为“精神”。

  2中医学对精的认识

  在古代哲学影响下,中医学结合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精理论,尤为突出人体之精,不仅提出了精的概念,还明确了生理功能等内容。

  2.1精为本原物质

  秉承哲学思想,中医学之精依旧含有构成宇宙万物本原的意思。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借自然现象论述人体生理特征时提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8]”

  2.2形体之精

  与哲学相比,中医学更侧重具体的人体之精,认为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8]”在《灵枢?经脉》中有更加详细的论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9]”

  2.3生殖之精

  中医学认为,精是人类生殖、延续生命的原始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天癸竭,精少”[8]等。

  2.4水谷精微

  中医学还认为,饮食物在脾胃腐熟运化下形成并运输到周身以提供营养的水谷精微亦是精。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8]”

  2.5脏腑之精

  在中医学中,精还可以指脏腑功能活动所产生的精微物质,并且这种精微物质在满足自身需要后将其盈余部分输送到肾以藏之。如《灵枢?根结》中的“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9],《灵枢?本神》中的“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9]”精入脏藏之称为五脏之精,这里虽未提及六腑之精,但脏腑相关,精入腑则为腑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述:“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8]”

  2.6脏腑之气

  中医学讲究天人相应,认为人体之气的一部分是自然之气进入人体后形成,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8]等,而这里用精指人体吸收自然之气后形成的脏腑之气,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精气学说”的进一步延伸。

  2.7人之津液

  中医学亦认为精属有形之液体,并认为精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如《素问?经脉别论》在描述体内津液代谢过程时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8]”此处体现了精为体内之正常津液。

  3所指涵义不同,彰显传承与发展

  3.1“本原之精”:中医学精理论在哲学上的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精是构成宇宙万物本原的精微物质。在《老子》中精被描述为道的物质实体,且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庄子》进一步丰富精理论,认为精是道生万物的元素,如《庄子?外篇?知北游》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3]”在《管子》中将精赋予了宇宙万物生成本原的涵义,如《管子?内业》曰:“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4]”至此,精明确地被提出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中医学对本原之精的认识继续补充和完善,将精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确到具体的人类生命,即认为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此,中医学精理论与哲学精理论形成了同源异流的转折,虽然两者均是古代人民通过长期生活实践得出,但两者侧重不同,特别是研究对象发生了从宏观到具体的变化。

  3.2“人体之精”:中医学精理论从哲学过渡

  哲学范畴下的精虽以宏观宇宙本原为主,但也初具人体之精的雏形。如《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又云:“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4]”这里的“生殖之精”作为铺垫为中医人体之精理论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对于人体之精的认识在哲学精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将人体之精不断细化,引申出水谷精微,五脏之精等。并在此基础上描述了人体之精的生理功能[10]:精能促进生长发育,如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阶段后产生天癸,进而人体的生殖之精发挥繁衍后代的功能,并且在精气的作用下人体的各脏腑官窍正常发育,从而保证了生命进程的发展;精化生气血津液生髓化神,从而保证了这些物质功能正常发挥等。

  3.3“精气学说”:中医学精理论由哲学转变

  中医学精理论与哲学精理论有着不可隔断的联系,其中“精气”的延用即为两者的纽带之一。精气学说最早在《管子》中提出,但实为哲学思想“气一元论”的内容,虽说精(气)是万物本原,然所言之精依旧为无形之气,正如《论衡?言毒》所言“万物之生,皆禀元气”[5],所以《管子》中的“精”与“气”同意,皆为万物本原,但较元气低一层次。

  中医的“精气”不仅含指人体之“气”,还专指人体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8]”这里溢泻的“精气”并非“气”而是“生殖之精”。精气含义的不同,也证实了两者的区别,即哲学“精”与“气”界限不明确,而中医学对“精”、“气”的认识日趋明晰。不仅如此,中医还提出“人始生,先成精”的理论,认为精是成形的基础,继而产生气等一系列人体所需的物质。但同时也认为“精气互化”,提出人体的精微物质是在气化作用下生成,但这里“气化精”应是针对后天精和气而言。

  谢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五:中医学论文范文3000字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养生作为中医学的支点之一,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医药养生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本文整理了8篇优秀的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之第一篇:基于健康管

  理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模式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养生保健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养生保健市场却呈现一片乱象,对中医保健技术挖掘不够,技术研究浅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尤其突出。该文提出了将健康管理引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整合本产

  业资源,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带来发展资金,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即有圣人不知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产业

  未病,中医治

  病,下医治已病等思想,都体现了现代健康管理的预防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的理念。健康管理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水平,摆脱亚健康状态,与中医简、验、廉、效的特点有相似性,由此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医疗体系仅面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应对,并且这

  1.1中医药健康产业份额少,服务单一

  1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个体系还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用于健康服务产业现有资产的80%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人群服务,占人群总数80%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却仍处于萌芽阶段[1],以单一中医技术为主打的如按摩、足疗、药浴、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此类服务机构并不能系统地满足民众对于健康的要求,整个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缺少提供整体健康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机构。

  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在整个行业中的定位往往过于模糊,多着

  1.2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粗糙,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明确

  眼于养生保健技术的简单拼凑,直接拿来主义导致该行业无法对技术有效地吸收转化升级,众商家同质化严重。归根结底,目前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缺乏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对于消费者的需求缺少细致分析,市场细分不足,导致发展方向不明确,整个行业大而不强。

  1.3中医药健康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不完善

  作为朝阳产业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业,当前政府为其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2],但行业内缺乏相应的服务及技术的标准,导致相关养生专家、书籍、节目等内容也缺乏资质审查的标准,同时该产业的相关法律规范并不完善,监管的力量薄弱,手段缺乏,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术

  由于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部分消费者仍是在生病之后

  1.4中医药健康产业与消费者交流方式较为传统,缺乏现代技才会进行养生保健消费,消费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同时大部分消费者健康素养较低,面对养生保健机构缺乏辨别能力,处于被动地位,主动性较低,消费者与养生保健机构并未形成良好地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难以掌握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从而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

  2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即通过相应的方法手段,预防、延缓疾病,帮助疾病痊愈及防止复发。当前,治未病需与健康管理融合,以逐渐形成有中医特色的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凭借健康管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中医药在此模式必将获得大发展。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3]。健康管理全面管理疾病危险因素,结合各种手段达到预防疾病和保健的目的,注重于疾病发生之前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管理介入,是一种主动把握和保护健康的方法,与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理念相一致。健康管理有一下特点:

  差异化战略是由美国哈佛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企业战

  2.1差异化

  略理论,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4]。健康管理重视服务对象的个人与需求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养生保健方法[5]。

  健康管理通过健康调查,采集信息,对服务对象的生物遗传因

  2.2主动性

  素、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工作环境等因素采用科学化的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对其健康状况和危险因素做出诊断,最终做出健康咨询,指导被调查者根据个体情况,通过适合自身的方式来改善健康状况。消费者不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有了较为完善的把握,而且在参与健康管理的诸多过程中了解了一定的健康知识,健康素养得以提高,明确了自身的健康需求,对养生保健机构有了主动性的需求与辨别能力。

  健康管理通过健康监测,定期、持续不断地对健康危险因素进

  2.3廉效性

  行观察,收集健康基础资料,监控、评价健康因素,从而能够预测健康的发展态势,提前发现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相比于未进行健康管理,健康管理能够提高疾病治疗的有效率和管理控制率,并且节省医药费[5]。

  遵守国家有关中医药和健康管理行业相关的方针政策;符合

  3.1基本原则

  3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医药养生模式的思考

  国家关于中医药养生和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根据不同地区风俗、收入、年龄等特征,因地制宜地发展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医药养生的模式;尝试发展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医药养生的不同途径。

  健康管理可作为中医养生保健科学有效的指导理论,其本质

  3.2服务模式

  是将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将

  启发并丰富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其基本路径是通过评估人群的健康状态以及疾病的风险,有针对性地对风险的发展做出预测,从而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中医药保健和预防措施,增加消费者的主动性,推动健康消费观念从功能性、品牌性、体验性消费逐渐向参与式消费的转变。

  保险公司是健康管理的积极推动者,如美国健康维护组织,为

  3.3运营模式

  全美17个州的800万国民提供疾病和健康管理服务[6],这其中便含保健业务。从国际上的养生保健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保险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会进入养生保健领域,投资经营健康管理的业务,成为参保客户进行非医疗消费的支付手段,减轻消费者的经济压力,解决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运营成本。

  政府在《

  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开展

  3.4行业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

  健康咨询和疾病预防,促进以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重视健康管理[7],在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完善也相信会有一个较快的进度,而在健康管理指导下的作为维护健康重要手段的中医养生保健产业也会大受裨益。健康管理和中医药养生保健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该行业服务与技术标准的制定便尤为重要。

  如今,中医药保健养生已是一种时尚,社会上养生热潮此起彼

  4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模式的展望

  伏,但随着养生热度的升温,养生市场却慢慢偏离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颐养生命的初衷,一切向金钱看齐、向娱乐看齐,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不利于自身产业的发展。健康管理为中医药养生保健提供了指导理论,指明发展方向,整合产业技术资源,从而可以向市场提供一个整体健康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降低了医疗成本,与政府、保险公司的目的一致,为中医药养生保健谋取到资金与政策的优惠;此外,健康管理的过程中,民众的健康素养得以提高,促进其参与养生保健的主动性,改善了消费方式。所以,健康管理介入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可以带来诸多益处,在目前混乱的市场局面下,此种服务模式将打开一个较为明朗的局面。

  [1]蓝毓营,唐振宇.浅谈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4):81-82.

  [2]艾瑞咨询.2015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发展研究报告[R].上海:艾瑞咨询,2015.

  [3]杨迎春,巢健茜,王小雨,等.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401-4403.

  [4]郑兵云,陈圻,李邃.差异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创新的中介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1(9):1406-1414.

  [5]张智龙.用差异化战略理念建设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中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5):85-86.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之第二篇:大数据下的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旅游等服务行业的需求也越来越精细化,对养生也越来越注重,对旅游等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出行旅游更加注重身心的收获,希望在旅游的过程中既能得到身心放松也能得到养生,也给旅游带来一种新的机遇。基于此,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中药养生和旅游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为旅游行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养生旅游行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已然成为时代的引领。出行旅游是人

  1引言

  关键词:大数据,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

  们热议的话题,对于现有的旅游模式已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养生式旅游方式,现今,越来越多的旅游提供者关注点从景点本身转移到了旅游者的需求上来,并注重研究如何让旅游者既能享受到个性化的旅游又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追求,但是由于缺乏中药知识,缺乏养生经验,工作繁忙,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急需要符合自己的养生模式,这也促使养生旅游的兴起。通过充分挖掘生态资源,夯实养生旅游基础;凸显养生文化,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在旅游中融入中医药养生,强化个性化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统养生,就是依靠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方法,结合多种中医

  2.1传统养生

  2传统养生和养生旅游

  理论,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传统养生的体系很是繁杂,对于整个养生的理论诠释不够完善。近期,、瑜伽等项目的普及,让大家误解了养生,认为

  即是养生[1]。

  2.2养生旅游

  养生旅游主要是指将拥有旅游资源的景点用于养生。近些年,养生旅游的消费日益增长,成为了社会热点[2]。现阶段,养生旅游在我国还仍属于刚刚起步,形式单一,一味追求大众式的养生,并没有考虑到每个个体的需求;养生旅游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的范围不广,与旅游的融合不深;养生旅游未能借助于计算机前沿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知名度不高;养生旅游产品未能系统化,更没有与其他行业很好融合,所提供的服务不能让人们满意而且要求的费用高。

  中医药养生旅游,与传统的养生旅游有所区别,其融合了自

  3中医药养生旅游

  然、人文和中医药,将中医药的观赏性、中医药的药膳作用、以及中医药养生娱乐等结合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中医药养生旅游强调的是全方位利用中医药去达到养生旅游的目的。

  4大数据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大数据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其数据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分析、处理等超出了传统数据管理工具能力的范畴的数据集合,其数据结构包括结构和和非结构化。大数据只是为了实现某些企业或者其他利益群体的特定目标或者运营策略而聚集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技术在于将这些海里数据经过专业的处理,得出具有价值的信息[3]。

  基于大数据发展而来的人工智能,研究关键着眼于人的思维、意识,并将人的这些行为通过数学工具运算与分析让机器模拟实现。人工智能包含常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两个很重要的模块。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中医药文化和旅游景点之间以及当地气

  5.1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养生旅游

  5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

  候等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四季变化,推出集观赏、饮食、休闲、游乐等为一体的旅游模式,收集游客饮食习惯、身体健康数据等相关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游客既能享受到景观带来的愉悦,又能品尝到适合自己的特色养生餐食,同时还能放松身心、休闲游乐。从而构建出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如图1所示。

  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借助于大数据等先进的图1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

  下载原图

  图1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

  技术,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将中医药养生的方法和对应的症状以及游客的偏好考虑进去,通过分析得出对应的一系列中医药养生旅游项目的过程。

  引入大数据技术到中医药养生旅游中去,能使得游客享受到

  5.2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带来的好处

  个性化的服务,这种模式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中医药养生的各类现存的专业养生方法和症状,对游客的需求以及游客的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出符合游客自身的中医药养生膳食和符合游客偏好的中医药养生景观和休闲、游乐项目,让中医药养生融入到旅游项目中,精准地服务于游客。

  利用大数据对现有的景点进行改造,融入中医药文化,推动养生旅游行业发展,以黄山为例,可以借助于十大皖药的优势,结合当地特色,推出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固定的游客人群,打破游客认为的旅游只是观景的想法。

  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等的结语

  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个性化的服务,养生、旅游更甚,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将会在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成为人们出行旅游或者养生的首选方向,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养生旅游。中医药文化也将会在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中不断被发扬光大。

  [1]李力恒,李东遥,曹凤鸣.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养

  参考文献

  生旅游[J].科技创新导报,2018(12).

  [2]张小波.大数据背景下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8,15(18):31-32.

  [3]陈建敏,徐苏丽.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旅游大数据分析模型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04):189-190.

篇六:中医学论文范文3000字

  

  中医学的论文范文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相关的呢?下面是分享给大家的中医学的范文,欢迎阅读。

  糖尿病肾病(DKD)由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以肾小球硬化为主要病理特征,患者可出现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和进展性肾功能下降,是终末期肾脏病的首要致病因素。DKD发病机制复杂,其肾损伤确实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各类细胞通路激活引发的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反响、凋亡等皆有关联,目前还没有可完全预防或治愈DKD的方法。DKD的发生是一个慢性过程,伴随着复杂的机体代谢紊乱,在肾病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与肾微血管增殖是一种可逆的病理变化[1],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DKD的主要方法[2]。DKD的西医治疗原那么包括降糖、降压、纠正脂代谢紊乱、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以及肾脏透析治疗和肾移植等。然而,早期DKD患者长期承受ARB或ACEI类药物治疗,虽可有效降卑微量白蛋白尿,但临床不良反响较多。DKD晚期患者血透可排除体内毒素,但只可缓解一时病症,并不能从根本上逆转DKD肾脏的病理变化,延缓DKD患者的进展。因此,早期干预对延缓DKD病程进展尤其重要。中医运用“未病先防”的思想对早期DKD进展干预,收效良好。根据DKD不同临床表现,中医学将其称为“消渴肾”,并将其归为“水肿”“癃闭”等范畴。本文综述中医药对DKD的治疗进展。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消渴病即糖尿病发病根本病机,阴虚血行滞涩,燥热消灼阴血津液等有形物质,久之,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损伤脉络。而肾络瘀阻贯穿DKD整个病程,为DKD的核心

  病机,如今大多数医家均重视活血化瘀在DKD治疗中的作用,临床治疗中或多或少参加活血化瘀的中药[3]。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消渴肾的证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3类。

  1.1气阴两虚,瘀血阻滞

  肾气缺乏,失于固摄,肾精外泄,阴精亏损;瘀血贯穿糖尿病整个病程,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阻滞,久病入络,伤及脉络,肾脏血行不畅,又致肾精外泄,在外表现为蛋白尿,在内表现为肾小球动脉硬化、血管内皮损伤。早期DKD为本虚标实,脾肾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滞为标,故临床上采用补阳还五汤结合玉液汤治疗早期DKD患者,能明显降低DKD患者蛋白尿[4]。根据《医学心悟三消》:“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肺主气,肾主水,金水相生,气阴双补,用参芪地黄汤结合穴位敷贴治疗早期DKD患者,可降低尿蛋白,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肾脏血流[5]。高血糖导致的氧化应激可产生一系列炎症因子,与DKD发生开展有关的炎症因子包括C反响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γ(TNF-γ)、白介素-6(IL-6)等,这些炎症因子能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使肾小球滤过膜增厚,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功能损害,与中医毒损肾络的认识是一致的[6]。早期DKD患者治疗承受参芪地黄汤,可明显降低CRP、TNF-γ、IL-6等炎症因子,减轻炎症介质对肾脏的损害[7]。

  1.2气虚血瘀

  一身之活力全在于气,气化那么万物生,气止那么生命息。气虚,推动血行无力,血液淤滞,阻滞肾络,新血不生,瘀血不去,形成恶性循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研制的有益气补肾活血之效的治糖保肾冲剂,除具有降糖、降脂、降低尿

  蛋白的成效外,还可通过降低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β(PDGF-β)、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等程度,发挥抗氧化、抗炎的作用,从而抑制肾小管凋亡、肾小球硬化,减轻、延缓DKD的开展。当归芍药散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等作用,相关研究说明,当归芍药散可明显降低尿蛋白、CRP、IL-6,其改善肾功能可能与抑制机体炎症反响有关[8]。

  1.3脾肾亏虚,痰瘀阻络

  《黄帝内经》认为,DKD与五脏柔弱,“脾脆”、“肾脆”有亲密关系,《灵枢本脏》曰:“肾脆善病消瘅易伤”、“脾脆那么善病消瘅”,强调了五脏虚赢、脾肾缺乏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素问》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脾为人体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转饮水谷物为精微,脾虚那么津液生化失常,聚而为痰为饮;肾为先天之本,为水脏,水之制在肾,全身津液的升腾气化离不开肾气的推动,必“阴中求阳”才得以雨露布施,阴霾自散,大地温润有度。脾虚久那么及肾,肾虚无以温土蒸腾水气上行,两者互相影响。虚那么气血津液运行缓慢,瘀浊易生,痰、瘀、浊阻滞肾络。因此,脾肾两虚在DKD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观察了具有健脾补肾作用的健脾固肾活血汤治疗早期DKD的疗效,结果显示,中药组对降低胱抑素-C(Cys-C)、24h尿蛋白疗效更优于西药组[9]。

  临床上出现了许多治疗DKD的中成药,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这些中成药能延缓DKD的病程开展。Cys-C、半胱氨酸(Hcy)可以早期诊断DKD,对DKD的特异性高[10]。如黄葵胶囊能明显减少DKDIII~Ⅳ期患者尿蛋白,降低Cys-C程度,延缓血肌酐程度上

  升,起到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黄葵胶囊调节人体微炎性反响作用有关[11]。百令胶囊主要为人工冬虫夏草菌丝,作用与天然虫草类似,具有保肺益肾、补诸虚劳损、抗衰老的作用,研究发现,百令胶囊可以通过下调Toll样受体4(TLR4)表达,降低DKD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程度;降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从而改善肾小球硬化[12]。通过建立DKD大鼠动物模型研究厄贝沙坦结合金水宝胶囊对DKD大鼠足细胞裂孔隔膜Podocin的表达影响,结果显示,与单用厄贝沙坦相比,厄贝沙坦结合金水宝可显著减轻DKD大鼠早期蛋白尿,其机制是通过上调足细胞Podocin的表达,更好地保护了肾小球滤过屏障[13]。尿毒清颗粒具有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的成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通过对TGF-β1、Cys-C、核因子(NF)-κ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进展拮抗性干预,改善高糖、高脂、微炎症等危险状态,以保护肾小球内皮细胞、足细胞,防止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14]。

  大量研究发现,某些单味中药也对DKD有着独特的治疗效果。如牛蒡子具有宣肺利水,解毒泄浊,降低尿蛋白、降血糖之成效[15]。金蝉花属虫生真菌,其具有降肌酐、降尿蛋白、抗肾小球硬化、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16]。黄芪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既可大补后天之气,又走十二经络之表而利水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说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血糖、利尿、降蛋白、抗衰老、抗疲劳等作用。黄芪甲苷属黄芪皂苷中的活性成分,Gui等[17]研究发现,新型抗氧化剂黄芪甲苷能抑制高糖诱导的足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产物(ROS)产生,显著降低高糖诱导的丙二醛(MDA),并升高过氧化氢酶(CAT)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程度,提示黄芪对肾脏

  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抗氧化来实现。黄连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常与陈皮、厚朴、苍术配伍,理中焦之气,除体内湿热,临床上常用于糖尿病患者。黄连素可从黄连、黄柏、三颗针等植物中提取,现代临床研究发现,黄连素可降低早期DKD患者的血脂、血糖程度,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其机制可能与黄连素的抗氧化、抗炎作用有关[18-19]。大黄能减少肠道中氨基酸的重吸收,改善氮质血症,抑制剩余肾组织的代偿性肥大,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减少蛋白尿,改善微循环,抗凝、抗血栓,对DKD有较好的疗效[20]。积雪草有效成分在降血糖程度,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应激、抗内皮系统激活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21]。

  在临床上,某些中药制剂注射液在DKD的治疗中也常被使用,并获得了不错的疗效。相关研究入组68例早期DKD蛋白尿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治疗,治疗组在此根底上同时给予黄芪注射液治疗,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尿蛋白排泄率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更为显著,说明黄芪注射液能明显减少尿蛋白排泄率,对DKD治疗效果显著[22]。丹红注射液的成分为丹参、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成效,现代药理学证实了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红花黄色素、丹参酮,前者具有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后者具有去除自由基、双向免疫调节的作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早期DKD,可改善微循环,对改善肾血流、抑制肾病进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3]。肾康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大黄、黄芪、丹参、红花,具有益气活血,降逆泄浊等成效,现代药理认为肾康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扩张血管、调节血脂、降低血黏度、增加肾脏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尿蛋白、降低肾小球硬化率和延缓肾功能恶化等效果[24]。具有活血化瘀效果的血栓通注射液作为临床常用药,可降低早期DKD患者血清Cys-C、Hcy程度,调节血脂代谢[25]。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中医治疗DKD还有中药灌肠、针灸、药浴等多种手段,临床上同样具有较好的疗效。有研究选择了DKDⅣ期患者9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根底上加用糖肾灌肠方灌肠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血压、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较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糖肾灌肠方结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有效降低各项监测指标[26]。

  中医中药治疗在改善DKD肾脏病理构造、延缓DKD病程进展方面,相对于现代医学疗效显著,可降低尿蛋白、肌酐程度,且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凋亡和自嗜等抑制炎症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肾小球、肾间质、肾小管的硬化,从而改善肾功能,延缓疾病的进展。中医研究各家学说纷纭,皆从“整体观”出发,辩证论治,表达了治疗的有效性,这也是中医学有别于现代医学的核心思想。但目前缺乏的是,在中医药治疗当中,对通路的研究相对较少,无法明晰中医中药治疗确实切机制,在今后中医药治疗DKD的研究中,有必要增加通路机制研究,以明确中医中药治疗的作用靶点,表达精准医学思想。

推荐访问: 中医学论文范文3000字 中医学 论文范文
本文标题:中医学论文范文3000字6篇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xindetihui/2023/0501/70142.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中医学论文范文3000字6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