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实现城乡一体化8篇

发布时间:2023-05-01 17:55:04 | 浏览次数:

篇一:实现城乡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

  几年来,为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适时地启动了“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规划工作,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武银福村、甲尔坝村和陈户窑村等部分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哈业脑包镇域总体规划》、《新城镇镇域总体规划》、《兴胜镇镇域总体规划》、《麻池镇镇域规划》、《昆区南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道沙河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村镇规划改造和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村镇建设逐步走上了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5年4月开始,根据自治区政府要求,我局开展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区内村镇现状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依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包头市战略发展规划,结合各区、乡(镇)撤乡并镇工作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思路,以及村庄经济和区位条件,将城市规划区内147个村庄和2个农场在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划定了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三个区域,并明确了三个区域的范围及规划编制标准,即城中村:269平方公里,就地城市化,按城市社区标准进行规划;城边村:296平方公里,按其实际情况除部分城市化外,其余的按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城郊村:320平方

  公里,全部按照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四区改造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先后完成了昆区、九原区15个村庄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并于2006年2月份通过了自治区专家组评审,2006年7月份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该规划。

  2007年,指导各旗县区完成了包头市首批100个新农村、新牧区试点村庄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撤乡并镇工作的完成,指导九原区完成了五镇一苏木的乡镇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达茂旗、固阳城关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加快建设步伐

  按照改造规划要求,近几年我们主要完成了下述建设任务,1998年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搬迁任务;2001年完成了武银福村改造工作;

  2004年完成了兴胜花园小区建设;2005年完成了甲尔坝4期改造工程、陈户村一期改造工程和卜尔汉图新村建设;2006年,完成建设的有南海子新村、陈户村二期工程、当铺窑新村等8个村庄;2007年,开始进行的有和平村、王大汉新村、臭水井村、昌福窑、井卜石等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

  3、制定法规、规范,严格规划管理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在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为保证各类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规划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更好的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要

  求,结合包头市的具体实际,编制了《包头市村庄整治规划技术导则》,出台了《包头市村镇规划管理条例》(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已于2007年6月实施),同时,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通过多种渠道,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法律的学习、宣传行列中,为城乡规划法的全面贯彻执行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问题

  1、包头市的城乡“二元”反差十分明显。

  目前,在包头市城镇体系中,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配套齐全、园林绿化自成体系的市四区与落后的村镇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城市吸引力的快速增强,导致小城镇的功能难以体现,由于大批外来人口直接由农村涌入城市,而城市的承载力有限,大量外来人口由于就业、居住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不得不重新返回农村。同时,由于市四区还处于高速发展期,如再不考虑城镇体系协调发展,城乡差别将会越来越大,直接影响推进城镇化进程。

  2、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小城镇承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近几年,市政府每年筹集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头的城市面貌得以彻底改观,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典范,但是,由于资金有限,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而大部分小城镇由于受区位、资源、经济等条件的制约,自身无力投入,筹资渠道单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设施的老化,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呈现倒退趋势,小城镇建设多年没有起色,房屋随意建,污水到处流,垃圾随处倒,牲畜满街跑的现象随处可见,住宅建设普遍存在造型单一、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全、质量较差、土地浪费等问题。

  3、规划经费严重不足。

  根据有关规定,村镇规划编制经费由乡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而我市乡级财政,大部分是“吃饭”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搞规划。过去市财政每年还拿出15万元规划补助经费和5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经费来补贴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但2001年,该项费用被取消,虽经多方争取,时至今日仍未落实。由于规划经费得不到根本保障,规划编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小城镇规划编制率极低,特别是今年随着我市撤乡并镇工作的完成、行政区划的调整、城镇中心的转移、职能分工的调整,所有规划急需重新编制,否则将会影响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4、管理机构人员短缺。

  村镇工作有点多、面广、线长、管理难度大的特点,需要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从事规划管理工作。但机构改革后,目前全市直接从事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人员不足20名,仅靠这些人难以完成繁重的任务。

  5、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问题日趋严重。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来靠近城市和远离城市的村庄现在已经变成了城中村和城边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这些村庄人口的增加和外来人口的涌入,出现了大量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造成了城中村和城边村建设布局混乱、土地利用率低、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环境恶化的状况,同时存在着消防和社会治安等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村庄的改造已成为必然,但由于改变土地性质,村民就业、改造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如何纳入城市系统中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影响了改造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对应措施

  1、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小城镇承载能力

  制定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措施和政策,着力推进住宅园区化,实现城市的绿化、美化、硬化、亮化。

  一是根据我市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对各项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在做好把城市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程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按照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的要求,做到社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有序建设。

  二是加强城镇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城镇的管理,突出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形成适应我市城镇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城镇管理体系。

  三是加紧推进住宅园区化,完善配套设施功能。从规划和用地政策上积极推进住宅建设的园区化、生态化,增大规模效益,提高基础公共设施的有效利用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投入使用、统一管理维护的原则,建立健全住宅小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政策、标准,加强对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的监管力度。

  四是要高度重视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以城市中心区为依托,逐步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向城乡结合部延伸,落实具体措施和方案,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充实和完善小城镇功能,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逐步完善道路、能源、给排水、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电信等设施,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居住条件。

  2、合理整合现有村庄、集镇布局

  针对目前村庄、集镇存在布局分散、零乱不成规模的特征,对现有小城镇进行整合,对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生存条件较差、没有发展前景的村庄进行迁村并点,按照城中镇、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明确等级划分,对发展较好的小城镇和中心村,及时完善功能布局及基础设施建设。

  3、做好小城镇规划

  按照全市的总体目标,做好包头市小城镇规划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明确要先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再完成城关镇小城镇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并完成包头市城镇体系和旗县区政府所在地城关镇和重点镇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

  4、对工业用地布局进行集中调整,形成以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模式为主体的工业体系,集中建设工业区;对城乡社区进行改造,建设新型的现代化村镇

  通过对布局不合理、土地使用效率低、经济效益低的村办工业、小型工业、临建工业进行调整,在县级工业园区内安排迁移重组后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按门类和污染性质组建工业小区,彻底改变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提升城乡建设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地使用效益,有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5、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构建以生态林地和农田为核心的生态用地系统,形成生态型城乡布局。根据小城镇生态环境绿地系统规划骨架,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保护基本农田、生态林地为主体,以沿河(黄河)、沿山(大青山)、沿路(快速路、国道、省道、铁路线等)为主线,构筑城乡绿色通道生态空间,由城区绿地与河涌绿带、道路绿带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绿地系统与乡村生态型绿色开放空间组合,构建良好的城乡绿色生态系统。

  结合村镇组团布局重组,扩大农田面积,通过加强组团间绿地建设并与生态绿地相联系,形成绿色的有机整体生态环境、建设风景怡人的小城镇。

  6、统一对城乡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特别是建立和加强对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社区管理。

篇二:实现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在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的重要部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支持乡村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实现乡村的发展一体化。政府需要大力支持乡村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创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应当发挥乡村文化引领作用,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发展,让全社会树立良好的乡村发展理念,增强乡村发展的正能量。

  二、形成城乡一体的投融资格制度。政府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政策,以及发展乡村旅游业等政策。同时,扩大城乡间的资金交流渠道,实行投融资质制度,更好地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政府要大力实施改革,改善政府领导、管理、服务及资源配置等体制机制,加强乡村综合治理,以及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建设。此外,政府还要注重农民的受教育机会,扩大城乡居民的交流合作,加强城乡社会文化建设,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各方努力,政府要按照改革开放步伐,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城乡一体的投融资格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实现乡村发展的可持续增长。本文主要解读了有关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首先,政府需要大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

  略,以改善农民的就业机会和获得收入情况;其次,政府要推出引进资金和实施投融资质制度,以支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最后,政府要加强城乡间的交流与协作,扩大城乡居民的受教育机会,促进城乡社会文化建设。综上所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资金投融资,加强城乡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步骤。

篇三: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城乡一体化

  英文名称:rural-urbanintegration

  定义: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百科名片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录

  产生背景

  基本概念

  不同理解

  实现方式

  产生背景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基本概念

  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

  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不同理解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实现方式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稳步推进城市化

  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我国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改变我国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

  长期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高,消费比重太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比较小。投资比重过高也是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一个原因。我国应该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消费比重,降低投资的比重,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达到能够使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央政府应该逐步增加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转移支付,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积极探索农村医疗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问题,为今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强化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管,逐步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中央政府对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

  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从体制上解决城乡居民机会不均等和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问题。我国需要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对农村居民的各种非国民待遇的政策规定,取消现存的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有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律环境。

  精简乡镇政府机构

  农民负担过重一直是制约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乡镇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则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全国乡级供养人员达800多万人,每个乡镇平均200人左右,大大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因此,精简乡镇政府机构,缩减政府办事员数量,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2004年,由于积极贯彻中央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方针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重大成绩。目前需要积极探索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巩固改革成果。今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逐步减少,应该相应地及时减少乡镇政府机构编制,缩减办事员数量。

  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今后需要继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通过引进良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业丰收,提高农民收入。与此同时,还需要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工商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资金短缺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繁荣农村经济,首先需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需要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按照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尊重农民选择权,尤其要防止把城乡一体化当作圈地、剥夺农民的工具;要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还要按照公平的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

篇四: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篇:城乡一体化发展

  浅析城乡发展一体化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战略措施,深刻认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因、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开始发生了新变化。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减小。但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研究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举措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原因

  (一)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二元经济矛盾,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方面可以落实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可以消化过剩产能,第三方面可以保证经济增长。我们现在所推动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与之前启动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同的,当时的概念注重于大城市的外延和无限的扩容,而本次则更注重中小城市群,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内需扩容的空间,也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分拆与重塑的过程。现在农民工进城,但他们并没能真正的融入城市,每年春节又出现返乡客流这种人口的不正常流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他们享受不到城市的待遇,没有城镇的医疗保险,他们建了很多高楼大厦自己是没法住的。农村发展滞后,很多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的、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对于建设新农村也不利。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在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根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情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的发展,在资源、土地方面更加宽松,也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都转移到北京、上海是不可以的。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使农民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城市公共服务的前提。中央的重大举措将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逐步稳定下来,为消费提供较大的增长空间,并推动城乡差距的解决和维护社会稳定。

  (三)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由于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占中国人口3/4的是农村人口,实际上我们3/4还在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实践上讲,是由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决定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据统计,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还不通公路、一部分农户还没有通电,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1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

  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举措

  (一)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

  双向的城乡一体化不是仅仅以城带乡那么简单,需要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做文章:一方面要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比如城市的相关发展项目应向农村延伸或转移,也可在考虑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城乡一体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另一方面农村要提高接受城市辐射的能力,比如农村要制定向城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根据本地资源的特点,选准与城市对接的项目,以便于城市产业的延伸和转移。就统筹城乡发展来说,强化政府服务职能,重在强化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对农村服务的职能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涉农信息服务、涉农项目会办服务、政产学研协作服务、涉农人才培养服务、银企合作融资服务等等。目前应高度重视这几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以项目推进服务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专项资助计划。如就秸秆处理而言,政府可以用科技项目推进的办法来促进秸秆还田或秸秆能源的综合利用。二是要着力搞好面向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服务,建立布点合

  理的专业技术站所,形成能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

  捷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三是着力打造面向农业现

  代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向农村延

  伸,并完善涉农金融担保制度,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目前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

  主,远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金融网点,并鼓励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新型

  金融组织。

  (二)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

  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关键是要落实

  好强农、惠农、富农的相关政策。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

  给。”现代

  农业是农村发展极为重要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现代农业以规模经济为基础,为此要注重打造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发展良好、辐射带动有力、功能布局合理、公共产品配套、生活设施齐全、城乡面貌清新、农民安居乐业、城乡

  一体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园区带动高效农

  业、设施农业、设计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吸引投资,将土地流转给有投资能力的农业生产大户和有金融机构支持的农业合作组织;另一方面要将农民原有分散的联产承3包地,通过流转向专门从事农业

  生产的人集中,改变一家一块田或一家几块田的零

  散生产经营状态。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充分

  保证农民的利益,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在流转过程

  中增加权益收入。(三)坚持改革创新,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强大动力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城乡两方面都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要针对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机制在农业农村中不断深化、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更普遍应用等新情况,在切实保障农民各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财产权益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要在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服务能力的同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组织化程

  度

  三、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

  4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修改

  常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常州市人民政府(2012年2月16日)常州市辖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行政区,区域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61万,其中市区面积1864平方公里,人口228万。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600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2%,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50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300亿元,增长2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0亿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7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838元,分别增长13.1%、17.4%。

  一、常州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的成就

  尽管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部署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但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历来是我国的政策核心,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一直在进行。从常州来看,城乡一体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农村建设探索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托乡镇企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开始起步,涌现出横山桥、新华村等一批新型小城镇、示范村。这一阶段主要是农村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没有涉及制度层面。二是新农村大发展阶段。新世纪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各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

  转变。三是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阶段。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的思路,研究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武进区作为先导试点,随后在金坛、溧阳开展,现正全面加以推进。

  我市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做到在目标定位上体现率先科学和谐发展,在思路观念上注重?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在改革导向上突出富民优先,在工作措施上加强政策制度研究,在发展实践上加大创新力度,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空间布局。按照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将规划编制工作由城市向农村拓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全市规划完善了由一个特大城市、两个中等城市、7个重点中心镇和若干一般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基本完成了各建制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加大了建制镇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的修编。全面完成了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近500个近期建设需求量较大村庄或?三类村庄?的居民点建设规划,以及1100多个一般规划保留居民点的平面布局规划,基本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

  (二)形成城乡融合的现代产业。以培育壮大主导和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以先进产业带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互为支撑、互动发展的城乡产业结构。一是推进?一镇一业?,每个乡镇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产业基础和特色,加快资源整合,积极打造本地特色产业,形成了邹区灯具、横林地板、孟河汽配

  等二十多个以镇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培育?一村一品?,将?一村一品?作为发展村级经济的抓手,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共培育了?一村一品?专业村15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7.5%。三是建设?一镇一园?,加大对各乡镇的工业园区的整合力度,集中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园区,推动城镇和区域产业一体化。2011年,工业园区销售收入4849.5亿元,占全市乡镇工业销售总额的58.2%。

  (三)建设无缝对接的城乡基础设施。按照?城乡一体、全面对接?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目前,全市已基本实现了供水、供电、电讯、网络、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市域范围内实现了?公交村村通?,燃气管网正加速向小城镇、集中居住点延伸。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7655公里,全面消灭了砂石路、断头路,基本实现了辖市(区)通镇二级公路、镇通镇三级公路、镇通行政村四级公路的目标,其中武进区全面实现村组道路硬化。

  (四)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在教育均等化方面,我市调整优化农村教育布局,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全市独立建制中小学办学条件均达省二类标准以上,全市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公办学校吸纳比例83.87%以上。在卫生均等化方面,合理配臵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努力做到城乡均等化、区域间均等化,每个乡镇都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农村居民在家门口看病。在文化均等化方面,重点

  加快乡镇和村的文化站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基本实现了?镇有达标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

  (五)建立城乡并轨的社会保障。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转换接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力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全市登记参保人数达49.9万,参保率99.4%,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已提高至80元。市5个区实现了低保标准城乡并轨,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市46.6万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新征地农民做到了即征即保,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标到300元,参保农民达186.94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工作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核心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连续8年两位数增长,2011年增幅达17.4%,是近年来增长最多增幅最大、而且增幅超过城镇居民的一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其措施有:一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2011年,全市乡镇工业实现营业收入8327.9亿元、利税643.8亿元,乡镇企业劳动者报酬总额288.4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达643.5亿元。二是积极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平台、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岗位技能提升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开展创建充分转移镇村等活动,推进城市就业政策向农村覆盖。自2006年实施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以来,全市农民就业转移培训34.9万人,创业培训

  1.7万人,新型专业农民培训1.4万人。三是不断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大力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推进农村养老、低保、合作医疗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四保惠民?,落实各种强农惠农政策。2011年,全市各级财政预算投入?三农?资金达26.18亿元,其中兑付粮食直

  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2.1亿元。

  (二)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目标。实施?双百万亩?工程,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3.2万亩、高效农业111.3万亩、设施农业25.9万亩、高效渔业45.7万亩,分别占耕地(渔业)总面积的51.0%、50.1%、11.7%和78.6%。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省级农业园区总数达到4家,市级10家,14家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农户1万多户。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63%,水稻育种全省领先,主体品种武运粳23号种植比例达到80%以上,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0%,位居全省前列。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累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48.6万亩,占耕地比重65.9%。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25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120多万户,凌家塘市场全年成交额突破190亿,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拓展农业功能,全市已建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点300余个,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居全省第二位。更可喜的是,依托良种、良法、良技和良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1年全市水稻单产达627.9公斤,比上年增7.8公斤,继续排在13个省辖市之首,实现了水稻单产全省?九连冠?目标,为此,省农委专门向常州市政府发来贺电。同时,我市还成功赢得2013年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举办权。

  (三)把推动农村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坚持把农村?三大合作?作为富民、强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市有各类农民合作社2293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050家,农地股份合作社140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富民资产合作社1103家,全市农民合作社成员数达40.1万户,覆盖率达50.9%。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组建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村镇银行2家,已开业农村小贷公司30家,科技小贷公司1家。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粮食作物和能繁母猪基本做到应保尽保,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开始起步。规范有序地实施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到2011年底,资金总投入达到24.2亿元,建成安臵房面积132万平方米、标准农田7万亩。确定8个重点中心镇,按照小城市目标先期培育,2011年基本完成镇域总体规划的修编提升工作。

  (四)把美化农村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内容。一是大力推进农村绿化,以创建园林小城镇和国家卫生镇为抓手,大力推进以镇区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道路绿化、节点绿化为重点的城乡绿化工程,?十一五?期间连续两年大面积推进的城乡绿化工作,增加绿化面积6600公顷。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三年专项行动,市级财政投入超过1亿元、总投入20亿元以上,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三清一绿?,50%的村达到?五化三有?,有53个村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先进村。三是大力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全市37个镇实施了工业污水的集中处理,建成投运生活污水处理工程171个。实施新一轮实事以来,累计疏浚县乡河道613条,长1699公里,清理土方3303万方,清淤整治村庄河塘总数2万多个。总结近几年城乡一体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五点体会:一是明确思路,坚持走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的道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臵、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公共服务同等共享、居民收入渐趋协调,加快构建新型的城乡、工农关系,努力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二是丰富内涵,重点围绕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等?五个一体化?,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全面建设新农村,努力走出一条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路。三是创新制度,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各个环节,着力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金融、土地管理等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制度化水平。四是政策配套,本着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的精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中心镇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等20多个文件,有力保障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其中近两年全市有7项?三农?政策文件获省创新奖。五是典型引路,全力推进武进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先行建设,支持和鼓励申报成为中农办农村改革联系点,以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当前,我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突出反映在: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深层影响短期难以消除。长期以来,以户籍为基础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制度,使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资源分配及政治权利等一系列关系被扭曲,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强化和固化了城乡分治、二元分割的状态,其惯性仍在社会各个领域延续。

  二是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突出表现在土地供给和金融服务方面。城乡建设用地长期紧缺,实际土地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开发区和城市重点工程,农村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产业结构、镇村布局调整都承受着很大压力。农村基层金融服务需求旺盛,但资本的趋利性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农村形成巨大资金缺口。

  三是城乡社会发展环境不平等。长期以来,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保障,几乎完全由政府投入,而农村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由农村自己负担,目前尽管状况有了改变,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深度仍不够,财政支农力度与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相匹配。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农村需要的公共资源不足,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城乡社会与个人之间发展和竞争继续处于不平等状态。

  四是农民权益缺乏有效保障。现有的土地征收征用对农民利益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有效保障。同时,由于农村建设用地无法直接进行市场交易,农村住房也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获得抵押贷款等,农村土地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常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任务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结合实际,常州城乡发

  展一体化总的目标是:到2012年,基本建立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合理布局、均衡配臵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到2015年,全市

  ?两个率先?目标基本实现,农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立完善的城乡发展一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城乡建设协调并进、城乡产业加快融合、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生活同步改善、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全面构建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常州农村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真正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组织坚强有力、镇村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其工作着力点:

  (一)富民为核心。常州已经明确农民收入五年倍增,比全省提前两年。按照五年倍增,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要超过2.5万元,年均增长在14%左右(剔除物价因素),难度很大。为此,我市将坚持以工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增速,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农民增收根基,以城镇化增强农民增收活力,以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优化农民收入构成,推动农民收入进入较快增长阶段。做到既注重农民的就业创业、强村富民等工作,支持有能力、有实力的农民带头致富,更重视低收入农户增收难的状况,落实帮扶措施,倡导先富农民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促进共同富裕。既注重稳定和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放大传

  统优势,更着力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建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如期实现。既注重农民收入数据的增长,做好上下数据衔接,更体验老百姓的实际感受,为老百姓多做实事。

  (二)规划全覆盖。对照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当前规划存在着统筹性、协调性不够,对重点功能区引导力度不强,刚性约束欠佳等不足。我市将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完善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组织编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做好交通、能源、环保、信息化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

  展规划,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的协调和全覆盖。二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进一步引导工业集中,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形成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开发格局。三是强化村域规划建设。按照人口规模3000人以上的要求,以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形态,优化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编制完善相应的建设规划。

  (三)农业现代化。坚持用现代理念谋划农业、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知识提高农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努力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常州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集中力量在水稻种源繁育、花卉苗木组培、畜禽水产新品开发、生物农药、立

  体种养、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蔬菜园艺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转化和集成应用一批最新科技成果,?十二五?期间,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科技创新项目30个以上。突出企业创新和投入的主体地位,深化农业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龙城英才计划?为引领,加大农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按照?一主多元、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格局,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提升基层农技推广能力。

  (四)建设中心镇。坚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规划引领下,通过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步伐,逐步打造成特色鲜明、产业发达、人口集聚、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小城市。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围绕产业集群、人口集聚、土地集约,整合资源、聚焦政策,组织实施一批投入大、规模大、影响大的项目,加快推进中心镇转型升级、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提升。着力建立投融资平台,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广泛吸纳民资、外资、社会资本的投入,拓展中心镇建设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强镇扩权途径,力争赋予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升中心镇社会管理水平。鼓励中心镇在城乡一体化改革领域先行先试、率

  先突破,为面上改革发挥引领作用。

  (五)服务均等化。以农村实事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优质资源向农村的延伸,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步伐。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着力加强公共设施配套、村庄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连接通达,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到2013年,全市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创建一批?三星级?康居示范村。大力开展创业、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2012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次;不断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2012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均筹资标准达340元以上,住院费用补偿率达50%。巩固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2012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110元,完善被征地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加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六)改革增动力。着眼于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大体制机制?,积极探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发展农村?三大合作?,加快实现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大宗农作物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组织全覆盖,支持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加强规范化建设。2012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发证任务。积极稳妥开展?万顷良田工程?建设,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继续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加强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进创投企业和涉农项目的对接。全力支持武进区开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建设?的探索创新,以点上改革试点带动面上改革创新。

  三、主要制度创新及相关建议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市已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保、金融、土地、户籍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一些涉及到国家法律法规

  的完善和中央、省、市的事权调整等问题,更有赖于中央、省从全局和长远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

  (一)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户籍问题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关键是依附在户籍上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等各项制度和权益上的城乡差异。目前,尽管取消了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之分,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取消了?农转非?制度,建立了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但不同户口性质仍享受不同待遇,如在社保政策上,无收入的城市老年居民与农村老年居民生活补助的差别;在住房及征地拆迁上,农民户口可以享受集体土地的宅基地,但不能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计划生育政策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生育第二胎子女的条件差异较大;在工伤和交通事故赔偿上,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标准相差几倍。此外,户口还承载着很大的教育功能,户口的自由迁移障碍较多。改革办法: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法律法规。户籍改革涉及的教育、社会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等多项政策均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事权调整范围,应由国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宏观指导政策。考虑到短期内出台新户籍法的难度较大,可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地方层面解决现存的突出问题,同时积累立法经验。二是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居住登记制度,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尤其对本地农民,在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同时,保留农村的各种权益。三是多方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参照广东以?农民工积分制?、重庆以?保留农村‘三件衣服’、穿上城市‘五件衣服’?等做法,鼓励农民将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臵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

  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落户。

  (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方面。现有的土地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制度。改革的核心应是围绕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这个关键,积极探索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创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必须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两种产权、一个市场?。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经批准用于调剂给城镇使用的,增值收益全部返还农村。完善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立征地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同

  时,同步考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及农民安臵用地问题,探索实物留地、物业补偿、货币补偿、参股经营、等价臵换、指标抵扣等多种模式,多渠道保障被征地农民长久生计。稳妥开展农民宅基地流转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和跨村组臵换机制。

  (三)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方面。解决目前农村面广量大贷款难问题,既需要发挥农村外部金融机构的作用,更需要培育自身的金融组织。应针对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强的融通本地资金现实基础和需求的特点,放手发展被称为草根化的低端金融市场,鼓励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开设微型金融机构、资金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各类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推进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出资组建担保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权、农民住房?一权一房?抵押贷款试点。

  (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方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制,不等于现在就要实现城乡统一标准、统一保障水平,而是在现有社保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注重城乡社会保障的衔接、自由转换,缩小差距,逐步过渡为?无差别的统一?。如养老保障方面,重点是围绕新农保、被征地农民保障、城市老年居民养老补贴等各项养老保障制度,畅通制度之间衔接转换渠道,设定不同的参保档次,本着自愿选择的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建立起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方面,本着?一个制度、不同层次、覆盖城乡?的原则,整合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儿童医疗统筹制度,统一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所有居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以统筹城乡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为主体,以各项医疗互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两点建议:

  一是要高度重视中心镇的建设。目前,我省许多地方都把中心镇建设放上了非常重要的位臵,以其发挥在城乡一体化中的载体和引领

  作用,但推进中普遍受到资金筹措困难、建设用地指标缺乏、管理权限偏小等问题困扰。浙江省选定27个试点镇,通过实施强镇扩权、调整行政区域、完善财政体制等举措,计划5年左右培育,成为一定实力的中小城市,为此,建立每年10亿元的专项资金(暂定3年),用于试点镇项目建设的补助。因而建议省在20个经济比较发达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试点的基础上,对重点中心镇制定强镇扩权实施办法,落实扶持的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省每年应单独安排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中心镇的建设与发展。二是要加大对茅山老区支持的力度。我市茅山老区地处金坛、溧阳两市,丘陵山区较多,农业比重较大,自然条件差。目前,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农民收入普遍不高,经济薄弱村比例大,一些乡镇发展水平甚至低于苏中。而省有关部门在确定目标任务时,把我市老区等同于苏南发达地区,并且多年来省按照财政预算内一定比例统筹用于苏北的发展。对此建议,省要关心和支持我市金坛、溧阳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尤其要加大对茅山老区扶持力度。

  第三篇:唐山城乡发展一体化

  唐山: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行进在冀东大地,不时能看到一片片新建起的楼群——农村新社区。走进楼群,宽阔整洁的街道两侧,路灯林立、绿草茵茵。休闲娱乐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幼儿园、村民诊所、便民超市、垃圾转运车??各种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家家有楼房,做饭用天然气,活动有广场,锻炼有健身器,生病有合作医疗,老有养老金,虽然还叫于林庄,感觉却和城市没啥两样!”说起生活变化,丰润区韩城镇于林庄76岁的李俭满脸高兴。于林庄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受益村庄的一个缩影。

  2009年10月,省委、省政府确定我市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市级试点单位,要求我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推进体制和制度创新,为推动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积累经验”。2010年4月,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了《唐山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并提出了

  “积极探索、率先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要求,希望我市为全省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作出突出贡献。一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总目标,按照“154”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思路,努力在规划编制、产权改革、民居建设、城乡社保等11个方面寻求新突破,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明显。无数像李俭一样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日子越来越幸福!

  坚持规划引领,初步构建起了新型城乡形态

  规划是龙头、是基础。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规划,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新体制,推动市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唐山市坚持把规划编制作为先导性工程来抓,按照“全域唐山”的理念和“三个集中”的原则,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健全城乡规划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管理,城乡规划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从2007年11月开始,历时一年时间,我市率先在全省地级市编制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唐山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2008-2020)》,明确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思路、目标和重点。组织市规划部门和县(市)区,相继编制了近郊区城市化发展规划、县城扩容建设规划、中心镇扩大发展规划、中心村扩村建设规划、基层村建设规划。根据新一轮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到2020年,全市将逐步构筑起“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中心村—规划保留村”的城乡空间布局。

  2010年,唐山市首次在全域范围内实现了“三规合一”,即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三个规划实现了衔接配套。为搞好农村新民居建设,2009年至2010年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奖补资金,聘请具有二级资质以上的规划设计单位,先后为400个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编制了建设

  规划,全市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有了科学的规划保障。

  强化产业支撑,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现代农业是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全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促农增收的一条基本途径,始终常抓不懈。

  组织实施“1510工程”,去年全市共确定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18个,计划总投资155.65亿元,比上年增长37.5亿元,其中有2个项目被列入了省政府督导和省产业办重点项目,有6个项目被列入了河北省2010年第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到年底,竣工项目77个,完成投资35亿元。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市狠抓产业化三大环节:大力发展壮大“农”字号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全市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家和34家;扎实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着重抓了乐亭、玉田、丰润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建设。突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各县(市)区都谋划启动建设了一个面积不少于5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中玉田县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全市组织开展了省、市、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三级联创”活动,确定了市级示范社150家,申报了省级示范社41家,年内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30个。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52个,发展会(社)员数9.1万户,辐射带动农户达54.8万户。

  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额达到320亿元,比上年增长6.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已经达到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10元,较上年增长12%,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拉大的趋势开始得到遏制。

  实施新民居建设,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从2008年开始,着眼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我市就以创建科学发展示范村为载体,全面启动农居改造建设工作。目前,全市已有440个示范村实施了新民居建设、旧民居改造工程,其中整体新建村

  301个,改造提升村139个,涉及10.97万户,累计投资达203.7亿元,在完成示范村数量、建筑面积、投资总额等方面均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具体实践中,各县(市)区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以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坚持把新民居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将村庄建设规划纳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体系;把新民居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把新民居建设与农村改革相结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把新民居建设与创新经营机制相结合,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把新民居建设与改进农村公共服

  务相结合,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把新民居建设与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相结合,改变农民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促进乡风文明。相继探索创新了城镇资源带动、土地资源置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产业发展带动、新批宅基地和旧房翻建、特色村改造提升等“六种模式”。

  新民居建设,实现了农民富起来,农户暖起来,农村靓起来,农家乐起来,农村经济繁荣起来的愿望,真正成为了一项惠及民生的幸福工程。加快了主城区扩张、县城扩容、中心镇扩大、中心村扩并,让更多有条件进城、愿意进城的农村人口实现了到城镇就业、生活的愿望,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加快了新型城镇化的进程,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已达到54.9%。

  着力改善民生,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目的就是要让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务。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市不断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上水平。

  2010年,全市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市级以上资金达到2.67亿元,其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9亿元。同时,为义务教育阶段57.86万名农村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及部分教辅用书,涉及资金6294.8万元。共为2.53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

  生补助生活费1009万元。继续推行“农民工子女就读无障碍”模式,全市有620所公办学校共接收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口子女26337人。累计投资12.05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不断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农村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100%;农村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得到普及。

  为了让农民能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市不断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开展了乡镇卫生院“三基两化”建设和村卫生室建设。目前,全市乡镇卫生院已全部通过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示范县(市)考核,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标准化率达到80%。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10年,全市参合农民达476.3万人,参合率为96.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2009年的100元提高到140元,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5万元。农村五保户、贫困户通过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全部参加了合作医疗。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不断满足农民对身体健康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努力缩小城乡文化投入、阵地、队伍差距,县级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村民中心建设不断加强,组织实施的4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了481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为每个书屋配送图书1273种和部分报刊杂志。全市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197个,基本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建设了75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改善和保障民生,关键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为此,市委、市政府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医疗、养老保障和低保水平,作为20件实事工程来抓。2010年,全市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2万人次,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3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540元。五保老人供养率保持100%,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均居全省前列。全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全市有10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参保人数达到122万人,其中29.9万人已经领取了新农保养老金,分别比2009年底增加78万人、12.9万人。开展试点个数、参保人数、领取养老金人数均居全省首位。

  深化配套改革,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围绕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不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出台了《中共唐山市委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开展了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林权、农村承包土地(果树)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和农村水利设施所有权确权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机制,为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创造条件。引导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大合作”,让股份合作经济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实现形式,股份分红成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基本途径。

  开展了中心镇试点工作,择优选择了玉田县鸦鸿桥镇等6个镇开展中心镇建设试点,支持试点中心镇扩权强镇,指导6个试点中心镇编制了总体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立镇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人口聚集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探索建立了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加强了对农村集体资金、资源、资产的管理,依法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存量,健全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村级集体财富稳定增长的运行机制。到去年底,全市建立集体财富积累机制的村和建立“三资”监管机制的乡镇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其中,建立村级财富积累机制的村达到4586个,占总村数的90.2%。通过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建设,村集体实现增收7853.7万元,节支1638.5万元。

  加强农村设施建设,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着眼于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市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不懈地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2010年又建设了500个文明生态村。全市共投入资金27809.9万元,完成道路硬化1429.6公里,造林绿化231.5万株,院街净化清理垃圾74.6万方,安装路灯11981盏,新建沼气池8860个。全市606个村“户户通”工程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2611万元,硬化道路1350公里。目前,全市累计建设文明

  生态村4436个,占全市总村(队)数的86.6%。“户户通”村达到2606个,占全市总村(队)数的50.8%。在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同时,全市选树了200个村民中心建设典型,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到2010年底,建立“八项服务”的村200个,建图书室的村198个,建卫生室的村196个,建活动广场的村197个,有文体器材的村194个,建文体组织的村198个,经常开展活动的村193个,制定制度章程的村200个。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为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全市组织实施了农村垃圾集中清运处理攻坚行动,在全市农村推行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健全了农村垃圾处理及卫生保洁管理制度,形成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资金6.9亿元,共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35个,购置垃圾清运车245辆,聘用保洁员1.8万名,全市实现“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村达到4933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5%。

  支农投入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各种设施的完善,让无数农民感受到与城市生活没啥两样。

  承载着省委、省政府的重托,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期望,唐山,正朝着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阔步前行。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发展专题调研材料(模版)

  ***镇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专题调研材料

  区政府办公室:

  按照通知要求,紧紧围绕全区“一核二区三片”的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对全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工作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全区“项目建设年”

  为

  契机,坚持以保优势、抓招商、上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环保工业,加大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目前,全镇共有各类企业65家(其中投资过千万的规模企业共6家),共安置劳动力3000余人。

  山东万乔集团、岳氏玻璃公司、业盛玻璃公司等三家企业为全镇的支柱企业。一是重点企业平稳、健康发展。08年山东万乔集团投资2000万元,新上长180米的硅砖全煤气隧道窑自动化生产线和新建1000平方米仓库,实现了当年扩建、投产、使用、达效;淄博业盛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新上6套自动化生产线和新建7000平方米标准化仓库投入使用;淄博岳氏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新建玻璃生产线一条。二是09年将抓好工业重点项目。重点抓好投资1000万元的万乔集团生活服务区项目、投资1300万元的康瑞图橡塑制品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博山润丰机械厂改扩建项目、投资2000万元的业盛玻璃制品公司技改项目、投资2000万元的金晶磨料磨具公司资产盘活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朱家庄机械加工项目建设,以及洪山口砖场盘活项目、纺织品项目和天然气管路进北博山项目建设。三是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全镇经济社会营造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

  (二)农业发展的现状。紧紧围绕全区“一核二区三片”的总体工作要求和全镇实际,努力建设现代农业片。一是农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规划建设镇东片“蔬菜生产”、西片“蔬菜制种”、北片“小杂粮生产”等三大基地。蔬菜生产方面,全镇有机蔬菜面积现已达到1.2万亩,2008年成功申报了市级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项目。积极实施有机农产品品牌战略,成功注册了“郭庄”牌长茄、“凤池”牌大白菜、“盆泉”牌马铃薯和“福峪”牌红薯四个绿色蔬菜品牌商标,拥有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郭庄长茄、大白菜、马铃薯和红薯四个绿色食品生产证书。蔬菜制种方面,坚持以淄博盆泉蔬菜繁育场有限公司为依托,抓好蔬菜良种繁育。二是养殖业效益凸现。目前,扶持猪存栏量50头以上的大户56户,鸡存栏量500只以上的大户42户,牛存栏量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3户,蓝狐养殖大户2户,蛋鸭养殖600只以上大户1户。三是积极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成立了蔬菜、制种、桂花、养殖、农机等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形成了淄博盆泉蔬菜繁育场有限公司、淄博博山红叶散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淄博郭庄蔬菜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

  (三)城镇建设发展的现状。紧紧围绕全区“一城六镇个二十个农村社区”的工作要求,抓规划,抓落实,推动全镇中心城镇建设步伐。一是实施科学规划,为加快发展奠定基础。聘请淄博天泽建筑设计研究院重新进行了规划编制,明确了城镇发展战略与目标。2008年,按照区政府要求,编制了朱家庄、盆泉、邀兔、郭庄四个中心村的建设规划,五福峪村作为基层村进行了规划。二是按照建设山水城镇的思路,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投资200万元对淄河流域谢家店段河道进行治理,共治理河道2.3公里,新建拦水坝2座,新修河堤600米。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先后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共组织4000多人次参加环境综合整治,清运垃圾3000多吨,拆除乱搭乱建86处,新建垃圾池62个,规划垃圾填埋点5处,粉刷立面16万多平方米,城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从今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累计投资3000万元对金牛山景区进行开发,形成集人文景观、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的特色旅游风景区,打造全区特色生态旅游品牌。三是优化布局,提升小城镇建设标准。重点抓好北博山瑞景苑小区建设,目前已完成1号、2号楼并已投入使用,新增住宅面积6000平方米;实施畅通工程和便民工程,抓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共投资700余万元,对镇内主干道口南路、北石路和洪崮路进行了维修改造,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四是抓好教育园区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抓好总投资260万元左右的镇中学综合楼续建工程建设;积极争取淄博市广电总局支持,对郭庄中学进行了维修改造,更名为淄博广电希望学校,全镇教育教学环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加强农村文化网络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五个一”工程,建成文化大院4个,不断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全镇投资过千万

  第五篇:统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提升农村群众出行质量

  建湖县客运管理处

  裴文雅

  摘要:本文就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构建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道路客运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我县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提出几点意见。

  城乡道路客运是联系城乡、服务居民出行的重要纽带,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道路客运资源共享、政策协调、衔接顺畅、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优质,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落实中央“三农”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城乡道路客运发展方式、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行业比较优势的迫切需要,对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构建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道路客运服务体系,现就加快推进我县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基本需求为目标,以转变城乡道路客运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将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大工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政策引导和市场互动的组合作用,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出行服务。

  (二)主要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全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城乡道路客运发展更加协调、网络衔接更加顺畅、政策保障更加到位,服务广度和深度逐步提升,服务质量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具体目标包括:一是基本建成分工明确、衔接顺畅、保障有力、安全高效的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二是建设一个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衔接顺畅、方便灵活的城际客运系统,有效衔接城市公共交通、农村客运及其他客运方式,不断巩固道路客运的保障能力、竞争优势及其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

  体地位。三是基本建成能力充分、方便快捷、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地市级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覆盖郊区主要乡镇。四是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行稳定、安全规范、经济便捷的农村客运系统,实现全国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100%的中心镇建成客运站、候车亭或招呼站;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力争实现县域内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达到30%以上。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协调。以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城乡联动,有序衔接,促进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的公益属性,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加大公共财政、土地等公共资源保障力度,不断满足城乡居民“行有所乘”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发展条件和需求特征,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模式和推进路径,不搞“齐步走”和“一刀切”。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地区分批开展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在全行业推广应用,逐步建立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长效推进机制。

  ——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城市公共交通、城际客运和农村客运发展。在普通公路上,人员往来比较频繁的毗邻城市之间以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为主,地市级以上城市周边地区以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延伸为主,县域内特别是乡镇以下地区以农村客运线网优化为主,并积极推进公交化改造;在高速公路上,以发展班线客运直达运输为主。注重整合城乡道路客运企业、线路、场站等资源,提高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强化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维护经营者和乘客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措施

  (一)科学编制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

  1.认真组织编制“十二五”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打破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的二元分割格局,从实际需要出发,认真组织编制“十二五”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有关内容应纳入城市及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之中。规划编制要立足整合城乡客运资源,优化客运网络衔接,科学合理布局城乡客运线网;稳步拓展和延伸城市公交网络,支持和鼓励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提高城市公交线网覆盖面;改进客运组织模式,有序推进县乡客运和毗邻地区线路的公交化改造,促进运输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大力实施农村客运通达攻坚工程,优化调整农村客运网络,加快发展镇村公交;充分利用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站点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客运网络有效衔接和融合,实现城乡客运线网结构全覆盖;高度重视城乡结合部,以及镇与镇、县与县、市与市毗邻地区客运线网的设置和衔接。

  2.编制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要依据“十二五”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编制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善路网布局,提高路网技术标准和安全保障。“十二五”期间,全省建设改造农村公路2.5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桥梁6000座,为全省镇村公交和城乡客运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加快完善城乡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1.积极改善农村公路通车条件。对乡镇通往行政村的现有农村公路和桥梁,不符合客运班车安全通行条件的,要纳入“十二五”规划加快改造,力争2012年前完成。加快建设通往集中居住点等重要节点的农村公路,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继续实施撤渡建桥,发展水上客运,切实改善岛屿村群众的出行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新建公路安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竣工、同步验收。

  2.加强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按照路、站、运一体化的要求,在新建或改建农村公路时,加强农村客运站(亭)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到2015年,全省农村乡镇客运站达700个,占乡镇总数的70%,开通镇村公交的沿线行政村设置招呼站或候

  车亭。同时,结合客运线网规划,优化城乡客运场站布局和衔接,主动对接地铁、铁路、机场等其他运输网络,积极改善换乘设施,方便群众出行。

  3.强化城乡客运基础设施管理。加强政策引导,不断完善站场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确保已建成的农村客运站及时投入使用,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充分发挥县、乡政府的作用,加强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亭)等基础设施的养护与管理,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三)进一步优化调整城乡客运经营结构

  1.优化城乡客运经营结构。各地要大力倡导公司化经营、公交化运营、员工化管理,积极推进城乡客运经营主体整合,通过收购、兼并或入股等形式,实施规范的公司化改造;打破地域垄断,积极引入规模大、有实力的客运企业,促进本区域内城乡客运资源整合;对区域内存在线路重复、经营中容易发生矛盾的相关客运企业,积极引导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兼并。

  2.创新城乡客运组织模式。对县(市)城区至乡(镇)的线路,有条件的可选用公交车型,实行公交化的运营模式。对乡(镇)到乡(镇)、乡(镇)到行政村的线路,通过新辟、改线、延伸等手段,因地制宜实行多样化的运营模式,不断扩大农村客运的覆盖和服务范围。对路况条件、客源等不适宜公交车型的,要按照《乡村公路营运客车结构和性能通用要求》,选用适用车辆。

  (四)不断加大对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的扶持力度

  1.建立规范的城乡客运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鼓励实行城乡客运低票价政策,落实经济补贴、补偿。对城乡客运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评估,核定企业合理运营成本。对不能完全通过价格补偿的政策性亏损,由政府给予合理补贴。对城乡客运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警察、学生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由政府进行专项补偿。对车辆和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等,地方财政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2.加大对城乡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扶持力度。

  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快改造不符合客运班车通车条件的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农村客运站、候车亭,完善安保设施,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规划内的项目给予专项补助。3.加大对镇村公交发展的推进力度。加快建立镇村公交发展扶持政策,大力推进镇村公交发展。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以县(市)为单位、乡镇为单元对开通镇村公交的乡镇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所有乡镇开通镇村公交、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县(市)给予一次性奖励,重点用于新增、更新节能环保车型等,具体补助和奖励资金可在燃油税转移支付资金中列支。镇村公交营运车辆可参照城市公交标准申请燃油补贴。加强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考核,重点考核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资金支持情况、企业经营机制、服务质量以及群众满意度等,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另行制订。

  4.加大对基础设施用地的保障力度。国土资源、规划、建设部门要对纳入城乡规划的客运枢纽、换乘场站、乡镇客运站、保养场、停车场、首末站、调度中心等基础设施,优先保障场站用地。对经规划确定并依法取得的城乡客运基础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挤占,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五)切实加强城乡客运服务与管理

  1.加强城乡客运规范化管理。完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延长服务时间,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简化许可程序,改造毗邻地区城乡客运线路,引导城市间公交线路相互融合、互联互通,着力解决城市毗邻地区城乡居民的出行问题。加快优化城乡结合部线路设置,加大线网密度,建设换乘站点,规范市场秩序,统筹考虑城市公交与班线客运资源整合,避免无序竞争。

  2.建立健全城乡客运服务质量规范和质量考评体系。高度重视城乡客运统计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支撑。定期组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加强城乡客运服务质量考核,将考评结果作为各项资金补贴的依据,并与客运线路招投标及企业发展扶持政策等挂钩,督促企业规范管理。

  3.加快城乡客运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智能化调度系统和ic卡系统,建立城乡客运服务信息查询系统,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发挥科技手段在经营行为监管和行业经济运行分析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技术车型在城乡客运的应用,积极与省内汽车制造企业合作研究开发标准化的镇村公交车型。

  4.确保城乡客运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强化经营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公安部门要科学核定车辆载客数和时速,合理划定车辆停靠点,科学指导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在城乡道路条件满足通行安全的情况下,允许投入有站立乘员席的公交车型从事城乡客运。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加快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所需资金纳入政府公共财政,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切实把加快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作为服务民生的“惠民工程”抓实抓好,为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供基础支撑,让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各地要成立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宣传、教育、公安、监察、财政、国土资源、建设、交通运输、安监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把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列为各级政府城乡统筹工作的重要任务,将城乡客运发展指标纳入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评价等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引导城乡居民自觉维护城市道路、农村公路以及站(亭)等基础设施的完好,充分利用学校和各种媒体大力普及安全出行知识。

  (二)加强行业引导。各地要制订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客运在发展规划、设施建设、服务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集约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客运线路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全力打造品牌客运企业。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牵头组织对各地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工作进行考核,提出指导性意见,及时反馈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考

  核结果可作为各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立项和补助的参考依据。深化行业文明创建,组织开展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示范县(市)建设,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加快全省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进程。

  (三)加强市场监管。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乡客运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工作顺利推进。公安、交通运输、安监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强化城乡客运安全管理工作。公安部门要加强交通安全秩序和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监管,严厉打击农用车、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和各种报废车非法载客行为,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安监部门要加强对城乡客运安全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交通运输部门要充分发挥基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作用,充实力量,加大城乡客运管理力度,规范经营行为,强化服务质量监管,依法查处非法营运车辆,督促客运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我省城乡客运统筹发展。

篇五:实现城乡一体化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现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各城市纷纷颁布了“三年大变样”的措施,而这一举措也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时,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资金,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

  在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

  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通过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和空间布局一体化,促进农村的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管理民主、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样,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可以在城乡一体化的形式上,逐步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实现城乡一体化,就要消除城乡差距。而产生城乡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建国以来,我国为了提升国家实力,加强了工业化建设,而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因此,我国的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我国多数居民的生活都处在较低的水平线上。.制度和政策层面上的原因:在金融方面,由于农业效益低,农业银行、农业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贷款日益下降。在税收方面,城市居民有税收起征点,而农民则没有税收起征点。在土地制度方面,当前的城市扩张热是有利于城市的,政策是偏向城市的。在户籍制度方面,城市户口有着更多的好处,如住房公积金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保障制度。在就业制度方面,更多的政策倾向于城市居民而不是农村居民。.从公平角度分析,城乡差距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的城乡不公平发展理念和政策没有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打破,众多方面的制度、政策的城市偏好依然存在,结果导致当前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导致农村落后于城市。

  然而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农村离不开城市,城市也离不开

篇六:实现城乡一体化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王宏利

  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49-1979年的波浪状推进阶段、1979-1995年的稳步提升阶段和1996年至今的快速推进阶段。2000年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截止2009年底,我国城市总数已达6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已突破3.8亿,其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总量的60%以上。但就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弊端也开始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不平衡,二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前背景下,调整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探索新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调整路径应该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变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镇化发展战略,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发展重心应逐步转向小城镇;二是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变城乡分割发展战略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注重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发展重心应逐步转向农村。

  一、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1、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一般而言,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2、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一般而言,城乡一体化是指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

  和实惠,促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意义

  1、城镇化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一是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以城镇化发展为基础的,没有城镇化的充分发展,也就没有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实践中就必须强调要让城镇领先发展,尤其是要注重各类型城镇的均衡发展,扩充城市与乡村的接触面和联系点,但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又必须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

  二是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引导力量。城镇是一个地区各类经济社会优势资源的聚集地,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往往能够积极有效地推动人、财、物等各类农村资源向城镇流动,进而实现城乡互动。因此,实践中就必须强调城镇的示范效应,要精心设计和管理好城镇发展,尽量减少城镇化的负面影响,有效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支撑。即使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仍然是发展的主导面,城镇发展必须为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来自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动力支持。因此,实践中就不能简单地把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解为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而必须有效构建起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城乡一体化对于城镇化的意义

  一是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也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因此,实践中就必须把握好城镇化发展的度,要特别注重分析一定时期内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当城镇领先发展的正面效应趋于减小,而负面效应趋于增大时,就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将发展重心向农村转移。

  二是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城镇是农村发展历史的产物,任何城镇都是从农村中孕育而出,发展城镇的目的只是在于克服农村资源分散的缺点,而不是要彻底抛弃农村。因此,实践中就必须树立起城镇化发展的本源意识,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注重从城乡协调的角度考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三是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提升基础。任何城镇都不可能实现无限制的发展和扩张,城镇对农村的辐射既不能完全解决农村的落后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城镇自身的提质改造问题,城镇的提质改造必须借助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实践中必须强调农村发展对城镇发展的反向作用,要特别注重及时化解城乡在资源分配上的矛盾和冲突,既要满足城镇领先发展的需求,又要为农村的发展预留空间,只有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城镇品质。

  三、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模型

  总结建国以来国内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两个理论模型:一是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局域城乡一体化模型;二是以城镇体系为主导的全域城乡一体化模型。

  1、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局域城乡一体化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运行过程是:

  (1)明确中心城市。即在区域内选择确定一个现实发展基础较好,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心城市(一般以省会城市最为典型),并对该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一个高起点的规划。

  (2)全方位聚集。即依托选定的中心城市,通过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管理环境优化措施,有效吸引区域外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投入,同时聚集邻近农村地区的优质人、财、物资源,以发展第二、三产业为主要推动力,实现中心城市的品质提升和规模扩张,将中心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品位相对较高的大型城市。

  (3)选择性扩散。即以该大型城市为中心,按照“近郊区——远郊区——农村地区”的顺序,将中心城市的饱和资源向邻近的农村地区逐级扩散,顺次推动传统农村地区的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

  由于该模型中城市聚集效应的逐级强化和扩散效应的逐级弱化,所以一般只能使得邻近中心城市的局部区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区域内的广大农村地区与中心城市之间仍然“是峭壁,而不是海滩”,我们把这种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模型称之为局域城乡一体化模型(俗称“摊大饼”)。模型示意见图-1:

  农

  村

  农

  农

  村

  村

  (特)大城市

  注:图中空心箭头代表聚集效应,实心箭头代表扩散效应。

  图-1: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局域城乡一体化模型

  2、以城镇体系为主导的全域城乡一体化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运行过程是:

  (1)构建城镇体系。即将一个区域内的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进行整体规划,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落差均衡的城镇体系,然

  后将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不同层级的城镇间进行科学合理地分解落实。

  (2)多层次聚集。一方面是依托城镇体系内的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通过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既有效吸引外部投入,又全面聚集本地资源,在区域内形成多个发展中心。另一方面则是按照“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顺序,实现城镇体系间城市资源由低端向高端的聚集。

  (3)全方位扩散。一方面是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将各自的饱和资源向邻近的农村地区扩散,同时从不同的层次促进区域内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按照“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的顺序,实现城镇体系间城市资源由高端向低端的扩散。

  由于该模型中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是通过城镇体系内不同层级的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同时作用于广大农村地区,所以一般能够实现整个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区域内的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是海滩,而不是峭壁”,我们把这种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模型称之为全域城乡一体化模型。模型示意见图-2:

  农

  村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镇)注:图中空心箭头代表聚集效应,实心箭头代表扩散效应。

  图-2:以城镇体系为主导的全域城乡一体化模型

  尽管以上两种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模型各有其优缺点,但在“十二五”期间及未来十年发展过程中,我们选择第二种模型,即以城镇体系为主导的全域城乡一体化模型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我国近年来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以至未来十年,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对策。

  四、新型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构建完善的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遵循现代城镇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考虑未来省市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趋势,建议未来10年中国新型城镇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城-辅城-

  外围城-中心镇”的四级城镇体系,城镇化的推进应以“有效控制主城规模、基本稳定辅城规模、适当扩大外围城规模、快速提升中心镇规模”为战略取向,以小城镇建设为战略重点,通过努力提升主城品质,规范完善辅城功能,积极拓展外围城空间,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初步形成主城带动有力,辅城配合紧密,外围城联动发展,中心镇全面提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1、主城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主城是整个城镇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优势资源的主要聚集地,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引导性力量,因此,必须对主城实施品位提升战略,要有效整合主城的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形成一批高端精品产业;同时,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关体制机制,使得主城的资源聚集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顺利地实现向下级城镇区域的扩散。

  2、辅城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辅城既是主城扩散效应的第一级承接区,又是为主城直接提供产业支撑的新兴城区。设立辅城的目的在于:一是为了降低主城区的开发强度,有效释放主城区的城市资源与环境压力;二是为了能够同时从一、二、三次产业全方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领先地位;三是为了降低城乡发展落差,有效构建起大城市与大农村之间的发展缓冲地带。因此,必须对各辅城的发展进行明确的功能定位和科学的产业布局,并采取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相关机制等强有力的配套措施予以落实。

  3、外围城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外围城是与主、辅城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但又在宏观层面上具有联动效应的、独立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外围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城镇体系的均衡发展,重点解决中小城市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4、中心镇的布局安排

  中心镇是基于一定产业基础发展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备较强经济聚集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重点乡镇,中心镇规模介于县城和建制镇之间,是城乡互动的重要桥梁,是小城镇的集中代表。确定并推进中心镇建设是未来10年完善中国城镇体系的中心任务。

  另外,据了解,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成都市,其2020年城镇体系规划思路为:“1个大城—4个中等城—4个小城—30个重点镇”,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同时布局,协调发展,尤其是在布局大城市时,采取了在老城区周边设立组团区的办法,既缓解了老城区的聚集压力,又开拓了城市新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效避免了在老城区基础上“摊大饼”的发展模式。

  五、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措施重点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市、县两级政府应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形式支持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教育文化场所、环境整治、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支持小城镇向银行申请贷款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增强小城镇经济基础;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方面,给予以下十项扶持政策:(1)凡在小城镇范围内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额返还,用于小城镇建设。(2)在小城镇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全额返还,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3)小城镇在旧城改造中盘活存量土地的有偿使用收入及对原划拨土地收取的租金,全部留给小城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耕地开发。(4)小城镇新增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收入除上缴国家部分外,其余返还小城镇,用于小城镇耕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5)小城镇镇区规划范围内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流转的土地收益,70%返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0%留给小城镇,专款用于配套设施建设。(6)小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上缴市部分,每年安排30%以上用于支持小城镇耕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7)从小城镇收取的耕地开垦费上缴市部分及县留成部分或全部由财政返还小城镇使用。(8)环保部门从小城镇收取的排污费,除上缴国家部分外,应返还给小城镇按环保资金有关使用规定,全部专项用于中环境污染治理。(9)在小城镇收取的水资源费,除按国家规定上缴部分外,其余应主要用于小城镇水资源规划、保护、法规宣传及相关水利设施建设。(10)县城或县级市市区可以收取的费用,小城镇报经县、市、区人民政府同意后,也可按同样的标准和范围

  收取。

  2、创新投融资体制

  大力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经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市场化的方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收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通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命名权、广告设置权的有偿转让,实现滚动开发;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小城镇可将规划区范围内的中近期建设用地一次或分批次转用或征用后作为政府的土地储备,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或将国有资本金入股,吸引社会资金、外资参与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在以后的土地拍卖或招标中取得土地收益,应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有条件的小城镇可探索以集体土地作价入股的方式,组建股份制企业,但应取得拥有集体土地的大多数村民同意;具备条件的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利用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吸引各种基金,增强其滚动开发的能力,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3、改进建设方式

  全面推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全市小城镇的镇区建设综合开发率要达到50%以上;综合开发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市场、工业区和住宅小区建设;对小城镇按照规划建设的居民公寓式住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后,可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继续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逐步理顺价格关系,建立政府调控价格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公用事业价格体系,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

  资等灵活的形式成立专业公司,承包以小城镇为中心、涵盖相邻几个乡镇的市政维护、污染治理、环卫清扫、垃圾收集运输、绿化养护等任务,实现规模效益,降低管理成本;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技术改造和创新、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市场建设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等方面,应优先向小城镇倾斜;各有关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对小城镇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项目,应优先考虑,切实提高小城镇的科技、文化、教育、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卫生、环保、消防、市场和安全生产等建设水平,并辐射和服务周边村镇;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应对沿线的小城镇优先考虑设置站点,提高小城镇的公路建设等级,其连接县城的公路应达到二级以上标准,连接其他镇的公路应达到三级以上标准;电信、供电、供水部门对小城镇的移动通信、宽带网络、消防通信、供电线路及设备、供水线路、消防供水等设施建设应与县城同步进行。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名句赏析!!!!!

  不限

  主题

  不限抒情四季山水天气人物人生生活节日动物植物食物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____佚名《越人歌》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____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__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____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新添声杨柳枝词》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____卓文君《白头吟》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____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____李白《三五七言

  /秋风词》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____佚名《上邪》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____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____佚名《击鼓》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___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迈陂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____司马相如《凤求凰

  /琴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____高蟾《金陵晚望》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____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____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____李商隐《锦瑟》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____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____乐婉《卜算子·答施》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____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____苏麟《断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____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____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____晏殊《玉楼春·春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____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____黄景仁《绮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____惠能《菩提偈》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西楼晚眺

  /西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____孟郊《登科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王维《山居秋暝》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____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马致远《杂剧·江州司马青衫泪》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____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名句赏析!!!!!

  不限

  主题不限抒情四季山水天气人物人生生活节日动物植物食物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____佚名《越人歌》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____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__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____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新添声杨柳枝词》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____卓文君《白头吟》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____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____李白《三五七言

  /秋风词》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____佚名《上邪》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____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____佚名《击鼓》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___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迈陂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____司马相如《凤求凰

  /琴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____高蟾《金陵晚望》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____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____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____李商隐《锦瑟》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____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____乐婉《卜算子·答施》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____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____苏麟《断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____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____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____晏殊《玉楼春·春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____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____黄景仁《绮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____惠能《菩提偈》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西楼晚眺

  /西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____孟郊《登科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王维《山居秋暝》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____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马致远《杂剧·江州司马青衫泪》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____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论诗三十首·其四

  (53人评分)8.7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写翻译

  写翻译写赏析

  写赏析纠错

  纠错收藏

  收藏评分:很差较差还行推荐力荐

  参考翻译

  写翻译

  写翻译

  译文

  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参考赏析

  写赏析

  写赏析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

  作者介绍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11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12

篇七:实现城乡一体化篇八:实现城乡一体化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五条路径(一)摘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不协调,出现经济社会发展“长短腿”,最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且城乡居民收入比在逐年加大。为此,通过统筹城乡教育、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改革、推进新市镇建设这五条路径,可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路径

  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不和谐,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指标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全国2009年是3.3∶1。目前,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2∶1。这说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也反映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大,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更大。为此,统筹城乡教育、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改革、推进新市镇建设,这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五条路径。这完全符合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第一民生+第一责任人+软硬件并重

  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要树立教育是“第一民生”的共识。县域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加快城乡教育现代化建设,使各类教育充分、协调、科学发展,尽快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

  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探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并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教育经费筹措之路,这就是:疏通政府投入主渠道,开辟城市配套新渠道,拓展民间投资多渠道。

  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要有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定位。党政主要领导到教育部门和学校调研,现场办公,现场协调有关事项;把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经费的落实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把教育投入作为最重要的公益性投入,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推行国库集中支持,全部落实了“一费制”,完善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对城乡中小学和幼儿教育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配师资,统一进行管理。

  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要以“软硬件并重”为标志。要做到:“一优”,即优化学校布局,实现学校发展的科学化和集约化。“二重”,即注重发展内涵,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再只是侧重于重升学率,而重全体学生学业成绩整体提高。“三强”,即强化人才支撑,切实构建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四提”,即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普惠教育,加快推进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由“收费教育”向“免费教育”乃至“补费教育”的转变,不断扩大教育资助的覆盖面,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办成人民满意的镇江教育。

  二、统筹城乡养老保险——新农保+城保+地保+特保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需要体系、组织、制度和政策保障,实现保障待

  遇社会化发放,退休金、医疗费从“单位保障”变为“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企业为主向非公有制企业转变”和“城镇企业职工为主向城乡居民转变”的新格局,打破了城乡“二元化”格局和所有制结构及劳动者用工身份界限,实行了统一制度、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待遇标准,使老市民和新市民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融为一体,特别是加大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全覆盖”工作力度,按照“同城同酬同保障”的思路加强“特保”,将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及乡镇企业职工统一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和保安等特殊困难群体实行优惠政策,建立社会保险帮扶救助工作机制,使社会困难群体得到充分保障。建立新农保、城保、地保等制度间的政策接口,使各项制度可衔接、可转承、可过渡,加速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

推荐访问: 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 一体化
本文标题:实现城乡一体化8篇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xindetihui/2023/0501/70319.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实现城乡一体化8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