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周代史诗(4篇)

发布时间:2023-05-03 19:30:08 | 浏览次数:

篇一:周代史诗

  

  中国古代文学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贺铸不是苏门四学士。

  3.诸子散文中最具雄辩色彩的是《孟子》。

  4.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遗山。

  5.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6.朱熹所定义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7.儒家经典《论语》不是由孔子编订、整理。

  8.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关系应属于刎颈之交。

  9.下列古人的诗文集命名以官爵命名的是《杜工部集》(杜甫)。

  10.“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出自谢朓。

  11.“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出自李白《古风》。

  12.《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

  13.《诗经》在当时被划分为“风、雅、颂”,其划分的主要标准是音乐。

  14.某同学对宋词的研究性学习时,要查阅“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等方面的作品及论述,应该查阅集部。

  15.《明夷待访录》的著者是黄宗羲。

  1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中,“风骚”一词源自《诗经》、《离骚》

  17.《白虎通德论》是班固集撰完成的。

  18.“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的评价出自谢灵运。

  19.《超然台记》是苏轼的作品。

  20.先秦“隆礼重法”的是荀子。

  21.断章取义是古代引经据典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的经典最初是指《诗经》。

  22.记载纵横家事迹和言行为多的是《战国策》。

  23.一口气提出170多个问题的屈原的长诗是《天问》。

  24.秦观词的主要思想内容是儿女柔情。

  25.最早对永明声律说之“八病”作出解释的是沈约《四声谱》。

  26.称赞《离骚》“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是淮南王刘安。

  27.下列不属于韩愈作品的有《种树郭橐驼传》。

  28.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是《史记》。

  29.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世说新语》。

  30.“香草美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离骚》。

  31.下列历史文献中属于编年体史的是《左传》、《春秋》。

  32.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有元稹、白居易、张籍、杜甫。

  33.关于《诗经》的编订主要说法有采诗说、献诗说和删诗说

  34.周代的史诗有《生民》《公刘》《皇矣》和《大明》。

  35.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是嵇康、阮籍。

  36.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和“建安之杰”的是王粲、曹植。

  37.“元嘉三大家”是指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38.白居易作品的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39.勾当、爪牙、喽啰和禽兽属于词义感情色彩转移。

  40.清代重要的诗学著作有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

  41.《左传》的叙事特点是纪实性。叙事。人物多而形象异。

  42.高适和岑参边塞诗歌的不同。高适边塞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岑参诗歌多写景之笔,以描摹山水风景为主要内容。

篇二:周代史诗

  

  作者:傅道彬

  作者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25出版物刊名:学术交流

  页码:169-180页

  年卷期:2015年

  第7期

  主题词:礼乐歌诗;宫廷政治;史诗叙事;表演形态

  摘要:周代歌诗是周代文学的典型样式,歌诗把诗歌从主要依赖语词的徒歌艺术发展成诗乐舞相互融合的综合艺术。歌诗源于宫廷,宫廷政治是周代歌诗形成的历史土壤。歌诗而不是诗歌,歌诗艺术与礼乐的结合,决定了歌诗综合性的表演艺术特征。西周大雅诗篇具史诗性叙事的特征,而颂诗则形成了戏剧的原始结构形态。

篇三:周代史诗篇四:周代史诗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其中,部分诗歌曾有人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至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叶,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时,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

  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五经》、《乐》、之一。

  《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王官采诗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孔子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2重章叠句

  《诗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国风》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国风》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

  语言风格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朱熹《诗集传》卷一、六个动词,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

  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皆有曲调

  诗与乐的关系密切,诗三百皆有曲调。《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明代大音乐家朱载堉《乐律全书》说:“《诗经》三百篇中,凡大雅三十一篇,皆宫调。小雅七十四篇,皆徵调。《周颂》三十一篇及《鲁颂》四篇,皆羽调。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皆角调。《商颂》五篇,皆商调。”诗与乐的这种关系在上博简《采风曲目》中得到了部分证实。马承源先生认为:“简文是乐官依据五声为次序并按着不同的乐调类别整理采风资料中众多曲目的一部分。每首歌曲弦歌时可依此类别定出腔调,如《诗经》那样,而简文所记约是楚地流行的音乐。”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3《弹歌》

  关于《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

  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

  “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这就是先将竹

  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这样,“弹”的制作完成了。一副“弹”便摆在了我们面前,虽是简单、粗糙的,但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也表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有了“弹”,一场狩猎活动开始了:“飞土,逐肉”。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逐肉”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

  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

  解释:断竹—砍伐竹子;继竹---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飞土—用制作的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逐肉---射击鸟兽获得食物。

  赏析:

  1、从节奏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生活的欢快和自信;2、从内容中得知最早的歌谣从生产劳动中产生;3、从内在精神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依靠自然,同时又要征服自然(远古时期人力是这样的渺小、,才能够生存。最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

  4、诗歌是独立、成熟和发展了的歌谣;5、《诗经》是诗歌出现后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学经典。

  原由是:“《诗经》不是一部普通的诗歌总集,而是中国上古文化的诗的表现与艺术的升华,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文化典籍。《诗经》在周代社会并不仅仅是一部文学总集,而是周代历史政治宗教哲学的艺术表现,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是贵族子弟的教科书,是周人精心编撰的杰作。而周代社会的政治、哲学、文化、制度等等,又对秦汉以来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4《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诗305首。

  《诗经》里的诗,包括风、雅、颂三类,大部分产生于西周时代。诗经以四言诗为主,重章叠句,自由押韵,运用赋、比、兴等手法叙事抒情。

  “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诗歌,计160篇;“雅”有“大雅”、“小雅”,多为贵族之作和周代史诗,计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宴饮祭祀之歌,计40篇。

  “风”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劳作生活中所创的诗歌,从性质上有叙事诗、抒情诗;内容上有讽刺诗、爱情诗、悲愤诗等。

  讽刺诗以嘲讽、讥刺的手法,描述生活中落后消极、反动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战斗性。如《新台》、《相鼠》。

  悲愤诗是抒发诗人悲愤情感的诗歌,如《魏风.硕鼠》。

  爱情诗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以抒发青年男女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如“周南”、“召南”中就有许多优秀的作品。

  现存的这部《诗经》是由孔子删定的。大约于春秋末年,这部300多篇的《诗经》就成为流行的版本。

推荐访问: 周代史诗 周代 史诗
本文标题:周代史诗(4篇)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xindetihui/2023/0503/70901.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周代史诗(4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