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文旅创新发展行动计划(9篇)

发布时间:2023-05-06 17:40:06 | 浏览次数:

篇一:文旅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旅游业发展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

  X-X年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加快旅游产业转

  型升级步伐,推动我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依据

  《中共X市委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X发

  〔X〕2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

  紧围绕创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市和打造国际旅游城的城市定位

  以及“千年古都、文化X”发展主题,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推进重点

  项目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推

  动全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变,促进全市文

  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文化旅

  游产业打造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发展目标

  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新变化、三年大发展”的总体目标,充

  分发挥山水X、历史X、文化X资源优势,通过推进实施文化旅游重

  点项目建设,努力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打造成X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支点,到X年末,基本实现以下目

  标:

  ——产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

  幅提升,主要发展指标和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X文化旅游的知名

  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文化旅游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引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深化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破解文化旅游发展瓶颈,建

  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为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保驾护航。

  ——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得到

  快速发展,形成一批特色工艺美术基地和民俗文化基地,培育一批重

  点文化旅游企业,建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地域和品牌特色得到凸显。着力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时

  代风貌突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的文化旅游品牌,形成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重点任务

  X-X年,全市重点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六大文化旅游组团培

  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延伸、旅游宣传推介创新发展、优化旅游

  发展环境等五大重点工程建设。

  (一)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程

  .成立X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加快推进行政机构改革,统一整合旅游、文物旅游开发、外事等

  部门和单位的管理职能,在现有旅游局基础上筹备成立作为市政府组

  成部门的X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简称市旅发委),全面负责X市旅游

  业发展中的资源整合、规划建设、统筹协调、督察考核、产业促进、宣传推介、行业管理以及文物旅游景点开发利用、对外交流合作等工

  作,承担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责任单位:市编办、市委组织部、市旅游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

  障局、市文广新局、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外侨办)

  完成时限:X年底

  .组建X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围绕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旅游投融资体制,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和放大作用,推动

  X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将X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改组为X市文化

  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文旅集团)。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运用政府性资金融通社会资本,带动社会资

  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拓宽文化旅游产业融资渠道,扩大文化旅游产

  业融资规模,紧紧围绕我市“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建设,从事文化旅

  游产业投融资、资产管理、资产经营、资本运作,促进我市文化旅游

  产业持续、快速、优质、高效发展。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完成时限:X年底

  .整合市区旅游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完善景区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推行国有及国

  有控股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突出景区的市场经营主体

  地位,激发景区发展活力,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在兼顾各方利

  益的前提下,既要强化文物保护与文物景区(点)管理,又要进一步

  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市文旅集团和各景区(点)可根据投资额度及

  资源对价情况约定收益分成比例,组建景区(点)运营团队,实施企

  业

  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根据需要可聘请有资质、有影响的社会运营

  团队对景区进行托管,引入高效经营机制、科学管理手段、成熟品牌、资金等资源,对景区实施有效管理。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完成时限:X年底

  .推动县域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以旅游基础雄厚、发展势头良好的县(市)开展体制改革试点工

  作。促进X市政府和省投资集团深化合作,加快X、X大峡谷、X等

  景区的资源整合建设开发步伐。加快推进X市组建旅游发展委员会进

  程,对X市旅游局、风景名胜区管委会、X进行整合。景区经营采取

  引进专业机构或团队,政府与企业约定股份,将景区全面推向市场的模式。X县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作用,积极运作,负

  责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二)六大文化旅游组团培育工程

  .X文化旅游产业组团

  (1)X大遗址公园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40亿元,X年计划投资5亿元。总面积约20.4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内容为以X、南水北调为轴心,形成东西两大开发建设板块;规划建设保护展主区、文化旅游区、配套服务区、居住度假区等四个功能区。主要由X宗庙

  宫殿遗址区、X遗址区、X城遗址区和X遗址区四个部分组成

  责任单位:X区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2)X馆续建工程。计划总投资3.2亿元,X年计划投资1.18亿元。项目占地175亩,建筑面积36500平方米,主要建设科普交流

  馆13000平方米,文字研究中心7000平方米,文字演绎中心9000平

  方米,人防工程7500平方米等。

  责任单位:X馆

  完成时限:X年底

  (3)X出土重要遗迹保护展示项目。计划总投资1.1亿元,X年

  计划投资8000万元。项目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主要包括保护用房、文物修复、X陈列展示等。

  责任单位:市X处、市文物局、X区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X旅游产业组团

  (1)X产业园。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3亿元,建设规模2278亩,主要包括X文化旅游主题园及其宾馆、商业、住宅配套等设施,项目

  规划分4个功能区,一是X文化主题公园区,有X区、X区、X区、X区四个区块;二是乂书院区,主要用于X文化的交流、典藏、博物展

  览;三是X酒店区,充分体现X在养生、保健方面的独有魅力;四是

  遗址保护区,建设遗址保护公园。

  责任单位:X县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2)乂申遗。积极开展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收集、文

  本制作等工作,聘请国家、省和我市专家进行专题研讨,确定乂申遗

  切入点。

  责任单位:X县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3)X中医文化园项目。乂县X有限公司已申报国家中医药健康

  示范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占地约200万平方米。以X文化为依

  托,发展以X庙及周边中草药种植观光带、中医药文化展示区、中医

  理疗药膳养生区等为核心的“医圣”X中医文化体验游。主要包括X庙景区、X种植区、X游园、X广场、药膳仿乂街、商业街、中药材

  深加工基地等。

  责任单位:X县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X文化旅游产业组团

  (1)X旅游区。包括X博物馆、遗址公园和X主题营地等,结

  合古村落保护展示,将X沿岸X村等传统古村落进行规划、开发。X博物馆、遗址公园依托X文化、X文化等资源优势,突出遗址展示、学术交流、游客互动、科普教育、休闲游憩等功能,力争创建国家

  4A级旅游景区。X主题营地以考古知识训练、考古技能培训等为主题,充分迎合市场热点,打造全国首家集解密、探秘、历史知识、考古知

  识科普于一体的旅游体验地。

  责任单位:X区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2)X遗址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包括X祠、X教育

  展示厅、古玩一条街和7D数字影院等建设项目。

  责任单位:X区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X文化旅游产业组团

  (1)汉代X文化展示体验区。计划总投资8500万元,占地面积

  约1300亩,包括游客接待区、X文明展示区、X文化体验区、汉代人

  家生活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五大功能区。

  责任单位:X县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2)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总投资1.91亿元,占地2580亩,包括遗址1号和3、4号庭院保护展示馆、汉代X文明展示区、生态休闲旅游体验区、游客服务中心、游步道、旅游厕所、停车场等

  设施。

  责任单位:X县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3)X帝X文化园。计划总投资1.4亿元,占地500亩。包括X广场、X殿、X殿、X文化展示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

  责任单位:X县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4)举办X帝X祭祖节。创新祭祖节活动形式,打造“X庙会”品牌,积极对接乂省“乂月”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X帝X祭祖文化

  的影响力度。

  责任单位:X县政府

  完成时限:持续实施

  .生态旅游产业组团

  (1)“印象X”灯光节。该项目总投资1.8亿,占地600亩,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项目景观照明由数百万株LED灯束和背景音

  乐组成,是X生态旅游区18个生态精品园建设和苗林花卉产业不断

  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

  责任单位:X区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2)X苑。大力推进X生态旅游区建设,全力打造X苑,建设

  集花卉苗木规模经营、生态旅游综合开发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经济板

  块。

  责任单位:X区政府

  完成时限:持续实施

  (3)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项目。①以小X大旅游区建设项目为

  核心,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占地500亩,规划整合小X及周

  边区域资源,包括X观、X古庙、小X、X石窟、小X水库和X、小X泉、X、X原始人洞穴遗址、小X窑址等资源,联结乂国家森林公园、X县X森林公园,打造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②以X水库为依

  托,结合X景区,力争X年创建成国家水利风景区。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X区政府、X市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4)X湾峡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扩建项目。计划总投资1.7亿元,X年计划投资X万元,建设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

  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五个功能区。

  责任单位:X区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5)X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保护与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5.6亿元,至X年底计划完成投资3.6亿元。规划总面积710.2公顷。主

  要建设湿地保护设施、宣教科普展览馆、村庄污水收集与净化设施、河道生态疏浚与整治等。

  责任单位:X县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6)乂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试点。计划总投资1亿元,X年计

  划投资X万元,主要建设X市X河临淇境内河段。

  责任单位:X市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7)X生态旅游度假区。计划总投资30亿元,分三期进行建设,首期建设从X年至X年,预计投资6亿元,着力打造“一顶、三沟、一小镇”为主体的体验式旅游休闲度假综合区。

  责任单位:X市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6.综合创意文化旅游产业组团

  (1)X城项目。计划总投资150亿元,规划总占地面积约3982亩,建设面积约330万平方米,位于X市X区X镇。该项目定位为现

  代商贸物流、旅游服务、文化传播为平台的宜居兴业新城,将患地

  区引领物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标杆。一期工程X项目将于X年上半年

  投入使用。

  责任单位:X区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一期工程)

  (2)乂中国历史文化产业博览园。计划总投资30亿元,占地约

  900亩,该项目是以X文化、X、X精神为题材,打造的新型历史文化

  运动园。公园主要包含X文化区、儿童游乐区、老年康乐区、全民健

  身区四大功能区。

  责任单位:X区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延伸工程

  .编制《X市旅游业发展规划》

  坚持以准确把握新时期旅游业定位、顺应我市旅游业全面转型和

  快速发展的新需要为基点,科学编制高规格、高层次、高质量的《X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全面聚合我市旅游业各类资源,突出空间布局,明确主攻方向,确立拳头产品,强化“全域旅游”理念,促进城乡建

  设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融合,明确“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

  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实施路径、推进

  步骤、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加快推进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完成时限:X年底

  .完善旅游标识系统

  健全区域旅游交通指示系统,服务自驾游需求。在火车站、汽车

  客运站、高速公路出入口及有关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设置X旅游交通示

  意图,在通往我市A级景区的主要道路增设旅游交通标识牌59块。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

  完成时限:X年底

  .建设X市旅游集散中心

  依托X公交南站,建设X市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集散功能。

  X年制定集散中心具体实施方案,年内开工建设,X年上半年投入使

  用。大力发展旅游交通换乘和观光巴士营运网络,加大市域内各主要

  景区间旅游公交专线开通力度,适时开通X—X—X大峡谷一X庄园一

  X温泉旅游区一X城一X庙等重点景区的环线旅游车和直通车,尽快

  开通X高铁站到X、X大峡谷、X庙、X城等重点景区的旅游直通车,提升景区交通的便捷性。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旅游局

  完成时限:X年底

  .加快旅游公路体系建设

  统筹谋划、高效推进我市高标准旅游专线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城

  市及国道、省道至A级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对通往国家3A级以

  上旅游景区的公路,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列入年度建设改造计划。X

  年完成X大道建设,加快推进X旅游快速通道、X庄园旅游专线、X旅游专线、X旅游专线、X旅游专线等道路建设,X年开通使用。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

  完成时限:X年底

  .发展智慧旅游

  按照智慧城市要求,推动旅游智能化先行发展。X年,与中国移

  动X分公司合作建设X智慧旅游一期项目,主要搭建多媒体信息查询

  系统、开发智慧旅游APP。X年,推动A级景区(点)游客服务中心、星级饭店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搭建我市网络宣传、营销、咨询的一

  体化服务平台,提供在线旅游综合服务。X年,积极对接“数字X”,加快旅游大数据工程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和行业管理,促进智慧旅游发展。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中国移动X分公司

  完成时限:X年底(一期工程)

  .开展“旅游厕所革命”

  重点完善提升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集散点等地的旅游厕

  所,确保达到A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标准。X年计划新建厕所24座,改扩建厕所20座。到X年,建成基本满足我市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旅

  游厕所体系。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完成时限:X年底

  .加快景区创A升级

  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以景区提档升级为抓手,进一

  步

  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

  援以及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品位和档次。到X年,力争我市5A级景区达到2家,4A级景区达到12家,A级景区总数达

  到35家。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完成实现:X年底

  (四)旅游宣传推介创新发展工程

  .健全旅游宣传推介机制

  (1)建立“大旅游”宣传推介机制。成立市旅游宣传推介工作

  领导小组,把旅游宣传营销纳入全市对外宣传推广计划,建立以市政

  府为主导,市旅游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市外宣办、X日

  报社等部门和单位以及县(市、区)政府、景区景点、市文旅集团、旅游企业共同组成的宣传平台和联合促销机制,加强旅游品牌推介,提升X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完成时限:X年底

  (2)统筹“全行业”宣传资金。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激发我市

  旅游宣传活力,改变依赖政府资金投入、宣传资金不足的现状。积极

  鼓励旅游资源富集、有条件的县(市、区),探索每年从旅游业增长

  的地方税收中拿出一定比例,设立旅游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旅游宣传。

  市政府应引导金融机构从实际出发,建立旅游宣传专项贷款支持机

  制,同时集中现有旅游宣传专项资金,作为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注入等

  形式,支持旅游宣传推介融资贷款筹措体系建设。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

  完成时限:X年底

  .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

  (1)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以精品旅游线路为载体,以市场为导

  向,充分展示我市优势旅游资源,加快品牌强市步伐。加快推进“X旅游宣传口号”“旅游精品线路”“爱上X的理由”系列评选征集活

  动的顺利实施,以培育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为抓手,强化旅游公路、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游客深度体

  验X文化历史资源和山水自然资源,延长游客游览时间,提高旅游消

  费,让每一位游客在充分体验和了解乂的基础上,成为X旅游品牌的宣传员。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完成时限:X年底

  (2)培育节庆会展品牌,增强节事旅游吸引力。以大型节事活

  动为抓手,整合资源联合宣传。建立以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为塔尖,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X万人游X、X旅游节、X文化旅游节和X红叶

  节等为塔基的梯形旅游节庆活动,注入旅游兴奋点,引爆新闻关注,形成游客热潮。适时召开乂中国研学游目的地联盟大会,与主流媒体

  合作,启动立体化宣传攻势,为X旅游造势宣传。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3)建设创意旅游文化产品体系。依托旅游中心城市、旅游景

  区、星级饭店、工艺品生产企业和特色用品生产村或社区,培育旅游

  商品

  的创意研发基地、生产基地,鼓励规模生产,规范购物市场,引

  导完善销售网络体系。传统手工艺人和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要积极引

  进旅游工艺品设计理念,增强旅游商品的精美性、便携性和地方特色,开发设计“X礼物”系列旅游文化产品。在历史、民俗等文化浓厚的地方打造出富有文化特色的旅游购物街区,指导和规范全市A级景区

  旅游商品销售网点的建设,引导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开展旅游商品销

  售。

  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

  完成时限:X年底

  .深化合作,推进区域旅游统筹发展

  打破行政区域分割,以旅游线路产品为核心,面向市场需求,加

  强区域合作和共同开发,按照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统筹旅游产业跨区域

  发展。

  (1)加强与媒体合作。以市场开发为导向,持续加大与中央电

  视台、中国旅游报、人民网、同程网、携程网、腾讯网及新浪网等重

  要媒体的合作力度,建立“覆盖式”宣传机制,以大带小,辐射全国,重在推介X文化旅游形象,加强与X时报、X晚报、X报、X报、X晚

  报、X报等重点客源地市场都市类媒体的合作;要整合市政府、企事

  业单位及业界名人的微信、微博、网站等网络资源,构毒新媒体矩

  阵;深化与乂日报、X人民广播电台、X电视台、X晚报、X网、X新

  闻网等市属媒体合作,建立全市旅游宣传新平台。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市外宣办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2)建立与驻外办事机构的合作宣传机制。充分发挥驻X旅游

  办

  事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X、X等驻外办事机构的联合与协作,发挥市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对外合作的桥梁作用,借助各类活动与渠

  道,拓展宣传营销网络,扩大对外影响。合作方式采取“借水行舟”的联合举办活动模式,驻外办事机构举行活动由市旅游局提供宣传资

  料,市旅游局举办活动由驻外办事机构邀请有关人员参加。条件成熟

  时,将联合协作关系延伸至我市所有驻外办事机构。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外侨办)、市旅游局

  (3)建立区域合作的旅游战略联盟。加强国际、X台旅行商的联盟,实施跨国界、跨区域的旅游营销。充分利用“X高铁沿线旅游

  市场推广联盟”、X经济区城市旅游联盟、南水北调中线“5+13”区

  域旅游合作联盟、X城市旅游联盟的优势资源,加强专题交流,探索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推动实质性合作落地。巩固已有的X旅游城市联

  盟、X旅游线路城市联盟、研学旅游联盟等,联手打造X旅游品牌,培育新亮点,打造N+1合作联盟机制,重点开发X、X、X、X、X等旅

  游市场。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五)优化发展环境工程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

  加大旅游法规宣传和执行力度,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建立旅游、工商、公安、商务、交通运输、卫生计生、质监、发展改革等部门联

  合执法机制,加强监管力量,切实做好旅游行业、旅游市场的监督管

  理,及时处理旅游投诉。强化旅游市场主体准入,查处各类非法从事

  旅游经营的活动,做到“无黑社”“无宰客”“无假货”,维护旅游

  市场秩序,保障游客权益。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积极开

  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引导旅游企业诚信经营。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交通

  运输局、市卫生计生委、市质监局

  .加强旅游安全工作

  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公安、行政执法、卫生计生等部门通

  力协作的安全联动机制,实行依法行政领导责任制。完善旅游景区安

  全设施管理、告知、提示、警示、避险等制度,加强医疗服务点、救

  助点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严格落实旅游安全督促检

  查制度,加强安全隐患治理。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办、谁负

  责”的原则,切实加强旅游安全执法。健全旅游安全事故预警机制,完善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增强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旅游局

  完成时限:持续实施

  .推进旅游标准化和全域旅游创建工作

  全面推进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景点旅游”向“全

  域旅游”转变的进程,积极推进国家旅游标准化和全域旅游创建工作。

  充分发挥标准化和全域旅游在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中的作

  用,推动我市旅游标准化和全域旅游建设,引导旅游业向标准化、全

  域式、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旅游局

  完成时限:持续实施

  .注重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进一步抓好旅游行业重点人才的培养。紧紧围绕我市旅游业

  发展的需要,着力抓好行政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才、紧缺专业人才、从业人员四大队伍建设,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二是广泛开展主题培

  训活动,深入开展企业培训。促进旅游教育培训、人才培养与旅游产

  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促进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

  我市旅游人才库,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的合作,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资源统计体系和评价体系,为旅游人才的自由择业和旅游企业择才提供平台。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完成时限:持续实施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是项目建设推进

  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项目工作领导,明确项目推进的责任人和

  节点计划,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构建高效推进机制。继续实行重大

  项目各级领导分包责任制,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深入现场帮助解

  决突出困难,强力推进分包项目建设。

  (二)强化政策保障

  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职责制定

  具体的服务、扶持政策,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确保我市旅游业

  健康持续发展。落实《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市旅游产业保

  增长促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X政办〔X〕16号)精神,对品牌提

  升和引客入安进行奖励,对宣传推介、散客集散和大型活动进行以奖

  代补,进一步推动X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强化督查落实

  加强对全市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的督导检查,结合我市懒政怠政为

  官不为问责年活动,着力解决政策落实、建设环境、问题协调、资金

  拨付等方面服务保障不积极、不到位等问题,将督导结果进行全市通

  报。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台帐,明确责任,及时

  掌握项目实施进度,逐个节点抓好落实。

篇二:文旅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支持文旅行业发展的政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旅行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促进文旅行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旅行业发展的政策。下面就来分步骤详细阐述这些政策。

  一、鼓励文旅项目投资

  政府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投资文旅项目,为文旅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政府也积极吸引对文旅行业感兴趣的外商投资,为文旅项目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实力和资源。

  二、完善文旅行业配套设施

  政府加大对文旅行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力度。例如,建设更多的旅游线路、景区、博物馆等,以及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等。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为文旅行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三、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政府鼓励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等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创新,通过发挥文化的独特价值,增强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文旅行业的综合效益。同时,政府注重培育相关人才,提高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能力。

  四、提高文旅项目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政府要求文旅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文旅项目的品质。政府通过召开旅游品质提升行动计划等活动,引导文旅企业积极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游客的满意度,并且为文旅行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政府支持文旅行业发展的政策涉及方方面面,在推动文旅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旅游选择。未来,我们相信,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文旅行业一定会不断壮大,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篇三:文旅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试点论坛shidianluntan鱼骨庙·日照云村特色文旅小镇创新发展模式及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王红摘要:鱼骨庙·日照云村特色文旅小镇发展模式主要思路是探索鱼骨庙·日照云村特色文旅小镇发展模式,依托鱼骨庙千年海域龙神文化,整合当地渔耕文化内容及丰富表现形式,结合云村互联网电商平台推广手段,打造个性化文化旅游IP,提高项目文旅吸引力。探索鱼骨庙·日照云村特色文旅小镇项目实现路径,提升项目商业价值,致力于打造特色小镇产业化发展路径。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研究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旅小镇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凝聚乡情,传承当地特色文化,构建文旅小镇产业化运营模式,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关键词:海域龙神文化;乡情文化;渔耕文化;云村电商;产业化运营文旅特色小镇的最初形态是以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西塘、乌镇、南浔)和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为代表的古城古镇,游客早期的旅游需求就是对这些古城古镇的观光游。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由此有了“文旅特色小镇”的概念。近年来,部分文旅特色小镇的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现如今,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大众旅游的时代,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常态化和碎片化,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转变到休闲度假重体验模式。2018.11特色小镇研究院《文旅特色小镇发展中常见问题以及应对办法》提出,文旅小镇应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可以依托一个传说、一段故事、一个名人等线索,结合当地文化传统,打造文化IP,提高小镇的吸引力。目前国内关于文旅小镇发展模式的研究,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浙江乌镇,其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多元化经营、系统化开发,实现了文旅小镇开发运营模式的创新。但是总体而言,乌镇的成功运营,也主要体现在经营模式及营销策略方面,且只是实现了多元化经营,并未形成产业化运营。日照市目前现有的文旅小镇,主要以东夷小镇(旅游度假型小镇)、春风十里(文化创意型小镇)等上市项目,以及凤凰康养(休闲康养型)、涛雒风情小镇(文化产业型)等在建项目为主要生力军。总体而言,这几类精品小镇主要的发展模式,尚属旅游发展类。中国产业研究院将特色文旅小镇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旅游发展类和历史文化类,本文主要探索的是日照市历史文化类文旅小镇的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且以正在审批重建的鱼骨庙项目为个例,实现了发展模式的创新,并提出了现实发展路径,构建特色文旅小镇产业化运营模式,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一、鱼骨庙·日照云村特色文旅小镇发展模式构建思路(一)鱼骨庙重建日照涛雒鱼骨庙位于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沙岭村,关于此庙曾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是“鱼鳞做瓦、鱼骨做樑”,庙宇构造非常独特,是渔民敬奉的特殊神庙。所保佑的夹仓口、小海口曾是日照县八大海口之一,因商脉旺而香火旺。现在只剩鱼骨樑得一段。2016年3月14日,沙岭子村党支部书记吕其来带着村民找到了鱼骨碑,据碑文记载,此碑距今已有110年,依托鱼骨庙遗址和鱼骨碑,沙岭子村成立了民俗文化协会,将进一步挖掘鱼骨庙历史,重建鱼骨庙,并以此为核心打造旅游景区。村里的老人一直祈盼能重建鱼骨庙,年年两次祭拜,祈盼能重塑当地敬龙王的传统,为子孙后代谋福利。但是到现在为止,鱼骨庙重建面临诸多瓶颈,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单独重建鱼骨庙能产生多大商业价值并没有明确衡量标准。但是时光一去不返,当年见证过鱼骨庙繁华的老人们不断离去,传统渔耕产业及文化传承已经随着城市化进程,离我们年轻一代越来越遥远,能否守住日照本土海域龙神文化的凝聚力,已经使鱼骨庙重建工作迫在眉睫。(二)日照云村概念云村概念起源于线上互联网电商,以特色产品群+互联网+实体村落模式,致力于打造以本土化特色产品群为核心吸引力,通过云村电商平台网络宣传平台,销售各地特色产品,传播本地特色文化,打造“同是云村人,天涯若比邻”的乡情凝聚力。日照云村概念起于互联网+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以日照乡村综合体为线下文旅特色展示平台,结合互联网云村电商平台,线上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宣传当地特色村居,带动民俗文化传播及民宿经济发展。把鱼骨庙·日照云村项目打造成日照市对外宣传的亮点和名片,吸引各界人士助力家乡发展。(三)鱼骨庙·日照云村特色文旅小镇发展模式构建思路融合线上互联网云村、线下日照乡村综合体、鱼骨庙千年历史+海洋文化+盐文化+渔耕文化旅游文化IP构建模式。以互联网+文旅小镇的商业价值赢利模式为出发点,以鱼骨庙海洋文化为核心,以传承渔耕文化,凝聚乡情文化为辐射,打造浓缩版日照乡村名片对外宣传推广。具体构建思路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是构建鱼骨村,以鱼骨庙的传说和历史价值为依托,以原沙岭村及沿海村落旧貌为原版,重建鱼骨庙构建鱼骨村,建设体验度假村。目前在各级政府支持下,项目已经获得社会各界关注及投资。同时鱼骨村主要研发生产鱼骨类、海产品系列旅游纪念品。目前沙岭村成立了专业民俗协会,组建专业渔民节表演团队,致力于传承弘扬独具特色的海域龙神文化为核心的渔耕文化。其次是构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浓缩版日照乡村综合体。以日照原有的典型乡村旧貌为原型,包括东面沿海涛雒鱼米之乡(融合到东方太阳城项目之涛雒风情小镇)+南面岚山渔港商埠之乡+北面五莲园林之乡+西面莒县莒国文化之乡、巨峰南茶北引绿茶之乡,以鱼骨村为核心建设各区域特色乡村,分别按照其在日照市的具体方位而设置,创造日照当地村居符号为载体的文旅项目商业价值,以城市化进程中逐渐产生的乡愁为痛点,留住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乡情文化。最后构建鱼骨庙·日照云村线上线下综合体。云村概念起于互联网云村,以特色产品群+互联网+实体村落模式,致力于打造以本土化特色产品群为核心吸引力。中国云村互联网平台成立运营于2018年,目前已发展了十几个云村分支,日照云村是其中之一。鱼骨庙·日照云村以乡村综合体为线下依托,以云村电商平台线上推广平日照本地特色产品,吸引各界人士助力家乡发展,带动民宿民俗经济发展。二、鱼骨庙·日照云村特色文旅小镇发展模式之创新应用价值上述发展模式构建思路具体可以通过如下几方面的创新应用实现鱼骨庙·日照云村特色文旅小镇实用价值提升:一是创新家乡味道+渔家文化价值构建模式。以鱼骨庙千年海洋文化+龙碑挖掘的媒体关注度+历史传说故事为依托,研究整理海洋文化、渔盐文化、港口商埠文化与人文地理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做好鱼骨庙与海洋文化、渔耕文化有机融合,做好鱼骨庙与古代盐业发展的整合。二是创新特色产品群+互联网+特色建筑群模式,构建线上电商平台+线下渔盐产业园区为综合体的日照云村,通过特色建筑群带动了民宿和(下转第323页)321试点论坛shidianluntan(2)被检区锚杆不合格的处理。①按检验结果不合格的比例对被检区全区域进行补打锚杆。②对已检出的不合格锚杆处理后加大检验比例复检a锚杆入岩深度不合格时,一般加大到10~20%;b注浆密实度不合格时,一般加大到10%。③复检出的不合格锚杆必须按不合格锚杆处理。(3)监理二次复检不检查合格,则由施工承包人负责进行二次返工检查处理,并自检检查合格后,再自行申请二次监理复检;二次监理复检的相关费用由施工承包人自行承担。二次复检的费用由承包人承担。①若临时永久锚杆局部拉力破坏设计值的局部验收操作失误导致试验未完全确定达到临时永久局部锚杆临时局部锚杠拉力设计破坏验收设计值的1.2倍或永久临时局部锚杆的1.5倍时则可能是由临时永久锚杆拉力设计破坏验收操作失误所致试验的某种临时局部锚杆拉力设计破坏试验条件不足所致,亦是由或临时永久锚杆局部拉力破坏设计值的局部验收操作失误所致试验收船能够完全满足目前国家验收最大试验结构规程对该船荷载的最大要求,但对于受最大验收试验规程荷载要求影响的船体蠕变应力试验不完全合格,此时皆该船应被鉴定认为该船的锚杆结构设计不完全合格。②就不完全检验合格的所有防水建筑锚杆而言,如果对所有防水锚杆主体部件首先预留防水位置并设有二次补强防水补充灌浆二次补充防水系统(也可简称二次补强防水灌浆补充系统),那么必须对二次防水补充系统灌浆后未使用处理完毕的所有防水锚杆主体部件首先进行二次防水补充后并进参考文献[1].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1):52-53.[2].杨振莉,姚显瑞.岩土工程自适应锚位技术的有限元理论分析与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9(4):48-50.[3]朱桂杨.岩土锚固工程的长期性能与安全评价[J].住宅与房地产,2019,No.557(34):241-241.行验收后再进行防水试验,同时根据同时根据原项目验收前的试验合格标准对其他补充项目验收后的试验标准进行综合评定。如果最大锚杆主体结构未进行预留或设有二次压力灌浆试验系统,那么我们需根据最大锚杆实际灌浆试验压力荷载系数值与最大锚杆结构抗拔安全系数的相对比值来对此时锚杆荷载结构锁定进行荷载锁定,同时我们可以把此时对荷载结构锁定的数值归纳到我们原有的为锚杆结构设计的荷载总抗力内。三、结语本文就锚固技术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还有关键性的问题进行阐述,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也是考验安全性十足的一个工程,只有确保锚固工程的安全,才能为土层带了稳定性,锚杆的安全系数、锚杆试验与验收标准以及不使用合格岩土锚杆的合理处置方法是直接影响建筑岩土基础锚固设施工程使用安全性的几个重要关键因素。(作者单位:赣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上接第321页)度假村发展。三是创新日照乡村综合体渔业版组织结构,构建渔民节+民俗文化组织党支部+农业合作社+产业公司+基地运营模式,在城镇化进程中,守住日照渔村典型原貌,实现产业化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创新家乡味道+渔村建筑+文化内涵短视频+文化形式短视频+历史故事短视频为主体内容的线下推广模式。五是创新以鱼骨庙为核心的,渔民、渔家、渔村、码头为辐射的家乡味道+海洋文化+文化民宿为模板的海洋文化传承及价值构建体系。立足鱼骨庙原址所在自然地域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计划。通过场景再现当地渔民造船工艺流程,开发系列相关旅游纪念品。再现渔民捕捞作业场景,包括渔业号子,渔民的一些讲究、渔业民俗,树立渔民形象典型代表,将鱼骨庙·日照云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文旅小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守住日照农村典型原貌。三、鱼骨庙·日照云村特色文旅小镇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创新鱼骨庙·日照云村特色发展模式,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文旅小镇可持续发展路径,具体实现路径表现在:(1)立足鱼骨庙千年龙神文化+龙碑发掘的媒体关注度+历史传说故事为依托,创新文化IP发掘模式,凸显传承日照本地渔耕文化文旅小镇特色。(2)立足日照本地特色乡村原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乡村建筑模板+特色产品展示台,创新文旅项目商业价值构建模式,守住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愁情结,吸引游客消费和关注,打造文旅小镇产业化运营优势。(3)立足云村电商概念,创新特色产品群+互联网+实体村落模式,融合线上云村+线下云村(乡村综合体)特色文旅小镇发展路径,以乡音乡情为凝聚力,推动特色村居民宿经济的发展。(4)立足自然地域优势,创新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依托鱼骨庙重建,实现了互联网+文旅小镇产业化运营模式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应用,对于鱼骨庙重建本身而言,更重要应用价值还是在于,依托悠久历史文化背景,赋予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服务于日照市乡村振兴计划,丰富“美丽乡村”的文化传承内涵与本义。(作者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外向型经济研究所)参考文献[1]许任伟.论旅游报道对旅游项目文化价值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7(8):136-137.[2]万佳丽.日照市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8:32-33.[3]韩晓晓.日照市春风十里乡村文旅创意园景观小品分析[J].北极光,2019(01):91-92.[4]邢璇.乡村振兴,文旅成就新动能[J].智库时代,2019(42):272-273.[5]张海燕,龙丽羽.基于互联网的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4):62-66.[6]邱继贤,王智港,以文兴业,文旅融合时代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路径探究[J].商业经济,2019(6):63-64+93.[7]付友良,周翠英,我国文旅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2020(01)59-61.323

篇四:文旅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共定西市委员会,定西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8.09.30?

  【字

  号】

  【施行日期】2018.09.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文化,体育

  正文

  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度挖掘我市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推进文化和旅游(体育)(以下简称“文旅体”)融合发展,增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崛起的软实力,根据《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定西市“十三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精神,现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理念,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紧盯省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和市上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大市目标,着眼当好文化守灵护魂人,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和体育为载体,以融合发展为方向,发挥定西丰富的文旅体资源优势,突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共生的多样性、多彩性、多

  向性文化特色,突出“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旅游特色,打造资源聚合、项目联合、产业融合、体验结合的全省文化和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典型。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注重文旅体意识形态和产业经营的双重属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群众主体地位,全面繁荣文旅体事业,保障群众基本文旅体权益。统筹发展文旅体产业,注重经济效益,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坚持互补提升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强化文化是旅游、体育的灵魂,旅游、体育是文化传承弘扬的载体的定位,强化文化是旅游、体育最好的资源,旅游、体育是文化最大的市场禀赋的认识,推动特色文化广泛传播、繁荣兴盛,推动文旅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兼顾文化多样性特征,打造和供给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文旅体产品和服务。

  3.坚持优先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充分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优先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注重保护又合理开发利用文旅体资源。完善保护性开发政策措施,引进先进技术和优势企业,在开发利用中加强保护,在合理开发中永续发展。

  4.坚持传承弘扬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统筹传承弘扬与改革创新,以传承为基本要求,以弘扬为关键环节,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创造性融合,创新性发展,探索出各具特色、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

  5.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统筹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从全局上谋划,从整体上推进,实现文旅体资源共建共享。抓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优势地区,整合力量重点突破。扶持运行机制活、扩张能力强的行业、园区、企业和项目做大做强,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以整体推进夯实重点突破的基础。

  6.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坚持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大旅游”和“小旅游”,盘活存量资本、做大增量资本,培育和壮大文旅体市场主体,激发发展活力,增强文旅体产业持续融合的动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旅体企业,不断壮大融合的市场主体;开展一批文旅体活动,不断丰富融合的抓手;推出一批文旅体品牌,不断提升融合的品质;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的文旅体示范基地,不断建强融合的载体;促进文旅体产业要素有效聚集、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促进特色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知名度影响力的提升,促进全面融入“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全域旅游格局、由文旅体资源型向文旅体产业深度融合型升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争取达到5%,接待游客年均增长22%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7%左右,体育产业开发总规模达6亿元以上。

  三、主要任务

  紧盯发展目标,立足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实施文旅体“10+9”融合行动。

  1.开展以文物馆藏为主的有形文化和旅游(体育)融合

  充分认识文物是灿烂文化的物化载体,文物馆藏文化可构筑华夏儿女心相通、血相连的归属感,对全社会具有独特的文化教育、宣传功能,重视文物馆藏文化建设对文旅体融合具有基础性作用。

  顺应研学式旅游的时代性,以文物活起来为要求,以先保护、后融合、再转化为思路,以“一馆一策”为路径,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利用、改建、扩建、新建市县区国有博物馆,夯实文物馆藏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基础条件好、运行利用较高的陇西县博物馆,引导进一步发挥作用、提高利用、开发文创产品。对新建的市博物馆、市城市展览馆、临洮县博物馆、渭源县博物馆等4个博物馆,加快搬迁和布展,力求2018年底投入使用。对现有的安定区博物馆、通渭县博物馆、陇西县博

  物馆、漳县博物馆、岷县博物馆等5个博物馆,进行改建扩建。对谋划筹建的马家窑彩陶博物馆、李氏文化博物馆、渭水源文明农耕文化博物聚落等彰显我市地域文化特色的专业性博物馆,做好建设方案,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建成运行。以民办与政府资助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建设陇中名人博物馆、齐家玉博物馆、红色记忆博物馆、剪纸博物馆等民间博物馆和“乡村记忆”博物馆。探索建立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国有馆与民办馆并存、综合馆与专业馆互补、普通馆与特色馆兼顾的博物馆体系。到2020年,将定西市博物馆、陇西县博物馆、临洮县博物馆、渭源县博物馆等4个国有博物馆建成三级博物馆,带动其他国有博物馆升级发展。分别将国有行业博物馆(纪念馆)、“乡村记忆”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到10个以上,将“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发展到20个以上。

  紧盯发展研学旅游目标,推进其他文化场馆景点化建设。按照国家标准,重点规划、改造、重建市县区两级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使之成为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旅游目的地。鼓励社会和民间力量投资建设非国有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和道德大讲堂等公共文化场馆。

  全面启用定西大剧院、定西体育馆,建设渭河源大景区和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景区剧院。到2020年,各县区和渭河源大景区、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景区分别建成一定规模的剧院,各县区加快建设“一场两馆一中心”和城市健身步道等设施。

  专栏1馆藏文化建设措施

  1.编制文化祖业守魂规划,保护以马家窑文化、战国秦长城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以民间民俗特色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以马铃薯文化、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洮河渭河自然风情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文化,以李氏文化为代表的姓氏文化。

  2.编制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发展规划,推动市县区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评级和升级。

  3.实施文化场馆项目建设。重点以PPP方式,建设一批文物保护项目、一批大遗址保护项目、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项目、一批民族民俗文化传承项目、一批古(典)籍整理出版项目、一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4.对重点承载文化祖业的博物馆,实施“一馆一策”,从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强建设。

  5.举办彩陶、洮砚、馆藏书画、非遗、李氏文化、中医药文化、马铃薯文化、玉器瓷器奇石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等“十大主题展”,打造馆藏文化旅游品牌。

  6.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营博物馆建设。每建成1个一级民营博物馆补助50万元,建成1个二级民营博物馆补助20万元,建成1个三级民营博物馆补助10万元,建成1个“乡村记忆”博物馆补助5万元。对符合三级标准且规范开展免费开放的民营博物馆,每年给予1万元的财政补助。

  牵头单位:市文广局、市旅发委、市体育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文物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国土局、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卫计委等,各县区政府

  2.开展非物质文化和旅游(体育)融合

  进一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体验式旅游开展研学活动的重要内容。着眼“见人见物见生活”,围绕不断保护与传承非遗、延续历史文脉记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文化业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为核心,重点对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传统技艺、传统中医药炮制技艺、传统美术等非遗项目,深入持久地进行全面性挖掘、生产性保护、融入性传承、合理性利用,深入持久地进行创新化设计、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活态化传承,开发出具有多

  样性、立体性、品牌性的系列非遗文创产品,构建体系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富有创意、品质优良、竞争力强的非遗文创发展格局,使非遗生态保护区、生产性保护基地、研究基地、传习基地、传习所和传统工艺工作站等成为游客研学和体验的非遗文化目的地,使非遗文创产品成为游客吃、购的首选。

  到2020年,在全市打造出一县(区)一特色非遗文创示范项目基地,建成6个以上整体性非遗生态保护区,形成人才培育基地、产品研发基地、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营销网络平台、宣传推广推介平台、产业融资平台等“三基地+三平台”发展模式,培育8家以上有实力的非遗文创公司成为市场主体,系列化生产性开发30个以上的非遗项目,创意300种以上非遗文创产品。

  专栏2非遗文化建设措施

  1.全面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科学整理分类,充实完善项目名录。组织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专家、文化艺术人才和各类能工巧匠,论证、评估、设计非遗开发项目,建立保护传承、开发文创产品的非遗项目库。

  2.申报更多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纳入国家级、省级名录。

  3.建设国家级非遗研究基地、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传习基地和传习所。建立健全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收徒授艺长效机制,培育一支匠心专注的传承队伍,打造“定西工匠”。

  4.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项目等资源,发展生产性保护非遗的大户、协会、合作社、企业,加强文创产品设计、系列性开发、规模化生产。

  5.建立市级非遗文创中心,打造非遗文创品牌,注册文创商标。建立以市级非遗产品和衍生品为主的形象店,带动建立健全非遗文创产品营销网络,开展线上线下营销。

  牵头单位:市文广局、市旅发委、市体育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文物局、市财政局、市非遗中心、市文化馆、市美术

  馆等,各县区政府

  3.开展文旅体产业基地融合

  紧盯融入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园,加快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定西带,建设以马家窑文化、战国秦长城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基地,以马铃薯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基地,以民间民俗特色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创作基地,以洮河渭河自然风情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旅游基地,打造聚集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的基地平台。

  推动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通渭书画产业园提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动马家窑文化产业园、洮砚文化产业园、狄道李氏文化产业园、大渭河文化风情园、古莱坞文化旅游创意园等率先发展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动承接文旅体产业聚集的所有基地整体发展为旅游景区景点。力争到2020年,创建1个国家级、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2-3个集拍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培训为一体的影视基地。

  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价值,以渭河源大景区等10个重点景区、1个旅游强县、2个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省级特色小镇为主,建设文化、旅游、体育、生态、农业、康养等业态融合的示范基地。

  专栏3文旅体产业融合基地建设措施

  1.编制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引领文旅体产业融合。

  2.以“园(基地)有重点有特色有项目”为思路,支持文旅体企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和“+文化”“+旅游”“+体育”项目,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保健养生、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会展旅游等新业态,延伸文旅体产业链。

  3.实施“十三五”入库和新谋划的文旅体项目,重点有临洮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古莱坞丝路文化旅游产业园、凤凰谷田园综合体、陇西

  巩昌古城再现、陇西仁寿山康养休闲基地、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定西市陇中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安定区全民健身中心、通渭墨香书画小镇翰墨文化中心、陇西文化旅游创意园、渭源灞陵文化街区、岷县岷州生态旅游风情苑、漳县贵清山休闲旅游养生基地、临洮平长康体养老基地、渭源渭河源运动休闲基地等。

  4.围绕项目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园区(基地)走、园区(基地)跟着片区走的思路,建设10大文旅体产业融合片区(临洮马家窑文旅体融合片区、陇西李氏文旅体融合片区、通渭墨香温泉文旅体融合片区、渭河源文旅体融合片区、漳县“两山一井”文旅体融合片区、岷县—漳县—通渭红色文旅体融合片区、安定—临洮—通渭体育赛事文旅体融合片区、北部水土治理和生态文明文旅体融合片区、木寨岭南部西秦岭民俗文旅体融合片区、渭河—洮河—长城为主的河岸墙带乡村文旅体融合片区)。

  5.发展具有定西特色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复合型、非公有型、外向型、高科技型等6类文旅体产业;重点发展出版发行和印刷、广播影视和网络传输、演艺娱乐、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文化创意、节庆会展、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彩陶复制、洮砚制作、书画剪纸等首位文化产业。

  牵头单位:市文广局、市旅发委、市体育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卫计委等,各县区政府

  4.开展文旅体活动融合

  紧盯旅游大景区、精品线路、重点活动,组织开展能聚集人气、传播文化、提供体验的文旅体融合活动。鼓励承办国家级、省级文旅体大型活动,走文体搭台、旅游唱戏之路。充分利用文化和体育场馆、旅游景区、文化园区、田园综合体、城市广场等阵地,常态化开展特色鲜明的大型文艺调演、文化展览展销和体育赛事等

  活动。

  专栏4文旅体活动融合措施

  1.打造和推出文化品牌活动。重点推出元旦、春节、元宵节文艺演出系列节庆汇演、秦腔擂台赛、文化艺术节、美食节、百名美术摄影交流笔会、传统手工制作大赛、文博联展、马家窑彩陶论坛、李氏文化论坛、纪念榜罗会议论坛等“十个”文化活动品牌。

  2.打造和推出品牌体育赛事。重点有渭河源国际露营大会、通渭山地自行车邀请赛暨华家岭露营大会、陇西渭河风情半程马拉松赛、岷县狼渡滩摩托车越野耐力赛、临洮狄道之旅四季越野跑赛、定西市武术(太极拳)邀请赛、安定区西岩山越野跑和健步行活动、欧美国际职业篮球邀请赛、定西市广场舞交流展示大赛、甘肃漳县贵清山重阳登高健身大赛等“十个”赛事品牌。

  3.推出特色文化之旅。重点有陇中春节民俗文化之旅、华夏儿女红色圣地之旅、国色天香紫斑牡丹之旅、国际非遗洮岷花儿之旅、渭水源头探源观光之旅、书画交流温泉康养之旅、李氏宗亲寻根祭祖之旅、中国药都仁寿康养之旅、中国薯都农耕体验之旅、黄土风情梯田写生之旅等“十个”特色旅游品牌。

  4.对社会力量举办文体赛事活动给予一定财政支持。

  牵头单位:市文广局、市旅发委、市体育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市卫计委、市文物局、市公安局等,各县区政府

  5.开展文旅体创意商品开发销售融合

  挖掘文旅体资源价值,扶持引导市场主体开发特色鲜明的系列文创产品、数字旅游产品、民俗工艺品、生活化艺术品等旅游商品和纪念品,为游客提供富有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便携性的文化旅游创意商品。率先对剪纸、洮砚、书画、泥塑、皮影、银饰、麦秆画、铜艺及彩陶复制品、榫卯木质工艺品、草编工艺品等

  10大非遗项目进行创意开发。

  对馆藏一级珍贵文物和不可移动的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进行创意,使之成为游客来定西的“必购品”,成为各类友好交流的“必需品”。

  建立文化旅游创意商品目录,将当年研发、批量生产并销售的文化旅游创意商品纳入全市文化旅游创意商品目录,纳入政府采购名录。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创意商品销售网络,搭建“文化旅游创意商品+互联网”平台,完善销售网络体系,推动文化旅游消费不断扩大。对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年销售额在5万元以上的企业,按销售额比例给予一次性财政奖励。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设涵盖景区宣传、产品营销、休闲服务等内容的定西特色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实体示范店20个,特色文旅体创意商品达到100种以上,评选命名的“定西文化旅游创意推荐商品”达30种以上,畅销文化旅游创意商品达10种以上,购物收入达到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

  专栏5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开发销售措施

  1.设立文化旅游创意商品中心,指导设计、研发、生产、销售。

  2.扶持设立文化旅游创意商品专项基金,支持设计研发、产品开发、专利申请、知名品牌争创等。

  3.扶持发展一批集研发、生产、包装、销售文化旅游创意商品的骨干企业,完善产、供、销体系,延长产业链条。

  4.支持举办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大赛,培育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挂牌建立一批名品店,评选命名一批名优商品。

  5.加快乡村旅游商品转化。支持创意开发当归、黄芪、党参等系列中药材保健产品,支持创意开发洮砚、泥塑、木雕、砖雕等工艺美术品品牌,支持创意开发陇西腊肉、金钱肉、岷县点心、沙棘饮品、苦荞茶、小杂粮等农特产品,使之向旅游商品转化,富有个性化,适应不同游客群体。

  6.扶持引导文化文物单位、各类创客、民间能工巧匠等,从事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开发、生产、经营活动。

  7.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临近的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游客集散点等地,设立文化旅游创意商品销售窗口、开办网点、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为游客提供“后备箱”服务。

  8.对接文博会、旅游节、论坛等,召开文化旅游创意商品营销对接会。鼓励党政部门、机关干部带头购置、使用本市文化旅游创意商品。鼓励国有企业将文旅创意产品设为奖品、礼物等,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扶贫。

  牵头单位:市旅发委、市文广局、市工信委

  配合单位: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编办、市畜牧兽医局、市文物局、市交运局等,各县区政府

  6.开展文旅体市场主体体系融合

  加强辅导培训、项目对接、树立典型、推广经验等工作,帮助和引导小微文旅体企业从事特色经营、发展壮大。对首次“个转企”“企转规”的文旅体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奖励,对年经营收入突破1000万元的文旅体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奖励,推动“专、精、特、新”式中小微文旅体企业发展。对当年新增固定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文旅体企业、新开工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文旅体项目,在建成投产后,给予一次性财政奖励,推动现有文旅体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组建定西市文化和旅游(体育)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支持成立定西市文化产业联盟、定西市文旅体产业联盟,带动文旅体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培育打造2—3家省内知名的文旅体企业。引进、落户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战略型投资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文旅体产业开发。

  加强产业聚集、自主创新、资产重组、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优势互补、实力强大的现代文旅体产业体系。到2020年,培育2—3家在

  西北具有影响力的文旅体龙头企业,50家左右的文旅体重点企业。

  牵头单位:市国资委、市文广局、市旅发委、市体育局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等,各县区政府、各有关企业

  7.开展文艺精品和旅游(体育)融合

  鼓励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等演艺企业和旅游团体引入域外创编导演人才和管理团队,深入旅游景区景点,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和价值,创排以非遗题材为主的《定西故事》,使之成为具有定西特色、甘肃水准、永不落幕的精品歌舞剧。以《定西故事》带动创排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李时珍祭拜陇西堂》《秦嘉徐淑》《许铁堂》《渭水医魂》等秦腔剧、《如意甘肃我的家》综艺节目及《洮语南风》歌舞剧,保留《云阳板》《巴当舞》《百合花开》等。

  支持精品舞台剧特别是歌舞剧,经常在定西大剧院及4A级景区驻场演出,并在全省、全国巡演。

  探索建立市艺术演出院线联盟,带动演出产品在院线内流动,盘活演艺资源,繁荣市内文艺演出市场。

  引进优质文化传媒公司,依托现有的陇西古莱坞等影视基地,力争每年创排1—2部能够在央视和各大卫视播出的优秀影视作品。围绕《安定古经》等富有代表性的民间传说故事、定西历史名人故事,创作和拍摄电影、动漫、微电影、纪录片等作品,在有关展示旅游和体育活动的平台和媒介传播。

  专栏6文艺精品旅游融合措施

  1.引进国内优秀院团,依托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打造歌舞剧《定西故事》。

  2.依托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打造《如意甘肃我的家》、定西大众秦剧团打造《许铁堂》、陇西县威远演艺有限公司打造《李时珍祭拜陇西堂》、通渭人家演

  艺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秦嘉徐淑》、临洮县洮苑演艺有限公司打造《洮语南风》、渭源县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打造《渭水医魂》等作品。

  3.以财政资金投入撬动社会资金、招商引资等方式,拓宽筹集文艺创排经费的渠道。

  4.对投演满一年、常态化演出,展演体现定西特色文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精品文艺剧目,年接待人数超过1万人次的演艺企业,给予财政支持。

  5.依托多媒体、自媒体、文化部门APP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推介剧目内容。

  牵头单位:市文广局

  配合单位:市旅发委、市财政局、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等,各县区政府

  8.开展文旅体节庆会展融合

  对接“一带一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打造具有定西特色的节会品牌。紧紧围绕定西马铃薯大会和陇西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等两个国家级品牌节会,精心策划主题丰富的相关配套活动,切实提升两个节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对接上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承办全国性文化旅游会展活动,办好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和敦煌文博会等两个节会的定西分会场活动,将其打造成我市大型文化旅游节会品牌。创新和改进通渭书画艺术节、陇西李氏文化节、马家窑文化节等三个节会的内容和形式,力争打造成国家级品牌节会。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区域性传统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将华夏文明渭河源·祖脉文化旅游节、临洮紫斑牡丹文化旅游节、岷县二郎山花儿会、定西市七台山民俗文化节、临洮县古老民间祭祀“拉扎节”等市、县区民间节会,纳入政府引导推动的节会活动,在各县区形成“一县一特色”的民俗文旅体节会品牌。鼓励国内外会展机构、国际性组织、国家级行业协会(学会)在定西举办文旅体节会、商务会展、学术交流活动。对社会力量举办节会活动所投入的宣传营销、运营管理等费用,按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财政奖励。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广局、市旅发委、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体育局、市质监局、市公安局等,各县区政府

  9.开展红色文化和旅游(体育)融合

  完善榜罗会议、岷州会议、盐井会议等红色纪念馆的基础设施,提高接待服务能力。打造榜罗“决定红军落脚点”、岷州“中国革命的加油站”等红色旅游品牌,建设长征精神体验旅游线,使红色旅游景区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规划和建设甘南农民起义纪念馆、河畔阻击战纪念馆、内官烈士陵园、华家岭阻击战旧址等红色旅游项目,丰富红色教育内容,拓展红色旅游内涵,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力争创建1个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带动其他红色景区创A。

  积极对接周边市州,策划举办红色旅游体育节会及主题活动,大力培育“迭部—宕昌—岷县—通渭—会宁—静宁—华池”长征胜利会师红色旅游带。

  专栏7红色旅游发展措施

  1.加强景区建设。立足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加快资源整合开发和转化利用,谋划实施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完善榜罗会议纪念馆和岷州会议纪念馆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接待服务能力,促进红色旅游发展壮大。

  2.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打造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毛泽东在岷县创作《念奴娇·昆仑》、毛泽东在通渭县文庙小学第一次朗诵《七律·长征》、甘南农民起义、陇右工委、甘肃省苏维埃政府等红色旅游品牌。

  3.强化红色旅游教育功能。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景区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内涵,把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成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研学旅游基地。

  4.发挥红色旅游扶贫作用。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紧密结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带来更多的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贫困村经济振兴、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旅发委、市发改委、市文广局、市教育局、市扶贫办、市商务局、市文物局等,各县区政府

  10.开展文旅体合作交流融合

  利用文化旅游节庆、会展、论坛、研讨、体育赛事等平台,构建与友好城市、对口帮扶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文旅体交流的合作机制。推动《定西故事》等精品剧目、精品书画、非遗项目外出展览展示巡演,邀请友好城市文化团体来我市展演文化精品,促进人文交流活动。

  依托文化交流活动,对接省上建立的南向通道旅游推广联盟和丝绸之路旅游联盟等组织,在兰州、西安、成都、重庆等重点客源城市,在有基础的“一带一路”和南向通道沿线地区及国家,设立旅游营销中心,推动旅游客源互送、市场共享,打造国际旅游线路品牌。

  专栏8文旅体合作交流措施

  1.与省内市州和西安、成都、重庆、福州等市建立文化友好合作关系。

  2.合作开展交流活动。支持利用节庆活动和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在推介文旅体资源中实现交流合作;实施旅游会员优惠,给特定游客免费或打折等方式支持交流合作;支持游客写游记、写散文、写诗歌,在与游客双向互动中实现交流合作。

  3.探索商业运作模式,依托《定西故事》等优秀歌舞剧开展交流合作。

  4.借助有关国际人文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参与“一带一路”和南向通道国家

  举办的文化年、文化节、艺术节、展览会,创造条件参与国家部委举办的“欢乐春节”“感知中国”等重要活动。

  牵头单位:市文广局、市旅发委

  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体育局等,各县区政府

  11.开展重点景区改造提升行动

  推动渭河源大景区、贵清山休闲度假区、遮阳山户外运动公园、通渭温泉康养度假谷、洮河沿岸马家窑文化主题旅游长廊、榜罗红色旅游景区、李氏故里景区、中国薯都大世界、中国药都康养度假体验区、狼渡湿地草原旅游基地等10个重点景区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大力实施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景区创A升级,重点推动渭河源景区创建5A级景区。通过加快渭河源大景区旅游项目建设,带动其他重点景区项目建设,力争年均实际完成投资增长15%以上,大景区年均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

  专栏9重点景区改革建设措施

  1.

  完善渭河源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和旅游开发公司,深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不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激发发展活力。

  2.

  完善重点景区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指示标识系统、休憩设施、应急救援系统、安全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统一布局购物街区、特色餐饮、文艺表演等基础设施。

  3.

  打造知名景区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将重点景区建设成为地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增长极。

  4.因地制宜,将特色文化元素全方位植入重点景区建设之中。

  牵头单位:市旅发委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住建局、市文广

  局、市质监局、市文物局等,各县区政府

  12.开展“一部手机游定西”行动

  依托省上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定西市旅游大数据中心,推动公安、交通、气象、地震、文化等数据横向归集。构建富有特色文化元素的智慧服务体系、管理体系、营销体系,为游客出行提供贴心管家、文化导师、金牌导游、全能导购等服务,增强定西旅游的便捷性、舒适度和美誉度。

  支持3A级及以上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对建成达标的智慧旅行社,给予当年相关运营费用一定比例的财政补助。

  专栏10“一部手机游定西”建设措施

  1.建设定西旅游大数据中心。2020年,实现全市所有A级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点等重要节点涉旅数据资源全面开放共享。

  2.依托“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定西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体系。2018年,完成2家4A级景区导览系统建设。2020年,完成3星级以上酒店在线预订、自助入住,推进全市所有旅行社、导游线上预约,推进全市大多数旅行社、农家乐线上预定。

  3.运用省上自驾游地理信息系统(GIS)服务平台,为自驾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4.运用省上旅游“一卡通”建设成果,让持卡用户在市内享受消费优惠。

  5.2020年全面完善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持续深化文旅体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技术、新媒体及交通、工业、农业、商务、金融、养生、研学等业态融合。

  牵头单位:市旅发委

  配合单位:市工信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局、市交运局、市安监局、市文物局、市地震局、市气象局、人行定西支行等,各

  县区政府

  13.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动

  按照全区域规划、全要素配套、全产业链打造、全天候全季节拓展、全社会参与、全过程彰显特色文化的理念,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临洮县、漳县等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带动其他各县区积极争创示范区。开展旅游名城名镇、名街名村创建活动。整体打造优秀文化、优秀环境、优秀景观,推动资源、产品、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构筑共建共享、相融相促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积极推出文旅体“春赏花、夏消暑、秋薯宴、冬滑雪”等四季产品,实现由“半年闲”到“四季游”的转变,构建旅游四季格局。

  专栏11全域旅游发展措施

  1.编制《定西市全域旅游规划》。

  2.按照定西市《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率先将“一个龙头、三条旅游轴带、十大文旅体融合景区、精品线路”打造成全域旅游示范区。

  3.创建旅游名城名镇。以建设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利用中国花儿艺术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等资源,争取命名一批名城名镇。重点对陇西等名城和榜罗等名镇,以传承创新文化为主题,进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强烈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风格的建设,构建结构合理、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体旅产业与信息、商贸、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对通渭县平襄书画小镇、陇西县首阳中药材小镇、临洮县洮阳马家窑文化小镇3个省级特色小镇进行重点打造,带动打造市上命名的20个特色小镇。配套建设完善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小镇,统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引领、项目支撑等,完善名城名镇的旅游功能,促进其持续快速发展。打造一批旅游商品、民俗表演、文化娱乐、特色小吃、特色名街,配套建设文化体验休闲酒店、文化主题餐厅、文化旅游演艺、工艺品交易市场等项目。

  4.创建旅游名街名村。对名街名村、老民居、老故居(如夏羊故居、蒋云台故居等),利用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所等,进行保护和开发,突出“陇中记忆·留住乡愁”主题,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体验基地。支持开展非遗项目的研发设计、展示展销、品牌推广、基地建设等产业活动,对开展非遗项目创业并通过项目评审的省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开展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传承培训、项目开发、文化交流的,给予奖励支持。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将名村建设成为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5.创新旅游产品供给。大力施行“旅游+”战略,提升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旅游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商务、养生、休闲、研学、情感、探奇”等大众旅游新业态产品化和产业化。

  6.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化,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7.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扎实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合理布局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8.加强旅游市场执法。依法建立旅游综合监管机制,推广“1+3+N”旅游综合执法模式,建立健全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涉旅领域执法检查。

  牵头单位:市旅发委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交运局、市环保局、市文广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人社局、市文物局等,各县区政府

  14.开展乡村旅游新业态集群打造行动

  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

  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规划、设计、建设乡村旅游田园型康养基地,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对达到定西市建设规范要求的乡村旅游合作社、田园综合体、专业旅游村、标准化农家乐等给予支持。力争到2020年,建成10个3A级标准的乡村旅游景区,24个乡村旅游专业村,365户标准农家乐,年接待超过560万人次,吸纳就业1.2万人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5亿元,旅游带动的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20%以上。

  按照旅游专业村、农家乐建设服务标准,在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游客中心或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标识牌、各类旅游步道、游客休息设施等,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支持本市旅游企业录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

  专栏12乡村旅游新业态集群打造措施

  1.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将发展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实施巉口镇康家庄村等56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计划。率先在7个县区各创建1个乡村旅游“三变”改革精品示范基地,鼓励更多的贫困村推广精品示范基地做法,带动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旅游扶贫对口帮扶合作,争取福州市县区加大对我市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建设、游客输送、人才培训、产品推介等帮扶工作力度,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2.推动乡村旅游多元开发。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四气”特点,以城镇、景区周边和交通沿线为重点,积极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双带双加”旅游扶贫模式。

  3.实施乡村旅游周末休闲工程。设计周末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和营销主题,培育乡村旅游周末休闲产品,打造乡村周末休闲品牌。

  4.开展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利用农村“三变”改革政策,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参与乡村旅游“三变”改革,加快完善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开发乡村旅游

  新业态产品,培育乡村旅游线路品牌,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整体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5.规划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重点规划将建和在建的有定西凤凰谷、渭源县上湾镇、甘肃裕民农业科技园乡村休闲旅游观光、临洮县卧龙山、陇西百盛园文化旅游、临洮国家体育训练、渭源县渭河源运动休闲等田园综合体。

  牵头单位:市旅发委

  配合单位: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住建局、市交运局、市人社局、市畜牧兽医局等,各县区政府

  15.开展甘肃中部自驾游大本营建设行动

  对接省上建设中国西部自驾游大本营、打造世界级自驾旅游线路的目标,依托重点景区、风景廊道、重要交通节点,建成15个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和8个交通驿站,配套房车住宿区、汽车保养区、露天娱乐广场等设施,建设省内外知名的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开发特色鲜明的自驾车房车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户外拓展、励志教育、野营训练等主题研学产品,制定发布自驾游攻略,逐步建立自驾车房车经营体系,打造甘肃中部最美自驾旅游黄金线。

  专栏13甘肃中部自驾游大本营建设措施

  1.实施《丝绸之路甘肃省交通房车露营地发展规划》。

  2.通过招商引资方式,进行建设和运营。

  3.在房车露营地建设中,彰显定西特色文化。

  牵头单位:市交运局、各县区政府

  配合单位:市旅发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国有投资控股集团等

  16.开展特色旅游餐饮开发行动

  挖掘餐饮文化内涵和价值,整合特色美食资源,提升旅游餐饮品质,举办美食节活动,举办“10大特色宴席”“10大地方小吃”“10大旅游餐饮名店”等评选

  活动,邀请游客线上线下投票,评选一批特色代表菜肴,形成定西美食谱,打造定西“十三花”。开展美食大赛,重点围绕马铃薯、药膳、特色面食、羊肉等,开发原生态餐饮、养生美食、风味小吃。积极申报中华传统名小吃,提升旅游餐饮档次。

  对新评定为四星级、五星级的旅游饭店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开发城市特色夜市,在市、县区城区中心建设1—2条特色美食街。打造融美食、娱乐、体验、购物、特色表演为一体的昼夜互补文体活动项目,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游客夜生活内容,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拉动文化消费。到2020年,建成7个有档次、上规模、特色鲜明的餐饮街区。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配合单位:市旅发委、市文广局、市体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食药监局等,各县区政府

  17.开展多元住宿新业态发展行动

  顺应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市场需求,建立以星级酒店为龙头、以大众化旅社为重要组成部分,以户外营地、乡村旅馆、精品民宿为补充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促进景区依托型、城镇依托型、特色田园型、交通节点型旅游住宿协调发展。以创建主题特色精品住宿示范点为突破口,巩固提升星级酒店管理服务水平。支持发展新业态住宿业,重点发展主题酒店、商务酒店、生态酒店和经济型酒店。

  挖掘原生态特色古村老屋,引导建设适合大众旅游者要求的住宿设施,增强散客自助旅游服务功能。培育高端精品乡村酒店、汽车旅馆、房车营地、特色民宿、度假公寓、青年旅舍、集装箱旅馆等住宿新业态,撬动旅游体验升级,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求。

  鼓励运用定西特色文化元素设计、装饰多样化多层次的住宿设施,发展主题鲜明的多元住宿新业态。

  聚焦服务重点旅游景区,开展“10大旅行社”“10大星级宾馆”“10大精品名宿”“10大优秀导游”及“年度群众最喜爱的旅游景区”等住宿新业态评选活动,提高文旅体发展的融合度。力争到2020年,重点扶持建设20家左右文化旅游商品研发、特色餐饮开发、特色民宿建设类企业,重点培育1-2家有竞争力的国际旅行社、3-5家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内旅行社,使全市旅行社达到25家、旅行分社达到30家、住宿业床位数达5万张以上。

  牵头单位:市旅发委

  配合单位: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文广局、市农业局、市交运局等,各县区政府

  18.开展旅游“厕所革命”行动

  把旅游“厕所革命”当作基础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着力推进,坚持科学布局、干净实用的原则,按照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的要求,实施旅游厕所建设计划,新建、改建旅游厕所270座左右。

  专栏14开展旅游“厕所革命”措施

  1.实施拓展工程。把“厕所革命”从城市拓展到农村,从景区拓展到旅游通道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示范村,从数量增加拓展到质量提升,推动“厕所革命”覆盖城乡全域。

  2.加强管理。探索旅游厕所社会化、市场化管理新模式,探索“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模式,强化旅游厕所日常保洁、运行维护管理和考核监督。鼓励拓展延伸厕所功能,提供WiFi、便利店、线路查询、取款机等服务。加强第三卫生间建设,逐步实现3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有第三卫生间。

  3.提升旅游厕所科技应用水平。解决并逐渐消除部分旅游区域的“旱厕、冰厕、孤厕”。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厕所管理服务水平,推广厕所导航等系统应用,建立游客评价和投诉功能。

  4.“厕所革命”宜体现出地域文化品位、彰显人文理念。

  牵头单位:市旅发委

  配合单位:市住建局、市交运局、市工信委、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林业局、市文物局等,各县区政府

  19.开展快进慢游交通体系构建行动

  全面实施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连接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加快通往主要景区、乡村旅游点道路建设,沿途设置观光休憩区,打通游客到景区的“最后一公里”。加大城市快速通道和旅游观光道路建设,形成连接不同级别景点的绿道系统。在自驾车房车营地,配套房车住宿区、汽车保养区、露天娱乐广场等设施,为游客提供多样化服务。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向集交通、旅游、生活等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服务场所转型升级。

  支持旅游客运企业开通城区观光巴士和通往全市各旅游景区的专(环)线车,加快构建旅游观光车、市区公交、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零换乘的综合多维立体旅游交通体系。率先支持在4A级景区开通“旅游直通车”专线,实现4A级旅游景区与临近城市、车站等交通枢纽的无缝衔接。

  推动定西、漳县、岷县等支线机场的规划建设,改建临洮军民共用机场。推进渭武、通定、陇漳、定临高速公路建设,力争早日建成通车。争取建设天水到兰州的城际列车定西段和兰汉高铁定西段等铁路,实现与周边区域铁路环线联接。

  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将通往文化旅游区、重点乡村文化旅游景点标识标牌纳入全省和全市的道路交通标识范围。新增或改版现有城区主干道与旅游道路衔接的旅游行车导向标识标牌、旅游行人引导标识导览图,实现主要景区周边道路、城区主要街道全覆盖。

  牵头单位:市交运局、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市运管局、市财政局、市旅发委、市规划局、市工信委、市林业局

  等,各县区政府

  四、工作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统筹协调,促进文旅体在规划、项目、资金、节会、产品等方面共享资源信息、支持政策、发展平台,实现深度融合。编制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引领资源开发层次和水平的提高,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参照省上优质旅游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创建和完善优质旅游发展制度环境,强化服务管理质量,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创建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文旅体名优品牌,引导文旅体产业特色化、品牌化。

  (二)强化创新融合,坚持走促进业态产品转型升级的路子。打破行政区划、行业壁垒,构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体制机制,使文旅体产业融合成为产业体系升级扩容的新动力。以重点文化旅游景区改革为突破口,深度挖掘渭河源大景区、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战国秦长城等景区文化内涵,丰富参与互动项目,打造高端体验项目,带动全市文旅体创新融合、业态转型升级。

  对文旅体产业链条,以创意、创新的方式不断补链延链强链。以现代科技增容,带动文旅体产品创新。挖掘文博文化资源,凝炼马家窑文化、李氏文化、渭水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元素,开发、再现、活化、衍生系列主题旅游产品,实现文旅体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搭建文化演艺机构、旅游景区和体育场馆等之间的交流对接平台,力争陇西、临洮、渭源、漳县等旅游城市和4A级景区率先实现驻场演艺常态化。

  (三)强化招大引强,坚持走提升市场化产业化水平的路子。落实招商引资政策,依托兰洽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重大平台,主动出击,引进一批大企业大资本大项目落户。利用组建的定西市

  文化和旅游(体育)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打通资本市场通道,为文旅体产业发展提供融资保障。

  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投资、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开发文旅体资源,推进文旅体产业融合的市场化进程。

  建立重点文旅体项目库,指导督促县区和市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储备一批文旅体项目。建立重点文旅体项目审批、推进、协调、调度绿色通道机制,由发改、国土、住建、农业、林业等部门联审联批,及时解决文旅体项目立项、审批、用地、资金、政策等方面难题。实行文旅体重大项目领导包抓责任制,完善重点文旅体项目考核奖惩机制,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对大型文旅体项目,通过“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四)强化机制完善,坚持走开展立体精准营销的路子。整合宣传力量和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媒体跟进的“三位一体”宣传营销机制。推出“从兰州一脚油门到定西”等富有形象性、生动性、口语性的宣传语言,全面打响文化旅游品牌。丰富宣传手段,有效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自媒体,开展“短平快”式宣传推介与营销。

  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打造“文化+互联网”“旅游+互联网”“体育+互联网”平台,提升文旅体宣传营销和服务管理的智慧化水平。举办重大会议、会展节庆、体育赛事等活动,策划事件营销、新闻营销。联手新媒体,立体传播文体赛事活动,全面提升赛事价值和活动影响力。建立全市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淡季价格优惠联动机制,加大优惠奖励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做好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推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党委、政府是推进文旅体融合发展的责任主体,要担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文旅体融合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成立以市政

  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定西市文旅体融合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负责政策研究、总体谋划、统筹指导,协调解决融合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有关重大问题和具体事项,推动全市文旅体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

  (二)加强政策扶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支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全面落实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费优惠、用地保障等支持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政策。市政府授权定西市文化和旅游(体育)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设立全资子公司定西文化和旅游(体育)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定西文旅体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定西文化和旅游(体育)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单位,发起设立定西文化和旅游(体育)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定西市文化和旅游(体育)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一定量的财政资金、有形资产与信誉、节会品牌、文化商标、版权、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电视台栏目等无形资产为政府出资,按照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的方式,撬动银行、保险、投资等金融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设立定西文化和旅游(体育)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同时,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支持文旅体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落实人才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带自主知识产权来我市创办文旅体企业。建立健全文旅体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机制,加强文旅体管理、经营、创意和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真正靠人才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发展文旅体教育,支持市内职业院校设置文旅体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文旅体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技能人才,培训文旅体从业人员。鼓励文旅体企业与院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强化各类文旅体人才培训,着力提升文旅体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四)加强市场建设。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文旅体市场经营秩序综合监管机制,依法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从严打击假冒伪劣文旅体工艺品、涉嫌

  低俗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旅体产品生产、销售等非法经营行为,从严打击无证经营、强买强卖、价格欺诈、违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行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促进文旅体企业合法诚信经营。

  (五)加强项目支撑。谋划文旅体新项目,完善“十三五”文旅体项目库,形成政府扶持类项目、PPP实施类项目、招商引资类项目相统筹的项目建设体系。执行“五步三法”工作制度和“定西市招商引资十条政策”及定西市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双六条”“正负面清单”,促进项目建设工作落实。

  (六)加强督查考核。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强跟踪落实和督查问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将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考核纳入各县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加大赋分权重,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

篇五:文旅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定西市“十四五”文体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定西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公布日期】2022.01.27?

  【字

  号】

  【施行日期】2022.01.2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定西市“十四五”文体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

  定西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

  项目名称:定西市“十四五”文体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

  委托单位:定西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编制单位:甘肃文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兰州文理学院创意乡村研究中心

  专家成员:高亚芳

  甘肃旅游智库秘书长、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院长

  雷金瑞

  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

  唐兴荣

  兰州文理学院创意乡村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项目组长:高加俊

  甘肃文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院长

  项目成员:陈学敬

  赵菊琴

  闫明起

  马庆秀

  石继得

  郭维维

  王志文

  张慧娟

  第一章

  规划总纲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十四五”期间,定西市文化、旅游、体育和广电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属于《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行业性规划。

  二、规划目的提出定西市“十四五”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业发展目标,明确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业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全市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统筹谋划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项目,优化要素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支撑保障体系,推动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融合创新,为定西市“十四五”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三、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定西市全域,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辖1区6县,分别为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

  四、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五、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2017年11月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9年修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6年12月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修正版本);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50298-2018);

  《甘肃省旅游条例》(2021年10月修订);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年1月);

  《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2015年10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旅游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旅发〔2016〕172号);

  《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政部2017年5月);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卫规划发〔2017〕3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2018年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21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

  《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体经字〔2019〕13号);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2号);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文旅政法发〔2019〕60号);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文旅市场发〔2019〕12号);

  《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3月);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旅游部,2021年5月);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化旅游部,2021年6月);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国国家体育总局,2021年10月);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1年10月);

  《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甘政办发〔2018〕91号);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甘政发〔2021〕18号);

  《甘肃省“十四五”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规划》(甘肃广电局,2021年11月);

  《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年11月);

  《甘肃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2021年12月)

  《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定发〔2018〕26号);

  《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意见》(定发〔2018〕25号);

  《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定西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全市文体旅游工作情况汇报》(2020年12月);

  《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定政发〔2021〕15号)。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定西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十大生态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推进了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业蓬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中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公共服务切实改善

  定西大剧院、市图书馆、市体育运动中心建成使用,市博物馆展陈项目加快推

  进,全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数量分别达到8个,其中上等级率93.8%。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879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5个、乡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站点48个、村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站点70个。新增星级饭店7家,总数达到27家;新建游客服务接待中心12个、旅游厕所339座;打造高品质夜市街巷7条;建成“一部手机游定西”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等广电项目4个。推动“公园体育化、体育智慧化”,实施公共体育设施项目28个,建成社会足球场40个,公共体育场覆盖率达100%、公共体育馆覆盖率达87.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69平方米;体育社会组织达到400多个。定西市文体旅游局被省体育局评为“全省体育扶贫先进单位”。

  (二)文化惠民积极开展

  定西书画、定西秦腔两大品牌文化发展势头强劲,书画创作在省内外展赛中频频获奖,举办西北五省秦腔汇演,创排的《许铁堂》《渭水医魂》参加全国基层院团会演,《禹河春》《公民张三》《许铁堂》被列入全国现实题材展演作品,《渭水医魂》《柴生芳》荣获“敦煌文艺奖”,《许铁堂》荣获第五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红梅奖剧目奖,《杨椒山》《李时珍传奇》《三喜临门》完成首演。《巴当舞》等系列非遗节目在旅游旺季驻点演出,《龙城飞将》大型实景剧填补了定西市旅游演艺的空白。成立了定西非遗文创协会、定西文体旅发展(集团)公司,规上文化旅游企业达到15家、规下文化旅游企业达到1076家。建成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1家,其中17家被公布为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研发彩陶茶具等非遗文创产品60多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开展文化惠民活动5万场次、群众体育活动600场次,惠及全市95%的城乡群众。

  (三)品牌形象更加明晰

  渭水文化旅游节、马家窑文化节、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宣传效应逐年扩大,渭

  河源露营大会、花儿原上乡村马拉松等品牌赛事影响力持续提升,“到定西过一个只有20℃的夏天”避暑旅游品牌逐步形成,冬季冰雪温泉乡村旅游全面起步。竞技体育捷报频传,定西市培养输送的梁瑞、姚变娃、柳想绪等优秀运动员在国内外大赛中摘金夺银。定西市荣膺“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城市”、“备受欢迎的冰雪旅游目的地”殊荣,4县(区)荣膺“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称号,贵清山/遮阳山户外运动体育旅游线路为甘肃省唯一入选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品牌形象及知名度不断攀升。

  (四)文体旅融合日益深化

  全市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体旅企业,不断壮大文体旅市场主体;开展了一批文体旅活动,不断丰富文体旅融合形式;推出了一批文体旅品牌,不断提升融合的品质;建成了一批功能完善的文体旅示范基地,不断加强融合的载体;促进文体旅产业要素有效聚集、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促进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知名度影响力的提升,促进全面融入“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全域旅游格局、由文体旅资源依赖型向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型升级。

  (五)机制保障不断健全

  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定西市文体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文化和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编制完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定西段)建设保护规划》等。组建市、县(区)文体旅游局和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设立乡镇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定西市属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新媒体等均围绕重大主题、重要活动,围绕学习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的主线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精心组织宣传报道,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六)发展规模明显扩大

  争取到渭河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基础设施建设等文体旅游项目88个,国家投入资金4.36亿元,是“十二五”的4.8倍;实施渭河东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遮阳山西溪度假中心等文旅产业项目166个,完成投资65亿元,是“十二五”的2倍;签约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项目54个,完成投资36.6亿元,是“十二五”的2.6倍。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22.48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5.1%;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实现翻一番,分别达到1060.7万人次、50亿元,从全省第14位提升到了第10位。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4家,累计分别达到6家、8家。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17个,其中全省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35%以上,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6000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2%以上,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实现免费或优惠开放,学校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率为96%,施标率达100%,建成了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100所以上,实施了包括定西体育场、渭源县体育馆等较大规模体育项目48个,体育社会组织逐步健全。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定西市文化、旅游、体育和广电工作在基础建设、品牌打造、产品供给、宣传促销、促进消费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文旅产业基础仍然薄弱,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尚未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现代旅游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缺乏综合性旅客集散中心,缺乏系统的网络服务信息系统,缺乏有针对性的特色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内涵建设仍需加强。随着文旅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要求配套更加

  完善的设施服务体系、更加高效的综合服务能力,为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定西市既需改善产业结构,也需进一步提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二)产品供给体系尚未健全,产业融合存在升级空间

  “十三五”期间,定西市文化旅游产业链仍不完整,尚未形成现代文旅产业集群。定西市虽已形成以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品交易为主导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浅层次、低水平、单一化的状态,远未形成规模效益和整体优势,缺乏聚集和整合;未能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国字号品牌,垄断性优质资源缺失,导致观光、休闲、度假等一体化的产品供给体系未能建立,无法满足多元化大众旅游市场需求,具有独立功能、要素完善的综合服务目的地体系尚未形成,核心旅游项目引领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的行动尚未开展,旅游产业发展也缺少与文化、体育、农业、交通、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旅游+”产业发展尚存在较大创新空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文化强国、旅游扶贫等国家战略的综合贡献和融合发展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域旅游综合效益发挥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旅游资源有效供给不足,旅游市场存在拓展空间

  “十三五”期间,定西市围绕挖掘传统文化、弘扬特色文化、发展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文化经济优势转化的能力尚未实现大突破。全市文化企业活力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度低,服务设施建设均以政府投入为主,参与文化产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相对薄弱,市场资本参与能力不足,导致资源有效供给和市场化程度不足,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低;旅游资源开发规模小,速度慢,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有限;文化和旅游融合度不高,许多优秀文化产品没有变成旅游产品,经济和社会效益不突出,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定西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定西市文化旅游产业未能精准定位市场,找准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兰州、天水等核心市场的巨大潜力未能完全释放,陕西、四

  川和省内其他城市的潜在市场未能有效开拓,导致市场规模小,旅游消费低。

  (四)广电体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文化内容供给亟需丰富

  “十三五”期间,定西市广电体基础设施建设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仍然存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存在差距,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引导的任务依然繁重。随着互联网时代、智慧旅游时代、5G技术的到来,加速全球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对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定西市面临的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任务较重,在科技创新方面,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水平不高,亟需推动广播影视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实现从全业务、全流程、全网络数字化向下个智能化的战略转型任务依然艰巨。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及度不高,大众体育运动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群众需要。

  第三章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业加快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定西市文化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一、“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新格局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化旅游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也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方式。经济内循环必将推动文旅消费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和升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建成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定西市要贯彻落实

  好相关精神,加快文体赛事高地、文体产业重地、文体惠民福地和休闲旅游旺地建设,积极解决文体产业结构和公共文体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二、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有望释放新潜能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上的甘肃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旅游热点地区。2019年12月,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提出创建始祖文化协同发展中心,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文旅品牌,给源头性、包容性、不可替代性的马家窑文化、李氏文化、书画文化等地域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9年9月,习近平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资源相对丰富,具备一定的后发优势。其中流经定西市的渭河、洮河为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洮河、关川河高质量发展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和支撑作用。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中提出甘肃为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的15个省区市之一。2020年1月甘肃省提出“338”、“三线、三区、八节点”的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布局。定西市作为陇中地区旅游产业重点城市,需以榜罗镇会议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临洮战国秦长城及沿线烽燧遗址为依托,积极融入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这将极大提升定西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定西市旅游发展。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定西市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展示区,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依托这一平台,加大保护传承力度,推动文化创新,利用现代科技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是“十四五”定西文旅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后疫情时代康养旅游发展催生新方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全国对于大健康产业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国民消费理念的改变,健康意识进一步提高,健康消费持续增加。疫情之后,康养度假有望成为中国当前旅游产业结构下最重要的旅游类型之一。疫情也促使大健康产业迎来巨变,医疗、生命健康产业有望迎来新发展政策;大健康投融资进一步引发社会关注,人们更加关注社区规划、健康住宅、物业服务、康养配套等方面,健康生活理念会更受追捧,“康养产业”会受到消费者欢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健康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旅游及全民健身等新型消费需求将大幅释放,成为增长迅速、附加值高的新业态,这为定西市加快体育旅游、康养旅游、全民健身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四、科技创新利用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0年3月,党中央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各省投资补齐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短板,加快5G基站、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基建”为契机,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消费渠道,推动VR、AR、3D成像与安防等技术在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领域的应用,为游客体验提供数字化支撑,促进在线文化消费的创意化、丰富化、体验化;另一方面,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激发更多新增需求,形成更多突破发展领域,满足文化旅游新需求,赋予定西文旅发展新理念、新智慧。

  第四章

  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机遇,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中央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以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强市为目标,以打造“一带一路康养休闲目的地”为方向,以建设“环定西U形特色文化旅游线”为抓手,深入实施追赶发展路径方略,积极践行“文商活市”战略,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之路,统筹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产业开发,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扩大文化旅游总体规模和综合效应,使文化旅游体系更加完善、设施更加完备、服务更加优化,进一步提升“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品牌影响力。

  二、发展原则

  --创新驱动原则: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在“十三五”和相关文旅强省、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消费等政策的继承基础上,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充分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创新文化产品的创作、内容、生产、销售和传播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延伸产业链,发挥集群效应,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用创意增强吸引力,培育新热点,释放新动能,激发文化企业的创造活力,鼓励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实现以新技术带动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增强定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融合共享原则: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及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拓展发展空间,催生新产品和新业态,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以实现信息、资源、利益共享为目标,通过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资源整合、设施对接、共同

  促销等手段,与省内外城市开展广泛交流和深度合作,探索定西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新途径,构建定西文化旅游战略协作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实现市场互换、文化产品互送、信息互通、多方合作、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互利共赢,形成定西文化企业全方位合作、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放大定西文化旅游的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定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绿色引领原则: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绿色优先,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健全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的开发、生产、服务、管理全过程,坚持以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生态稳定为基本路径,加速释放绿色动力,不断增强绿色引力,全面促进低碳旅游,推进定西市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和新消费场景向低碳、环保、绿色、安全与健康发展。

  --提质增效原则: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鼓励定西文化企业精心打磨,提供高品质文化,开发有创意的产品,通过产品供给从低劣到优质、从同质化到精品化的转变,提升文化供给质量和水平,增强定西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并注重从普及型、大众化文化消费品向精致型、特色型方向转变,推动文化旅游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从资源依赖性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做精产品,做优服务,做好运营,不断提升定西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和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三、战略定位

  聚焦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强市,坚持以文兴旅、以旅彰文,做大体育,打造:

  “天下李氏寻根祭祖圣地”

  “国内知名避暑旅游城市”

  “西部体育创新发展名城”

  “甘肃文旅康养示范基地”

  四、文旅发展格局

  推动“一线、两廊、三地、N景区”建设,加快形成文化旅游新发展格局。

  一线,即环定西U形精品旅游线路。

  以联通宝兰客专、陇海铁路、兰渝铁路三条铁路大动脉为基础,围绕景区布局,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突出定西资源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强化景点支撑,培育“临洮-渭源-漳县-陇西-通渭-安定”U字形环定西精品旅游线路。

  两廊,即洮河文化旅游廊道、渭河文化旅游廊道。

  --洮河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洮河沿岸以马家窑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长廊,整合挖掘沿线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乡村民俗等资源,有效保护马家窑遗址大环境,构建集考古遗址公园、生态廊道、田园综合体、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洮河?马家窑文化主题风景线。

  --渭河文化旅游廊道。沿渭河干流及源流域发展生态文化、李氏文化、康养文化、书画文化、灞陵桥廊桥文化、长征文化、祖脉文化等文化旅游,整合打造渭河文化旅游廊道。

  三地,即渭水探源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李氏宗亲寻根祭祖旅游目的地和华夏儿女红色圣地旅游目的地三个主题品牌旅游目的地。

  --渭水探源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兰渝铁路、兰海高速为交通干线依托,以渭河源景区为核心吸引物,整合大河溯源、自然风光、生态体验、文化探秘等多元产品体系的渭水探源综合旅游目的地。

  --李氏宗亲寻根祭祖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宝兰高铁、陇海铁路、连霍高速为交通依托,以李家龙宫为中心,发展以姓氏文化、黄土风情体验为主题的李氏宗亲寻根祭祖旅游目的地。

  --华夏儿女红色圣地旅游目的地。以榜罗镇会议纪念馆为中心,加大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开发利用力度,整合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乡村文化等多元资源,开发“红色+”系列产品,建设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榜罗段)文旅融合示范区为核心

  吸引体系的华夏儿女红色圣地旅游目的地。

  N景区,即支撑形成定西生态体验、寻根探源、红色教育和康养休闲四大特色的多个景区。

  根据定西不同资源特色和在各县(区)的分布差异,融合各类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凸显“生态体验、寻根探源、红色教育、康养休闲”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推出多个4A以上景区,提升全市旅游吸引力。

  --生态体验类景区。着力推动以渭河源景区、贵清山-遮阳山景区和岷县狼渡草原景区等为代表的生态体验型景区建设。

  --寻根探源类景区。加快临洮战国长城文化公园、彩陶小镇、渭源渭河源景区、陇西李家龙宫景区和岷县二郎山景区等建设,打造长城、彩陶、渭水和洮岷花儿之源等寻根探源主题景区。

  --红色教育类景区。推动以通渭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岷县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临洮陇右革命纪念馆为代表的长征遗址遗迹类红色教育景区建设,加快建成渭源元古堆村、临洮后地湾村等体现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景区。

  --康养休闲类景区。以陇西首阳中医药康养小镇、通渭温泉疗养、临洮平常人家和渭河源度假区为代表,打造一批康养休闲类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五、发展目标

  “十四五”发展目标:

  (一)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进一步完善全市现代公共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各级公共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公共体育场馆覆盖率达到100%,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每万人社会足球场达到0.7块。广电覆盖率达到99.5%,全市现代公共

  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二)品牌形象更加凸显

  建设一批塑造定西形象的重大文旅项目,推出一批体现定西特色和时代要求的文艺精品,渭水文化旅游节、马家窑文化节、书画文化艺术节、土豆音乐节、花儿原上乡村马拉松、长城之源山地自行车联赛等在全省和全国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品质文艺活动、体育赛事,使文体旅游成为展示定西城市形象的最佳窗口,“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的知名度、认同感更加提升,定西在国内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明显扩大,初步建成“一带一路康养休闲目的地”。

  (三)产业发展更加强劲

  要全面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坚持创新驱动、区域统筹、项目带动、产业引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活力,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广电、体育融合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总量超过33亿元,占GDP的比重提升到5.5%。游客接待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在202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2025年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位居全省前列。文化游、避暑游、冰雪游、康养游、红色游、乡村游形成体系,体育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融合基础更加扎实

  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关系,坚持合作共赢,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相互促进、互补协调、共同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法治思维,建立健全文化体育旅游治理和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文化体育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撑。

  2035年远景目标:

  --文旅强市基本建成。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

  速发展。“李氏宗亲寻根祭祖”等主题品牌旅游目的地建设成绩卓著,全域旅游体系全面形成,优质文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持续增强,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一带一路康养休闲目的地”形象更加凸显,基本建成文旅强市。文化旅游成为展示定西城市形象的最佳窗口。

  --体育名城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全民健身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育文化、宣传、教育、人才培养等体系基本建立。体育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西部体育创新发展名城”目标初步实现。

  --智慧广电全产业链基本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内容制作、分发传播、用户服务、技术支撑以及运行管理等广播电视全链条的革新与重构基本实现,“智慧广电”的全新样态、全媒体运行基本建立,“智慧广电+”产业链业已形成。

  第五章

  主要任务

  一、文旅篇

  按照“大格局,有特色,高质量,大跨越”的原则,结合定西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分布,重点实施九大工程。

  (一)实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程

  1、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切实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发挥定西市文化遗产资源对旅游业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重视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考古发掘、普查、整理、研究和利用。大力推进自然文化遗产地、重点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村落、古民居等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

  2、提高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水平。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加强与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先进的文博单位联系,引进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设备和技术,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技术、新观念。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检测评估体系,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地方文化遗产修复科学检测实验中心,全面提升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水平。

  3、实施文物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将文物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建设马家窑文化遗址公园,建成马家窑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实施寺洼遗址、辛店遗址、威远楼、灞陵桥、汪氏家族墓地等遗址保护项目。开展长城抢救性保护行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定西段),倾力打造临洮战国秦长城西起首文化展示园、榜罗长城文旅融合示范区等重大项目,唱响“长城之源·陇右屏障”形象品牌。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定西段),实施榜罗红色小镇、岷州革命文物保护和陇右革命纪念馆、甘南农民起义纪念馆、河畔阻击战纪念馆等红色旅游项目,打造榜罗“决定红军落脚点”、岷州“中国革命加油站”形象品牌。

  4、实施非遗保护传承工程。振兴传统戏剧如定西秦腔等,发挥戏曲院团、研究中心、艺术联盟等文教结合平台作用,推动传承创作、理论研究、传播推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实施非遗展览馆、非遗文化传习所等项目,大力扶持岷县巴当舞、陇西云阳板、临洮傩舞等民间舞蹈艺术,抢救保护“花儿”等民族音乐舞蹈资源,推出一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作品。深度开发剪纸、洮砚、彩陶等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生产和销售网络,提升定西非遗影响力。

  5、实施文化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工程。一是文化生态资源保护。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要制定完善文化生态资源保护政策,严格执行文化生态资源保护相关规划,严禁在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开发,试验区应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文化生态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正确处理环境容量与资源

  利用的关系。二是文化资源本体保护。通过采取政府、市场、法律、社会协同方法和途径,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保护,高质量利用,在保证文化生态平衡基础上,开拓思路,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环境质量、环境生态、污染源环境影响等相关规范,完善乡村旅游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完善景区环境容量监测系统,统筹环境准入、环评审批、清洁生产、环境监察等多方面力量。完善各县(区)与乡镇的排污系统,及时监测和处理灌溉尾水,推广生物污水治理工程。

  专栏1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程

  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项目。加快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系建设,根据保护和传承实际,建立传习所和传习中心,鼓励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市级重点中小学校建立起传承教育基地。

  文物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围绕战国秦长城遗址、马家窑遗址、辛店文化遗址、寺洼文化遗址、临洮县龙门镇东二十铺汉墓群遗址、岷县红色遗址、漳县古堡遗址、漳县长征遗址等实施一批遗址挖掘、保护、维修项目,建设一批文化遗址公园。

  非遗保护传承项目。依托定西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安定区市民广场非遗文化演艺中心、临洮县非遗文创基地、通渭县非遗文化中心、漳县非遗展示中心等非遗保护传承项目。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工程。大力开展非遗进景区、进乡村,打造非遗主题线路,全面开展非遗旅游融合工作,通过非遗项目和现有景区的合理整合,赋予景区、景点、线路更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内容。打造有内涵、有市场、有品牌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和特色线路。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程。以非遗工坊为重点,抓好全市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组织非遗工坊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

  长城国家公园(定西段)。在临洮(或确定合适的选址)集中建设中国西部秦长城博物馆、研究中心和大数据中心三位一体的秦长城文化博览中心(或大观园)。以“陇右屏障”为主题建设定西临洮秦长城核心展示园,以通渭段战国秦长城为甘肃战国秦长

  城集中展示带。着力打造以“定西脊梁”为主题的榜罗镇长城国家风景道示范段。

  长征国家公园(定西段)。以优化提升榜罗镇会议纪念馆,放大文旅综合效应为重点引领,打造甘肃定西长征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长征精神主题教育项目、长征文化艺术创作项目、国防教育项目、长征路徒步、骑行营地和长征步道建设、红色民宿、榜罗干部学院、长征红色文化汇演中心、长征文创产业链等项目,加强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漳县盐井会议纪念馆、陇右工委纪念馆、临洮陇右革命纪念馆、华家岭阻击战战斗遗址等保护建设项目。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项目。推动实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项目,选择特色传统名居重点进行保护。

  (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

  1、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按照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统筹规划建设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城乡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到2025年,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达到85%以上,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率达到90%以上,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水平。结合新基建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发展,推广“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提升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水平,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智能化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建成市文化馆、市美术馆、市体育休闲小镇、市凤翔园文化公园、市体育运动

  学校新校区,争取实施一批城市智慧书屋、智慧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全媒体传播、智慧旅游工程。全面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服务水平。到2025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县(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分馆覆盖到全市乡镇(街道)。建成高标准游客集散中心7个、配套A级旅游厕所,以“厕所革命”带动旅游公共服务品质提升。依托“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行动计划、“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文化志愿服务。

  3、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以送演出、送书画、送图书、送文博展示、送非遗展览展演等为抓手,广泛开展“双百双千”(每年组建200支文化小分队,开展2000场文化活动)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主题阅读推广活动,树立现代理念,创新活动方式,培育具有时代感的定西城乡阅读品牌。高度重视未成年人阅读习惯培养,进一步丰富亲子阅读活动。实施青少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推荐一批高质量少年儿童图书。通过新媒体广泛开展在线阅读推广活动,吸引更多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加强与出版社、品牌书店和互联网平台等合作,联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依托公共图书馆汇聚、培育一批领读者、阅读推广人、阅读社群。积极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不断丰富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4、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精准把握新时代群众文化生活的供需规律和特点,组织开展重点题材创作展演,展示百姓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讴歌伟大时代。依托全国群星奖评奖平台,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展演展示活动。在“五一”、“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重大节庆开展主题文艺活动,旗帜鲜明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推动各级文化馆设立全民艺术普及周、举办全民艺术节,增强社会影响力。坚持以群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为导向,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

  能普及和活动普及,把文化馆打造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建立全民艺术普及云平台,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的线上线下有效联动。

  5、提高群众文化艺术审美水平。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继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新时代伟大成就。三是加强全民艺术普及,开展艺术展演,普及艺术知识、加强艺术培训,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四是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通过文艺作品、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培育文明新风,加强文明实践。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文艺作品、文化活动的内容审查,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专栏2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

  定西市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按照市级人口规模,按标准建设定西市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县(区)“四馆”提升改造项目。对未达标的县(区)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进行新建或改扩建,逐步实现城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全覆盖。有条件的对“四馆”场馆资源进行整合,建设成文化中心。

  剧院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临洮人民剧院项目、漳县大剧院建设项目、岷县剧院建设项目、陇西人民影剧院提升项目。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项目。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和博物馆数字化展陈项目,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水平。

  乡镇综合文化站提升建设项目。对原有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提升改造或新建,更新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必须的设备、器材和图书等文化资源。

  全民阅读项目。将推进全民阅读作为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资源、设施、空间、人才等方面优势,广泛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创新服务方式,打造定西市阅读品牌。

  文化活动室提升项目。对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改造提升,力争所有行政村、社区实现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文体广场、表演戏台、文化宣传科普长廊全部达标。

  (三)实施节会赛事融合发展工程

  1、持续打造节会赛事品牌。力争将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节会,将渭水文化旅游节、马家窑文化节打造成为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知名节会。加大力度培育渭河源露营大会、花儿原上乡村马拉松、长城之源山地自行车联赛等具有定西地域特色的赛事,推动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积极开展对外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家级省市重大交流活动及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节,借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资源,利用“欢乐春节”、“文化年”、“文化周”等平台,借助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等,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关中、兰西、成渝等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

  专栏3节会赛事融合发展工程

  马家窑文化节。按照大小年每年举行“世界的马家窑·马家窑的世界”为主题的特色节会,活动主要由花儿原上乡村马拉松(临洮狄道之旅站)、全国小轮车总决赛、锦标赛等体育赛事系列活动、开幕式、青少年陶艺大赛(西北赛区)、马家窑彩陶精品展暨马家窑文化考古成果展等子活动组成。

  渭水文化旅游节。活动由开幕式演出、文化旅游资源推介会、渭源精品农特产品展销暨美食汇、渭源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旅融合消费体验活动、知名网红游渭源、“华夏文明渭河

  源”文化展示体验活动、感受渭水源头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旅资源等子活动组成。

  书画文化艺术节。依托“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知名品牌示范县的品牌优势,紧盯打造“一带一路”书画温泉休闲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全国知名品牌书画文化节会的目标,组织举办的大型书画艺术节会活动。主要由开幕式、中美协走进通渭·中国书画名城写生展、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赤子丹心”—于右任书法艺术特展、全省张芝书法展主题展、“广大精微”—通渭县书法临帖展、中国文房四宝展等子活动组成。

  李氏文化旅游节。主要由节会开幕式、各类书画文博展览、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观光旅游活动和世界李氏宗亲祭祖大典、全球李氏恳亲大会交流论坛等活动组成。邀请世界李氏族人云集陇西,寻根祭祖,共商李氏文化的研究开发与传承保护。

  岷县花儿艺术节。主要由花儿艺术节开幕式、洮岷花儿比赛、花儿学术研讨会、“花儿之恋”非遗节目展演、岷县特色文创产品展销和商品交流会、体育赛事系列活动、岷县特色美食推介、花儿艺术节书画展等子活动组成。节会致力于充分发挥“中国花儿之乡”“联合国民歌考察采录基地”“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的品牌效应,传播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展示岷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

  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文化旅游节暨攀岩精英赛。主要由开幕式、文艺演出、户外露营、闭幕式等子活动组成。节会以“天下贵清、康养漳县”为主题,以“游贵清山水、赏岩壁芭蕾、展漳县魅力”为主要内容,更好宣传推介漳县文化旅游资源,弘扬漳县传统地域文化,进一步提升漳县文化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定西马铃薯大会。大会主要由开幕式、展览展示、高端论坛、美食体验、文艺演出、推介采购以及现场观摩等系列活动组成。大会已成为集产品展示、经贸洽谈、招商引资为一体的盛会,是定西以薯为媒、对话世界的重要窗口,是展示发展成效、推动聚集发展、加强学术交流、加快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商贸洽谈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博览会主要由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主题

  论坛、“一带一路”上的中医药论坛、中医药新政策新标准新技术新产品论坛、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论坛、食药康养论坛、中医药产业招商大会、中药材交易采购大会、中医药产品展览展销等子活动组成。

  紫斑牡丹旅游节。每年以“香”约牡丹园·魅力南屏山为主题,依托南屏牡丹小镇、洮河国家湿地公园、南屏山生态资源等,举办紫斑牡丹文化旅游活动,领略南屏山魅力,除观光外,在活动期间进行摄影、书法、绘画展、紫斑牡丹农副产品(艺术品)展销等扩大紫斑牡丹社会影响力。

  其他节会赛事。着力推进一县(区)一品牌文化旅游或文体旅融合节会活动。

  (四)实施智慧文旅数字平台工程

  1、提升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质量。加强旅游信息化和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智慧旅游和智慧文化发展水平,构建智慧旅游、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体系。推进智慧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移动终端服务信息交互功能,加快建设以手机导览、手机预定和支付为重点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旅游停车场、厕所等数字化建设,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开发电子政务系统、游客流量监测系统,实现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安全监控全覆盖,强化客流量和安全检测,推动文化旅游监管从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支持景区、度假区开发建设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推进限量、预约、错峰常态化。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全市国家三级及以上博物馆全部实现数字化、智慧化,重点酒店、民宿基本实现智慧化。

  2、打造智慧文化旅游数字工程。按照科技产品丰富内容、智能服务创新体验原则,构建数字文旅产业体系。促进“文化+旅游+科技”的融合发展,促进5G与

  人工智能、高清视频、AR/VR等先进技术与智慧文化旅游的融合,提升体验游、保护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服务水平方面的创新应用。引导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发展,培育“网络体验+消费”等新模式,推广基于网络平台的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3、提高文旅大数据联动水平。推动定西市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横向接入涉旅部门、企业,完成全市重点旅游景区、重点旅行社、星级酒店和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场所的监控信息数据采集。组织重点景区文旅企业在各类电商平台每年营销定西景区、星级酒店、乡村旅游、民宿客栈、文化演艺等门票产品。

  专栏4智慧文旅数字平台工程

  智慧旅游建设项目。重点实施陇西县智慧旅游建设项目、岷县文化旅游智慧服务建设项目、通渭县智慧旅游平台开发建设项目、临洮县智慧旅游暨县级旅游大数据处理中心项目、漳县智慧文化旅游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漳县旅游大数据中心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五)实施特色文化挖掘传播工程

  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围绕黄河文化传承发展,打造洮河、渭河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沿洮河旅游公路、黄河上游渭水文化博览馆、黄河上游洮河文化博览馆;围绕书画文化,建设中国书画城、墨香小镇翰墨文化中心,打造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易市场、书画信息发布平台、书画名家采风基地和西部地区最大的文房四宝交易市场;围绕李氏文化,加快实施陇西巩昌府城、李氏文化小镇和李氏墓地保护等项目,建设天下李氏寻根祭祖圣地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支持演艺、影视、出版、动漫、创意设计、工艺美术、节庆会展等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将定西建设成为有历史底蕴、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培育中药材

  种植、药品和养生食品制造加工、医疗美容、养老陪护等康养旅游产业,鼓励康养旅游度假区开发美容保健产品,建成一批智慧型健康医养结合养老示范园区。

  专栏5特色文化挖掘传播工程

  黄河文化。重点实施洮河文化公园创建项目、甘肃省洮河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甘肃省洮河石砚制作技艺传习及交易中心建设项目、黄河上游洮河文化博览园项目。

  书画文化。重点实施中国书画名城建设项目、平襄书画特色小镇项目、墨香小镇翰墨文化中心建设项目、“20+36”写生采风基地及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李氏文化。重点实施李氏文化园建设项目、李氏故里中医药健康城项目、陇西?巩昌府城建设项目、陇西“李家村”建设项目。

  (六)实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工程

  1、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挖掘、研究、阐释定西优质“文化基因”,利用5年左右时间,把全市各地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每一个文化形态元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规范体系地进行系统归纳梳理,形成“基因图谱”,以艺术创作、作品展陈、文化旅游、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

  2、繁荣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围绕重大题材、重点文化、重要时段、重大节庆活动,发掘地域文化资源,建立重点文艺作品项目库。鼓励和支持本土艺术家积极进行文艺创作,实行对重点作品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力争全市每年推出1-2部原创优秀文艺作品。加强对剧本、编导、作曲等原创性基础环节和优秀创作人才的资助,鼓励题材、体裁、内容、形式创新的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加强内容原创和产品研发,推动戏剧、音乐、美术、动漫、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3、培育文化艺术创作机构。培育扶持本土文艺创作生产主体和重点创作者,抓好文艺创作源头机构的建设和创作队伍建设;着力扶持市县(区)文艺编创单位,大力发展社会文艺创作生产机构;鼓励和支持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各文艺家协会要建立重点作者库,以便及时发现、催生、扶持优秀文艺作品。

  4、加大精品力作的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各类现代媒体,拓展定西本土优秀文艺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5年内全市有3件以上文艺作品参加省级以上展演。利用文化三下乡、重大节庆、招商引资等机会,加强精神文化产品的营销,组织好文艺精品的首发、首演及展演、展出和免费观看活动,提高优秀作品的影响力。支持公共文化机构,打造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公众号,培养具有高粘性的“粉丝”文化社群。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专业骨干通过微视频、直播等方式展示原创文艺作品。

  5、大力发展网络文化艺术。调动各类创作主体的积极性,创作更多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文艺精品;健全网络文化艺术创作引导机制,吸纳网络文艺创作人才进入创作机构,加强对网络文艺创作者的引导扶持,邀请网络文艺创作者创作反映定西人文风情的网络文艺作品。

  专栏6文艺精品创作工程

  精品文艺创作项目。紧密结合定西特色文化,支持文艺院团和文化机构创作精品戏剧、歌曲、舞蹈、曲艺、文学、诗歌等本土原创文艺精品。旅游文创产品研发生产项目。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心、基地),打造具有定西特色、甘肃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系列旅游文创产品,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实力,打响定西旅游商品品牌。如:旅游纪念品系列;地方特产系列;日用品系列;重点景区旅游购物点建设项目。

  文化艺术培训促进项目。支持、规范社会力

  量开展文化艺术教育培训,鼓励各级文化馆(站)等合理利用资源,开发文化艺术培训项目。

  美术创作展览工程。提升全市国有美术馆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服务水平和创作能力。组织和鼓励全市美术工作者,深度挖掘定西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件、重大成果、先进事迹,创作出具有定西风格气质,彰显时代精神的美术精品。

  (七)实施特色文化景区建设工程

  持续实施景区创“A”升“A”计划,面向世界开发以马家窑文化、李氏文化、长城文化等为重点的人文景观,面向全国建设以中医保健、温泉康养、夏季纳凉等为载体的康养基地,面向周边发展以洮河风情、渭水探源、书画采风等为支撑的休闲旅游,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新创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即华夏文明渭河源;5至8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至15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1至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3个国家文化公园,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定西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定西段)、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定西段);创建2个文化街区,即安定新莽权衡文化街区和陇西李氏文化街区。

  专栏7特色文化景区建设工程

  贵清山景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为主,实施贵清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贵清山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贵清山景区山顶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贵清山观光玻璃栈道建设项目、贵清山景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项目、贵清山景区景点设施改造提升项目、贵清山/遮阳山森林旅游体验探险项目、贵清山丝路文创产业园建设项目、贵清山民俗文化展示馆建设项目等。遮阳山景区。重点实施遮阳山西溪度假休闲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遮阳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遮阳山

  东溪西溪旅游环线建设项目、遮阳山东溪西溪旅游综合服务设施项目、遮阳山景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项目、遮阳山观光索道观光电梯建设项目、贵清山/遮阳山森林旅游体验探险项目。

  渭河源大景区。重点实施渭河源大景区建设项目、渭河源生态田园养生综合体建设项目、黄河流域渭河源生态保护治理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长廊建设项目。

  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重点实施榜罗镇会议遗址保护暨长征主题文化公园项目、榜罗镇革命遗址国家“4A”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通渭温泉度假区。重点实施温泉康养小镇项目、渭河源头温泉水源地综合治理系统项目、温泉垂钓休闲基地项目、温泉滑雪项目。

  李家龙宫景区。重点实施李家龙宫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建设项目、陇西县AAAA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

  岳麓山景区。重点实施岳麓山景区提升工程项目,项目预计投资3000万元,利用2020-2022年两年时间,规划建设游客中心1处、停车场3处、环形游步道8公里,完善景区标识系统,修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厕所、消防设施、游步道、安防监控系统、古建筑修缮等。

  狼渡草原景区。重点实施狼渡景区综合开发项目、狼渡滩户外营地建设项目。

  (八)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工程

  1、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精品线路,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和经典线路,努力建设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发展专项旅游和高端定制旅游产品,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推进国家级自驾游目的地、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实施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文体公共设施、旅游景区建设、特色旅游演艺等一批重大带动型项目,着力打造聚集型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中国避暑旅游城市”和“中国西部大雪谷”,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推动大众旅游发展。关注大众旅游发展,这是“十四五”期间推动旅游业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这是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大众旅游具有普遍性、普惠性等特点,往往意味着最基本的质量保障,而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则意味着更高的质量要求。因此要突出文体旅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游、避暑游、冰雪游、康养游、红色游、乡村游六大文旅产业,形成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发展“互联网+旅游”,引导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鼓励景区加大线上营销力度,优化游览线路和方式,建立便捷高效的旅游投诉受理和反馈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游客文明、安全、理性、绿色出行。要全方位满足大众旅游的高质量需求,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甘肃省文旅厅提出以“一村一品”为目标,精心打造“陇上乡遇”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品牌,通过品牌引领,培育乡村旅游业态产品,集合乡村旅游案例品牌,集中统一宣传营销。定西市应积极参与“陇上乡遇”品牌构建,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农民文化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提升打造具有乡村旅游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品牌知名度的示范典型村。继续扶持发展农家乐,打造一批乡村振兴文旅样板村,创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培育一批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示范旅游合作社和乡村旅游精品民宿,依托交通干线建设乡村旅游集聚区,打造一批旅游风景道和乡村旅游风景带。持续做好乡村旅游及相关旅游培训,不断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力度、提升发展质量。积极推广乡村创客引领模式、民俗村模式、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模式、民宿IP带动模式、艺术研学创意乡村模式、景村一体化互补共建模式、美丽乡村模式、乡村+非遗模式、写生基地模式,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借助各类电商平台,加大乡村旅游、民宿客栈、民俗演艺等产品营销,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增收。

  4、培育文旅康养新业态。立足定西市丰富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资源优势,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把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的安排部署,加快发展集旅游、医疗、康养、教育、文化、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重点

  打造文化旅游康养体验馆新业态,开发和提供优质的生态教育、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养老等生态服务产品,因地制宜打造以生态康养、中医药康养、历史文化康养、民族文化康养、特色民俗康养、美丽乡村康养、膳食滋补康养、温泉调理康养、情志养心康养、武术健身康养为主业的经营场所,打造一批有品牌、有品质、有品位的休闲养生基地,壮大文化旅游康养业态集群。搭建和拓展定西特色文化旅游康养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拓展文化旅游康养业态、产品、商品营销渠道,为定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健康基础。

  5、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实施旅行社转型升级计划,推动在线旅游企业的产品创新,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实施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导游专业素养、职业形象、服务品牌建设。优化住宿供给,支持特色民宿、主题酒店等创新发展。提升旅游餐饮品质,推动旅游餐饮与文化结合,发展美食旅游。发展夜间旅游和假日经济,丰富冰雪、避暑等旅游,拓展旅游时空范围。

  6、营销推广品牌。持续开展“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品牌营销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政府市场联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升定西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抓好全市文旅行业网红大V培养,鼓励网红大V直播带货,形成文旅行业“全民”巩固脱贫成效、融入乡村振兴的生动格局。

  专栏8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工程

  全域旅游。重点实施临洮县、渭源县、通渭县、漳县、岷县和陇西县等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进全域旅游纵深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实施渭源县乡村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安定区乡村旅游开发项目、陇西县鱼家柯寨乡村旅游示范项目、通渭县美丽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岷县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项目、临洮县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马家窑国际研学交流基地、漳县三岔镇九居谷地质生态文化体验村乡村旅游示范基地项目、漳县武阳牡丹特色乡村旅游示范基地项目、漳县东泉乡胭脂村乡村旅游建设项目、漳县乡镇乡村旅游基地自驾车营地建设项目、漳县旅游

  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旅游厕所建设项目。

  康养旅游。重点实施渭源“中国天然氧吧”创建、通渭县平襄书画医养苑、陇西中医药健康城、临洮南屏山旅游度假区、漳县遮阳堡民俗文化康养驿、岷县清水镇天泉山生态旅游康养等建设项目。

  (九)实施现代文旅治理工程

  1、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以国有文化旅游企业为龙头,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旅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引进文化旅游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旅游企业共同发展、不同规模文化旅游企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建设一批特色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聚区。

  2、深入推进依法治文、依法治旅。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文化旅游治理体系。纵深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工作规则健全、责任明确、机制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为营造全市文化和旅游行业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制度保障。推动法治文化旅游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整理定西市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创作和推出一批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弘扬法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尊崇、信仰、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

  3、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创造条件引进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的国内外知名文旅企业集团和管理服务品牌进驻定西,参与全市重大文旅项目开发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机制,促进多层次多业态文化旅游消费设施发展。

  4、加强文化旅游安全管理。强力实施文化、旅游各类法律法规相关安全的规

  定,把落实安全责任贯穿旅游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建立体系完备,职责明确,高效运转的旅游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切实保障广大旅游者的安全,统筹文化旅游发展和安全。强化事前预防、事发预警、事中救援、事后重建机制,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加强节假日等重点时段、重要设施设备、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及高风险项目的安全监管,强化旅游企业特种设备,食品卫生安全等监管责任。加强对游客的安全引导,有效开展应对重大疫情、突发灾情、设施停运、恶劣气候等特殊情况的演练。进一步加强旅游场所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5、维护市场平安有序。严格遵照安全生产职责要求,全面加强对全市文化经营场所、旅游景区的安全生产检查,重点加强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与整治,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改革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加大防疫卫生环境整治力度,建立符合文旅自身服务行业特点的卫生管理流程与公共卫生管理应急方案,进一步完善行业卫生管理标准,重点监控旅游景区、文化艺术展演场所、酒店餐厅等人员流动频繁的重要公共空间。

  6、推进文明旅游。强化文明出游意识,引导公民不断提升道德素质,促进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加强部门合作,推进文明旅游宣传教育、规范约束和社会监督,塑造良好形象。像反对“四风”一样整治旅游不文明的顽疾陋习,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文明素质,倡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文明饮食、健康饮食,把旅游行业建成精神文明窗口。广泛调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游客积极性,增强参与认同度,形成文明旅游氛围,支持各地开办旅游类专业频道与频率,加强旅游相关公益广告的创作、播出,积极发布各类旅游相关消息,做好正面宣传,加强舆论监督,积极营造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二、体育篇

  紧紧围绕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着眼于建成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

  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等目标,紧密结合“西部体育创新发展名城”体育发展定位,做好六大任务。

  (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为主线,进一步构筑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并实施《定西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保障全市体育场馆、社区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的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与开放率,设置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下限。积极创建体育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

  2、推进全民健身均等化发展。推广适合特殊人群的体育健身项目、健身方法和体育器材。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广泛开展适合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有效的将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活动进行资源整合与排序,对于青少年、企业职工、老人、女性进行体育活动内容分类设置,保障市民参与性活动持续供给并贯穿全年。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晨晚练点、健身气功站点建设,建设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的体育健身培训指导队伍,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3、积极举办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倡导每天锻炼1小时,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健身锻炼,创新健身活动形式,掌握1项以上体育技能。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日”活动、自行车赛、荧光夜跑等赛事活动。到“十四五”末,实现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全市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00场左右,参加市民达30万人次以上。

  (二)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1、增加体育设施供给。统筹推进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冰雪运动等场地设施建设,与住

  宅、商业、文化、娱乐等建设项目综合开发和改造相结合,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包括地下空间、公园绿地、建筑屋顶、权属单位物业附属空间。实现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全覆盖,城市人口聚居区基本实现公共健身场地设施智能化,到2025年,初步建成县(区)、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积极推动社区辖内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加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体育设施供给。

  2、进一步优化城乡全民健身设施布局。开展定西市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重点对中心城区体育健身设施查漏补缺,将建设工程细化到地块和设施,加强全民健身项目库建设。

  3、打造特色体育设施。紧密结合美丽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创建体育健康为主的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探索发展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与业态。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城市体育公园,在满足全民健身的功能基础上,兼具赛事、展览、教育、旅游的多种融合运营与发展功能。

  4、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出台《定西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和维护办法》,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的改造和修缮力度。

  专栏9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程

  全民健身中心。对全市1区6县进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实现县(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全覆盖。健身步道。重点实施洮河、渭河风情线健身步道,各县(区)至少建成一条健身步道。

  体育公园。重点实施体育公园建设项目,各县(区)至少建成一个体育公园。

  完成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项目15个。

  (三)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优化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结合实际与优势,打造和培育竞技体育定西品

  牌。建立以市、县(区)为主、市校为辅、市企、协会共办竞技体育的模式。支持引导各县(区)、企业、学校、协会承接举办群众参与度高、关注度高的竞技体育项目。采取科学国际化的方法,协同国际与国内竞技体育资源,采取委培与引进并进,创新运动员培养模式,确保省运会总成绩有所突破。

  2、建立定西特色现代化竞赛体系。构建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的金字塔式体育竞赛体系,畅通分级分类有序参赛通道,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做好各级各类赛事备战参赛工作,按照“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目标,高质量备战参加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高水平举办定西市第三届运动会,带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全面推动足球、篮球、排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积极探索定西特色“三大球”发展道路,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三大球”训练、竞赛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市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扶持足球产业从娃娃抓起。

  3、加强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形成运动员与教练员双向培养机制,建立运动员选拔、教练员聘用的体系化标准。在具备条件的重点项目上,吸引国内外优秀教练和竞技体育专家合作。加强教练员、运动员思想政治和专业素质教育,抓好赛风赛纪,严格执行反兴奋剂工作。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布局区域性、特色化的训练中心和基地,吸纳高校等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建设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与学校联合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形成良性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择机制。

  4、加大竞技体育经费投入。建立健全运动员、教练员年度成绩奖、综合性运动会奖励、业余训练输送的奖励制度,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奖励、激励体系。有序提升运动员、教练员、训练管理人员的待遇。“十四五”期间竞技体育投入总规模达到2000万元,年度投入不低于200万元。

  专栏10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工程

  提升竞技体育实力。重点实施岷县县级公共体育场田径跑道和足球场附属设施建设项目、足球训练基地建设项目、通渭县乡镇足球场项目、通渭县足球场、笼式足球场和综合性球场项目、通渭县西城区公共体育场田径跑道和足球场项目、贵清山景区笼式足球场建设项目、遮阳山景区笼式足球场建设项目、承办省十六运场馆建设项目、临洮县国家体育训练基地项目。

  (四)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工作

  1、构建校园课余体育训练体系。充分发挥具有定西传统、特色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在校园课余体育训练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动体教融合发展,高、初、小、幼相互衔接配套的立体多维校园课余体育训练网络体系,为青少年提供优良的课余训练环境,使青少年课余体育训练惠及千家万户。

  2、优化青少年体育训练机制。建立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机构等多渠道培养体育人才机制,探索学校、社会机构共建青少年专项业余运动队新模式。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校外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各不少于1小时。

  3、提升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建立较为完善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大力支持青少年使用文体场馆等校外教育资源,挖掘可供青少年使用的活动场所。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多渠道、多方位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4、丰富青少年赛事活动。积极组织青少年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游泳、体育舞蹈、航模、陆地冰壶、棒球等项目比赛。加强青少年国际交流合作,继续举办和参加各级运动会,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青少年的交流。同时,加强政府部门在体育监管和安全保障方面的管理力度,不断完善体育竞赛体系,保障体育赛事安全有序开展。

  (五)加快体育智慧化发展

  1、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城乡社区、商圈、工业园区的智慧健身中心、智慧健身馆。完成全市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的信息化建设。构建智慧体育赛事活动平台,加强线上线下体育赛事体系建设。推动体育企业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硬件和各类主题APP拓展客户,提升体育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加强智慧体育场馆建设。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促进体育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整合应用。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多种渠道开放预约并做好信息登记,确保进出馆人员可追溯,并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及时调整入馆限额。

  3、加强体育信息智慧化管理。构建全市体育事业大数据,积极构建涵盖全民健身、体育设施与体育场馆、体育产业与体育企业、体育赛事与体育培训、社会体育组织等方面多元化管理平台,实现体育数字化统计管理、提升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能力。

  (六)深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1、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一是大力拓展健身休闲业。大力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发展骑行、广场操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冰雪、攀岩、漂流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二是优先发展体育服务业。提高体育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运动康复等生活服务业,促进体育策划咨询、体育中介服务、体育电子商务、体育会展、运动装备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园区、体育培训基地和品牌

  赛事。完善金融、资讯、科研、中介等体育产业发展链条,构建体育产业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发展竞赛表演业。积极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专业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集聚区,推出具有较大知名度的体育精品赛事,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竞赛表演企业,使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成为推动定西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引导发展体育用品业。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以健身器材和竞赛表演器材制造为突破口,在全市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企业。争取国内外知名体育品牌公司落户定西或设立分支机构,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加盟营销等新型业态,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业发展。

  2、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一是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着力培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加快“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依托遮阳山国家攀岩基地等特色体育运动基地,开展滑雪、热气球、自行车比赛等多元体育旅游产品;依托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资源,每年承办或组织2次以上全国性体育赛事观摩和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利用定西市体育馆、定西市体育场、临洮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构建集体育训练、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娱乐、体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体育产业基地;到2025年将定西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努力建设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二是促进康体融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大力发展康养旅游,激活生态资源价值,发挥当归等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3、加大企业和组织培育。大力发展体育培训业,创新体育培训体制,鼓励高校、体育社会组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开展体育培训,建立各级青少年户外体育

  活动基地,开展户外露营、野外生存训练、大学生身体素质拓展培训和健身服务咨询。加强体育裁判员、游泳救生员、体育场地工、体育经纪人及山地户外救援队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体育服务型企业发展,到2025年,全市扶持发展8家以上体育培训、策划、咨询、营销、救护、传媒等体育服务型骨干企业,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

  一是培育骨干体育企业。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释放市场空间,引导和带动县(区)级场馆市场化运营。以现有体育销售企业为主体,以体育品牌产品为纽带,重点发展连锁经营,鼓励各种形式联合,培育体育销售龙头企业。以丰富群众健身消费为方向,积极拓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中介、体育培训等领域,培育一批体育新兴领域的骨干企业。引进一批体育制造业企业,使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体育产品和服务层次更加多样。积极引进大型企业落户定西,构建全市赛事体系、鼓励民间办赛、培育赛事品牌。二是支持中小微体育企业成长。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扶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等领域的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有序减轻中小微体育企业负担,提供租金、场地和金融支持。

  4、有效引导体育消费。一是积极推进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将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作为建立健全消费体制机制、激发居民消费活力工作的重点内容,纳入市级消费部门联席会议,综合协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制定《定西市促进体育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开展部门间的横向协作,合力推进涉及多领域多主管部门的政策措施。加强纵向联系,及时获取、准确理解中央和省上有关政策,积极督促市、县(区)各级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组织开展促进消费工作检查督查。二是开展体育惠民消费活动。发动全市体育场馆、俱乐部采取与惠民消费券同等让利形式,促进体育消费,专门安排发放冰雪体育消费券、户外休闲消费券。重点在“十四五”前期每月安排一定量消费券发放,根据市场反应及时调整消费券内

  容和发放数量形式,根据发放效果制定次年度的消费券发放政策。三是大力发展体育“夜经济”,引导夜间体育消费新风尚。结合实际举办“体育夜市”、“夜间运动汇”等夜间体育消费活动,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在体育场馆、公园、广场、商业街区等地开展篮球、笼式足球、轮滑、滑板、平衡车、花式自行车、广场舞等特色突出、观赏性强的夜间群众体育活动,形成一批夜间体育消费“打卡地”。

  专栏11深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工程

  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重点实施岷县游泳馆项目、漳县游泳馆建设项目、岷县赛马驯养基地建设项目。

  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实施遮阳山户外综合体项目、遮阳山低空通航旅游项目、遮阳山景区攀岩基地建设项目、漳县泰山公园人工攀岩场建设项目、临洮县人工攀岩场建设项目、临洮县中医康养一条街(特色小镇)建设项目。

  三、广电篇

  充分认识广电事业面临的融合媒体云应用、智能协同组网、高新视频、智慧监管、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全媒体传播、应急广播和广播精准覆盖的广电发展新趋势,完成五大任务。

  (一)坚持均衡发展,加快提升广电服务能力

  1、推进广电服务均衡发展。加强广播电视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县(区)级融媒体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文化惠民工程的覆盖面和实施效果。加强线网整治,促进广播电视网络全面整合,有线、无线、5G、卫星等广播电视网络融合发展。借助科技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增强公共服务过程的开放性、透明性,健全考核评估机制。

  2、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市、县(区)两级监测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省、市、县(区)监测监管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跨业务、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智慧化监管。完善制度、健全体系、强化执行,提高管理效能,基本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

  3、推进广电服务品牌建设。以转变思想为前提,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基础,以推动文化广电事业全面发展为主线,以群众满意为根本,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着力打造主题内涵深、工作措施硬、群众反响好的服务品牌,积极发展具有定西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把开展服务品牌创建活动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专栏12广电设施建设工程

  广电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定西市融媒体中心,提升各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项目和无线覆盖运行维护,加快实施各级应急直播车项目。

  (二)推动媒体融合,促进广电智慧化建设

  1、着力构建新型主流媒体矩阵。对“报、台、网、微、端”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一体化运作融媒体新格局。以“甘肃云”技术为支撑,构建集“选题策划、指挥调度、审稿发稿、传播分析、舆情监测、媒体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定西市融媒体指挥调度中心,积极推进各县(区)融媒体中心健康发展,实现图文、专题、H5、视频、直播等多形式内容策化采编审发的全流程一体发布,打造“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多级放大、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的党政集中宣传平台,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融媒体矩阵,全面提升传播能力。

  2、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在当今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新兴媒体发展思路和运行机制不断创新,传统媒体要在新兴媒体传播领域探索多媒体融合的共同发展,集中构建多样性传播形态、多元化传播渠道、多平台终端的立

  体传播体系;优化采编流程、加强内容建设,发挥专业采编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发挥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微电影短视频等新媒体舆论引导作用,满足多种终端传播和多种用户体验需求;依托甘肃省广播电视局的技术指导,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全面推动全市报刊、广播电视台与网络、手机等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业务开发、经营管理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打造智慧广电。围绕“智慧广电媒体、智慧广电网络、智慧广电生态”三方面加速推动智慧广电建设,推进5G、4K/8K超高清、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使定西广播电视事业能以科技创新促进行业迭代升级,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换代全面完成,广播电视及网络视听产业成为定西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4、推动智慧广电共建共享。加强智慧广电与智慧社会、宽带中国、数字经济、信息消费、乡村振兴等战略的统筹规划、有效衔接,积极推动广播电视与政务、商务、教育、医疗、旅游、金融、农业、环保等相关行业的业务合作、业态创新和服务升级,推动共建共享与多元共治。

  (三)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1、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坚持移动优先策略,积极推动广播电视和新兴媒体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上共融共通,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推出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进广播电视融合化、高清化、特色化发展,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2、加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推进媒体融合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坚守广播电视宣传舆论主阵地作用,构建主流舆论传播新格局,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智慧广电服务体系,不断推动广电事业向纵深发展。

  3、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持续深化广播电视媒体“头条”,视听新媒体“首页首屏首条”建设,积极推进宣传内容、形式、手段、方式方法的创新,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和改建形式宣传、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和预警应对,按照上级要求健全舆情会商机制,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积极运用新兴传媒渠道,占领新阵地,牢牢把握话语权、主动权,提高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四)健全管理体制,建设发展与安全并举

  1、深入推进广电惠民工程。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细化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积极扩大购买范围,力争将应急广播体系工程、智慧广电工程、偏远地区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项目等运维补贴和直播卫星高清终端更新补贴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并依法依规向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开放。在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根据各县(区)自然地理特点,按照无线、有线、卫星三种技术方式以及因地、因户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特点和用户需求的方式,推进数字广播电视入户接收,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快实施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争取在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一二期建设基础上,加大覆盖密度,提高无线数字覆盖面积,加快地面数字音频广播(CDR)的试点与应用推广。加强县(区)乡广播电视基础

  设施建设,实现对农村用户的有效覆盖。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供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灾害预警应急广播服务。

  2、加快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新服务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和隐患,持续推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商用密码应用等安全保障工作,构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立体化、系统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3、提升广电监测监管体系。推进监测监管系统的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实现跨业务、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智慧化监管。加强智慧广电新业务、新服务、新业态的安全管理,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内容审核管理机制,优化监测监管流程,建立风险预评估机制。实施监测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工程,实现监测监管系统的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并与全国智慧广电监测监管系统对接融通,建成定西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智慧化监管新体系。

  4、规范评估播出保障能力。积极开展对全市从事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等业务单位的组织环境、技术维护、运行管理、应急处置、责任划分等保障性要求进行评估和管理,确保全市播出保障能力达到安全等级。

  专栏13广电惠民项目

  应急广播建设项目。安定区、陇西县、临洮县实施应急广播工程,完善传输网络,扩大应急广播覆盖面,对未覆盖的行政村、自然村进行扩面覆盖,完成应急广播村村响,实现应急信息及时有效传输发布。

  (五)加强网络宣传,打造广电产业集聚平台

  1、加强网络宣传。每年优选5家以上网络宣传及OTA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宣传,保证定西文旅核心信息曝光量。抓好定西文旅自媒体及自媒体号运行,用好快

  手、抖音、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平台,以“图文+视频+全景”聚合方式打造核心IP。促进网络宣传与自驾游、电子竞赛、中秋赏月、火星基地、NBA赛事、微视频大赛等业态跨界融合,以新业态吸引新生代游客。

  2、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推动相关企业和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建设和集约发展,建设广电产业集群,打造广电产业集聚平台。加强产业研究,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强化广电产业叠加,构建现代广电产业格局,建立专业管理团队,做好精准服务,全方面加强公共服务职能。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动发展。特别要健全重大项目实施协调推进和综合调度机制,组织实施好一批品质高、带动力强、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切实发挥对规划落实的支撑作用。同时强化考核,把文化、体育、广电、旅游事业和产业发展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纳入考核体系,推动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用足用好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支持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事业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重大文旅体建设项目纳入全省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争取省级文化旅游专项资金;完善市级财政资金补助奖励引导机制,落实市、县(区)政府的主体责任,做好有关政策的配套、衔接,从财税、土地、消费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和政策创新,统筹安排市级相关部门现有专项资金,加大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和保障力度;积极争取新增政府债券、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项目建设。二是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实施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按规定享受小型微利企业增值税、所得税优惠政策;乡村旅游经营户可以按规定享受小微企业增值税

  优惠政策;乡村旅游企业在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方面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同等政策。三是加大金融支持。支持保险资金以股权、债券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建设;设立定西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领域,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各县(区)要根据自身实际,搭建融资平台。四是优先保障土地供给。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土地建设的文旅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办文旅企业;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支持企业使用农业设施配套用地指标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农业生产和村镇建设用地复合利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三、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完善部门联动、共同参与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文化体育广电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加强政策制定、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方面,将具体创新发展、经营管理等交由行业协会和企业社会,充分发挥它们在创业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做好服务、强化行业自律、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发展合力。要加强改革创新,积极推进以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政策引导、联合执法等方面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和试点,形成文化旅游多方协作、利益共享、长效投入、综合协调、研究开发与应用合作的有效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新内容、新经验、新模式、新制度,探索开拓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

  四、加强人才培育

  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化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

  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行业人才队伍。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市、县(区)文旅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定西文旅产业人才支撑和发展后劲。二是加强从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从业人才培训计划,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加大紧缺人才培养。三是完善基层人才培养体系。强力推进学校基础建设、能力建设;加大对文化能人、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健身指导员、广电技术员等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实施文化工作者专项计划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骨干培训计划。

  五、营造良好环境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政府购买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服务指导性目录,把适合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服务事项,按照法定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承担。进一步开放文化、体育、旅游市场,不断调动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各类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社会组织在营造氛围、组织活动、服务消费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六、加强协同协作

  深入分析各县(区)特别是各地旅游景点比较分散、路途远的特点和旅客需要提高旅游效率的痛点,下大力气解决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和规划,特别是加强同铁路、公路等部门的协调,通过开设旅游专线、加强公铁联运提高效率等办法,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时间段人群的需求,设计和推出最优线路,形成各种最优化方案,串联各景点,形成协同市场,满足旅客需求,充分发挥1+1>2的优势,促进全市旅游业发展。定西市要充分发挥本市交通枢纽和集散点的作用,积极谋划,有力带动定西旅游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加强西部地

篇六:文旅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23年文旅工作思路及措施

  2023年,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迎来新的挑战与崭新的机遇。为此,政府和文化旅游行业要坚持以把握发展机遇、构建行业新格局、实现企业转型和升级、建设智慧文旅新生态为主线,采取更多有效措施,从整体优化布局、拓展服务新渠道、提升项目招商能力和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全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2023年文旅工作思路及措施

  2023年是中国新型文化旅游强国建设的关键之年,对整个文旅行业来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2023年之前完成中国新型文化旅游强国建设。

  一、完善文旅体系

  (1)加强政策制定:进一步明确建设政策,加快推动文旅融合调整,建设全面、便捷、科学的政策配套环境,加强政府部门与营商环境的有效对接和融合;

  (2)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进一步优化分类指导,建设多元化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注重推动宣传、传播、艺术设计和创新技术等背景资源和文旅产业园协同发展;

  (3)健全文旅流程:建立优化和完善的文旅流程,以满意游客对文旅体验的需求,提供个性、高质量的服务;

  二、建设文旅文化品牌

  (1)完善文旅文化平台:改造和扩建文旅文化设施,完善文旅资源储备,营造特色鲜明的文旅文化氛围,建立网络共享和现场互动的文旅文化平台,完善现有文化产业,吸引更多游客参与;

  (2)推行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职业资格和准入标准制定、推行和监督,实施行业能力培训,建立文旅行业品牌联盟,提高行业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3)传播文旅文化:建设实施科学的文旅文化宣传体系,以文旅文化为核心,对外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大力推行行业实践展示活动,在国

  内外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文旅产品优化

  (1)完善文旅特色服务:大力发展景区特色服务,建立旅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服务规范化,把更多的元素集中到景区中,形成服务标准化、功能多样化、体验丰富化的文旅现代服务体系;

  (2)完善文旅资源整合:大力开发文旅市场,政府部门和营商环境要有效的对接融合,加强资源整合,让文旅需求者以最优的价格享受最好的服务;

  (3)加强技术支持:加大技术投入,开发出新型设施、新型技术、新视觉传播、新文旅产品及新媒体应用模式,为文旅景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文旅景区的可操作性、持续性及全面性。

  四、完善社会职能

  (1)推动环境保护:积极探索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服务人民福祉的文旅新模式,发挥行政、市场、社会资源的协同作用,实施绿

  色文旅等行动计划,加快形成绿色文旅系统;

  (2)推进社会包容: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理,推动社会学问普及,实现教育旅游平等,重视贫困地区实施优惠政策,确保文旅企业及社会成员痛苦少,家乡物便;

  (3)建立文旅安全机制:根据国家安全体系,完善景区和文旅服务机构的安全管理机制,推进文旅企业安全管理,构建网络安全体系,打造安全有序的文旅产业生态。

  2023年,要取得中国新型文化旅游强国建设的成功,文旅部门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完善的文化旅游体系,打造文旅文化产品品牌,实施文旅产品优化,完善社会职能,以求打造出一个真正的文旅大国。

篇七:文旅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安阳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2.06.15?

  【字

  号】安政〔2022〕14号

  【施行日期】2022.06.1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

  正文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安政〔2022〕1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现将《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6月15日

  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机遇。为指导安阳市未来五年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提升安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质量效益,奋力开创安阳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安阳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安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规划积极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紧紧抓住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围绕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目标和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建设任务,大力加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发展新格局,助推安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古都出彩安阳的绚丽篇章。

  一、“十三五”文化旅游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安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殷墟文物保护的批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以及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系列重要论述,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守牢政治和安全底线,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全市文化和旅游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域的市、县、乡、村四级具有安阳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526个,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1个(政府-高校-社区“321”公共文化共建),省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2个(政

  府-高校-社区“321”公共文化共建、安阳文化大舞台),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2个(林州市、汤阴县)。持续开展安阳新春民俗文化展、刘文金艺术音乐节、“安阳文化大讲堂”“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321”视听公益课堂、广场舞大赛、群众合唱大赛、“花儿少年”“童心向党”“快乐星期天”“舞台艺术送农民”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800余项。打造了战鼓、书法、合唱、民乐、广场舞等5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成吕村战鼓之乡等60个特色乡镇“文化名片”。

  (二)艺术创作生产成果丰硕。积极推动艺术创作,从新编历史舞台剧到拍摄电视连续剧,从戏曲晚会到文艺赛事,从艺术展览到惠民演出,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多元化特色文艺产品格局初步形成。创作排演了现代豫剧《泥笛泪》《羊角岭》,豫剧《盘庚迁殷》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开创了全省县级剧团大型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先河。大型歌舞剧《甲骨文》搬上舞台。拍摄了农村喜剧电影《小锅盖离婚》、戏剧电影《好女婿孝媳妇》、网络电影《易经密码》等一系列影视作品。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专题创作,推出22个精品力作、演出80余场,文艺精品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三)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明显。围绕非遗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进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非遗保护和利用水平,促进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实现稳步繁荣发展。目前拥有国家、省、市三级非遗项目198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36项、市级155项。在省内率先成立安阳市非遗保护中心,成功申报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馆所),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林州市任村镇任村等4个村落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安阳县曲沟镇(抬阁)、吕村镇(战鼓)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四)文化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把文化旅游列为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之一,打造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培育八大优势产业集群,实

  施“十百万”企业培育计划,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881.2亿元。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遗址博物馆、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安阳市文体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曹操高陵本体保护与园林景观整治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加快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A级景区35处,其中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6处,总量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成为全国首批十大研学旅游目的地之一。滑县道口镇、林州市石板岩镇和黄华镇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镇。河南红旗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第八批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汤阴县汤河两岸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滑县道口古镇被评为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滑县龙虎森林公园被评为河南省康养示范基地,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被评为河南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林州市、滑县入围首批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创建名单,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连续四次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称号,林州市被评为国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同时也应看到,“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还存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融合不充分、发展不平衡。旅游宣传参与文化活动的营销较少,文化旅游品牌缺乏,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带动性的核心引爆点;文旅产品开发不够、创新不足,产品低端化,缺少精品;投资运营管理不够灵活,对市场主体培育引进不够,在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人才保障、宣传营销等方面有待加强。

  二、“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安阳将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中央对文旅发展新要求带来新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建成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完善文化内容生产体系,健全文化价值转化机制;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中央关于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对推动解决安阳文旅产业结构和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提供了政策支持。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迎来新机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原城市群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安阳处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辐射区域,区位优势进入重构提升期、动能转化进入加速突破期,将推动安阳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迎来多重历史新机遇。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安阳经济增长的主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在新常态下扩大新供给、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新型创意产业、文体娱乐、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将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科技赋能驱动文旅业态新变革。“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起步期,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将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新型基础设施”,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文旅消费新需求将改变人们对旅行的全新沉浸式体验。

  乡村振兴推动形成文旅融合新格局。把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实现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改变传统的增长机制与方式,实现我市产业跨越式创新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促进城乡共融共力发展。

  红色旅游为安阳文旅发展带来新契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打造具有安阳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新高地”带来发展契机,有利于我市将红色教育融入

  历史文化山水游,形成多元多样全域游,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面临的挑战

  外部环境压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冲突和风险隐患急剧上升,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调整,深度影响国内旅游消费;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给景区、旅行社、酒店、餐饮业等带来重大影响和冲击,传统文旅产业发展受到较大挑战,旅游结构及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给文旅产业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内在因素制约。灵活高效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区域联动性差,形不成合力;文旅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明显、个性化不够,营销精准推广不到位,品牌带动性不强,文化旅游与科技、体育、商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融合不够;综合保障不到位,缺乏整体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直接制约“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外部环境压力与内部因素制约,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动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文化引领、旅游带动、文旅融合、创新突破、协调发展、补齐短板”的总体思路,以保护传承弘扬殷商历史文化和弘扬传承红旗渠精神为主线,以全域旅游为主导,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打造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为目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扩容提质升级,打响安阳殷商文化品牌,推动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新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

  ——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动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以协调为手段,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以绿色为基调,厚植文旅发展新优势;以开放为驱动,拓展文旅发展新空间;以共享为目标,展现文旅发展新担当。

  ——坚持保护性开发。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加强文旅资源保护,促进合理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以积极的开发促进有效的保护。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方位全链条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到2025年,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将安阳打造成为“世界文字创意之都”、国内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红旗渠·全国山水人文研学标杆示范市、国际低空运动赛事首选地、汤阴·“三圣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得到有效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管理、运

  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政府、社会协同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更加完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多样,服务主体更加多元,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产业发展显著提升,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增速达到全省前列,成为支柱产业;全市旅游业规模显著扩大,2025年年底,全市旅游业综合贡献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全市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保持15%和20%年均增长),全市文化产业总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提高,文旅融合发展区域领先,文化旅游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2.2035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全面建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成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安阳成为“殷商文化传承创新市”、红旗渠·国家级山水人文研学休闲度假区、国际低空运动文旅示范市,高起点培育“世界易都”品牌;文旅产业成为全市重要主导产业,文旅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产业竞争力、环境友好力显著提升,建成1-2个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1-2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旅居乡村,位居全国旅游城市先进行列。

  (四)空间布局

  “两核”:建设国际知名的殷墟、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两大文化旅游发展极核;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为核心,建设上古殷商文化旅游区,以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为核心,建设国际户外运动旅游区、世界人文山水城市。

  “四板块”:构建主题鲜明的历史文化、山水度假、乡村休闲、工业旅游四大文化旅游特色板块。

  “七组团”:打造安阳明清彰德古城历史文化旅游组团,围绕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重点加强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城隍庙—高阁寺历

  史文化街区功能完善和服务提升;打造曹魏文化旅游组团,围绕曹操高陵本体保护及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展现高陵深远的史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打造彰武小南海文化旅游组团,重点加强南海泉核心景区综合治理、环水库绿道及景观提升工程、昆玉山景区提升工程;打造太行山休闲旅游度假组团,重点围绕写生、研学打造中国画谷,创建大峡谷国家旅游度假区;打造三圣文化旅游组团,围绕羑里城、岳飞庙、扁鹊庙,打造周易文化旅游产业园、精忠报国城文化休闲旅游区、中医艾灸体验区;打造农耕祭祖文化旅游组团,围绕三杨庄·二帝陵文化旅游产业园,打造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和姓氏文化发源地;打造运河古镇文化旅游组团,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道口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品质提升,全景展示运河古镇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安阳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丰富群众精神世界,凝聚群众精神力量。

  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发掘研究和阐释。实施中华文明探源、著录等保护工程,深入开展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城文化、殷商文化、周易文化、根亲文化等研究阐释,梳理、汇编文化图谱和精神谱系;加强“甲骨文”“红旗渠精神”等文化品牌的时代化、标志化阐释与推广,创新文旅融合宣传设计理念,打造城市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延续历史文脉,弘扬时代价值;讲好安阳故事,鼓励全民阅读,探索多种文化新体验,增强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活跃社会文化生活。

  专栏1: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挖掘“殷商文化”“红旗渠精神”与新时代需求相呼应的文化元素,推出“六个一”系列推广载体,即一个标识、一句口号、一部宣传片、一套VI系统、一组特色文创、一本文化图谱,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知名

  度。

  讲好安阳故事:深入研究安阳历史文化内涵及价值,挖掘安阳历史名人和新时代模范人物事迹,推出“安阳历史文化故事”100讲、“红旗渠畔的感人故事”100讲、“安阳党史人物故事”100讲、“安阳人民讲老家故事”100讲等。

  (二)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与生产体系

  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围绕“活力古都·出彩安阳”现实题材加强创作生产。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1.引导和培育精品力作。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百年党史、红旗渠世纪工程、乡村振兴等重要时代命题,推出一批反映人民美好生活、传承红色记忆的文艺精品;结合安阳文化资源和历史名人事迹,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加强戏曲、曲艺保护传承,弘扬发展“崔派”艺术;不断完善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演出演播和推广机制,加大对编剧、导演、表演、作曲等原创性作品和优秀创作人才的资助,明确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定位,开拓文艺新表达形式,引导新兴文艺类型健康发展。

  2.提高文艺团体发展能力。

  加强对国有文艺院团的扶持,探索开展文艺院团评估定级,建设一批重点文艺院团,全面提升院团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开展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每年对国有文艺院团演职人员业务技能开展考核,树立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典型,加强示范引领;完善院团剧目生产表演的有效机制,优化剧场供应机制,支持团场合作、以团带场、以场带团;探索文艺院团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建,加大戏曲艺术研究、创新、宣传和校园普及力度。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支持、规范、引领,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高质量发展。

  3.推动优秀作品演出演播。

  定期举办安阳市戏剧大赛、安阳市小戏小品(曲艺)大赛、安阳市青年戏剧演员大赛、安阳市专业舞蹈大赛、安阳市专业声乐器乐大赛等,及时发现和推出优秀原创文艺作品,突破文艺创作局限,建立文艺种子孵化工程;健全优秀作品演播、展演机制,大力推进文艺作品的现代网络传播;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文艺演出力度,持续开展文艺惠民演出活动,推进艺术普及工作,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专栏2:文艺创作体系

  文艺精品创作项目:结合重要时代命题和安阳文化资源,创作大型舞台剧目和小型实景演出剧。重点围绕殷墟景区,打造反映殷商文化的舞台剧目;围绕红旗渠精神,提质升级大型音乐舞蹈剧《走近红旗渠》、大型话剧《难忘红旗渠》等剧节目;围绕岳飞庙、羑里城、扁鹊庙景区,打造提升反映“三圣文化”的实景表演类节目。

  艺术传承普及项目:弘扬和发展“崔派”艺术、安阳县淮调、内黄落腔、滑县大平调、大弦戏、二夹弦等,建立安阳优秀剧目名录,推进珍贵艺术文献和传统剧节目数字化保存与传播;持续推进“舞台艺术送基层”、百场文艺惠民演出、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

  (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安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创新表达形式,丰富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云技术等手段,加强对原始资料的深度整理和收藏保护,做好信息标注、著录、考释;成立殷商文化研究院,运用“河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甲骨文艺术传承活动推广基地”等平台载体,加强对黄河文化、大

  运河文化、长城文化、殷商文化、周易文化的研究利用,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和跨学科人才;加强数字博物馆和智慧遗址建设,增强文化及遗址展示场景的观赏性、参与性、互动性;结合重大节日庆典,举办印象系列文化艺术观赏活动,推动开展“姓氏寻根”“汉字听写大会”“梅花拳”“岳家拳”“汤阴跑帷子”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专栏3: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

  打造殷商文化品牌:重点围绕殷商祭祀文化,甲骨文和金文、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教育等人文文化,青铜器、陶器、玉器、车辆等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周易文化等传承创新,打响安阳殷商文化品牌。

  甲骨文活化利用:推进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建设、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建设、甲骨文媒体互动推广计划、甲骨文展示游览提升计划、甲骨文文艺作品创作展演计划、甲骨文赛事活动体验计划、甲骨文识读新解普及计划、甲骨文文创产品培育计划、甲骨文传承人培育计划。

  周易文化保护利用:加强周易文化的研究转化,挖掘周易文化内涵,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创造性转化,提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契合点,凸显《易经》对道家、儒家、佛家、兵家、农学、医学、建筑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的影响,展现《易经》“群经之首”的永固地位。

  2.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

  加强非遗保护研究。建立市、县(市、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机构,完善非遗保护管理工作队伍,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非遗数字化档案,推进建设非遗智库,提高非遗记录研究水平;深入挖掘我市特色小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的非遗资源,积极做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申报工作。

  加强非遗传承项目及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开展非遗传承项目认定工作,探索认定非遗传承项目工作新模式,做好非遗传承项目与非遗传承人有关工作的衔接配

  合;建立四级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通过授予传承人称号、鼓励带徒传艺、举办传习班等方式支持非遗保护传承;发挥非遗保护研究会作用,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力量。

  促进非遗展示与合理利用。结合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建设非遗传播队伍,创作一批非遗品牌传播项目;支持非遗资源丰富的村镇、街区建设非遗展示馆、非遗传习所,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鼓励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节日,整合优质非遗资源,持续开展非遗培训、展览、学术交流、公共教育等活动。挖掘非遗内容与文旅的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对标,实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开发“非遗+N”产业新内容。

  专栏4: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升培育计划: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研修培训,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能艺能;支持非遗传承人成立“非遗传习所”,择优申报一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传习所);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和志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重点推进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所在地建立非遗展示馆(传习所),结合重大节日庆典,开展跑帷子和吕村战鼓等非遗展示公共文化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N的产业融合:探索发展潮品文创、研学教育、体验工作坊、特色民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

  (四)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城乡文化和旅游资源配置,统筹加强文化和旅游公共设施软硬件建设,以主客共享理念打造文化和旅游服务新空间,创新实施文化和旅游惠民工程,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

  本、促公平的文化和旅游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加公共图书馆数量,推动尚未达标的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区域布局,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推动剧院、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质增效;推进历史文化遗址公园和文化主题公园建设。

  专栏5: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安阳市文化中心(大剧院、音乐厅、文化馆、科技馆、多功能厅),红旗渠公共服务中心(科技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档案馆、会展中心、演播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剧院、会议中心、政务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安阳文化会客厅。

  2.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安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推动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服务目录;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达标建设和规范管理,开展“美好公共文化空间”评选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乡镇、村创建工作,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对口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把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活动内容送到百姓身边。

  繁荣发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乡镇文化宣传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鼓励开展乡村节日民俗活动,举办“乡村村晚”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乡村网红;整合专家学者等社会资源,在乡村为农民持续开展特色文化培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激活农

  村文化造血功能。

  专栏6:城乡文化惠民工程

  组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新乡贤、乡村文化能人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

  开展“文漫乡间”行动:整合专家学者、文化志愿者等社会资源,持续开展特色文化培训,提升农民精神面貌,做好文化输血,实现文化造血。

  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打造“一乡”“一品”“一艺”“一店”“一景”的乡村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培育乡村网红达人:以“我的家乡我代言”为主题,依托各级文化馆(站),采用微综艺新媒体节目形式,广泛发掘、培育一批优秀“乡村网红”,推介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引领乡风文明建设。

  3.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积极推动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县(市)城镇化项目,加大对城镇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居民聚集区、农民新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力度;推进甲骨文书屋建设,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抓手,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甲骨文书屋、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优化布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机结合,加强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推动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拓展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建立村史馆;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加大惠民电影公益放映和优秀舞台剧目展演力度;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完善文化合作社发展机制,形成乡村公共文化良性发展、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格局。

  4.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参加跨区域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会,搭建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加强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管理,健全由购买主体、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共同参与的评价约束机制,提升购买服务质

  量。

  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进县以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鼓励通过服务外包、项目授权、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入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运行或连锁运行;加强文化志愿者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各级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退休人员、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文化艺术爱好者、学生等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水平,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灵活高效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5.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

  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数字文化资源服务网络平台,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推动数字文化工程转型升级、资源整合;统筹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职工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推广群众文化活动网络直播,形成群众文化云端服务品牌;依托互联网平台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建设有声图书馆,推动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提供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大力发展殷商文化、周易文化、曹魏文化、红旗渠精神等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推动安阳特色文化服务走上“云端”、进入“指尖”;加强公共文化机构和数字文化企业的对接合作,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和传播渠道。

  6.加强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旅游交通建设,通畅安阳与外界立体化交通。增开安阳高铁站、安阳火车站、安阳豫东北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为游客提供快速便捷的旅游服务;推进殷墟、安阳古城、曹操高陵、羑里城、岳飞庙等景点之间公共交通,形成闭环旅游交通;推进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天平山、万泉湖等主要景区景点之间公共交通,增加不同景区之间通达性,打通景区之间交通梗阻,形成快旅慢游融合格局。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城市历史文化标识体系,把安阳特色历史文

  化元素融入交通枢纽、城市广场、道路导引、公园绿地、节会庆典等规划建设,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推进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文化街区、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标识体系建设;增设自驾游服务区、智能停车场、自驾车营地和汽车旅馆,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持续深入开展旅游厕所革命,推动旅游厕所提质升级,确保全部达到A级以上标准。

  专栏7:全域旅游公共基础建设

  全域旅游交通建设:沿太行山高速林州段项目,林州南部旅游通道(东线)采桑至五龙段提升项目,林州南部旅游通道(西线)原康至付村段改建工程项目,柏尖山景区旅游环线项目,红旗渠渠畔路项目,龙安区旅游道路(龙泉镇—善应镇、岭头村—祥和大道)项目,安新高速(安阳段)项目;推进内黄至林州高速(西北绕城至沿太行高速段),连通殷墟景区至红旗渠—大峡谷景区;推进邺城大道提升改造项目建设,连通市区至殷都区景区;提升老107国道(彰德路—铁东路)沿线市政道路建设,连通市区至汤阴县景区;推进曹操高陵至殷墟连接线建设,连接曹操高陵、殷墟、甄妃墓等景点;继续推动豫东北机场和云轨交通线建设。

  城市旅游交通:扩大共享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入驻安阳,解决旅游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满足游客慢节奏观光、体验需求。

  旅游厕所提升工程:巩固旅游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成果,大力开展旅游厕所对标达标建设,确保全部达到A级以上标准。

  自驾游服务体系建设:在林州、汤阴等建设自驾车旅游服务区、自驾车营地和汽车旅馆;太行大峡谷入口处增设大型智能停车场。

  7.加快旅游智慧体系建设。

  开发智慧旅游门户网站,全面建成全域旅游平台,开发安阳全域旅游一卡通、“掌上安阳”手机客户端;提升景区常态化防疫管控的智慧化水平,推进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建设自主预约、智能游览、线上互动、资讯共享、安全防控等一

  体化服务和用户智能管理的综合平台,整合大数据,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加强游客消费和需求监测分析预测;加快A级景区5G、无线网络、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AR/VR)等基础设施的全覆盖建设,实施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乡村旅游点、智慧文旅小镇、智慧博物馆等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

  专栏8:安阳智慧旅游项目

  安阳市全域旅游平台:加快旅游产业数据开发利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旅游大数据支持,为游客和旅游企业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提高旅游业务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创建优质旅游生态,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云上安阳”平台:全网全时推介安阳文旅资源,重点培育殷墟、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云旅游、云直播,发展线上甲骨文、周易、考古等数字化体验产品。

  “一部手机游安阳”:构建以旅游大数据中心、游客服务平台和政府监管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智慧平台,通过智能手机实现智能、健康、便利的安阳全域旅游。

  (五)完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旅游业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建设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不断发展壮大重点文化企业、提升景区品质。探索推动不同类型文化业态集聚发展,打造一批集文化创意、文化演艺、游乐健身、艺术培训、特色小吃、民俗展示、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多业态融合发展基地和综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形成区域特征明显、行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以殷墟为历史文化旅游发

  展核心,打造世界一流的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级的遗址博物馆。以红旗渠为山水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完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高标准推进古城保护项目建设,增强安阳城市特色、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内涵,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园区创建,加速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作用的龙头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的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专栏9:文化产业园

  安阳历史文化产业园:构建景观、体验、现代科技、艺术创新等融合一体化的主题公园。

  周易文化旅游产业园:加快构建奥易学术交流区、易趣文化主题公园、易风休闲旅游度假区、涵易文化体验街区、易养易居健康小镇,打造成为周易文化博览与休闲体验中心、世界周易文化研学旅游、东西方元典文化比较交流研究重要基地。

  2.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强化项目谋划,积极开展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活动,建立完善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库,规范重点项目管理和服务程序,形成“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的项目滚动发展格局。

  专栏10: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世界一流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宫殿宗庙展示区、洹北商城展示区、王陵与民俗文化展示区、考古学展示区、创意文化展示体验区、洹水文化景观带和协同展示区七大功能区。

  殷墟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设国际先进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和文物保护基地,国际先进的文物展示中心及中华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平台,国际先进的旅游服务中心和文化产业创新平台。

  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项目:重点打造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西大街历史文化

  街区、城隍庙—高阁寺历史文化街区,还原安阳古城历史风貌,传承安阳古城文化。

  安阳市广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暨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配套服务项目:对原豫北纱厂西式建筑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展示,打造集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旅游场所,形成以遗址展示、考古科研、文化创意、艺术社区等功能为主的文创产业集聚区。

  安阳曹操高陵本体保护及园林景观配套设施工程项目:建设遗址展示区、文物展示区、能源中心、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及综合配套设施工程。

  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PPP项目:包括园林及庭院工程、海绵城市设计等,形成“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趣”“汉字之美”“汉字之韵”“汉字力量”六个汉字文化展示园地,打造成为安阳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三杨庄·二帝陵黄河文化大遗址公园项目: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型城镇化国家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精忠报国城项目:建设以岳庙牌坊广场、光雕长廊、说岳祠、小重山乐坊、满江红美食城、特色美食街等为支撑的休闲娱乐区,以岳飞纪念馆、岳家军寨等为支撑的文化体验区,以忠义一条街、仁孝亲子园、民俗艺术街等为支撑的主题生活区,打造集古庙参观、文化休闲、民俗体验、休闲商业、主题度假、美食餐饮、特色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精忠报国城文化休闲旅游区。

  红旗渠研学营地:构建红旗渠青少年营地,包括红旗渠纪念馆公园项目、青年洞提升项目,重点进行景区入口区改造和红色精神研学培训中心(研学营地)、停车场、多功能厅(数字红旗渠)建设。

  中国画谷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服务中心、写生基地、环境提升等。打造服务中心会展共享组团、艺术共享组团、住宿共享组团三大功能组团。进行苍溪花街、王

  家地等20家规模写生基地改造、“一街九胡同”艺术街区、写生主题公园、全域旅游服务中心等建设。露水河整治工程、露水河沿线4个村庄整体提升等。

  大峡谷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项目:重点推进大峡谷景区提升、高端旅游民宿建设、度假区配套设施等。进行游览服务设施提升、旅游二消设施建设等;蓝城天空之境民宿、携程集团南湾民宿、小东沟民宿建设;西北环线及索道,太极山开发、太行屋脊景区提升筹。

  遇见太行文旅小镇项目:构建文创商旅、亲子运动、生态休闲三大板块,打造成为太行大峡谷文旅休闲度假平台。

  太行水镇文旅综合体项目:构建度假酒店区、文旅休闲街区、湖心岛林虑阁区、演艺区等。形成集古典风情商业街、高端度假酒店、第四代生态住宅和林虑阁湿地公园于一体的多元化文旅综合体。

  林州全域旅游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重点推进红旗渠畔慢生活示范带、茶店镇太行菊生态产业园、红旗渠指挥部盘阳旧址保护、红旗渠精神传承基地、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等。

  安阳市龙安区小南海旅游区水环境治理及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实施小南海泉涌区、小南海水库区、彰武水库区的水环境治理和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等。突出“泉水”与“历史文化”两大特色,打造豫北乃至北方独特的涌泉人文度假目的地。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重点推进滑县西纸厂特色美食(再生改造)项目二期、滑县大运河百工聚落及配套服务项目一期、滑县大运河宋船文化园等项目。

  大云寺历史文化园:依托明福寺塔、欧阳书院和大云寺重建,展示大云寺历史文化。

  3.构建现代文旅市场体系。

  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加快集聚旅游企业总部,全面提升旅游企业能级,培育和引进旅游头部企业,吸引国际大型旅游企业进驻安阳,培育一批旅游龙头企业;建

  立健全旅游投融资体系,促进旅游产业投融资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扩大市场主体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建设区域文化和旅游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推动全市文旅创意产业繁荣发展。从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着手,促成良性供需链,支持培育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安阳市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引导激励办法,促进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打造数字出版、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印创作等产业聚集区,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团队入驻文化产业园区;加强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将文化资源转化为IP产品,融入饮食、服饰、娱乐等群众生活;开展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利用新媒体等平台推介“安阳礼物”,提高文化IP形象出镜率和群众对文化的认知度。提升旅游产品创新策源能力,分类开发“红色”“绿色”“蓝色”“古色”“夜色”“锈色”旅游产品;鼓励旅游企业原始创新,与文化、科研机构共建旅游产品创新平台,创造更多首秀首演首创旅游新品。

  提升旅行社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旅行社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的骨干旅行社和一批特色化、品牌化中小旅行社。加快专业旅行社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创新旅行社服务模式,引导线上、线下旅游企业相互支撑、合作共赢,加快推动传统旅行社转型升级,探索建立旅行社同业分销网络体系,全面推行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工作。

  构建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深化文化和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旅游违法行为查处信息共享机制,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开展文化和旅游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推动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诚信文化建设;探索实施旅游联合执法机制,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建设文化和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实施风险评估和预警;完善文化产品

  和服务内容审核机制,加强线上线下内容审核及动态监测;推进“互联网+监管”,构建业务全量覆盖、信息全程跟踪、手段动态调整的智慧监管平台。加强演出、艺术品、网络表演、网络音乐、游戏游艺、歌舞娱乐行业内容源头治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专栏11:文化旅游市场培育

  文化市场提质增效:开展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服务等级评定,推进阳光娱乐和绿色上网,引导培育文化娱乐新业态。建设演出票务监管服务平台。实施网络文化精品扶持计划。

  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实施导游专业素养研培计划和“金牌导游”培养项目,举办导游大赛,建立导游星级服务评价体系,开展导游执业改革试点。

  旅游市场空间拓展:打造品质化“微旅游”空间体系,围绕“十五分钟”生活圈,以“微旅游、慢生活”为主题,以社区生活圈特色文化与公共空间为载体,在全市培育一批社区生活圈旅游“微空间”示范点,打造“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入境旅游振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科学研判疫情形势,及时调整管控措施,有序促进入境旅游,优化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入境游客体验。依托境外友好城市、本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驻外办事机构和旅游海外推广机构,建立全球宣传网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主动开发入境旅游市场,推进入境旅游市场发展。

  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依托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和景区,优化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布局,开发建设旅游服务质量评价系统,拓展评价体系应用场景,满足游客的旅游信息咨询、旅游投诉处理和旅游一般援助等需求。

  4.推动城乡文旅产业协调发展。

  加强城乡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鼓励各县(市、区)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格局,鼓励区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和旅游产

  业合作。引导区域间文旅综合体产业园区结对帮扶,辐射带动区域文旅综合体产业发展。推动文旅综合体产业发展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旅综合体产业。

  积极开发乡村旅游。依托林州市、安阳县、内黄县、龙安区等生态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生态农业、现代农庄、农耕体验、田园采摘和花卉博览等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板块;实施乡村旅游服务品质提升专项行动,不断加大农业与信息、农业与文化、农业与旅游、农业与加工的相互交叉融合;打造一批主题乡村旅游品牌,龙头示范、辐射带动、由点及面、整体推进,走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打响乡村旅游的安阳品牌,引领带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深入推进。

  专栏12:乡村旅游服务品质提升专项行动

  创“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结合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多元功能,积极拓宽农业发展渠道,推进农业采摘、休闲度假、文化传承、乡村美食、农家体验、科普教育、民俗展示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创“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河南省创客示范基地”:支持道口古镇、石板岩写生小镇、伏道中医药小镇等特色小镇发展,支持庙荒村、武官村、化象村、部落村等示范村发展。

  创“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培育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生态农园、湿地公园、民居农庄等园区和农业旅游景点;着力打造贡杏节、桃花节、灯光节、民俗文化节等特色休闲农业项目,加快推进都市生态及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建设。

  5.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

  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教育、科技、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安阳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安阳地域特色,注重文化主导和内容生产品质,多举措打造研学游、红色游、乡村游、康养游、低空游等新

  型文旅业态,积极发展假日旅游和夜间旅游,实施文旅消费促进行动,激发文旅消费潜力,促进旅游消费提质升级。

  打造旅游业态和多元文旅产品。瞄准新经济需求,发展旅游快闪直播间、夜游直播等新型旅游业态,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通过虚拟旅游、场景再现等数字化手段,让文化说好“旅游话”,让旅游表达“有文化”。

  强化研学旅游业态。积极融入和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发挥“全国首批十大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影响,组织召开河南省研学旅游大会等活动,严格贯彻执行《安阳市研学旅行组织与服务规范》,开展国家级、省级研学旅行营地、基地创建工作,争创一批主题鲜明、课程精良、运行规范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积极在创新研学形式、开发研学课堂、丰富研学内容上下功夫,打造国内外研学旅游的标杆。

  打造民宿旅游业态。统筹团组化布局,优化“民宿+N”的功能内容、创新业态,开展“安阳美宿”品牌创建活动,建成2~3个民宿聚集区和一批有文化内涵、有地方特色、有深度体验的精品民宿,推进建设以民宿为核心的微型度假综合体,实现全市旅游民宿从规模到质量的全面提升,推动旅游民宿规划更加合理、发展更加有序、特色更加鲜明、内涵更加丰富、服务更加规范,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丰富红色旅游业态。发展“红色+城区”红色微旅游,城市风貌综合体验模式。依托安阳中心城区集聚的大量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可游览性和趣味性,打造“红色资源+城市业态”互补串联的红色微旅游。发展“红色+乡村”红色田园游,乡野红色观光体验模式。依托乡村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红色资源深度融合,打造“红色资源+田园休闲”于一体的红色田园游。发展“红色+景区”红色度假游,景区引流带动模式。通过线路串联、游客引流、红色培训等相关活动,增加周边红色景区(点)的曝光率与客流量。

  建设多样的康养旅游项目。围绕农业、文旅、医养三大核心支柱产业,以“产业投资+产业运营+营销推动+金融服务”为生态布局,积极建设康复医疗园、休闲养老园、养老新社区。

  打造“创意文化不夜城”和城市夜生活综合体。打造以文化娱乐休闲为主体,集时尚、休闲、娱乐、美食等与现代商业有机组合的“创意文化不夜城”。鼓励景区延长开放时间,打造“城市夜生活综合体”、夜间消费“文化和旅游IP”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鼓励景区发展民宿,建立或联合专业运营团队,引入老字号餐饮、品牌连锁餐饮、特色小吃、咖啡馆、音乐酒吧等,完善“夜游、夜娱、夜食、夜购、夜宿”多样化及特色项目,打造集购物、餐饮、社交、娱乐、住宿等于一体的精品夜市打卡线路。

  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旅游。设计通航旅游专线、房车营地、自驾车营地等航空相关度假产品,整合安阳周边的旅游资源,丰富安阳地区的旅游体验产品,做强安阳“航空+”旅游品牌,形成具有新模式、新经验、新亮点的中原地区文化旅游目的地,促进安阳低空经济快速发展。

  实施“文化旅游+”工程。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科技、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产业区建设和优势产业,打造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与旅游业结合的工业旅游,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工厂向游客开放。

  实施文旅消费促进行动。积极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模式,不断完善文旅消费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扩大引导文化旅游消费的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旅消费促进活动,不断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快速升级。积极推动国家、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深入开展我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建申报工作,打造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市、区)。扎实推进国家级、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十四五”期间打造2至3个国家、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专栏13:文化和旅游产业培育和消费促进

  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创建:加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设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0家)。

  通航低空旅游项目建设:办好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建成中国低空运动大本营。完善林虑山、太行山国际滑翔基地建设,形成一站式竞赛、服务、旅游平台;打造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户外运动大本营,重点打造林虑山、太行山国际滑翔基地、太行山运动公园、汤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国际户外运动基地;重点打造安阳航空运动学校-林虑山、太行山国际滑翔基地低空运动线路、林州庙荒村-太行山运动公园山地越野线路、汤阴羑里城-汤阴汤河国家湿地公园自行车、马拉松线路等3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安钢“公园式、森林式”园林化工厂项目:打造“公园式、森林式”园林化工厂,将钢铁工业遗存和新时代工业体改造成与自然、城市、文化相融合的景观典范,达到“工厂变公园、厂区变景区”的效果,成为集环保生产、文化旅游、绿色生态为一体的园林化工厂。围绕工业旅游主题,着力开发和推广钢铁工艺研学游、国企党建游、绿色生态园林游等独具安钢特色的旅游产品。

  6.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利用我市优秀传统文化、本土特色文化、古都文化等,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对外传播,增强安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参与构建太行山区域性文化旅游协作联盟、世界古都文化旅游合作推广联盟,建立豫晋冀鲁毗邻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协作机制,建设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以“国际汉字大会”、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等活动为抓手,建立安阳文化旅游促销合作机构,构建安阳旅游的国际营销网络,积极推动安

  阳文化旅游融入“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合作圈。加大对韩国、港澳台、东南亚、美国、德国等市场的营销推广力度。举办“安阳殷商文化”“周易文化交流节”“带着书本去安阳”等系列活动,提升安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创新文旅营销策略。加强文旅融合顶层理念设计,将城市形象广泛融入旅游发展,推进旅游“二次创业”,迸发文化内生活力,打造城市核心IP品牌形象。聘请国内外知名营销策划团队,创新符合安阳特色、时代发展要求的文旅营销方案和行动。通过包装设计、IP形象注入、文创周边、跨界融合等,提高全市品牌文化附加值与服务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进IP共享,将IP要素与“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密切结合,助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完善文旅互动体系,打造特色节会和重要赛事品牌,活化城市形象。创新推广手段,建立营销体系,从线上线下、品牌设计和品牌推广等方面开展精准营销,培育安阳文化IP。

  专栏14: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旅游推广体系

  打造国家文字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推进殷墟景区数字化升级,建设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甲骨文信息处理与活化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举办好国际汉字大会、《汉字》国内外巡展、甲骨文书法国际大展、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甲骨文活化创意展演等文化交流活动,系统阐发汉字元素精神内涵。

  国际周易文化交流节:持续开展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提升周易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打造世界易学之都。

  文化和旅游产业营销策略行动方案:开展“遇见最美安阳”“我的老家在安阳”系列主题活动,多形式多平台讲述安阳故事,展示安阳形象。

  (六)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依托安阳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跨区域协同发展,推进合作共赢。

  1.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加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系统梳理安阳沿黄文化遗产,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推动红旗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加强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安阳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根亲文化、忠孝文化、农耕文化、水利文化、医药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精髓,与实现文化发展相统一,与当今生活方式相融合,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专栏15:黄河文化IP培育计划

  殷商文化IP培育计划:实施殷商文化资源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开发高质量的文创产品、影视、动漫、演艺、游戏等文化产品,打造殷商文化主题旅游线路。

  元典文化IP培育计划:深入研究和阐发《周易》元典思想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以《周易》元典著作为创意源,鼓励将元典思想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动漫动画、综艺节目等创造中,支持数字出版与传播。

  汉字文化IP培育计划:以甲骨文汉字文化遗产为创意源,打造特色文创产品和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电子读物等数字文化产品,传承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曹魏文化IP培育计划:系统梳理“建安七子”的创作成就,阐释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开发三国剧本杀、影视、动漫游戏、艺术品、演艺娱乐、创意生活等消费型文创产品,打造曹魏文化主题旅游线路。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高标准打造黄河国家公园重点建设区,彰显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战略地位,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

  专栏16: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核心展示园:殷商文化核心展示园、曹操高陵核心展示园、岳飞庙核心展示园、红旗渠砥砺奋进核心展示园。

  集中展示带:洹河集中展示带、漳河集中展示带、沿豫北太行山集中展示带、黄河北流故道集中展示带。

  特色展示点:羑里城遗址、三杨庄遗址、颛顼帝喾陵、扁鹊庙、袁林、马氏庄园、岳飞故里、大王庙、道口镇历史建筑群、瓠子堤(宣防宫)遗址、跃进渠、安阳古城、瓦岗寨镇、水冶镇、南湾村、高家台村、渔洋村。

  优化黄河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医养健康、户外运动等旅游产品,打造黄河绿色生态旅游线路;重点发展古都休闲、商贸购物、研学旅游、文化体验、文化创意等旅游产品,打造黄河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红色文化研学游产品,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黄河红色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生态观光、花卉观赏、特色美食、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民俗节事等乡土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黄河乡村休闲游;开发工厂观光、科普教育、工业博览、工业文化创意等工业旅游产品,打造黄河工业旅游线路。

  专栏17:黄河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黄河古都游:曹操高陵——殷墟——袁林——中国文字博物馆——古城(天宁寺、高阁寺、昼锦堂、仓巷街),感受古都魅力、品味厚重历史文化。

  黄河寻根游:二帝陵——三杨庄——殷墟,寻根问祖,探究姓氏文化、祭祀文化、汉字文化。

  黄河农耕文化游:农业科技博览园——豆公桃花岛——后河镇,推广农业科普教育、体验农家生活,赏万亩桃花园、千年古枣园。

  黄河圣地游:岳飞庙——羑里城、周易文化产业园——扁鹊庙、九头仙艾艾灸文化产业园,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精神,感受《易经》元典文化、中医文化,体验艾疗。

  黄河生态休闲游:太行大峡谷、王相岩、桃花谷、青年洞、彰武小南海,感受太行山水、体验美丽乡村。

  黄河红色研学游:马氏庄园——红旗渠——谷文昌纪念馆——扁担精神纪念馆,学习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黄河工业文化游:安钢——广益工业遗产——水冶镇——红旗渠开发区展示中心,体验现代化绿色冶炼工厂、访千年冶炼古镇、感受工业文明。

  加强区域文化旅游联动。依托黄河沿线的卫河、金堤河两条支脉,以沿河旅游风景道建设为纽带,积极融入卫河文化旅游带,联动鹤壁、新乡、邯郸、聊城等,重点发展运河文化游、名城古镇游;积极融入金堤河文化旅游带,联动鹤壁、新乡、濮阳,重点发展运河文化游、湿地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积极融入冀鲁豫黄河文化旅游协作区,联动郑州,构建以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为内容的区域文化旅游目的地;实施“一部手机游黄河项目”,推动黄河流域景区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打造黄河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加强黄河文化国际交流,参加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世界古都论坛和嵩山论坛,与世界其他大河文明博物馆合作,组织文物交流展览;加强黄河旅游国际合作,积极参加国际旅游推介会,大力发展黄河入境游,推进博物馆、景区展示和讲解语言的国际化,积极向外传播黄河好声音;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参与黄河文化艺术节、黄河主题美术联展、黄河非遗大展,实施黄河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参加黄河文化新媒体大赛活动,发挥社会力量传播黄河文化。

  2.融入太行山旅游发展。

  大力传承弘扬太行精神。加强对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扁担精神的研究、挖掘和宣传,充分弘扬太行精神,讲好太行故事,打造中华民族精神高地;强化红旗渠景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建设中华民族精神的体验基地和传承弘扬高地。

  专栏18:红旗渠精神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基地

  红旗渠精神文化基地:依托红旗渠纪念馆、谷文昌纪念馆、扁担精神纪念馆、跃进渠纪念馆、安阳革命史纪念馆、红旗渠干部学院、市委党校、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红旗渠研学营地等单位,推动红色资源共建共享、红色教育研究互联互通,共同打造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红色教育品牌。

  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以红旗渠、石板岩镇、跃进渠、马氏庄园、林州烈士陵园、安阳烈士陵园、滑县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等为载体,寓教于游、润心无声,让游客追寻红色记忆,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丰富特色旅游多元供给。以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景区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形成具有国际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的生态观光旅游产品;打造集旅游、居住于一体的新型太行特色旅游文化社区,发展非遗研学游、体验游;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建成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一批高品质乡村民宿,推出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形成乡村旅游集聚区,培育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培育“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举办山地户外运动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

  专栏19:太行山特色主题旅游

  太行生态观光旅游:利用太行大峡谷、红旗渠、中华古板栗园、万泉湖、太行屋脊、桃花谷、柏尖山、淇淅河国家湿地公园、漳河峡谷国家湿地公园等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春赏百花秋赏叶、夏沐凉风冬听雪的全时空休闲度假产品体系。

  太行文化遗产旅游:整合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用“地域+传统+记忆+居民”方式,让游客深度体验太行文化特质。

  太行乡村旅游: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打造集农事体验、特色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科普教育、民俗文化、美食民宿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乡村游,留住乡愁

  记忆,传承农耕文化。

  太行山地运动旅游:利用太行大峡谷景区、黄华山景区、天平山景区、太行山森林运动公园,发展山地越野、登山、攀岩、漂流、溯溪、野营露宿、拓展训练、峡谷探险等高品质山地健康运动休闲产品,打造特色品牌户外运动赛事,让游客尽享运动带来的健康快乐。

  太行研学旅游:将林州地质博物馆、红旗渠、红旗渠精神营地、谷文昌纪念馆、马氏庄园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载体,开发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研学课程,在“行走的课堂”培育时代新人。

  加强跨区域协作。加快推进太行山跨省市高速公路、普通国道省道等路段贯通,规范跨区域旅游交通标识;加强跨区域旅游安全合作,建立跨区域旅游安全救援机制和山地户外探险救援救助机制,健全旅游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制度,共享旅游安全预警信息。

  3.融入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

  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展示空间。结合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打造大运河安阳片区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核心展示点和特色展示点,集中展现大运河的外在风貌、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专栏20: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核心展示园:道口古镇,殷墟。

  集中展示带:卫河水陆商埠,道口古镇——五陵镇——楚旺镇

  核心展示点:羑里城遗址、三杨庄遗址、滑县大王庙、道清铁路文化园、滑县百工聚落文化园。

  特色展示区:汤阴岳飞庙、曹操高陵、内黄二安镇、玄武帝庙、内黄楚旺镇、汤阴五陵镇、明福寺塔(大云寺)、瓠子堤(宣房宫)遗址、宋代运河沉船博物馆、万古镇、瓦岗寨乡。

  标志性工程项目:大运河滑县段国家文化公园智慧旅游提升工程,滑县道口古镇顺河北街传统民居修缮项目,滑县西纸厂特色美食项目二期,滑县大运河百工聚落及配套服务项目,滑县大运河宋船文化园项目,汤阴五陵运河文化湿地公园项目。

  做强运河文化旅游节点城市。推进运河沿线羑里城遗址、三杨庄遗址等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打造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展示中华民族文字发展脉络的地标和精神标识。

  提升运河标志性古镇古村。推进道口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万古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品质提升,加快道口古镇水运码头、运河故道保护利用,整合古街、民居、胡同、会馆等资源,推动运河文化遗存与现代化城镇功能有机融合,扩大文化旅游开放发展空间,全景展示运河古镇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建设运河文化主题鲜明的城市公共文化休闲街区,打造具有中原风格和国际风范的文旅文创名镇。

  培育大运河文化艺术传承体系。推动滑县木版年画、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加强对道口烧鸡、老庙牛肉、万古羊肉卤、黄塔膏药老字号产业运营与宣传推广扶持力度,促进老字号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丰富大运河主题文化活动,举办文艺精品展、书画摄影作品展、民俗文化活动、文体赛事活动。

  专栏21:建设标志性大运河文化艺术精品

  运河年画——画中运河。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滑县木版年画,开发运河题材木版年画,打造画中运河文艺精品。

  运河宫灯——灯中运河。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奇灯笼制作技艺,开发系列运河主题宫灯,打造灯中运河文艺精品。

  运河戏曲——戏中运河。依托河南豫剧品牌优势,创作推广系列运河主题戏曲,打造戏中运河文艺精品。

  运河纪录——剧中运河。推出运河主题纪录片、微电影、影视精品、小视频,打造剧中运河文艺精品。

  运河演艺——艺中运河。创作运河主题旅游演艺精品。

  运河图书——书中运河。创作出版运河主题诗歌类、美术类、散文类、历史类等系列图书,打造书中运河文艺精品。

  打造“三河荟萃古今游”IP。利用人类三大史诗级水利工程隋唐大运河、人工天河红旗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汇集一地的世界独有优势,打造“以水为魂、以文为韵”的精品旅游路线,形成世界文化遗产研学之旅、华夏历史文明体验之旅、水工科技研学之旅、观光休闲度假之旅,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弘扬华夏历史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专栏22:“三河荟萃古今游”精品线路

  1.黄河故道(二帝陵、三杨庄)——隋唐大运河(道口古镇、大王庙、瓦岗寨)——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大峡谷)——南水北调汤阴段(岳飞庙、羑里城)

  2.黄河故道(二帝陵、三杨庄)——隋唐大运河(道口古镇、大王庙、瓦岗寨)——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大峡谷)——南水北调安阳段(殷墟、古城)

  3.黄河故道(二帝陵、三杨庄)——隋唐大运河(道口古镇、大王庙、瓦岗寨)——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大峡谷)——南水北调安阳段穿漳河(西门豹祠、曹操高陵)

  4.融入长城文化旅游发展。

  加强林州赵南长城遗址保护。科学划定林州赵南长城保护范围,保护长城文化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其它与长城直接关联的景观风貌和生态环境,加强日常维护,防止地质灾害、极端天气和植被破坏等,建立打击、防范破坏长城违法行为的执法督查机制。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区。依托赵南长城沿线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把红旗渠和“长城脚下的美丽乡村”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对外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长城遗址、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旅游发展、城乡融合相结合。

  大力促进中外人文交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开展专题研究,编制介绍安阳长城文化遗产资源、历史文化知识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资源等多语种宣传推介材料,突出“万里长城”整体辨识度,积极参加跨国跨地区长城专题展览、展播、展演等文化交流活动。

  五、保障措施

  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实施,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夯实资源要素保障,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到位,确保“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成立文化旅游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工作,指导落实规划实施、政策执行和工作保障。

  (二)创新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区域和部门间协同机制。建立市负责、县(市、区)落实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领导体制,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构建文旅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全市文旅工作有序推进;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任务,健全完善联合办案和执法协作机制,加强区域执法协作。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行业组织体系,推动成立艺术品、导游行业组织,制定发布产品

  和服务标准,组织开展人员培训、数据监测、展会赛事、内容自审等工作;发挥行业协会在权益保护、纠纷处理、信用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

  (三)搭建区域发展平台

  围绕打造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目标,建立豫晋冀鲁毗邻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协作机制,搭建豫晋冀鲁四省交界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平台,打破各种壁垒制约,实现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体制机制、旅游规划、项目融资、基础设施、品牌创建、生态改善、管理服务等方面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山水太行旅游联盟、黄河文化生态经济带建设和大运河建设等旅游联盟的优势资源,加强与京津冀和周边地市、高铁沿线城市的文化旅游合作。在旅游道路、信息、公共交通、宣传推介等方面实行互通、互联、互惠,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大区域、大旅游、大营销”格局,实现景区间“结盟”,联合推出特色主题活动、精品住宿、联票优惠等活动,构建市场共建、品牌共育、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共同培育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化旅游品牌。

  (四)强化政策措施保障

  强化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落实支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财政政策,明确市、县(市、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责任划分,依法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文化和旅游重点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健全财政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拓宽社会资本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引导各类产业基金投资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投融资机制,扩大文化和旅游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广文化和旅游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完善

  文化和旅游企业信用体系,健全市场化融资担保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纳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范围。

  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创新文化和旅游产业用地供应和利用方式,建立科学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用地保障制度,有效保障文化和旅游产业设施、项目用地需求。鼓励利用老旧厂房、旧仓库等闲置设施和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推进居游共享模式,协调本地居民与旅游开发商及外来游客的关系,引导本地居民以旅游就业、旅游创业等形式参与到旅游开发、文化研究、业态经营与管理,共享文旅发展成果。规划安排的各类建设项目,要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厉行节约集约用地。

  (五)建设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模式、评价机制,使各领域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文化和旅游市场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智库建设,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支撑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机构,在理论创新、智力支持和产业实践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六)完善权益保护和应急救援体系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建立消费维权机制,推进旅游投诉纠纷调解与司法仲裁相衔接;建立旅游纠纷理赔中心、旅游消费维权站、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巡回法庭,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强消费教育引导,开展风险提示,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完善文化旅游安全法规和应急救援长效体系,落实涉旅单位的安全责任和安全监管责任,建立重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将旅游安全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全市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与各县(市、区)和重点景区平台的对接;推动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民间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推广利用商业保险的旅游应急救援新模式。

  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加强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推动建立统筹各方、协调有力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和格局,推动建立部门间文化旅游产业数据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统计数据对工作决策、政策制定的支撑作用;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加强规划监测评估,认真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篇八:文旅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南海I号”发掘与保护工程广东省博物馆夜景《沙湾往事》剧照大潮起珠江,见证着南粤大地的曰新月异,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在改革开放探索中先走一步。“十三五"时期,是"诗与远方"携手并进的开始,广东统筹文化和旅游事业、产业发展,大力建设文化和旅游强省,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文化旅游高地,实现了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良好局面。经统计部门核定,2018年度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5787.81亿元,占GDP比重5.79%,比"十二五"时期末

  (2015年)分别增长58.62%和0.78个百分点,约占全国1/7,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2019年广东旅游总收入1.52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66.92%;接待过夜游客人数5.3亿人次,比2015年增长46.77%,全省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入境过夜游客数量等指标多年保持全国前列,文化和旅游业成为广东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文旅融合"四梁八柱”格局初现2020年初,经广东省委深化改革委员会同意,〈广东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U020-2022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绘制了广东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蓝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推进实施红色文化和旅游提质升级、岭南特色文化传承利用、粵美乡村文旅振兴、文旅基础设施融合升级、文旅公共服务效能提升、文旅企业做强做大、文旅新业态新动能培育、文旅品牌推广、"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等九大工程,文化和旅游进一步深层次融合升级,激发新一轮的创新发展动力。十三五”时期,广东不断宗養^套政策支持文旅融合,出台《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办法>等系列文件。着力抓好全域旅游,省政府出台〈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粤美乡村、风情岭南、毓秀山水、魅力都市、食在广东、康养胜地"品牌目标和创新举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景区景点和精品线路串珠成链,先后推出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99个文化和旅游特色村、64条省历史文化游径、20个省旅游风情小镇、20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筑牢文旅融合的"四梁八柱”。同时,以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放管服"改

  革,88项省级行政权力事项压减至43项,60%以上事项即时办理,电子证照关联率100%。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各市均组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完善文化市场"黑名单"及旅游诚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印发〈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工作指南>。艺术精品创作展演结硕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以更大的精品生产力度,努力筑就广东文艺高峰,通过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十三五"期间广东共创作推出200多台大型主旋律剧(节)目,涌现出舞剧《沙湾往事>("文华大奖""五个_工程奖")、《醒?獅>(中国"荷花奖"舞剧奖),音乐剧《烽火?冼星海>(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精品力作。此外大力推进艺术惠民和群文创作,打造群众艺术花会、"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同饮一江水"劳动者歌唱大赛、粤曲私伙局大赛、民歌民乐大赛、广场舞展演活动、"三百工程"等惠民品牌活动,东莞市群口快板书〈羊续悬鱼》、广州市西和大鼓书〈大营救)

  先后获群文最高奖群星奖金奖。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广东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实现新提升。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共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29.6亿元,是“十二五”

  投入资金(9亿元)的3.2倍。目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全省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6个、文化馆145个、乡镇(街道)综

  合文化站161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865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460.5平方米,比"十二五"时期末(2015年)增长23%;图书馆总藏量达到1.05亿册,比2015年增长50%。全省各地基本完成二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100%建成总分馆制、规模较大的地级以上市馆100%建成理事会工作目标。创新转化优秀传统文化"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致力于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绩斐然。其中,革命文物连片保护成效显著,从2019年起推动省财政5年安排15亿元用于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建设、展陈提升。通过全省革命遗址大普查,已普查出革命遗址4248处。建立"革命文物保护修缮——陈列展示——周边环境整治——红色旅游景区"的全流程建设模式,近两年打造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杨匏安旧居、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等一批优质的博物馆、纪念馆。2019年广东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个(总数达131个)、增幅34%,是广东入选名录增幅最大的一届,新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实施"岁修"制度,按照每处每年3万元标准,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曰常保养维护。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分别补助3万元和2万元,已投入补助资金1.8亿元。"南海I号"作

  为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采用世界独一无二的整体打捞方法,出水文物总数达18万件(套)。"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达到36家,比2015年(19家)增长近90%,成功创建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策划"请到广东过大年”

  “广东人游广东""广东文旅护照""广东文创促消费"等品牌活动,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每年吸引超过30个国家(地区)、20万人次参加,成为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观众人次最多的旅游展会之一。紧贴战略定位奉献文旅力量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入贯彻实施,广东全力支持"双区"建设,打造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同时以功能区为引领,开启由一核(珠三角核心区)、一带(沿海经济带)、一区(北部生态发展区)构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联合港澳文旅部门召开粤港澳文化合作、大湾区城市旅游等会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联合会,成功承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精心组织大湾区文化遗产研讨会、大湾区艺术精品巡演、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青年文化之旅等百场交流活动,推出6条"一程多站"精品线路、3条"潮玩湾区"市场线路,建成华人华侨、海防史迹等5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2019年大湾区广东九市旅游收入10087亿元,比2016年增长38.6%;接待过夜游客29245万人次,其中接待境外过夜游客3428.8万人次,比2016年分别增长23.9%和3.7%。珠海横琴新区获批建设"国家国际休闲旅游岛",290名港澳导游通过考核认证可在横琴执业。大力实施144小时便利签证和过境免签政策,114家旅行社已取得"144小时便利措施"接待社资质。助力发展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加强14个滨海城市"海洋-海岛-海岸"立体开发,支持广州、深圳邮轮母港幵发建设,广州南沙成为国内第三大邮轮旅游口岸,2017年在南沙组织实施了粵港澳游艇"自由行"首航活动。此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全国率先制定政府规章〈广东省民宿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实施方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2020-2022年)>,梅州市大埔县北塘村等32个村入选第一批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出台〈广东省旅游民宿建设指引〉,推动落实旅游民宿登记工作,推出全国首个省域民宿品牌标识,启用民宿管理建设系统。以环丹霞山、环南岭等为重点,建设粵北生态文化旅游区,充分发挥文旅业对粤东粤西粤北及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拉动作用。

篇九:文旅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文旅数字化政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文化和旅游领域也开始逐渐数字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旅数字化政策来推动和规范这一发展。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文旅数字化政策:

  国家旅游局提出了旅游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包括建设智慧旅游、数字旅游产品创新等。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颁布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鼓励数字文化产品创新等。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优化文化和旅游产业税收政策的通知》,提出加大对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文化”行动的意见》,提出积极推进数字出版、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等数字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

  北京市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文旅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智慧旅游、智慧文化等数字化产品和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政策仅为部分示例,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还需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情况而定。同时,政策的执行和效果也需要持续关注和评估,以不断优化和改进。

推荐访问: 文旅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 创新 发展
本文标题:文旅创新发展行动计划(9篇)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xindetihui/2023/0506/71611.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文旅创新发展行动计划(9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