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征文 >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9篇

发布时间:2022-10-23 12:55:03 | 浏览次数:

篇一: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教育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 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 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教师如何更 科学的有效的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是在人类的教育活动进行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之后 才逐渐出现的,先期仅仅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随后才诞生具有初步体系的教育学。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 学科构成的学科总称。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

  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 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具有普遍性 客观性和永恒性。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 障的国民教育。或者:(2006 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 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学制 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 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终身教育 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看,终身教育包括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 订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 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 方向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 (1)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2)重视早期教育。(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 务教育年龄延长。(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现多 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 续教育。

  试述终身教育思潮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

  (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 1、试述终身教育思潮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

  学校教育必须积极地适应终身教育的挑战。(1)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2) 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3)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4)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阶段和教育的组织。

  试述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

  (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特征包括:一是全体发展;二是全面发展;

  三是主动发展;四是和谐发展;五是充分的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其实 质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 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即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教 学改革,使学生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与个性,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理想目 标具备坚实的基础。其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要落实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如教 学、教育实践或实习、课外活动等,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 完成全面素质教育的任务。

  形考 2

  1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生理前提作用

  2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在()等各方面。教育 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设备

   3 教育内容受如下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社会文化本体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等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 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 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环境 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教育 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 心理学理论为我们认识人的发展及其规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20 世纪发展心理学 上最权威的理论”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受教育权利是受()制约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多元的目标,其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 教育内 容现代化, 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师素质现代化 人口增长率会影响到以下哪些教育因素()教育发展规模, 教育结构, 教育质量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产业作为其他非育人产业共同需要的上位产业、前提产业,决定了其在社会大系统中 具有()的产业地位。

  基础性, 全局性, 先导性 赞科夫依据其一般发展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原则()。

  高难度原则, 高速度原则, 以理 论知识为主导原则 人类历史上的“狼孩”事例,说明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由内因与外因构成的,共同推动人的身心发展 (2)顺序 性 (3)阶段性 (4)不均衡性 (5)个别差异性 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是 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

  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2.传播-丰富文化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功能;4.创造-更新文 化功能

  如何理解教育优先发展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 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 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所谓教育优先发展有两个内涵,其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生产 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超前投入;其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 行发展。因此教育优先发展又可称为教育超前发展或教育先行。

  教育优先发展在当今世界 成为各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并加以推行,其理论根据就在于从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 位,即教育的三性——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出发。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系列 要素和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但从根本上是由一代代人主体地位的上升、素质的提高 来实现的。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性和教育本体功能向社会功能 的转变,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确认提供了理论基础。单一科技和经济的进 步并不能导致社会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直接 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一切 先进的科技与文化、现实的生产力与非现实的生产力都是由人所创造的,教育产业是所有 其他非育人产业共同需要的上位产业、前提产业,即基础性、全局性产业。由于人力资源 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作用,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未来人,这就表现了教育对各行 各业的先导作用。

  (2)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高速度的态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总量在激增,知识更新的周期在迅速递减,教育周期却不能因此而 缩短。由于教育对国家和个人的重大作用,出现了教育时段向两端的延伸,这就决定了教 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未来人的超前性。

  由此可见,教育优先发展已是现代社会 的普遍规律。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 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在谈到 人力资源时说:“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 资本投资的收益。” 舒尔茨根据其人力资本学说,对美国历年高等教育费的收益率进行了 计算。结果是,美国 1929 年到 1957 年教育投资在增加国民收入中作出贡献的比率是 33%。由此出发,请谈谈你对教育所担负的经济功能的看法。

  1、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 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在 谈到人力资源时说:“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 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舒尔茨根据其人力资本学说,对美国历年高等教育费的收益率进 行了计算。结果是,美国 1929 年到 1957 年教育投资在增加国民收入中作出贡献的比率是 33%。由此出发,请谈谈你对教育所担负的经济功能的看法

  答:(1)从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以及辩证法的观点看,人在生产过程中是到关重要的, 因此对人的教育投入就是对将来经济增长的最好投入。(2)有人说:“教育是生产力”,这

   一点都过分,因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人的素质,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 高低。(3)教育投入与成效的周期是漫长的持续的。(4)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进入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水平的高低,即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完全控制着经济水平的高低。

  形考 3 孔德, 那托尔普, 涂尔干 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术语解释

  教育方针 培养目标, 学习年限, 时间分配, 课程设置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科书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育目的 学习指导, 职业生涯指导, 心理咨询与指导, 休闲指导 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 咨询与指导 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关系、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交往 智力, 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现代社会教育有哪些特点? 现代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2)群众性;

  (3)多样性;(4)补偿性;(5)融合性;

   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 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 性。

  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 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 实际的内容。)

  个人全面发展的涵义 (1)量的方面——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2)质的方 面——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3)度的方向——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试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

  答:第一,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可 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第三,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学生的服务意识。

  一位语文老师走进二年级一班的教室,准备给同学们上新教材《小山 羊》这一课。他刚走上讲台,只听教室的窗外传来消防车的警笛声, 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警笛声吸引,呼啦离开各自的座位,趴在临街 的窗户上,好奇地观看消防车,边看还不停地边议论。这位老师没有 把小学生制止住,让他们回到各自座位上,认真学《小山羊》这一课。

  而是把“消防车”作为一种绝好的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因势利导,让小 同学们围绕着“消防车”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听说读写训练课。

  请分析,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答:老师的做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研究性学习这个新 的课改方针。1,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生某一学习阶段的行为描述,可达到的,可评估的, 而不是模糊的,渴望而不可及的。2.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 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科书”。3.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与传统 的接受学习比起来,研究性学习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创设 一种类似的研究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来获得知识、技能、情 感的发展。本案例就是运用“消防车”这一实际场景,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4.教师通过 “消防车”这一实际场景,因地制宜的,灵活生动的一改原来准备的教学计划,而是生动的。

  活泼的,在很难出现的实地场景中,运用学生的兴趣、好奇来激发学生的获取知识、回忆 知识的教学模式,符合新教改的精神。

   形考 4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无歧视原则, 儿童权益最佳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受教育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利, 安全的权利

  感染性, 权威性, 终身性, 针对性

  儿童中心, 社会中心, 活动中心

  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精神

  教师职业职能的转变, 教会学习是教师职业的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职业被认定为专业性职业, 教师的终身教育得以实施, 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自由, 合作, 时间预算

  社会教育(狭义) 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 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 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师范教育是指按照教师的规范、标准培养训练教师的教 育,主要是指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教育则是统合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概念 的新概念。

  教师职业专业化 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 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

  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重要性有哪些? (1)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2)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有利于整个教育方向上的高度一致;(3)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 互补作用 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策略(或可能性)是什么? 1)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2)延长教师培养年限,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

  (3)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4)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规 范。

  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

   (1)主体意识增强;(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辈 群体影响较大。

  请你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点。

  (1)职前教育由低向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如中等师范教育已被高等师范教育所取代;

  (2)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即综合大学培养教师已经成为潮流;(3)由 “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教师培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已经达成共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的(如果你是教师,则谈谈你是如何在 业内获得发展的)?

  答:(1)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 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但目前教师职业离专业标准还 相差很远,还处于“半专业”状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努力。(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终目 的是提高教师素质,这包括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为 此就必须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业务进修,同时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资格、厉行 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3)就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来说,其影响因素包括客 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又包括“系统外因素”和“系统内因素”:前者是指影响教师专业 发展的社会因素;后者是指学校内的因素(如果你是校长或教育行政人员,可以着重从教 研活动、学校制度、教学条件等方面来谈此问题)。主观因素包括教职观、情感、教师知 能和遭遇等

  2003 年全国“十杰教师”朱兆林曾教过一个叫赵宁的学生。这个有着“领 袖”能力的男生,曾经带着自己的足球队员偷偷翻过围网进场踢球;曾 经为了保护“小同学”和人打架留下青紫的伤痕。他各科成绩倒数,却 有一个威武的绰号——“将军”。“将军”十分喜爱军事,不论上什么课, 赵宁都会借回答问题开始“军事话题讲演”。

  一天,朱兆林刚进课堂,赵宁就又成了“被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向朱 兆林报告今天“将军”闯祸的经过。她听了一会儿,扬手让大家安静:

  “同学们,我清楚了,他又‘挺身而出’了是吧?”停顿了一下,朱兆林大 声说:“挺身而出才是合格的军人!也许未来共和国将军中就有赵宁的 名字,他很可能是我们的骄傲!”全班默然。从此,“将军”被“提审”的次 数越来越少,他对朱老师发自内心地折服了。一次,他没完成作业, 朱兆林批评了他。转天,一份“诗经体”的检查放在朱兆林的案头:呜呼 悔矣,未完吾题。浩浩优化(指作业),所作无几。面对检查,羞愧至极。

  痛心疾首,满面流涕。呜呼惜矣,错失良机。心中悔恨,难以平息。

  高考已近,不思进取。恩师 -----

  -

  +心碎,无颜见伊……敢望恩师,严加看管。下不为例,决不再犯!

   朱兆林读着这份整整 800 字的“检查”,深受感动。课堂上,她浓墨重 彩地评说了这份“检查”,全班同学听得痴迷。这个入学初成绩全年级 倒数的学生,最后竟以 550 分的高考成绩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 工程大学,踏上了他跨向“将军”的人生之路。临行前,赵宁把他在国 家级围棋赛上获得的奖品——一支金笔送给朱兆林作纪念。告别老师 时,赵宁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他动情地说:“朱老师,收下。您不是 说我能当将军吗?等我得了军功章,再拿它换这支笔好不好?”

  结合上面的事例,请你谈谈对当代学生观的理解。

  答:1.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许多观念发生了变化,对学生的认识和理 解也随之改变。其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视学生为发展中的人、依法施教、重视教师 的自我教育已经深入人心。2.“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以人为基点、从人出发又向人复归的 教育思想。教育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个体生命和个别需求,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 人的个性和差异。赵宁虽然各科成绩倒数,但十分喜爱军事,这就是赵宁的个性。朱老师 充分尊重赵宁的个性,并因势利导,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奥妙所在。3.尊重学生,首先要 做的是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也就是对所谓“差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平等对待。在一般 老师眼中,赵宁也许要被视为“差生”,但朱老师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 之点,以此为突破口,并加以鼓励。这无疑是符合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当代学生观的。

  4.为什么要尊重所谓的“差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还不是成熟的个 体,所以不能把一个学生暂时的状况看“死”。赵宁由“各科成绩倒数”到考入军事院校的过程 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形考 5 社会式, 学校式, 家庭式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学习指导, 职业生涯指导, 心理咨询与指导, 休闲指导 《学记》 追求教育民主化的纵深发展, 追求教育的多样化, 追求教育的国际化, 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生存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 安全的权利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先导性, 感染性, 权威性, 终身性, 针对性

  高难度原则, 高速度原则, 掌握学科结构原则

  教育目的, 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设备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 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 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 会服务的人。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 障的国民教育。或者:(2006 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 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 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各种探索活动,获得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有哪些? 答:(1)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2)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 的中心。(3)受教育者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4)受教育者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

  (5)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6)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他们各自的独 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和创造性,有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能动性。

  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是什么? 答:(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2)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5) 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化。

  简述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答:(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 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4)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 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育和社会实际;(5)课 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

   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 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简述教学的任务。

  答:(1)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2)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3)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老师被起绰号"茶煲" 扇全班学生耳光 日前,从化太平中学初中一年级某班的同学,因有人将班主任老师花 名为“茶煲”写进周记,而让班主任知晓自己“花名”被学生叫了个遍, 班主任一怒之下先让 40 余名学生自掌嘴巴,其后这些学生又被该老师 几乎逐个扇了耳光。

  问题:从依法施教的理念以及师德两个角度分析该教师的行为。

  答:老师被起绰号"茶煲" 扇全班学生耳光 (1)依法施教的理念: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其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 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我国相关法律也规定了青少年儿 童的如下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2)师德:良好的师德首先表 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上,然后有“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孩子还处于一切尚未定型的成长期, 所以才需要教育。他们难免会犯错误,而犯错也应该成为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契机。

  

篇二: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 4 套真题

  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 4 套真题题库及答案 盗 传必究 题库一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 分钟 客观题 一、单 选题(共 5 题,共 15 分) 1. 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 )。

  A 质的差异 B 量的差异 C 程度的差异 D 特质的差异 2. 经 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 )研究。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托尔曼 3. 为促进学生形 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

  A 概化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 B 概化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 C 无论概 化还是辨别过程,都应该提供“是样例”,而不应该提供“非样例” D 无 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不应该提供“是样例”,而应该提供“非样例”。

  4. 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当儿童以同样的行为方式适应了一种新 情境时,这叫作( )。

  A 同化 B 顺应 C 适应 D 平衡 5. 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是 ( )做的。

  A 斯金纳 B 托尔曼 C 柯勒 D 廷克利泡夫 主观题 二、名字解 释(共 3 题,共 15 分) 1.正强化(试题分值:5 分) 答:正强化指学习 者行为的结局是出现某个满意子,从而加大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2.知识的表征(试题分值:5 分) 答:知识的表征即知识在头脑是什 么样子的。知识一般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

  3.观点采择(试题分值:5 分) 答: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 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者说“换位思考”。

  三、简答题(共 2 题,共 40 分) 1.测量的结果为什么通称为“分 数”?简要说明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试题分值:20 分) 答:因为:(1)

   科学的或好的测量通常用数字表示结果(4 分);

  (2)虽然测量的结果也可以是文字的,可是文字分数都可以转

  换成数字的(4 分)。所以中文采用了“分数”这个词。(2 分) 宜用等 第分数的情况为:(1)当某一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 甚至可以只有两级。(3 分)(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 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了解得这么细。(3 分)(3)如果一项特 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订规则来精 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 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就行了。(4 分) 2.A、B 类 教学目标如何处理个体差异?(试题分值:20 分) 答:最小基本行为目 标(A 类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先把这样的个体差异引向时间维度(2 分),即允许不同的学生可以有快有慢地达成目标(2 分),然后在一 定的时间点上消除个体差异(2 分),即确保所有学生都达成教学目标 (2 分)。为了做到后一点,教师就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教学 计划、研究教学方法,以期在恰当估计的时间点上完成教学(2 分)。

  行为发展目标(B 类教学目标)就不满足于人人都能达到的低标 准(2 分),因此也就不以时间维度来消除个体差异(3 分)。相反, 行为发展目标把个体差异导向成就维度(2 分),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 趣、能力去做出更好的行为表现,去追求卓越(3 分)。

  四、论述分析题(共 1 题,共 30 分)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作为一 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试题分值:30 分) 答:

  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 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5 分)。

  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 述 3 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5 分)。

  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 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5 分) 儿童家庭的社 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5 分)。

  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

   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5 分)。

  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

  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 差异(5 分)。

  题库二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 分钟 客观题 一、单选题 (共 5 题,共 15 分) 1.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基因;

  基因里有 DNA B 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 DNA;

  DNA 里有染色体 C 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 DNA;

  DNA 里有基因 D 染色体里有细胞,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 DNA 2.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精制有自发运作的倾向,而组织没有这种倾向 B 组织有自发 运作的倾向,而精制没有这种倾向 C 精制和组织都没有自发运作的 倾向 D 精制和组织都有自发运作的倾向 3. 桑代克在一项实验里划 了 3000 条线段,结果表明( )。

  A 重复促进成绩 B 重复比反馈更重要 C 重复和反馈同等重要 D 反馈比重复更重要 4. 在安斯沃斯的研究之后被确认的依恋类型 是( )。

  A 矛盾型 B 回避型 C 紊乱型 D 安全型 5. 下面符合托尔曼 的潜在学习实验的说法是( )。

  A 强化是学习必要的条件 B 学习是逐渐进步的 C 强化不是学 习所必需的 D 没有进步就表明没有学到或学会什么 主观题 二、名 词解释(共 3 题,共 15 分) 1.最近发展区(试题分值:5 分) 答:最近 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 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2.正态分布(试题分值:5 分) 答:“正态分布”又称“正态曲线”。也叫 “钟型曲线”;

  它左右对称;

  中间隆起成单峰;

   两边从数学上说,可以无限延伸并下降,却绝不与基线(横轴) 相交。

  3.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试题分值:5 分) 答:A-类教学内容 的致命基础性是指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三、简答题(共 2 题,共 40 分) 1.论“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 里”及其教学含义。(试题分值:20 分) 答:若两个信息单元有共同的成 分,因此想把它们组成一个知识网络,那么就要确保这两个信息单元 有机会同时处在工作记忆系统里(7 分)。由于工作记忆系统的运作表 现为有意识地觉察和思想,因此所谓“激活”,就是指“自觉地想一想” (7 分)。因此在教学中,当教师估计前后两次教学内容逻辑上有关, 并且希望学生把它们联系起来保持在心里的话,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 同时提到这两个信息单元。(6 分) 2.大一统产生式的长处和短处。

  (试题分值:20 分) 答:合成后的——特别是大一统的——产生式有两 个基本优点:

  (1)激活速度比多个产生式的激活速度快。这是因为大一统产 生式需要激活的对象少了。(6 分) (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

  表现为在大一统产生式,条件成分很“大路”,而行动成分很“专门”。

  这样的大一统产生式运作起来将显示为这样的现实景象:人们呈现一 个很“大路”的现状,提出一个很“大路”的要求,而专家执行一系列“专 门的”行动,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正是“专长”、“专家”的特征。(8 分) 但是大一统产生式有潜在的弱点,那就是由于产生式里的诸行 动可以顺溜而下、一泻到底,中间无需思考,因此就容易成为“套路”, 流为“僵化”,出现“定势效应”。(6 分) 四、论述分析题(共 1 题,共 30 分) 1.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试题 分值:30 分) 答: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 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7 分)。

  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 为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7 分)。

  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

   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4 分)。

  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

  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3 分)。

  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

  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3 分)。

  这样,当学生真地出现反复时就既不会急燥,又不会失去帮助的

  信心(3 分)。

  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现象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

  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3 分)。

  题库三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 分钟 客观题 一、单选题

  (共 5 题,共 15 分) 1. “小阿尔伯特案例”这个实验是( )做的。

  A 巴甫洛夫 B 华生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2. 下面说法正确的

  是( ) 。

  A 一个产生式只能有一项条件和一项行动 B 一个产生式可以

  有多项条件和多项行动 C 一个产生式只能有一项条件,却可以有多 项行动 D 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却只能有一项行动。

  3. 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这意味着( )。

  A 否认质的差异 B 无视质的差异 C 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 D 与确定质的差异无关 4.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 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 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 )。

  A 信度好 B 表面效度好 C 内容效度好 D 一致性效度好 5.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模式识别与序列行动互为先决条件 B 模式识别与序列行动 相互独立,并不依赖 C 序列行动是模式识别的先决条件 D 模式识 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 主观题 二、名词解释(共 3 题,共 15 分) 1.辨别学习(试题分值:5 分) 即区别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的学习。在对 成年人两个刺激时,只需要运用语言进行听和答即可,但对很小的小 孩和动物是做不到的。

   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 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

  2.“行为指示子”(试题分值:5 分) 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 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 C 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 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答:“行为指示子”即可 “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 行为本身不是 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 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3.陈述性知识(试题分值:5 分) 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 知识;

  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答: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

  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三、简答题(共 2 题,共 40 分) 1.简述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试题分值:20 分) 答:首先,不同的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有差异, 这会在成年前的子女身上体现出来。(4 分) 其次,促进儿童达成最 初社会化的教养,受父母对传统与新风的选择与认可的程度所制约, 还受到家族内足以刺激儿童作出反应的不同教养人士之间的力量对 比所制约。(4 分)第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受父母或家庭内 主要的教育承担人的知识水平和类型的制约。(2 分) 家庭环境影响 的上述 3 个方面还可以交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组合,甚至出现奇异的 变式。(2 分)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在扩大儿童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 也在缩小个体差异。(4 分) 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特别在儿 童的知识、能力、才艺、行为格调、精神风貌诸方面形成多样性差异。

  (4 分) 2.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及尝试的类型。(试题分值:20 分) 答:尝试--错误的含义:

  (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 分);

  (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2 分);

  (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2 分);

   (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2 分);

  (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 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3 分) 尝试 的类型有:

  (1)初始的尝试可以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这样的学习情景最 典型地表现在严谨、规范的教学活动中。(3 分) (2)初始的尝试也 可以是有目标而无计划的(桑代克猫即如此),或者是部分有计划的。

  这样的学习情境尤其符合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经典定义。(3 分) (3)初始的尝试行为还可以是无目标、无计划的“瞎捣鼓”。(3 分) 四、论述分析题(共 1 题,共 30 分) 试述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的心理 过程以及模仿学习的普遍教育意义。(试题分值:30 分) 答:班杜拉把 儿童进行社会学习的方式归结为模仿,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是观察。

  所以,“模仿学习”和“观察学习”是可以互换使用的术语。(4 分) 这个 过程有 4 个阶段:

  (1)注意。这可以从学习者和“指导者”两方面说。从学习者一方 来说,要进行观察学习,则首先要集中注意于榜样;

  从“指导者”一方来说,要引发观察学习,则首先要使学习者集中 注意于榜样,班杜拉强调后一方面。(4 分) (2)保持。学习者主要 采用意象和语词两种方式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

  (4 分) (3)复制。在这一阶段观察学习者试着做出或比划那些行为,而不 是真正的使用,表现为 “闹着玩儿”,(4 分) (4)动机。学习者在 什么时候会把模仿到的行为付诸实用。这取决于环境条件和个人主观 的认识和欲望的综合作用。(4 分) 模仿学习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1)模仿学习基于人的天性,带有好奇玩耍的游戏性质。(3 分) (2)模仿学习带有克服心理障碍的功能。(3 分)(3)在一个法制、 文明的社会里,儿童模仿到的大量行为是好的。(3 分) 因此教师就 需要了解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要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学习。(1 分) 题库四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 分钟 客观题 一、单选题(共

   5 题,共 15 分) 1. 从正态分布的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差包括了 ( )人口。

  A 13.59% B 34.13% C 50% D 68.26% 2. 如果一名儿童在“霍丽爬树” 这个故事测验里说“霍丽的爸爸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很生 气,但是如果知道了,那就不会生气”,那么该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属 于( )。

  A 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 B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 C 相 互性观点采择的阶段 D 社会性观点采择的阶段 3. 百分制分数实质 上属于( )。

  A 顺序分数 B 名义分数 C 区间分数 D 比率分数 4. 在人类 的一个成熟的性细胞里有( )染色体。

  A 23 对 B 46 条 C 23 条 D 46 对 5. “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描 述的是( )。

  A 固定比率强化 B 可变比率强化 C 固定时距强化 D 可变时 距强化 主观题 二、名词解释(共 3 题,共 15 分) 1.替代学习(试题 分值:5 分) 答: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 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 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 为“替代学习”。

  2.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试题分值:5 分) 答:布鲁纳的“学科基 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3.程序性知识(试题分值:5 分) 答: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 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三、简答题(共 2 题,共 40 分) 1.陈述性知识的提取指的什么? 它包括哪两种情况?(试题分值:20 分) 答: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可以看 作回忆。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就是陈述性知识的使用,表现为回答听到 的或想到的提问。(4 分)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 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5 分);

  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5

   分)。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善于,都 具备(3 分)。但是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 的提取”,其实就是推理(3 分)。

  2.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什么?并论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 数的教育含义。(试题分值:20 分) 答: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 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5 分)。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 多寡不一,难以预定(5 分),这对于搞好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 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 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5 分);

  (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 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5 分)。

  四、论述分析题(共 1 题,共 30 分) 试论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 含义。(试题分值:30 分) 答:所谓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当我们在听、 读文句时 ,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 列顺序(7 分)。这有万纳的实验为证据(3 分)。命题抽象性的教学 含义在于:

  (1)教师要身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 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6 分) (2)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 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 实质意思;

  (6 分) (3)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 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 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4 分) 此外,教师还 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 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4 分)

  

篇三: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 2 套真题

  题库及答案 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 2 套真题题库及答案 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 2 套真题题库及答案 盗

  传必究 题库一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 分钟 客观题 一、单 选题(共 5 题,共 15 分) 1. “小阿尔伯特案例”这个实验是( )做 的。

  A 巴甫洛夫 B 华生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2. 下面说法正确的 是( ) 。

  A 一个产生式只能有一项条件和一项行动 B 一个产生式可以 有多项条件和多项行动 C 一个产生式只能有一项条件,却可以有多 项行动 D 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却只能有一项行动。

  3. 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这意味着( )。

  A 否认质的差异 B 无视质的差异 C 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 D 与确定质的差异无关 4.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 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 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 )。

  A 信度好 B 表面效度好 C 内容效度好 D 一致性效度好 5.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模式识别与序列行动互为先决条件 B 模式识别与序列行动 相互独立,并不依赖 C 序列行动是模式识别的先决条件 D 模式识 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 主观题 二、名词解释(共 3 题,共 15 分) 1.辨别学习(试题分值:5 分) 即区别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的学习。在对 成年人两个刺激时,只需要运用语言进行听和答即可,但对很小的小 孩和动物是做不到的。

  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

   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

  2.“行为指示子”(试题分值:5 分) 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

  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 C 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 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答:“行为指示子”即可 “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 行为本身不是 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 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3.陈述性知识(试题分值:5 分) 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 知识;

  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答: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

  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三、简答题(共 2 题,共 40 分) 1.简述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试题分值:20 分) 答:首先,不同的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有差异, 这会在成年前的子女身上体现出来。(4 分) 其次,促进儿童达成最 初社会化的教养,受父母对传统与新风的选择与认可的程度所制约, 还受到家族内足以刺激儿童作出反应的不同教养人士之间的力量对 比所制约。(4 分)第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受父母或家庭内 主要的教育承担人的知识水平和类型的制约。(2 分) 家庭环境影响 的上述 3 个方面还可以交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组合,甚至出现奇异的 变式。(2 分)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在扩大儿童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 也在缩小个体差异。(4 分) 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特别在儿 童的知识、能力、才艺、行为格调、精神风貌诸方面形成多样性差异。

  (4 分) 2.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及尝试的类型。(试题分值:20 分) 答:尝试--错误的含义:

  (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 分);

  (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2 分);

  (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2 分);

  (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2

   分);

  (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

  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3 分) 尝试 的类型有:

  (1)初始的尝试可以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这样的学习情景最 典型地表现在严谨、规范的教学活动中。(3 分) (2)初始的尝试也 可以是有目标而无计划的(桑代克猫即如此),或者是部分有计划的。

  这样的学习情境尤其符合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经典定义。(3 分) (3)初始的尝试行为还可以是无目标、无计划的“瞎捣鼓”。(3 分) 四、论述分析题(共 1 题,共 30 分) 试述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的心理 过程以及模仿学习的普遍教育意义。(试题分值:30 分) 答:班杜拉把 儿童进行社会学习的方式归结为模仿,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是观察。

  所以,“模仿学习”和“观察学习”是可以互换使用的术语。(4 分) 这个 过程有 4 个阶段:

  (1)注意。这可以从学习者和“指导者”两方面说。从学习者一方 来说,要进行观察学习,则首先要集中注意于榜样;

  从“指导者”一方来说,要引发观察学习,则首先要使学习者集中 注意于榜样,班杜拉强调后一方面。(4 分) (2)保持。学习者主要 采用意象和语词两种方式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

  (4 分) (3)复制。在这一阶段观察学习者试着做出或比划那些行为,而不 是真正的使用,表现为 “闹着玩儿”,(4 分) (4)动机。学习者在 什么时候会把模仿到的行为付诸实用。这取决于环境条件和个人主观 的认识和欲望的综合作用。(4 分) 模仿学习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1)模仿学习基于人的天性,带有好奇玩耍的游戏性质。(3 分) (2)模仿学习带有克服心理障碍的功能。(3 分)(3)在一个法制、 文明的社会里,儿童模仿到的大量行为是好的。(3 分) 因此教师就 需要了解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要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学习。(1 分) 题库二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 分钟 客观题 一、单选题(共 5 题,共 15 分) 1. 从正态分布的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差包括了

   ( )人口。

  A 13.59% B 34.13% C 50% D 68.26% 2. 如果一名儿童在“霍丽爬树”

  这个故事测验里说“霍丽的爸爸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很生 气,但是如果知道了,那就不会生气”,那么该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属 于( )。

  A 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 B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 C 相 互性观点采择的阶段 D 社会性观点采择的阶段 3. 百分制分数实质 上属于( )。

  A 顺序分数 B 名义分数 C 区间分数 D 比率分数 4. 在人类 的一个成熟的性细胞里有( )染色体。

  A 23 对 B 46 条 C 23 条 D 46 对 5. “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描 述的是( )。

  A 固定比率强化 B 可变比率强化 C 固定时距强化 D 可变时 距强化 主观题 二、名词解释(共 3 题,共 15 分) 1.替代学习(试题 分值:5 分) 答: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 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 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 为“替代学习”。

  2.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试题分值:5 分) 答:布鲁纳的“学科基 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3.程序性知识(试题分值:5 分) 答: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 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三、简答题(共 2 题,共 40 分) 1.陈述性知识的提取指的什么? 它包括哪两种情况?(试题分值:20 分) 答: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可以看 作回忆。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就是陈述性知识的使用,表现为回答听到 的或想到的提问。(4 分)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 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5 分);

  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5 分)。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善于,都

   具备(3 分)。但是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 的提取”,其实就是推理(3 分)。

  2.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什么?并论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 数的教育含义。(试题分值:20 分) 答: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 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5 分)。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 多寡不一,难以预定(5 分),这对于搞好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 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 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5 分);

  (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 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5 分)。

  四、论述分析题(共 1 题,共 30 分) 试论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 含义。(试题分值:30 分) 答:所谓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当我们在听、 读文句时 ,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 列顺序(7 分)。这有万纳的实验为证据(3 分)。命题抽象性的教学 含义在于:

  (1)教师要身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 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6 分) (2)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 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 实质意思;

  (6 分) (3)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 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 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4 分) 此外,教师还 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 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4 分)

  

篇四: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人类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

  1、哈勃定律揭示:对于我们地球观点来说,离我们愈遥远的星体远离我们而退行的速度 越

  快

  ,也即星体背离地球逃离的速度与其距地球的远近成 反比

  。

  2、太阳系“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是由空间弥漫的星云物质

  互聚集而形成 太阳行星

  等各种不同的天体的。

  在引力作用之下,相

  3、在原始大气圈中,由于受火山活动的影响, 二氧化碳

  的浓度很高,而 氧气

  的含量却非常低,生命的过程受到极大抑制,但在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先锋植物如蓝藻出

  现后,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

  合成碳水化合物而释放 氧

  气

  ,为后期高等生物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必要的富氧环境。

  4、经人类学家多年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从猿到人的发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六个阶

  段。第一步骤,经历了 腊玛古猿、南方古猿

  两个阶段;第二个步骤经历了 早

  期直立人

  、 晚期直立人

  、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四个阶

  段。

  5、工业革命爆发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深刻

  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人口死亡率下降、诱发人口出生率下

  降

  。

  6、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显示,世界人口的第一个 10 亿用了 100 万年

  年;第二个

  10 亿用了 100 多

  年;第三个 10 亿用了

  30

  年;第四个 10 亿用了

  15

  年;第五个 10 亿用了 12

  年;第六个 10 亿用了 12 年。

  7、自黑龙江的 瑷珲

  (今黑河市)到云南 腾冲

  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的一条最基本分界线。

  一线,是显示我国

  8、语言是人们用 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 ,特别是 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 交流 思想和感情的工具, 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一般认为, 劳动 是语言产生的惟一源泉, 语音、意义 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是 汉语 。

  二、选择题

  1、日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C )。

  A、英语

  B、阿拉伯语

  C、汉语

  D、俄语

  2、民族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民族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下趋于消亡。这个过程往往表现为 该民族被另一个民族(

  );也表现为几

  个民族的(

  );还表现为一个民族(

  )为两个民族等。D

   A、消灭、分化、迁移 合而为一、分化

  B、分化、迁移、自灭 C、同化、迁移、消灭 D、同化、

  3、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D )。

  A、政治动荡 B、瘟疫流行 C、文化上的不适应 D、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4、从世界人口分布的总体规律看,左右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 )。

  A、气候条件 B、交通条件 C、宗教文化

  D、政治因素

  5、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C)。

  A、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B、中国人祖先的 DNA 比较特殊

  C、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D、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

  6、在地表环境的演化历史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使得大气层中的物质成分发生 如下的变化(B)。

  A、氦气增加、氧气减少

  B、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C、氧气减少、一氧化碳增加

  D、大气成分不变

  7、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A)。

  A、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 B、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

  C、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王星

  D、水、金、火、木、天王星、海

  三、名词解释

  1、 宇宙大爆炸:P2 1948 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对宇宙 为什么会膨胀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宇宙最初处于一个超高温、超高密的微体状态,这种微 体在 150 亿年以前的一次爆炸性事件后开始变化。我们今天的宇宙空间和物质是从这个时刻 启始发展的。

  2、 大气圈 :P9 大气圈是指由于地球引力吸引而包围在地球四周的气体圈层,主要由各 种气体物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及悬浮尘埃组成。大气中含有生物呼吸和和光合作 用所必需的气体,它还也能稳定地表温度、阻挡紫外线对地球生命的伤害。

  3、 地壳 :P7 地球表面一薄层的固体硬壳,其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 200 分之 1,但

   各处厚度也不一样,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 37 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 7 千米。物质密度 2.6 克/立方厘米至 3.0 克/立方厘米。

  4、 民族 :P28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生活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共同文化认知的稳定人群。民族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氏族、部落(族)和民族三个发展阶段。

  民族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民族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 于消亡。

  5、 种族 :P26 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型、身 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又称人种。人的种族性是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四、简答题

  1、 为什么说“种族优越”的论调是荒谬的?P27

  答: 种族划分的依据是人的纯自然特征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只有相对的意义。

  种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社会组织、婚姻制度、人口的迁移等 对种族的形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要以这些外在的生理特殊性状的差异来说明有的种族比 别的种族优越或高级的论点,或试图以这种纯表现型生理特点的差异来作为在世界上存在的 文化差异的根据和理论都是极端错误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在生物学上并没有某种种族比 其他同时代的种族更优越、智力上更发达。人类学家已经证明人与猿极为相似,人是从古猿 类演化而来的,所有的种族都具有与祖先相似的特征。

  2、 同一个民族应当具备哪些特征?民族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P28

  答: 我们一般认为,一个民族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共同语言。

  第二,共同的生活地域。

  第三,共同的经济生活。

  第四,共同的文化认知。

  民族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氏族、部落(族)和民族三个发展阶段。民族是比氏族、部落(族) 更高级的人群共同体。民族的出现是氏族部落制度瓦解的结果。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 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一起出现的一个稳定的人群共同体。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的迁移有哪些新的特征?P24

   答:(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2)外籍工人(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 动的主要形式。(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的广 泛关注。(5)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净 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4、 有哪些证据证明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P15

  答:“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人类与猿在生理特征、社会性特征 上的异同点而获得。生物学家、古人类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人和猿无论在外表形 态、解剖学、生理学、血液的生物化学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其相似的特征。

  第一,从外表形态观察,猿的身躯、面部、五官、牙齿、表情等都与人相似。

  第二,从身体结构上看,猿类骨骼大体上和人类具有同样的类型。

  第三,从一些基本生理现象上看,猿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第四,从血液的生物化学方面来看,猿与人也有着十分惊人的相同或相似

  之处这一切都说明了人类和猿类是非常接近的近亲。

  5、 简述地表环境的演化历史?P13

  答: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地表环境是数十亿年来环境动态演化的过程的结果,岩石圈、大 气圈、水圈或生物圈都一直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其发展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 到高等的趋势。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当地球还处在熔融状态时,岩浆活动十分强烈。由于散热的缘故,位于 地球表层的熔融岩浆逐渐冷凝固结,并开始出现原始的地壳,,当时的地表已有大陆和海洋 之分了。

  原始的大气圈及海水中存在着大量的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氨等物质。这些物质 在太阳紫外线及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可转化形成多种有机化合物质,如氨基酸等;它们逐渐 聚合形成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成千上万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会聚集形成具有生命形态的 最原始生物,如蓝藻、细菌等。直到距今 240 万年前后,人类才在地表环境中诞生出来。

  在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过程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的出现标志着地表环境的演化进 人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原始大气圈中,由于受火山活动的影响,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 而氧气的含量却非常低,生命的过程受到极大抑制。但在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先锋植物如

   蓝藻出现后,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而释放氧气, 为后期高等生物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必要的富氧环境。

  五、论述题

  1、 地球表层环境在物质组成上和要素组成上包括哪些内容?P8-12

  答:地球表层环境的物质构成包括了四大圈层的物质成分即:(1)大气圈是指由于地球引力 吸引而包围在地球四周的气体圈层,主要由各种气体物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及悬 浮尘埃组成。(2)岩石圈是指地幔上部软流层之上厚达 100 千米的固体硬壳。(3)水圈是地 球表面水体的总称。(4)生物圈是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

  地球表层环境的要素构成有:(1)地貌,是岩石圈的表面状态。(2)气候,是一个区域长期 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3)水文,是指一个区域水条件的状态特征,如水储量、径 流量等(4)土壤,是陆地上有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 松表层。(5)生物。

  2、 地表环境具有哪些独有的特征?P12

  答:(1)地球表层环境的温度平均约 15ºC,一天之内的气温变幅一般小于 20ºC,一年之内的 气温变幅一般小于 40ºC -50ºC。过高的平均温度、过快的温度变化和过大的温度变幅都不 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2)地球表层是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分布的区域,太阳能的转化主要在 地表进行。(3)地球表层环境中,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共存。(4)地球表层具有其特有的、 由其本身发展所形成的各种物质和现象。(5)由于太阳辐射能量和水分条件在空间上有着差 异,地球表层的环境特点在区域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3、 世界人口及我国人口的分布具有哪些规律?试说明导致人口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 P22

  答:世界人口分布规律集中体现在其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 平原的区域差异上。世界人口 88.5%集中在北半球,海岸线向内地 200 千米范围内集中了世 界人口的一半,海拔 500 米以下的低地平原集中世界人口 80%。

  我国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第一个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密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特点二是 人口明显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越集中。特点三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

  导致人口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是主要因为世界自然环境造成,地理环境极为复杂,人文和自 然特征在区域间有着极大的区域差异。这一切导致沿海平原的气候条件适宜生存居住的区域 人口集中,而生存条件艰苦的区域人口稀疏。

  

篇五: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作品题(共

  道试题,共

  100

  分。)

  任选下列题目中的一个写一篇小论文,根据所选题目的不同,论文形式可以是理论研究、也可以调 研报告、还可以是具体的教案设计。字数要求不少于 1000 字。

  1.浅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对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2.结合教学实际和经验,谈谈如何根据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观设计一个具体的 教案片段。

  3.浅论早期依恋对未来心理发展的影响。

  4.结合自己的教育或教学的实际,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分析教育教学中的成功、失败或追悔 的实例。

  5.从实际教学中任选一则要传授的新知识,确定(1)这个新知识的命题形式;(2)估计学生会 激活怎样的已有命题;(3)预定期望学生派生出怎样的新命题。完成上述 3 点后,把它们连贯起 来撰写一个具体的教案片段。

  6.选择应用某一分数类型的实际案例,运用课程中所学的有关测量与分数的知识对这一分数类型的 优劣进行分析。

  答案:

  案例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 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 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 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进行识别 和解说,从而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 力和方向,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基石。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 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 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哪座房子最漂亮》。本课是一首诗歌。

  全文共有四句话。课文讲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的可喜变化:新房多、新房高大宽敞,房前屋后还 有花草树木,并指出小学堂最漂亮,激起学生的自豪感。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的实际,并富有节奏感。

  【教学目标】

  1、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 个字和 4 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通过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阅读能力,体会小学生喜 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很大,教育学生热爱农村。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和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观察校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今天我们一起到家乡瞧一瞧,看一看那里的风景。

  2.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学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图上的画,自由说说自己的发现。

  3.⑴出示课题。指导读准生字“哪、座、房”和轻声词“漂亮”。

  ⑵从观察中,你认为哪座房子最漂亮?为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读感悟 1.自由读,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读正确,读通顺。遇到读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或老师。教师巡视,鼓励和 帮助读书慢的孩子。

  2.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朗读的语气和停顿。

  3.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读课文。

  4.同桌为一小组,互相帮助,力争把课文读通顺。

  5.教师指名读课文,适时指导。

  6.男女生分小组朗读课文。

  7.师生合读。

  三、利用图片,理解课文 1.在学生已经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到了农村到了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生边说,师边贴图片。

  (1)学生交流。

  (2)想想自己喜欢不喜欢这些房子,为什么? (3)说说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 3.比较想像,解决难点。(1)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图画,让学生说说哪座房子最漂亮?再让学生指指哪是 小学堂。

  (2)让学生观看过去农村破旧房屋、矮窄门、小低窗、房前房后树少草多的录像。让学生在比较中 明白小学堂为什么最漂亮。

  四、朗读体味,激发情感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互相评议。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2.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重点指导带叠词语气的句子,然后学生反复朗读问句和答句。

  3.板书出示:读了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六、想像创新,拓展延伸 1.先让学生说说课后“读读说说”中的叠词。然后比赛,看谁说的叠词多。

  2.在学生观察校园的基础上,以“夸夸我们的学校”为题开展说话比赛。

  (1)四人小组比赛。

  (2)每组推选出代表在全班说。

  【案例分析】: 从上面案例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1、积极、主动、参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 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多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读书的时间还 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去说去问,让他们敢于交流,善于交流,有助于学生合 作能力的形成。学习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之 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渗透语文素养,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2、以读为主、以情动人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我在这堂课中创设了 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 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篇六: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每题 2 分 共 8 分)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 科学发展的 手段 。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 信息技术 为 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和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蒸汽机的使用 。

  二、名词解释 (每题 5 分 共 20 分) 科学: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率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探索过

  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 方法和技能。

  电力革命:是指 19 世纪后半叶到 20 世纪初,发生的以新的电能(代替了蒸汽动力) 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

  新技术革命:20 世纪开始,信息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先导与核心,协同其他高新技 术,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

  三、简答题 (17 分)

  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二是存在于科 学内部的。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 力”。

  一般地说,在 19 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 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从 19 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 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科学产生了空前的先 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的因素。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

   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内部动力。

  它表现为:

  1)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

  2) 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

  四、论述题 (25 分) 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答:通常科学和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 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 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

  反过来,技术也为科学提供了眼睛、耳朵和一部分肌体,扩展了人的触觉、听觉和感觉。例 如,电子计算机使气象研究、人口统计、基因结构研究和其他以前不可能进行的复杂系统的 研究取得巨大进步。对某些工作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例如测量、

  数据收集、样本处理等等,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 动了各方面的科研研究。

  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 并提供方向。例如基因工程技术促进了绘制整个人类脱氧核糖核酸基因构造的工作,这项技 术不仅提供了绘制基因结构的理由,也使绘制工作成为可能。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近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变得越复杂, 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在某些领域,例如,固体物理学(包括晶体管和超导体),没有意 义,但事实上却是人们经验的升华,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伦理公理”的来源是“从我们 天生的避免痛苦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 的”。

  由于研究物质的能力和制造物质的能力相互依赖,以至于人们不可能把科学和技术截然 分开。现代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科学的进步,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总之,可以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 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五、小论文 (30 分)

  读一篇科学家传记或科学史文章,写一篇心得体会。(800 字以上)

  《爱因斯坦文集》读后感

  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巨人,又是一位纯朴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智慧如同他的科学成就一 样,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敬意。

  爱因斯坦承认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自然。但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却不否认数学是 科学,他说:“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象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尽管如此,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的共性却是明显的,他认为这就是“求真”或者说“追问是”。

  除了客观性以外,他还认为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科学本身没有感情愿望,没有善恶观

   念。“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 子。”

  那么,科学与伦理毫不相关么?爱因斯坦认为并非如此。他首先承认“关于事实和关系 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伦理准则要表达清楚和贯彻贯一致,就离不开 科学理性,特别是逻辑理性。在他看来,伦理准则不是直观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从 一些隐含的前提中推论出来的。要推出有效,自然要讲逻辑。这些隐含的前提是“伦理公理”, 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样可以

  《爱因斯坦文集》里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的、一般认识论的、数学哲学的、科学 哲学的、伦理学的、哲学观的、社会学的、政治的,等等。尽管这本文集对许多重要的问题 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严密的论证,但这不足以泯灭这部文集的价值,毕竟这只是一部随笔, 而随笔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人;另外,毕竟——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超人,是我们崇敬的“人 化之神”,就像他说的人类不能没有宗教性的信仰一样。

  1938 年 10 月在纽约预计于第二年春季开幕的世界博览会工地上,把一些纪念品装在 一只坚固的金属盒里,埋在地下,准备等到 5000 年后(即 6939 年)让后代子孙把它掘出 来打开。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写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一封信也被装进了该金属盒 并埋在了地下。该信的内容如下:“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 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器的力量横渡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 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 落方便地同另一角落互通讯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 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 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所有这一切, 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 比的低下。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引自许良英等 编译《爱因斯坦文集》)

  爱因斯坦也是 20 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从他这封信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大 科学的家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以及对世界和平和全人类前途的深情关怀。他是全人类命 运的关注者。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

  

篇七: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 4 套真题题库 及答案

  A 质的差异 B 量的差异 C 程度的差异 D 特质的差异 2.经典条件反应学 习理论起源于()研究。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托尔曼 3.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 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A 概化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B 概化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C 无论概 化还是辨别过程,都应该提供“是样例”,而不应该提供“非样例”D 无 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不应该提供“是样例”,而应该提供“非样例”。

  4.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当儿童以同样的行为方式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 这叫作()。

  A 同化 B 顺应 C 适应 D 平衡 5.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是()做的。

  A 斯金纳 B 托尔曼 C 柯勒 D 廷克利泡夫主观题二、名字解释(共 3 题, 共 15 分) 1.正强化(试题分值:5 分)答:正强化指学习者行为的结局是 出现某个满意子,从而加大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2.知识的表征(试题分值:5 分)答:知识的表征即知识在头脑是什么 样子的。知识一般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

  3.观点采择(试题分值:5 分)答: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 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者说“换位思考”。

  三、简答题(共 2 题,共 40 分) 1.测量的结果为什么通称为“分 数”?简要说明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试题分值:20 分)答:因为:(1)

   科学的或好的测量通常用数字表示结果(4 分);

  (2)虽然测量的结 果也可以是文字的,可是文字分数都可以转换成数字的(4 分)。所以中 文采用了“分数”这个词。(2 分) 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为:(1)当 某一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甚至可以只有两级。(3 分) (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 了解得这么细。(3 分)(3)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 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订规则来精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 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 数就行了。(4 分) 2.A、B 类教学目标如何处理个体差异?(试题分 值:20 分)答:最小基本行为目标(A 类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先把这样的个 体差异引向时间维度(2 分),即允许不同的学生可以有快有慢地达成目 标(2 分),然后在一定的时间点上消除个体差异(2 分),即确保所有 学生都达成教学目标(2 分)。为了做到后一点,教师就得根据学生的实 际情况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以期在恰当估计的时间点上完成 教学(2 分)。

  行为发展目标(B 类教学目标)就不满足于人人都能达到的低标准 (2 分),因此也就不以时间维度来消除个体差异(3 分)。相反,行为 发展目标把个体差异导向成就维度(2 分),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能 力去做出更好的行为表现,去追求卓越(3 分)。

  四、论述分析题(共 1 题,共 30 分)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作为一种 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试题分值:30 分)答:学校对 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 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5 分)。

   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 3 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5 分)。

  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 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5 分) 儿童家庭的社会-经 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5 分)。

  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 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5 分)。

  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 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5 分)。

  题库二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 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 5 题, 共 15 分)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基因;

  基因里有 DNAB 细胞里有基 因,基因里有 DNA;

  DNA 里有染色体 C 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 DNA;

  DNA 里有基因 D 染色体里有细胞,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 DNA2.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精制有自发运作的倾向,而组织没有这种倾向 B 组织有自发运作的 倾向,而精制没有这种倾向 C 精制和组织都没有自发运作的倾向 D 精制和 组织都有自发运作的倾向 3.桑代克在一项实验里划了 3000 条线段,结果 表明()。

  A 重复促进成绩 B 重复比反馈更重要 C 重复和反馈同等重要 D 反馈比 重复更重要 4.在安斯沃斯的研究之后被确认的依恋类型是()。

   A 矛盾型 B 回避型 C 紊乱型 D 安全型 5.下面符合托尔曼的潜在学习实 验的说法是()。

  A 强化是学习必要的条件 B 学习是逐渐进步的 C 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 的 D 没有进步就表明没有学到或学会什么主观题二、名词解释(共 3 题, 共 15 分) 1.最近发展区(试题分值:5 分)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 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 平之间的区域。

  2.正态分布(试题分值:5 分)答:“正态分布”又称“正态曲线”。

  也叫“钟型曲线”;

  它左右对称;

  中间隆起成单峰;

  两边从数学上 说,可以无限延伸并下降,却绝不与基线(横轴)相交。

  3.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试题分值:5 分)答:A-类教学内容的 致命基础性是指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 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7 分)。

  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 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4 分)。

  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 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3 分)。

  

篇八: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篇九: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推荐访问: 电大 试题 答案

本文标题: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9篇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zhengwen/2022/1023/59694.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9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