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征文 >

2023年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9篇【通用文档】

发布时间:2023-10-21 12:40:14 | 浏览次数: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本次课题为我们扩大了语文教学的视野,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新元素《初中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带我们走进大自然关注深林、关注湖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9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9篇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篇1

本次课题为我们扩大了语文教学的视野,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新元素《初中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带我们走进大自然关注深林、关注湖泊关、注田野。虽然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提倡学生要观察生活,但是没有一个高度、一个主旨。一个观察生活这个概念太大,学生无所适从。而叶老师具体要求学生在3月x日是世界水日,走访当地水文站,开展水资源调查,写调查报告。还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板报稿,以班为单位,以年级为组,开展板报评比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写作和编报能力。如爱鸟周活动,每年x月x日至7日,是我省爱鸟周,我们又与吴城保护站联合组织学生开展“爱鸟护鸟观鸟,共享和谐之美”之类主题教育活动,参观标本馆,观看宣传片,听讲座。之后,举行类似题为《爱鸟周,我认识》征文竞赛。让学生在“看”和“听”中获得信息,在“写”的过程中,锻炼表达、输出信息的能力。也由对保护区,对鸟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学生的具体活动比老师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介绍要深刻得多。

本次课题给学生找到了学习语文的"本源,增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都有对未知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但当他们的求知的欲望建立在对感性认识的无知之上时,就会挫败他们的求知的欲望。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事物连感性认识都没有,何来的兴趣。所以我说叶老师的这个课题好。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篇2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己、充实自己,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

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篇3

一、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观念上有了明显的改变。以前的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认真地在书本上记下教师的讲解,以致于字里行间记得密密麻麻的,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师讲得细致,学生听得认真。通过探索实践,感觉到这种教学行为不符合新的教育理念。于是渐渐转变了教学理念,尝试学生的参与活动,从内心深处相信学生,使平时认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基本的解决。这一点变化我非常高心,一是自己在课堂上能够比较省力,只是恰当地适时地给他们做一点指导,感觉到非常惬意,而是学生们非常欢迎讨论式的教学,只要问题设置得好,一环套一环,一步跟一步,不一会就下课了,学生感觉不到疲倦,教师也不觉得声嘶力竭,口干舌燥。当然,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时时处处可以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前后左右的同学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组,随时随地的讨论。也有不利的一方面,由于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异,小组的学习水平优劣不等,讨论的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以后如果水平高低的学生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而且上课的时候,只要老师提出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前顾后盼地“说”“议”这个问题,不要等着老师说“现在开始讨论”后才去讨论,这样显得僵化呆板。通过这样的活动,我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会更加有趣。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教室中没有了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

尽管我暂时还没有真正达到这种语文教学的高超境界,但这是我终生努力的方向。二、上好的两节课

有时候,上了将近二十周课,不见得能够上好几节课。这一学期自己感觉到上好了两节课:郁达夫的《古都的秋》和姚鼐的《登坛山记》。

在讲解郁达夫的《古都的秋》的时候,着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分析找出记叙和议论部分,而且能够概括出五幅图画: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槐树落蕊而知秋→秋蝉残鸣而报秋→秋雨淋人人知秋→枣树秋色之奇观。在整个讲课过程中,设置了8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郁达夫的写景艺术以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出的感人至深的情感。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另外,我仔细地讲解了作者记叙古都秋景的语言特色,留意作者细腻的笔调,动词、形容词等词的使用等,通过课文的讲解,然后布置相应的作文训练,在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景物描写中如何观察、如何细腻的描写有了较好的掌握与运用。

姚鼐的《登坛山记》是桐城派的典范之作,这篇文章我自己在初中学过,以前给学生讲过,大专阶段也学过,但只有这一回给学生讲解过之后,才算对文章对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的思路是,学生应该了解登泰山的路线,应该了解作者在文中要表现的重点内容,应该了解作者透过本文要表现的思想等,在这基础上,给学生简单地介绍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的主张。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恰如其分的指导,自己觉得游刃有余,学生们学习得积极有趣,收效较大。

两节课的教授,说明了一个道理: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应该对这一节课有了比较独到地深入的理解(不是人云亦云),否则,没有意思,自己也觉得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首先提不起教师的兴趣,怎能感染学生。另外,完全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探讨学习,当然,这需要教授者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否则,自然从过去的“填鸭式”变成“放羊式”了。三、试题课的讲解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从这一学期开始,试题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解析能力,即不做详细的讲解,相当于考场上初次见到这个题目,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有较大的依赖性。我一贯的做法是基本上不提倡也不反对提前预习做题,而是当堂做题,一次锻炼学生的应激能力与自我做题的速度与准确性。之一方面有了一定的良好反应。当然,还需要不断的训练提高。

四、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

再搞以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这一学期继续采取课堂讲解、课后制作卡片结合的办法。尤其是这一学期通过广泛采取讨论的训练方法,学生通过课本下面的详细注释、结合平时的文言知识,加以讨论,基本能解决重点的字词句式及大意。长期进行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身不断地积累训练,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五、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办法之一自然是把课文讲深讲透,把试题讲深讲透,一步一步地,由浅入深地讲解,将自己设想成一个中等程度的学生,这个“学生”会如何理解这篇课文、这道试题,有了这种设身处地的想法,也就能想出适合于学生的思路,当然这个思路肯定是从学生出发,又高于学生的。师生自然就能达到沟通,达到知识的交流与传授。其他方法就是教师的语文素养了,包括粉笔字、普通话,阅读及朗读能力以及广泛的课外知识。这些方面我自身觉得还不够。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从事十多年语文教学我得到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尤其是自己至今还缺少一个系统的长远的读书计划,不能够持之以恒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仅仅圉于课堂教学,局限于一篇文章的“文本”讲解,没有从根本上充实自己,没有有计划地学习与语文有关的中外知识,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理解。没有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语文研究,不能够从语文教学中走出来,不能自拔于繁琐的天天如此的教学工作,不能高屋建瓴地搞好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自己的研究能力还很低,还需要在这一方面下大气力,深功夫。因此,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更好地服务。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篇4

语文新教材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新教材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甚至更为详细地提到“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这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__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__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例如,92年大纲与20__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__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试探性地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麻城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为此我请学生到城区和郊外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麻城》、《欢迎你到麻城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如何考虑“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让学生真正从凭借的例子中找到衔接的关系,从而找到读活语文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的。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篇5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既确保课程共同基础的落实,又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支持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必须注重应用性特点,加强与社会、科技及其他课程的沟通,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和独立的语文应用能力;必须发挥审美教育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必须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博古通今,面向未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总之,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全体学生“习得知识”“养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在各个不同层次上都得到发展。

一、课前准备

1.学习与调查。每学期初,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材,并采用多种形式,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主要是语文学习)情况。通过学习和调查,明确学期(模块)教学任务。

2.制订计划。以《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认真制定具体可行的学期(模块)教学计划。计划一般包括:(1)学期(模块)教学总体目标;

(2)《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简析;

(3)学期(模块)教学总体设想、具体措施和课内外教学活动;

(4)教学进度等。3.认真备课。

(1)强化单元(专题)整体教学,明确单元(专题)教学目标,精心安排单元(专题)教学全过程,处理好各种课型间的关系。

(2)备好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潜心钻研教材,科学地理解、准确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并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课文或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并按课时写好教案或学案。教案一般包括:①教学目标;②教学重点难点;③教学过程和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④板书设计;⑤练习或作业。根据教学实际,教案可详可略,但教学过程必须切实可行。

(3)加强集体备课。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每个单元(专题)教学前,备课组要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事先拟定活动的中心内容和形式,保证活动的质量。

4.其他准备。每堂课前,还要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有关材料、教具、多媒体课件、现代教学设施等。

二、课堂教学

1.实施教学目标。每堂课都要有明确而完整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评价”作用。2.优化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要灵活地运用“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提倡形成基本块状结构。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活动情境或问题情境,组织好学生的智能活动,保证学生智能活动的时间和质量;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2)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讲究“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在不忽视对必要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特别要重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取自己满意的学习效果。(3)要提倡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积极与各种集体学习活动,既要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心志,又要善于吸纳他人的意见,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4)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3.加强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必须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认真备课,认真抓好命题、指导和讲评三个环节。每学期大作文8次(包括12次口头作文),并安排适当的小作文及其他写作教学活动。

4.高级中学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校本课程,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学校、社区、家庭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尊重学生的意愿,指导学生选择选修内容,配好相关教材,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5.树立良好的教风。课堂上,教师要发扬民主,面向全体学生;教态亲切自然,精神饱满;一律用普通话教学,语言文明、准确、清晰,力求生动;板书规范、清楚;准时上课下课。

三、课后教学活动

1.安排适量作业。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编书面或口头作业,每次作业量以20分钟为宜,要求学生严格按规定完成,教师应认真及时地检查、批阅、讲评。

2.加强作文批改。每次作文,要有计划地精批三分之一,批阅中必须有恰当的眉批和总批;其余作文,也应浏览检查,划出错别字、病句,给予恰当的分数;要做好批改记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提倡面批。

3.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健康有益的读物,使学生每周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00字,有条件的学校要帮助学生养成每日读报的习惯;要指导学生采用写日记、随笔,办板报、小报的形式开展课外写作活动,使学生每周的课外写作量不少于1000字,并组织学生向有关刊物投稿;每学期还要组织学生参加12次课外听说活动。组织语文课外活动小组或文学社团,积极开展活动,为部分学有所长、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创造条件;抓好课外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小型的辅导活动,重在补缺补漏补差。

4.提倡写教学后记,反思教学中的得和失、经验和教训。要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每人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上研究课一节,每学年写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一篇。

四、评价与测试

1.明确课程评价的目的。通过正确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2.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书面考试、观察活动、成长记录等,同时要避免评价的繁琐化。

3.组织好学业水平测试或每学期的期末考试。考试命题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试题要覆盖面广,难易适度,针对性强。除去上述考试和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考试外,不要任意增加其他考试或变相考试。

4.考试前,要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复习工作;考试后要认真批阅试卷,做好试卷分析工作,并做好补偿教学。

5.高级中学要实行学分认定制度,并努力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篇6

一、积累与运用

虽然默写题应该说是常规题,都是基础的古诗文与文言文的背诵,但由于我对这类题型没有重视,虽然基本会背,但由于默写准确度不高,因此导致了不必要的失分。所以对于此类题型,在巩固背诵的前提下,应该要提高默写准确度,特别是对同音异形字和形近字、难写的`字应当注意。有针对性地夯实、提高。以保证送分的题目不丢分。

二、阅读

首先,我古文阅读的得分率不高,只有67%,主要是因为字词解释、句子翻译遗忘较厉害,内容又把握不准,而且对文言文从课内迁移到课外的能力还不够。对古文的复习,不够全面,没有突出强调重点,划出重点词解、重点句翻译,列出问题进行落实。

其次,说明文阅读部分,我的审题、到文中去找答案、组织答案的习惯、方法、能力还十分欠缺。比如第13题,答案非常浅显,只要会到文中去找答案,能抓住要点,再加上会进行语言的组织与归纳就能得分。再比如第14题,由于我对说明方法的生疏,导致了不必要的失分。鉴于此,我觉得我应该通过多做阅读的方法,以此来增强我的阅读能力。

三、作文

作文卷面不够整洁,内容缺乏深刻性,因为语言积累少,所以这次考试中语言较空泛缺乏感情色彩,语病较多。而且这次写作并没有扣紧主题,以致作文丢分严重。究其原因:一是语言积累不够,二是作文训练不够多。今后我应该重点强调书写、卷面,加大主题训练量,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总体来看,这次考试暴露出了我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一些问题,所以本学期我应该重点落实字词、默写和文言文阅读,夯实基础。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审题、析题的能力,落实作文书写,注意语言的积累,语句的通顺以及文章的结构。期待在新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能更上一层楼。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篇7

语文新教材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新教材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甚至更为详细地提到“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这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xx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xx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例如,92年大纲与20xx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xx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试探性地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麻城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为此我请学生到城区和郊外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麻城》、《欢迎你到麻城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如何考虑“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让学生真正从凭借的例子中找到衔接的关系,从而找到读活语文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的。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篇8

通过学习,我对如何挖掘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有进一步的认识,我准备从以下方面着手挖掘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

一、借用课外读物

1、借用报纸。平时自己收集报纸,主要有《中学阅读报》、《中国剪报》等,分发给学生阅读,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小文章、小故事,及一些知识点,轮流读给同学听,这样使学生既学会了从读物中筛选信息,又从同学读报的内容中获取了相关的信息。锻炼学生的听的能力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2、给学生推荐好文章。在教室里的学习园地中设一个板块——读书角。平时就收集一些好的经典文章,小故事,小知识等张贴上去,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同时也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把家中的藏书带来交换阅读,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同学。

3、阅读《初中生之友》,举行作文竞赛。每个月举办一次,评选佳作,积极向百草园投稿。

二、挖掘本土文化

我们县是一个古县,是南昌的后花园,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闻名天下的四大景观:东有凤凰展翅,西有狮嘴流涎,南有魁星转角,北有九龙进岗。安义历史攸久,无论哪个朝代,身处任何辖区,安义的光芒总是煜煜夺目,一如发源于九岭山脉、修水之巅的潦河,起伏跌宕的地形势貌,裹挟水流的沙石,经河水的冲刷打磨,形成丰富多彩的“潦河奇石”。而潦河流经奉新、靖安、安义与永修等地,唯独安义之潦石最为瑰丽。

总之,我在这次研修中的收获是沉甸甸的,对于现在已经尝到了网络研修甜头的教师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研修中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带动其他老师积极参与,以促进学校、学生的发展,同大家一起在网络研修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篇9

一、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观念上有了明显的改变。以前的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认真地在书本上记下教师的讲解,以致于字里行间记得密密麻麻的,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师讲得细致,学生听得认真。通过探索实践,感觉到这种教学行为不符合新的教育理念。于是渐渐转变了教学理念,尝试学生的参与活动,从内心深处相信学生,使平时认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基本的解决。这一点变化我非常高心,一是自己在课堂上能够比较省力,只是恰当地适时地给他们做一点指导,感觉到非常惬意,而是学生们非常欢迎讨论式的教学,只要问题设置得好,一环套一环,一步跟一步,不一会就下课了,学生感觉不到疲倦,教师也不觉得声嘶力竭,口干舌燥。当然,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时时处处可以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前后左右的同学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组,随时随地的讨论。也有不利的一方面,由于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异,小组的学习水平优劣不等,讨论的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以后如果水平高低的学生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而且上课的时候,只要老师提出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前顾后盼地“说”“议”这个问题,不要等着老师说“现在开始讨论”后才去讨论,这样显得僵化呆板。通过这样的活动,我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会更加有趣。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教室中没有了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

尽管我暂时还没有真正达到这种语文教学的高超境界,但这是我终生努力的方向。二、上好的两节课

有时候,上了将近二十周课,不见得能够上好几节课。这一学期自己感觉到上好了两节课:郁达夫的《古都的秋》和姚鼐的《登坛山记》。

在讲解郁达夫的《古都的秋》的时候,着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分析找出记叙和议论部分,而且能够概括出五幅图画: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槐树落蕊而知秋→秋蝉残鸣而报秋→秋雨淋人人知秋→枣树秋色之奇观。在整个讲课过程中,设置了8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郁达夫的写景艺术以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出的感人至深的情感。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另外,我仔细地讲解了作者记叙古都秋景的语言特色,留意作者细腻的笔调,动词、形容词等词的使用等,通过课文的讲解,然后布置相应的作文训练,在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景物描写中如何观察、如何细腻的描写有了较好的掌握与运用。

姚鼐的《登坛山记》是桐城派的典范之作,这篇文章我自己在初中学过,以前给学生讲过,大专阶段也学过,但只有这一回给学生讲解过之后,才算对文章对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的思路是,学生应该了解登泰山的路线,应该了解作者在文中要表现的重点内容,应该了解作者透过本文要表现的思想等,在这基础上,给学生简单地介绍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的主张。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恰如其分的指导,自己觉得游刃有余,学生们学习得积极有趣,收效较大。

两节课的教授,说明了一个道理: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应该对这一节课有了比较独到地深入的理解(不是人云亦云),否则,没有意思,自己也觉得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首先提不起教师的兴趣,怎能感染学生。另外,完全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探讨学习,当然,这需要教授者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否则,自然从过去的“填鸭式”变成“放羊式”了。三、试题课的讲解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从这一学期开始,试题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解析能力,即不做详细的讲解,相当于考场上初次见到这个题目,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有较大的依赖性。我一贯的做法是基本上不提倡也不反对提前预习做题,而是当堂做题,一次锻炼学生的应激能力与自我做题的速度与准确性。之一方面有了一定的良好反应。当然,还需要不断的训练提高。

四、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

再搞以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这一学期继续采取课堂讲解、课后制作卡片结合的办法。尤其是这一学期通过广泛采取讨论的训练方法,学生通过课本下面的详细注释、结合平时的文言知识,加以讨论,基本能解决重点的字词句式及大意。长期进行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身不断地积累训练,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五、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办法之一自然是把课文讲深讲透,把试题讲深讲透,一步一步地,由浅入深地讲解,将自己设想成一个中等程度的学生,这个“学生”会如何理解这篇课文、这道试题,有了这种设身处地的想法,也就能想出适合于学生的思路,当然这个思路肯定是从学生出发,又高于学生的。师生自然就能达到沟通,达到知识的交流与传授。其他方法就是教师的语文素养了,包括粉笔字、普通话,阅读及朗读能力以及广泛的课外知识。这些方面我自身觉得还不够。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从事十多年语文教学我得到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尤其是自己至今还缺少一个系统的长远的读书计划,不能够持之以恒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仅仅圉于课堂教学,局限于一篇文章的“文本”讲解,没有从根本上充实自己,没有有计划地学习与语文有关的中外知识,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理解。没有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语文研究,不能够从语文教学中走出来,不能自拔于繁琐的天天如此的教学工作,不能高屋建瓴地搞好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自己的研究能力还很低,还需要在这一方面下大气力,深功夫。因此,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更好地服务。

推荐访问: 期末 语文教师 初中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简短 初中语文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初中语文教师学期工作总结个人 2019学年度初中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老师期末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教师学期末总结
本文标题:2023年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9篇【通用文档】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zhengwen/2023/1021/78797.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3年初中语文教师期末个人工作总结9篇【通用文档】》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