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教学生“找米下锅”,让孩子爱上作文

发布时间:2022-03-13 09:51:37 | 浏览次数:

摘 要: 如何帮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境?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读名著,读网络,养成摘抄的习惯,多背诵,从书本中找“米”。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还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记录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第一手鲜活的写作素材 ,为学生在写作方面获得成功搭建平台,鼓励他们不断获得进步。作者就作文的评价和批改方式作了一些探索实践。

关键词: 农村初中 作文 阅读 生活

“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最怕写作文。”这是农村初中学生中流行的顺口溜,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可见一斑。写起作文来,抓耳挠腮,搜肠刮肚,最终“挤”出来还是干瘪可憎的习作来,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少积累,缺乏生活经验,“无米下锅”,自然出现前面所说的窘态,写起作文来是照搬作文选上的习作,形成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局面,批改起他们的习作很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起大量的鲜活的写作材料,构思好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令人眼前豁然一亮的优美的习作,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1]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阅读就是典型的求知过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行为激发写作与创造的灵感,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勇于创新而非呆板凝滞的人;还可以通过阅读汲取无数的语言精华,然后内化生成,使自己的写作语言渐染亮色,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将会使年轻的生命厚重而丰满。

1.阅读。

(1)名著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文学作品多是万千世界中自然美、生活情趣美和自然美、理想美的艺术语言的总结和作家情感的铸炼,是作家用形象思维和炽烈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阅读可以说是间接的生活积累。加强学生的阅读,可以丰富他们的阅历,增长他们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不断认真地读书,知识才能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思如泉涌。可是文学名著浩如烟海,仅靠学生个人阅读,由于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少,加上农村条限制,一户人家很难能有多少本名著,周边又没有图书馆,效率比较低下。发挥集体的力量,组成读书小组,开展读书班会或主体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收到一个智慧与另一个智慧交流得到两个智慧,才能使效能最大化。我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顶级名著,规定学生必须完成,采用考试和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检查。

(2)媒体阅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网络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多媒体以其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效果的运用,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降低思维的难度,加深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网络最大作用仍是获取信息,学生上网后可以最快地多角度了解所发生事件,对于学生知识更新,拓宽视野,作用巨大。一个见多识广的学生,写起作文来自然与孤陋寡闻者不一样。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教会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向学生推荐一些对我们学习有帮助的网站,可发挥其对我们学习的促进作用。

2.摘抄。

摘抄是材料积累的重要手段,也是开拓创作的源泉。那应该积累哪些内容呢?是不是拿到一本书便复制过来呢?又应指导学生该积累些什么呢?在倡导组织学生阅读的同时,我要求每一位同学准备一个较好的摘抄本,在精读的基础上将作品中的句词、谚语、格言、警句、短诗;精彩的描写、动人抒情、精辟的议论及精美的开头、过渡、结尾等摘录下来。

在摘抄背诵的同时,还必须分析其中好的语句和字词的妙处,并及时记录个人所受的启发(在写作上、为人处世中等其他方面),可以从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等多个角度分析。还可以学习佳作的写作技巧模仿写一两句,运用好的词语造句。从阅读到摘抄,完成了第一个飞跃,更重要的一步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手中资料,将抄录下来的这些精华,经常翻一翻,读一读,有的还要熟读成诵,实现多吸收,这样就会使这些精华慢慢地据为己有,在写作中不知不觉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浑然一体;不断地总结在摘抄中分析模仿佳作后的心得体会,在实践中检验。而且在实践的运用中还要善思考,主要是善于把别人的文章与自己的文章或感想进行比较,这一比较的过程便是提高的过程。开头为何不吸引人,结尾为何平淡不深刻?语言为什么不生动?构思为什么不巧妙?他是怎样写出的呢?好在哪里?我怎样加以运用?每读一篇文章都应做出如此思考。这样坚持下去,别人的长处就能逐渐为学生所用。

3.背诵。

阅读和摘抄仅仅是在脑海中有个印象和在笔记本上有个痕迹。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能丰富人的知识储备。那些名篇、警句、成语、典故,只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脱口而出,成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招之即来,诉诸自己的笔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纵观历史,大凡有所建树的作家、思想家、文化人都是喜欢背诵并善于背诵奇文妙章的高手。著名作家和学者钱钟书于1933年移居上海,在私立光华大学外文系任讲师,兼任国文教员。当时钱钟书和同事顾献梁住在一个房间,顾献梁正在读着一本外国文学批评史,钱钟书说:“我读过这本书,不知现在还记不记得。你随便抽几段考考我。”顾献梁听了以后,半信半疑,特意找了几段比较难的段落读了个开头,让钱钟书接着背诵。结果是每一段落钱钟书都能流利地背出来。还有巴金先生,他10岁的时候就可以将《古文观止》里的200多篇文章背诵下来。几十年过去了,他在晚年的时候说,他之所以后来成为作家,写出了那么多的小说和散文,全靠当年那200多篇背诵的文章垫底。可见提升写作水平,背诵是必不可少。2010江苏高考的文言文作文引来社会热议,南京市语文基础知识阅卷组组长、古典文献学专家吴新江在看完全篇后,仅对文章的注释就写了4页纸,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也对这名考生高度赞扬,他表示:“以他现在的文化修养完全可以被破格录取!”据有关新闻报道看,该考生自幼喜爱古文,曾通读《资治通鉴》至烂熟于心。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帮助同学搜集、整理典型的名言名句,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收集,自己背诵,教师可以定期进行检查,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奖励。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要使我们的学生喜欢上作文,就必须教会他们学会观察,学会留心生活。

1.细心观察。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的培养,首先在课堂中以教材中的范例教会学生如何观察。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的节选《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先生对夏季暴雨特点描写非常形象,风带着“雨星”乱撞→极硬的“雨点”砸起许多土→“雨点”停了→“雨道”往下落→“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只是那么一片,一阵”,“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一个水世界”。离开仔细观察,老舍先生是绝难写出如此传神的画面。其次,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法布尔的《昆虫记》中许多细节描写离开长期的认真地观察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施耐庵在写《水浒传》的时候,为了把武松打虎这一故事情节写得活灵活现,引人入胜,不顾家人的劝阻,钻到深山老林里,观察老虎的动作。

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布置学生一些观察作业,如观察雷雨来临前的蚂蚁活动,等等,并把过程记下来,看谁观察得仔细。

2.用心生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日常生活,世态人情,历经提炼深化就是极好的文章。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杨二嫂、闰土、阿Q、鲁四老爷等人物形象,无一不是先生对社会原型的认真观察并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如让学生利用星期假日给父母洗衣做饭,给妈妈梳头,感受亲情;农忙时回家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体验农民的辛劳;有意识地去观察各行各业人们的生存状态……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写作的品位得到提升。

3.记录生活,养成写随笔的习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3]可灵感是稍纵即逝的,怎样把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思维火花记下来呢?随笔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我在教学中讲了唐代诗人李贺用锦囊记下妙句的故事并告诉学生随笔的一些基本特点。(1)不拘形式,务求真情实感。只要自己觉得有意味的,都可以写下来,不拘形式,不受羁绊,不媚世俗,不鹦鹉学舌,让心田辉映着纯真的亮色,让思想感情的清泉潺潺流淌。(2)勤于采撷,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的源泉。有人认为,写好文章的关键是要有丰富的阅历。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因为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多,绝大多数同学还谈不上有曲折的经历,也不可能广泛地接触社会,这是他们的不足,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缺少写作的源泉,也不能说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来。那么,他们写作的源泉在哪里呢?它就在他们的脚下,就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多梦的年华、浪漫的情思、难解的困惑、省悟的欣喜,生活中的苦涩与甜美,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点点滴滴都可以一吐为快,涉笔成趣。只要敏于发现,勤于采撷,他们就会发现,“随笔”的源泉永远鲜活,永不枯竭。

三、“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了从书本上汲取到的丰厚的知识积累和从生活中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经历,有了写作甚至创作的欲望,如何燃起其热情,使其走上热爱写作的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有所收获,这是我接下来要实践的事。

1.搭建学生走向成功的平台。

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地准备了几个精美的本子,分别把它们命名为“嫩芽集”、“小草集”、“栋梁集”,在任教七年级时,批改到学生的优秀习作时,我让学生把它抄到“嫩芽集”上,八年级的抄到“小草集”上,九年级的抄到“栋梁集”上,凡是被抄到作品集上的习作,在作文评奖课上,像分析课文那样分析它的成功之处,许多同学都希望自己的习作能被我“录用”,写起作文来也非常认真投入;另外在班级我还在板报上开辟专栏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建议学校广播站开播“优秀习作欣赏”栏目,画廊辟出专门版面张贴学生的优秀习作,一方面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也让其他同学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组织学生参加市教育网组织的网络作文大赛,多名同学获奖。鼓励学生向报纸杂志社投稿,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印刷体,那种喜悦溢于言表。当然也不是说所有同学都能一下子就获得成功,当他们在写作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时,我给他讲有些写作大家也曾“走麦城”的故事,像科幻小说鼻祖凡尔纳年轻时曾十六次投稿遭拒,但他没有放弃,终于写出了著名的《海底两万里》,帮助他们分析作品值得改进的地方,鼓励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2.重视作文评语的激励指导作用。

学生辛辛苦苦完成一篇作文,都有一种急于知道老师如何评价自己作文的心理欲望,因此教师应给予及时批改,教师的评语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我在给学生作文下评语的过程中,努力执行自定的“三多三少”的原则,总体上“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作文技巧方面“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价”,情感上“多一些温馨的亲情关怀,少一些冷冰冰的旁观”。

3.改革作文批改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作文的优劣得失。

教师是学生作文优劣的主要评判者,可对作文的批改权不能独霸,除了传统的面批和集体批改外,我每学期还尝试着组织学生进行一两次互相批阅,一方面让学生体会老师批阅作文的艰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批阅中发现作文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的方法,提高其鉴赏能力。对学生的批改情况,还要进行再批改。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改进,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不像以前那样提到写作文就害怕,而是提起笔来洋洋洒洒,作文不再似以前那般令人倒胃口,而是色香味俱佳的“大餐”。

参考文献:

[1]培根.论读书.

[2]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陆游.文章.

推荐访问: 下锅 作文 爱上 教学 让孩子
本文标题:教学生“找米下锅”,让孩子爱上作文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zuowendaquan/2022/0313/31216.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教学生“找米下锅”,让孩子爱上作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