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小学品德课堂中有效运用学习起点之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02 00:13:29 | 浏览次数:

【摘要】所谓学习起点,是指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已有储备。只有关注学习起点,教师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实效。本文针对目前品德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起点,从找寻学习起点、立足学习起点、把握学习起点三方面展开实践与探索,在引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除认知困惑,健全学生道德价值观,最终提升学生道德能力。

【关键词】品德教学学习起点有效 所谓学习起点,是指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已有储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教学中开展的各项活动与游戏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关注学习起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那么,如何有效运用学习起点呢?笔者就此展开一些探索、尝试。

一、找寻学习起点——掌握学情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于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础去进行教学。”那么,怎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础去进行教学”呢?

1.找寻起点:在教材的内容中。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出发,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迁移。因此,钻研教材,从教材设计中研究学生所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它的前后联系,对于找寻学生的学习起点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品德教材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特点,很多相同主题的内容会在不同年段重复出现。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了解知识的生长过程,进而根据不同年段教学内容间的联系,找到切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起点,进行合理的教学预设。

如执教《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时,通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笔者发现虽然本课与一上第三单元中《我的爸爸和妈妈》一课,同属于“我爱我家”主题。但两册教材的内容要求、层次梯度是不一样的。一年级的学生感性思维为主,教学《我的爸爸和妈妈》时,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片段,集体跟唱儿歌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爸爸妈妈的爱就行了;三年级则不同,学生需要在体会爸爸妈妈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要懂得用实际行动去关爱家人。找准了学生的这一学习起点,再进行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2.找寻起点:在学生的生活中。

小学思品教学的学习起点不仅要从思品课教材中去寻找,也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项重要资源,它可以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背景、情感基础以及认知程度等。教师在课前如有充分的了解,就能够准确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思维走向,从而建构一个最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探究空间,帮助他们获得最佳发展。

在执教《家人关爱我成长》时,笔者课前了解到学生在生活中能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疼爱、照顾,但他们却并不完全清楚家人为自己健康成长所付出的辛劳。同时,有的学生习惯了家人对自己的疼爱、付出,但不知道珍惜和感激。生活中,从来不去想自己该为家人做些什么,他们不知道爱应该是双向的。

基于这样的学情调查,引导学生体会家人对自己的付出,并以实际行动感激家人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笔者就设计“走进父母的一天”以及“让爱住我家”的教学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找寻起点:在收集的资料中。

由于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不再仅仅只有教师和教材,他们从父母长辈、课外读物、媒体、网络等渠道中已经接触了很多的信息资源。所以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这就意味着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学习起点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有待了解而且必须了解的未知数,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师要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找寻学生学习起点。根据学生资料搜集的反馈结果,教师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真实起点和发展需要,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时,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发现,学生关于家人对自己的关爱,记录的基本上都是家人为自己的付出事例,学生对爱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浅层次。而对自己严格要求,有时候甚至批评责备,这些从另一种角度来诠释家人关爱的事例却寥寥无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能够很轻松地从家人的付出中体会家人的爱,但却不一定能够从严格要求中理解家人的爱。根据这样的学习起点,笔者临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课堂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课前学生收集与主题内容相关的事例、资料,不仅能够丰富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便于教师找寻学生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对于这一主题内容的认知程度,关注角度以及兴趣点等,教学时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二、立足学习起点——以学定教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这就意味着品德教学活动必须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教学活动。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依据学习起点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会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1.根据学习起点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因此,教师在定位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通过课前的学习基础分析,及时掌握学生在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现状,从而确定教学目标。

如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时,基于学生“习惯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却不知道付出与感恩”这样的学习起点,笔者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萌发感激之情。(2)懂得家人的爱能使自己健康成长,理解家人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所付出的辛劳。(3)能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关心体贴家人。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有效品德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学前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使教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流程,最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学习活动。

2.根据学习起点设计教学内容。

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都知道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但往往只在备课时去“备学生”,这时候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学生真实的思维水平以及认知基础,而以这样的学情设计出来的教学内容便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之间存在了一定的距离,教学无法达到真实有效。因此我们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前,必须了解学生的相关学习起点,看一看不同层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準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

在执教《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前,笔者设计一张调查表请学生回家填写,表格如下:

我和我的家人

我和妈妈的故事我和爸爸的故事我想对他们说的话上交后,笔者通过整理发现:学生调查表上写得满满都是父母为自己做的事,却鲜有自己为父母做的事。看得出来,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爱和关怀应该是相互的。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于是,笔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安排了“故事回忆”、“辨析讨论”“感恩父母”三大环节。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讨论中,不但知道了父母的爱有多种形式,同时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这也为他们在今后生活中能用实际行动体贴家人、关爱家人铺垫了情感基础。

三、把握学习起点——生成精彩

在品德教学过程中,由于面对的是具有鲜活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因此,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状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课堂上,学生的状态不可能一成不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变化,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学生的学习起点更是在不断变化。当课堂上所暴露的学生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善于根据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敏锐捕捉不期而遇的生成点,绽放课堂中不曾预约的精彩。

1.在对话讨论中把握学习起点。

新课程告诉我们,品德教学活动就是师生、生生不断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课前没有想到的“意外”,这些“意外”正透露出学生对某项新知识的掌握存在困惑,是学生在动态课堂上所暴露出的新的学习起点。此时,教师可以抓住课堂上所呈现的学生认知困惑,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的深入对话,推动学生展开深度的思考。在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讨论对话中,使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生摩擦,在摩擦中不断刺激道德认知结构的改变。而在改变中,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执教《家人关爱我成长》时,有学生提出自己曾经在学校摔跤皮擦破了,他不敢把这事告诉爸爸,因为爸爸要打他。这一插曲,反映出在学生的思维中,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要打自己。此时,学生对父母关爱的理解是狭隘的,这成为困扰学生的认知困惑,也无疑是学生在课堂上所暴露的新的学习起点。针对这一学情,笔者马上设疑请学生思考:“同學们,那你们认为这位爸爸打孩子真的是不爱他吗?”于是,学生们开始热烈地讨论。随后笔者顺势引导:生活中,爱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家人对你的批评和严厉,也是一种深深的爱,我们要学会理解。

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借助课堂讨论等方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 “生长”新知识。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能把握并灵活应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这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课堂辨析中把握学习起点。

品德教学中的辨析题能有效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深化对课本中道德概念的理解与认知。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引入思辨性的道德问题,不仅能对学生的日常言行作跟进性指导,同时也能让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走向以及对道德认知的理解程度。在判断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学生判断过程中出现的认识上的错误,往往是他们个体对课堂体会的真实写照,也是个体新产生学习起点的真实透露。此时,教师可以将辨析主问题细化成若干个与之相应的次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最终打通“不懂”与“懂”之间的关节,让学生明辨是非,提升认知。

执教《家人关爱我成长》时,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思辨:“在学习或生活中,有些事情爸爸妈妈不帮我们做,说明他们不爱我们。你赞成吗?”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举手表达不同观点。学生意见的不统一,意味着新的学习起点已产生。于是,笔者顺势将思辨主问题设置成三个次问题:(1)爸爸妈妈哪些事情不为我们做?(2)如果我们自己做这些事情,对我们有帮助吗?(3)以后遇到类似的事,你会选择自己做还是他们做?这样借助一系列前后关联的次问题,有效引发学生对思辨主题进行逐层、逐级的思考与辨析。进而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明晰“疼爱”与“溺爱”的不同之处。

辨析题,不仅在于问题本身具有思辨性,更重要的是问题的提出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的品德课堂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借助一个个思辨性的题目,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他们分析认知困惑,进而提升道德认知。惟有如此形成的道德认知网络才是学生自主构建,才能在他们脑中根深蒂固,并最终指导他们的日常言行。

【参考文献】

[1]陈琦等,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 3

推荐访问: 品德 课堂 策略 起点 小学
本文标题:小学品德课堂中有效运用学习起点之策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02/27229.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小学品德课堂中有效运用学习起点之策略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