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踏遍草原人未老

发布时间:2022-03-03 10:21:27 | 浏览次数:

内蒙古大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天高云淡,小溪潺潺,牛羊成群。那片辽阔的土地自古就孕育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和美丽的梦想。就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武晓东纵横驰骋,自由追逐着事业与自己的梦想。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三十多年岁月中,他将自己的青春、智慧与热情都挥洒在了这片土地上。终于,在足迹踏遍了内蒙古无数草原和荒漠之后,他终在动物学、动物生态学和草原啮齿动物生态与草地保护的教学与科研上成就斐然。

将科研追求谱写在大草原上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到西部的阿拉善荒漠,武晓东进行了草原、林地、农田、沙漠和荒漠的啮齿动物野外科研调查,建成了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啮齿动物研究室,保存有2000余套的啮齿动物标本;创新地提出地带性啮齿动物群落理论,应用3S技术分析地带性啮齿动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创立区域性、系统性、综合性预测和控制草原鼠害的理论;并在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的研究中,创新应用非线性、系统性理论对群落的结构、多样性与物种共存开展科学研究,使国内有关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的研究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武晓东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特性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研究。他在阿拉善荒漠区选择了4种不同人为干扰条件(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禁牧区)的固定样地(0.96公顷)和对应的典型线路取样(40公顷),在2种尺度上研究不同人为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的变动规律,揭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和过程的动态特征,提出不同人为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和过程的新理论,为西部开发生态治理中的鼠害区域性和综合性治理提供可应用的依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他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地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过程的敏感性反应又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人为不同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的年度和季节动态特征,同时分析了栖息地破碎化过程中各干扰下主要啮齿动物种类的敏感性反应特征以及动物群落变量与植物群落变量的相关性,根据国外栖息地破碎化过程中物种敏感性反应的研究新进展,在研究结果分析上增补了栖息地破碎化过程中主要啮齿动物种类的敏感性反应分析。

紧接着前期大量的研究数据,他应用神经网络技术研究了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啮齿动物群落对不同干扰条件敏感性反应机制及其预测模型。通过项目的进一步研究,在理论上可提出人为不同干扰下栖息地破碎化过程中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过程敏感性反应机制的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栖息地破碎化理论、保护生物学理论和恢复生态学等当代生态学中前沿的最新理论,揭示了啮齿动物在荒漠退化生态系统和脆弱生态系统中敏感性反应的机制,特别是对于不同干扰方式的敏感性反应机制,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样方尺度和区域尺度上的预测模型。

根据前期研究的基础,武晓东提出人为干扰下栖息地破碎化过程中啮齿动物集合群落格局过程新理论,同时通过在较长时间和较大尺度下对该地区人为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集合群落格局的动态与预测研究,实际检验当今集合群落的新理论,揭示鼠类集合群落在荒漠退化生态系统和脆弱生态系统中敏感性反应的机制,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样方尺度和区域尺度上集合群落的动态预测模型,填补国内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研究空白。

除了专注于荒漠啮齿动物的研究,武晓东还将目光投向了草原鼠害生物防控技术的研究,通过承担农业部行业项目,他发现传统鼠害防治方法存在较多问题,已不能继续延用,应根据鼠害的发生机理,运用生态系统自我调控的功能,寻求一种生态防控途径。

武晓东以内蒙古自治区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区布氏田鼠和东北鼢鼠2个主要鼠种形成的鼠害为控制目标,以恶化鼠类生境适合度、强化自然制约因素、弱化或消除鼠害诱导因素为基本出发点,着重从生境、鼠害和家畜三个层次及三者间的协动关系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并以此为依据,从多个层面探讨草原鼠害生物防控的技术途径和实施方法,研发适宜草原鼠害防控的生物源毒鼠(抑鼠、驱鼠)药剂,组装草原鼠害综合生物防控技术规程,建立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和推广,组建草原鼠害区域性防控技术体系,为我国鼠害防控实践向无公害型、自然和谐型转化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将学科建设放在重中之重

学科建设也是武晓东工作的重点。武晓东从事的学科——草业科学属于国家重点学科,他是草业与草地资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是教育部批准的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地资源”创新科研团队主要参加人。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学科点是全国开展草业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草地资源分类、区划、评价和合理放牧利用,牧草资源收集、整理、牧草育种、草原啮齿动物分类和生态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学科建设中,武晓东组织学科团队完成了“草业科学研究系列专著(12部,科学出版社出版),组织建设了“草业与草地资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他还主持完成了“草地资源管理与保护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建设”,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将对外交流视作精神滋养

学术交流对科研工作有着推动促进作用,武晓东深谙这一道理,多年来他也一直走在学术交流的前列。

2009年,武晓东率课题组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Franziska教授、Elke博士研究组关于荒漠地区小毛足鼠的繁殖特征、活动的昼夜节律和社群行为进行了合作研究。2010年,双方进一步对小毛足鼠的行为活动进行试验验证,同时对荒漠区小毛足鼠的种间关系进行了调查。通过该项目两年中关于啮齿动物种群和群落生态学、啮齿动物行为生态学的合作研究,达到预期结果。

武晓东还是各大学术会议上的常客。2006年他应邀参加由中国生态学会和动物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第三届生物资源与生态保护学术会议”,作题为“中国典型半荒漠与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研究”的报告

2009年,他参加了“第23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发表会议论文1篇,与参会的国际代表就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同年7月,参加以“生态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中国生态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指导2名博士研究生分别就不同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的反应和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大会报告,与参会的生态学专家关于本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0月,参加由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和中国草学会共同举办的“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与参会代表就草原资源与环境、切实做好草原保护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2010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召开的“2010年全国农田杂草及农区鼠害防控工作研讨会”,作题为“GIS在鼠类分布与区划中的应用”报告。2011年,参加中国生态学学会举办的学术年会,指导3名研究生进行了大会报告,与参会代表就全球环境变化加剧和倡导和谐发展的背景下,资源、环境可持续管理的生态学机理和方法途径,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和中国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学术交流。2012年应邀赴德国参加“Tropentag 2012 Resilience of Agriculture Systems Against Crises”大会。

踏遍草原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武晓东是一位朴实执着的大学教授,也是一位永远在行走和探索的科研工作者。他的脚下是比草原更辽阔的道路,眼前是比蓝天更高远的追求,未来他还将在草原动物与生态保护的科研教学工作中,一路向前,向前!

推荐访问: 踏遍 草原 人未老
本文标题:踏遍草原人未老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03/27984.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踏遍草原人未老》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