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古色古香墨韵浓

发布时间:2022-03-10 10:32:36 | 浏览次数:

材料丰富多样,品种繁多,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今天,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砚台虽然正在逐渐失去使用情境,但其所蕴含的文人情怀仍拥有着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砚台的起源与演变

如果要探究起中国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

砚台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早在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现矿物颜料,并试图用它来美化生活,砚台就应运而生了。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有石砚的雏形。随着秦朝统一中国文字,砚台也正式登上“大雅之堂”。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到了宋代,在甘肃洮河流域产生了一种绿色砚石——洮河绿石,同时,澄泥砚的制作也愈加成熟,至此,我国四大名砚端、歙、洮河、澄泥正式出现,列为四大名砚,流传至今。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而今有橡皮砚。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

砚台的种类

砚,按材质来分,可有石类、陶瓦类、金属类、漆砂类等,而砚的主要材质是各种砚石。砚石一般以产地命名,我国出产有200多种砚石,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红丝砚(另一说法为澄泥砚)。而事实上,中国古砚品种繁多,远不止此,如松花石砚、玉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端砚

端砚,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故名端砚。 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那么端砚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端砚历来为世人所重,唐代已被列为贡品,后世端砚流传甚广,影响益深,逐渐被推上”诸砚之首“的位置。

端砚石细腻温润,“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元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暖嫩而不滑”,发墨利笔,是上佳砚材。端砚石石品丰富,有石眼、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蕉叶白、青花、翡翠、火捺等石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端砚按砚石颜色可分为紫端、绿端、白端等,另有黑端的记载。端砚石主要颜色是紫红色,色泽古朴典雅,庄重大方。端砚石按坑口可分为老坑、坑仔岩(另称“岩仔坑”)、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半边山、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白线岩、有冻岩、蚌坑、龙岩、斧柯东(沙浦诸坑)、七星岩等,而其中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出产石质最佳,称为“上三岩”。端石石质最好的,当首推老坑诸洞砚石,开采十分困难,苏轼《端砚铭》云:“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

歙砚

歙砚,产于古歙州(今安徽、江西一带),故名。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唐属歙州)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早在南唐、北宋时期,龙尾砚就已著称于世。南唐后主李煜称赞“龙尾砚为天下冠”。宋代龙尾砚被列为朝廷贡品,文坛大家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蔡襄都曾为龙尾砚撰文、填词、写诗,更使其声名远播,身价百倍。

龙尾砚砚品丰富,一般可分为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五大类分为:眉纹、金晕、金星、罗纹、鱼子。眉纹:又称眉子,即石材的纹理如美人之蛾眉;金晕:砚史上称为驴坑石,色金青碧,上有金黄色晕块;金星:素被推为上品金星,一般形如谷粒,融结于砚石之中,翌翌发光;罗纹:纹似丝罗;鱼子:形状分布均匀,如鱼卵状的细小黑点。

龙尾砚石质秀美,概之为涩、细、润、坚。涩:即石有锋芒,发墨如砥。细:则墨膏稠腻,且不损毫。润:石质紧密温润,故贮水难干,墨色不燥。坚:即坚劲耐磨,经久不乏。

今天,龙尾砚继承传统风格,在造型、纹饰、布局和雕琢技艺上,广泛吸取金石、汉魏石刻、中国画等的艺术特色,形成了“清新、淡雅、简洁、古朴”的艺术风格,推陈出新,精心设计,制作并生产出一批批优质新砚品,先后获得国家外经贸部、轻工部的优质产品荣誉证书和明星县市经济成果博览会金奖,多次被选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珍贵礼品。当代著名画家刘海粟、吴作人、陈叔亮、李苦禅、李可染、李铎、程十发、黄永玉、启功都曾为龙尾砚泼墨作画、挥毫题词,盛赞龙尾砚“石冠群山”,是“砚国名珠”“宝砚”。

龙尾砚的生产,今天得到更大的发展。艺人们在继承“精细秀逸”传统文化风格的基础上,又广泛学习诗词,金石、汉魏石刻、中国画等艺术,并结合龙尾石特性,形成了清晰、淡雅、简素、古朴的独特风貌,深受人们赞赏,被当今画家誉为一颗璀璨的“砚国明珠”。

洮砚

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唐属洮州)一带洮河深水处。洮砚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北方最为贵重,宋时已经稀少,解放后又恢复了生产。

洮河砚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传唐代柳公权论砚:“余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而洮河砚石具体开采年代无从可考。

洮河石纹绮丽,故洮河石又被誉称为“绿漪石”“绿歌石”。洮河砚石采石坑口颇多,有喇嘛崖、水泉湾、水城右边(纳儿)、碣仔岩、滨上岩、扎甘岩、大谷岩、沙扎、结拉、中沟、圈滩沟、鹰子嘴、拐洞湾、石虎梯等多处,以喇嘛崖、水泉湾水坑等老坑砚石为上乘,又以宋代老坑喇嘛崖所产崖石为最优。洮河石产地地处偏远,苏轼称之在“西山之西,北山之北”,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开采十分困难。

红丝砚

红丝砚,产于古青州,在今青州黑山和临朐老崖固一带。红丝砚因其主色为红,而有典型的丝状纹理而名。红丝石石质坚紧细密,其发墨性能却颇得争议。而“四大名砚”之说,并不虚妄,且不说红丝曾位居其首,只是与端、歙、洮河并列,就足以说明其发墨性能之优异。

红丝的颜色艳丽,纹理变幻无穷,这点是没有质疑的。 《砚笺》引《砚录》之记述:“红丝石红黄相参,不甚深,理黄者丝红,理红者丝黄,其纹匀彻。”同时《砚笺》还记述了汪彦章的红丝砚铭:“餐霞道士赤肤肌,隐然脉络乱红丝;千龄不败坚且滋,谁其忍者断厥石。”对红丝砚纹理、质地进行的赞颂。

红丝石现今主要采石坑口位于青州黑山和临朐老崖固两地,两地相距二十公里,所产红丝石质纹色不同。黑山为唐代采石所在,而老坑已失,目前所产之石易需经过严格挑选方可得佳材。老崖固之地,清代已在其处开采红丝,所产红丝特点是纹理奇幻,变幻无穷,在当今奇石市场亦很受欢迎。

澄泥砚

唐代,开始以直接以澄泥砚直接制作澄泥砚。在“四大名砚”中的红丝砚无出产之后,澄泥砚补列为“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制作地域广泛,多集中在黄河沿岸,据记述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均有制作。澄泥砚的制作名家有宋代绛州的吕道人,所制澄泥砚被世人称为“吕砚”,十分珍贵难得,历代砚谱著录中多有记述。

澄泥砚制法复杂,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记述:“作澄泥砚法:以墐泥令入于水中,挼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以一瓮贮清水,以夹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溲如面。作一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至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荫干。然后以刺刀子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亚于石者。”

由于烧制温度不同,澄泥砚呈现出鳝鱼黄、虾头红、蟹壳青、玫瑰紫、绿豆沙等不同颜色。清代《砚小史》云:“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黄质黑章名鳝鱼,黄者色若鳝鱼之背,又称鳝肚黄,较细腻发墨,用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窿之墨,盛暑不干。”

砚台的制作工艺

选料:刻制石砚的石材必须质地坚实致密、细腻滋润、刚柔相宜,发墨好、下墨快,贮水不易干、盛墨不易臭,发墨而不损毫。

设计:要从传统砚刻的因材施艺着眼,从整体的效果出发,在题材、形制、构图等方面进行创作设计,既要根据石材质地、形状、纹理、色彩等不同情况,因材施艺,又要注意美观、古雅,适于研墨。

造坯:从研墨实用和鉴赏角度出发,将石料的优质部分留作砚堂(墨堂,研墨处)和砚池(墨池,储墨处),要适于研墨、泚笔和储墨。如墨池过深,储墨就易滞留,积累难以洗涤;过浅,研墨时易外溢且储墨少,不便于书写使用。坯璞要求平整。

雕刻:砚石雕刻一般要求掩疵显美,不留刀痕。有的优质高档砚材只要稍加雕琢甚至不加雕刻,稍事磨光便可成一块非常珍贵的砚──平板砚。

磨光:先用细砂将砚面及雕刻部分细磨,磨去刀痕和凿口,使砚面平滑,又不至影响所雕刻的图纹。然后再用滑石、水磨细砂纸反复匀磨至手触无铓,平滑溜手为止。再以油蜡涂抹全砚,使其更加晶莹光洁,纤维不染。

配盒:佳砚均需配盒,以保护砚石的纹饰、铭文,防止尘埃入砚,而且还可保持砚石的滋润。砚盒多以红木、楠木经刻制、磨光、打漆等过程制成。

砚台的鉴别方法

看: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如果砚已经修补过,其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总会有些差别。

摸:拿到一方砚,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来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则说明其石质较差。

敲:将砚面用五指托空,轻轻击打,鼓用手指弹砚,闻其声。若为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体现出端砚质地的嫩与老。而歙砚敲击则以清脆的“铛、铛”金属声为最好,如果发出“噗、噗”的声音,就说明该歙砚多泥质,或石质有暗伤痕,为下品。

洗:砚最好要经过清洗再辨认。尤其是古砚因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砚的自然美纹,也分辨不清砚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砚的墨痕,看砚石是否有伤痕和修补过的痕迹。

掂:用手掂砚的分量。同样大小的石砚,一般来设砚石重的校结实,颗粒细,轻的说明胶结松。掂的方法尤其对歙砚比较适用。

刻:一方砚的好与差,首先考虑的是石质的好坏。对砚石熟悉者只要在砚石上轻轻地刻上儿道,马上就会辨别出砚石的优与劣。

砚台的使用方法

平时储水:

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使用须换清水:

可别偷懒直接以养砚研水磨墨,也别以为用茶、糖水磨出来的墨会别有特色,这些东西和墨相混会使墨色大减,也不能发墨。热水伤润损墨,切记避免。

用后刷洗:

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洗的时侯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美丽可爱大方的砚面。如果须要带出场的话,最好阴干,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新墨轻磨:

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

将墨取出:

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别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砚台的保养办法

1.砚台里最好不倒墨汁,而使用墨块研墨。

2.应该及时清洗,不一定每次都清洗,但两三次就应该清洗一下,或者感觉遗留的墨比较厚的时候就需要清洗了。

3.清洗的时候一定要用柔软的材料或用手,硬质材料虽然容易清洗,但是会使砚台表面变得粗糙不平,对砚台本身和墨块都不好。

4.松烟墨和油烟墨性质不同,最好分开使用两块砚台,不宜混合使用。

5.砚台可以定期放在水中养一养,但是如果长时间不用的话,应该用报纸包好置于干燥的地方。

6.好的砚台要配优质的墨块,劣质墨块可能会划伤砚台。

7.研墨的时候要画大圆,而且不要总集中在一个区域。

砚台的文化内涵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说就是笔墨纸砚发展史。文人墨客通过笔墨纸砚把历史、文化传承下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自古以来能给予“宝”字头衔的艺术品,只有笔、墨、纸、砚,世称“文房四宝”。从这一个“宝”字,就道出了它们的珍贵、价值和贡献。

古砚向世界传播了东方绚丽多彩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同时它集历史、艺术、文学、使用、欣赏、研究、收藏诸价值于一身,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传统艺术,它本身就是华夏艺术殿堂中的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古砚的艺术价值均体现在构图设计与刀法琢工之上,制砚技术是我国民族雕刻中的一种独特形式。砚的造型,体现着雕刻、绘画、书法、篆刻以及文字等方面的修养。既要随石赋形,因材施艺,又要兼顾实用,依据研磨和贮墨的需要进行设计。由于雕刻工艺的精湛,加上绚丽的天然石材,使得古砚奇巧而有灵气。古砚同时也造就了历朝历代大批文人墨客,中华名砚给华夏文明添上了华丽的一笔。

面对二十一世纪外来文化的撞击、科学信息技术的强势压迫以及商业的介入,砚也在变化中,学术界、文化界对当今砚台的状况普遍有这样的评价;一方面是制砚技艺进步了,另一方面赏砚的水平退步了。面对这种现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仅仅是砚台的形制和工艺技术,而是砚文化内在的思想定势和赖以发展的“内在力”。其核心就是要传承延续不断发展的砚台文化和美学思想,这才是传统砚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砚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

(编辑 刘哲汐)

推荐访问: 古色古香 墨韵浓
本文标题:古色古香墨韵浓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10/29877.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古色古香墨韵浓》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