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高士其科普作品的特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12 08:10:45 | 浏览次数:

摘 要 高士其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科普创作,至1988年他离开人世,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为我国科普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科普作品,以科学小品为主要传播形式;把科学性、通俗性、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文学性融合到一起,同时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高士其;科普作品;特色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4-0015-03

1高士其科普作品的概述

高士其,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1905年11月1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25年,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第二年,转入芝加哥大学化学系。1927年入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1928年,高士其在实验时不慎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严重后遗症,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医学博士课程,并加入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公共卫生学会。高士其于1930年秋学成归国,但由于身体残疾他已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从事科学研究了。回国之初他曾在南京中央医院任职,因为看透官场腐败,穷人没钱治病富人四处横行的社会现状让他愤然离职,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方式。高士其在苦苦求索救围救民之路时,意外发现“科学小品”这一清新文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好友李公朴、艾思奇等人的的支持下开始科普创作。

高士其自1935年写了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发表在《读书生活》半月刊上,至1937年8月离开上海止,这段时间,是他科学小品创作上的最旺盛的时期。他用有点僵硬、发抖的手,写下了近百篇科学小品。《细菌与人》、《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大菜馆》、《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相继出版。尤其是他的代表作《菌儿自传》自1936年起在《中学生》杂志上连载,每期一章,至1937年8月写完最后一章,1941年由开明书店出版,《菌儿自传》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和诙谐的写作语言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高士其这一阶段科普作品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传播微生物学、医学、化学等相方面的知识。同时,基于当时残酷的社会现状,高士其这一阶段的作品思想性极强,旗帜鲜明的要求政府抵制帝国主义侵略。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士其病情进一步恶化,但他仍然坚持写作。为了支持抗日他还拖着虚弱的身体北上延安。在那里,他的思想发生巨大改变,对马列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在共产党的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文章,还创作了《我在延安》、《鲁迅逝世三周年》、 《不能走路人的呐喊》等诗文。1939年4月,高士其在中国共产党离开延安赴香港医病。此后十年,是高士其四处辗转,颠沛流离,饱尝战乱之苦。但是他始终没有停下他热爱的科普创作事业。不仅在香港一些著名杂志、报纸上发表了文章,还出版了《菌儿自传》和《科学先生小魔王》两本科学小品集。太平洋战争后,高士其被送到桂林养病,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相当比较安逸的日子,高士其在这段时间抓紧机会科普创作,写了下《显微镜下的敌人》的序言,还有《奇妙的数》、《科学八卦》、《科学字母》等科学小品文。

抗战胜利后,高士其开始从事“科学诗”的写作,如《电子》、《我的原子也爆炸》、《新科学与新民主》、《天的进行曲》等诗歌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的创作力再次达到高峰。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爆发这段时间里面,他共创作了七十五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创作了两千多行科学诗。先后出版了《我的土壤妈妈》、《细菌世界探险记》、《太阳的工作》、《时间伯伯》、《科学诗》等20余本科学小品集。这一时期高士其的作品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歌颂了社会主义。

文革期间,高士其受到了迫害,虽然在周恩来总理的保护下没有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可是生活条件的恶劣加重了他的病情。但是,他不仅没事失望、绝望,还屡次写信给全国人大、国务院,希望国家能够重视科技知识的传播。文革结束后,高士其领导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同时建立了中国科普研究所。自己坚持科普创作的同时,扶持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普作家。

高士其在建国以后的作品,读者对象多为少年儿童,他在作品中用充满童趣的语言给孩子讲故事,被孩子们亲切的称为“高士其爷爷”,他的作品被奉为“科普童话”,这些“科普童话”影响了中国的一代人。

2高士其科普作品的特点

著名作家,高士其的好友冰心先生在给《高士其全集》作的序言中写道“高士其的儿童文学著作,不论是文还是诗,都是科学、文艺和政论的结晶”。艾思奇曾经评价到,高士其的作品具有鲁迅杂文的风格,既是通俗的科普知识读物,又是革命的战斗缴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各路列强入侵,国家岌岌可危,民不聊生,这样的社会现状,刺激了高士其这位爱国作家,这段时间他创作的科普作品,不仅透露着他迫切想要改变中国国民健康状况的思想,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呼吁抗战抵御外国侵略者的革命思想。在当时社会,他的作品给了青少年极大的启发。

2.1科学性和通俗性的有机结合

科普作品的价值首先是由它的科学性决定的。所谓科学性,就是指它所反映的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方法或科学现象是禁得起科学验证和时间考验的,准确而严谨的,不能有半点含糊的。从高士其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严格的践行了这一点。高士其曾经指出,科普创作要“写我们熟悉的那门科学”,因为只有自己扎实的掌握了这门科学,才能够游刃有余的用文学展现出来,科普创作不等同于科技报道,它是活的,需要无限的生命力才能展现这门科学的魅力。所以,高士其早期的作品,如《菌儿自传》、《细菌与人》《抗战与防御》等等作品,涉及了大量微生物学的知识。其中有很多科学实验的过程,科学原理,都是高士其在实验室里的切身体会,权威性强。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灵魂,只有保证了科学性,科普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但是,仅仅有科学性是不够的,如何让公众认识科学,接受科学,必须把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科普作品才能吸引人。高士其的科普小品科学性与通俗性结合的典范。首先,他在标题的制作上下了一番功夫,如《我的家庭生活》、《呼吸道的探险》、《肺港之役》、《乳峰的回顾》、《我们的抗敌英雄》、《凶手在哪儿》、《难为情》、《衣上的侵略者》一系列的文章,所描写的都是科学性和专业性极强的微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但是在标题中却没有直接用生硬的专业文字来表述,而是暗藏玄机,就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让读者不会感觉陌生和难懂。而在文章的语言上,他选择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因为微生物学和医学有很多专业术语,高士其想尽办法把这些专业词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比如在《我的家庭生活一文中》,他把堵着试管用的棉花塞比作是《封神榜》里面的天罗地网,《三国演义》里的八阵图。在《谈细胞》一文的开头是这样写道“军队的单位是兵士,国家的单位是人民,生命的单位是细胞。兵士,我们常看见,人民便是我们自己;细胞二字,有点生疏我们不大懂。细胞是不是小肉包呀?我看胞字,肉之旁有包,包之旁有肉,因此想起……”用了很大一段文字来形容细胞为何物,和日常生活的常识联系起来,充分发动读者的想象力,认识细胞。为了让读者想象出细胞的大小,他还写道“苍蝇的蛋,就是毅力细胞,一粒颇大的细胞,由那一粒蝇蛋,变成一只大苍蝇,不知要积了好几千,好几万,一样大的细胞才成,可见细胞之小。”这样的比喻,在高士其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2.2 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炉

高士其之所以拿起笔杆开始写作,是因为他看见了社会的黑暗,穷人没有钱看病,国家医疗技术的落后。而他所研究的“细菌”是导致人类众多疾病的罪魁祸首,高士其想通过自己的笔,把一些必要的微生物知识、医学知识、化学知识、卫生学知识传播给受众。在《细菌于人》这个结集中,他首先介绍细菌学的入门知识,在介绍有关人身体构造和机能的生物学知识,在到细菌如何人和细菌的较量,产生了那些疾病,凶手在哪儿,我们应该如何与细菌抗争。他不是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希望每一位读者通过阅读他的科学小品文能够长见识、长知识。在《菌儿自传》中,他选择用细菌的口吻来写细菌的生活,细菌对人类身体器官的破坏,细菌导致疾病的原因,嬉笑怒骂中把大量微生物和医学的知识传递给了读者。高士其不仅在自己的科普小品文中说细菌的“坏话”,他还会说细菌的“好话”,比如如何利用乳酸菌制酸奶,酵母菌制造酱油和酒等等。

高士其的科学小品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的儿童、青少年,正是因为他的文章趣味横生,让读者时而皱眉,时而捧腹,又从中长了见识。在《菌儿自传》这本科普小品文结集中,首先他使用第一人称自述式的写法已经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再加上他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细菌的生活。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将细菌的生活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带领读者化身成细菌在人类的世界中探险,从反面教育读者认识到细菌对人类的危害性。比如细菌的一段独白“我是著名的吃血的小霸王,但我嫌那生血的气焰太旺,死血的质地太硬,我最爱那半生半熟的肉。于是实验室的大司务,又将那鲜红的血膏,放在不太热的热水里烫,烫成美丽的巧克力色,这是我最精美的食品。”这段描写使得吃人血的细菌形象跃然纸上。

他还在文章有时还会插入一些打油诗,比如这首“窃了花香做肉香,花香一散肉香亡,剩下油皮和汗汁,还君一个臭皮囊”就是讽刺那个浓妆艳抹喷很多香水的”贵人”,这样的描写,让人联想到那些香味散去后满面油和汗的“贵人”,忍俊不禁。

2.3故事性和文学性的碰撞

高士其的科普小品文有着大量的儿童和青少年读者,所以他在写作中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打开话题。

读者往往会被这样极具故事性的开头所吸引,然后赶紧往下读,发现“哦,原来这个生物界的小流氓居然是霉菌”,那这个霉菌为什么被称为小流氓?它在哪里出现?长什么样?充满好奇心的读者就这样在高士其的带领下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高士其为了增强科普作品的故事性,在文章中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康先生与西女士的对白中》,他把昆虫成为“康先生”,把细菌称为“西女士”,通过他们俩的对话来阐明科学原理。在《伤寒先生的傀儡戏》中,他用“伤寒先生的来历”这样一个小节来介绍伤寒的病因,同时称霍乱为伤寒的“大哥”,赤痢为伤寒的“三弟”,描述着三兄弟如何在人体内作怪,他还把伤寒病毒的携带者成为“傀儡”,而傀儡是如何把病毒带给大众的呢,高士其在故事中娓娓道来。尽管他在文中中经常以拟人化来描写,但是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的是用细菌的口吻自白,有时候是细菌之间的对话,有时候是细菌与科学家的博弈,总之,通过拟人化的描述,使得科学小品文更加具有张力,彰显了故事性。

高士其认为科普文学“就是科学和文学结合的产儿;是科学原料经过文学加工的成品;是科学知识的内容加以文学的装束和修饰”。因此他在科普创作中大量的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不仅在文中有民间传说,著名古籍,古诗古文来来增添文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还插入了一些西方宗教和西方文学的描述。比如《人生七期》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来自于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诗篇,他从莎士比亚文中的“人生七期”(即婴儿、学童、青年、壮年、中年、老年、暮年)引申到生理学的七个阶段,即胚胎期、胎儿期、婴儿期、幼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还阐述了人在各个时期的生理特征。形象有趣,让人印象深刻。

2.4 强烈的战斗风格

思想性是科普作品的血液,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得高士其这个时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风格。在思想上他主张抗战和防御,打倒帝国主义。他把这个时期的科学小品结集取名为《抗战与防御》。在这本科学小品文集中,他把帝国主义着比喻成了“细菌”、“病毒”,中国正是那个被侵蚀得病入膏肓的病人,呼吁广大民众必须强身健体,拿起武器,抵御外侮。高士其无时不刻不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国家受到侵略的忧虑,对帝国主义者的愤恨,对卖国贼和无能政府的鄙视,对革命者的歌颂。

中国的科学小品文在”科学化运动”中出现,它本身就肩负着一种战斗的责任。高士其用他颤抖的双手紧紧的握住了这个武器,成为了时代的先锋。而且他不仅自己在科普创作中高呼革命,也呼吁其他作家站出来,为民族兴亡贡献一份力量。高士其后来在总结自己解放前的创作时指出:“我写这些科学小品的目的,是以抗战救亡为主题:一方面: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唤起民众,保卫祖国,保卫民族。同时,它也像一把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给国民党当局和日本侵略者以有力的揭露、打击和嘲讽。”

2.5 贴近生活注重人文关怀

高士其早期创作的作品多发表在《读书生活》、《妇女生活》、《中学生》、《通俗文化》等杂志上,受到很多妇女儿童及青少年的喜爱,在他的科普小品中,充满了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对国民健康问题的担忧。比如高士其的《疟虫的来历》《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这两篇文字就是在高士其得知当时上海闹了几个星期的疟疾的情况下创作的,他在文字介绍了疟疾的病因,如何注意个人卫生、生活环境卫生、杀死带病毒的蚊子等等,希望能够引起民众的注意。

高士其1936年创作的《寄给肺结核病贫苦大众的一封信》一文,正是因为他得知大众正深陷肺结核疾病的痛苦中而创作的。他通过走访贫苦百姓,实地考察,探明民众患病的真实情况以及致病的生活习惯,结合细菌学知识及时地向民众提出忠告:“中国人能个个革除乱吐痰的习惯,肺结核病就可以大大的减少;病的负担一除;穷的负担也可以减轻,民族的康健复兴,国民的经济能力增进,一切救病济穷的事业也可以发达起来,贫病的人因此也就有了生路了……”

在战争年代,高士其总是心里牵挂着贫苦人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给他们带去福音。到了和平年代,高士其主要从事儿童科普写作,在写作中,他充分的考虑了儿童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力求用儿童能够读懂同时又喜爱的写作手法来传播科学知识。

3高士其科普作品产生影响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战乱、疾病深深的困扰着中国人民,而高士其自己本身作为一名残疾人士,他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拿起手中的笔,为贫瘠的中国科普事业开垦了一片沃土。他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通过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他在“科学化运动”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国民科学知识普及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国内的第一个微生物学家,高士其开启了微生物学科普写作的先河,把先进的科学知识带给了大众。高士其的科普作品中所传递的大量科技知识,对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新奇多变的表达形式,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普通民众可以和乐于接受的科学常识。这使得科学知识得到有效的传播,不仅如此,他在作品中多次对于中国封建思想的批判,对科学方法的提倡,也使得科学精神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他的科普作品的作用,在于开启民智,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民众的科学思维与精神。

作为一名爱国科学家,高士其不仅为病人把脉治病,他还为国家把脉治病。高士其早期的科普创作遵循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思路,其思想性主要体现在扫除迷信、对大众进行科学启蒙上。如《细菌的大菜馆》这一科学结集就是单纯的介绍一些微生物学、医学方面的知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1936、1937年,高士其的作品中的思想性越来越强烈,很多夹叙夹议的文字开始出现,在文章的末尾都会把文章主题和社会现状结合起来。高士其的科普作品的读者中有很多青少年、大学生,他们在“科学化运动”中接受了很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高士其的作品可以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在那个年代里,不能不说高士其是一面宣扬科学和革命的旗帜。

在他的努力下,科普小品文这一写作体裁越来越成熟,为后来者的科普创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他的自白式写法,他的语言特点,他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等等,使得他的作品大放异彩,被后人称之为“科普童话”。他的科普思想影响了一代人,也为后来一大批优秀科普作家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晓慧.“科学救国论”的特征及现代化价值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1):93.

[3]霍益萍.科学家和中国近代科普和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15.

[6]申振钰.中国科普历史考察[J].科普研究,2006(6).

[9]寇媛丽.现代文学与科学传播双重视野中的科学文艺家——高士其创作论.

[10]刘树永,张文秀 高士其科普创作思想[J],科普研究,2009(4).

推荐访问: 科普 特色 高士 作品 研究
本文标题:高士其科普作品的特色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12/30394.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高士其科普作品的特色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