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高职创新教育成效分析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18 08:25:54 |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10所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成效的调研与数据分析,发现影响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是创新能力、创新责任心和创新拼博精神、创新项目选择等,创新成果欠缺。本文探讨了提高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成效的对策:以企业为平台,以新产品研发、工艺革新为创新研发内容,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创新责任心,并以创新成果的产业效应作为衡量创新教育质量的指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创新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3-0077-04

一、对高职创新教育成效研究的概述

涉及高职创新教育成效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高职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应增加创新教育教师“双师”比例,可以从企业引进和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创新教育教师队伍中,使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以利于将学校的创新教育与产品研发、工艺革新等产业内容相结合。而且,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应)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促进学生学习”转变,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应)从“经验接受型”向“科研创新型”转变。

(二)高职创新教育教学改革

一种较典型的观点认为:“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与社会就业需求、行业职业岗位标准、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接轨”“由企业技术顾问、高职院校师生、社会教育专家三方面共同确定创新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模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适时调整、有效拓展创新课程内容”“增设校企合作课程、加强实践活动课程、嵌入新的创新教育模式课程”。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善于用不同的组织方式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使学生树立(创新)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将一些特殊教学方式引入到高职创新教育中

比较典型的两个案例:一是“将机器人教学作为创新教育课程平台”“把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对机器人构成、运行)等问题的观测和判断、创造和评价、设计和建设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各种创新能力。二是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引入到高职创新教育中,开展“TRIZ理论与创新技术”课程教学,将TRIZ的理念和思维贯穿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基于TRIZ的创新与发明科技活动,在不具备大规模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条件时,此法可以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创新的完整过程。

(四)参与各种类型的创新竞赛

主要侧重于创新竞赛的方式方法,创新竞赛内容,学校为创新竞赛营造氛围、制定政策、提供资助等。

上述创新教育研究,大多面向少量学生,其成效也只能代表少数学生。为此,笔者以浙江省10所高职院校18个专业的331位2014届毕业生为样本,采用无记名网上问卷方法,对高职毕业生创新教育成效进行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二、高职创新教育现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一)调研目的

以浙江省2014年高职毕业生为样本,通过对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责任心、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等创新教育要素的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当前高职创新教育的成效。

(二)调研样本说明

目前,浙江省有高职院校49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6所、普通公办高职院校33所、民办高职院校10所,2014年在校高职生36.3万,毕业生11.8万。本次调研的10所高职院校中,3所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为普通公办高职院校、3所为普通民办高职院校,学校样本涵盖了高职院校的各种类型。参与调研的331名毕业生中,涉及11个工学、7个社会科学共18个专业,其中工学专业学生218名、社会科学专业学生113名。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由2014届毕业生以无记名在网上问卷选项上打“√“的方式进行。无记名方式可使被测者无心理压力,数据更具可信性。网上问卷选项打“√“可以方便被试者操作。

(四)问卷的设计

问卷依据创新教育的内容构成设计选项。关于我国高职创新教育的内容构成有许多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表述:第一种表述,创新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为手段,以激发开辟人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载体,以着力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第二种表述:“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其实质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三种表述:“(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构成创新教育的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形成统一的整体。创新人格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格、创新意识的综合表现”。综合以上三种表述,我们将创新教育的内容归纳为8项指标:指标1,是否具有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指标2,是否具有创新责任感;指标3,对开发新产品、改革新工艺是否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指标4,是否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指标5,是否具有创新想象能力;指标6,是否具有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指标7,是否参与了创新项目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指标8,是否已经获得了新产品、新工艺等创新成果。8个指标的每项内容有三种答案:无、有、强烈(或很多),分别得0分、1分、2分。每份问卷的得分在0-16分之间。

(五)数据分析

1. 高职毕业生创新教育成效总体情况与分析

归纳331份问卷,以分数为横坐标,以对应得分的学生数为纵坐标,显示被试学生创新教育成效情况分布如图1所示。得分在1-3分的学生17名、占总人数的5.1%,这些得分接近于零的学生一般缺少好奇心,缺少想象力,缺少创新责任感,也缺少创新的实践活动,他们的创新教育成效几近于零。得分在4-10分的学生264名、占总人数的79.8%,这一分数段占被试学生的大多数,这些学生大多具有好奇心,有一定想象能力,在校期间也参与过创新实践,得分不高的原因,或是在创新实践中发挥不够,或是参与创新实践的次数少,或是缺乏顽强的毅力和拼博精神,因而缺少创新成果。得分在11-16分的学生50名、占总人数的15.1%,这些学生有一定创新天赋,创新意识强,创新责任心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毅力,许多人直接参与了创新研发,取得过创新成果。

2.创新教育各要素成效分析

由于84.9%的高职毕业生的创新教育成效不够理想,必须弄清楚这些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将问卷选项分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三部分,其中,“创新精神”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责任性、创新拼博精神,是属于学校对学生引导、培育和养成的创新教育精神层面的内容;“创新能力”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想象、创新设计、产品制造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创新成果”反映创新教育的显性效果,一般而言,创新成果多,则创新教育成效明显,创新成果少,则成效不理想。为获得三方面指标数据,将8项指标进行如下处理:第1-3项归及“创新精神”要素,第4-6项归及“创新能力”要素,第7-8项归及“创新成果”要素,由于涉及三部分要素的项目数分别为3项、3项、2项,各要素总得分不同,为此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三部分得分作以下处理:第一步,将问卷第1-3项得分数相加后除以6,第4-6项得分数相加后除以6,第7-8项得分数相加后除以4,经过这一处理后,各部分分值均在0-1之间;第二步,将331份问卷中三部分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分值取平均值,得三者分值的比较图如图2所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两个要素的分值为0.5634和0.5614,都不到0.60,说明创新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创新成果"的分值仅0.3127,比前两者更差,反映出毕业生的创新成果严重缺少。

三、对策与建议

为提高创新教育成效,弥补目前创新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创新教育的合作平台

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高职学生创新平台是高校院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的基础要素。怎样选择合适的企业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量:

一是有利于选择实用性好的创新项目。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理论创新与高技术创新难度较大,选择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不但容易实现创新,而且容易将创新成果通过企业转化为生产力,产品实用性好,容易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收益。

二是能够借助企业的创新研发资源。包括与研发产品相关的技术资料、研发产品的市场需求、研发产品的性能指标等信息资源,企业技术人员以及他们的研发经验等人力资源,研发新产品的实验设施设备与实验耗材等实验资源。企业所拥有的这些资源具有实时性、应用性的特点,许多资源学校难以提供。

三是有利于产教融合。师生在企业参与创新项目研发,不但在形式上可以实现生产、科研、教学、实践一体化,在内容上也可以将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以及已经研发的新产品的技术技能和工艺知识融入教学中,如果能够长期合作,融入的内容还可以做到与时俱进。

四是有利于学生顶岗实习。师生参与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产品技术、性能、生产工艺、制作流程,了解市场销售情况、用户反馈信息、产品售后服务等,这些工作可以让学生在多个岗位上实习,掌握多种职业技能。

(二)如何在企业开展创新实践

一是学校构建合作框架。框架应体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创新项目的全部内容,体现学生应完成的研发任务以及为完成任务所需的在企业学习、实训、实习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体现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平台资源和信息资源,体现所需制定的在科技创新、教育教学、生产实践方面校企合作的协议内容。框架既应有总体构想,又应有计划、步骤、措施。

二是以企业产品研发为基础选择创新内容。创新产品的选择应遵守市场需求和创新实力两者相结合的原则,市场前景好但营利效果差或是创新难度大的,不适合高职院校和中小微企业;市场前景一般但具有一定利润空间且创新难度适中的可以作为首选产品;很少存在市场前景好、利润空间大、创新难度又小的情况。创新产品的选择还要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有些产品企业可以独立制造,大多数产品需要多家企业合作生产,因而要分析企业周围的产业环境和产业集聚状况。力争选择营利能力具有短效性与长效性相结合且侧重于短效性的新产品,使企业在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都能兼顾。

三是制定校企创新合作协议。校企之间一般从企业最关心的创新合作开始,在合作之始,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需求和学校的基本情况,确立创新成果的目标预期,在研发时间、合作内容、合作形式、人员配备、成果归属、资助经费等方面建立完成的计划,明确合作要求、实施步骤以及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四是师生共同参与创新研发。企业为创新研发提供平台、各种资料和设施设备,企业技术人员提出需要开发产品或是改革工艺的性能指标,参与设计、研究、制作、检测等;学校教师作为技术创新研发主体,承担外形设计、材料分析、性能改进、功能扩展、工艺革新等;学生作为参与者,承担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样品制作与性能测试,新产品的初期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用户意见收集与整理等。企业、学校对创新研发工作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奖励措施。

五是将校企合作从科技创新幅射到教育教学的其他领域。参与创新项目研发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校企合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创新项目,随着创新项目的开展,学生还可以围绕创新实践在企业开展技能训练、顶岗实习、职业素质养成等多种职业内容,使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得到提升,为毕业后在企业工作奠定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基础。奠定好职业基础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研发新产品、改革新工艺,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上述五项内容可以交叉进行,不断重复,以使创新实践持续地在企业开展,学校也可以为企业培养创新型高职人才。

3.以创新成果的产业效应作为创新教育的衡量指标

创新成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研发获得的,研发的过程也是创新教育的育人过程,成果的大小可以体现育人的成效。作为新产品新工艺等创新成果,成果的价值可以通过市场来衡量,市场效应好,成果价值大,表明学生创新方向正确,创新意识敏锐,创新能力强,拼博精神好。创新成果数量多,表明学生创新经验丰富,创新习惯养成好。以创新成果的产业效应作为创新教育的衡量指标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企业一旦获得创新成果会很快投入市场,快速获得经济收益。正是这一特点,学校能够在短期内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价值估算。

参考文献:

[1]苏锡锋.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51-52

[2]毛全有,周纯江.高职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2(5):38-39

[3]胡清,易飚.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2):117-118

[4]祝勇仁,王循明.论高职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99-100

[5]仲照东,李益明.机器人教学与高职创新教育[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64-67.

[6]许德志,熊威.将TRIZ引入到高职创新教育中的研究与探索[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3-95.

[7]李大公.创新教育内容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2):63-64.

[8]叶国灿.浅议高校创新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4(2):54-56.

[9]尹淑兰.论创新教育[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85-86.

(责任编辑:张维佳)

推荐访问: 高职 成效 对策研究 创新 分析
本文标题:高职创新教育成效分析与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18/33383.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高职创新教育成效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