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3-23 00:05:35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摘要: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十分重要。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入手,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

中国在其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也十分令人担忧。要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a)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 表演艺术;

(c)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 实际上是指那些具有不能用典籍记载、又

不能外化的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种。这些品种不是没有物质载体, 但是,用外化物质再现出来的不是它们的最核心的内涵, 它们的核心内涵是“非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是一个民族的真正身份符号, 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遗传基因。主要具有无形性、文化性、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分析在中国知网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为篇名进行搜索,共3277篇文章。整理后发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坚持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障等五个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虽争论颇多,但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合理而有效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是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徐文燕指出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旅游利用在这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张瑛指出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保护与开发可以结合。为取得“ 双赢” , 则一定要采取以文化资源保护为前提, 合理利用, 科学规划为关键。还要通过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努力。如此, 一定能实现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双赢” 。肖曾艳、孙国学、王荣敏等学者认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为其寻求更多的保护资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能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展,提升旅游开发层次,从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科学的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实现旅游与文化、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提升,旅游经济从传统观光旅游转变为体验旅游和休闲旅游表明文化旅游需求已经成为旅游需求的核心,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恰好满足了文化旅游的需求, 此外, 由于开发因素的介入, 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没有上升到法律保护、缺乏科学的保护方法和管理机制、没有系统的保护体系、全民的保护意识低等诸多问题。刘亚兰指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本土性、整体性、避免商业化上。在现代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强烈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逐渐面临着本地传统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同化或异化、旅游产业过于商业化、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与此类似的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同样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我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不容乐观,现代化进程加快和环境日益恶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诸多障碍。直至最近几十年,我国才逐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新生带来了新契机。杨东娜指出仍存在三大因素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一是重视程度受历史原因影响,仍然不高;二是生态环境受经济发展影响,持续下降;三是资金筹集渠道短缺,保护经费落实不到位。罗茜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里,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审视旅游活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研究旅游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就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

为进一步保护和继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积极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两结合的原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业发展增长极,并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坚持的原则

怎样科学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种类繁多又传统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吴文科认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科学解决继续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切实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矛盾状况入手, 正确处理好各种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摆正靠使命驱动而不仅仅是利益驱动的工作心态, 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思路。在分析了四川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及其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发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乡土化、因时因地制宜、体验性为原则,保护为先, 注重开发、分类保护开发、创新发展、建立并完善保障机制。龙先琼在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完整把握其历史环境遗存、传承载体和精神内质三个内涵层次;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区域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性、保真性和系统性三个重要原则。具体来说,是要突出特色、关注游客体验要求,遵循

原真性保护、整体性、适度开发,坚持保护性继承为主,资源性质优先原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同时在多次的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过程中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制定发展战略时应本着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原则。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是其开发对策的进一步深入,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不同专家学者针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资源提出了不同的开发模式。首先, 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具体旅游产品时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这决定了其旅游产品转型的根本方向。范玉娟提出了形象经营、休闲演艺、节事旅游和旅游商品开发等四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刘桂兰,刘楠霞在研究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提出了“原真性博物馆”、“生态文化园区”、“实景舞台式”、“原生地融入”、“旅游商品”等五种可供具体操作的旅游开发模式;肖瑜在研究大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时提出了主题旅游线路模式、展览模式、节庆活动模式、博物馆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模式、旅游商品模式。以上文献所总结的模式虽略有差异, 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针对其转型旅游产品本身形态来讨论的。

其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也有较大的差异,其开发模式也不同。韩双斌认为,抚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采取静态开发模式,如专题博物馆、传习机构及教育基地以及活态开发模式,如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博物馆;贾鸿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采取原生地静态开发、原生地活态开发、原生地综合开发、异地集锦式开发等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过程其实就是有形化利用的过程,罗春培提出了依托型、展示体验型、综合型和主题型等模式;杨洪,袁开国认为湖南省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采取景区依托式(原生态开发)、市场依托式(迁移式开发)两种模式;王荻认为,古镇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采取主题深入式以及附着扩展式。

最后,更多学者在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转型模式时,强调了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李浥等学者总结出了生产性保护开发模式, 强调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罗茜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了由政府、旅游企业、当地村民和学者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合作开发模式;龙先琼,蒋小梅提出了区域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性、保真和系统性三个重要原则以及“保护存续空间、优化传承机制和增效社会价值”的路径模式;张国超认为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最基本特征,决定着“以人为本”的开发保护模式,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保护和开发的根本模式。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作为主导,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协作才有可能实现。

“强化政府客观管理,建立法律保护体系、完善协调保护机制,以开发促保护、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遗产保护的认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拓宽开发与保护途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增强国际竞争实力、拓展旅游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例如,民间手工艺的继承及生产工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紧密相关。部分手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定消亡,因势利导,动静结合、以人为本,重点保护传承人、加强研究,完善保护体制、扩宽渠道,以开发促保护、营造氛围,全民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机制。3.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展的特性以及它本身存在形态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有些方面仍然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不应当仅仅限于理论的研究范畴,应当从“文

本”到“实证”、从理论到实践。将学术研究真正应用于社会实践。应该进行科学有效的市场调查及评测体系,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顺利实施。应该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全民参与意识低,缺乏文化归属感的现状,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目前,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正逐渐以更高的角度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只要每个人都为之努力,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定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2003 年第32 届会议

[2]王宁. 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J]. 学术界, 2003,

[3]张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

[4]刘亚兰.浅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J].大众文艺.2014

[5]徐文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分析[J].世纪桥,2010

[6]张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实现“双赢”的思考——以云南少数民族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 [7] 徐文燕.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适用性研究[J]. 旅游研究. 2010

[8] 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阶段性互动分析———以湖南虎形山花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

究,2008

[9] 孙国学.基于旅游开发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经济问题探索,2010

[10] 王荣敏,刘书正,褚宏祥.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探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1] 杨冬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现状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12] 罗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D]. 湘潭大学 2006

[13] 吴文科.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原则[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5

[14]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

论文,2007,(5)

[16] 刘桂兰,刘楠霞.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河南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17] 肖瑜.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以大连市为例[J].文化学刊,2010

[18] 韩双斌.江西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9] 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改革与战略,2007

[20] 罗春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有形化利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2007

[21] 杨洪,袁开国.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J].管理观察,2009

[22] 王荻,袁尽辉,许劼.历史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浅析———以码头古镇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0

[23] 李浥.本土立场与概念的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及运作模式中的政府行为[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

[24] 罗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 龙先琼,蒋小梅.旅游开发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土家族为个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6] 张国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模式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

[27] 雷蓉,胡北明.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8]刘桂兰,刘楠霞.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以河南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推荐访问: 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物质
本文标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23/35445.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