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难点与对策探讨

发布时间:2022-03-24 11:05:53 | 浏览次数:

[摘 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重大改革举措。2014年新修订的《预算法》也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报告。政府会计改革作为“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承担着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责任。从推进时间表上不难看出,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已从理论谋划阶段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

[关键词] 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12-0137-02

为适应国家对政府部门财务管理的新要求,满足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2015年1O月,财政部发布《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7年7月,财政部发布《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18年1月1日起,全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准则就将全面实行,2020年,还将试编政府综合会计报告。从推进时间表上不难看出,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已从理论谋划阶段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

一、政府会计改革的意义作用

政府会计是指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和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会计体系。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本会计期间发生的费用和收入是否应计入本期损益为标准,处理有关经济业务的一种制度。凡在本期发生应从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的费用,不论是否在本期已实际支付或未付的货币资金,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发生应归属于本期的收入,不论是否在本期已实际收到或未收到的货币资金,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主要反应政府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结果,主要侧重于反应预算收支情况,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收付实现制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无法完整清晰地反应政府拥有和管理的资产,不利于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也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无法全面准确反应政府负债的实际情况,造成政府对债务风险的忽视,不利于对财政可持续发展。无法科学反应政府成本费用,不利于開展绩效管理和提升行政效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资产负责规模也不断扩大,经济业务核算也越来越复杂,社会公众开始逐步关注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并对此提出了也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应运而生。会计确认基础的变革不仅能够满足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会计需求.也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公开、透明的需要。

(一)增加财务会计核算功能,政府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更为完整

推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通过会计改革来完善新的以《政府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制度体系;在原因预算会计的基础上增加财务会计功能,逐步实现“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目标,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会计系统在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公开等一系列过程中的规范程度与质量,保障了政府会计信息的准确有效,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政府的实际财务情况、资金动向与资产状况。

(二)全面准确反应政府负债信息,有效防范政府各种财务风险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很多国家由于采用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政府债券和财政赤字不断增大,财政风险随之增加。以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为代表一些国家开始尝试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有一些国家由于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不足,导致引发系统性经济危机的风险。在现代化的经济大环境下,政府和企业一样都需要使用现代化的金融杠杆手段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进步,这就势必会带来政府债务等各类财务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可以在多个层面促进政府会计体系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完善与升级,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能够具备风险识别、评估与分析的能力,最终达到完善内控管理体系,有效规避政府财务风险的目的。

(三)强化财政资金目标绩效管理,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效能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引入了对成本、费用会计要素的核算,实现了工作和项目考核依据由抽象绩效目标向具体财务数据转变,提升了绩效考核的科学性,保障政府管理决策的有效执行。通过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引入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能够有效实现政府对其内设部门各层级日常工作和经济活动的实时监管,并及时管理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成本效益分析的层面,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暴露出问题的相关环节进行整治,最终达到保障政府相关制度与宏观决策有效实现与落地的重要目的。

二、政府会计改革的难点

(一)政府会计理论研究仍相对滞后

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八九十年度开始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并已取得一定成果。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天然缺乏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研究的基础;长期以来,会计研究的专家学者们都比较热衷于企业会计研究,而对政府会计改革研究较少,进展较慢;目前我国的政府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大部分是近五年集中突击形成的,属于仓促上马,临时应战;大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对全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知之甚少,更没有实践操作,实践对理论的反馈帮助几乎为零。我国2015年才发布了《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开始逐步构建政府会计框架体系,目前已发布的基本准则和几项具体准则作用仍十分有限,政府会计改革很难一蹴而就,要真正发挥政府会计改革的优势和作用,进而推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缺少政府会计专业人才

我国政府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实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会计核算侧重于对预算收入、支出反映,业务相对简单,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要求和操作水平要求也不高;虽然在上一轮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也引入了“平行分录”,但仅涉及固定资产等个别科目,会计人员总体对于权责发生制的知识体系了解不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同时,在此次政府会计改革中实行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双基础”核算体系,会计工作难度会显著增加,现有的大部分会计人员面临知识更新、业务升级,甚至可能被淘汰替换。对现有数量庞大的会计人员队伍进行权责发生制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也必然增加政府会计改革的难度和成本。

(三)政府会计信息化落后

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使得繁复的财务工作得以便捷化。但是我国政府会计系统在信息化建设这一层面上却明显落后于企业的财务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对财务工作而言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使得财务工作高效化、精准化、统一化,对于信息量与数据量相对较大的政府会计而言,其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因此,对于目前政府会计落后的信息化系统而言,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现代化的信息化财务系统已经成为一项非常急迫的工作。

三、相关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会计理论体系

在政府会计核算理论的完善方面,政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参考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内容,借鉴企业在某些业务上的核算方法,并与政府特点相结合加以完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速,政府会计在完善自身核算体系的同时,还可适当的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在相应问题上的内容与解释。同时,在推行政府会计改革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政府会计理论体系。这样有利于政府会计在更全面、更综合的角度建立健全政府會计理论体系,并形成更加高效的核算机制,推动政府财政目标的落地与实施。

(二)培养政府会计改革所需人才

在专业理论研究人才层面,选择在重点财经类高校和院所建立政府会计改革研究机构,配套相关项目和研究经费,吸引更多的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投入政府会计改革理论研究事业。在实践操作人才层面,可通过建立政府会计从业人员长期培训机制,并建立奖惩制度,激励财务人员学习,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素质,还可以要求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全员参与,了解和支持政府会计改革。改革期间,要积极发挥国家级、省级会计领军人才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政府会计改革培训师资的主力军;还可构建独立培训机构,专门开展政府会计改革人才培训,以便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型人才。同时,还需在社会会计职业技能考试和后续教育中加入政府会计的相关内容,并针对政府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今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参考依据。

(三)构建现代政府会计信息化系统

当前,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信息化实践运用领用不断取得突破,企业在财务信息化管理领域成果显著,相对而言,政府部门会计信息化工作仍停留于简单粗狂发展阶段,在此次政府会计改革中,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诸多不足仍亟待完善。而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系统则是政府财务工作实现信息化升级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在构建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增大投入力度,因为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处理系统可以有效简化财务数据的处理工作,并能提升财务信息的准确程度,从而极大提升政府财务工作的效率。同时,构建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处理系统还可以使政府报告具备更加完备的数据支持,更加全面地反映政府财政状况,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政府工作的信任度与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海峰.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S].解读财政部会计司.

[2]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S].2015年财政部令78号.

推荐访问: 权责 难点 对策 探讨 发生
本文标题: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难点与对策探讨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24/36203.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难点与对策探讨》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