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两种新型杀虫剂

发布时间:2022-03-29 10:29:15 | 浏览次数:

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又名甲氨基齐螨素苯甲酸盐、甲维盐,是从发酵产品阿维菌素B1开始合成的一种新型高效半合成抗生素杀虫剂,它具有超高效、低毒、无残留、无公害等特点。与阿维菌素相比,其杀虫活性提高1~2个数量级,对人畜的毒性也显著降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鳞翅目等幼虫及螨类的活性极高,作用机制是阻碍害虫运动神经信息传递而使昆虫麻痹死亡。具有胃毒作用和触杀作用,对作物无内吸性能,能渗透到植物表皮组织,具有较长持效期。不易与其他农药产生交互抗性,在土壤中易降解,无残留,不污染环境,在常规用量范围内对有益昆虫及天敌安全,可与大部分农药混用。产品有0.5%、0.8%、1%、1.5%、2%、5%乳油,2%可溶性液剂,0.5%、1%、2%、3%微乳剂,0.5%水乳剂,2%、5%可溶性粒剂,0.5%可湿性粉剂,1%泡腾片剂等。

该产品对鳞翅目、同翅目等害虫及螨类具有很高活性,对一些已产生抗性的害虫如甜菜夜蛾、小菜蛾、菜青虫、棉铃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也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1)防治蔬菜害虫。防治甜菜夜蛾、小菜蛾、菜青虫,在害虫的卵孵化盛期每667平方米(1亩)用1%乳油15~30毫升对水40~50千克喷雾。

(2)防治棉花害虫。防治棉铃虫,在2~3龄幼虫期每667平方米用1%乳油5~7.5毫升对水70千克喷雾。

(3)防治水稻害虫。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每667平方米用1%乳油5~10毫升对水40~50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原药为中等毒性,对蜂、鸟、鱼、蚕有毒,使用时注意以下事项。

(1)为避免抗药性的产生,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十字花科蔬菜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3天。

(2)喷药最好选择在傍晚进行,避免在低温和高温下使用,以减少雾滴蒸发和飘移。

(3)该产品对昆虫主要是胃毒作用,因此喷雾要周到,使叶片正反及幼嫩部位药液分布均匀。

(4)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混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混剂较多。40%甲维·敌敌畏,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菜青虫,667平方米用制剂40~60毫克,对水40~60千克喷雾。防治黄瓜美洲斑潜蝇,667平方米用制剂60~80毫克对水喷雾。

10.5%甲维·虫酰肼乳油,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斜纹夜蛾、甜菜夜蛾,667平方米用制剂量为95~143克。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番茄上甜菜夜蛾,667平方米用制剂量24~34克,对水均匀喷雾。该产品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

4%甲维·氟铃脲乳油,用于防治十字花科蔬菜上的甜菜夜蛾,667平方米用制剂14~18克,对水均匀喷雾。

2.丁醚脲

又名宝路、螨脲、杀螨隆,是一种新型杀虫、杀螨剂,具有内吸、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通过干扰神经系统的能量代谢,破坏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抑制几丁质合成。田间施药后害虫先麻痹然后才死亡,因此初效慢,施药后3天起效,药后5天防效达到高峰。对氨基甲酸酯、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蚜虫、叶蝉和粉虱等效果好。加工的制剂为25%、50%悬浮剂,50%可湿性粉剂,25%乳油。

丁醚脲可用于棉花、蔬菜、果树、茶树及观赏植物刺吸式害虫、害螨的防治,还可以防治小菜蛾、菜粉蝶及夜蛾类害虫。

(1)防治蔬菜害虫。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在1~2龄幼虫期667平方米用25%乳油80~120毫升,对水40~50千克喷雾。防治菜青虫、甜菜夜蛾于2~3龄幼虫期,667平方米用25%乳油60~100毫升对水40~50千克喷雾。

(2)防治棉花害虫。防治棉铃虫,每667平方米用25%乳油80~120毫升对水60~80千克喷雾。防治棉花蚜虫、红蜘蛛、叶蝉,667平方米用25%乳油60~80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

(3)防治果树害虫。防治苹果红蜘蛛、柑橘红蜘蛛,在害螨发生盛期,667平方米用25%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

注意事项:(1)丁醚脲对蜜蜂、鱼有毒,使用时应注意。(2)选择晴天施药。(3)叶菜类使用过量会造成叶片不规则褶皱,严重时会出现灼烧现象。

丁醚脲混剂:13%联菊·丁醚脲乳油,主要用来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象甲、蚜虫等。丁醚脲与烯啶虫胺混剂对蚜虫、飞虱、蓟马、叶蝉等均有很好防效,对白粉虱、小菜蛾、红蜘蛛等害虫有很好的兼治效果。40%、50%丁醚·达螨灵悬浮剂,用于防治果树、蔬菜、棉花等红蜘蛛,用40%悬浮剂1500~2000倍液均匀喷雾。

(徐金强)

推荐访问: 两种 杀虫剂
本文标题:两种新型杀虫剂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29/37950.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两种新型杀虫剂》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