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山岳型景区气象灾害的游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31 10:24:21 | 浏览次数:

摘 要:随着山岳型旅游方式的多样化,游客不断追求刺激和挑战,散客旅游群体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这一变化要求我国山岳型旅游景区游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提升到新的高度。本文对山岳型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类型及成因进行简要分析,运用管理控制理论,从预先控制、现场控制、事后控制三方面全局把控,同时关注灾后游客心理救援工作,构建山岳型景区气象灾害的游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关键词:山岳型景区 气象灾害 游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管理控制 心理救援

一、 引言

山岳型旅游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旅游项目。但是近年来,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发生的各种旅游气象灾害惨剧频频见诸报端,造成的各种损失令人震惊。在我国,学界对山岳型旅游的应急救援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对山岳型旅游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的研究在整体上处于初级阶段。从研究综述来看,我国对山岳型旅游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危机的处置(事中)和灾后的救济与恢复(事后)等方面,缺乏灾害之前的安全预警以及灾难之后对游客的心理关怀等内容,如何在整个游览过程中实施景区与游客的实时互动、安全跟踪、准确定位、及时救援、灾害心理辅导等深层次的问题探究亟待展开。

二、 山岳型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类型及成因

我国几乎所有的旅游热点城市和绝大多数国家级旅游地都具有自然灾害发生历史,且多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王利溥.旅游气象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259]。我国主要的旅游气象灾害包括大风、暴雨、冰雹、雷电、大气污染等(王利溥,2001),山岳型旅游景区几乎囊括所以灾害类型,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塌方、雪崩等。气象灾害轻则影响旅游活动,重则导致游客人身伤亡:2003年四川九寨沟强降水引起泥石流灾害,游客伤亡严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造成大幅度的旅游滑坡;2007年云南梅里雪山发生雪崩,10多名游客遭遇灾害,最终2人死亡,7人受伤;2009年,重庆自助游团队35人在穿越重庆潭獐峡时突遇山洪,17人遇难;2010年,上海“驴友”探险黄山被困,为救援,一名24岁的民警牺牲;2011年,14人组成的登山队进入四川四姑娘山景区后与外界失去联系,经过13天搜救后方才脱险;2013年8月,黄山风景区突降雷雨,一男性游客因雷击坠崖身亡,3名浙江游客被击伤;2015年3月,广西桂林市叠彩山发生山石坠落事故,造成7名游客死亡、25人不同程度受伤。分析我国近年山岳型旅游景区发生的气象灾害,景区气象灾害的隐患及原因主要来源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和地形因素,社会原因包括①景区安全系统运行和安全设施监管不到位;②景区过度商业化、开发利用不合理;③游客自身安全意识薄弱,自救能力不足,对气象灾害防范措施缺乏了解;④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缺失四个方面因素。

三、 山岳型景区气象灾害的游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本文拟构建的山岳型景区气象灾害的游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运用管理学中的管理控制理论,从预先控制、现场控制、事后控制三方面全局把控,同时关注灾后游客心理救援工作,避免游客受到二次伤害。

1.游客应急救援保障组织机构。游客应急救援保障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实现游客应急救援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本文所构建的山岳型旅游景区游客应急救援保障拟实行三级组织三级管理的方式。第一级为“地方应急管理委员会”,是核心决策机构,由山岳型旅游景区所在地方的最高领导组成。第二级为“安全保障办公室”、“灾害救援指挥中心”、“心理救援工作小组”、“灾后恢复工作小组”四个主要的执行机构。第三级为各个基础性操作机构,包括“安全预防”、“信息管理”、“新闻沟通”、“应急救援”、“安全控制”、“灾后心理干预”、“法律服务”、“保险理赔”等部门。

2.游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的建设。

2.1预先控制。

2.1.1法规保障与政策支持。山岳型旅游景区游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应由地方政府牵头,由地方应急管理委员会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山岳旅游气象灾害的应急方案,编制山岳旅游气象灾害预防、救援、恢复的整体规划,编写山岳旅游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指南手册等。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为应急方案、整体规划提供法律保障,也从法律角度规定相关负责人的职责。财政部门应设立旅游气象灾害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2.2.2旅游气象信息的管理。旅游气象信息的管理主要涉及信息的收集、咨询、发布三方面。气象信息的收集贯穿整个事件,如灾害前气象服务与预警、灾害发生时游客伤亡情况、救灾过程中信息传播、灾后医疗救治与心理援助情况汇总等。气象信息的咨询,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保障咨询渠道的畅通与便捷。旅游气象信息的发布关乎信息受众的接受程度。旅游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气象灾害的强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受灾游客的防灾意识及采取的行为。受灾公眾是灾害事件的行为主体,其参与程度对于防灾减灾效果具有关键作用[吴先华,刘华斌.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风险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深圳市3109份调查问卷的实证[J].灾害学.2014,29(1):103-108]。公众只要有了足够的气象灾害意识,能够了解所遇到的气象灾害并正确应对,就能够将灾害的损失降至最低。根据吴先华、刘华斌等人2014年对深圳市3109名市民进行的问卷调查实证,表明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风险行为表现与跟各种变量是正相关的关系。由此,在旅游气象信息发布时,应:①创新发布方式,提高游客对山岳旅游灾害安全信息的关注程度,使游客对山岳旅游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更加了解,对宣传教育和气象服务更加满意;②更新发布技术,保障气象安全信息的准确性;③畅通发布渠道,方便游客及时获取山岳旅游气象的信息。

2.2.3灾害知识宣传与普及。气象灾害宣传教育应包括灾前意识教育,灾时应变能力教育和灾后自救能力教育。加强山岳旅游气象灾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特别是雷电、暴雨、大雪等山岳气象灾害的科普宣传,采用直观形象、贴近生活、科学实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公众普及正确应对的措施。同时围绕领导干部进行宣传工作,使其树立正确旅游气象预防的观念,了解旅游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教育,引起政府及公众对山岳旅游气象灾害的重视,增强防御意识。经常开展山岳旅游气象防灾减灾演练,加强公众应变能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全社会自救互救的能力。

2.2.4新闻沟通处的设立。设立新闻沟通处,保持日常与山岳景区所在地周边相关服务部门、社会公共部门、媒体机构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建立良好关系,共享信息资源,一遇问题以最快速度做出反应,另一方面在危机来临时、灾后恢复工作中可借助力量共渡难关。建立“发言人”制度,在山岳型旅游景区爆发气象灾害时,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和相关科学解释说明工作,掌握游客救援的主动性,增强社会抗御气象灾害的信心。

2.2.5旅游保险。山岳型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应与保险机构合作,一方面景区自身应树立保险意识,参加相应的旅游保险,如旅游企业责任险,一方面景区应向游客提供旅游保险,甚至在一些极度危险的景区可以强制保险,包括游客人身意外险、旅游救助保险、住宿游客人身险等旅游保险产品,最大限度地转移旅游景区的经营风险,降低旅游者的旅游风险,减少财产损失。

2.2现场控制。山岳型旅游景区气象灾害发生后,灾害救援指挥中心应迅速做出反应。应急救援部门主要工作:①对信息管理部门收集到的游客伤亡情况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当前可采取的应急措施、存在问题、执行后果,并生成相应游客救援信息,选择合理预案;②联合地方相关部门,实现信息、资源、物资共享,快速形成公安、武警、消防、医疗、交通、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合的应急救援网络,保证预案启动后,各救援组织迅速出动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缩短救援时间、降低游客伤亡损失。安全控制部门主要工作:①在游客救援工作中,及时向灾害救援指挥中心反馈救援的实施过程、突发状况与最终结果,以供决策参考;②掌握旅游救援特服电话号码,畅通连线渠道,及时把受灾游客信息报之应急救援部门,前往援救;③救援工作结束后对气象灾害事故现场进行勘察和责任初步鉴定,同时将整个救援过程中相关信息、数据移交信息管理部门。

2.3事后控制。心理救援工作小组①立即开展受灾游客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工作,灾害后有条件应继续跟踪调查或定期回访,进行心理辅导;②灾后在景区、目的地开展针对大众的心理援救教育活动,随时监测当地居民心理异常情况,及时处理;③培训当地心理辅导人员,自救自强重建景区。心理救援工作不能局限于游客本身,因为面对突然爆发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创伤及压力会直接或间接见证灾难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灾难的幸存者、现场的救援人员甚至是通过媒体报道目睹灾难发生的普通民众,大多都会产生创伤后的心理反。灾后心理救援是一项长期工作,应在地方应急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建立长效心理救援机制。灾后恢复工作小组①向受灾游客以及旅游受影响游客提供保险理赔和法律服务,确保旅游者得到救治及赔偿,保障游客利益;②采取公关行动重塑旅游景区和目的地形象,如投资公益广告、组织员工参加公益活动等,确保景区和工作人员对外形象良好且高度一致;③与新闻沟通处合作进行广泛宣传,向公众公布重振计划和重建信息,解除社会心理顾虑,增强游客信任度。

四、结语

伴随着散客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进步,山岳型旅游市场越发广泛,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山岳型旅游方式的多样化,游客不断追求刺激和挑战,散客旅游群体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这一变化要求我国山岳型旅游景区游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提升到新的高度。本文拟构建山岳型景区气象灾害的游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加入了管理控制理论与灾后游客心理救援工作,但還需要继续完善,后续特别是对游客应急救援技术的如何开发(如现代化的设施设备、高科技的信息管理手段)和灾后救援工作的具体开展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利溥.旅游气象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259

[2] 吴先华,刘华斌.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风险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深圳市3109份调查问卷的实证[J].灾害学.2014,29(1):103-108

[3] 官昌贵,左雄,何泽能.提高公众灾害意识增强公众应对气象灾害能力[J].经济研究导刊.2010,5:236-237,248

[4] 张侃,王日出.灾后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J].科技赈灾.2008,23(4):304-310

作者简介:王旌璇(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旅游规划;郑玉龙(1988—),男,中级工程师。

推荐访问: 山岳 景区 灾害 保障体系 气象
本文标题:山岳型景区气象灾害的游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31/38729.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山岳型景区气象灾害的游客应急救援保障体系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