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发布时间:2022-04-01 08:40:06 | 浏览次数:

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一、生活要走进数学课堂——认真领会和实施新课改精神

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可以让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牙膏盒、乒乓球等生活用品,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点,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认识了物体的形状和特点,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成绩。

二、利用身边的事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学习新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新授前,教者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时,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出示以下题目:今天,小民的妈妈给了他三角钱,你的妈妈给了你五角钱,你们谁多谁少?这样的比较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对比较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并最终自己解决了问题,整个课堂教学生都是积极活跃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四、引导从生活中提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自古以来,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并进行巩固练习后,可安排一小段时间,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或本教学内容,从周围情境或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补充一些实例来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例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学校足球场很大,怎样去测量、计算后的面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提出数学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既能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又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了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丛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总之,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推荐访问: 培养学生 课堂 意识 走进 数学
本文标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01/38804.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