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01 09:00:05 | 浏览次数:

数学作为现代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旧的教学模式下,教材与实践、教师与教材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为推动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数学教育此时应该积极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究竟存在着哪些现实问题,恐怕也只有教师真正了解。正视来自这场“改革”的挑战,客观地分析问题,为成功地实施中学数学素质教育创造条件,是我们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理智选择。

1.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理念

自古以来,关于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存在着两种对峙的观点:一种是把数学作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重视数学的实用价值;另一种则是把数学作为训练思维的工具,强调数学的育智价值。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看待这一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一直以来,我国现行的数学课程在“应试教育”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总体上仍是偏重于数学的思维训练,过于重视数学的“育智”功能,而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所忽视。诚然,从数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足以看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的确越来越大。因此,在全国上下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重视打好数学的全面基础,更要重视数学应用知识的学习;不仅强调使学生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更要强调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心智的开发,更要注重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他们的未来发展。因此,素质教育下的数学课程应当是育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相互交融、辩证统一,应当在数学的应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我国传统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其最大的弊端就是无视“人”的存在,把学生视为教育这台“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被埋没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来说,其本质意义应是为完善和提升自我,是为了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但在目前科学主义这种意识形态的统领下,教育和学习的意义被异化了。因此,我们应当把目的和手段再颠倒过来,使教育回归人自身、回归人的生活,这才是教育的出路。我国著名学者,“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验的倡导者叶澜教授也认为,“教育变革的出路就在于走出‘工业化’的泥潭,进入‘生态化’的田园。”

在美国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由此可见,“个性化、多样化、弹性化教育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1]

所以笔者认为,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从以传授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在努力拓宽数学知识面的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新的数学课程应更有利于教师应以一个“终生学习者”的身份去适应“学习型社会”。本着观念更新、加强专业素质、提高理论水平、培养研究能力的宗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内潜性、整体性、稳固性和发展性的特征,丰富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获得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理解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讲,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笔者以为,优化教学方式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克服传统的教学中的“误区”。

2.1 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对话”与“交往”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也是美国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趋势。[2]课堂教学的着重点应当放在学上,而不是教,这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前,中国课堂教学过程大多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师一个接一个指令的学习过程,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要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想的活动。

2.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3 重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反复的实践使我们意识到,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核心,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手段,是教学的灵魂,它比知识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暴露思维过程,用数学思想方法驾驭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题能力,才能把学生教活,优化其思维品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加强渗透,使学生领悟其价值并掌握它而受益终生。

3.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诸如态度、动机、毅力、兴趣等。它虽然不是数学思维能力的组成部分,然而人的思维活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与非智力因素的优劣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近年来中学数学后进生呈递增趋势,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除了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外,还有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如学得不好就不感兴趣,遇到难题时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等。为此,进行数学素质教育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1 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激发主要是靠教学魅力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以新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还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尽量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引发兴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恰当地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3.2 联系数学价值,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调动其求知欲。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掌握了这个工具,就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让学生认识数学是锻炼思维、开发智能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和优化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从而通过推动学生认识层次上的提升来达到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的目的。

3.3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也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新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成就。”同时,在倡导学生积极创新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与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探索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索的喜悦。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数学的特点,进行学习态度和习惯的教育。数学中的定理、公式、法则等都具有逻辑严谨性。结合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如前所述,数学课程本身即存在着双重价值目标:育智与应用。而目前社会上关于中学数学课程的议论表明,我们目前的数学教育偏重于理论,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而中学数学不应作为抽象的理论学科,而是能够实际应用的学科。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现行数学教材中的数学习题,不管是从“量”上讲,还是从“质”上讲,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拓精神”,都是非常乏力的。现行数学教材中的习题同其赖以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的鱼水关系过分地被割裂、被“纯数学化”了。乃至给人一种错觉:数学是数学,现实是现实;要“创造”,只能在“纯数学”高不可攀的枝梢上进行,而在现实中,似乎没有什么数学的创造性可言。生活和数学知识的关系这就从源头上被掐断了,从而大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而在国外,“数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成为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3]如在美国,其课程标准就把“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列为学校教学达到的五个课程目标之一。[4]而在英国,其1982年发布的《Cockcroft报告》[5]认为数学教育应成为重视应用的教育,所有学生应具备掌握日常基本数学知识的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包括“讲解,讨论,处理实际问题,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练习,问题解决,探究性工作”等诸多内容的教学活动。这种思想显然与我国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程标准差异甚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笔者认为,数学教材中的数学习题,特别是应用题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拓精神,有着直观的作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抽象并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建立数学模型。现行数学教材中尤其缺乏这样一类题目:即给定一种应用的现实环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出已知因素,自己设计解题程序,不存在预先设定的统一答案。这也就是构建“中学数学建模”的设想。教师首先要抓住教材中典型的例题、习题,引导学生去分析、类比、联想,抽象并转化成数学问题;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补充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以此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数学课程应当在从抽象转变到应用学科的同时,使数学加强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与联系。但必须警惕的一点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与实际相结合或过多地进行研究性课题的学习,过分追求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而忽视基础教育。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尤其如此。因此,我们除要教给学生新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结语

素质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也同样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性活动。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新标准、新教材所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课程改革才能顺利实施。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实质性的变革,那么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的变化,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一线教师,他们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数学教师作为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应当积极迎合素质教育的步伐。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我们应当主动去学那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想那些没想过的问题,而且要重视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理念,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合理改革,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数学教师应当成为数学素质教育的推动者、实践者,而不是阻力。

参考文献

[1]张雄.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3).

[2]See Stevenson H. W. and Nerison-Low R.To Sum It UP:Case Studies of Education In Germany,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National Institute on Student Achievement,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J].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9.

[3]孔企平.近年来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趋势[J].外国教育资料[J].2000,(6).

[4]刘兼.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6.

[5]W. H. 科克罗夫特.数学算数——英国学校数学教育调查委员会报告[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曹雨涵(1981—),女,江苏如东人,中学二级教师,现供职于江苏省南通中学数学组。

推荐访问: 素质教育 数学教学 几点思考 中学 背景下
本文标题: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01/38829.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