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高校声乐教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09 09:02:28 | 浏览次数:

在我国高校的声乐专业教学中,主要分为意大利美声声乐和中国民族声乐两个专业。本人系高校声乐专业教师,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及在中意两国多所高校的交流访问,发现了一些在课程设置方面及教学方面有待完善的地方,现将其总结如下,以供同仁们交流及讨论。

一、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亟需完善

赵海英在谈及“多元化”的高校音乐教育时提到“将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或特色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中”,而且“必须强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本土化’”。针对这一观点,作者联系实际情况对高校的声乐教学情况进行了思考,认为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体系亟需完善。

(一)在高校的声乐专业教学中,开设“汉语歌唱语言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汉语与歌唱的关系,普及普通话。虽然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但在歌唱时的很多特点和规律并非人人皆知,这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是需要进行普及教育的,而且应当作为所有声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必修课来进行。“汉语歌唱语言学”和“大学语文”课程在性质上完全不同,“汉语歌唱语言学”更倾向于专业性教育,而“大学语文”课程则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及传统文化的继续传承教育。

(二)在高校的声乐专业教学中,开设“歌唱生理学”课程。演奏与演唱的区别在于演唱的乐器是我们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歌唱生理学”课程的开设尤为重要,特别是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普及歌唱生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张嘴歌唱前,先了解自己歌唱器官的构造,包括各器官的歌唱原理,以至在接下来的实践环节中,学生们能够主动地调动歌唱器官,头脑清醒,条理清晰地进行歌唱,更好地配合声乐技巧课教师,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之丰富的想象来发出美妙和谐的声音。在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此方面的课程设置还很欠缺,相应的教学设备也不够健全。了解乐器才能更好地使用乐器,此方面的课程亟需完善。

(三)在高校的声乐专业教学中,开设“歌唱语言基础课”。要普及语言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具有专业性质的语言学知识的传授。完美的歌唱需要演唱者准确地掌握其歌唱语言的主要拼读特点及容易忽视的问题。对于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两大声乐体系,建议有针对性地、有阶段性地设置课程内容:在声乐歌剧专业教学中除开设“意大利语歌唱语言学”外,增设“德语歌唱语言学”、“法语歌唱语言学”、“俄语歌唱语言学”等课程;在中国民族声乐专业教学中除必修的“汉语歌唱语言学”外,增设“地方语系歌唱语言学”、“少数民族歌唱语言学”、“中国戏曲语言学”等课程。通过语言的系统学习,更好、更顺利地进行声乐技巧教学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把握每种语言的作品风格。丰富教学的本身又开阔学生视野,促进了不同国度文化的交流。但只是开设课程还远远不够,应该支持教师定期参加语言培训及进行国际性的和国家级的有关学术交流,语言需要环境,更需要交流。

(四)在高校的声乐专业教学中,“歌唱心理学”要作为声乐专业的必修基础理论课来开设。歌唱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艺术,除了在训练中歌唱器官的难于把握和驾驭,对于歌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具有较强的挑战,深度理性与丰富感性的完美结合:面对枯燥的发声训练要沉得住气;面对高音区的训练要克服紧张心理;面对强化技术稳定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表达出作品的深刻内涵;面对众多的观众或挑剔的评委,歌唱时要有稳定的发挥,等等。歌唱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而歌唱的平衡来自于稳定的歌唱心理,所以,“歌唱心理学”课程极具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丰富高校声乐教学的方式

(一)关于发声方法

在声乐教学中,每位老师都有自己切实可行的,效果颇佳的教学方法。声乐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教师都自己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发声练习曲。在这里我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拿来与前辈及同行们研究探讨,以求更高层次的进步。主要和大家探讨一下我所使用的哼鸣练习,哼鸣不仅可以很好地练习歌唱的通道及对气息的控制能力,更是打开鼻腔和头腔的最好帮手,是歌唱中使“五腔”联系起来的载体。

“熟练地掌握张嘴哼唱也是唱好别的韵母的基础。”[1]运用鼻韵母“ng”进行开口哼鸣的训练有很多好处,我所使用的哼鸣练习采用的也是开口哼鸣,与以往多数教师采用的开口哼鸣方式不同的是:我使用的是元音“e”加辅音“n”的方式,即汉语拼音中的前鼻韵母“en”。我认为采用“en”代替“ng”进行哼鸣训练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分开大小舌,拉紧后咽壁,打开喉咙的同时又有机地联系了鼻腔和头腔。我们可以做个试验,拿一面小镜子对着自己的口腔内部,先发“ng”观察口咽腔里面的状态,再发“en”观察状态后对比,你会发现:发后鼻韵尾“ng”时口咽腔是无法打开的,大小舌是粘在一起的,而发带有前鼻韵尾的“en”时,大小舌呈分开状,口咽腔很开阔,可以看到后咽壁。在这个练习中要强调元音“e”的向下打开喉咙的状态,一定不要用汉语的“ai”和“e”来代替意大利语“e”元音的发音。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汉语中的复韵母“ai”是单韵母“a”和“i”的组合,在发“i”时我们的大舌是呈向上状态的,而且口型变化较大,这样会带来歌唱的阻力;而汉语字母表中的“e”在发音时,大舌的状态是用力向上抵住上颚来阻气发出的,同样也会阻碍口咽腔的打开,故使用意大利语中的“e”元音来练习,以保证口咽腔的状态歌唱前后一致,要注意大舌的根部要下放,舌面要放松。对着镜子练习自己大舌的归位放松动作,这样就会发现和感觉到大舌平放、口咽腔打开、喉咙下降的歌唱状态。同时要强调鼻腔以上的工作,也就是加强前鼻韵尾“n”的工作效率,这需要小舌和鼻窦的积极工作,要使小舌和鼻窦尽量地上提,特别是小舌两侧的肌肉要同时向两侧用力扩张,要使鼻孔扩张并感觉鼻子内部向前向上提起,口腔内软腭向口腔后上方提起,所有的动作协调同步,这样就能够使口鼻咽相通,从而能够向下通向胸腔,向上通向头腔,形成笼罩状态的声音效果。但要避免完全挤压鼻子或灌在鼻腔里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效果是有限的、单一的,更是违背歌唱原理的。

(二)关于歌唱教学的阶段性

在声乐技巧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结合多种唱法的特点,调整不同的技术训练在不同学习阶段中的比例,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按照声乐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不同的声乐艺术所要求的声乐训练技术是不同的: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及性格特征选择所学习的课程及教学的进程,要根据学生歌唱的不同阶段有目的地设计训练方式。

我认为高校的声乐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以腔行字”,2、“以字行腔”,3、“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在歌唱中,语言既是咬字、吐字、行腔的依据,也是发声、用气、共鸣等歌唱技术手段最终能传情达意的依据。”“汉语元音普遍舌位较高(只有a舌位低),而意大利语元音却普遍舌位较低。”[2]意大利语在语音发音上的特征,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歌唱的第一时间内体会歌唱的呼吸、歌唱的腔体及器官的运用状况,使歌唱相对简单化的同时有效地开发歌唱者的共鸣。所以在学生的初学阶段,可以以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元音作为歌唱的开始,进入第一阶段的学习——“以腔行字”的阶段。意大利语发音上元音纯正,发音时唇齿舌牙喉对声音的阻碍较小。在这一阶段,运用意大利的古典艺术歌曲进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稳定歌唱状态,建立起良好的歌唱发声习惯。在腔体训练等基本歌唱方法掌握趋于稳定后,逐渐加入中国作品的训练,进入第二阶段——“以字行腔”的阶段。“由于汉语是辅音(声母)都必须出现在字首(n,ng除外),而且韵母较意大利语的元音复杂得多,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这就给字音连续造成许多困难,这也必定给歌唱的行腔上带来诸多不便。”[3]所以在演唱中国作品时,要着重注意汉语的发音特点,要特别推敲声母韵母结合后带有变调的字。由于汉语独特的“字正腔圆”的审美特征,使汉字在发音时存在“五音”的发音阻力,会与第一阶段树立好的歌唱通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找到了矛盾所在即找到了解决矛盾的办法(问题的对立面即是答案)——两种语言的发音差异:即元音与辅音的衔接、声母与韵母的相互结合、相互转换。我认为解决好的第二阶段即为我国的“美声唱法”,也称“美声唱法中国学派”。较为困难的是第三阶段的训练,即“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阶段。一方面是“新民族唱法”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多维”发展的课题。首先我认为“新民族唱法”的首要审美标准即是“甜美性”和“细腻性”的风格,那么要完成的首要任务便是研究可以广泛进行传授的歌唱方法,演唱具有我国传统美学意义的曲目,使一些原生态的演唱曲目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和训练方法进行传授,以保护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掌握了歌唱的“共性”的基础上把握好歌唱的“个性”。其次,从大众欣赏需要的角度,要让这种“原汁原味”更好地传承下来,“新民族唱法”需要结合大众所喜爱的表达方式,在演唱方法上要丰富形式,不可本着所谓的“科学”固守陈规,要使歌唱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百姓,更具亲和力。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艺术进行了传承发展,同时又适宜地向大众传达了时代进步的声音。第三阶段的另一方面就是意大利声乐艺术的深入探索及其他国家声乐艺术的演唱训练。通过学习,要能够较为准确地演唱意大利及其他国家经典的和近现代的艺术歌曲、室内音乐会曲目、歌剧等,通过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作品的仔细研究,依据每个国家的声乐审美习惯,运用恰当的演唱技术来把握每首作品的特有风格。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世界上传播较为广泛的意大利声乐艺术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均有注意元音、韵腹的保持延长、口型的稳定、及五腔协调的要求,只是在个别细节问题上略有差异。要把两种唱法的优点逐一总结归纳,并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实施,使学生们的声乐视野更加开阔,使声乐歌唱方法更加完善系统,使东西方艺术碰撞后大放异彩,更好地发扬美的传统和美的理念,这才是声乐艺术的最终发展方向。一种语言代表一个特定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是这个群体共有的内在文化。在声乐艺术的不断探索中,我们通过对语言字音发音这个“点”的定位研究,逐步展开至歌唱方式方法这个“线”上的研究,进而扩展至不同文化特点这个“面”上的研究,逐步由小变大,由浅至深,研究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文化本身。

(三)高校中的声乐讨论研究将永远为进行时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不仅要求高校教师要有视学术为生命的精神情怀,还要有争做一流学人、一流教育家的终极追求。”[4]我们高校队伍要在科研及教学方面走在前列,就要把学术交流进行到底,也包括很多交叉学科的交流与探讨,要永远为进行时。要“将自己重新定位在既是学科专家,又是学科教育专家”。[5]我的一位老师曾对我讲:“要学在外,方能在本专业上提高”。这个“外”字,包括了除歌唱以外的一切知识:文学、美术、戏剧、器乐、舞蹈、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等等,只有声乐艺术同其他艺术及其它文化领域不断碰撞和结合,才能擦出更闪耀的火花。

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是两方面的坚持:第一,要坚持观看所有可以观看的演唱(奏)音乐会、作品展示会,包括知名的、不知名的,无论“美声”的、还是“民族”的。学习和交流不挑剔,在很多场合都会补充提高自己——身子不能懒惰。第二,要坚持阅读大量的学术论文及书刊,包括一些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研究并作以总结,多看,多写,保证理论知识的不匮乏——脑子不能懒惰。

结 语

本文通过结合高校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中的学科设置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建议各高校的声乐专业开设“汉语歌唱语言学”、“歌唱生理学”、“歌唱语言基础课”、“歌唱心理学”等几门课程。其中“歌唱语言基础课”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分别开设:“意大利语歌唱语言学”、“德语歌唱语言学”、“法语歌唱语言学”、“俄语歌唱语言学”、“中国地方语系歌唱语言学”、“少数民族歌唱语言学”“中国戏曲语言学”等。课程的合理设置会有力地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学中的技术训练方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经验,详细介绍了在教学中所使用的开口哼鸣“en”的特点;提出了歌唱教学的阶段性理论,把高校的声乐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以腔行字”,2、“以字行腔”,3、“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对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要将声乐讨论研究永远进行时,要“学在外”,要多听多看,头脑和身体要勤奋。

文化需要交流,艺术更需要沟通和借鉴,要扬长补短,各取所长,更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保留我们纯美的诗画意境的同时,为世界声乐艺术的不断丰满而不断努力。文化需要深入,文化也需要扩展,对文化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更多跨越是文化工作者永不能停止的追求。本着这样的需要,声乐工作者应该不断打破原有封锁,在努力保留传统精华的同时,不断尝试补充新的血液和活力,这样才能够看到文艺之花的奇彩。

* 2011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对黑龙江四小民族传统音乐所进行的音乐形态学分析及研究》,立项编号:11B020。

注释:

[1]宋承宪:《韵母与嗓音训练》,载于《中国音乐》1983年第2期。

[2][3] 郑茂平:《歌唱中的汉、意语音对比研究》,载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5] 赵海英:《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载于《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

李 娜: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李 雷

推荐访问: 声乐 完善 高校 教学 研究
本文标题:高校声乐教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09/41799.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高校声乐教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