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艰难的理想主义者巴甫洛夫

发布时间:2022-04-10 08:43:04 | 浏览次数:

留着一脸的络腮胡,神情严肃、目光犀利,这便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位曾经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科学家,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如此地醉心于科学,甚至可以说他为科学研究投入了生命的全部能量。因而,如果有人想了解他,了解他的生活,只需了解他的科研工作就够了,因为那几乎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巴甫洛夫正在死亡

1936年2月27日,清冷的彼得格勒全城都降下了半旗致哀。直到此时,从睡梦中刚刚苏醒的小镇居民才知道,这座城市中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与死神抗争失败后死亡。而令后人惊叹不已的是,这位将一生献给科学研究的生理学家,在弥留之际,仍然痴狂地从事着研究,只不过此次研究的对象是他自己。

生命垂危之际,巴甫洛夫将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十分忙碌地在记录着什么。他并没有如常人一般,抓紧生命最后的时光划分财产、安排后事;也并没有将最后的时光留给自己,回忆漫长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向生命做一次庄严的告别,或者利用人生最后的时间向家人一诉衷肠……

常人都会做的事情,这位有点怪异的科学家都没有做,那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到底在做什么呢?

当时的巴甫洛夫,正忙着向助理叙述生命消逝的感受,希望凭借自己的经历为科学留下更多了解死亡过程的资料。所以,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不近人情地拒绝了来自朋友、亲人的问候,因为他正忙着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自己钟爱了一生的科学事业做最后的告别……

1849年9月26日出生在俄国小镇梁赞的巴甫洛夫,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酷爱读书的父亲,在家中珍藏了很多著作,而这些书目也成了巴甫洛夫闲暇时最好的消遣。可以说,作为长子所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以及年幼时培养起来的勤勉刻苦,是巴甫洛夫一生不知疲倦地在科学领域钻研的支撑力量。

引领巴甫洛夫走上自然科学道路的灯塔,或许是俄国文学评论家皮萨列夫所撰写的一篇名为《动植物世界的进步》的文章;或许是受苏俄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出版的《脑的反射》一书的影响;也或许是得到乔治·刘易斯的《日常生理学》一书的启迪。总之,在他长长的阅读书目中,有几本书、几篇文章震撼了他的心灵,引领他逐步放弃了神学,走上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康庄大道。

1870年,21岁的巴甫洛夫走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校门。在这所校园中,他从法律学跳转到了物理数学系的自然科学专业,并开始对生理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走上了生理学研究的道路。1874年,他和同学阿法纳西耶夫(Afanasyev)一起完成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论支配胰腺的神经》,并凭借这篇文章,获得了研究金质奖章。

那时,年轻的巴甫洛夫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才华刚刚崭露头角。

理想照进现实

虽然学生时代成绩优异,且在之后的研究领域功成名就,但这位科学狂人早年间的生活却似乎总与困窘密切相关。

大学期间,学校的奖学金年年都能落在优秀的巴甫洛夫头上,但是他的生活却从未摆脱贫苦,他需要给别人做家庭教师才能够维持日常生活的运转。

从获得生理学学士学位,再到进入外科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直到成为老师的助教,并到俄国著名临床医师波特金的医院开始做生理实验工作,巴甫洛夫的生活都一直被科学研究所占据,窘迫也如影随形。

其实,在获得医学学位后,他原本可以做一名医生,并获得不菲的收入,但是他却因为对科学的热情选择了走进波特金的生理实验室,开展有关心脏神经的研究。

获得一份实验室的工作,如今听来是一件十分高大上的事情,但巴甫洛夫所工作的实验室,却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可以说那只是一间破败的屋子而已。但他没有过多地抱怨,对科学研究的痴迷,似乎让他忽视了外界一切不利条件,只享受专注于科学本身所带给他的喜悦。因而,他在这间既像门房又像澡堂子的实验室内,坚持了十余年的时光。

巴甫洛夫31岁那年,他的生活因为谢拉菲玛的出现而有所转变。他对待科学的全部能量都消解在了与谢拉菲玛的感情当中。只不过,这样的状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巴甫洛夫很快在两人婚后将对谢拉菲玛炙热的情感,迅速转移到了科学研究当中。

但不得不说,是谢拉菲玛的出现让巴甫洛夫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让他能更安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在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巴甫洛夫便同妻子约定,妻子不干涉他的研究,而他则不负责家庭事务,并向妻子承诺不饮酒、不打牌、不应酬。同时,他还承诺,每年9月到次年5月,每周工作7天,只在暑假时陪妻子去乡下度假。

虽然,直到巴甫洛夫担任教授之前,两人的生活一直十分拮据,但好在有妻子的操持,巴甫洛夫才不至于将精力分散到令人无奈的生活琐事中去。

俄国十月革命初期,当地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苦当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巴甫洛夫也从未停止科学研究。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俄国国内的环境都不太安定。1921年3月,有两位军人曾来到巴甫洛夫当时工作的实验医学研究所,请巴甫洛夫携带家眷离开彼得格勒,以保障其人身安全。巴甫洛夫却拒绝了他们的提议,他说:“战争就是战争,为什么要把科学工作者特殊对待?”这位乐观的科学家,甚至还在送别两位军人时安慰道:“这些困难是暂时的,祝你们一切顺利。”之后,他便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从未因外界风云变幻而有过丝毫动摇。

无论是生活的困窘还是大环境的不安定,对巴甫洛夫的影响都微乎其微,他看上去就像一部“科学永动机”,不断地探索自己能量的极限。从最初赴德国进修时研究心脏搏动的影响机制,到后来研究方向逐渐地转向人体的消化系统,再到创立动物和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以及最后在晚年时转向精神病学研究,巴甫洛夫都孜孜不倦地将生命的全部能量投入到自己的研究工作当中,似乎永不知疲倦。

巴甫洛夫的狗

1904年,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生理学的杰出研究成果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成为世界上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而说到巴甫洛夫在消化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不得不说说令他蜚声科学界的一项科学实验。

“巴甫洛夫的狗”,如今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仅凭本能做出反应而不经过大脑思考的人,但其实这是巴甫洛夫十分著名的一个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会流口水的现象,选择在每次喂食前先发出一些其他的信号,如摇铃。而经过实验发现,连续在喂食之前摇铃后,有一次狗在听到铃声但没有任何食物可吃的情况下,仍然流出了口水。从“食物——唾液分泌”到“摇铃+食物——唾液分泌”,再到“摇铃——唾液分泌”,巴甫洛夫用自己的实验,让“条件反射”的概念深入人心。

战争时期,高尔基曾经慰问巴甫洛夫,希望能为他解决物资上的困境。而当时正在进行上述实验的巴甫洛夫全然不顾自己生活的困难,答道:“需要狗,狗!情势是如此危急,以至于我的同事不得不去街上捉狗!”

其实,巴甫洛夫的这项实验还曾经引起过科学实验伦理问题的争论,因为他曾经在自己的亲弟弟身上做过类似的实验。

在巴甫洛夫进行条件反射实验的过程中,有一次,他在家庭聚会中说起了自己正在狗身上进行的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实验。这时,他的母亲突然插嘴道:“还不如找你的弟弟和你一起去,你弟弟最嘴馋了,谁的口水也没有他多。”巴甫洛夫显然并不认可母亲的说法,但母亲却希望将这个机会留给巴甫洛夫失业的弟弟尼古拉,继续说道:“你的决定会让你失业的弟弟继续闲在家里,而把工作机会让给那些你甚至根本不认识的脏狗。”更令巴甫洛夫意想不到的是,他忠厚老实的父亲竟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于是,一场并不和谐的实验,便在弟弟尼古拉对巴甫洛夫的愤恨以及巴甫洛夫对弟弟的厌恶中拉开了序幕……

实验还未开始,两人为选出一个让尼古拉有食欲的盘子就吵得不可开交。而在选取食物时,尼古拉坚持要上好的鱼子酱。而在巴甫洛夫看来,弟弟的这个无理要求,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与科学研究毫无关系。最终,两人经过几天的争论后,用烤面包片代替了鱼子酱。

实验开始时,巴甫洛夫首先摇铃铛,再递给弟弟一盘面包片。但到了第三天,意外便终止了这次外人看来有违伦理的实验。巴甫洛夫如往常一样再次摇动铃铛时,并没有拿出面包片给尼古拉。而尼古拉的反应,也并不是止不住地流口水,而是狠狠地给了巴甫洛夫一拳,将哥哥打进了医院。

实验就此宣告终结,尼古拉成了早期实验的一个牺牲品。不过,他似乎并不安于成为一个实验对象,而是在其出入的各个酒吧、咖啡馆中,向过往的路人吹嘘自己所参与的实验是如何令人惊奇,他甚至还接受了《圣彼得堡日报》周末版的采访。当然,无论是在采访中,还是在与陌生人的交谈中,他都成了实验的主角,而巴甫洛夫却成了地地道道的配角。

不过,喧嚣过后,尼古拉很快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仍旧在自己平庸的人生路线上游走。而巴甫洛夫却因为杰出的科学成就,摘得了诺贝尔奖的桂冠,为世人铭记。不论尼古拉如何夸大其词地炫耀自己在实验中的地位,获得诺奖的巴甫洛夫却并没将他放在心上,因为他在诺贝尔奖的致谢词中,感谢了上帝、自己的助手以及参与实验的牧羊犬,却只字未提尼古拉……

巴甫洛夫在科学道路上的探索,如同一个理想主义者一般,积极乐观且义无反顾。无论是在如何艰难的处境下,他所看到的都是希望,他所做的都是坚守。或许他近乎决绝的行事方式,在当下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很难被理解与接受。但不得不承认,正是他对科学极大的热忱,让他的理想照进了现实。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而正是这份义无反顾地追逐,才帮助他攀上了科学研究的巅峰……

推荐访问: 巴甫洛夫 艰难 理想主义者
本文标题:艰难的理想主义者巴甫洛夫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10/42125.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艰难的理想主义者巴甫洛夫》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