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中国如何向世界展示服装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04-10 12:27:54 | 浏览次数:

摘 要:将人类服装史的发展演变通过舞台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们通过服装的演变认识我国历史发展文明进步过程,通过服装文化让世界认识我们伟大的民族,认识中国古老文明发祥地。

关键词:服装 舞台表演 文明 民族

衣、食、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服装由原始社会兽皮衣的避寒、护体发展到如今材料、款式多样化、功能化,职业化。这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服装的伴随着人类生存、发展、进步,展现着不同历史时期人文、文化、政治,经济。那么如果将各个历史时期服装的特点通过舞台的表演、展示出来。不仅仅可以让人们看见服装的发展演变史,更能展现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文化、政治,经济。

先让我们来简单看看各个历史时期服装特点:

原始社会服饰:从出土的文物方面得以佐证,中国服饰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上身披的兽皮即衣,下体先是前后用兽皮遮掩,后来把前后加以连缀缝合变成下裳。以后由织物代替兽皮即是上衣下裳,这种上衣下裳的制度日后成为我国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先秦服饰: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但是缺乏较多的实物史料来佐证。上衣下裳是当时主要服饰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腰系带。下裳,保护下体的衣服,裙之意。发式、冠帽:男子多梳辫、女子则多为长发上拢成髻,或卷发齐肩。衣料主要是皮、丝、麻。

周代衣服:周代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深衣有曲裾和直裾两种:小口大袖;领和袖口通常为宽缘,“衣作袖,锦作缘”;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配玉;面料纹样有楚国文化的风格。冕服是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最贵重的一种礼冠。凡冕冠者,都要穿着相应的玄衣和纁裳。配有纹样,以纹样视级别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以“十二章”为贵。

赵灵王所改革的服饰制是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变履舄而改着靴。冠也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此变革称为我国服装第一次变革。

秦汉服装:秦代服饰:秦王朝“兼收六国车旗服御”,把战国时期的各种制度给予统一。秦创立了许多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秦代男装以袍为贵,颜色以黑色为贵。库秦兵马俑大多是内着战袍,外套铠甲,铠甲多是由正方甲片编缀而成。

汉代服饰:袍服多为大袖裆。女服仍上衣下裙和深衣,一些细部有所不同。其特点主要为衣服宽博,衣袖趋大,袖口收敛。曲裾和直裾并存,但曲裾居多。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有两个方面:一为汉式服装,承秦汉之制;另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男子主要是衫子。裲裆男女皆服。女子服装大抵承继秦汉遗俗,有衫、袄,襦、裙之制。除汉族特点的宽松外,尤其在晋六朝出土的陶俑等,衣着明显特征为上俭而下丰,上衣短小,下裙宽大,交领上襦,束腰较紧,头部多假发。

隋唐服饰:隋服饰朝:文帝杨坚力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男装以衫为主,女装以襦裙为主。

唐朝服饰:唐服基本袭隋制,只是形式上比隋朝更为富丽华美。一般场合穿的公服和平时燕居的常服,则吸收了异族服装的成分,形成了独具大唐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唐官服用颜色区别等级,冠和腰带也是官阶的标志。男服主要是圆领袍衫,戴璞头、下蹬乌皮六和靴,腰系革带。女服大多上身襦、袄、衫,下身束裙子,裙形、裙式及色彩之丰富是前代从未有过的。女着男装很流行,唐女着男装成为当时世风,上行下效。

宋代服饰:宋代对冠冕的尺寸、质料、颜色从新规定,同时调整百官的超服制度。男服皆圆领袍衫,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两种形式。宋时城市已经相当繁荣发达,除农民外,其百业也有等分,工人、商人、贩所着服饰各有规矩,使人从其所穿戴的衣帽可分辨其为何业。女服基本承晚唐。

金辽元服饰:蒙古族忽必烈定国号元,建都燕京,名大都(即北京)。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自然把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带来中原,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

辽 契丹族服装:男子服饰本族装束为左衽圆领长袍,长袍多至膝下,袍外也有围“捍腰”者,就是在腰间系一皮围,即可减少袍子磨损又便于佩挂弓箭等物,袍子的外面还要束带,下裳为裤,穿靴。发式为髡发。女子服饰:女子上穿黑、紫、绀的色的直领的对襟衫子,也有左衽的式样,皆称为团衫,非常宽大,前长佛地,后长曳地尺余,双垂红黄带。

金 女真族服饰:从资料上看,金的服饰与辽的服饰颇有相似之处,男子服装狭小,左衽,不论贵贱皆着尖头靴,然男子的发式完全不同。辫发垂肩,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富人用金珠饰。妇人辫发盘鬂,亦无冠。女子着团穿衫,下穿襜裙,腰系红黄巾带,花式颜色都承辽制,其特别之处在于襜裙中还要以铁丝圈为衬,从而是裙摆丰满蓬起。

元 蒙古族服饰:男服以长袍为主,还有质孙服、辫线袄、比肩、比甲,女服袍服、姑姑冠。

明代服饰:明代驱逐了蒙古族的统治,建立了明帝国。首先禁胡服、胡话,明太祖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代是从蒙古族手中夺取来的政权,所以对整顿和恢复汉族礼仪十分重视。他们废元服制,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作了一系列调整。洪武二十六年,将原定的服饰制度作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整,以后数百年内冠服未曾有变,其形制在以后的戏曲剧装、民间婚俗中得以继承。

明代文武官员的冠服有朝服、祭服、公服和常服等。男子以袍衫为尚。冠服颜色、图文、补子分等级。直身:右衽、大袖的宽敞袍式,继承宋代式样,背间中缝直通到底,明时僧道亦服。以蓝、黑、青颜色分儒生、举人、市井。罩甲当时穿的极为广泛,士庶皆服,但明政府下令只有骑马之人才可以对襟罩甲,紫花罩甲则一律不可穿用,黄色罩甲只许军人穿用。巾、帽是官定以外一般人常用巾和帽。

女子服饰,有凤冠、背子、比甲、水田衣、衣、裙。

清代服饰:清朝是我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中华服饰由于满族统治者的政治压迫,汉族被迫改装,出现了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的服装变革。这次变革以男子服饰为主。清代“以马得天下”故坚持满族的紧身易于骑射的装束。清末的洋务运动使得海外留学生接触到西方文化,这时期西式服装引入国内。

男子服饰:清代服装在满族原有的基础上吸纳了明朝的典章制度,但服饰上仍然保留满族马蹄袖。男子服饰有袍、褂、袄、衫、裤、披领、领衣、帽、朝珠、腰带等。清代满族女子服饰:长袍、马甲、马褂。清代汉族女子服饰:袄、衫、裤子、一囊圆、一扣钟。

民国文化及服饰:鸦片战争撞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满清帝国近三百年的统治。改元易服,民国的服饰形制为之一变,这是中国服饰史上最重要的变革。服饰的改变,一方面标志满清帝国的终结和共和政体的建立;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服饰受到西洋服饰的巨大影响。民国政府引入了西式礼服,废除了清代冠袍并取消了妇女缠足、男子辫发得陋习,从此开始了中国服装史上崭新的一页。

民国时期男子的服装主要有:西装、中山服、学生装、长袍、马褂、袄裤、大氅。女子服装:袄裙、旗袍、袄裤、婚礼服西式服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服装:1949年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在宣布社会变革胜利的同时,也宣告了服装的变革。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没有确立新的服饰制度,但却成功的推行了新的服饰,其改革并不依靠政府法令,而是意识形态的力量。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同样完成了历史上易服改元的历史使命。

1949年以后,中国原有的服饰形态被逐渐丢弃,而代表“工农兵”形象的服饰受到鼓舞,执政阶级的服饰审美取向逐步主导了社会舆论、社会思潮和时尚导向。虽然政府并没有直接对人们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下任何明文规定,但新的政治体制,服饰时尚上的泛政治化已经成为中国以后几十年的基本标准。服装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符号,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时代意识形态的载体。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大讲“阶级斗争”的社会环境中绿色红卫兵服十分流行,绿色不仅成为“革命”的标志,还成为狂热、盲从的政治符号。军服、红卫兵服、军便服、中山装成为一种“衣时尚”。

后期夹克、喇叭裤、T恤衫、忠实服装、牛仔裤、休闲服陆续发展。女士的列宁服、旗袍、春秋衫、红卫兵服、中式外衣、女着男装、踏脚裤、西服套裙、裙、民族女装、性感女装,职业装。从改革开放到如今的各式各样、各种款式面料,各种品牌的服装。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代服装文化。

在舞台表演中加入我国民族民间及戏曲服装展示,更能体现我国服装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舞台的形式表演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发展,使人们看到服装演变背后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进步过程。服装文化所担负的是整个传统民族文化的发扬与继承。我们要通过服装让世界认识中国,认识这个古老文明的发祥地。服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浓缩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袁仄.中国服装史[E].北京服装学院,2005

[2]华梅.中国近现代服装史[E].天津师范大学,2008

[3]周怡、谭欣.戏曲服饰设计的文化表现[J].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

徐庆鹏(1980-), 男,毕业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单位:香港长江实业全资控股北京长乐、宝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王双(1986-),男,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人,北京服装学院服装史论风格方向研究生二年级,研究方向:服装史论风格方向。

推荐访问: 中国 展示 服装 发展 世界
本文标题:中国如何向世界展示服装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10/42382.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中国如何向世界展示服装的发展》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