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汉语词缀“老”的语法化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04-14 08:33:40 | 浏览次数:

总结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为其他词缀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一、词缀“老”的语法化研究统计

词缀“老”作为汉语中能产性强的高频词缀,在汉语中十分活跃,意义丰富,功能多样,其复杂性早就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对其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与探讨。关于词缀“老”的语法化研究的文献资料,最早散见于个别汉语史著作中,在讨论汉语词汇发展的专篇中对词缀“老”的产生、来源进行思考和初步探索;而后专门针对词缀“老”的论文不断涌现,各家观点不一,主要围绕词缀“老”的产生时间、功能分布、语义特征及虚化机制等方面做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基本廓清词缀“老”语法化的发展脉络,这类成果已趋于成熟;部分学者在对近代汉语专书、曲词的语言研究中涉及词缀“老”的演变,从文学作品的角度丰富词缀“老”的语料依据和研究成果。

关于词缀“老”的语法化研究涉及的代表著作、论文成果统计如下:

二、词缀“老”的语法化研究成果

(一)关于词缀“老”的起源

最早对于词缀“老”的讨论始于对其来源和产生年代的确定,各家观点散见于个别词汇学著作当中,对词缀“老”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认为词缀“老”在唐代出现。王力(1989)认为除排行上加“老”起于何时尚不清楚和名字上加“老”初见于宋代之外,其余用法均起源于唐代。杨建国(1993)基本同意词缀“老”产生时限至迟在唐代。

一种则认为词缀“老”出现还要早些,起于六朝时期。孙常叙(1956)认为“老”在六朝时就已经有前缀化的倾向。向熹(1993)认为“老”是在六朝以后虚化成词头,认为王氏对词头“老”产生年代的推断似乎失之太晚。朱茂汉(1983)明确指出“老”正式成缀于六朝时期,它作为称人名词的前缀,起源于“老奴”“老婢”这类轻慢之词和“老伧”“老悭”这类诨号,在唐以前发展较缓慢,到宋代以后发展较迅速,唐以前的用法都被继承下来。

不同于著作中的散論,王宁宁(2010)对汉语词缀“老”进行最全面系统的专门研究,按照时间线索勾勒词缀“老”的虚化历程:“老”在先秦两汉时期还具有词汇意义,仅作为修饰词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词缀“老”产生的萌芽阶段,逐渐泛化为拟亲属称谓词;在唐宋时期,“老”表称谓作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具有丰富的语义色彩,是词缀“老”的形成阶段;词缀“老”在元明清时期彻底完成虚化,并产生更多新的用法。

关于词缀“老”是由形容词“老”虚化而来的,各家观点一致。但由于形容词“老”虚化成词缀“老”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统,这期间势必会存在虚化程度还不够高、仍带有脱胎前痕迹、半虚半实的阶段,因此对于“老”是否已完成词缀化的明确界限就难以确定。综上文献基本可以明确词缀“老”大体发端于六朝,形成于唐宋,活跃于明清,在不同时期、不同用法的词缀“老”的虚化轨迹具有不平衡性和多样性。

(二)关于词缀“老”的功能分布和语义特征

“老”作为一个十分活跃的高频词汇,由于自身发展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词缀“老”的语法化过程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为适应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词缀“老”的功能分布情况也体现出其语义虚化的不同轨迹。

1.词缀“老”的功能分布

各家对于词缀“老”结构功能的考察观点基本一致,结论较全面。主要从两个角度考察“老”的共时表现:

就构词能力来讲前缀“老”比后缀“老”要强得多,适用范围较广泛。词缀“老”的主要功能是与后附成分结合指称人的身份、名号、职业、身份、亲属辈分及个性区别特征,多数情况下跟名词性成分组合,其中“老”跟数词、动物名词、姓氏的组合虚化程度较高。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针对小类成员之间的功能差异作了更细致的对比分析,以此进一步说明“老”语法化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史慧媛(2006)运用添加鉴别字的方法对比不同合成词形式下的“老”处在虚化的不同阶段,不应凭意义标准将“老鹰”的“老”与“老鼠”“老虎”的“老”一概而论,对“老”虚化的连续性过程有更清楚的认识。刘文辉(2014)按照是否具有语义色彩和语用功能为标准,将词缀“老”又区分出语法化词缀和语用化词缀,前者只保留语法意义,虚化程度高;后者具有丰富的语用色彩,并产生语用功能,正在向语法化词缀转变。

2.词缀“老”的语义特征

“老”的语法化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分布情况反映在语义层面是“老”词汇意义虚化呈现出不同的表达色彩。

周元琳(2000)认识到“老”词义的复杂性,按照语义色彩的不同将名词前缀“老”分为可尊可敬、可亲可近、可笑可怜和可怕可恶的四类“老”,并指出这是含义丰富的“老”词沿年岁大、时间久、衰老凋谢、娴熟老辣等不同方向虚化的结果,不能片面认为“老”缀单纯起源于轻慢之词和诨号。马慧玲(2002)将“老”的语义内部分了三个层级,认为由于其发端不同,用于称人的“老”是由“年岁大”这一层虚化而来的,用于排行次序的“老”则是由“时间久”层虚化而来的,且它们都含有“过度”的元语义特征。王海英(2002)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梳理了现代汉语词缀“老”的虚化情况,从词汇意义的丧失与否、语义色彩的有无、封闭或开放程度等三个方面将“老”按虚化程度不同分为最高、较高、次低、最低四个等级序列,概括翔实,对词缀“老”语义功能的描写更加直观和精细化。

这些学者既从共时平面充分地考察了词缀“老”的分布情况和组合能力,又从历时的角度更加深入地廓清了“老”的虚化轨迹,在“老”的语法化过程中,其功能分布和语义色彩的发展变化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性,二者相互印证,彼此说明,充分体现了语言本身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汉语词缀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关于词缀“老”的虚化动因和语法化机制

随着对语法化现象的研究理论越来越丰富,学者们对于词缀“老”的探讨不仅局限于句法和语义层面的描写和分析,而且开始深入探讨“老”之所以词缀化的动因和机制。

董为光(2002)最早提出社会交际的“称谓”作用促使词缀“老”的形成,在语言交际中满足“称谓表达”的各种实际需要。他还探讨词缀“老”的四支称谓說法,并看到“老”的词缀化是经不同形式、不同途径的虚化汇聚而成的。

郭作飞(2005)、刘毅非(2007)、王宁宁(2010)、艾迪拉(2014)、屈邦振(2017)都对词缀“老”的语法化原因作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大都沿着句法、语义、语音、语用、认知五个角度展开分析:(1)在句法层面,“老”的语法化受固定句法位置的影响,以及结构的重新分析导致复合词化;(2)在语义层面,“老”词义的抽象泛化和内部分化沿不同轨迹展开;(3)在语音层面,“老”词汇意义的虚化与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趋势有关,语音形式促使两个独立成分趋于融合;(4)在语用层面,“老”的语法化的最终实现依赖不同语境下的词义内涵分析;(5)在认知层面,隐喻、类推机制在“老”语法化过程中决定了词汇意义和附加意义变化的方向。

其中刘毅非(2007)专门撰文研究“老”的语法化问题,从这五个角度作了最全面系统的论述。王宁宁(2010)在前人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老”语法化研究的理论深度。在语音层面,他运用汉语韵律的理论知识提出“老”的语法化受到韵律环境制约,因韵律的固化作用,“老”的意义逐渐抽象、失落,进而凝固为“词化韵律词”,导致语义重心逐渐向后偏移,“老”作为非重心成分开始虚化。

综上可见,各家都对“老”的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借鉴韵律学、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都认为“老”的语法化过程是在不同平面、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进行,在虚化过程中产生新的内涵和用法,符合汉语实词虚化的一般规律。

三、结语

目前关于“老”的语法化问题研究已趋于成熟,相关研究能运用全面的文献语料和最新的理论成果作为支撑,对词缀“老”的起源发展、虚化轨迹、句法功能、语义内涵及虚化的内在动因和机制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对今后汉语词缀研究和语法化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纵观词缀“老”的研究成果,最初散见于一般词汇学著作的记录,主要对其起源的时间进行明确,以不同年代的文献语料为佐证。随着词缀研究的展开,针对“老”的专门研究越来越全面、细致,主要围绕词缀“老”的句法位置、词汇意义、组合能力等方面进行描写。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学者们还对“老”虚化机制作了深入的解释分析,从词缀发展的内部动因深入揭示实词“老”语法化的基本规律。

(二)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汉语词缀语法功能的最终确立,主要看这个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是否失去词汇意义,只起语法作用。刘毅非(2007)、王宁宁(2010)在讨论“老”的语法化问题时,都提出在实词语法化过程中,形式与意义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共同推进实词虚化甚至向更虚的方向推进。“老”的句法位置与结构关系的改变会引起词义的演变,导致实词语法化。另外,“老”词义的抽象泛化、分化会导致与其前后成分的结构关系和语法功能发生改变,虚化了的词义被用于新的语法位置和结构关系中,进一步固化并推进语法化进程。

(三)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实词虚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因此对词缀“老”的语法化研究主要围绕“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展开,既从横向考察“老”在不同阶段的共时表现,又从纵向对比“老”在不同阶段句法语义功能的变化。此外,词缀“老”在演变过程中还呈现出多层次、多轨迹的发展特征,既体现了“老”语法化的连续性和动态性,又看到了“老”作为一个表意丰富的实词虚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词缀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对于词缀的界定、范围、数量、分类、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争议的地方。“老”作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高频词缀,考察分析它的语法化过程为探索其他词缀的语法化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方法借鉴。同时,以个案为例弄清典型词缀的历史演化动因,有助于从根本上了解汉语词缀发展的一般规律,甚至有助于廓清现代汉语构词法体系。今后,关于“老”的语法化研究还可借鉴新的理论、方法对词缀形成的语法化机制从新的层面展开,或可转换视角对进入“老+”这一构式的词根变化进行探讨,进一步推动汉语语法化研究工作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常叙.汉语词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

[2]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M].合肥:黄山书社,1993.

[4]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董为光.称谓表达与词缀“老”的虚化[J].语言研究,2002(8).

[6]刘文辉.汉语词缀分类的新尝试——以词缀“老”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4(11).

[7]刘毅非.“老”的语法化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8]马惠玲.“老”语义探微[J].殷都学刊,2002(28).

[9]史慧媛.“老”缀新议——兼论“老鹰”的“老”不同于“老虎”的“老”[J].现代语文,2006(19).

[10]王海英.共时平面上的现代汉语词缀“老”[J].语言研究,2002(7).

[11]王宁宁.汉语词缀“老”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21).

[12]周元琳.前缀“老”和“老”缀词语义色彩探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13]朱茂汉.名词前缀“阿”和“老”的形成和发展[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1).

推荐访问: 词缀 汉语 语法 综述 研究
本文标题:汉语词缀“老”的语法化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14/43667.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汉语词缀“老”的语法化研究综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