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我国高校专业基础德语课教材发展及研究状况综述

发布时间:2022-04-14 08:41:34 | 浏览次数:

摘要:回顾了我国高校德语专业基础德语课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德语教材研究的基本发展情况,认为其与蓬勃发展的德语教学和教材出版不相称,影响德语教材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要大力加强国内德语教材研究,推动研究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为新一代教材编写提供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基础德语课;教材研究;教材分析;教材评价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2-0092-03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高校专业基础德语课教材发展情况

教材是特定时代与社会环境的产物,每种教材都带有它所属时代的印记,并反映出当时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就外语专业而言,随着时代发展并对教材编写有巨大影响的还有由中国教育部制定的针对外语专业的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历年的版本,德语本科专业前四个学期都开设基础德语课(也称综合实践课或精读课),占基础阶段总学分的一半以上。该课程是学生在基础阶段获取德语知识、训练德语专业技能、了解德国社会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主要的渠道,对整个德语专业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国德语专业主要使用的是从苏联和民主德国引进的教材以及解放前的旧教材。直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逐步开始调整外语教育政策,高校德语教学才开始走向专业化。这一时期的外语教学法也受当时苏联和民主德国影响,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视听法为主。为规范高校德语专业教学,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起草了《现代德语教学大纲(草案)(1956年)。这是建国后针对综合性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第一个教学大纲。该大纲规定的德语教学基本目标是掌握正确的发音、语法规律、逐渐扩大词汇,培养正确运用口笔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音、语法和词汇是主要教学内容。基础德语课在该大纲中被称为“口笔语实习”。但受当时硬件条件和教学法的限制,听力和对德语国家国情知识的学习未得到重视。意识形态和道德教育也被明确地列入大纲的学习目标。该大纲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局限性,但对当时的德语教学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61年中宣部会同教育部和文化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成立了全国文科教材编选工作组。从此,我国老一辈的德语教育工作者开始编撰自己的德语教材。以下两套教材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文革”结束我国德语教学中使用最广泛、最具有代表性的教材。

首先是以苏联贝希娜等编写的教科书为基础编写的《大学德语课本》(1956—1961年,时代出版社)。该套教材由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及南京大学德语教研组合作编写。四册教材中的第一册和第二册是基础阶段用书,教学内容就是教学大纲规定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这三大核心。课文题材多取自生活场景并逐渐增加了文学内容。所有文章选择的目的不只是要提高学生德语水平,更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要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等政治目标,因此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色和局限性。

第二套较有影响的是由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编写的、针对高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德语》,共4册(1963—1966年,商务印书馆)。该套教材做出了不同于《大学德语課本》的一些改进,如语法说明不再是作为附录出现在教材中,而是把每个单元第一个板块设计为语法说明,并配有练习。这样的编排更加凸显了语法的重要性。课文编排和内容选择也发生了变化,第一册以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为主,第二册以日常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为主。第三册和第四册的课文多是摘录或改写的德文原著,题材以日常生活,社会和政治生活为主。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仍为选材的主要标准,苏联题材的文章大大减少,更多的是关于中国和民主德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内容,健康进步的德语古典文学作品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但同《大学德语课本》一样,有关德语国家国情的内容仍然非常少,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和片面性。

以上两套教材的编写都遵循了1956年的《现代德语教学大纲(草案)》,语音、语法和词汇是德语教学的核心内容,阅读训练也一直受到重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和视听教学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从建国到“文革”结束,这一时期德语教学和教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和欠缺:一是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二是语法教学一直是德语教学的重心和核心,对于德语国家国情文化学习、学生自由表达能力及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都很欠缺;三是虽然重视阅读训练和德语文学作品的学习,但课文内容和题材的选择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四是教材中对德语国家的介绍都不全面,显得主观和简单。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高校专业基础德语课教材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外语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动。这一时期在国外流行起来的交际教学法也传入了中国。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对《现代德语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制定了《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实践课教学大纲》(1980年)。该大纲不仅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还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该大纲较清晰地阐述了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关系,推动了传统的以语法为教学重点向交际法教学的转变。

体现这一时代特色和交际教学法的是由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组编写的一套大学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德语》(1979—1984年,商务印书馆,共四册)。该套教材完全不再受苏联的影响,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当时瑞士和西德专家的帮助。教材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即外语学生要练好政治,外语和文化知识基本功,并要求外语教材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第一册和第二册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尤其是口头交际能力,同时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并慢慢向以原著课文为主,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全面发展的教学阶段过渡。除课文内容更接近实际生活外,还出现了有关介绍德语国家国情的内容。第三和第四册以课文为中心进行各种口笔语训练。第三册课文题材多样,涉及文学、科技等知识性内容。第四册中五分之二是文学课文,内容也以当代作家为主。与之前的教材相比,该套教材对于德语国家的介绍更加全面、客观和多样。

教育部在上个世纪90年代针对高校德语专业又重新编写了《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1992年)和《高等学校德语专业高年级德语教学大纲》(1993年)。其中,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础阶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德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德语国家的一般国情,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该大纲还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更加强调跨文化意识。

《德语教程》(梁敏等,1987—199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四册,是改革开放之后到二十世纪末的我国德语专业应用最广的一套基础德语课教材。该套教材融入了当时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研究的新成果,并遵循1992大纲中提出的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第一和第二册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外,还非常重视语言交际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除第一册单独的语音部分外,其余每单元都围绕一个交际主题设有课文、词汇、语法和词汇表,练习形式多样,课文题材丰富,内容生动、语言真实。第三册和第四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文语篇类型多样,题材涉及德语国家社会生活,知识性课文和文学性课文并重,旨在除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外,还使学生获取有关德语国家的国情知识,增进对德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的了解。此外,还选用了适当的介绍中国情况的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化对比意识,增进学生了解本国文化的兴趣。

进入二十一世纪,德语教学要从传统的语言文学为主的模式转向跨学科、应用导向和更具有专业性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也不只是语言和专业知识能力,而是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制定了到目前为止最新的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2006年)。该大纲把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教学结合起来,将四年大学本科教学视为一个整体,规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德语从事一般翻译、教学、科研和外事工作的德语人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纲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只要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德语专业知识和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还要熟悉德语国家国情、了解中国与德语国家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也被视为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培养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与之前的大纲相比,该大纲未对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而是明确表示,各个德语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情况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并鼓励不断探索创新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当代大学德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009年,共四册)是中国德语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最新成果,也是目前中国德语专业基础阶段使用最广泛的一套基础德语课教材。该套教材以1992和2006大纲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为指导,把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明确地作为语言学习的中心任务。教材中对德国及德国人的形象塑造更全面、真实、多样和生动。

以上五套教材是建国以来我国自编、德语专业使用最广泛的基础德语课教材。每套教材都孕育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体现了每个阶段的外语教育知识水平和理念,并为我国的德语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中国德语教材研究状况

随着德语专业数量和规模大幅增长以及教学的发展,教育部外指委曾先后三次对德语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并发布了调研报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教学调研报告》(1993)[1]、《当代中国德语专业教育研究报告》(2008)[2]和《中国德语本科专业调研报告》(2011)[3]。这些调研对我国德语本科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但其中有关教材的部分都非常简略,远未反映出基础德语教材的具体使用情况和问题所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现有基础德语教材满意程度较低:1992年调查结果:“很好”3.1%,”好”23.1%,“一般”62.3%,“差”和“很差”11.5%;2011年调查结果:“很好”2%,“好”22.4%,“一般”58.8%,“差”14.5%。根据《中国德语本科专业调研报告》提供的数据,从往年全国德语专业四级考试试卷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基础阶段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如听写错误多、词汇量不够和语法基础不牢靠等。[3]63这都从侧面反映了教材的不足。

为了对中国德语教材研究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并对比了解德语专业基础德语课教材的研究状况,本文对1949年以来有关德语教材研究的论文成果做了统计和分析。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输入“德语”并“教材”和“德语”并“大纲”作为主题,搜索了从建国以后到2018年底与德语教材有关的文章。经过下载和仔细阅读,剔除完全教材介绍类和只是顺带提及教材名称并未对其做任何研究分析的文章,最后共选定了47篇研究论文。其中研究涉及最多的是德语专业教材和德语专业教学大纲,共26篇、占总数的55%,大学德语教材、强化德语教材、二外德语教材和德国原版教材的研究论文分别是6篇、4篇、4篇和7篇,占总数的13%、9%、9%和15%。根据这些论文发表的期刊和数目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可看到,2000年前有论文13篇,2000年后发表论文34篇、数量略有增加,但上升趋势不明显。在这些期刊中,《德语学习》(7篇)、《外语界》(3篇)和《同济大学学报》(3篇)对德语教材研究的关注度稍高。总体来看,主流外语教学期刊发表数量很少、受众面较窄。

根据研究内容,可将所有论文分为七大类:一是教学与教材,即仅取教材的部分内容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法研究,教材不是主要研究对象;二是探讨德语教材编写理论与原则;三是教材文本分析;四是教学大纲研究;五是探讨教材的选取与使用;六是教材评估与分析;七是德语专业教材发展历史回顾、教材建设、问题和建议。

通过对有关德语专业教材和教学大纲作为研究对象的26篇论文进行重点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德语教材研究面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虽然2000年后德语教材研究数量稍微有所上升,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同国内英语教材研究或德语国家教材研究相比都非常少和落后,与国内繁荣的德语教材市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第二,研究多以教学法研究和文本分析为主,缺少适合中国德语教材的系统教材研究理论和方法。第三,缺少系统的教材编写理论和原则的研究。第四,教材很多时候是作为案例用于教学法研究,缺乏对教材的客观分析和研究。第五,多数研究都是从教学、教材及教师的角度出发,从主观教学经验出发,很少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研究教材,缺乏对学习主体的研究。第六,教材研究种类不平衡,对德语专业教材研究较多,其中尤其是对《当代大学德语》关注较多,这是由于该套教材在我国德语专业使用非常广泛、覆盖范围大,对德语专业其他教材关注很少,强化德语、大学德语和二外德语研究也非常稀少。第七,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德语教学、教材编写和评估的完整科学理论体系。

因此,德语教材研究的尴尬现状和蓬勃发展的德语教材出版业和德语教学是极不相称的。大力加强国内德语教材研究迫在眉睫,要推动研究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为新一代教材编写提供充分的理論和实践依据;要加强教材研究意识,明白开展教材研究是教材改革的需要,是适应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材管理水平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德语教学调研工作组.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教学调研报告提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2]钱敏汝,卫茂平等(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当代中国德语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贾文健,魏育青等.中国德语本科专业调研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杜荣(1976—),女,汉族,山东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

推荐访问: 德语 综述 状况 教材 高校
本文标题:我国高校专业基础德语课教材发展及研究状况综述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14/43730.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我国高校专业基础德语课教材发展及研究状况综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