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毒奶粉”在那!“巴菲特”在哪?

发布时间:2022-05-01 17:35:02 | 浏览次数:

2011年3 月1 日起,未重新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将被责令退出市场。新规定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三聚氰胺检验项目相关的检验设备及能力,不得进行委托检验。

某乳业专家认为,原本由市一级检测机关承担的责任,转嫁至企业,而增加任何一项检测项目的成本动辄数十万,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重负,现时,中小乳企利润空间已从2005 年的15%-18%降至个位数。

或许您关注到了这条报道,或许您对于“毒奶粉”横行与为人父母的我一样忧心,当我们愤恨这些人太没有道德的同时,您是否看到了另外一层——“毒奶粉”在那里!“巴菲特”在哪里?

从2003 年安徽省阜阳出现劣质奶粉,导致婴儿食用后头脑肿大,到2008 年奶粉含三聚氰胺,令婴儿食用后患上肾结石,再到近期爆出的“皮革奶”事件,中国乳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大量内地顾客涌港抢购奶粉,奶粉荒频频侵袭香港,致使香港地区正在讨论是否应该出台“奶粉限供”政策。很多家长不仅仅对国产奶粉失去信心,甚至对中国大陆销售的洋奶粉也存质疑,不惜奔赴日本、香港去购买放心奶粉。海外购买的奶粉不仅和内地价格相近甚至更便宜,在奶粉的营养、质量和放心度上均更胜一筹。

不过,站在经营者、投资者的角度,危机未必是危机,也可能是转机。

新政之下,2011年820 家乳制品生产企业中预计至少近两成小企业被淘汰,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寡头垄断的格局将在此轮危机之后而更加突显。短期来看,行业内部一系列兼并重组运作必将大面积发生。既有来自政策压力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原因。

“信任危机”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领跑企业与跟进者之间的实力差距。另一方面,第一集团内部各个企业却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洗牌过后,第一集团中谁能够率先抢跑,谁将是下一轮行业复兴的最大得益者!

中期来看,“信任危机”不会永久持续,“价值”不可能常常显露在外。

1960年,德安里吉斯丑闻沉重打击了美国运通。美国运通为德安里吉斯的豆油生意做担保,而德安里吉斯为了控制豆油市场,用海水放在储油罐里做抵押。

1960年,苏联向日葵歉收,意欲买美国大豆来补充食用油料;德安里吉斯开始做假控制豆油期货,几乎控制了超过地球上可能的大豆油。由于美苏贸易抵制,豆油生意没做成,事情败露,美国运通付出了6000万美元的赔偿,名誉受到重大打击。

祸不单行的是,肯尼迪三天后遇刺,美股重创,美国运通的股票眨眼间跌了一半。

巴菲特经过一番调查后,得出的最后结论是:虽然华尔街基本对美国运通宣布了死刑,在大街上,人们仍然乐此不疲的拥抱着美国运通的服务。他看到了“未来”,所以果断出手,将其资产的30%以上投入其中。当然,他成功了。事实上,所罗门、通用、高盛等等公司身上,巴菲特屡次“运用相同的方式,在相同的危机下”。

我们要思考的是:1、“信任危机”对于中国乳制品行业完全是件坏事吗?2、“信任危机”下,国内一流乳企的价值是否被“低估”?3、部分乳企是否面临着比其他行业更多的重组机会?

尽管2010年对于中国乳企仍然是艰难的一年,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集团各家企业净利润均出现稳步上升。在“信任危机”的拷打之下,这些一流企业不是变得更加脆弱,而是更强壮!

实事求是的说,作为消费行业,乳制品发展速度很难在短期出现超常规的想象空间,但同时必须看到,如果没有信任危机,在消费行业的任何子行业也很难看到如此寡头垄断的局面出现。

请像巴菲特一样去思考——价值投资,机会并不是天天都存在。况且,只用嘴来回唠叨更做不到。

推荐访问: 在那 巴菲特 毒奶粉
本文标题:“毒奶粉”在那!“巴菲特”在哪?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01/51023.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毒奶粉”在那!“巴菲特”在哪?》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