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国民党军队戎装变迁

发布时间:2022-05-03 09:35:02 | 浏览次数:

标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强大军队面前,中国军队屡遭败绩。在西方军队眼中,清军落后的武器装备与军士穿着的传统号衣简直就是绝佳的“槽点”。嘲笑之声,不绝于耳。打着“师夷长技以自强”旗号的洋务派,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了改革军制的进程。

首先是武器装备向西方看齐,随后是中国军服大转变。甲午战败,清廷下旨委任袁世凯编练新军。新军除了选兵、练兵的方式皆与之前有较大差异外,在着装上也抛弃传统的满式号衣,改穿西式军服。

/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站在孙中山(左三)身旁的蒋中正(左二)穿着新式黄埔制服,而台下的军人却还穿着北洋军竖挂军衔的日式制服

黄埔建军后的第一套军服

1912年,清朝灭亡,民国新成,但时局却愈发混乱。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分裂,军阀连年混战。在这大割据的时代,中国各地部队不仅装备混乱,制服也是五花八门。北洋政府多以仿日式军服为主,但各地军阀的部队却是日式、德式、苏式、英式应有尽有,参差不齐。

在1924年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的老照片上,蒋中正身着黄埔新式军服,而台下几位军人却还穿着北洋时期的竖挂军衔的日式制服,只是他们的帽徽不是北洋军的“五色徽”,而是“青天白日徽”。

在制服与时局同样混乱的民国年间,“黄埔建军”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中国军服趋于统一的起点。

1924 年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聘请苏联顾问,并仿照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和军事制度,训练武装干部。国民革命军也随着黄埔军校的建立而诞生。国民革命军的第一套军服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属于国民革命军的第一套标准制服;其次,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其三,它在款式风格上别具一格。

提及黄埔军服,不得不说中山服。从1924年黄埔建军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的这二十余年内,中国军服大体是以中山服为基础,再加以每个时代的特有元素设计而成。孙中山曾阐述过该服饰的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5 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表示监察权,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与共和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文兴教;背部无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黄埔军校的学员无论官兵,一律着灰蓝色军装,戴大檐帽。虽有军职,但服饰上无标识,军队着装统一。据现存实物来看,黄埔建军时期的军服颜色多为灰蓝色,但也有少数为米黄色。这套军服最具特色的是上衣的4个衣袋外置,如同衣服上挂着四个口袋一样。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无论官兵,在军服上都看不出军衔标识。直到二次北伐,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才小范围使用了一种军衔臂章,但这些军衔并没有经过国民政府的正式任命。

抗战时期的制服因产地、布料、季节、作战区域的不同,军服的颜色也多种多样,同时,军官的礼服与作战服的颜色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同一张照片中常看到军服颜色深浅不一的情况。图为1945 年8 月23 日,中国代表庆祝芷江受降成功,照片左至右为王耀武、卢汉、张发奎、何应钦、汤恩伯、杜聿明、萧毅肃、柏德纳。图中王耀武、卢汉、杜聿明三人的军装颜色最深,张发奎、汤恩伯、萧毅肃三人的军服为浅色,何应钦的制服颜色则介于两者之间

北伐战争胜利后,1929 年1 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陆军军常服暨礼服暂行条例》,首次对陆军服装进行了统一规定。中原大战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 年4 月颁布《陆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新式军服开始在中央军中实行,并向地方军推广。

抗战时期的荣誉战衣

1928 年,随着北洋系崩溃与奉系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一套新式军服亦随之孕育而生。南京时期的军服样式基本上是沿用北伐时期的模式,但也受到日本军服和德国军服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制服变化最明显的是军帽。由于北伐时期所戴的大盘帽制作不易,且不符合野外实战需求,因而出现了一种圆筒型布制小帽,这种布制小帽来自于德国军事顾问的设计,其基本形式采用北欧式“滑雪帽”,细心的人会发现,它与二战时期德国士兵所配用的帽子非常相似,所以有人也将这个时期的军服称为“德式军服”,当然,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尽管新式军服已问世,但大盘帽并未被完全取代,无论是 “淞沪抗战”时的十九路军的老照片,还是高级将领(如张学良)在正式场合拍戎装照时,我们都还能看见大盘帽的身影。

1936年初颁布的《陆军制服条例》还对南京时代初期军服改制后出现的各种不同作战小帽做了规定,一律统一为两颗扣子加国徽的形制。除了军帽外,军服的改变也是由上而下的。早期的中央军制服是以黄绿色为主,但制服的颜色也因季节而异。以国民革命军第5军与教导总队为例,这两支部队则首先配备了德国装备,制服为德国进口的土黄色呢料制成。草黄,或棕黄色系的制服多为夏季穿着,进入冬季后则改穿灰色系制服。例如国民革命军第88师在“淞沪会战”时期所穿的军服为青苹果色,而到了“南京保卫战”时军服则改穿灰色。

抗战时期的制服色差除了因季节而异之外,地方军的军服颜色也存在差异。可能是受电视剧的影响,在很多人印象中,中央军制服主要以黄色系为主,而地方军则是以灰色系为主,其实这并不完全准确。各地的地方军制服颜色都不一定统一,可以说是各色各样。例如“七七事变”时保卫卢沟桥的29军为灰蓝布军装;阎锡山的晋绥军,共产党的18集团军等,也多以灰蓝色棉布军服为主;川军中则有不少部队的制服为草黄色;龙云的滇军中甚至出现了一种近似墨绿色的军服。

在抗战时期最能反映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吃百家饭”的还不是制服颜色,而是各个部队所戴的头盔。抗战前期,中央军精锐部队所戴钢盔多为德式。1936 年,国民政府经由德国军事顾问向纳粹德国订购了大量的德国新式M1935盔(以下简称M35盔),并配发给国府中央军精锐部队。抗战爆发之际,国民政府以德制编制而成的中央军部队(德械师)都佩戴有M35盔;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凡黄埔嫡系部队基本配发M35钢盔。多人认为M35盔只存在于抗战前期,其实不然,直到1948年枪决日本战犯时,行刑人员所佩戴的还是这种德式钢盔。除了中央军的德械之外,各地方部队的士兵所戴钢盔亦是各式各样,例如卢沟桥上大名鼎鼎的第29军的经典形象就是灰布军服加英式钢盔,背着一把大刀;龙云的滇军因受法国殖民者的影响,装备也多为法式,如抗战末期的滇军第19师就是全师佩戴法式钢盔。

抗战中后期,不少国军部队虽号称美械装备(如反攻滇西的远征军),但这些部队其实只是拥有一些美式武器,身上穿着依然是中式军服。真正从头到脚都用美式装备武装的部队只有一支,那就是中国驻印军中的新38师。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孙立人将军率新38 师由缅甸退入印度,并在兰姆伽基地受训。滇缅印大反攻时期,中国驻印军的基本构成部队为孙立人的新38师与廖耀湘的新22师。先说新38师,这支部队的装备里,美式的M-1钢盔取代了德式M35盔,身上的制服也不再是从前的中式,而换成了美式衬衣,天气冷时在衬衣外会套上一件卡其色毛衣。新22师与新38师最大的区别在钢盔上,新22师装备的钢盔基本为英式。同时,驻印军中还出现了不少身着美军M-41夹克、M-43风衣的官兵。当时如果要很快区别驻印军与英美军,最显著的区别还不在面部,而在腿部。与穿着大皮靴的英美军不同,中国驻印军皆打着传统的绑腿,此外每人还配备一把大砍刀,丛林中可以开路,遇上敌人便于肉搏。

1945 年12 月1 日,蒋介石(右二)为盟军将士授勋,左边军衔三颗星者为商震将军。图中商震将军头戴大檐帽,佩戴老式军衔,但他所穿的军服既不同于传统的30 式制服,又非后来标准的46 式制服。在抗战胜利前后,这种“混搭”现象出现得很频繁,可看作是换装过渡时期的穿法

当然,能配备优良装备的部队毕竟只是少数。对于装备简陋落后的中国军队而言,很多部队连配备钢盔的能力都没有,他们头戴圆筒布帽,脚上穿着草鞋,在日军的炮火下浴血奋战,真正的以“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当我们的将士倒在日军的枪炮下,连面容都无法识别时,证明他们身份的只有军服胸前的姓名标。抗战时期的军服大多配有胸标和臂章,胸标上主要写有具体的部队番号及姓名,同时胸标边框的颜色也代表军衔的不同,将官的边框为红色,校官为黄色,尉官为蓝色,士兵为黑色。参与腾冲收复战的老兵陆朝茂当年与战友李唐互相穿错衣服,而李唐又在战斗中牺牲,导致他在国殇墓园里的墓碑上刻的是“陆朝茂”之名。胸标用于辨识身份,而臂章上则是部队番号,通常情况下是以军或师为标注,例如“第29军”的臂章为“29A”,“第88师”的臂章为“88D”。但也有一些部队的臂章较为特殊,例如余程万的第57师就佩戴过“虎贲”臂章,那是这支部队的荣誉称号;200师的臂章上印有一块蓝色的秋叶海棠形中国地图,地图中间书有白色的“贰”字。

尽管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制服五花八门,但对中国人而言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自1929 年颁布《陆军军常服暨礼服暂行条例》开始换装,到1936 年《陆军制服条例》颁布时形成统一制式,仅隔一年后便迎来为民族最为悲壮的八年全面抗战。抗战胜利后,这套荣誉战衣也随之光荣退伍。在最为艰难与危机的八年里,曾有无数先烈穿着这身制服英勇抗敌,守土卫国,取义成仁。这套抗战军服承载着艰苦卓绝、亲爱精诚的黄埔精神,无愧于荣誉战衣之称号。

从这名受伤的驻印军战士所戴的英式头盔来判断,他应该是新22 师的将士

“美式军服”非美式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开始对军队实行整编。整编的方法是“将全国现有陆军,按就军、师单位,军缩为师,师缩为团或先缩为旅”,即将3师9 团制的军缩为3旅6 团制或2 旅4 团制的师,裁掉三分之一的人员,从三三制改为三二、二三或二二制。

内战时期国军士兵制服装备的混乱不亚于抗战时期。由于从前的“国民党八百万美械部队”之说深入人心,后来在反映“国共内战”时期的影视作品中,国军士兵皆清一色美式钢盔,手中不是汤普森就是卡宾枪,但真实的情况远没有那么乐观。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外交失败,接受的美援数量极其有限,所以能全副装备美械的部队很少,这些部队与其他部队最明显的区别仅仅是换上了美式M-1钢盔。相比美式钢盔而言,在国共内战中戴日式钢盔的部队更为常见,从抗战后期到内战爆发,国共双方都或缴获或接收了大批日军留下的装备,内战爆发后,这批日式装备很快再次投入战场使用。

虽然部队制服装备参差不齐,但在这一时期,国军将校级军官的制服却达到了空前的统一。1946 年3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的六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了对军队装式重新进行规定并统一制作的要求。其后,国防部颁发了相关改进样式,并在军中逐步换装。新式军官服由美式大檐帽加立领军服组成。校官及以上的军服主要为深绿色,尉官新式军服的颜色则要浅一些。不过这次换装并非一蹴而就,抗战胜利前后国军的制服就已经有了变化。1945年左右,已经有国军将领戴着美式的大盖软帽照相,但当时军服的形制并未规范,例如军服上出现了肩章,但没有上军衔,领章上的军衔依然是抗战时期的样式;软帽上的“青天白日徽”很小,与1946年之后的大帽徽有较大区别等,合照上的军官们所穿的制服也不统一。但在1946年以后,那种过渡时期的军服就几乎不存在了。

1947 年,“国民革命军”改组为“中华民国国军”,从此,“国民革命军”成为历史名词。两年后,国民党退守台湾,这套46式军服也随之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关于这套46式制服,还有一点值得说明,如今不少人将46式军服称为“美式军服”,在影视剧中也充斥着大量穿着美式翻领制服的国民党将领,例如《亮剑》中的楚云飞在换上新制服后,还对这“美式翻领”夸赞一番。

一名驻印军战士,头戴美式M1 盔,身穿美式军衬,但与美军不同的是,他依然打着传统的绑腿

实际上,这种“美式翻领”在当时的国军陆军中基本是不存在的,陆军采用的依然是立领式制服。不过在内战时期的照片中,的确也存在少量的身着翻领制服的军官,笔者曾在一位国军伞兵少尉手中得到一张他穿着翻领制服的照片,询问之下才得知他所穿的就是美军的翻领夹克,而非“国军翻领”。故笔者推测,那些少量的美式翻领照片都有类似情况。

从1924年黄埔建军至1949年败守台湾,国军的制服始终都是以中山服为基础的立领式制服。现在影视剧中所谓的小翻领“美式军服”在其时并非美式,美式翻领制服在国军陆军中的出现是在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的事了。

推荐访问: 戎装 变迁 国民党军队
本文标题:国民党军队戎装变迁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03/51598.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国民党军队戎装变迁》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