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全媒体时代视阈下电视媒体和电视新闻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05-05 18:10:02 | 浏览次数:

摘 要 文章针对全媒体时代视阈下电视媒体和电视新闻的发展一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全媒体的简介、全媒体对电视新闻的影响、电视新闻的发展现状、全媒体时代中电视新闻所出现的问题以及电视新闻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以期能够对各位同仁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电视新闻

中图分类号 G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233-02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意味着各种媒体形式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式。电视媒体作为一直以来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需要将以往的营销模式进行转变,将自身的进步步伐加快起来。争取能够与其他不同媒介相互结合到一起,在原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从而在全媒体时代中谋得一席

之地。

1 全媒体简介

对于全媒体概念的解释需要提到几个关键词,即为“多媒体”、“业务融合”、“三屏合一”和“5W”。其中,多媒体所代表的是所有信息的传播形式,例如文字、声音、图像以及网络站点等等;而业务融合的意思是将不一样的媒体中介形态结合到一起,例如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音像等;三屏合一即为通过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来完成对于信息的接收;而5W代表的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以及传播效果。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是时代所导致的,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现象。但是对于以往的报刊报纸以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态来说,将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传统媒体如果不能够与时俱进,与新媒体站在同一个战壕中,则终将面临被淘汰的下场。

2 全媒体对电视新闻的影响

对于传统媒介来说,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无疑给他们带来的是沉重的打击。如今新闻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且多具有时效性,例如当下拥有数亿人使用的微信、微博平台、网络门户网站等。它们具有着传播速度快,阅读方便,内含信息量大等特点。而电视新闻虽然相较于报刊杂志等媒介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其在信息的采集与发布之间存在着多个步骤,所以会非常影响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例如,某地发生某个突发事件,电视新闻需要通过记者实地采访、编辑写发言稿、节目录制等环节,最后才能够将整个事件通过电视屏幕终端呈现在观众面前。而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新闻发布的话则完全省去了这些环节,只要目击者以及拍客将文字或者影像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终端上传到某门户网站,观众立刻就能够了解到突发事件的全过程,这种时效性是电视新闻所无法比拟的。

通过例子我们能够清楚的了解到,电视新闻相较于互联网终端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弱势的,它无法做到将新闻信息第一时间传播给大众,这一点就极大的制约了电视新闻的向前发展。如果不采取措施以及改变营销思路,将失去更多的受众群体。

3 全媒体时代中电视媒体和电视新闻的发展现状

3.1 传播方式

新型媒介形态的出现已经将电视媒介的传播速度慢、传播面狭窄等缺点暴露出来。由于使用与互联网相连的终端来进行的信息传播具有不受时间、地点、人员限制的特点,所以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来完成对新闻信息的浏览。

但如今,电视媒介已经开始逐步的将网络与数字有效的结合到一起,电视不再仅仅需要有线闭路来接受信息,通过网络也能够随心所欲的进行新闻信息的搜索。除此之外,电视媒介也同当下比较火爆的信息传播新媒体进行合作,通过这些新技术来实现同客户进行在线交流、解决用户难题等功能。逐渐的将电视新闻向新媒体进行靠拢,完善其功能。

3.2 收视方式

在如今的时代,年轻人都讲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由于电视节目需要定时观看,并且还经常出现长时间的广告,所以让很多人都选择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观看影片、新闻等。不过在近年来,有很多电视台都相继推出了很多极具代表性的综艺节目,例如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爱情保卫战等等。这些节目牢牢的吸引住了一些忠实的粉丝,同时也预示出了今后电视媒体所需要进行努力的方向。

4 全媒体时代中电视新闻所出现的问题

4.1 受众群体老龄化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电视媒体的观众普遍都是40岁以上的民众,并且在这些观众当中几乎都是一些收入少、学历低的人。由于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慢,所以电视媒体至今为止仍然是他们茶余饭后的主要消遣。如果不能够将这种状态进行转变,电视新闻将逐渐沦为真正的“夕阳产业”。

4.2 互动性较差

新媒体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追捧,除了其时效性高、传播面广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互动性非常强。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各种聊天软件来同其他观众以及传播者进行交流,并且能够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及时的抒发出来。让每个人都成为了新闻的制造者与参与者,并在某种意义上让普通群众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但电视媒介就十分缺失这点功能,观众们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够对新闻进行自主的选择和筛选。并且当出现一些自己不是很赞同观点时也无法将自己的意见进行表达,让观众感觉不到“新闻主人翁”的体会。

4.3 传播时效慢、传播范围狭窄

除去台式电脑以外,平板电脑、手机等都是如今比较方便的移动设备,它们能够非常快速的将新闻信息传播给大众,并且不受任何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任何民众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受众者。如今的手机报、新闻客户端以及聊天软件的新闻板块都已经获得了相当一大部分人的认可,从而让电视新闻在无形当中就流失掉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客户群体。

之所以说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狭窄,是由于它信息的传播终端主要通过的就是家庭电视机,而电视机不能够像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那样随意移动,并且需要有有线电视才能够进行观看,所以观众会收到空间以及时间上的限制,无法随心所欲的及时观看最新的资讯信息。

5 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的思考与选择

5.1 提高电视新闻的系统性

新媒体具有时效性高的特点,电视新闻如果想要与之抗衡,就需要具备更为深刻的论点剖析,让观众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网络媒体虽然能够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信息表面的内容,但是却无法让观众深入的了解事件深层次中的思想内容。电视新闻有足够的时间来对新闻信息进行编辑、探讨和总结,以至于能够让新闻事件通过更为系统的方式来传播给大众。

5.2 提高电视新闻的整合盘点性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过,很多年轻观众之所以青睐新媒体是由于它具有十分强的交互性。电视新闻虽然无法做到让观众之间进行实时交流,但是却可以通过提高盘点性来将新闻内容更为系统且深刻的展现给观众面前,帮助观众从各种角度来将新闻进行了解,尽可能的还原新闻的真实性。例如在节目现场开设辩论会,通过不同观点、立场两方的辩论与互动来让观众加深对新闻的印象;还可以通过情景剧的方式现场还原新闻的内容,为新闻赋予更高的观看性。

5.3 创新主持人以及主播的表达方式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当红主播,而他们所主持的电视节目也借着他们的东风继而风生水起,大红特红了一次。这种“主播效应”正是电视媒体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一个绝佳手段。通过对主播的形象、语言、肢体动作以及个性的塑造,极有可能引发起观众的共鸣,最终达成提高节目知名度和留住观众的最终目的。

5.4 寻找节目的定位

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在我国经久不衰的《新闻联播》节目,它的特点非常的鲜明,通常都是选择一些面露正气,五官大方的主持人进行播讲,并且对于每篇新闻的讲述都将语速平衡在200字/分钟,让观众产生一种威严、充满正能量的视听感受。《新闻联播》已经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将自己的播出风格根深蒂固的扎根在了观众心中,它就好像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存在感十足。

这就说明,如果想要让电视节目能够得到持久的发展,需要找到自身的定位以及价值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是新闻类的节目,就需要让观众感受到稳健且具有权威性;而娱乐类的节目,要让观众充分的感受到趣味性,并且要定期的在节目中放出一些包袱,尽可能的活跃节目内的气氛;情感类的节目则要力争真实,将主持人、嘉宾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从而形成连锁反应,留住观众的心。

6 结论

电视新闻媒体就是传统的代名词,而新媒体代表的则是创新。在如今的时代中,创新就意味着进步与发展,一味守旧的话最终的结局就是被时代所淘汰。传统电视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它辉煌过、成功过。但如今,它所面临的是一个全所未有的新难题,这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是一次里程碑式的革命。笔者认为,电视媒体如果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从旧的观念和运营模式中走出去,就能够将新媒体变成其向上发展的踏板,从而开辟出属于电视新闻媒体的一块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徐敏.电视新闻表达的“平民化”——对民生新闻版块《热线姐妹花》“热”的思考[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3).

[2]何旭,赵雪峰.报纸新闻表达的自主创新探析[J].新闻三昧,2009(12).

[3]李文冰.全媒体背景下传媒和传媒人社会责任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

[4]李东晖,王清,陈立渡.强化新闻表达精做日常新闻[J].新闻前哨,2010(7).

[5]叶子.电视新闻:与时间同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0-151.

[6]徐国源.当代新闻写作采访[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6-7.

推荐访问: 媒体 电视 时代 发展 新闻
本文标题:全媒体时代视阈下电视媒体和电视新闻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05/52764.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全媒体时代视阈下电视媒体和电视新闻的发展》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