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针刺结合重罐刺络放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22-05-06 14:55:02 |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重罐刺络放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影响,从而探讨该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部分机理。方法: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结合重罐刺络放血治疗)和对照组(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各采用国际公认的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定标准客观评价。结果:治疗组痊愈率(55%)高于对照组痊愈率(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重罐刺络放血治疗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一种有效方法,较传统针刺方法能更好地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针刺;刺络拔罐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20.02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Bel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康复科门诊和病区治疗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贾建平主编的《神经病学》(2008年)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章节中的诊断标准[1],均为单侧发病,年龄19~65岁。病例采用随机分组,将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7~62岁,平均(38.2±5.43)岁,病程7~14 d,平均(9.5±0.6)d;左侧面瘫19例,右侧21例。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6~64岁,平均(39.8±4.5)岁;病程8~15 d,平均(9.0±0.7)d;左侧面瘫22例,右侧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House-Brackmann面神经评级标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细资料见表1。

1.2排除标准(1)有近期疱疹病毒感染史;(2)继发性面瘫,如继发于脑血管疾病、脑部肿瘤、吉兰-巴雷综合征、腮腺炎、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疾病。

1.3治疗方法(1)针刺治疗:患侧头维、阳白、太阳、鱼腰、攒竹、迎香、四白、地仓、颊车、颧髎、牵正,健侧合谷,双侧足三里、太冲。发病10 d内面部穴位浅刺,10 d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均留针20 min。1次/d,2周为1个疗程。(2)治疗组加用患侧翳风穴刺血拔罐,具体做法为:取翳风穴毫针针刺约半寸,20 min起针后,在翳风穴拔罐5 min,起罐后用梅花针在局部扣刺至针眼有血渗出停止扣刺,在翳风处再拔罐5 min,随后起罐,清除血污。

1.4疗效判定标准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定标准[2]。(1)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H-B分级I级;(2)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功能障碍,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眼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H-B分级Ⅱ级;(3)好转:有明显的功能减弱,无严重外形损坏,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对称和(或)轻度病理性联合运动(面肌痉挛,面肌抽动),H-B分级Ⅲ级;(4)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外形不对称,H-B分级Ⅳ~Ⅵ级,或H-B分级提高不到1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进行疗效评估。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H-B分级比较两组治疗前和自身治疗15 d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治疗前的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5 d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15 d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H-B分级比较例

组别时间ⅠⅡⅢⅣⅤⅥ

治疗组(n=40)治疗前06121462

治疗15 d22133200

对照组(n=40)治疗前06141352

治疗15 d121510210

2.2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痊愈

(例)显效

(例)好转

(例)无效

(例)痊愈率

(%)

治疗组(n=40)22133255.0

对照组(n=40)121510330.0

2.3安全性评价在治疗期间及随访中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

3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属于传统医学“面瘫”范畴,也称“口僻”、“口眼喎斜”等。认为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致使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见口眼歪斜。现代医学认为确切的病因未明。长期以来认为本病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上呼吸道感染、受凉后或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而骨性面神经管只能容纳面神经通过,茎乳孔内的面神经一旦缺血、水肿受压,神经髓鞘肿胀、脱失而发病。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本病亦属一种自身免疫反应[1-3],如果恢复不完全,可伴发面瘫的三大后遗症,即瘫痪肌肉挛缩、面肌痉挛和联带运动。

面神经的主干穿出茎乳孔后,分支共同组成面神经颅外段,主司同侧面部表情肌。利用针刺广泛刺激面神经颅外段分布区,改善营养神经,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神经传导功能,增强肌纤维收缩,从而有利于病损面神经功能的迅速恢复。

本次研究中,针刺主要取足阳明胃经穴位,以疏调经气、濡润肌肉;重点提一下胃经的头维穴,此穴位于枕额肌的额腹上,额腹收缩时刻扬眉、皱额。针刺头维穴可加快额肌恢复收缩功能,从而产生扬眉、皱额动作,故取此穴有很重要的意义。传统医学认为拔罐法具有行气活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有学者认为,拔罐产生的负压可升高拔罐部位的血流量,从而帮助去除组织器官里的代谢废物,提高局部组织的抗损伤能力、消除炎症[4]。刺络拔罐临床应用广泛,被认为可起到养血、活血的作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活则气机得以调畅,气顺则瘀滞散。有学者认为腧穴的实质是具有特异性舒缩频率的微循环单元,即穴位的刺激可提升微血管自律运动的振幅,增加穴区的血流速度[5-6]。也有学者提醒刺络只是一种刺激方法,不是追求出血量[7],而是通过调动免疫机制达到目的。以期通过刺络拔罐减轻急性脱髓鞘病变组织的炎症和水肿,逆转面神经传导阻滞,改善脱髓鞘区的面神经功能;并减轻细胞膜和微血管的损伤,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新陈代谢和改善神经营养状况,促进面部神经肌肉协调功能的恢复,从而缩短疗程,预防因失用而造成肌肉萎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法是在针刺后拔罐,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使用梅花针扣刺后再次拔罐,即为重罐法,此时再次损伤可以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治疗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5 d后较传统单纯采用针刺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该法可大大改善临床症状,并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病损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有研究发现,发病时间在7 d内,肌松弛时自发电位不明显,轻用力时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可以减少或消失,由此推论面神经的损伤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8]。也有学者认为正常生理状态下,神经膜呈半渗透性,神经膜的表面带阳离子,膜里面带阴离子,接受刺激时,神经膜的渗透性增加。考虑强刺激下,组织渗透增加,组织间液增多,从而加重病情[9]。是否应在急性期尽早介入针刺和刺络拔罐治疗,这将是大家继续深入探讨和研究如何优化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5-337.

[2] House J W,Brackmann D 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2):146.

[3]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8-120.

[4]田宇瑛,秦丽娜,张维波.不同拔罐负压对皮肤血流量影响的初步观察[J].针刺研究,2007,32(3):184-185.

[5]徐斌.刺络放血疗法的血管生物学基础[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5126-5127.

[6]穆祥,段惠琴,陈武,等.腧穴实质与微血管相关的生理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2):47-52.

[7]范志勇,陈利国.久病入络为瘀的刺灸思路[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4):61-63.

[8]叶爱萍.神经肌电图检测在贝尔麻痹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5):53-54.

[9]杨万章,张志兰,张敏.233例面神经炎不同疗法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2):170-172.

(收稿日期:2013-04-01)(本文编辑:陈丹云)

推荐访问: 面神经 放血 针刺 疗效 麻痹
本文标题:针刺结合重罐刺络放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06/53075.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针刺结合重罐刺络放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