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关于负判断归属问题的新思考

发布时间:2022-05-07 09:10:03 | 浏览次数:

摘 要:多数论者认为。负判断属于复合判断,本文从判断的基本逻辑特征分析入手,结合负判断与复合判断的诸多逻辑差异,对负判断的归属问题作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判断,断定,复合判断,正判断:负判断

从逻辑学角度看,除了哲学上的范畴概念之外,任何概念均有不同级别、不等数量的属概念,也就是将某概念一次或连续地进行概括。概括的目的从日常思维上看就是找寻一个概念的归属。那么“负概念”这个概念的归属何在呢?

目前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上对负判断是这么阐述的。

1、负命题是一种复合命题。(《新逻辑教程》宋文坚主编)

2、复合判断又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普通逻辑原理》吴家国主编)

3、负命题是否定一个命题而形成的复合命题。(《逻辑学教程》何向东主编)

4、按照构成复合判断的各个简单判断之间的组合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三种基本类型。(《基础逻辑学》滕定明编著)

综上所述,得出这么两种观点,大多数教材认定负判断(负命题)(有关判断和命题的区别在此不作叙述,在本文中的负判断和负命题不作区别)是属于复合判断(复合命题)的,但是也有教材并没有把负判断归属于复合判断,并且根本就不存在“负判断”这个概念。

那么,负判断是否存在并且属不属于复合判断呢?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在这个定义中,“思维对象”是指一切能被作为思维主体的人所思考的客体,这是个外延最为宽泛的概念,它小到某类事物的属性,大到事物情况与事物情况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所断定”指的是判断是人们在思维中对思维对象的断定形式,即任何判断要么是肯定断定,要么是否定断定。有肯定或否定,才成其为断定。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中对此早有论述“前提是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另一事物的一个陈述。”如果一个论述对事物无肯定也无否定,自然就无所谓断定,也就不能称为判断了。据此,多数论者认定,“有所断定”是任何判断都具有的特征之一,比如,

A、帕瓦罗蒂是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B、成龙不是球星,

C、宋玉侮辱登徒子,

D、莫扎特的父亲不爱莫扎特,

以上四个判断中,A、B是性质判断,c、D是关系判断。A、B作为性质判断来说,它们的区别体现在质上,A是肯定判断,B是否定判断;c是断定两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D是断定两对象之间不具有某种关系的。人们在对思维对象的性质或关系作出断定时,要么是肯定的断定要么是否定的断定。断定思维对象的性质和关系,既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据此,笔者认为A、B、C、D均为肯定的断定。A是肯定对象具有某性质,B是肯定对象不具有某性质,C是肯定两对象之间具有某关系,D是肯定两对象之间不具有某关系。然而,多数论者将简单判断的质上的肯定或否定与“有所断定”视为等同。从定义上理解,性质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性质的简单判断,我们把这个定义展开来解读,即性质判断是肯定(否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性质的简单判断。具有或不具有某性质是关乎性质判断的质的,而对性质判断加以肯定或否定才是断定的有且仅有的两种情况。对此不可混为一谈。作为简单判断的关系判断亦如此,就不赘言了。还有,把简单判断的肯定判断理解为对判断的肯定断定,而否定判断理解为对判断的否定断定的话,那么,作为判断的共性,诸如“如果人类严重砍伐森林,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改正错误”、“高等教育的任务或者是出科研成果,或者是培养出人才,,等等这样的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判断,它们的“有所断定”是如何实施的呢t遗憾的是,笔者没有看到逻辑学的教材或著作对此有明确的回答,难道是逻辑学者们的疏忽,还是“有所断定”的逻辑性质对这样的判断不起作用呢?如若是后者,岂不是前言不搭后语了吗"如果肯定或否定仅仅是对性质或关系判断而言,“有所断定”也就只能作为这两种简单判断的个性特征了。

我们要认识一个概念,必须把握它的内涵,作为“判断”来说,断定就是其基本的特征内涵。这是毋庸置疑的。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从思维的最小单元——概念的角度看,人们从不同的划分方式上可对概念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将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属性的,也叫肯定概念,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属性的概念,也叫否定概念。前者如“团员”,后者如“非团员”等。依据同样的思维进程方式,从判断的角度来说,根据对思维对象的断定的方式不同把判断分为正判断和负判断,正判断是对思维对象作出肯定的断定,负判断就是对思维对象作出否定的断定。

从逻辑范畴来看,正判断和负判断是一对逻辑范畴,它们是以判断作为属概念互为矛盾关系的范畴概念。所以,依笔者的浅见,负判断是应该存在的,不过它是从判断的一个基本逻辑特征的角度应运面生的,它是适用于任何一种判断的。然而在逻辑学的著作或教材中,未有正判断一说,这似是一种不足,既是作为一个新概念,当然有必要多做说明。下面我们就来在断定这一逻辑特征上,详细考查负判断和正判断的差异。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断定对象和断定方式上。从断定对象上看,根据普通逻辑学普遍的认识,正判断是直接以事物情况或事物情况之间的关系为对象的。所谓断定事物情况,是指对事物的性质或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断定即各种简单判断的断定形式。所谓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关系,是指对两个或以上的事物情况之间的存在关系的断定。各种一般的复合判断就是这种断定形式。负判断则不同,负判断不是直接以事物情况或事物情况之间的关系为断定对象的。而是直接以某个判断为对象的。负判断直接断定的判断,既可以是简单判断,也可以是一般的复合判断,既可以是正判断,也可以是负判断。例如,“并非所有的NBA球星都是美国人”,“并非如果天气晴朗,她就去逛街”这两个负判断,前者断定的是简单判断,后者断定的是复合判断;并且都是以正判断作为对象加以否定的断定的。

前文已述多数论者把负判断作为一种特殊的复合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

我们知道,复合判断是相对于简单判断而言的,从逻辑结构上看,由支判断和逻辑联结词构成。它们是断定事物情况与事物情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判断。例如,(以下三个例句为A组)

(1)三峡工程是新中国建设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并且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

(2)如果你一贯尊重别人,那么也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

(3)两军作战,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

A组判断从结构上看,都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两个)支判断;二是联结两个支判断的逻辑联结词。三个判断所断定的事物情况是不一样的,原因就在于它们的逻辑联结词不同,不同的联结词的逻辑性质不同,断定的支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不

同,所以,属于不同的复合判断。(1)是联言判断,断定所有的支判断同时存在的复合判断:(2)是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断定前一支判断(前件)是后一支判断(后件)的充分条件的复合判断,(3)是选言判断,断定所有的支判断中至步有一个是存在的复合判断。虽然三个判断断定的逻辑关系不同,但它们都是有所断定的。从断定的性质来看,应是肯定或否定两种情况。联言判断是断定所有的支判断同时存在的,即可能是肯定所有的支判断同时存在,此时的判断为正联言判断,亦可能是否定所有的支判断同时存在,即为负联言判断。所以,(1)为联言判断的正判断,若对此判断加以否定,表达为“并非三峡工程是新中国建设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并且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即为负判断了。

再看以下例句,(以下三个例句为B组)

(I)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

(2)并非只有天才,才能有发明创造。

(3)并非这次竞选班长,要么张当选,要么王当选。

B组判断从结构角度看,由“并非”加上后面的判断构成,意即对后面的判断加以否定,对此,前文已述,在此就不重复了。

我们来比较A、B两组倒句,第一从结构上看,A组是逻辑联结词联结至少两个支判断构成,B组由“并非”和一个判断构成。A、B组语句均由两部分构成,多数论者因此认为它们均为复合判断。他们把A组中的联结词如“并且”、“如果,则”、“或者,或者”等为逻辑常项,B组中的“并非”为逻辑常项,A组中的支判断为逻辑变项,B组中被否定的判断为逻辑变项。而笔者认为,A组中的“并且”、“如果,则”、“或者,或者”等逻辑联结词是联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支判断的,因联结词的逻辑性质不同,断定的支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同,所以,这些联结词的实质任务是断定支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的。B组中的“并非”却不是这样的,“并非”是在否定一个判断而非联结一些判断继而断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它是对某一判断的否定断定,第二:从适用范围上看,A组的不同性质的联结词将形成不同的复合判断。B组的“并非”却可适用任何一种判断,它既可对简单判断加以否定,也可对复合判断加以否定。我们司以将A组的三个判断直接加以否定,得到的是与B组同样的负判断:第三A组为前文所述的正判断,B组是负判断。A组是对事物情况肯定的断定,B组是否定的断定。我们可以将A组的判断作为对象直接加以否定而成为负判断,二者为矛盾关系。

根据上述比较,负判断和复合判断在结构、逻辑性质、适用范围等方面均不同,所以,笔者认为,负判断不应属于复合判断。

判断同概念一样,亦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从判断的“有所断定”这一基本逻辑特征来看,可将判断分为正判断和负判断。负判断是与正判断相矛盾的判断。这才是负判断的归属所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 判断 思考 归属问题
本文标题:关于负判断归属问题的新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07/53298.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关于负判断归属问题的新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