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改革开放后工业现代化在农村

发布时间:2022-05-07 17:30:01 | 浏览次数:

摘 要 改革开放以后,四个现代化齐头并进,令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逐步摆脱了贫困落后的局面,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其他表现都说明现代化促进了中国的进程。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农业是本国安身立命之本,那么工业就是捍卫自身安全的不二法门。纵观世界变化,唯有工业支撑才有今日国家之强大。

关键词 政策因素 市场需求 人口因素

作者简介:张玉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98

十月革命的一声号角,把俄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一声号角,拉快了中国整个社会的进程。小岗村是第一个享受到农业在改革开放的成果的,农村作为试点的推行还是很顺利的,在本篇文章中,也以村镇为出发点,以工业化为代表,分析改革开放后的村镇工业发展。

一、政策因素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业的走向与变化。政策变化的显著特点便是温饱问题的解决,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追求多年的温饱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解决了吃饭问题。古语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农业问题的解决才会让农民有时间去发现工业的需求。我国改革开放的显著特点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先沿海后内陆,以合涧镇工业来看,是属于小范围实现工业化进程。

村镇工业发展经历的中国大环境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工业的起步阶段,在1978-1984年,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生产积极性,农业剩余、政策使乡镇工业开始起步。第二阶段是乡村发展的极力整顿阶段,在1984-1992年,村镇工业迅速发展,以村镇为组织的农民个体以及个体基础上的私营企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同时由于体质政策的不断变化调整,乡村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但是又因为政策变化,步调有减缓变化。第三阶段是村镇工业飞跃和调整阶段,是1992-2002年,由于十四大政策的变化,确立了经济体制的新目标,温州模式等其他典型的乡镇企业为其他农村共同发展树立了新的模式。第四阶段是乡村企业平稳发展阶段,是2002至今,同时又是历史跨越的新时期,乡村企业发展由于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思路的提出,村镇工业发展又有了空间。

以合涧镇为例的乡镇工业化是以第二阶段开始发展的,因为由于地理原因和政策的推行进度,使农村工业化开始时间晚,进程比较慢,限于经济原因,是以小作坊为主的企业开始实施。在1984年之后,国家政策开始倾斜于农村,体制改革成为改革的重点,人民的公社的废除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出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人口保障,农民的思想逐渐开化,脱离了原来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开始大胆创业。到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由于天下第一村,苏南模式,温州发展模式,南街村等经营发展模式取得成功表现,为村镇发展提供了借鉴,乡镇企业大规模发展,小企业林立,但是过犹不及,由于乡镇企业在大规模,高速度的发展,而市场需求又达不到,出现了市场疲软,经济衰退的现象,而随后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和平台。2002年之后,乡镇企业趋于稳定,以工厂形式出现,不再是过去的小规模生产,农村发展的标配也更上一层楼,工业化带来最显著的是代步工具的变化,汽车开始普及,村镇工业化大量的资金流向农村,给工业带来资金良性循环,使工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速度不断发展,并且稳定持续。

从村镇发展的大环境到以具体实例为基础的小村镇,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乡村工业的发展变化取决于政策的空间弹性。从第一阶段起步开始,得益于温饱问题解决,有了发展工业的动力,第二阶段的发展正是由于政策放活,在第三阶段,政策放宽于大量成功的乡镇经营模式,和十四大确立的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第四阶段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形成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模式。由此可见,工业发展离不了政策的支持。

二、市场因素

虽然小城镇远离城市,但是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生产的。根据政策因素,改革开放之后小城镇工业现代化分为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也是根据市场需求来扩大或缩减生产。我国工业化速度日新月異,我国的经济也进入了全面的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成熟完善,经过逐步改革发展,也使我国的工业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既消除了物资的短缺和供不应求的问题,又在国际大环境中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且逐步走向正常和繁荣。农村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形成良性互动,以众多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一个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吸收社会大量闲散人员加快就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集聚,推动了我国农村二、三产业的崛起,众多城镇也逐步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广大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

在小城镇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刚刚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又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作为深处内陆的小城市,几乎当时所有的工厂都还归于国家所有,生产计划也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按需生产,包销经营,所以在那一时期的合涧镇工业化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对于私人形式的小作坊初期阶段并没有出现,甚至不敢独自经营,严谨遵守国家的政策,不敢大胆放手经营,纵观当时中国所有的小城镇,工业水平几乎都在萌芽阶段,甚至有的刚刚有起步的苗头,在一些发达城镇,在温饱问题刚刚解决的当时,有了剩余的劳力和物力,工业化才开始起步发展。而合涧镇显然在那一时期尚未有能力去进行工业生产。

到第二个阶段,城镇工业蓬勃兴起,合涧镇当然也不例外,温饱问题在那时已经解决,人民不再担心吃饭问题,有时间去思考其他事情,发展城镇自己的产业就被提上日程。虽然在当时小镇发展的弊端是重数量轻质量,但是大量小作坊的突起还是为中国的城镇工业化做出了贡献。当时由于受到技术和条件的限制,仍然以手工业生产方式为主,即使是生产条件落后,但是这些小作坊为农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更是在帮助农业生产的机器上提供了进步。

在第三阶段,小城镇企业飞速发展,并且完成了机器化的更新换代。在1992年之后,我国由原先的计划经济为主,变成了计划和市场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在这一阶段有许多成功的小城镇工业成功致富的例子,对于这一阶段的需求和考验,合涧镇也抓住机遇,打破原先生产规模,进行弹性生产,根绝时长需求量来扩大和缩减生产,这一阶段出现了由于市场放宽政策,经济疲软的问题。我国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有问题,发展模式粗放,尤其像在合涧镇这样的农村,属与污染问题严重,耗能高,技术不占主要,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进行生产。合涧镇主要是以生产玻璃和铝制品为主,不属于高新技术型产业,主要依靠能源消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的生产,再加上市场政策的放宽,更是供过于求,资源浪费。

在第四阶段,作为飞速发展跨越的新时期,不光改变了由于农业人口的剩余才向工业转变的因素,而且小城镇的工业化水平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并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合涧镇在这一时期在工业方面进行了产业升级,并且响应国家号召,改变了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发展了以旅游也为辅助的第三产业,根据景区需求,制作了与当地旅游相关的工艺品,又进一步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工业化在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建设中,完成了历史的巨变。

三、人口因素

二战以后,社会发展相对平稳,人员伤亡大幅度减少,社会人口增多,发展中国家人口激增,由于人口的增多许多国家享受到了人口红利带来的福利,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大量的人口为劳动提供了支持。并且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农民由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业,而乡镇企业的工业化就是最为吸收劳动人口的,当时全国大范围的“民工潮”正好印證了这一点。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人口学家马寅初的建议——计划生育政策,而在此之前,我们过已经面临人口激增的,数量庞大的劳动人群,改革开放之后的工业化建设正好为此提供了契机。在城镇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正是由于包产到户政策的有效实施,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因为有了这部分剩余劳动力,才有了把农业人口安置到工业或者非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尽管在城镇化初期发展建设举步维艰,但是在探索的黄金阶段,对于人力依然有充分保证。技术和条件简陋,在发达的小城镇里发展工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正是特别需要人口的补充作为发展生产的条件。在前文中曾提过,由于合涧镇深处内陆,并没有因为人口条件而开始工业化阶段。

到了村镇企业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政策的改革和粮食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有了很强的积极性去参与非农业生产,农民的积极性在此时高涨,富余劳动力大量出现,并且向农村转移,加速了工业化的步伐,并且工业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带动城镇化。合涧镇在此时出现了许多以纺织为主的轻工业小作坊,把人口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上,小作坊的出现缓解了人口压力带来的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并不能完善乡镇的工业化水平,仍然需要学习新技术和引进新工具来解决乡镇工业的问题。

在第三阶段,市场需求的加大,政策的开放,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人口流动程度加大,乡镇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民工潮和人口劳动力增多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合涧镇这样以铝制品和玻璃工艺为主要产业的乡镇企业中,人口的流动正好为此提供了便利,当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是外省人员大量流入本地,进行小巧工艺制品的生产,而本地的青壮年非知识分子妇女,几乎都进玻璃厂尽享工作,当地除了老幼以外几乎没有闲散社会人员,人口的便利为当地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人均的年生产总值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进入2002年以后,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的融入,同时又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乡镇企业改进生产方式,发展新工艺,引进新技术,不再需要大量劳动力来参与生产,机械化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而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不再以简单的参与劳动为主,而是需要有技术,有文化的高技术人才。在此时,由于前一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开始重视素质教育,接受高等教育,正好为此时小镇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人口虽然不再依靠数量来发展工业,但重视人口质量也为小镇工业化的发展方向给予了正确的指引。

参考文献:

[1]盖晶晶、安树伟.中国城镇化“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展望.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

[2]李炳坤.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农村经济.2005(11).

[3]于秋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乡村工业烦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经济纵横.2009(4).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

推荐访问: 改革开放 现代化 工业 在农村
本文标题:改革开放后工业现代化在农村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07/53595.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改革开放后工业现代化在农村》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