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航空类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贯通建设探索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7 17:55:02 | 浏览次数:

摘要: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本文介绍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航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指出专业通识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介绍了全校航空类通识课“航空概论”的基本情况,探索研究了航空类专业课程与“航空概论”课程及航空类专业主干课程与“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在联系,提出贯通建设航空类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航空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44-03

一、航空类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航空航天类专业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飞行器适航技术和航空航天工程等7个。目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开设了前3个专业,均归属于航空工程学院。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为例,在第1学期设置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16学时)、第2学期设置了“航空航天技术基础”专业必修课(32学时)作为专业学习的前导课。第1—5学期,学校设置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第4—7学期则按照飞机设计的各个子学科,设置了“通用航空技术”、“空气动力学”、“飞行器总体设计”、“无人机系统导论”、“飞行器专业英语阅读”和“飞行器专业技术讲座”等专业课程。

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导论”和“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基本情况和学科领域的整体性把握,属于专业通识性课程。而在专业课中渗透通识意识,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经过这两门课程的前期引领和必要的数理、力学知识的学习之后,学生再按照飞机种类和飞机设计各分支学科的特点进行专业课学习。可以说,“航空航天技术基础”的各个章节基本上对应了后续专业课的主要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激波、升力、机翼结构、飞机稳定性和操纵性等概念尽管在“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课程中已讲授,但在相应的专业课学习中,学生仍觉吃力。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专业课程数学公式较多,而数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效果一般,有畏难心理;第二,不知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航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研究专业通识课程與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航空概论”通识类课程的建设情况

航空概论是学校面向非航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24学时),内容主要包括航空航天基本概念、航空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我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学基础、飞行原理、航空发动机等[3],考核方式为期末半开半闭考试。此外,针对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 Undergraduate,ISEC)项目的双语版航空概论(32学时),内容较普通版更为丰富,更强调课堂参与和团队协作,考核方式为平时作业、表现和期末设计报告。

航空概论被列入学校的特色课程组合中,除航空专业外,其余专业的学生均须从特色课程组合中选修一门。学校每年的本科生招生人数近7000人,日常教学任务较为饱满,考虑到学校招生专业包括财经类、管理类和艺术类等,学生数理基础参差不齐,在讲授时一般避免进行复杂公式的推导,多采用类比法和案例法讲解。

此外,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与传统的三所航空重点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其他高职高专类院校存在明显区别,市场上已有的航空概论教材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主编并出版了《航空概论》教材,并将“航空概论”课作为学校慕课平台课程体系的第一批建设项目立项,通过网上课堂与实际课堂相结合的形式,探索“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航空类通识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现在,此项工作正在稳步开展中。

三、航空类专业课程与“航空概论”课程贯通建设

为了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我们对航空类专业课程和“航空概论”课程进行了统筹处理,并尝试进行贯通建设,主要包括如下措施。

1.教具的开发和使用。“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导论”开设于第1学期,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中理论课为8个学时,主要介绍专业课程特点、发展现况和就业方向;实践课为8个学时,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飞机模型,主要培养学生对飞机的认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综合性设计与制作”开设于第7学期,为专业必修实践类课程,为期两周,要求学生按照总体设计指标完成飞机的总体概念设计,制作出模型。

这两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首尾对应,从中可以看到学生在不同阶段对飞机的理解程度。学生提交的实践作业中,不仅包括典型的现代民用喷气客机和战斗机,还有螺旋桨飞机、双翼飞机、高超声速飞行器等。为了突出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部分优秀作品作为教具,在讲授“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和“航空概论”等课时进行展示。如此,后掠翼、上反角、滚转运动、翼身融合体等概念被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真实飞机是学校作为航空院校的特色景观,也是进行“航空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参考对象。学校现有歼7、歼8、强5、初教6等4架退役飞机,尽管已拆除了内部有关部件,但进气道、机翼、机身和起落架等主要部件外形完好,空速管、翼刀和油箱盖口等细节清晰可辨。真实飞机的特点在于,学生可随时观看,并近距离接触,这为讲解“航空概论”的知识点提供了极大便利。例如,讲解到伯努利定律和静压、总压的概念时,我们会针对空速管这一具体应用案例展开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后选取其中一架飞机作为研究对象,解释空速管的原理、在飞机上的位置等。再如,讲解飞机的稳定性时,我们会给出腹鳍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在课余结合真实飞机的外形查找资料,在下一次上课时展开讨论。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除实物模型外,专业课程还设置了若干实验环节,如飞行力学中的飞机飞行性能仿真演示实验、空气动力学中的乒乓球吹风实验和流线型物体压差阻力实验等。限于实验室和师资条件,目前只针对专业学生开放,待条件成熟时,借鉴其他学校经验[4],也可考虑选取其中的典型实验,供选修“航空概论”课程的学生操作。

2.竞赛和课余活动牵引。“管工结合”是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特色[5],为此,航空工程学院与学校其他单位一起,举办了大学生航空创意DIY大赛、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等航空相关竞赛。航空创意DIY大赛以科普为主,包括手掷轻木模型、发射水火箭、操作电脑模拟器和观赏航空海报展等内容,激发了广大学生尤其是非航空专业学生参与航空活动、感受航空文化的兴趣,增强了“航空概论”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兼顾了科普创意性和航空专业性,比赛评审时邀请了专业课教师,针对学生作品进行现场点评,既展示了“航空概论”通识课的知识点,又在具体细节上有所拔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探索飞机设计的需求。

四、航空类专业主干课程与“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课程贯通建设

这里的专业主干课程是指在第5至第7学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主要包括“飞行器总体设计”、“空气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等。“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虽属于必修课,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但对专业学生而言,仍可归为通识性质。在此意义上,我们将其视为专业版的“航空概论”[6],并采用了如下措施,试图贯通建设航空类专业主干课程与“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课程。

1.课堂上的专题探索式讨论。飞机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某个部件的设计可能关系到气动、结构、重量和性能等诸多学科。尽管学生在第2学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航空航天技术基础”,但知识储备并不多,等到第5学期及以后,他们已经掌握了机械类和力学类学科基础课的相关知识,有能力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较为系统的思考[7]。以“飞行器总体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为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特点是覆盖面广,思维发散,很多问题没有唯一解[8],适合开展专题式讨论教学[9]。

例如,以飞机上的横向操纵部件——副翼为对象,可要求学生以其为专题,参考《航空航天技术概论》、《飞机总体设计》教材及其他资料,制作PPT,并在课堂上给出5分钟的介绍,之后展开10分钟左右的讨论。而学生则列出了副翼沿机翼展向的位置和面积、制造材料、操纵效率、与翼身融合飞机升降副翼的区别及副翼反效等,还结合了图片和数据进行展示,现场反应较为强烈。在介绍课本经典知识之外,可针对后缘襟翼、三发布局、边界层抽吸等问题进行展示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课程设计和模型制作的应用验证。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的设置目的是培养面向工程一线的航空工程师,其。培养方案特别强调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在毕业要求的180个学分中,实践类占到了36个。除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外,典型的实践类课程或实习有“航空模型设计制作实践”、“飞行器总体设计课程设计”、“飞机维修实习”等。这些课程或实习的时间均为两周,一般的流程是召开动员大会,布置设计任务,划分小组,明确考勤和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设计报告,并视情况制作实物。

以航空模型设计制作实践为例,该课程提供了原材料和激光雕刻机、小型制作工具、舵机和控制系统,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航空模型主体,并与舵机和控制系统相结合,在学校操场上空遥控飞行,完成典型的直线加速(减速)、俯仰、偏航和滚转运动,同时保证起飞和降落过程的安全及整个飞行过程中的动作流畅性。学生答辩时,不仅须给出航模的尺寸和重量信息,还须说明布局和外形的設计依据,尤其是舵面位置和面积以及与实际飞行中稳定性、操纵性的联系。设计依据一般来自教材,但书本上只是给出了定性规律和一般性公式,若要说明清楚,必须进行计算分析。这就从侧面提供了通过实践来校核验证理论模型正确性的方法,不仅复习了前期理论课程的知识点,也增强了学生学习飞机设计的自信心。

3.衍生课程建设探索。课程设置应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应随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进行调整。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更新和调整,且须适度地考虑到已有师资人员结构,尽量做到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近年来,随着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和郑州通用航空试验区的发展,以及民用无人机市场的快速发展,我们对“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课程的部分章节,进行了扩充和发展,设置了反映新形势的课程,如“通用航空技术”、“无人机系统导论”和“组合导航概论”等。这些课程的针对性更强,素材更多,当教师完成课件制作后,其收集的资料又为“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由此形成母体课程和衍生课程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五、结论和展望

本文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航空类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内在联系,对两者的贯通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若干实践措施。目前,它在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教学中实施,已取得良好效果。在航空航天大学科的背景下,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之间存在联系和区别,若能以课程组和知识模块的形式进行统筹,则可在师资和实验室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项工作正在开展中。

参考文献:

[1]杨凡,李蓓.浅谈通识意识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意义[J].高等理科教育,2010,(6):55-56.

[2]甘雪,胡志刚,邹琼,等.通识教育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1):10-14.

[3]马高山,马震宇.航空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

[4]李红军.“航空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3):74-76.

[5]颜敏,周会娟,马少兵.“管工结合”型普通高校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分类建设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5):166-170.

[6]贾玉红.航空航天技术概论[M].第3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

[7]王晓璐,代君,刘战合,等.引导式教学方法在“空气动力学”课程上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170-171.

[8]顾诵芬.飞机总体设计[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9]杨华保,王和平.“飞行器总体设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31-132.

推荐访问: 课程 贯通 类专业 探索 航空
本文标题:航空类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贯通建设探索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07/53609.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航空类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贯通建设探索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