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从三国作品探寻诸葛亮神化之路

发布时间:2022-05-10 14:55:04 | 浏览次数:

摘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长河淹没了荒城古道、烽火边城,然而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却没有随樯橹灰飞烟灭,而是鲜活地存在于世人心中,甚至在古今笑谈中走上神坛,诸葛亮即其中之一。本文于浩繁的三国题材作品中采撷有关诸葛亮的片段,探究其神化之路,浅析他被神化的原因。

关键词:神化过程;秉笔直录;神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6-0048-03

1 神化过程

千百年来上下朝野的不断加工,给这位偏于西南蜀汉小国的丞相加上了层层光环,使之成为“古今来贤相第一奇人”。下面将从四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三国文艺作品中管窥诸葛亮的神化过程。

1.1 《三国志》:秉笔直录

公元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公元233—297年)开始撰写《三国志》。他经历了从三国鼎立到分久必合的历史,许多事件是親身经历的,许多人物是目见耳闻的,所撰写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如实地记录了魏蜀吴三国的兴亡过程,是历代三国作品的肇始奠基之作。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诸葛亮的生平:“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还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还记载了三顾茅庐、献计于琦、说权联吴、赤壁之战、定军成都、说先主即位、行丞相之事、白帝城托孤、出师北伐、数出祁山、病卒于军、遗命俭葬等史实,后附《诸葛氏集目录》二十四篇。

《三国志》虽介绍了诸葛亮的生平和功业,但笔墨经济简略。记载他是一个有德有志的西蜀良相,没有给人以纷战岁月风云人物的印象。

1.2 唐宋诗歌:咏以言志

到了唐代,诸葛亮的地位上升。沈迥在《武侯庙碑铭并序》中盛赞诸葛亮“在昔君臣合德,兴造功业,有若伊尹相汤,吕望兴周,夷吾霸齐,乐毅昌燕[1]。” 认为诸葛亮是事君、开国、立身、治人兼备之才。

至于诗作歌咏,更是不胜枚举。李白感叹“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李频追忆“鼓吹青林下,时闻祭武侯”,刘禹锡称赞他“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杜甫更是对他十分崇拜,在《蜀相》中感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中盛赞“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李商隐的《筹笔驿》、温庭筠的《经五丈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才智的肯定和人格的敬仰。

宋王朝已无唐代的盛大气象,还屡受金辽等外族侵扰,有责任感的士子追古思贤,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耿耿于怀“出师未捷”。靖康之后,金人占据中原。“宋金当时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南宋要恢复中原,其出发之地主要有三个战略要点:一是淮水,二是淮西。这是从前东吴进攻曹魏的主要前线,而第三条战略出发地恰好是四川,这与当年诸葛亮由西蜀北伐的地点相同[2]!” 正因如此,当时李纲上书皇帝赵构:“荆湖、国之上游,其地数千里,诸葛亮谓之用武之国。今朝廷保有东南,控驭西北……使四川之号令可通,乃有恢复中原之渐。”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陆游感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无论是唐人寄寓建功立业的抱负,还是宋人渴望克复中原的理想,都是时代文化留在诸葛亮身上的烙印。文人士大夫把他当做理想抱负,无意识地放大了他经天纬地的才智,提升了他鞠躬尽瘁的人格。

1.3 话本杂剧:加速神化

时至宋代,说书风气盛行。“三国”题材因为事件纷繁、人物众多,成为了下层文人撰写故事的好素材。诸葛亮的形象就在民间神化得更快了。

在南宋,说唱三国故事的平话已大量出现,说书艺人将零星的三国故事敷演成较长的叙事单元,诸如《十样锦诸葛论功》、《舌智》、《庐江祭》等神化诸葛亮的金院本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元刊本《三国志平话》已直接称诸葛为神:“诸葛亮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一部《三国志平话》,其实基本上是诸葛亮智慧与品格的传奇史。对平话标题略作统计会发现,现存87个标题中,以诸葛亮的行动为中心的最多,共18个:三顾孔明、诸葛出庵、孔明下山、军师使计、孔明杀曹使、鲁肃引孔明说周瑜、孔明班师入荆州、孔明引众现玄德、孔明说降张益、诸葛使计退曹操、先主托孔明佐太子、孔明七纵七擒、孔明造木牛流马、孔明斩马谡、孔明百箭射张郃、孔明出师、秋风五丈原、将星坠孔明营。标题基本上概括了平话的主要内容,可见诸葛亮故事在民间的流传中增饰繁多,至于《三国志平话》的时代,诸葛亮的传说最为丰富[3]。”

元代,成章的说书故事被编排成精彩的杂剧搬上舞台,使诸葛亮更加妇孺皆知。有关诸葛亮的剧目特别多,如《诸葛亮挂印气张飞》、《诸葛亮隔江斗智》、《孔明收取阳平谷》、《诸葛亮秋风五丈原》等。在这些剧目中,诸葛亮已脱离凡人之相,变成了一个能占会算的道士。

由此可见,在民间文学中,诸葛亮被大大神化了,而且主要集中在诸葛亮的智慧方面。民间艺人没有史学家深邃的思想、严谨的态度,也不具备士大夫深厚的文化、丰富的情感,在他们单纯的思想中,认为足智多谋是大本领,于是为他平添了许多本事:观天象,明易理,谙星术,使之变成了祭风禳星的道士、神机妙算的神仙。

1.4《三国演义》:集大成者

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演义》)横空出世,是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共冶一炉,是一部洋溢着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诸葛亮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人物,“不仅成了无所不通的全才,还特别突出了军事才能,成了精通韬略智胜孙吴的军事家、战略家[4]。”

1.4.1 夸张渲染——以“三顾茅庐”为例

一个诸葛亮,徐庶、司马徽一人荐一次还不够,作者又不吝笔墨写了个“三顾”,足见诸葛亮身价之高、分量之重。刘备多次误认,终于得见,孔明却昼寝未醒,着实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三国演义》中没有哪一个人物像孔明出场这样体面堂皇,像戏剧舞台上真正的主角一样,还没出场,就已把美工,灯光,音乐的巨大艺术表现手段都调动起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渲染,强烈的戏剧性悬念,过场人物为其开锣喝道的布置,构成了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期待,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5]。”

1.4.2 张冠李戴——以“草船借箭”为例

关于草船借箭,《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孙权与之相拒一个月,胜败未分,“权乘大船來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受乃还。”可见历史上真正借箭的人是孙权,而到了《三国志平话》里,借箭的主人公变成了周瑜,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将主人公改为了诸葛亮。

1.4.3 无中生有——以“借东风”为例

《三国演义》为了展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虚构了大量事件,例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智算华容道、三气周瑜、柴桑吊丧、火烧上方谷、五丈原禳星、遗计斩魏延等。“颇多虚构的情节虽然具有传奇色彩,但也符合人们对传奇英雄的审美期待”[6]。

“借东风”一事荒诞不经,却决定了赤壁之战火攻的成败。罗贯中考虑到作战双方的位置和季节因素,独具慧眼,让诸葛亮“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将诸葛亮的地位提升到了决定赤壁之战成败的关键地位。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贤相的化身。不但具有经世济民的雄心壮志,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成为完美的英雄人物。

2 神化原因

为何诸葛亮被披上了金装?这是因为他身上的诸多因素与封建时期人们的心理需求达成了契合,“研究任何一种单独的文化现象,乃至一本书,都应该从社会精神现象的全盘基础上加以考察,看某一作品如何受社会精神现象、当时各阶层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的影响,如何反映总的社会精神现象[7]。”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浅析诸葛亮被神化的原因。

2.1 统治者的政治宣传

“统治阶级倡导的文化通常为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诸葛亮得到统治者认可,是他走向神化并广泛传播的重要保障[8]。” 东晋以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才能出众、贤德仁义之士特别适应上层统治者的心理需要。因为诸葛亮身上充分表现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出山前,他修身以明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山后,他躬身以行道,“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封建统治者选贤任能的目的正是要辅佐自己“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诸葛亮因此得益于政治宣传,成为了忠臣的样板和贤相的楷模。

2.2 士大夫抒怀言志

封建统治者对其定位是忠臣、贤相的角度,而文人士大夫则更多的是对他人生价值观的认同和精神气韵的赞赏。从身份来看,诸葛亮是士——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物质财富,但有富足的精神,是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和实践.“在参与现实政治过程中,士人们的心态是微妙的,一方面守道之士不能为依附于政治权势而抛弃理想,另一方面,对于赏识自己的帝王,他们愿为之尽心尽力[9]。” 而诸葛亮典型地反映了士人这种心态,他有真才实学、远大抱负,在明主出现之前,“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在三顾茅庐之后,“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3 老百姓的理想寄托

“人民大众往往把解救自己出困厄的希望寄托在英杰人物身上,当做保护神和救世主[10]。”诸葛亮安邦定国的才能和知民亲民的形象契合了老百姓的心理意愿和精神追求,人民大众便把基于生存本能面对神灵的祈祷与对诸葛亮的膜拜联系在一起,将他奉若神明。立祠塑像是民间特有的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方式。如四川成都的武侯祠、陕西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庙、四川白帝城武侯祠等, 老百姓通过祭祀供奉来表达对他的敬仰与爱戴。

民间艺术中还着重刻画他的智慧,把他塑造成能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神人。在日常民俗风情中,对诸葛亮的“遗物”、“遗迹”进行模仿和崇拜。各种器物冠以他的名字,如“孔明灯”、“诸葛扇”,来表达对他的喜爱;赞美一个人聪明也冠以“赛孔明”、“小诸葛”等绰号;还创造了许多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歇后语,可见在民间,诸葛亮俨然成为了智慧的化身。

统治者和士大夫喜爱的诸葛亮多半着重于忠义,民间艺术中的孔明多半重于智慧。他是忠义的化身时,基调是凝重的;他是智慧的共名时,基调是轻松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出诸葛亮的神像。

参考文献

[1] 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D].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 曲径,王伟.三国人物古今谈[D].辽宁:辽海出版社,2003.

[3] 涂秀虹.元明小说戏曲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 郭瑞林.《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D].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李厚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角——《三国演义》创作方法辩析之一[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0(04).

[6]宁珊.“多智而近妖”——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神仙化[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

[7] 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 崔延平.从人到神:对诸葛亮历史形象兼神化形象的考察[M].浙江: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1).

[9] 鲁小俊.汗青浊酒[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0] 王枝忠.诸葛亮:传统文化心理的产物[M].宁夏社会科学,1989(5).

推荐访问: 神化 之路 探寻 作品 诸葛亮
本文标题:从三国作品探寻诸葛亮神化之路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10/54759.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从三国作品探寻诸葛亮神化之路》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