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2-05-10 18:55:03 | 浏览次数:

摘 要 文化自信的培育贯穿于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始终,并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立德树人的作用。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根据大学生心里建设的规律循序渐进而图之。文化自信应建立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思政课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应从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三个阶段着手探索,培育大学生抵御外来腐朽文化的文化定力,塑造大学生的文化品格,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 思政课 大学生 文化自觉 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梁丽媛,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2.32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大命题进行了多次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③同时也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根本任务”,④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強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文化自信已是大势所趋,大学生是建功新时代的中坚力量,高校思政课是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由此来看,高校思政课承载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

一、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工程,高校思政课在帮助学生树立政治正确的基础上,夯实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植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方面,具有不可轻视的文化传承作用。

(一)思政课教学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外资流入第二大国,⑤在为如此可人的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但仍未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文化软实力尚弱。文化自信是一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体现,是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坚定底气,是个人对自身文化信仰的笃定。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是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新时代,在各种思想错综复杂的碰撞背景下,在高校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塑造大学生的文化品格,思想政治教育课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文化自信的培育贯穿于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始终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工作。新时代树什么样的人、如何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⑥学生应该如何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其中的重要一条,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⑦其中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文化自信须深深的植根于青年学生的文化信仰中,这是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思政课发挥着重要的“以文育人”的功能,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当连接高校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困境

思政课教学是重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关系到立德树人理念的贯彻,是未来大学生扛起建设文化强国重任的思想基石。目前,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仍存在以下困境。

(一)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尚缺,文化自信定力尚立

文化自觉是对自身的文化历史有自知之明,并对其未来发展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挖掘和自我发展,这一过程中本身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的意蕴。而在这一方面,大学生仍需一定的时间去成长。

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对“四个自信”的认同度较高,但是中西方文化是一个不断碰撞的过程。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当西方的价值理念披上了快餐和电影的外衣旋风般进入中国市场,冲击着大学生原本尚未构架完成,尚未充实坚定的文化信仰时,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难免产生方向偏差,在文化取向中摇摆不定,容易滋生文化困惑而不自知尚且乐在其中不能自拔,丧失了对外来文化的审视、批判和反思的能力,放松了对西方细腻、隐性的文化渗透的警惕。而挽救这一切的前提是对自身文化的文化自觉,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仍不容乐观。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缺乏对传统文化中当代价值的挖掘与领悟,缺乏对革命文化中改革开放精神等精神的学习施行,缺乏对先进文化中“四有新人”目标的实践和实现。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价值观自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认同,但对其中所体现的国家治国理政的理念和生而为人的要求缺乏深刻的理解与执行。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我国大力提倡文化自信,外部条件已俱全,只有内部觉醒才能图强,大学生需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保持文化自信的定力。

(二)思政课输出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门理论课,直接与枯燥挂钩,如何让理论课充满活力、更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是教师们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的难题。当前的多数情况下,思政课仍然以系统的理论知识整合为教学出发点,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教学方式,以考试的形式考察所学内容为结课标志完成教学过程。枯燥的内容和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思政课本身产生了漠视甚至排斥和逃课,思政课具有的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功能无法大展神威,弱化了为树立学生的文化自觉添砖加瓦的功效。教师们也在积极探索点燃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热情的内容和方式,但收效甚微。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任务仍然艰巨。

三、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任凭不同文化碰撞冲击仍不忘本来的坚定文化信仰。培育文化自信是一个过程,期间要经历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三个阶段。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当从这三个阶段着手循序渐进的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增强文化自觉

一个自信的民族底气何在?在于对自己的过去了然于胸,在于坚定当下的历史方位,在于掌握国家的未来发展规律。一个自信的人底气何在?在于通晓几千年文明刻在骨子里的印记,在于文化洪流中仍笃定自我的霸气,在于迈向文化强国路上的义无反顾。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思政课承担着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崇高使命。

没有文化自觉就无从谈起文化认同。大学生仍需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掌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增强文化自觉。万事开头难,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至关重要。首先,教师们可以以新鲜花式的服装开场,在视觉冲击的基础上,针对服装的特点搭配以相关的视频简介进行历史讲述。其次,学生以此为式样,搜集各个年代服装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或制成視频或实地走秀,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发散式思维串接文化脉络,最后,教师系统梳理相应文化发展轨迹,总结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炼精华之处,帮助学生入脑走心。其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当确定课堂主题内容后,以学生提问的方式开始课堂讲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解答学生迫切想知道的问题,是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只有夯实文化底蕴,旅游参观才有读懂历史文化的基础,只有建造完善的知识体系,才有抵御外来文化糟粕的防御屏障,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不随波逐流。

(二)在辩论对比中笃定文化认同

我国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解释了认同一词,李庆华认为,认同是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环节,是介于简单服从与深入内化之间的中间阶段⑧,笔者深以为然。文化认同是一个从文化感知到文化内化于心的过程。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化品性形成规律的基础上,思政课亦需在这一过程中浓墨重彩。

没有文化认同就无从谈起文化自信。在不断的对比碰撞中才能更坚定文化立场,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通过比较分析更易知己之长短,继而取长补短坚持自我。人是社会中的人,总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隐性或显性的文化影响,人本能的会以自身现有的观念体系衡量外来文化的优秀与糟粕。在思政课教学中,辩论不失为帮助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助推器。辩论是在坚定自我观点基础上的妙语连珠,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分组分观点拉开战局,

唇枪舌战碰撞思想的火花。辩论在于表达,在于开口说话,在于传播文化的声音,发言可能代表一撮人的观点,代表一个群体的认同,代表一个国家的信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搜集资料、全面分析观点的过程中,提高了大学生鉴别不同文化的能力和辩证理解能力,挖掘了自身文明的精髓,体悟了中国能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底气来源。文化认同是增强国家凝聚力的前提,而辩论是团队的辩论,在辩论中收获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

(三)在增强学生实践意识下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本国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的基础上,对其持之以恒不断创新发展的价值取向。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认同之上的情感深化和理性坚守。

思政课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当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之后,教师应趁热打铁,对不同文化内容采取不同的理性梳理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研究,扎根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文化不断进行推敲创新。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文化自信是一种能力,文化自信是一种信念和境界,当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停留在认知和内化阶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种能力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增强学生实践意识,在实践中,从容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网络舆论,挖掘生活中高尚的文化元素,在实践中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修养,追求美好生活,这何尝不是文化自信该有的姿态。

培育文化自信的三个过程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可能存在共时性的特征,但并不影响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具有的由浅入深的特性。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文化自信与否关系到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自信,因此,发挥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作用,引导他们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注释:

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517655.2016.7.1.

习近平.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361550.2016.5.17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83643.2018.9.10

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474974.2018.12.18.

李庆华、奚彦辉.试论”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25-29.

推荐访问: 培育 路径 自信 探索 高校
本文标题: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10/54894.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