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互促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11 10:05:03 | 浏览次数:

[摘 要]

如何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是近年来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支部组织生活与业务工作的脱节是造成这种问题的重要原因。基于解决这个问题,应当着力探索推动支部组织生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互促互进。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党支部为例,就是以教师党支部为责任主体,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密切围绕提升教师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来开展组织生活,以此使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不断增强与“纲要”课程意识形态引导能力的不断增强成为实际统一的过程。

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教学;科研;意识形态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1-0056-03

高等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巩固和增强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高校当然不可或缺。近年来伴随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如何改善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也愈发引起相关学界和很多党务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极易陷入一种逻辑陷阱之中,亦即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就是为了加强这种领导本身。而实际上,这既是对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的误读,更会阻碍党的领导的真正实现。高校工作自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高校党委必须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工作来探索和改进领导方法,特别是立足教师党支部,通过着力改善组织生活方式,推动党组织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的互促互进。

当前,一些教师乃至少数教师党员不能认识到党的领导对推动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作用。由此反映到支部组织生活中,就出现了少数党员消极懈怠、走过场、讲空话等诸多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全党突出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党支部的负责人还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角色冲突”焦虑。一方面,这些教师本身普遍承担着较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所在教师党支部的负责人,他们既要反复动员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到支部组织生活中,还要“说服”自己“挤”出更多时间来做相关党务工作。这不仅会影响到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支部负责同志“后继无人”的危险。

本文拟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例,具体探讨如何推动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互相促进。《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综观该课程从业教师队伍的情况来看,实际上有关该课到底是历史课还是政治课的争论始终存在,由此带来了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就目前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情况来看,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将这门课完全当成“以史代论”的政治课,而是滑向另一个极端,亦即直接间接地受到西方某些史学价值观的影响,实际上质疑乃至抵触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灵魂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若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理解都偏离了唯物史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纲要》课程阵地就有沦陷的危险。很显然,如果这种错误认识真的普遍存在的话,那么它一定会通过《纲要》课程教师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表现出来,并可能在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研单位中造成非常恶劣的示范效应。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当然不能与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学研究隔离开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更是我们提升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研究科学性的根本保证。密切围绕这个问题来推动《纲要》课程教学研究的改革创新,并使学院党委特别是该课程教师党支部在此过程中发挥核心和关键作用。

决定我们的历史研究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把握。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在2005年才正式确立起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作为其中的二级学科,如何培育专门的学科人才,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更勿论截至现时来看,历史学科、政治学科出身的青年教师还在源源不断地加入到“纲要”课程的教师队伍中来。由于缺乏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训练,其中一些教师以唯物史观来指导自身业务研究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对于唯物史观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物质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作用。这易使人造成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中立的错误理解,特别是易使我们忽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本来地位。这也是现实中一些人文科学的学者不能充分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性的关键诱因。但自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经济社会实践的改革创新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学界越来越一致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是价值中立的,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则绝非价值中立。[1]恰如不是说生产力一定会发展,而是说人的实践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界开始更为注重对人价值观念的研究,强调人类社会历史实际上就是人的价值活动史。这当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为全面和科学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人类社会历史本身更为全面和科学的理解。

问题在于,就现时来看,上述共识的达成主要还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的内部,对于广大人文科学领域亦包括历史学界来说,其中一些研究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仍或多或少地限于过去那种比较机械的理解之中。反映到《纲要》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就难免会出现一些史论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在历史的微观实证研究颇为兴盛的现时情况下,一些青年教师普遍感到以唯物史观去指导历史教学和研究的“无从下手”,乃至个别人其自身也陷入到对历史的碎片化理解而无法自拔。

由上述可见,如果缺乏了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来指导历史研究的实际能力,则《纲要》课程教师不仅无法根本胜任教学任务,甚至其自身也可能陷入对历史的唯心主义理解。凡此都证明,《纲要》课程教师党支部不仅可以而且必须注重组织开展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实践。

其一,教师党支部为提升教师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能力提供组织保障。支部组织生活是对党员实现必要约束的现实依托。为迅速和整体性地提升《纲要》课程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特别是其切实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来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有组织地规范和推动教师的学习进度,通过组织生活有步骤地向教师党员传导适当压力是非常必要的。

其二,教师党支部为提升教师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能力提供资源保障。为整体性地提升《纲要》课程教师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能力,有必要为教师们提供相关的学习文献和设计相关的专家辅导。教师党支部无疑是提供这些学习资源的可靠保障。首先,它对支部成员的教学科研工作安排有直接的把握,便于学习时间的灵活和适当设置。其次,教师党支部具有一定的经费支持。第三,相比教师党员个人,教师党支部在与上级党委、相关业务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时具有更多便利条件,更宜妥善地获取和安排学习所需各种保障条件。

其三,教师党支部为实时跟踪监测教师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学习情况提供现实依托。课程教师不可能完全实现脱产学习,而是必须边教学边学习,其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随时都在对学生施加影响。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保证教师真正且尽快地提升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水平。因而对教师学习成效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相比教师个人的自觉检测和上级党委的定时监测,以党支部为监测主体,显然可以为达到实时监测的应有效果提供更为现实的依托。党支部可通过定期开展专门的组织生活,并将支部组织生活与教研室的科学研讨工作相结合,为确保教师切实提升相应理论素质进行更为有效的约束和压力驱动。

众所周知,从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到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转化的过程。通过支部组织生活切实有效地对《纲要》课程教师开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并不代表《纲要》课程教师会自动且有成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唯物史观。更勿论教师相关理论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但我们的教学工作却一刻也不能停止。正因此,教师党支部在确保《纲要》课程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切实对大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方面,也就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

其一,教师党支部应通过专门组织生活会的形式,组织课程教师认真学习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等相关文件。充分利用教师党支部直接掌握教师教学动态的优势,依据本单位《纲要》课程建设情况,制定更为具体和行之有效的教学纪律约束机制和相应的奖惩机制,与上级党委和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确保课程教师切实遵守课堂纪律和自我言行约束,由此为确保《纲要》课程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建立坚实的组织保障。

其二,教师党支部应将组织生活与教研室的备课会相结合。《纲要》课程必须实时地与中央最新精神保持一致,定期召开备课会不可或缺。然而现时存在着所谓《纲要》课讲历史,一些教师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研究兴趣自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步骤都没有实现实际统一,更勿论通过《纲要》课程来向大学生阐发中央的最新精神了。通过将教师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与课程教研室的备课会相结合,首先就是督促和确保课程教学备课会的定时召开。在此基础上,党支部也可以对各位任课教师的教学安排实现实时的监测。

其三,教师党支部应将组织生活与业务部门的教学检查工作相结合。这种结合,实际上就是将对《纲要》课程教师的意识形态责任教育搬到课堂之上。《纲要》课程教师能否自觉做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来考察和研究中国历史,能否切实按照原定的教学安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最终都是要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之中得到检验。为确保支部的组织生活与业务部门的教学检查工作切实结合起来,制度的形式应明确党支部的讨论决议在任课教师业绩考核得分中占一定分值比例,且这个比例应当对教师最终的考核结果起到实质影响。

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加强《纲要》课程教师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和意识形态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为切实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对于我们的讲授内容和讲授方式,学生愿不愿接受、能不能接受,这是我们一切教学科研工作都必须着重加以考虑的关键问题。在我们不断强化对任课教师政治理论教育和教学纪律教育的大背景下,还应注意防止任课教师混淆《纲要》课程的属性和内容认知,重新陷入“以史代论”的僵化教学模式之中。在当前新媒体手段日益普及应用的情况下,这种僵化教学模式无疑更加会导致学生的抵触和反感情绪。由此,无论我们如何强化《纲要》课程的唯物史观教育功能,只怕也起不到其应有的教育效果。而实际上,这个问题现时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教学话语和教学内容味同嚼蜡,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并未真正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因此,教师党支部一方面要强化教师的意识形态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更要在助力教师提升教学实效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一,教师党支部应定期召开专门的组织生活会,组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效进行自报公议,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借助党支部组织生活特有的适当压力传导优势,促使教师认识到,不仅讲对《纲要》课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讲好《纲要》课同样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其二,教师党支部应适当采取公开建党的方法,特别是在发展党员、党员转正和党员评优的时候,邀集教学单位业务负责人、学校教务部门相关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和学生代表列席支部会议,将教师的教学业绩与党员发展、转正和评优工作相挂钩。

其三,应发挥教师党支部在提供教师培训教育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与上级党委和其他相关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将教师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与教研室的教学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密切结合起来,整合经费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能力培训。

其四,应以教师党支部为单位,灵活安排社会实践时间和内容,积极联络院外、校外的党支部,组织支部教师党员和教研室教师群众积极对外开展社会服务,特别是开展党史、国史的宣讲。通过广泛开展这种社会服务,既极大丰富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也为检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提供更为广泛的平台,同时还有助于克服“闭门造车”的问题,使教师们深入实践、开阔眼界,进一步提升教师们的学科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把价值论研究提到历史观的高度——访刘奔编审[J].哲学动态,1994(9).

[2]李德顺,龙斌.社会历史与人的价值活动——兼论价值观与历史观统一的基础[J].哲学研究,1994(12).

本文系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心理范畴相关前沿问题研究”(16CZX010)、教育部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项目重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建设研究”、2015年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党建难点项目“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秘书,北京高教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会秘书

推荐访问: 党支部 组织生活 科研工作 教师 教学
本文标题: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互促性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11/55001.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互促性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