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论学堂乐歌的美学价值

发布时间:2022-05-15 18:15:02 | 浏览次数:

摘 要: 学堂乐歌的价值意义是划时代的,它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与对后世音乐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在那特殊的时代,学堂乐歌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美学上的贡献是卓越的。本文从时代美、社会价值美、艺术美和艺术传承之美来全面论述它的美学价值,从而对其意义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 学堂乐歌 历史背景 美学价值

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由此激起中国各阶层人民迫切要求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实行变革,这种要求也推动着音乐教育的新生和迅速向前发展。在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文明的口号下,“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主张在新式学堂中开设“歌乐”课程,后极力提倡于学校中设乐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学堂乐歌从此开始兴起发展。它成为了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并产生全国性影响的主要途径。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中,这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从整体上而言,学堂乐歌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展现着其特有的美感。

一、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美

二十世纪初期学堂乐歌运动的主要动力,不是源自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不是靠传教士的输入,而是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改造中国、变法自强,在文化教育上进行主动选择的结果,从而为这一新型音乐的诞生与发展打开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它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其价值意义是鲜明而伟大的。中国美学史上对人类的研究大都与善(功利)密不可分,如墨子的出发总是“务必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这也说明美与功利的密切关系。学堂乐歌的“功利”即它的社会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堂乐歌具有特殊的美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通过学堂乐歌运动确立了与新学相适应的新式学校音乐教育体系。

二十世纪初期新现代普通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使历史上自先秦中断的官学中的音乐教育再次得到全面的恢复,从而使乐歌得到广泛传唱,从文化心理上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音乐审美听觉习惯与趣尚,在行为上产生了新的音乐活动方式。这预示着中国音乐的发展开始进入新的文化转型期。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这成为新的文化变迁的开端,这些意味着中国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古代阶段的真正结束和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2.通过学堂乐歌运动开辟了一条新式音乐文化道路。

新式音乐文化的道路与新式教育的模式相辅相成,以其现代民主性、市民型的特征诞生在古老的华夏国土。这些都是源自中国的有识之士为造中国、变法自强在温暖化教育上主动选择的结果。这条新型的音乐文化道路,成为整个二十世纪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其后的发展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革新和充实。学堂乐歌所开创的新型音乐传统以这个传统所产生的新型音乐成果,在“五四”以后,这种形式又曾逐渐成为中国歌曲的新传统,约至四十年代,通过新秧歌运动的发展,这两条路线汇合起来,终于形成了新音乐文化的更进一步的新传统。

3.通过学堂乐歌运动使中国在曲折中找到了一条学校音乐教育道路。

早期的乐歌的焦点对准的是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的设立和展开,均以日本的学校音乐教育为标准。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先觉者开始进一步地认识到“以日为师”的不足,开始溯本求源,把目光对准了欧洲。这个关注目标的转向是一定程度上的理论自觉,这种自觉也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家队伍的主体意识的成熟与崛起。这种目光的转向也使“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音乐家,在其步入历史舞台之初,就将目光伸向近代日本学校音乐的源头——欧美。学校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上获得了一系列成果。从开始的不得已地全面引进东洋音乐,到转而直接面向西方音乐,再到开始注意民间俗乐素材(当然产生这种观念者属极少数)。这种音乐材料的取材道路的转向与变化,恰恰说明了在学习东西洋的同时民族主体意识的崛起的心路历程。

学堂乐歌的历史价值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是伟大而深远的。其美学价值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被赋予了广阔的含义。它的美体现在推动中国音乐,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学堂乐歌所创造的美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代替不了的,它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特殊的。从美学上来说,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美与社会功利是密不可分的,其社会价值美是极其深远,而它的艺术价值的美更是不可磨灭。

二、学堂乐歌的艺术美

学堂乐歌有其特殊的音乐形式——选曲填词。根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钱仁康等学者对乐歌考源的研究,可以探知最初我国编写学堂乐歌所选取的歌词大多是日本歌词,后来的乐歌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填词。这种特殊的形式对歌曲的创作是有局限性的,这是不能否认的,但学堂乐歌时期的艺术价值也是不可磨灭的。如李叔同填词编写的《春景》、《送别》、《西湖》等歌长期为青年学生所喜爱。李叔同是近代新乐创作曲调的第一人,《春游》是李叔同音乐创作的代表作,其艺术成就最高。这已不是简单地选曲填词,而是自己创作曲调;也不是单声部单旋律,而是一个很具规模的三声部合唱曲。合唱曲的出现,使学堂乐歌的流唱更为广泛,更能凝聚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下面,我们从这部合唱曲这一艺术价值看其美,谱例如下:

1.《春游》的意境之美。

中国艺术家所追求的美的境界是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单是歌词就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意境,特别是“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让人一读便有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呈现于脑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文辞的生动秀丽再加上曲调的流畅优美,达到了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的完美结合。

2.从创作技法看其美。

《春游》不再是一字对一音的简单创作,而是一个具有三个声部的合唱曲,旋律声部线条起伏较大,中音声部随着旋律声部的走向变化,彼此形成三度或五度的和谐音程,在听觉上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很能符合人们春游的意境,低音声部旋律变化不大,基本上是在一个持续平稳的低声部的烘托下,与优美的歌词所表达的意境相结合,更能给一种在春天里漫步的那种闲情逸致的感觉。和声的运用比较简单,主要运用了三个主功能的主和弦I、IV、V级,是很平稳和声部进行,这也符合《春游》这首歌曲的大致基调,这些和声手法的运用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特别是低音部的运用,使其具有丰满的和声效果。

李叔同是一位具有丰厚的国学修养又兼具西学胸襟的人,虽然他的音乐创作的数目非常少,但丝毫不影响他作为近代音乐创作代表性人物的地位。他注重民族音调,注重词之学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说他的创作代表了学堂乐歌的最高艺术成就是无可厚非的。

三、学堂乐歌对后世的影响展现了艺术的传承之美

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都是非常显著的,特殊的环境赋予它特殊的价值与美,它对后世的影响更是非常深远,这里谈到的传承之美与前面社会价值的美的性质是一致的,它们的美表现在功利上,与社会功利是分不开的,具体谈谈萧友梅的音乐与后来根据地的音乐成果。

1.学堂乐歌对萧友梅的影响。

萧友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新型专业音乐教育、新型专业音乐创作的奠基人及新音乐批评的开拓者之一,他是在继承了学堂乐歌以来的新音乐的基础上,在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的音乐理论体系方面迈出巨大步伐并取得过较大成绩者之一。他的思想深处仍没有摆脱学堂乐歌的影响,他的创作将学堂乐歌提高到专业创作的水平。例如他的《五四纪念爱国歌》基本上还是按照学堂乐歌时期那种一字对一音的方式来创作的,像此类歌曲还有《华夏歌》、《民本歌》、《国民革命歌》等。

2.学堂乐歌对根据地音乐的影响。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当时最主要的形式是革命民歌和工农红军歌曲,在这些革命歌曲中有一部分主要是为了向根据地军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而编写的,如当时流传最广、深受人欢迎的《红军纪律歌》(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共产主义青年团礼拜歌》、《射击军纪歌》,等等。这些歌曲大多是利用各地群众所熟习的民歌曲调来填词的。也有的是用城市小调、戏曲曲牌来填词的,也有用学堂乐歌和旧军歌来填词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生活、思想情感的变化,新的作品内容的影响,被填词的这些歌曲在流传的过程中旋律及其艺术形式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素质——革命乐观主义的感情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例如《打开米脂城》的曲调就是根据陕北民歌《绣荷包》和《观灯》而变化的新曲调。革命根据地的音乐一方面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民歌、学堂乐歌,以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革命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前苏联等外国歌曲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它们在艺术形式上还比较简朴,但正是这些歌曲全面、真正地概括了当时根据地的战斗生活和革命群众的新的精神面貌,体现了革命音乐的优秀传统和正确方向。学堂乐歌对后来的音乐教育及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这是一种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力量,这正体现了艺术延续发展之美。

学堂乐歌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但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不论是它的社会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不仅对当时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向前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且影响着后来社会和音乐的发展,这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代替不了的,我们应该对它的价值,特别是美学价值予以肯定。

参考文献:

[1]扬平,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

[2]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0.

[4]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东出版社,2002/10.

[5]修海林,李吉提著.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推荐访问: 乐歌 美学 学堂 价值
本文标题:论学堂乐歌的美学价值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15/56960.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论学堂乐歌的美学价值》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