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女子柔道投接寝技术结构分析及训练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13 08:30:37 | 浏览次数:

摘要:通过文献、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对我国女子柔道特长技术外卷接寝技的技术结构与配套专项素质特点进行了分析;分析总结了影响我国柔道寝技技术水平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我国柔道投接寝技技术的训练创新方法系统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并提出备战北京奥运会训练突破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女子柔道;投接寝;技术结构;训练创新

中图分类号:G88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67-05

现代竞技柔道的发展总体趋势之一就是要求运动员技术更加全面、特长技术更加突出、与个人技术风格匹配的专项素质能力日益提高。自我国开展女子柔道项目以来,我国在柔道技术教学、训练方面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投技与寝技相脱节,导致运动员的技术结构不合理,有的队员投技较好而寝技能力相对不足,有的队员寝技较好而投技水平一般,甚至有的队员只会投技不会寝技,很少有队员投寝技比较均衡。大多数队员投寝技明显脱节,依靠投技把对手摔倒后不能及时跟进进入寝技而获得更大的得分,由于投寝技不连贯,制约了投技技术的发挥和杀伤力。

我国女柔以其投技的散手摔法在国际柔坛占有一席之地,但与投技相比,我们的寝技还相对比较薄弱,花大力气解决寝技“短腿”问题是我们柔道界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加强对投接寝技技术结构、训练方法和创新突破途径的研究是提高我们备战训练水平,提高我们主力队员的综合技术能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女子柔道队重点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1.2.2访谈法通过访谈国家柔道队领队2名,高级教练员7名,科研教练2名,优秀运动员13名,了解把握中国柔道运动员投技接寝技技术的训练状况以及比赛的运用情况,了解柔道项目发展进程和目前国际柔道发展格局以及世界优秀柔道运动员的投技接寝技技术的应用情况。

1.2.3录像观察法通过反复观察2002年釜山亚运会、2003年大阪世锦赛、2005年埃及世锦赛、2006年多哈亚运会、2007年巴西世锦赛的比赛录像,统计相关技术的运用频率、特点及效果。深入训练现场进行跟踪观察,了解外卷接寝技的训练方法、频率和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投接寝技技术结构与专项素质特点分析(以外卷接返袈裟固为例)

2.1.1技术结构分析

2.1.1.1外卷入技术以右架为例:用左手抢抓握对手的右直门或右袖,形成抓握后,右手通过封手或挣脱对手的左手的抓握,带动对手的体位向自己站位的右例偏移,同时利用挣手的反作用力张开右臂向左转体夹住对手的右臂肘关节部位(最好肘关节上部位置),右腿也同时向自己左前侧方上,在脚尖点地瞬间迅速转体将右臀转过180°,与对方身体成平行,并使自己的臀部尽量靠近对手体前侧,转入后躯干同步向左前弯腰,坐臀前倾,向右扭转将对手身体由自己身体的腰部上方摔过(像扭麻花似的将对手以自己身体腰部为轴卷过摔倒在柔道垫子上),自己的躯体则紧跟下去,压在对方身体之上。

2.1.1.2柔道外卷入技术与寝技返架裟固的连接由于自己右臂紧紧地夹住对手的右肘关节将对手摔出倒地后自己身体上部与对手腰部形成90°垂直的方向压在对手身上,这时迅速松开左手的抓握,身体在对手的腰部上扭转,松开的左手张臂抓住对手的左大腿外的道裤腿,脸向仰卧在垫上的对手下肢看,控制住对手行成固技“返袈裟固”。

由于对手对我国选手外卷接寝技的得意技进行了研究,产生了一定的抵抗能力,经常在翻滚中挣开右臂转体爬在垫上,使我们的寝技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又设计了“压肩提腿翻”和“挤搓肩臂翻”。通过外卷接辅助变化技术“压肩提腿翻”和“挤搓肩臂翻”进入崩上四方固进一步丰富了我们队员的技术体系,增加了对手防范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应用的成功率。技术环节分解及技术要领见图1~图7。

2.1.1.3压肩掀腿翻在进入寝技时对手滚动翻转爬在垫上时自己也顺势翻滚在对手身上用左手抓握对手柔道服后大领或肩部下压,左膝尽量抵近对手体侧控制其身体的活动,右手抓握对手左腿膝关节道裤上提,使对手在垫上前滚翻,在对手前翻中圈臂抱颈进入上四方固(图8~图13)。

2.1.2外卷接寝技技术的主要素质特点该技术要求队员的专项力量好,把位控制与带动能力较强,动作速度快,寝技专项力量好,上下肢与躯干力量较均衡;体能充沛,耐力好,高强度对抗能力强;负荷承受能力较强,连续作战能力较强;身体机能好,自我机能调节与平衡能力较强。

2.2影响我国柔道寝技技术训练水平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1) 对寝技在完整柔道技术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到位;

2) 寝技训练相对不足;

3) 寝技训练与比赛应用中的心理问题;

4) 寝技理论与训练方法创新问题;

5) 教练员水平问题;

6) 主要技术结构分析不到位;

7) 投技与寝技连接不紧密;

8) 柔道技术训练理论研究滞后。

2.3提高寝技水平的训练创新途径

2.3.1转变观念、提高寝技在柔道项目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转变过去那种把寝技主要定位在防守战术需要的习惯思维,切实认识到寝技是柔道技战术完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主要的进攻得分手段。

2.3.2丰富寝技技术训练手段,创新技术训练方法系统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形成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是一门科学。在寝技技术训练中,我们可以借鉴、吸收现代科学理论成果,从技术训练的生物学效应角度来科学安排寝技技术训练,提高训练的质量、效果,缩短技术能力形成的过程。

2.3.3加强对寝技技术结构的分析研究寝技具有两人身体重心贴垫、密切接触对抗的特点,比赛中以对方颈、肩、躯干、上肢为主要攻击目标进行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得分方法是以控制对方有效部位后计时长短来衡量。寝技技术在身体姿势控制、技术连接与变化特点、力量应用特点、攻防方向与路线等与投技有着明显不同,而且寝技又分为固技、绞技、关节技三大类,每一类的技术结构又有很大差异。因此,结合我国运动员特点加强寝技技术结构特点的分析研究,形成我们独具特色的寝技技术风格是提高我国寝技技术水平的重要前提条件。

2.3.4进一步健全完善训科医一体化的训练保障体系在科技的支持下整体提高技术与专项素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加大科研对训练的渗透介入程度,从寝技技战术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到训练计划制定、执行过程的监控保证、训练质量与效果评价、训练节奏把握与综合性疲劳恢复等实施多学科科研全方位介入,实现对训练过程的科技引导与把关。

2.3.5加强对技战术意识的训练与培养为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能力,有必要有目的地在寝技技战术训练过程中进行运动员技战术意识的训练与培养。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变“保姆型”教练为“导师型”教练。通过运动员运动智能的开发达到提高其综合技战术意识能力及比赛控制能力。

2.3.6力量训练结构与方法的改革创新力量素质尤其是寝技专项力量素质是柔道项目核心素质之一。寝技对躯干的翻转压控力量、颈肩扭转翻转的力量、上肢掀翻板扣腿拉的力量、髋关节挺转顶的力量、下肢蹬夹顶搓的力量要求甚高,仅靠传统的器械力量训练难以满足寝技对抗力量的需求。为提高寝技专项力量训练效果,有必要对传统的力量训练结构与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如:减少基础力量训练比重,加强基础力量向专项力量训练的有效转化,围绕寝技技战术风格设计安排专项力量训练计划,加强躯干、颈肩力量训练,加强下肢夹蹬力量训练等;通过辅助器材的设计应用强化专项力量训练效果,改革过去那种纯力量训练课的模式,将基础力量、专项力量与专项技术训练有机结合等。

2.3.7改革课训练结构,加强训练计划的节奏感为提高课训练质量、阶段训练效果,在制定与执行训练计划过程中必须注意训练节奏的合理安排。通过合理安排课计划与阶段计划的节奏感,可以有效减轻运动员的心理疲劳,调动其训练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生理疲劳的恢复及实现运动能力的超量恢复。

训练课的质量及效果与课训练结构的安排紧密相关。为有效提高训练课的质量与效果,必须对过去不太合理的或不太重视的课训练结构进行改进完善,如:提高准备活动强度,缩短准备活动时间,核心训练内容重心前移;训练课主题突出,有关训练内容的安排要考虑互相间的有机衔接、转化、铺垫等;课与课之间的内容安排要充分考虑相互间训练效果的转化与衔接等。

2.3.8加强寝技技术训练与应用的心理能力训练在寝技技术训练和比赛应用过程中,寝技能力较差的运动员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在实施寝技训练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运动员的寝技训练心理问题,主要目标是培养运动员敢想、敢练、敢用的寝技心理能力。

2.4提高寝技水平的训练创新方法

2.4.1与专项技术匹配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训练创新的主要原则是把力量训练与个人得意技紧密结合,在专项力量训练方面,坚决转变观念,改革力量训练结构,创新力量训练方法:1) 变纯力量训练课模式为力量、内脏机能、技战术结合模式;2) 变纯基础力量训练模式为基础力量、专项力量结合模式;3) 重视与技战术风格紧密结合的个性化力量训练;4) 结合力量训练的生理学、生物力学理论,完善丰富力量训练方法;5) 通过辅助训练器材研发,丰富专项力量训练手段;6) 在保持一定肌肉体积的前提下,重视肌肉弹性、内协调能力训练,提高收缩舒张转换速度,尤其是提高初速度训练;7) 由外在性技能性力量训练(解剖学、生物力学性训练)向内在性机能性力量训练转变(生理生化、心智等);8) 注重与实战结合性力量训练;9) 综合提高动作爆发力(启动性力量)和持续跟进性力量(保障动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10) 针对性提高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变向能力训练。

2.4.2与技术匹配的专项代谢供能系统训练训练手段与方法创新采用的方法与手段如:1) 各种短距离的冲刺跑、加速跑、弯道跑,中长距离跑,跑台阶、上下坡跑、蛙跳及各种性质的游泳、自行车训练等;2) 结合各种速度力量、训练力量进行的代谢系统训练;3) 结合各种技术训练(打入、投入、拉带、把位拼抢与控制、条件对抗、实战、教学比赛等)进行的代谢系统能力训练等;4) 各种垫上徒手动作(跑、跳、立卧撑、蹲起)的综合素质组合训练等;5) 跑台、功率自行车等通用和专用素质训练器材上进行的代谢系统能力训练;6) 不同时间的持续性或间歇性寝技对抗能力训练;7) 不同时间的持续性或间歇性投接寝实战与教学比赛等。

2.4.3与技术匹配的专项速度训练方法与手段创新速度训练主要以短时间的重复性或间歇性训练为主,基本要求是高速度、高频率、变化多。采取的方法与手段如:1) 室外和室内垫上各种短距离、短时间、高速度、高频率的跑、跳训练;2) 各种高频率、高速度的综合性徒手速度训练;3) 结合专项技术训练进行的各种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反应速度训练;4) 结合速度力量训练进行的专项速度训练;5) 投接寝专项连接速度训练;6) 寝技移动与翻转速度专项训练等。

2.4.4技术训练创新方法以外卷接寝技技术训练为例。为提高技术训练效果,我们采用技术训练多元化方法,在提高传统技术训练手段训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改进丰富技术训练手段(如视频手段辅助的可视化教学,表象技术训练,技术概念与感觉统合训练及一些技术环节强化训练专项辅助器材的研发与应用等),整体提高技术训练质量、效果。

在技术训练过程中系统加强专项智能训练,借助各种科技手段综合提高在技术诊断与分析、技术纠错、技战术体系设计、技术训练内容的安排与质量控制、技术改善与形成等方面的科学化训练水平。

在技术训练中,借鉴、吸收现代科学理论成果,从技术训练的生物学效应角度来科学安排技术训练,提高训练的质量、效果,缩短技术能力形成的过程。

2.5投接寝技术在国内、国际比赛中的应用效果通过系统的训练创新,我国柔道运动员的寝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主要体现在:1) 主力队员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寝技应用的意识、次数提高;2) 有些队员以前没有寝技技术,训练与比赛过程中不敢应用寝技,通过系统训练后掌握了一定的寝技技术,并形成了一定的寝技技术能力,提高了寝技防守与进攻能力;3) 重点队员的投接寝技的连接能力和意识普遍得到提高;4) 部分主力队员在比赛中寝技得分和制胜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外卷接寝技技术是我国女柔的独特技术,近年来,依靠该技术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不菲的运动成绩(表1)。以我国优秀选手佟*为例,自2002年以来,其参加的五次主要国际比赛中外卷接寝技的应用次数为13次,全部取得成功,无一失手。在这13次应用中依靠该技术直接获得比赛胜利的场次为6次,占到将近50%。可见其该技术的重大国际比赛应用成功率为100%,具有很高的比赛得分和制胜能力。正是由于其独特的技术以及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其目前在国际排名第一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表2)。

2.6备战北京奥运会技术训练突破途径与方法通过调查、训练比赛现场观察,根据备战北京奥运会夺金的需要和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分析与研究,本着发挥优势、弥补不足的原则我们提出了备战北京奥运会技术训练突破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2.6.1髋关节灵活性训练对于外卷技术而言,髋关节灵活性将会影响到转体幅度、速度,影响到进身贴靠程度,将会影响到技术应用的效益。通过测试发现我国大级别主要队员的髋关节灵活性相对不足,水平旋转角度只能达到55度。提高其髋关节柔韧性、灵活性是备战北京奥运会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环节问题。主要解决途径与方法:采用主动与被动拉伸方式提高髋关节柔韧性;通过加阻与减阻方式提高髋关节旋转速度;在平衡球、瑞士球上进行髋关节灵活性训练等。2.6.2底手控制能力训练底手抓不牢是很多柔道运动员存在的主要技术环节问题。底手抓不牢易于导致在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对手挣脱,影响技术应用效果甚至技术应用失败。根据观察统计,在比赛过程中,由于底手抓握不紧导致外卷技术应用无效的比例高达50%以上,不仅消耗体力而且影响其技术应用的自信。主要解决途径与方法:爬带引体向上、瑞士球卧撑训练增加手指握力、男陪女练、其它提高手指和手臂力量的专项训练等。

2.6.3步法灵活性与合理性训练大级别运动员普遍存在步法灵活性不足的问题。但对于投接寝技术而言,步法的灵活性和合理性又关系到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主要解决途径与方法:各种变向快速滑步、变向跳跃、上下台阶、信号步法反应等。

2.6.4躯干对抗能力训练作为人体上下连接的核心力量,躯干对抗能力是柔道运动员的重要素质能力,无论是投技还是寝技都需要运动员具备强大的躯干力量以争取在身体对抗中的优势。我国重点队员在躯干对抗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从奥运会夺金需要角度看,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强化有关优势。采取的主要措施:各种综合练习器训练(不同用力方向的躯干力量训练,如前后向、左右向、水平扭转等)、瑞士球力量训练、摔胶人、专项躯干力量训练、男陪女练等。

2.6.5把位横向带动能力训练“手是两扇门”,对于柔道项目来说,双方对抗中谁能在手法上占据优势,谁就掌握了对抗的主动权。通过多年的调研和比赛观察,大多数运动员在前后方向上的手法对抗训练较多,而横向带动方面的手法训练相对不足,如果通过系统训练提高了横向带动与控制能力,无疑将对创造战机、把握比赛有利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外卷技术而言则显得更为重要。主要措施:综合练习器的横向拉带力量训练、躯干扭转力量训练、滑车训练、以人为阻力的专项训练等。

2.6.6困难条件下技术应用与得分能力训练

在实力相当的重大国际比赛中任何一方很少有轻易使用个人得意技得分的机会,一般整场比赛能出现1-2次机会就不错了,很多情况下的技术应用都是在十分困难条件下进行。从近年国际比赛过程看,随着国际主要对手对我国主要队员研究的日益深入,在比赛中靠大分获胜的难度也逐步增加,因此,通过针对性训练提高其困难条件下的技术应用能力迫在眉睫。主要措施:男陪女练、国内高水平大级别选手强强对抗、提高实战和教学比赛难度等。

2.6.7专项智能训练柔道项目运动员的专项智能是平台。运动员的专项智能水平有多高,其体能和技术就在多高的平台上发挥作用,因此柔道运动员的专项智能是其核心竞技能力要素。就柔道专项智能训练方面,目前还缺乏成熟的理论与方法。我们研究建立了一套柔道运动员专项智能训练模式和方法系统,主要措施有:1) 专项训练理论的系统传授,提高认知能力;2) 培养用脑训练习惯,建立用脑训练模式,实施心身结合训练;3) 定期自我分析与诊断,自我设计与执行能力培养;4) 开放性思维与行为模式建立;5) 目标管理能力训练,专项概念训练;6) 问题应对与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等。

2.6.8心理能力训练有些运动员存在训练水平与比赛水平脱节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心理问题。在备战过程中,针对队员的心理能力培养,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结合项目特点,进行心理测试,建立优秀运动员的心理档案;通过心理咨询帮助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认知水平、调节情绪状态,促进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参加各种比赛,以利于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通过对重点运动员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训练,逐步增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提高心理承受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帮助运动员建立比赛心理对策库。

2.6.9战术能力训练战术能力是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很多运动员在此方面存在一定不足,突出表现为:战术意图的理解能力、战术自我设计能力、比赛复杂局面的应对能力、比赛局面的把握与控制能力等方面。主要措施:项目认知能力培养、专项竞赛有关理论知识传授、平时训练过程中增加战术意识与能力训练内容和方法、平时教学比赛和实战中培养运动员的战术设计能力和复杂局面处理能力等。

2.6.10伤病预防专项训练大级别是我们奥运会夺金的优势级别,同时由于大级别的身体形态特点也是最容易出现伤病问题的级别。我们的大级别选手都存在一定的伤病问题,因此,伤病防治一直要常抓不懈。伤病问题的发生很多是与训练问题有密切关系,伤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不是被动治疗,而是采取主动措施进行预防,特别是训练性预防:即通过科学的训练安排减少伤病发生的概率。主要措施:加强大小肌群的协同训练、主动被动肌群的平衡性训练、合理设计与把握训练负荷与节奏、避免疲劳性伤病的发生、加强训练前的专项准备和训练后的即时放松等。

3结论



1) 外卷接返袈裟固技术的技术结构包括投技的外卷、寝技的返袈裟固以及两者之间的连接技术。该技术强调以攻为主,投寝技动作连贯,专项力量好,把位控制与带动能力较强,动作速度快。

2) 制约我国柔道寝技训练水平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对寝技在完整柔道技术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到位;寝技训练相对不足;寝技训练与比赛应用中的心理问题;寝技理论与训练方法创新问题;教练员水平问题;主要技术结构分析不到位;投技与寝技连接不紧密;柔道技术训练理论研究滞后等。

3) 投接寝技训练主要创新方法包括专项力量、体能和技术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创新训练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重点队员在国内比赛中寝技应用比例、成功率和寝技获胜比例均得到一定提高。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教练员岗培教材(柔道)[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教练员岗培教材(摔跤)[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 董奇,等.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邵建汾,等.试论模糊集合对柔道运动员机能素质的评定[J].中国体育科技,2000(1).

[6] 李忠云,孟维宏.初探女子柔道压技在寝技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2(2).

[7] 黎克燮.浅谈女子柔道“寝技”进攻意识的训练[J].安徽体育科技,2000(2).

[8] 张志荣.论柔道运动及其寝技技术[J].辽宁体育科技,2002(2).

[9] 冷春慧,张永红.女子柔道“吊袖背负投”技术及其运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4(4).

[10] 郝新艳.我国优秀女子柔道选手比赛中技术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4).

[11] 刘米淳.女子柔道比赛基本技术间的组合运用[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1).

[12] 梁作廷.柔道技术训练方法浅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0(2).

[13] 张葆欣,陈昱,李建平.少年女子柔道运动员1年训练前后形态机能的变化及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

[14] Sterkowicz, Stanislaw, The Motivations of the Polish Judo National Team Athletes in a Changing European Society. Research Yearbook,2006,12(2):190.

[15] Lidor, Ronnie; Melnik, Yona; Bilkevitz, Alex; Falk, Bareket, The Ten-Station Judo Ability Test: A Test of Physical and Skill Components. 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 Apr,2006,28(2):18.

[16] Ebell, S. Biron, Kodokan Judo Throwing Techniques. Journal of Asian Martial Arts,2006,15(1):88.

[17] Jones, Llyr C., THE CANON OF JUDO: CLASSIC TEACHINGS ON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Journal of Asian MartialArts,2005,14(4):87.

推荐访问: 柔道 训练 女子 结构 创新
本文标题:女子柔道投接寝技术结构分析及训练创新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13/31103.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女子柔道投接寝技术结构分析及训练创新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