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庾信文章老更成

发布时间:2022-03-13 09:51:40 | 浏览次数:

近日,认真读完张锲同志不久前结集出版的新书《晚成集》,心中高兴,感到有许多话想说。

张锲是我的老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他在蚌埠工作时,我曾是他的同事,在一起共事多年。工作上、学习上和创作上,他都曾给过我关心、鼓励和帮助。1984年,在第四次文代会上,他当选为中国作协书记处的成员,随即调往京城工作。在此后的岁月里,彼此虽然远隔千里,但却从未间断过联系,使我对他的工作、创作和身体状况,都有所了解。张锲出生于1933年,长我一岁。我已退休十多年了,而他至今仍在主持由他一手创办的中华文学基金会工作,每天照常从亚运村附近的住所乘车到地安门大街的文采阁上班,为基金会的事业尽心操劳。可想而知,《晚成集》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近年来他在业余时间挤出来的心血结晶。因而更显得难能可贵!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在阅读《晚成集》的过程中,在我的脑海里,一直萦回着杜甫的这两句诗。我以为,用它来评价张锲这本新著,是再恰当不过了。人们常说,文学创作需要才、学、识,张锲同志这本《晚成集》,应该说是他在这三个方面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

熟悉张锲同志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凡是读过的他报告文学《热流》、长诗《生命进行曲》及《我的祖国,我的母亲河》和长篇小说《改革者》等等作品的人,都会被他那充满昂扬向上、爱憎分明的精神所感动。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热烈地拥抱着所爱,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可以说是张锲同志所有作品的一贯基调。翻开《晚成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他为作家陈启文同志报告文学《中国式总理》所写的一篇读后感:《一曲感人肺腑、响入云天的国家公务员之歌》。单从这个题目中,你就会感到作者心情的激动。在这篇洋洋洒洒万余言的读后感中,张锲同志和报告文学的作者陈启文同志一道,不仅热情洋溢地描绘了温家宝总理勤政为民的感人事迹,同时,更是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一曲“响入云天”的颂歌。

张锲同志更是一个极重友情的人。多年来,他应邀为许多朋友的诗文集写过评论和序言,在这类文章中——包括他的另一本散文集《寻梦录》中所收录的给许多文朋诗友的书信,他总是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行云流水般的铺叙,介绍作者的情况,叙述与作者的交往和友谊,十分自然地引出他要着重推介的作品,可以说,每一篇都是精心撰写的美文。

且看他在《读“娄师白吟草”》中的一段文字:“丙戌年夏秋之间,我有缘与先生夫妇相会于北京昌平区所属的蟒山脚下,在那里小住盘桓了数日。当时正是秋光正好,万山红遍的季节,娄师白夫妇和我等一行人,每当旭日临空,或夕阳西下的时候,就相邀登山访胜。娄师白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步履矫健,游兴甚浓,我们一起围绕在娄老的身边,听他谈论北京今昔,画苑轶闻,在山山水水之间徜徉,如坐春风,如沐化雨。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有幸和娄师白先生成了忘年交……”

就是通过这样亲切自然的文字,作者娓娓动听地向我们叙述了他与这位九十高龄的国画大家相识相交的过程,介绍了娄师白老人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和杰出的艺术成就,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顿时充满了崇敬仰慕之情。

再看《漫说邢振龄其人和他的水墨小品》这一篇,它不仅向我们介绍、展示了画家邢振龄稚拙有趣的水墨小品画作、风趣幽默的题画小诗,更着重讲述了这位山东汉子在逆境中刻苦自学、爱岗敬业、事母至孝、待友至诚的高尚品格。我想,假若没有真情实感,就绝对无法写出如此动人的文章!

《晚成集》中类似上述倾注作者满腔真情的作品还有多篇,像《镂心刻骨写乡情》、《跋涉者之歌,登攀者之歌》、《美名垂青史,桃李遍华夏》、《平生风义兼师友》、《千里长淮入梦来》等等,都是作者呕心之作,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我觉得,特别值得一说的,还是为《安徽当代诗词选》写的序言——《古风不衰,再撰新意》。张锲同志在本书《后记》中说:“它是这个集子中的重头文章。”此话不假。《安徽当代诗词选》系由安徽省诗词学会编选,前后历时三年,从全省各地汇集了数百位建国后仍然健在的知名作家的作品集几百本,优中选优,经反复酌量汇成一册,集中有各种体裁的诗词千余首,可谓洋洋大观,实为省内出版界和诗词界的一件大事、盛事。

为这样一部选集撰写序言,其难度可想而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曾不止一次地揣摩着它的写作顺序:首先,书中入选的一千多首诗词,作者必须从头至尾认真地通读一遍,以便对全部作品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其次,必须精心细读,边读边记,反复推敲,慎重筛选,从中挑出有代表性、需要重点评说的诗人和作品;最后,还需联系诗词作者的身份和作品的时代背景,逐一地对诗人和他们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品评,既不能低估,也不能过誉。再说,这一千多首诗词,就像一盘散落的珍珠,如何在一篇序言之中,把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里,让我们来看看张锲同志“串珠”的本领吧!

文章的开头,他从少年时代就酷爱诗歌,1948年参加革命时,行军背包中还塞了两册线装的《随园诗话》,说到“新诗旧诗我都爱”,随后,十分自然地把话题引到“最早吸引我的注意力的是安徽的革命前辈张恺帆同志的一首诗:龙华千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并由此过渡到张恺老1959年身处逆境时写的两首愤世诗。紧接着话题一转,说到了“和(恺老)这两首诗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还有安徽省文联诗人徐味的《城父怀古》”;再下面,就说到了同样“用写诗词来讽刺当时的政要”的邹人煜和她的讽刺诗《赃官自述》;骂了赃官,自然就让人怀念清官,顺理成章地推出了女词人宋亦英为纪念包公诞辰一千周年所写的一首《沁园春》……看似信手拈来,实乃呕心织成,这就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啊!

由此可见,撰写好这一篇序言,无疑是一件苦差事、难差事,然而张锲同志却不负众托,圆满地把它完成了。据我所知,蚌埠地区的诗友们读过之后,都给予了很高的赞许。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作者老到的文字功力和周密经营的匠心,不愧是《晚成集》中一篇十分突出的力作。

《晚成集》中,还收集了作者的部分诗作,其中,既有旧体诗词,也有自由体的新诗。在旧体诗中,《呈赵朴初老兼议作诗》的一首将近七十行的“五古”,情真意切,议论风生,大气磅礴,又蕴含哲理,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请看,在论及朴老之诗何以能不胫而走,四处传抄的原因时,诗中写道:

风高识松劲,霜重知竹翠。

万众传新篇,九州纸为贵。

胸中有烈火,光焰永不退。

胸中有真情,笔下方妩媚。

憎爱两分明,植根人民内。

看来平易处,字字皆血泪。

我于公诗悟做人,人能自重诗方贵。

这首诗作于将近三十年前。据作者介绍,改革开放初期他到北京后,曾面呈赵朴老审阅。我以为,这首“五古”在张锲的所有旧体诗中,也应当是佼佼者。其中有许多警句,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书中还有《闵西行》等几首诗词,也都写得甚为精巧,这也说明张锲同志在传统诗词创作上的深厚功底。

《皖南行》是一组新诗,包括《红灯》、《刀的歌》和《在叶挺军长住过的小屋里》三首短诗。这是张锲同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旧作。记得那时他还在蚌埠工作,正是遍山杜鹃花开的季节,中国作协安徽分会组织他和安徽省的几位诗作者,到皖南泾县当年新四军战斗过的地方采风。这几首短诗,就是那次采风的收获之一。诗稿初成,我曾是它的第一读者。诗中的个别字句,他还同我在一起反复推敲过。后来,这组诗作在省内报刊发表,我曾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是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重读,仍然为之怦然心动。这说明,它是一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诗。

张锲同志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臧克家先生的诗句“我是一个两面派,新诗旧诗我都爱”,他的创作证明,他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可喜,可贺!

在“第五辑”中,收录了李朝全、周迅、周耿宁、沈俊峰等四位同志写的五篇文章。前三篇分别评介了张锲同志的剧本、小说和散文。后两篇,则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张锲同志在中国作协和中华文学基金会工作和创作的情况。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

其一,是创建“中华文化名人雕塑纪念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张锲同志到俄罗斯访问时,受到世界闻名的名人雕塑陵园“新处女地公墓”的启发,回国之后,他就下决心一定要创建一个中国自己的文化名人雕塑公园。此事谈何容易!建在何处?钱从何来?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张锲和基金会的同志们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2002年10月,在八达岭长城风景区内的吉驼峰下,把一座中华文化名人雕塑园建了起来。让茅盾、田汉、叶圣陶、夏衍、冰心和吴文藻夫妇、曹禺、徐悲鸿等十位中国一流文化人的塑像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供后人凭吊。后来,这个陵园被命名为北京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其二,是创办“育才图书室”。

为了响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出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号召,以实际行动帮助西部等贫困地区的孩子改善学习条件,中华文学基金会于2004年初策划为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建立“育才图书室”工程,并于当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在首都中华文学基金会所在地——文采阁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

这一工程,当时是以年届九旬的文学大师季羡林老人为首的55位作家联名发起的。但实际的操办者却是身为中华文学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兼总干事的张锲同志。几年来,他和基金会的同志们一起,到处“化缘”,募集资金,然后,又带领着作家和基金会的同志们跋山涉水,足迹遍及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和安徽大别山、山西吕梁革命老区等十多个中西部的贫困地区,为孩子们送去了几千个品种的几十万册图书,还给有教学条件的部分学校配备了相当数量的电脑。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泽被后人”的功德之举,受到了温家宝总理和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赞扬。

以上两件事情,书中都有十分详尽的叙述,我这里就不再多讲。

令我感动不已的是,这两件大事,原本都不是中华文学基金会职责范围的“分内”之事。我没有看过中华文学基金会的章程,我大胆猜想,章程内也绝不会有创建“名人雕塑园”和“育才图书室”这样的义务。倘若张锲和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同志不积极主动地去“自找麻烦”、“自讨苦吃”,不去承揽这些事情,我想,任何领导,任何上级组织,都不会拿他是问,或以“不作为”对他们进行批评和指责。然而,张锲和基金会的同志们却毅然默默地“自我加压”脚踏实地的去争取,去奋斗了,而且,最终都取得了让人们预想不到的成就。这种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赞叹不已!

通读全书,使我对老朋友张锲同志近年来的工作和创作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他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本《晚成集》,确实可以说是他这几年创作的心血结晶。他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令我感动,令我敬佩。我衷心祝愿老友身健笔健,再著新篇。

推荐访问: 文章 庾信 老更成
本文标题:庾信文章老更成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13/31217.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庾信文章老更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