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乐器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发布时间:2022-03-23 00:23:33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乐器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乐器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

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

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

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

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

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

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 。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

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

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

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

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

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

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

(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

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

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

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

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

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

“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三)保护文化载体,重视典籍的整理

一是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如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

境界等。前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后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因此,

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

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 ,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传统文化传承需要我们对优秀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对文化遗存,对传统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节日庆典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现保护。这

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我们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划,采取一系

列的措施,使之能够有保障地进行。

(四)传统文化要接地气

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走进生活,让人民大众能听得懂,接受得了。在传统文化普及中通俗性非常重要,如果学者讲得很理论化,大众接受不了,可能就根本不听了,反而起不到任何效果。

于丹将《论语》、《庄子》等经典,获得成功,就是非常好的例证。首先,她

把经典通过自己的语言,搭建了一个声色情感色彩的立体话语世界,把古代经典

变成了可以直接审美感知的对象,让观众可以发现汉语的语音之美和辞藻的华丽,

如此赏心悦目。还有就是把古典与现代的媒体相结合。

(五)重视文化的交流

文化交流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

文化、各区域文化是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中

西方的文化交流由来己久,特别是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这种交流日渐频繁。(六)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

这里的教育既指由国家和政府主办的各个水平层级上的国民教育,也指受国家

教育部门主管的担当着基础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国家和政府主

办的教育。无论是国家和政府办的,还是私人团体或个人办的这类教育,他们都

有责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履行这一教育职责,国家教

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

是非政府主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

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

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

三、传统文化的创新

(一)理解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

在珍视本土文化的同时,亟待创新传统文化,采取多元化的视角,沟通融合

其他文明,进而使得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

而如何创新传统文化,是有识之士的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著名国学大师梁启

超曾指出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应是“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

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

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

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梁启超认为

只有尊重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再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方法,吸收外来文化,

创造性的把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现代化之中.才能彰显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

值。

(二)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当前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种机遇,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广泛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挖掘古典文化,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制定扶持创新政策等成为我国繁荣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如北

京朝阳区在北京奥运会前夕巧妙地把现代科技与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结合

起来.把本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人文景观与文化符号的兵马俑形象通过中国传统

灯彩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创造出的兵马俑景观灯饰引起了中外游客的极大兴趣。“女子十二乐坊” 将中国传统的乐器组合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完美结合,使传统的经典音乐披上时尚的外衣,从而扩大其欣赏群体很快被广为接受.而且叩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其音乐专辑一面市就创造了中国音乐唱片海外发行的奇迹。

另外,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景区、文化创意园区、主题公园等的建设和运

营结合,借助这些平台,把中国的传统建筑、传统节庆、民俗文化、演艺节目等在

园区里得到孵化和培育,从而为大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

当今社会已进入资讯、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与信息的

传播手段大致相同:大众化传播、组织间传播、人与人之间传播。文化创意产业

既称之为产业就意味着市场化与大众化,传播的手段必然是一种大众传播。

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无地域限制、受众面广

等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通过这种区别于古代口耳相传、书籍传播的方式,可以利用文化创意产品将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如美国人根据中国古代民族英雄花木兰故

事创意改编的动漫《花木兰》获得极大的成功,无疑是借助现代媒体传播浓厚的

文化创意的一个典范。文化创意产业更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构建一个覆盖广泛、传

输快捷、互联互通的网络传播体系。

(四)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一直本着“文化为体、科技为用” 的指导思想将科技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那些游离于理性和感性间婉转的表达和解释方式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极具难度,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文化创意产业可借助科技手段,如将传统文化制作为数码文化产品。利用数码产品的交互性、

虚拟性和智能化、个性化特性提升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得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大众认同和接受。

(五)对传统文化的形式进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文化的形式创新诗词曲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奇葩,现今依然保留下大量的诗词曲赋。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创新性地将这些诗词曲赋吸收到现代音乐中,以歌唱的形式表达这些文辞优美的诗词曲赋。就连许多流行歌曲也从传统诗词中吸取营养,如李清照的《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李白的《静夜思》等等。

推荐访问: 民族乐器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 标签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乐器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323/35504.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乐器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