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及基层应对防控

发布时间:2022-04-29 10:15:01 | 浏览次数: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食欲废绝、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高死亡率为特征,对养猪业危害严重,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疫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ASFV是一种DNA病毒,隶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由直径大约200nm的包含17万~19.3万个碱基对,50多种结构蛋白组成,能产生150多种蛋白感染巨噬细胞,因此能引起强体液免疫应答,但所生成抗体不能有效中和ASF感染。ASFV可以在家猪与野猪的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通过血液及淋巴系统传播。1921年,ASF于肯尼亚首次发现,以后迅速蔓延至非洲其它国家,1957年传至葡萄牙,3年后传遍整个伊比利亚半岛。1960-1995年间ASFV在欧洲与美洲广泛传播。2007年蔓延至俄罗斯。2012年,乌克兰宣布首次出现ASF,2013年白尔罗斯也出现该病。ASFV从这些东欧国家持续向欧盟及东亚的边界传播,2014年在立陶宛和波兰也发现了若干死亡的野猪。2014年初的小反刍兽疫疫情迅速蔓延至我国多个省份的情况依旧历历在目,这与我国边境线长,非法过境及国内调运频繁有关。可见,在中东欧出现的ASF疫情对我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防控难度大,存在传人风险,因此及早了解该病,掌握应对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 流行病学

ASF只发生于猪,各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死亡率高达100%。蜱是ASFV的自然宿主及虫媒;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为传染源;通过接触或采食被ASFV污染的物品,经口或昆虫吸血而传染;短距离内可经空气,污染饲料、泔水、剩菜及肉屑、栏舍、车辆、器具和衣物等间接传播本病。猪与野猪对本病都自然易感,各品种及年龄间猪群同样具有易感性。

2 临床表现

ASF所引起的临床症状根据不同毒力的毒株,感染途径、感染剂量及宿主特性而异。

特急性ASF、急性ASF由高毒力ASFV毒株引起的,以高热(41~42℃)、食欲废绝、精神沉郁、气喘及皮肤充血为主要特征。动物通常在出现临床症状1~4d后死亡,器官无明显病变。

急性ASF、急性ASF是该病的最常见表现形式,由高毒力或中等毒力的病毒毒株所引起。感染急性ASF的动物表现为高温(40~42℃),扎堆;也表现食欲废绝、精神沉郁以及由淋细胞减少症及单核细胞数量改变引起的早期白细胞减少症状,严重的肺水肿所导致呼吸改变是判断猪感染高毒力ASF毒株的主要特征。感染动物通常在出现高温一周后死于休克,鼻唇可观察到泡沫。感染动物的耳、尾部、末梢、胸部、腹腔及肛门周围皮肤出现红斑。死亡前1~2d,耳、腹部及肛门皮肤表现发绀,也可观察到小的皮肤坏死灶及皮下出血。其它临床症状包括粘性鼻液、鼻血、呕吐、疼痛、便秘或腹泻。母猪可出现流产,且在一些病例中流产是该病爆发的前兆。出现以上症状的猪,其中90%~00%将在7d内死亡。脾脏肿大是急性ASF的特征性表现,其肿大体积可以达到正常体积的6倍,质脆、表面黑紫色。胃、肝、肾脏周围淋巴结髓质出血;肾皮质及肾盂有出血斑。其它病变与特急性型类似,均表现膀胱、心内膜、心外膜及胸膜炎症。

亚急性ASF。亚急性ASF主要由中性毒力的毒株引起的,感染动物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与急性型类似。但是,出血与水肿比所报道的急性型病例要更严重。流产是亚急性型的首要临床症状。感染母猪通常在7~20d内死亡,死亡率30%~70%。存活猪通常在3~4周内康复,但在感染后6周内均可排毒。死亡通常出现在以下两个阶段,即血小板明显减少/白细胞减少阶段或在康复阶段由于血管舒张,红细胞渗出血管外所引起的出血f81。亚急性感染猪只表现中度发热、腹水、心包积液及胆囊壁、胆管及肾区水肿。脾脏初期血肿大,之后恢复。胃、肝、肾脏、下颌、咽后、纵隔、肠系膜和腹股沟淋巴结出血、水肿、质脆。相比急性型,肾出血更严重且范围更广泛。

慢性性ASF。慢性型ASF主要由低毒力毒株引起,主要以皮肤坏疽及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生长抑制、跛行、呼吸症状、流产及低死亡率。与其它型相比,慢性型并不出现血管病变。

3 鉴别诊断

ASF与其它猪的出血性疾病易于混淆,例如经典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猪丹毒。特急性与急性ASF与经典猪瘟的区别主要是猪瘟的经典症状配合非化脓性脑膜炎引起的神经症状;另外经典猪瘟的出血伴随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而ASF在急性型的后期才出现血小板减少。ASF与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区别在于虽然都表现肾脏和淋巴结出现,但蓝耳病没有巨大充血的脾脏以及由间质性肺炎引起的严重呼吸窘迫。ASF与猪丹毒的鉴别,表现为急性猪丹毒出现典型的钻石皮肤病变;猪丹毒主要感染外周淋巴结而ASF主要感染胃、肝及肾淋巴结。

4 实验室诊断

临床诊断怀疑具有ASF特征性症状及病变的病理,其确诊仍需依赖于实验室检测。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培养、病毒接种试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红细胞吸附和红细胞抑制试验、血清学检测及分子病原学检测。但考虑到目前基层兽医实验室(市、县级)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血清学检测及分子病原学检测的操作性较强。由于目前尚未出现ASF疫苗,若检出ASF抗体则表明动物之前感染过ASF,因此血清学检测比较适合识别出潜在的带毒动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一种最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目前有商品化试剂盒用于ASF抗体检测。分子病原学检测主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为普通PCR与实时PCR,这两种方法均被OIE推荐。PCR可以检测血液或组织中的ASFV,且当病料腐败时同样可检出。

5 防控措施

目前尚无疫苗可有效预防ASF,ASF的防控重点在于避免易感动物与病毒接触。要控制猪及猪肉制品的进口,禁止用国外污染的动物性饲料饲喂;避免边界地区家猪与野猪的接触。ASF的控制是基于快速的临床诊断和检测确认,扑杀及无害化处理。对有疑似症状的猪应监测,一旦出现疑似病例按照动物防疫法处理。农业部门应加强对ASF防控知识的普及,进一步提高基层早期发现能力与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止疫病传人。

推荐访问: 猪瘟 非洲 防控 基层 应对
本文标题: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及基层应对防控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429/49898.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及基层应对防控》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