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当前中职校招生“供求悖论”的瓶颈成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2-05-05 15:10:02 | 浏览次数: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年年增加,但不少学校却遭遇招生难、学生不愿报考的难题。这种现象让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进行反思:如何解决中职校学生“供求悖论”问题呢?

瓶颈成因之一:社会对学习的功利心强,职业的观念淡

首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学而优则仕”仍是老百姓就业传统的指导思想,倡导“读书为了当官”,考不上大学就是无前途。读职校就是学技术,毕业后进工厂。不能坐办公室,没前途。所以家长们都希望自己孩子读了高中。读大学;读了大学,找份高薪的工作。读职校就意味着成绩差,是没有前途、干体力活的代名词,总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这使得家长与学生们对读职校兴趣不大。

其次,社会上依然存在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普高是正规教育,高考容易出成绩,而职业教育是“花钱不见效”的吃力不讨好的教育,因此忽视职业教育,甚至让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放任自流、自生自灭,这导致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对策

1,中职校要配合政府搞好职业教育宣传工作,消除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职拉要突出宣传职教成果,将学生的技能汇报表演有机地融入宣传中去,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技能,让领导、群众真正看到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2,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确保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首先,各级政府要将职业教育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如成立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教育、劳动、人事、计划、财政、科技、经济、农业等部门负责人参与,明确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其次,把职业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当地人才需求,共同制订招生计划,进行专业技术的考核,实行等级证书制度,合理地管理人才流向。再次,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形成“职业教育大家办”的新格局。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尽快出台配套的地方法规,明确各部门、行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教育经费、学生待遇、招生、就业等事关职业教育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作进一步的规范,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共同搞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培训计划,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提高就业者的文化程度。

3,就业体制要真正落实到位。在国外,如德、法、澳大利亚等国家职业教育相当发达,他们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比例是64或2:1,学生若不经过职业教育取得合格证书,根本就无法上岗;为什么国内的很多产品质量不及国外,甚至有些东西原件是国外的,拿到中国来组装,可组装后的质量却不如国外的,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工人,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培养高素质工人。因此国家制定了职业技术技能证书就业准入制度,各级政府要统筹职业教育的体制,坚持正确政策导向,将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劳动就业有效地衔接。并在配套实施上采取得力措施。

瓶颈成因之二:无序招生竞争影响了中职校招生

目前“招生费”“生源费”“介绍费”“好处费”……泛滥在一些地方,无论公办、民办、普通中职还是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在争夺生源的过程中都或明或暗的存在着。因为中职学校是在各方面的夹击下在教育市场上求生存:一方面,高校扩招,普高扩大招生,选择中职就读的学生必然大大减少;另一方面,中职校校点也在增多,生源必然分散:而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初中毕业生又在逐年减少。在如此“僧少粥多”的情况下,为了争抢生源,不得不为之。

这种无序违规竞争招生的直接后果是:扰乱了中职招生工作,学校的软硬件正常建设难以实施,学校收益也会大大受损,降低运转成本的代价最终会转移到学生头上。如学校不得不降低各种教学成本,学生本来应学3年的课程只让学1年甚至半年,就把他们派出去实习。而分配工作时,学生因为技术不合格又被工厂退回的例子也时有发生。最终职校办学声誉受损,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对策

当前中职招生中突出的问题是买卖生源,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严重损害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隐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买卖生源。

1,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整顿、治理中职招生买卖生源问题的规范性文件,对涉及买卖生源的学校和责任人员作出明确的处罚规定,依法依规治理买卖生源现象。

2,要确保中职招生信息准确、畅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招生学校资质、招生广告进行严格审查,以文件和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上发布公告的形式及时予以公布。各地要以县市为基本单位,统一举办招生学校与学生及家长见面会,统一印发招生宣传资料,统一设置招生信息咨询和违规招生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布招生方式和招生渠道。

3,跨区招生的职校。招生协调制度要求规范。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总结:“现在职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地区不平衡,南北差距大;城乡不平衡;校际不平衡。”因此各类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打破区域界限,试行跨地区和跨省市招生,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村和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但跨区招生的职校,招生协调制度要求规范。凡未到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统一办理招生准入手续的学校,不得跨地招生,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有权拒绝其在当地招生。对于违反招生政策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取消其招生资格,并向学校所在地市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教育部门对经协调程序进入本地招生的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不得以组织生源等为由收取物价部门批准以外的任何费用。

瓶颈成因之三:职校生技能教育特色不突出,培养的学生技能水平不高

名师出高徒,没有高技能的教师,难以培养高技能的学生。目前不少中职校教师大多由学校毕业,实践经验比较少,这必然影响学生的技能水平。不少专业的教师甚至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有的教师可能一点实践经验都没有,学生能学到多少技能可想而知。

对策

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校专业教师队伍,担负着培养21世纪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直接在机械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型工人的任务。只有具备了“双师型”业务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在理论教学中联系实践,指导实验、实训和生产实践,并能将最新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因此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纳入示范专业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职校领导要具有大力宣传和培养“双师”的意识,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提出明确的要求,改变以往以理论讲课评价教师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实践技能的考核指标,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专业教师进修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职校一方面要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经费、时间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满足教师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师生产技能薄弱的特点,按计划对教师参与生产实践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不断选送教师进行实践性轮训。到校办工厂或校外企业进行顶岗挂职,切实投入到产品开发设计、加工生产和经营管理中,为获取“双师”资格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允许教师根据自身的技术专长及市场需求,利用业余时间,自荐到乡镇企业兼职或自找课题,自找搭档,进行面向社会的科技服务,从而锻炼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

3,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充实“双师”队伍。在示范专业教师“进口”问题上,要采用国外职业教育模式,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教师,择优录用。对新招聘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教师要参加相关工厂的实践活动,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跟踪专业技术的动向,了解企业对专业的需求,掌握科技新动态,同时收集教学素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真正做到在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

瓶颈成因之四:职校生教育教学定位不准

首先,目前不少中职校内部从领导、教师到学生多数人认为中职生就是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像普通高中那样严格管理,狠抓教学质量,督促学生学习,注重学生学习成绩。中职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适应就业需要的技能和能力,相对忽视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致使学生质量普遍下降,除了具有就业能力外,再无继续深造的能力。

其次,部分中职校盲目追赶潮流,设立了一些华而不实的专业,学生毕业后无“用武之地”。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往往一所学校设立了一个好专业,其他学校纷纷效仿,导致市场看好的特色专业不“特”,优势不“优”。每年都有一些新生上课时间不长却要求转学、退学。原因就是专业的吸引力不够。

对策

随着社会对“蓝领”人才需求量加大,老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在逐步提高,职业学校应该冷静反思,根据实际的办学能力、师资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切实把职业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1,要加强示范专业弹性学制建设。生源参差不齐、差异显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正视的现实,因此职校示范专业的发展,除了必要的外部环境外,也需要自身的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弹性学制是主动适应的重要体现,这是职业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它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在遵循部颁中职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情况下。努力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如在职业中专、职高、短期技能培训等不同层次学生中实行有条件的互转、沟通,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这样使职校招生入口宽、出口畅,使专业教学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样需求,又能符合市场经济对劳动力供求周期变化的需要,还能满足市场经济要求劳动者具备转岗甚至转行能力的需要。

2,加强市场调查,尽可能实行订单办学。职业教育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是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因此职校应在搞好社会调查,搞好人才需求短、中、长期预测,尽可能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供求协议,在一定的用人意向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和经济发展目标来确定学校的专业设置。并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重视学生的实验实训、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性环节,加强与劳动部门、人才市场等中介机构的联系,建立人才推销网络,广开就业门路,保证毕业生的有效安置和稳定就业。同时做好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找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引导,对在校学生采取有力措施,靠办学质量赢得市场,凭学生能力服务社会。

瓶颈成因之五:职校生经济困难

目前职校许多农村学生缴不起学费。中等职业学校人均学费每年约2000元,加上食宿等费用,每个学生每年要花费4000—5000元。一些农村学生因缴学费有困难,初中毕业就选择进城务工。

对策

除了国家实行中职生助学金政策外,地方政府还要落实职校实行学费减免政策。如采取设立专项资金、奖贷学金、减免学费以及鼓励社会资助等措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吸引农村和贫困家庭学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

在目前职业教育滑坡的情况下,为扶持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尤其是挽救和扶持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抢救性措施,对农村职业学校和农业专业的学生大幅度减免或全免学费。建议减免部分由各级政府财政支出。

瓶颈成因之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立交桥沟通不畅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同时为了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各省已开始实施职校——高职对口高考招生制度,构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职校生终身教育升学立交桥。但是不少省市高职招生人数比较少,基本停留于专科层次,本科及以上学历招生极少,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这种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一个终结性的封闭教育,将重蹈中等职业教育的覆辙。

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活动不再是单纯的实际操作,而是充满着科学思维和智力活动的劳动,它需要厚实的普通教学基础。而目前普通高中教育现状是,注重学术性的理论知识,忽视职业实践的训练,普通高中大多数高中毕业生中,除了一小部分继续升人本科高校外,大都将进入劳动就业市场;同时相对应的不少高中阶段的职校职业教育又往往带有实用主义性质,只着眼于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提高和科学分析能力的培养。上述两种高中办学模式各自的片面性亟待从教育体制改革中得到克服和解决。因此应建立职普教相结合的一体化办学模式,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体现“四性”特点:

兼容性——我国的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中阶段分流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学制结构。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客观上形成了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的固定格局。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探索普、职教沟通新思路,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能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共享性——加强普教与职教的横向联系,可以充分利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类教育的设施、设备、仪器和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应变性——兼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长,更容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应学生志向的变化及职业选择的变化。

可选择性——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对未来发展方向把握的不确定性,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拓展学生的发展之路。

推荐访问: 悖论 成因 瓶颈 对策 职校
本文标题:当前中职校招生“供求悖论”的瓶颈成因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05/52657.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当前中职校招生“供求悖论”的瓶颈成因及对策》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