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吉林省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2-05-07 12:30:03 |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以吉林省2001、2011年统计年鉴为数据源,选取一二三产业产值、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耕地面积、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及人均GDP等数据分析10a来吉林省农业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产业结构变化明显,由二一三转型为二三一,产业结构升级为后工业阶段;但农业结构变化不明显,种植业仍占农业的绝对优势,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占绝对优势,粮食作物中玉米占绝对优势。种植结构单一的态势10a变化不大。据此提出吉林省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西部;农业结构;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农业结构历来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其合理化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具体表现为:在农业层次,种植业比重有了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在种植业层次,粮食作物比重有了明显下降,经济作物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均粮食产量明显增加。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一个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产值构成上应当具有的特征是,畜牧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的总和。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回顾吉林省西部2001~2011年农业结构的发展历程,有益于吉林省西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1吉林省西部农业结构的变化

1.1吉林省西部农业用地的变化

吉林省西部包括白城和松原两市的洮南市、镇赉县、大安市、通榆县、乾安县、扶余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区、长岭县、洮北区和宁江区,总面积为4.59万km2。2001年,总人口468.47万人,农业人口323.72万人,非农业人口144.5万人。2011年总人口494.48万人,农业人口331.42万人,非农业人口163.26万人。10a间,总人口增加26.01万人,农业人口7.7万人,非农业人口增加18.76万人,人口城镇化率由30.85%提高到33.02%,提高了2.17%。低于吉林省城镇化率提高9.5%的水平。

全区农业用地面积2001年为2.14万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6%;2011年农业用地面积为3.56万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7.56%。10a间农业用地面积增加1.42万km2,农业用地比例增加31.56%,农用地的增加主要源自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全区人均耕地占有量由2011年0.33hm2增加到2011年的0.36hm2,是全省人均耕地占有量的1.7倍。

1.2产业结构变化

2001年,吉林省西部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一产占34.62%,高于吉林省27.6%的平均水平;长岭县、扶余县甚至高达63.9%、63.9%。相比之下,二产产值仅占38.92%,略高于全省38.3%的平均水平;三产产值更少,只占26.45%,低于吉林省34.1%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为二一三型,人均GDP为5578元。

2011年,吉林省西部的产业结构,二产占绝对优势,为49.11%,前郭县、乾安县、大安市二产占比例超过50%;一产比重为17.30%,高于吉林省12.09%的平均水平,长,,,,岭县甚至高达30.21%;三产比重为33.59%,略低于吉林省34.82%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人均GDP为38723万。

10a间,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明显的,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型跃迁为二三一型,产业结构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但区内两极分化明显:乾安县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最快,由10a前的二、一、三结构转型为二、三、一,二产产值高达63.96%,一产产值仅占11.36%;长岭县的产业结构虽由10a前的一、三、二结构转型为二、三、一,发生了质的变化,但一产产值比重依然占30%以上,且三个产业产值比例接近。全区人均GDP较10a前增加6.9倍,结构调整较快、二产产值占绝对优势的前郭县、乾安县人均GDP的增速快于全区的平均水平(表1)总体看,松原市所辖县市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快于白城市所辖县市。

表1 吉林省西部2001-2011年产业变化幅度表 (单位:万元/%)

市、县国内生产总值变化一产变化一产比例变化二产变化二产比例变化三产变化三产比例变化人均GDP变化

松原市118295271695903-17.2659466566.75418696810.5140101.1

长岭县1762184451612-33.6974580025.905647727.7627377.8

前郭县3755626514915-19.4320314509.4412092619.9662218.8

乾安县1411223130719-22.9493700126.56343503-3.6645138.7

扶余县2485799502899-35.2196999027.1810129108.0032063.3

白城市4712874712493-17.23244371717.461556664-0.2323205

洮南市832012176807-11.3635920912.25295996-0.9018983.9

大安市88248791654-20.7253889421.74251939-1.0221331.4

镇赉县865520162489-29.9443112224.932719095.1030082.5

通榆县768435126490-30.9629845313.9934349216.9720666.5

全区165424012408396-17.33839037310.1957436327.1433145.1

资料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2002、2012

1.3农业内部结构现状

2001年,吉林省西部农业内部的农林牧渔比例不合理,种植业产值比重过大,各市县农业产值所占比例都超过50%;林业、渔业所占比例低,不足2%;牧业不足30%。种植业占农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57.8%高3.7%;养殖业比全国平均水平38.9%低6.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结构呈增长势头。

2011年,吉林省西部农业内部的农林牧渔比例中,种植业产值居高不下,全区平均为61.05%,洮北区、通榆县甚至超过72%;林业所占比例不足2%,渔业不足3%的局面没有改变;牧业所占比例略有升高,达32.67%,长岭县最高,达44.16%。种植业占农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58.2%高2.85%;养殖业比全国平均水平34.02%低1.35%。

10a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明显,种植业产值由10a前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9.11%上升为61.05%;林业产值由10a前的1.19%上升为1.57%;牧业产值由10a前的38.47%下降至32.67%;渔业产值由10a前的1.23%上升至2.06%。从变化幅度看,种植业产值比大安县、通榆县、长岭县和乾安县变化大,大安县和通榆县较10a前提高近15%;乾安县和长岭县较10a前下降近10%;牧业产值变化较大的县为长岭县、乾安县、大安县和通榆县,长岭县和乾安县较10a前提高了10%,大安县和通榆县较10a前下降了近20%。总体看,农林牧渔的产值比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种植业在农林牧渔中依然占据当家老大的地位。松原市农业产值比略有下降,牧业产值比有所上升;白城市农业产值比有较大幅度上升,牧业产值比明显下降(图1)。

图1 吉林省西部县市2001-2011年农业内部结构变化图

1.4种植业内部结构现状

2001年吉林省西部粮食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大豆种植面积不足耕地总量的5%,油料不足15%,其它作物的种植面积均不超过5%。可见,粮食作物所占比例大,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虽有种植,但所占比例都很小。从区域内部看,松原市除前郭县外,各县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均在80%以上;白城市各市县粮食播种面积波动在68%~88%之间。大豆的种植面积扶余县和镇赉县较高,油料作物主要集中在长岭县、通榆县和大安市。葵花籽集中于通榆县种植,甜菜的种植面积长岭县超过5%,蔬菜的种植面积市区的比例较高。

2011年,吉林省西部粮食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大豆种植面积不足耕地总量的2%,油料不足10%,其它作物的种植面积均不超过5%。可见,粮食作物所占比例大,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虽有种植,但所占比例都很小。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洮南市、洮北区、镇赉县高于80%。

10a间,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明显,除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变幅较大外,其他各类作物的种植比例变化均在±10%之内。种植业中粮食的种植面积占绝对优势,10a间这种优势有所强化。松原市前郭县变化最明显,由10a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31%升至目前的70%,增加了40%,松原市所辖的宁江区、扶余县、长岭县和乾安县比例有所下降;白城市除通榆县粮食种植面积略有下降外,其他各县市都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在10%之内。蔬菜的种植面积呈现出向市区聚集的趋势,甜菜的种植面积萎缩明显;大豆、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仅宁江区的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略有增加;葵花籽的种植面积略有上升,洮南市增加幅度超过1%(图2)。种植业内部结构,仍以粮食种植为主,种植结构相对简单,区域特色不鲜明。

图2 吉林省西部县市2001-2011年种植业结构变化图

1.5粮食作物内部结构

2001年,吉林省西部粮食作物内部的种植结构中,玉米播种面积占61.5%,水稻的播种面积占10.66%,其他粮食作物的面积占27.85%。从区域内部看,松原市为63.60%,较白城市46.97%的平均水平高16.63%;水稻的种植面积松原市较白城市高0.35%;其他粮食作物松原市较白城市低近17%。从各县市的差异看,玉米种植比例最高的是长岭县,为75.28%;水稻种植比例最高的是前郭县,比例为20.04%;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通榆县最高,达52.170%。总体看,白城市较松原市粮食作物内部的种植比例差异大,玉米的优势地位弱。

2011年,吉林省西部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中,玉米播种面积占64.12%,水稻的播种面积占13.43%,其他粮食作物的面积占22.45%。从区域内部看,松原市玉米的种植比例较白城市54.23%的平均水平高24.96%;水稻的种植面积白城市较松原市高4.36%;其他粮食作物松原市较白城市低近15%。从各县市的差异看,玉米种植比例最高的是扶余县,为83.75%;水稻种植比例最高的是镇赉县,比例为36.10%;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通榆县最高,达58.02%。总体看,白城市较松原市粮食作物内部种植的比例差异大,玉米的优势地位弱于松原市。

10a间,粮食作物的内部结构调整不明显,全区看,玉米种植比例较10a前增加2.62%,水稻的种植比例较10a前增加2.77%,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较10a前降低5.39%。玉米的种植面积除通榆县、镇赉县和长岭县略有下降外,其他各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大安市和扶余县的增长较明显;两市县玉米的种植比例较10a前增加近20%;水稻的种植比例除长岭县和通榆县减少外,其他各县市均呈增加之势,洮北区和镇赉县增长20%左右;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除通榆县外均呈减少之势,扶余县、洮北区、洮南市和大安市减小30%左右(图3)。

图3 吉林省西部县市2001-2011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图

总体看,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单一化趋势明显,玉米的主导地位突出,水稻的种植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呈减少态势。

2吉林省西部农业结构调整辨析

2.1农业结构不尽合理

10a间,吉林省西部产业结构趋近合理,已由以二、一、三转型为二、三、一结构,产业结构质量提高。但区内发展不均衡,长岭县由一三二转型为二一三结构;其他各县由二一三结构调整为二三一结构;扶余县则由一三二结构转型为三二一结构。吉林省西部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阶段。农业结构中,种植业占绝对优势,牧业次之,林业、渔业所占比例甚小,第一产业内部各部门间匹配不合理;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粮食种植为主;粮食作物内部,主要以玉米种植为主,且这种趋势在加强。这种单一的农业经济,不仅不能充分利用吉林省西部的资源优势,而且影响西部经济的发展速度。

2.2资源配置不合理

吉林省西部处于亚湿润、亚干旱的过渡带,大气降水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0mm左右,为吉林省降水低值区。降水在本区变化趋势由东向西逐渐减少,范围在550~400mm之间。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每年的6~9月份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70%~80%,其中7、8月份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50%~60%,春秋两季则较少,仅占年降水量15%~20%。春季是播种期,但干旱严重,大部分地区必须点水种,否则种子因缺水难以出苗。7、8月正值作物生长旺季,雨热同季,为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常因暴雨集中,降水过量,导致内涝或洪灾,对于缺水的地区不仅大量的水资源白白浪费,而且引起土壤盐渍化。大面积种植玉米、水稻的面积又略有增加,其他粮食作物面积减少,使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大,这对缺水的吉林省西部水资源平衡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3土地退化有所扼制

吉林省西部有相当数量的耕地,甚至林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沙、碱化问题,但有减少的趋势。据测算,与10a前相比,土地沙、碱化发展有2个特点:沙碱化面积略有缩小,有东退西缩的态势,总量上减少5%左右;沙碱化程度减轻,轻度盐碱化土地占总面积的比重由原来的69.8%下降到29.5%;中、重度盐碱化土地面积由原来的6%上升到3.4%。土地沙、碱化给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障碍,但因近年沙化土地治理投入的加大和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和松原灌区的土地治理,盐碱地开发水稻田,通过以水洗碱,使盐碱化土地量减质轻。但吉林省西部属水资源匮乏区,水稻面积的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大,后继水资源若供给不足,则可能发生次生盐碱化,土地退化的潜在风险大。土地退化问题仍在威胁吉林省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吉林省西部的粮食安全。

2.4农业污染

近年来,吉林省西部地区为了增产增收,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全区2011年较10a前的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03194吨,农药施用量增加了30.14吨。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影响该地区绿色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2)。从表中可见,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较多的县市为前郭县和洮南市,均是以较高的化肥、农药的投入来获取较高的产值。

2.5产业链不完整

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的多次升值,农业经济效益很难有质的提高。目前吉林省西部农业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农民从耕地中获取农作物籽粒的同时,秸秆也取走,且大部分用做薪炭,由于长期以来土壤中的养分入不敷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结构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最终导致土壤退化。秸秆被移出土壤后作为燃料烧掉,造成了有机肥料的大量浪费。农业产业链中断,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调高调优农产品结构,优化农业布局,在此基础上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形成完整的原料—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链条,发挥整体行业的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建议

综上所述,10a来吉林省西部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在西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没有发挥较大的作用,农业产值在GDP的比例呈减少态势。为了吉林省西部的粮食安全,为了吉林省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

3.1提高牧业的比重

发展农区牧业,在经营模式上,构建以林护田、以草养田、 过腹还田的循环农业模式,通过结构调整,发展集约、可持续的大农业。

3.2调整种植业结构

提高经济作物、油料作物、饲料作物和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结合地方农业生产和市场条件,将花生、药材特色产品列入主要农产品,并适当扩大种植面积。

3.3在水源充足

灌排条件好的县市适当扩大水稻种植面积,通过以水治碱,治理盐碱地,将可开发的未利用地变为可利用地。

3.4有规划地逐步实施还林

还草、还湿生态工程,进一步巩固沙化、碱化、退化土地的治理成果,根据各县市资源特色,构建具有本土优势的农业结构,培育拳头农产品。

3.5根据市场导向

调整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结构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云德奎.西部农业结构调整要从“大”字上做文章[J]. 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1.33.

2.脱首创.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对策[J].甘肃理论学刊.2002.02.

3.谢传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和对策[J].财政论坛.2010.6

4.冯红霞.促进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城市化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07.

5.余鲁. 21世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6.李乐爱,肖秋平.把握住农民思想脉搏—对当前农民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0.5.

7.杨建勋 曹光四. 基于博弈论的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 绿色科技.2011.10.

作者简介:张晓平,研究方向:经济。

推荐访问: 吉林省 结构调整 趋势 西部 农业
本文标题:吉林省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分析
链接地址:http://www.yzmjgc.com/youxiufanwen/2022/0507/53415.html

版权声明:
1.赢正文档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吉林省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分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版权所有:赢正文档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赢正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赢正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19088565号